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012年6月28日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
(2012年6月28日)
尊敬的黄孟复副主席、陈竺部长、李学勇省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美丽的中国医药城泰州,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培育健康产业链”为主题,旨在展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成就、研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探讨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意义十分重大。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大会支持单位,向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生物产业是当前最具潜力和最富活力的产业领域之一。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大众健康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了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前沿研究、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扩大生物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鼓励研发人员创业和生物技术企业集聚发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等重大生物技术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生物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加快涌现,全球生物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生物产业发展倾注
1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产业技术能力大幅提升、配套支撑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近2万亿元总产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现了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挑战、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对又好又快地发展生物产业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我们要以促进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主动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加速完善相关市场准入等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新业态,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大批中小企业。我们相信,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发努力,我国生物产业一定能够快速成长,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能够显著增强。
女士们、先生们!实现上述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本次大会作为关注生物产业发展的有识人士智慧碰撞、合作交流、共
谋发展的一次盛会,必将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引导技术、资金和人才要素更好地向生物产业集聚,推动包括江苏在内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衷心感谢江苏省政府、泰州市政府和大会主办方的辛勤努力,衷心感谢与会各界代表的积极参与,预祝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第二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012年6月28日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大力推动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
——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连维良
(2012年6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利用今天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的机会,结合《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推动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的主要思路。
大家知道,就在上个月,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包括生物产业在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产业领域之一,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全球生物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在实现生物产业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齐心合力促进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
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
当前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可以简要归纳三句话:一是 全球生物产业发展日益呈现新格局,生物产业已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我国生物产业具备了跨入世界前列的发展基础;三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不断提出十分迫切的新需求。
首先是全球生物产业发展出现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产业深刻变革,全球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从生物产业构成看,治疗性疫苗和抗体、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基材料等生物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正在加速新一代生物产业多点突破,促使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创新药物重心由化学方式、化学药物向生物方式、生物技术药物转变;传统诊断技术向分子诊断技术转变,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成像、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融合,正在改变疾病的诊疗模式,催生移动健康、个体化医疗等新业态,生物产业外延不断扩展;传统的农业育种向工业化、规模化分子育种方式转变,促进生物育种产业的形成和种质资源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并对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对缓解能源短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从生物产业布局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加快新兴生物产业布局。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加大力度营造集聚发展的生物产业生态、建设新兴生物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就业的新领域;新兴经济体有关国家 向新药研发领域的大规模深度渗透,已改变了由发达国家垄断高端药物市场的局面。同时,全球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不仅加速了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同时也将加快创新资源全球化流动,推动产业格局不断演变。
