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

时间:2019-05-14 08:4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

第一篇: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淄博理论研讨会论文

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既追求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又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针对淄博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淄博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定位,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其中因不适当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短缺和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便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我国,这一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一些城市大气污染、水质恶化,一些地区土壤被严重污染,植被遭到无情破坏,不少地方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现象,每到春天北方沙尘飞扬。人类这种对资源的掠夺与对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全球性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始,新的人类发展观正式形成,并很快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希望人与资源保持协调发展。在人与环境方面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强调提高生活质量。很显然,这一发展观的形成,不仅会对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前途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未来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这是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建设生态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淄博人最幸福”,我高兴之余又有些困惑;有人说淄博人到哪里都觉得空气变清新了,我愕然。乐观地讲,淄博市经济现是发展不错,从发展阶段来说初步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淄博是一个化工、陶瓷、机电、医药城市,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使淄博的GDP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淄博市生产总值达到1645.16亿元,人均达到4648美元。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增长必然带来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使淄博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市提出了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这一决策非常适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优化产业布局和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为了不仅使淄博的经济更发达,也使淄博的人民更幸福,我们要把淄博建设成为真正的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要有观念的创新,要从物质追求转向生活质量的追求,从被动污染治理转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从末端治理转向初期的预防治理,从城市绿化需求转向生态服务需求,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转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既要追求经济增大的规模和速度,又要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城乡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以便疏通经济交流渠道,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从城市基础看,淄博市规划建设起点比较高,基础设施齐全,城区道路绿化率较高,已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四季常青”的城市景观。从农村环境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农业文明村。所有这些,都为淄博生态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都是淄博建设生态城市的有利条件。淄博被列为全省农村城市化试点市以来,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还需要努力使郊区成为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区域,改变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按照建

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将中心城区与整个郊区的生态环境统一纳入一个系统中考虑。根据淄博城市规模与原有绿地、气候、土地、地理等因素,我们在统筹规划城市的同时要对农村生态绿地进行布局,在空间上形成城乡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形成城市、乡村和农田相互协调、融合互补的生态环境体系。通过财政引导、补贴转移等手段来构建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对郊区因环境建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

再次,要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在这方面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淘汰落后工艺设施,加大对污染治理的投入。淄博的经济增长部分是建立在高消耗、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所以要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技术,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倡导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工业是一种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的拓展。要遵循“3R”(简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来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这不仅是当今的时尚,也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有力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把经济发展逐步转到集约型的循环型经济发展轨道上来。定期组织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负责人积极开展环保培训工作,使多家企业建立起环境管理体制,通过ISO14000 环境管理体制的认证来改进企业的环境行为,实现清洁生产。在鼓励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地实现生态工业园区与社会消费领域两个巨大系统的耦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循环。

第三,用绿色GDP指导经济发展, 挑战旧思想观念。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应当既考虑经济GDP ,又考虑绿色GDP。采用绿色GDP统计方法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观念。如今的GDP 成本很高,生态环境没有遭受破坏前,投入2 元成本能产出10 元的效益,现在要得到相同的回报,则需要投入5 元。推行绿色GDP 后,将把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从现行GDP 中扣除,今后公布的GDP 就将大幅缩水,但并不意味着会拖经济的“后腿”,相反会形成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市启动了绿色GDP 试点工作,此项举措必将列入我市重要议事日程。

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淄博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2 ℃,雨量1849 mm ,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耕地肥力较高。水田有机质含量平均3.2 % ,旱地面积只有

2.2 %。山多林茂,森林覆盖率高达75 %。在农业生产上存在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耕地质量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等诸多优势,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条件。所以淄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很好的基础。

加入WTO 后, 绿色食品的观念开始成为人们的潮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市场发展迅速,同时又竞争异常激烈, 这为淄博发展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淄博农业目前还是以种植业为主,这与目前的市场形式不适应。我市要从战略高度来规划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建设与发展,按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与规定, 做好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的空间布局,加速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别是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并加强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处理的科研、规划工作,带动生态农业的建设。

第五,以“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为原则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是淄博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方针。除了要做到严禁在核心区的人为破坏活动, 严格保护文化、历史资源和森林资源外,在旅游开发中, 要严禁危害风景资源的建设项目, 严格保护好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名人故居等旅游资源。当然也不是说不发展旅游,而是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保障机制

把淄博建设成为生态城市需要有各项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一致行动。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需要全市上下长期不懈奋斗的长期的事业,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强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建设管理机制,实行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责任制落到实处,列入部门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

