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电力设备检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电力设备检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作者:谢玉华 谢文中 刘迪军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
第二篇:国库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组织管理国库工作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国库在实
现国家预算收支任务中,要充分发挥执行作用、促进作用和监督作用。”随着金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加强国库部门内控机制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已成为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搞好国库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国库资金风险,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国库业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制度和规定等不适应国库业务发展需要带来的风险。
1、相关法规滞后于改革的步伐。各级国库日常管理依据的是1985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而其《实施细则》也是1989年12月制定的。随着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却一直没有修改,国库管理的依据明显滞后于国库事业的发展。
2、违规处罚措施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仅笼统地规定了国库对预算收入入库、库款支拨、退库等有监督权,而对于入库过程中发生的虚增收入、资金流失、混库、退库及库款支拨中存在的违规情况,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以及相关的制裁措施。
3、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在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越来越多。特别是对预算收入的支拨、退库,没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如针对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库款支拨,退库业务中政策性减免、一般企业先征后退等操作程序规定的不细致,从而致使国库监管工作难管。
4、法律上没有明确国库的监管职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赋予了国库有一定监督权,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预算法》却没有明确国库的管理职能。因此,国库管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二)国库会计核算及网络系统的风险。
《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1版)》在业务处理中至少要求配置八人以上工作人员才能按制度正常运转,但目前基层国库专职人员减少,出现了违规代岗等,形成了风险隐患。一是个别国库的在内控制度执行方面不够严格,出现了审票不严、“一手清”、不及时对账、混岗、代岗以及使用他人操作口令等大量违规操作问题。二是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仍然存在风险隐患,国库部门现在运行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1版)》,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安全设计上,较以前的版本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风险随之增加。尤其是新系统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功能增强,一般不需要经会计主管授权就能编辑、打印转账凭证,而且不留痕迹。这为不法分子补制、伪造、偷换凭证提供了方便。三是国库核算系统存在着不经复核即可办理的业务。如查询、查复业务不需经过复核,综合核算员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容易造成资金的转移风险。四是会计主管的权限过大,尤其是一级会计主管的权限不受任何限制地就可以增加业务操作用户来处理其他业务,容易造成业务处理上的“一手清”现象。五是随着财、税、库、行系统联网步伐的加快,国库核算系统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也已成为国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工作更是重要。
(三)国库人员综合素质方面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库业务的不断更新,而国库人员素质却不能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一是国库人员对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发生了一些默认、容忍甚至参与违规操作的现象。二是对自身业务方面的新知识、新业务不甚了解,经验老化,知识陈旧,容易发生操作失误。三是对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新制度、新法规、新政策不很熟悉,在办理业务时无从下手。四是国库非专业干部领导专业部门工作,导致部门业务素质及管理素质低下,出现严重的工作漏洞。
二、防范国库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国库人员自身素质。
1、为适应财政集中支付和单一账户体制改革的需要,在组织机构上,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单设国库办事机构,各级人民银行要根据国库业务发展需要增加国库人员。
2、各级国库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岗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基层国库人员的培训。并以各种形式促使国库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掌握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增强理解和贯彻政策法规的能力,努力提高国库人员业务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
3、合理整合现有国库人员。如基层县支库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施国库内部兼岗或国库、会计之间相互兼岗,合理的安排人员,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国库、会计股内合理调配岗位分工。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防止人员较少而导致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一手清”现象,而且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从制度上实现业务量的集中以及集约化管理。
(二)加强法规建设,完善国库监管体系。
1、尽快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及国库监管工作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情况,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法》,明确国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职责和权限,使国库部门在执行职能过程中持有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强化国库监管工作的地位和权威,将国库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