从生物产业发展模式看,企业一体化的集中研发模式向专业化分工、开放式的分散模式变迁;基于知识密集区、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园区迅速扩展,正在形成大规模协同发展的新产业群;新企业不断进入,大企业加速转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日益频繁,新寡头正在加速形成,新竞争格局日趋显现;生命科学家与创业投资的结合,不断拓展生物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业态。生物产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变革和演进,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增添了活力。生物产业正在成为并持续担当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具备了跨入世界前列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颁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科技专项、大力推进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使我国生物产业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有三:
1、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近5年来,我国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约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1%,比2007年比重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快速发展,生物能源初具规模,生物 服务新业态加速成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20多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特色中药的效应日益突显。
2、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十一五”期间,生物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高速增长;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多,数千项生物高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百余家生物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海外市场上市,生物产业投资基金日趋活跃;大型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和制造基地不断增加,外资、合资企业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
3、产业技术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我国建成了蛋白质、干细胞、分子育种、生物芯片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大量高端人才向生物产业集聚,部分领域形成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开发实力,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基因测序、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生物合成短流程等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三,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发展不断提出十分迫切的新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严峻 问题,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和不断增长的健康新需求。要保障人口健康和粮食安全,实现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健康新需求,提升生存质量;必须加速培育作物新品种和发展绿色种植技术,才能有效支撑优质粮食的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大力推广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才能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传统能源依赖度开辟新途径;必须加快发展生物基产品,不断缓解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具备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具有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更有对生物产业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巨大市场需求。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目前总体上仍处在中低端位置,虽然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由于产业化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乏,系统设备研发能力弱,新型工艺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创新成果越到产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越大,上市新产品数量总体较少,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拉大差距的趋势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生物产业技术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生物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加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加速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新业态的不断壮大;必须加快解决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国际竞 争力。
二、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为2020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要实现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效益更加显现等五大目标,把这些目标进一步聚集,就是要实现产品技术性能领先、质量过硬、生产工艺先进、经济性能好、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产品的高品质发展,以大幅提升生物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未来几年,实现生物产业的高品质发展,必须围绕七个产业方向,全面实施生物产业规划提出的重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大力促进重点突破。
一是围绕生物医药高品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支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推动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二是围绕突破生物医学工程核心部件的瓶颈制约,促进医疗设备高端化发展。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新 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重点研发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医学装备和医院数字化集成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和康复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显著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围绕加速生物农业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农业发展综合能力。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强化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农用生物制品的标准化高品质发展;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
四是围绕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推动绿色生物技术规模化应用。面向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构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轻纺、冶金及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