内容。

2.强化法制建设,依法实施规划。加强法制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与省法规和规章相配套的生态市建设地方法规体系。生态市建设规划应由人大审议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才能长久坚持下去。加强依法行政,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以及执法部门对生态市建设的执法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力度。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市建设能力。要突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为生态市建设服务的科研支撑体系。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培养生态市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专门人才,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生态产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生态产业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和先进适用技术。

4.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设立生态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发挥专项基金启动引导作用。制定有利于筹集建设生态市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市建设。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充分利用现在的有利时机,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多元化筹集生态市建设资金。

5.加强绿色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建设生态市需要有环境观念的市民来建设。我们应围绕生态市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培养人们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各级学校进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教育。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市建设的社会公众教育,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生态产业等有关生态市建设的科普知识。加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宣传生态市建设的先进典型,为我市生态市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结束语

建设生态市是淄博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论证的科学定位,是淄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生态市建设这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经过全市人民长期的努力,使我市经济得以跨越式发展、资源得以开发性保育、文化得以继承性创新、生态得以渐进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合理利用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最终达到“生态强市、生态富民”的目标,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城市。

参考文献

[1] 杨发明,陈劲等,对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点思考.环境科学进展,2003 ,(6):5813

[3] 吕淑萍,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上海环境科学,1996 ,(1):27

[5] 杨 芳,彭荔红.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结合的探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4)12–14

第二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999年,雅长林场通过森林分类区划界定,从108万亩林地中划出58万亩作为生态林进行管护,林场从生产型林场转型为公益型林场;从XX年起,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在我场正式实施,沿红水河一带林地相继规划造林;随后,“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兰科植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运营……这些,无不显示生态在我场“三大效益”中占有重大的份量,自然也期待广大职工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题记

朋友们,我是否可以冒昧地问您一句:您有道德吗?当然,我相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废话,怎会没有!是呀,谁没有“道德”呢!不过,我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往往仅涉及一定社会空间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和评价),而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道德。所谓生态伦理道德,就是规范人类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界其它实体和过程的态度与行为的思想道德观念。

可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呢?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以来,人类开始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19~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从“图腾崇拜”向“人为中心”延伸,否定了人对大自然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认为人是驾驭和主宰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则是被征服和被统治的对象。也正是在这种谬误的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盲目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毁坏植被,过度放牧,滥杀动物,以致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维系人类生存的四大系统——耕地、牧场、森林和海洋生物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人类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频频发生。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仅XX年春,就有多次大规模的沙尘暴席卷某并南下波及某等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历史罕见洪灾,造成沿岸居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洪水过处一片荒凉……可见,自觉的运用生态伦理道德来规范我们人类的态度与行为,其意义是深远的!

可遗憾的是,“生态伦理”仅仅成为少数专家学者的“口头禅”,没有得到人类广泛的认同与确立。长期以来,生态伦理只是在各种法规政策和行为规范中得以不健全的发展。然而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法规政策、行为规范仍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少与生态伦理相悖、专挖法律法规空子的案例频频在各种媒体上曝光。近年来,日本捕杀鲸鱼的活动日益猖獗,面对舆论的谴责,他们诡称之为“科学考察捕鲸活动”!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世界没有立法禁止吗?当然不是,肇事者不是受利益驱动就是为了每一天能在餐桌上排设一碟味道鲜美的鲸肉,他们的生态伦理泯灭了,把一已之欲凌驾在生态和谐之上了!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幕幕活生生的现实:割松脂的人用割脂刀环割着树干,采割面几乎遍布整个树身,刻痕深达心材,树体汩汩的流出“血淋淋”的汁液;开荒者用工具垦挖着公路坎上坡度大于25°的造林地,地里没有一株活苗,只有绿油油的、茁壮的玉米,雨季来了,公路上溢满了泥石流,过往行人长吁短叹,而我们的人还在心安理得的向开荒人收缴“过价”(地租);山上伐木工人端执的油锯狂吼着,天然林一片一片的倒下,而采伐迹地三年、五年长不出半根苗……如此可悲,如此可叹!我们的人常常这样“一次性”的使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资源,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弃之脑后。

人是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它有自然的属性,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可能脱离大自然。马克思说过:人的肉、血和头脑是属于自然界的,是同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改造自然界,消除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创造并非是人与自然间的敌对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占有与被占有、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任何曲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生态危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应该正确地理解为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即既索取自然(砍伐森林),又回报自然(植树造林);既人化自然(兴建城市),又回归自然(城市绿化)。这便是生态伦理的中心思想。它要求人们热爱自然,视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利用自然资源与回报自然相结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今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积极履行生态义务,时时刻刻都要记住:

人是大自然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人与自然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存在。

如果,我们不能确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并用以规范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而是敌视自然,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地球回报我们的将是干涸的河流、荒芜的沙漠、遍地的动物骸骨,我们人类将彻底的成为地球上“孤独的一族”,这实在是人类生存史上的一场悲剧!