2、出台系统的、规范的退库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尽量由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国库在退库管理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从而便于国库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国库的监督管理职能。
(三)完善国库会计核算及网络系统,提高核算质量。
1、控制操作人员权限,尤其是一级会计主管的权限;同时对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进行严格控制,数据备份必须严格执行由综合核算员操作,数据恢复由会计主管审批授权后才能操作,以便明确责任;对凡是手工编制的凭证,明确一定要由会计主管审批;针对国库业务往来中形成暂收、暂付、退汇业务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2、完善核算系统打印功能,在打印设置中提供自由选择式打印模式的默认格式,可按各种报表、凭证要求设置,当选择某种格式为报表、凭证默认格式时,所有报表、凭证均按该格式打印。在核算系统中增设凭证次数限制打印功能。
3、增设风险防范手段,在系统内增加事后监督核查模块,设置各种监督项目,以便当日账务通过程序自动转入事后监督,将每天监督情况记录在册,形成事后监督定期报告,逐级报送且每季对监督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4、改进国库核算系统中的国库内部往来操作。会计核算系统中国库内部往来业务编、核密押由人工操作改为由电子密押卡自动操作,使资金、信息处理全过程由计算机处理完成。
5、加强国库部门业务用机的管理。一是在所有国库业务用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并要及时注意对杀毒软件的更新升级。二是坚决杜绝在业务用机上安装其他程序以及登陆内联网,做到专机专用。三是加强国库核算系统本身口令设置的复杂性和保密措施,从而增强系统本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四)突出临柜监督,加大国库监管力度。
1、认真审查缴款凭证,严把入库关。对收到的“病票”、“错票”等不规范缴款书,应按制度进行处理,并详细记录相关登记簿;对入库的税款严格按税种、预算级次、分成比例进行报解分成;对缴库涉及征收机关的问题,应及时同他们协调解决。
2、严格审核拨款凭证,把好财政资金出口关。应要求财政部门在年初,向国库提交本的预算拨款计划、分季分月用款计划、财政预算拨款单位名单以及单位账号。对于拨款原因不明确、乱用职权搞关系的拨款,一律不予办理。对大额拨款实行分级审签制度。不允许财政向国库透支。在办理财政拨款时要按会计制度认真审核其预留印鉴是否真实有效、票面填写是否合规、支出科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3、认真审核收入退还书以及相关文件,严把退库关。要求有权办理退库的部门,在办理业务前向国库提供办理退库所使用的退库专用印鉴,要审核所办理的退库是否在国家规定的退库范围内,退库原因是否合规,是否按预算收入级次办理,退库是否经有关机关审批同意,退库依据是否完整有效,票面要素是否齐全,退库款项是否退付到了退税申请人的账户,退库专用章是否真实。退库款项要坚持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建立规范的退库登记制度。
4、查找原始凭证,严把更正关。应要求征收机关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更正,严格执行“谁的错误谁更正”的原则。在办理更正时,一定要查找原始凭证,认真核对,并做出相应的记载。对于涉及财税体制变化需要进行调库的更正,要以文件为依据办理。
(五)、创新监管方法,强化国库监管手段。
1、加强信息沟通走协同监管之路,针对以往国库主要是对自身业务监管,监管面窄、力度不够的现状,要充分发挥整体联动能力,联合财政、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实施“联防”工程。如在清理税收过渡户中通过征收机关、商业银行自查、自律,国库重点检查,全辖汇总核对等形式,共同进行“封杀”清理。同时要积极疏通与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国库部门能及时准确得到相关部门最新的制度信息,做到在监管中国库部门真正有法可依,以增强国库监管的权威性。
2、开发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预警系统。根据国库业务的发展和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内控风险点,区分风险级次,开发出内控预警机制平台,建立监管预警系统,堵住风险源头,发挥事前监管职能。
3、加强对国库业务的再监督。长期以来,由于国库只管账、不管钱,因而被认为是无风险地带、是“安全港”。个别国库对风险认识仍然不够。为此,各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强化对国库业务的再监督,力求做到随时随地进行现场或非现场审计,防范和化解因人为的犯罪或无意的失误所造成的资金上的风险。继续开展人总行“查认识、查制度、查管理,加强国库监管工作”的“三查一加强”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克服麻痹思想,查清隐患,增强国库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
第三篇:电力设备操作与检修
电力设备操作与检修
“一穿两戴”
一穿为:穿工作服,两戴为:戴安全帽、戴上岗证
电力设备操作、检修“二必须”
(1)掐火断线时必须先断火线,后断零线。接火时必须先接零线,后接火线;(2)人为切换自闭互供箱主、备电源时,必须测量要使用的电源正常,信号在红灯时进行。
“三不动”、“三不离”
三不动:
1、正在使用中的设备不动。
2、对设备性能、状态不清楚不动。
3、安全措施不完备不动。
三不离:
1、工作完毕后,未彻底试验良好不离。
2、未彻底修好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的缺陷不离。
3、发现设备有异状未查清原因不离。
电力设备操作、检修、十五禁止
(1)禁止随意解除或变更保护方式和定值(熔丝、容量);
(2)禁止在不符合并相条件的设备上并相;
(3)禁止使用有严重病害的设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
(4)禁止查找故障的人员走在线路底下;
(5)禁止用约定时间的方式停电、送电;
(6)禁止工作人员及导电工具侵入规定的安全距离;
(7)禁止工作人员未得到开工命令就作业,(8)禁止工作人员未经许可擅自移动或拆除临时遮栏和标示牌;
(9)禁止变配电室值班人员把已在设备上加锁的钥匙随意交给其他人员;
(10)禁止在雷电时倒闸作业和更换保险丝;
(11)禁止在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的回路上工作;
(12)禁止触及接地极断开后的接地线和设备;
(13)禁止在地面和通道上敷设临时电线或将配线管浮在地面上;
(14)禁止在拆除旧线杆时实然剪断导线或拉线;
(15)在室内高压配电盘操作分闸时,禁止先断隔离开关,后断油开关(真空开关),合闸时禁止先合油开关(真空开关),后合隔离开关。
规格:2.7×1.6米,横向、铁框架
第四篇:施工管理中存在安全风险及改进对策分析