五是围绕开辟生物能源多元发展途径,大力促进新能源产品商业化。围绕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等战略需求,积极拓展非粮生物质原料来源和途径,加快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完成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和管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生物能源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推进生物质能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六是围绕生物环保新工艺应用,促进新增长点不断壮大。大力发 展高性能的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加快被污染环境的高效生物监测、治理、修复及废物利用成套技术工艺及相关装备应用示范,推动产业规模扩大。
七是围绕培育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新要求,集成生物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理念,推动合同研发、委托制造、公共技术服务、中介服务和延伸服务的发展,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三、推动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的重点工作
在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组织实施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新格局和发展新目标,国家将着力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建立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高效审查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转基因农产品行业准入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和上市审批制度,加速高品质新产品的市场应用。全面推行高品质产品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健全合同研究和委托制造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技术孵化、产品检验、技术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大幅度降低初创企业的外部投资成本。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健全生物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溯源机制,增强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意识。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失信记录档案,充 分发挥药品安全信用差异对药品企业的奖惩功能,实现对生物医药行业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开展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生物药品临床使用评价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监管,及时查处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失信行为,规范药品广告发布活动。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在诚信宣传教育、法规制定、执法检查等方面联手行动,加快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第三,实施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建立生物技术新产品需求侧激励机制。打破区域垄断,扶持创新企业开拓市场。全面实施以优质优价、同质同价、竞争择价为原则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高技术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规范药品采购行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疗保险目录;完善生物良种补贴政策;稳步推进非粮燃料乙醇应用试点,有序开展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在完成航空生物燃料验证飞行等基础上,适时启动航空生物燃料商业化应用。加大力度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加速淘汰落后的产品、技术和工艺,促进新兴绿色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
第四,完善创新激励,促进持续发展。研究完善有利于引导生物企业进行长期研发投入的财税激励机制。通过国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一批从事不同阶段投资的专业型创业投资机构,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发展 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考核、审计制度。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研究建立生物产业领域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第五,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发展人才、管理人才及团队。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畅通人才及人才团队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流动渠道。完善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引导人才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合理分布。加大对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
第六,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监管,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评价、检测监测、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强化生物产业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加强生物研究的伦理审查与监管,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制度。
女士们,先生们!培育发展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大家一起,按 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大力度服务和支持社会各界发展生物产业。我们坚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快速成长、实现高品质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饮食穷芳鲜,“淄味”至清欢。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鲁菜起源地,*具有数千年的美食文化底蕴。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主张“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在历史上首次提出通过发展餐饮业来刺激消费、振兴经济的主张,开辟了以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先河。2600多年前,齐国就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地方风味菜和第一批私人饭馆,诞生了最早的烹饪调和之术,被时人称赞为“众口难调调众口,一人巧作千人食”。现代汉语中“鲜美”的“鲜”字就源于当时齐国一道名为“鱼腹藏羊肉”的菜肴。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曾引用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而不同”的一段论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齐国烹饪技艺之考究,也赋予五味调和之道以政治哲学的深意。南北朝时期,*诞生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巨著——《齐民要术》,其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系统记录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农业原材料生产到食品深加工的产业全链条和生产全过程,其中仅食品加工一项就达26篇之多,介绍的加工品种更是多达100余种,总结论述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炖、腊、盐、豉”等技法奠定了中式烹饪技法的框架,其中记载的“作菹”“窖藏”等通过发酵、深埋等方式来保藏、加工蔬菜的技法工艺证明,在那时候已经出现了预制食品制作的雏形。近代以来,*工业兴起、车马辐辏,产业兴盛带动了饮食业的发展,诞生了自成一派、独具风味的博山菜系,孕育了聚乐村、清梅居等一批老字号餐饮企业,成为鲁菜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给无数人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味