第三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的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离生态文明、生态良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注重质的提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新视角、新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社会公民参与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结合我省实际,认真推进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大力推动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单位、家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促进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本论文转载于论文之家: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的消亡,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要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从原料的开采、制造、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三是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人类的消费应当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我们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通过公众的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带动绿色生产,形成良性互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间,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之下,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

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其次,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既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制动。通过加强教育,让生态意识融入每个公民的思想深处,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发展。

3.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化、生态化。(免费论文网)

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 6个百分点,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而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比 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当前要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使农业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3.3 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过度消耗了我国的能源资源,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当前,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

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黄金是招远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面对矿山品位下降、产品成本上升的形势,从黄金探测、开采、浮选、冶炼、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干式充填采矿法、直接氰化冶炼工艺、精炼金等1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酸化还原炼金新工艺,变火法炼金为湿法炼金获国家发明专利,被誉为“黄金冶炼技术上的一次革命”,黄金、白银直收率分别提高了1.1和3.4个百分点,冶炼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16个小时。

3.4 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以挥霍能源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

一方面,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提倡新的消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3.5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前,必须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一方面,建立综合决策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等。另一方面,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此外,要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四篇: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2014-2015-1《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授课班级 7 姓名 周 博 学号 142281374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原理为指针,论述了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人类和其他大自然的构成者在生态上平等关系,并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

1、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来理解人与自然地辩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类和其他大自然的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所谓人化自然是客观的外部世界在人类实践过程中逐步被人改造的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人对自然的合理取得是人得到发展,而自然在人的合理保护之下持续存在,这是人化自然观点所阐述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蓝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出了实践的中介行,它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实践成为人作用于自然的表现形式。自然是人实践的对象性存在,正因为这种实践活动人才从自然中脱离出来成为不同于动物的类的存在。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也在实践中改造自认,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者互为依存同时又约束彼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它的人化性上,纯粹的自然是与人类不发生作用的自然存在,甚至没有被人类所发现,因此其价值也就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更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问题,只有有人产生互动的自然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外部自然世界。这种自然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后更为合理的自然观,它突破了传统自然观的狭隘性。而且这种人化自然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人改造了外部自然世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得存在。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自然不是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

人类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又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然。人从唯物性来看是自然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从而组成了人与自然的二维体系。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提示我们人对自然的依赖,我们要重视对自然的保护。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论是人作为第一性的物质还是作为第二性的意识,都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受到自然本身发展的影响,而自然有受到人类实践的影响。没有这种人与自然的互相影响,就没有人化的自然,也没有人本身的存在。我们所创造的历史不是人通过单纯的劳动所创造的,而是人针对自然地这种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类自身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自然界不因人的意志而独立的存在着。人和其他动物一样,组成了自然界,依赖与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自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自然依然决定着人类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人类作为自然组成者的义务,更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一种责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要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总结

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它特别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和谐性。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使自然界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1] 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1):31-34.[2] 郑少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8.[3] 袁俊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2,(9):34-36.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美丽邵阳

局长访谈录——市环保局策划提纲:

周玉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美丽邵阳

【口播】近日,市环保局周玉石局长接受采访时表示,市环保局将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大力推进邵阳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做到在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环境保护实际问题上有新进步,在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邵阳、探索环保新道路上有新举措,在推动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促进环保事业跨越发展上有新起色。

【配音】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市环保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采访】周玉石局长: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下一阶段我们做好环保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配音】周玉石说,当前我市环保工作困难较多,压力较大,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影响我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村环境保护亟待加强。今后一段时间,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稳中快进”的决策部署,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强化环境整治与监管。

【采访】周局长:我们要深入推进“十大环保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当前环保领域突出问题。继续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认真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妥善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杜绝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

【配音】周玉石表示,市环保局将积极推进农村环保与生态创建。认真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扎实推进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深入推进生态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为载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辐射、固废、监控、应急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采访】周玉石局长: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必将助推我市环保工作加速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市800万父老乡亲的鼎力支持,有全体环保人的克难奋进,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邵阳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矗立在三湘大地、资水两岸。

下载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核心要点: ■ 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小编整理)

    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一次明确提......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郑庄中心小学 曲丙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要保护环境。知道......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 摘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作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计学二班 吴炜佳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和谐——人与自然篇[合集]

    和谐——人与自然篇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