施工管理中存在安全风险及改进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由此也带动了人们对于施工管理的广泛关注,在项目施工现场,会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对于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国由于施工管理存在的安全因素,导致施工现场发生的事故也越来越多,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作用,但是我国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施工管理 安全风险因素 问题 改进措施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相关建设也越来越多,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中,人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因此管理不善也是项目建设施工中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施工安全不能只靠政府来监管和督导,建筑企业是项目的主要建设者,企业应该加强对于自身的安全监管能力,保证建设项目的安全和稳定。笔者在参考众多文献资料,并且对发生事故的项目进行现场查探之后,发现项目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管理不善导致,因此,笔者下面就重点分析我国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且笔者在参考众多文献之后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措施。
一、施工管理的基本简介及其重要性
施工管理是指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管理的具体解决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取决于施工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和测量,编制施工记录,上报施工进度、质量、安全问题。
明确施工目标,应加强施工管理。注重理顺建设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落实责任以及权利的一致性,使建筑工人在建设过程中心情舒适,充满精神。当一个建筑技师不仅要有自己的素质,还要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一个人独自完成不了多少。在工作过程中,依靠集体力量进行,双方达成了共识,那么这项工作更加强大,更有动力。这样,即使该项目是非常巨大,只要严格的要求,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
作为一个施工企业来说,自然应该建立规范合理的安全施工制度,建立安全制度是避免施工中出现事故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中,施工企业很少在安全方面上有较大的投资,得不到施工企业的重视,如果出现了安全事故,企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很多的施工企业中,很不重视安全教育培训,造成安全教育培训措施的不到位,企业所谓的培训考试,也只是走走场,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造成了施工中安全教育严重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一些在施工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施工工人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这种错误就可以降低或是避免发生,当然,另一方面也在施工人员身上,企业所招用的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40左右的年龄,教育程度较低,在安全上严重缺乏意识,只是靠自己的经验办事,很多时候是不行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增大。
2、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施工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的法律条文并没有得到完善,对于施工管理的安全监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在项目施工企业中,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首先是对于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没有经过严格考核就任用没有资质的人进行施工管理,另外就是企业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起不到很好地防范作用。
3、政府的监管不到位
对于项目的施工安全,不仅仅只是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项目施工后的使用安全问题,在我国有很多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事故发生,一旦交付使用之后问题层出,甚至出现建筑倒塌,桥梁崩塌等严重性事故,主要是由于相关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没有起到对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三、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1、完善相关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国家应该尽快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建筑企业有可以参照的科学依据,相关政府部门有可以参照的法律法规。建筑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
2、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教育是面向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施工的各个阶段。通过安全教育使所有人员建立安全意识,掌握本岗位的技术技能;知晓与本岗位有关的重大安全风险;了解违章操作的后果。安全教育可分为两方面:安全思想教育,即对全体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纪律的教育,并结合本企业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讲解;安全技术教育,即指对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进行本专业、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措施的教育。
3、完全安全管理制度
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重点是构造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做什么;由谁来做;何时、何地、如何做;应使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等,使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要求项目部依据有关的国家、行业、地方的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各类安全标准制定除适合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做到照章办事、依制度办事,克服工作的随意性。
结语:在现今阶段中,很多企业在施工管理中有很多问题,体系都不是特别完善,虽然每次施工都成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但是设备都不齐全,在施工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对施工安全意识较低,甚至有的都没有接受安全培训,这样就会导致施工中本该管理人员的安全员一直在忙碌着教导工作人员,而不是在自己应在的岗位上,这样在施工管理中会出现一连串的问题。现今好多企业为了赶工期,在工作人员上根本不进行安全培训,只是简单的口头上的教育培训,这样根本是不起作用的,企业不重视安全培训,在管理上自然没有团队意识,在施工管理中较难管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保证我国建设项目的安全顺利。
参考文献
[1] 张叶祥,刘莉萍.浅谈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J].四川水力发电.2011(03)
[2] 王国军.浅议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经济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0(12)