觉记忆”。这种知美食、懂美味的文化传承和尽精致、善创新的工匠精神,至今仍深深烙刻在*人的血脉中。让“淄味”再次惊艳“出圈”,这既是*这座城市深沉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推动预制食品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因。
历史给人滋养,现实催人奋进,*发展预制食品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得“天时”,后疫情时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转变,“单身经济”“懒人经济”“宅经济”逐渐催生,预制食品产业开始迈入快车道,正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制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按照20%的复合增长率计算,未来5年左右,预制食品产业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长期来看有望突破3万亿。*是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食品产业产值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支持预制食品产业发展,省《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三批)》当中提出要在资源要素保障、电商营销、活动促进等方面予以支持,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基地,这为我们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抢滩预制食品,*“齐”时已至!我们占“地利”,*是全维度要素汇聚之地,央居齐鲁、通衢八方、连接四海,首批开通欧亚班列,封关运营*综合保税区,加快打造*内陆港和鲁中国际陆港,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形成了面向全国、联通全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位于北纬37度世界优质农产品黄金线上,根植绿色基因,蕴含山水之灵,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49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440个,拥有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博山猕猴桃、临淄西红柿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是*农副产品的“金牌供货商”。发展预制食品,*“齐”品已备!我们拥“人和”,*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9个在*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工业体系之完整、门类之完备、配套之完善,市民标准意识、消费意识、质量意识之强,在全国都属少有,这是发展预制食品产业不可多得的产业基础和人文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全国首个“盒马市”,成为阿里集团全国5大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引进全国最大的冻肉进口商新协航,开工建设世界最大的单体植物肉生产基地,培育引进一大批技术和模式领先的冷链物流企业,全市冷库容积达到100万立方米以上,冷库可覆盖和辐射全国300余个大中城市。制胜预制食品,*“齐”势已成!我们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有信心,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预制食品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串起的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价值链,切入的是万亿级的大市场。我们要把预制食品作为事关*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快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中、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着力培育“中国淄味”高端预制食品品牌,利用5年时间塑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真正让世界了解“淄味”、让“淄味”飘香全球。
——我们要沿链而进,着力构建最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预制食品类似快餐但优于快餐、来自农业但超越农业、归于工业但异于工业,具有“一产入,二产出,链接三产做服务”的特点。我们要精准把握产业属性,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梳理分析产业图谱,瞄准产业链后端和价值链高端,着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龙头
企业和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构建“预制食品龙头企业”矩阵,全力打造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原料生产、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交易五个中心,加快占领行业制高点,为投资兴业者奉上自成一体、包罗万象的“满汉全席”。
——我们要聚群而兴,着力构建最富带动力的产业布局。抱团发展、竞合共赢,是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立足各区县自然禀赋,科学绘制了“一带引领、片区协同、多点辐射”的全市预制食品产业发展“八阵图”。“一带引领”,就是以张店区、周村区、临淄区、高新区、经开区为依托,打造预制食品高质量发展产业带;“片区协同”,就是依托北部桓台县、高青县,东部临淄区,南部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优质农产品原产地优势和生产销售能力,打造预制食品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多点辐射”,就是采取“边招商边建设”的方式,加快建设高新区齐鲁预制食品科创产业园、经开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暨预制食品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园区,加快打造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高质量产业发展载体,为投资兴业者奉上精美绝伦、风味十足的“饕餮盛宴”。
——我们要向新而立,着力构建最富创造力的产业平台。预制食品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每一种菜式、每一道菜品,都考验着新鲜风味与现代工艺的对接,考验着菜谱与时代同步的能力。我们要把产品研发作为预制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紧盯技术创新前沿,持续强化与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以及*理工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等本地高校的合作,积极搭建预制食品产业联合研发平台,深入落实“人才金政37条”等人才政策,吸引
集聚、培育孵化一批预制食品产业领军人才,不断加大食品用料、加工技术等关键环节攻关力度,打造形成荤素食搭配、主辅食融合、南北菜兼顾、国内外皆宜的多品种、多风味预制食品体系,为投资兴业者奉上精巧细腻、妙契众口的美味佳肴。
——我们要择优而行,着力构建最富吸引力的产业生态。预制食品产业正处于加速成长壮大的阶段,需要更加温暖的阳光,更加丰沛的雨露,更加肥沃的土壤。我们将成立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园区联合会,出台支持预制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条措施,在土地、财税、融资、研发等方面为预制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加快推进*市20亿元预制食品创新产业发展基金、*中垦30亿元冷链物流基金等落地,加力拓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覆盖面,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为预制食品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大力实施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整合新协航“全球优鲜平台”、飞熊领鲜“云工厂”、海尔食联网全国烹饪数字化平台等,打造运营管理、原料采购、金融供给、仓储物流等全链条、多维度的服务体系,为投资兴业者奉上五味调和、摄拾群芳的珍馐美馔。
当前,预制食品产业正处于风口正盛、群雄逐鹿的阶段,谁能够率先突围、一马当先,谁就能迅速抢占C位、问鼎市场。*不缺“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优质产品,缺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慧眼识珠;不缺“千锤百炼出深山”的工匠精神,缺的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畅通渠道;不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激情,缺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繁华市场。期待各位企业家、各位专家选择*、投资*、扎根*,相互赋能、彼此成就,合力把产业热点变成发展亮点,让先