第五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2012年09月24日 15:24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1期 作者:庄玲秀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战略地位,但其中存在许多风险,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随之增加。文章分析了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方面的风险及相应的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人力资源风险存在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因此,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在人力资资源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识别和防范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招聘环节风险
由招聘双方共同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甄选环节,招聘队伍在组建中使用了不合格的招聘工作人员,就很难保证被招聘者合格。如果企业招聘工作没有做好准备,会使招聘进来的人员数量、质量和结构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造成招聘人员不足、过剩或结构失调,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筛选和测试方法选择错误,操作不当,有可能造成招聘不符合企业要求且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招聘策略和信息发布渠道选择错误,有可能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还会增加招聘成本,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有些招聘者不是从有利于企业的目的出发,而是从自身的相关利益考虑,选择那些和自己有关联的人,影响企业招聘的公正性;也有的求职者为了获取职位,可能会采取多种手段,向企业传递一些利己的虚假信息,影响企业对求职者的正确判断。如若招聘尚未与前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或者负有履行竞业禁止协议义务的劳动者,造成双重劳动关系。
另外,多数求职者会同时到几个单位应聘,如果录用不及时,求职者很有可能被别的用人单位抢先录用,造成前功尽弃。
(二)培训环节风险
在企业的所有投资中,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是最经济、最合算的,也是风险最大的。
1.培训观念风险。观念风险指的是由于高层领导或者受训员工对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而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有些领导认为“培训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培训会使更多的员工跳槽,不仅造成人才流失,投资收不回来,而且还培养了竞争对手”等等都属于错误的培训观念,这些无疑会影响培训的效果。作为直接参与人的受训员工,他们对培训的认知及参与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成败。例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对策 如,受训员工认为培训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培训,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就会使培训目标不能实现,培训不出所需人才。
2.培训技术风险。培训技术风险是指在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风险评价及培训实施过程中,因不能结合企业发展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阶段性工作重点,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在具体培训项目上,有些企业由于培训需求不明确,培训需求调查不深入,没有与企业远期、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企业没有明确的素质模型或岗位需求,培训没有与员工的需求相结合,培训内容选择、形式选择、培训师选择偏离真正需要,培训缺乏针对性,达不到预期目的,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有效的培训效果。
(三)绩效考核风险
1.企业战略目标发生调整,导致原有绩效考评体系失衡。传统的绩效考评一般是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考评量表评分法、测评法进行考评,也就是考评“人们把事情做得如何”、“人们怎样做事情”、“人们能不能做事情”,而分别得到对被考评人的结果、行为和能力的认知。在企业实施战略调整,并在一定的周期进行考评时,正确地建立考评体系是将考评体系与战略进行有机的结合,人们一直认为这个过程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大量的资料表明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战术和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结果、行为和能力”的根本改变。于是,战略实施给绩效考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考评不当,可能会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在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中,人员分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依据二八法则,一个组织中优秀的人才只占全体员工的20%。由于优秀人才的观念比常人超前、技能比别人强、效率比大多数人高、目标也比较远大,而一般的考评体系是为适合多数人而设计存在的,所以它对优秀人才会是一种伤害,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容易造成优秀人才离职。
3.绩效考评要素容易引发内部冲突。组织行为学把组织中的冲突归纳为个体内部的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程序冲突四种基本种类,无论冲突的形式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不相容,绩效考评的每个素要都可能带来和加剧以上四种冲突,调查显示绩效考评最容易引起的冲突就是情感冲突,甚至只要考评就不可能避免,只能在重视的同时降低其风险。
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化的招聘流程
首先,为了消除招聘工作分析的不准确性,应采用风险预防策略。一方面要通过面谈、问卷、直接观察等方法来收集具体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对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招聘人员要经常参加各部门的业务会议,以了解其需求。还要慎重选择招聘人员,认真把关,尽量减少人为风险。
其次,为了达到足够的应征人数,需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员工推荐、招聘应届毕业生、猎头行动等等,但通过推荐方式录用的员工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纽带既然可以成为招聘员工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可以成为留住员工的重要方式。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员工可以背叛企业,但是很难背叛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如果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的纽带进入企业的话,在他们做出离职决定时,也必须认真考虑这一因素,这是非常奇怪的一种现象,但是这种方式在挽留员工方面确有很大作用。