发优势化为领跑胜势。让我们携手打造特色品牌,让“淄味”引领时尚。瞄准预制食品优势品类和市场盲区,细分产业赛道,在鲁菜鲁味、*烧烤、周村烧饼等本地品牌和特医食品、植物基蛋白、双蛋白食品等未来领域推出更多独具卖点的明星单品,让*预制食品成为新餐饮风尚、新餐饮模式、新餐饮文化的领航者。让我们携手制定行业标准,让“淄味”引领市场。积极参与预制食品行业各类标准制定,着力构建预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逐步完善从田间到车间最后到消费者房间的系列标准,推动实现生产标准化、风味标准化、质量标准化,打造具有“中国淄味”特色的预制食品产业标准体系,抢抓行业话语权。让我们携手拓展销售网络,让“淄味”引领消费。全面贯通“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全链路,加快搭建预制食品线下+线上销售平台,积极推广中央厨房、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更多本地应用和网红消费场景,积极开拓B端市场、加快渗透C端市场,让“淄味”占领舌尖。我们将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健全极简、极优、极细、极速、极致“五极”服务模式,严格兑现零距离、零停滞、零障碍、零容忍“四零”服务承诺,让企业在*办事一路绿灯、事业一路红火。
布局预制食品产业,明天可期、梦想可达,让我们抓住新风口、跑好新赛道,携手打造中国北方预制食品产业发展高地,为建设健康中国、食品强国,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推介致辞
在 2020 年沧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推介致辞 梅世彤 2020 年 09 月 30 日
“九月狮城、惠风和畅、天蓝水绿、枫红果香。”当四季的轮回,再一次拂过丰收的旷野,在仲秋里的绚丽与寥廓中,我们又一次相聚在美丽的运河古郡、渤海明珠,共襄 2020 年沧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盛典,深情寻根这方“古老大地”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殷殷聆听这片“经济高地”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共同开启这块“乐享福地”文旅融合的崭新征程。
记得有人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世界那么大,何不去看看?”还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沧州,就像一部书,等着我们去观览、去翻阅。
书中有我们牵挂的故乡,鸡犬相闻,烟笼人家; 书中有我们寻寻觅觅的诗与远方,十里桃花,风景如画。
今天,让我们一起停下匆忙的脚步,放松疲倦的身心,共同驻足狮城、阅读沧州,品味诗意书韵。
这书韵,穿越千年,蕴含在哑叭庄龙山文化遗址的斑驳文物中。在沧州 1.4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嵌缀着众多的古城书院、寺庙宗祠、故居遗迹。看得见、摸得着,那是岁月打磨的历史印记,那是穿越古今的文化符号。雕梁画栋琉璃瓦的沧州文庙、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毛公书院、肃穆岿然镇京南的河间府衙、半入繁华半飘零的吕家宅门,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岁月更迭的沧海桑田。
特别是任丘哑叭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 5000 年的历史,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多达 1300 余件,这一渤海湾地区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遗址的发现,将沧州地区的文化起点上推至与整个华夏文明等量齐长的跨度。沧州,由此有了雄观燕赵的眼界,有了傲视齐鲁的气宇。
史迹煌煌,载历风霜,刻录着沧州这部书的“厚度”。
这书韵,面朝大海,蕴含在沧州人向海而兴的无限憧憬中。探海:“千童一去知何处,渺渺沧海莫问津”。秦始皇访仙炼丹寻求不老的鸿蒙夙愿,却成就了徐福这位中国最早的航海家,也成就了盐山——“中国第一侨乡”的佳话。
煮海:春秋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懂得了“鱼盐之利雄天下”的道理,开始煮海为盐,章武城遗址、海丰镇遗址再现了千年以前“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长芦作为我国最大的海盐场,产量占到全国的 1/4,调节着数亿国人“舌尖上的味道”。
兴海:在“海上丝绸之路北起始点”,在渤海湾穹顶的“C
位”,一座被评为“中国最美港口”的亿吨大港——沧州黄骅港盎然矗立。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人造金沙滩,有单体投资超千亿的恒大文旅城,有欧陆典范的世博欢乐园,有渔家风情的海鲜一条街。
一座港口国际化、产业集群化、全域城市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赫然屹立于渤海之滨。“一渡开先河,一盐雄天下,一港通世界”。
渤海瀚瀚,向海图强,探求着沧州这部书的“深度”。
这书韵,斗转迂回,蕴含在悠悠运河的蜿蜒流淌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纤夫坦露的脊背和粗壮的纤绳,河道里的片片白帆和盏盏桅灯,串接起上下一千五百年,联通起南北三千五百里。
沧州是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从“开河鲜”到“赛龙舟”,从“放河灯”到“藏冬冰”,一条河与一座城融为了一体。城与河相依,挥楫奋进而挺立潮头;河与城共生,满载文化而源远流长。“千户人家尽枕河,万户商埠向水开”,点染出沧州人择水而居、逐水而商的人文布局,也描摹出沧州水文相融、城水相拥的泼墨长卷。
运河盛景,于斯为盛。谢家坝独具匠心,清风楼巍峨耸立。大运河畔,杨柳依依;河湾深处,蒹葭苍苍。春是花的海,秋是果的山,夏日沃野青纱帐,冬季大地裹银装。踏临当年的渡口,遥想曾经繁忙的漕运船队,直达余杭;听一声船夫的吆喝,响彻云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河水悠悠,不舍昼夜,流淌着沧州这部书的“长度”。
这书韵,刚劲强健,蕴含在沧州工业文明源起发展的时代节奏中。如果说,一束束旱碱麦,拔节向天,展示着沧州人的不屈顽强;一杯杯十里香,沁人心脾,洋溢着沧州人的热情豁达,那么,一口口钻油井,深潜入地,则彰显着沧州人的责任担当。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那激情燃烧的会战岁月,沧州本地的干部群众和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石油工人一起,并肩战斗,从激战任四井到会战南孟村,从主攻龙虎庄到鏖战潜山群,处处呈现着“革命加拼命”的奋斗景象。1976 年华北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建设、当年开发、当年收回国家投资的“四个当年”,创造了中国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也抒写着那一代人的“芳华”。
这种工业文化的火种在沧州大地一经播撒,便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县域特色产业竞相发展。肃宁裘皮交易量占到全国的 70%;东光纸箱包装机械创造了全国同行业中群体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产品性价比最优等“五个之最”;以盐山、孟村为代表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 80%、高压管件达 70%。涌现出“中国铸造之乡”“中国五金机电产品进出口基地”“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品牌。
油浆滚滚,机器轰隆,张弛着沧州这部书的“力度”。
这书韵,内外兼修,蕴含在沧州武术生生不息的传奇传
承中。沧州作为畿辅重地、水陆要冲,战事频繁、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技艺方能自救图存,自古就有“小梁山”之称,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典范传承地。这里门派众多、豪侠云集,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有53 种,占到全国的 40%;明清时期出过的武进士、武举人多达 1937 名,科考武状元 8 人。丁发祥、霍殿阁、王子平等名宿巨擘蜚声中外;吴连枝、王志海、苗晓兰等中青年武师技艺深厚;王晓楠、崔文娟、阚文聪等实力新秀不断涌现,奠定着沧州“中国第一个武术之乡”的武林坐标。
沧州武术根植于民间,“源流有序、拳理清晰”,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青萍剑轻灵斗转、潇洒飘逸;闯王刀攻守兼备,朴实无华;风魔棍急快迅猛、如疯似魔;八极拳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这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阴阳互生、刚柔并济的哲学义理和美学神韵。
武健泱泱,镖不喊沧,提振着沧州这部书的“气度”。