再者,企业在招聘时,要主动获取求职者的信息,促使求职者传递更多有价值的真实信息。特别要注意除新参加工作的劳动者外,一定要查验其终止、解除劳动合同以及保密竞业协议等方面的书面证明,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招聘技术或业务核心人员时,招聘企业要及时发布招聘录用通知,避免因工作拖沓而影响录用。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培训程序
1.转变观念明确培训目标。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各级管理者及一线员工的培训。企业的培训不能跟着潮流走,要使培训有效,就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培训目标。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首先要全面客观地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得到培训信息之后就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个人信息,只有同时兼顾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培训成功,使企业受益。
2.制定与实施培训计划。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有助于企业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益,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总体培训计划,确定企业培训的总体目标,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分目标,再根据分目标的要求,制定培训项目计划,分别轻重缓急,配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确保计划的贯彻与落实。
3.注重培训手段与方法。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的转化,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过度学习,在培训后仍让受训者进行一定的练习,以提高未来保留和转化的程度;(2)将培训内容和工作相结合,让受训者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回到岗位时能把培训学习到的新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3)将培训分为几个阶段,分阶段让受训者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并与其他受训者分享经验与教训;(4)在培训后,对培训进行考核,并将培训结果充分应用到员工的晋升、激励中。
对于企业来说,培训能使员工素质提高,能力增强,掌握实用有效地知识技能,这是员工立足工作的根本,是员工继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最大限度地促进员工知识交流和更新,使员工整体素质及能力得到提高,取得最大的赢利。在员工赢利的同时,实现促进管理,增加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个人“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
1.完善制度,加强沟通。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系统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实施绩效考核要认真制定各项考核指标,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逐步形成以细化、量化员工个人考核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机制,并且要事先同员工沟通交流,争取达成共识,同时为了减少纠纷,必须制定书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书或者相应的文件。在此基础上,绩效考核实际上成了员工履行约定的过程,可以减少很多纠纷,对于员工本人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2.明确绩效考核定位。绩效目标与指标的设定要以企业战略为依据,目的就是要把企业战略目标落到实处。绩效考核的定位就是绩效考核的目标与方向,做好绩效考评,必须首先明确其目标,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绩效考核的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辅助,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3.全面、完整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方案的切实有效对绩效考核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前,必须认真细致地研究理论方法,并依据绩效考核的目标任务,设计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流程。首先,把企业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形成部门目标,然后基于各岗位职能、职责和部门绩效指标,确定企业每个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将个人绩效同部门绩效挂钩。同时,绩效评估体系一定要完整全面,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第二,为企业的核心员工提供特定培训,使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及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评价,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性。第三,对绩效评估体系既要监督又要评价,即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以保证每次评估都得以及时有效实施、计划得到落实,通过测量使用者对绩效评估系统的满意度来评价整个绩效考核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重多企业都把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企业如果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就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人手,识别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风险,做好风险应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生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底笑玉。管理与财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研究,2008(12)
2.朱保清。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控制,人力资源管理,2011(2)
3.张艳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与控制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1(9)
(作者系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