今年的旅发大会,由白洋淀畔的任丘市和渤海之滨的黄骅市、海兴县、盐山县、孟村县联合承办。五个县(市)的干部群众克服疫情影响和雨季施工等诸多不利因素,加班加点抢工期,日夜兼程赶进度,所有的项目全部按时按质完工。至此,沧州已实现旅发大会承办地的县域全覆盖,“一城一品、一县一景”的旅发格局基本形成。
“都市田园巧梳妆,狮城胜景比苏杭。”从 2017 年至今,我市已成功举办四届旅发大会。
四年来,我们坚持高位推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作为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绿色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促进脱贫增收的扶贫产业,先后赢得“中国滨海旅游新兴目的地”“河北省优秀全域旅游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年来,我们坚持项目带动。按照连线成片、分步打造的原则,把一个个“小目标”落地为一个个“实项目”,总投资 117 亿元,共打造旅游项目 37 个、新建改造旅游专用公路108 公里、新建改建游客服务中心 20 个,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了“双翻番”。
四年来,我们坚持品牌促动。主动加强与中央、省主流媒体和行业内权威网络平台的对接合作,《朝闻天下》《人民日报》等央级媒体多次报道我市经验做法,微视短视频播放量超 350 万次,抖音站内总曝光达 6000 万次。通过品牌推介,沧州武术、木板大鼓、青县哈哈腔等非遗文化进景区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沧州铁狮子等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化景区扬名海内外。
四年来,我们坚持全域联动。着力推动旅游事业与文化体育、康养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把旅游景点串联成线、网织成面,让更多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进一步丰富全域旅游的“沧州菜单”。打造了以大运河文化带、环渤海休闲度假带、沿雄安生态旅游带为重点、各县(市、区)景区景点百花齐放的全域发展格局,让更多的田园诗、民俗风、文化歌、生
活曲、休闲情,呈现在世人面前。
回望来时路,我们走得很坚定、过得很充实;展望未来路,我们内心笃定、充满信心。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拉开了“大做沿海文章,苦干实干三年,加快推动沧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序幕。我们坚信,有中共沧州市委的坚强领导,有 780 万人民的拼搏奋进,沧州一定能够打造成为“十四五”时期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和发动机,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沧州崭新局面。
爱上一部书,始于她的高颜值、合于她的大容量、久于她的深内涵。沧州这部书悦目赏心、宁静归心。这部书,让您虽身处沧州,却犹如故里;虽初次相见,却似曾相识。
现在,我把这部书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在沧州红绿交织的无边秋色里幸福相约,在狮城传承千年的历史书韵中最美邂逅,共览河海风光之“秀”、共谋多赢发展之“举”、共兴富民强市之“业”。
第五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2012年2月24日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2012年2月24日)
尊敬的李云峰副省长,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于2012年6月28-30日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大会支持单位表示热烈祝贺。自2007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协会、学会和科学时报社,联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媒体,已经分别在石家庄、长沙、长春、济南和深圳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国内外生物产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已经成为全社会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成为产学研沟通、交流、对接的重要平台,成为全社会共同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和支持生物产业大会,致力于推动大会成为高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生物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产业技术能力大幅提升、配套支撑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实现国家的“十二五”目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加快涌现,而全球的生物产业也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世界上一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将生物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布局,新兴经济体也在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球的产业发展在加速推进,这些同样为我国的生物产业加速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以及人口日益老龄化等严峻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健康新需求等重大战略部署,对生物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迫切
1要求。可以说,未来五年是中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以落实正在编制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重要依据,围绕到2020年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以掌握生物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形成生物产业主动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领域,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同时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速完善相关市场准入等政策和法规体系,更好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力鼓励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科研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大批中小企业,从而增强中国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以“培育健康产业链”为主题,以企业、政府、协会、学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为主体,以共谋发展大计为特色,研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探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技术、资金和人才要素更好地向生物产业集聚。江苏省是我国沿海发展水平高的一个重要省份,近年来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技术起点高、体现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集聚度高、高水平的生物产业发展公共技术支撑体系配套能力强,正在形成良好的新业态发展环境,是全国生物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建设中特色比较鲜明、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因此,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泰州市召开。我相信,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泰州市人民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各主办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各相关机构积极配合,本届大会必将成为一届深度交流生物产业的政策、技术、产业和新业态趋势的高水平盛会,成为心系生物产业发展的有识之士智慧碰撞、合作交流的重要聚会,成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交流平台,进而推动中国和江苏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本届大会的主办方、承办方和参与相关工作的各方面表示衷心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大会的有关筹备工作,并衷心预祝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