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生命的牧者
做生命的牧者
在阅读中凝听,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倾吐,在阅读中成长,通过阅读使人天资得以完善,再靠经验补其余不足,“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心灵沉淀。这是一本极有意义的书,书中明确提出:教育不应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依靠这样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师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总是觉得一年级的学生要牵引着,不敢放手,没有让学生彻底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是刚刚开始讲授拼音时,总是逐个的去教学,然后重复着前一个拼音的教学过程,一节课下来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觉得很累。有时觉得自己不知如何讲下去了。在教研员王春梅老师的点评后,又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这一本书后,我渐渐明白,教师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样地率领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如教学声母b、p、m、f时,教师只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掌握声母的发音,字形,拼读。当然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这样教授的效果远比“纤夫”的作用大,而且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让教师成为生命的牧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教育激扬生命》引领我走向生本教育。
第二篇:《做生命的牧者》读后感
《做生命的牧者》读后感
岭头小学 潘统连
“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倡导、推广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学好而设计教学活动。旨在我们所施行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智慧、审美、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得到锻炼提高与和谐发展。在读了《做生命的牧者》一书后,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努力营造生本教育氛围。生本教育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命活动给予了最大的关注。首先是为教师正位,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任何活动的替代者。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德性,例如:自信、合作、自爱、乐学、诚实、勤奋等。实施生本教育,要营造氛围,教师树立生本教育意识;塑造师德,营造生本管理环境;建设富有文化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本育人氛围。
(一)树立生本意识,坚持不懈走生本之路。生本教育是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己教得不累。或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走在生本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惑,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作者在生本路上遇到的困难。面对出现的问题,作者的办法是坚定信念,对症下药。面对生本路上学生的浮躁,作者做的是先将自己的心静下来,认真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想办法来解决问题。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开启教育真谛的金钥匙--“教育最终归结到学生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所有的教育的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做孩子们生命的牧者,一切为了孩子,不能急功近利。
(二)塑造师德,营造生本环境生本理念强调师生间的和谐。应倡导“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塑造心灵,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的口号。其实孩子是最容易爱到老师的教育和影响到的。教育的过程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高深。良好的教育或许就像是让风拂过树梢,让水淌过草地一样自然与简约。关键是教师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用最质朴的感情面对孩子,用最细微的动作影响孩子,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关注中开始实行阅读,在阅读中感知快乐,在快乐中自然觉醒,在觉醒中悄然提升。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惟有充满师爱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我们应该要求自己以身育人、以身做镜,做敬业的模范、乐业的表率、勤业的榜样。
二、好习惯铸就生本教育根基。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内容。“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首先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细化习惯要求,有针对性地落实培养。把学习习惯要求细化为学科教学要求。例如:“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听、说、读、写(写字、作文)。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写字时的坐姿、握笔姿势等;爱护书本、课桌椅等。在好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检查,不断矫正。“习惯决定命运”肯定了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更是生本教育的最终追求。
三、生本教育立足课堂。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孩子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作为语文文教师要整合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童谣、儿童诗、对联、古诗文等整合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占领;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质量,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一些民主、多一些诱导、多一些创新、多一些灵活、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交流,实施生本教育,做生命的牧者,是我永远的追求!
第三篇:做教育的牧者
做教育的牧者
——对生本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 赵开新
摘要:教育的家是人,而不是分数;教育要为了人的健康的发展。生本教育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以非功利之心做功利之事,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在高处立,向远处看,往宽处想,从实处做。让课堂教学这个载体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还成为学生奠基未来,播种希望的生命成长平台。不仅成功实现了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智慧和机智的提升,而且张扬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体验性,让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成为双方共同发展的载体。
关键词:牧者 生本教育 认识 思考
从热心的观众到积极的参与者,我们感受到随着对生本教育的认识体验逐步走向深刻,生本教育给于我们教学行为、教育理念的影响也正逐步迈向深入,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正逐步走向深刻。自四川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引导方式、交往方式、探讨方式、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是长期以来作为一线新课程实践者们思考和探究的首要问题。自走进生本教育以来,生本教育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课程实践的探寻之路。它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不仅成功实现了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智慧和机智的提升,而且张扬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体验性,让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成为双方共同发展的载体。
一、“导学案”取代“教案”,教师实现了课堂身份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案的编写,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在课堂上运用教案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教的方法与过程,而较少去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老师所讲的学习方法。因此,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多教师的传授,少学生的积极参与。
生本教育下的导学案,是教师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而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步骤,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逐步独 立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此意义上讲,导学案不仅是教师“教”路的渗透,更是学生“学”路的引领。
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教案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由于立足于“教”,学生课堂上回答的参与面不是很广,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学生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较少。而导学案就不同了,教师设计的提问由于立足于学生,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二、“学习目的”取代“教学目标”,教学实现了本真价值的回归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因此,传统教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常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等句式。不难看出在传统教学目标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否做了“使能”的努力,是评价课堂教学重要的行为观测点,学生是否“能了”反到成为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助证。这种陈述教学目标的方式既缺乏层次性,又使目标主体偏离。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生本教育观认为,是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觉醒,通过教育,学生要发现自己想干什么,擅长干什么,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校和家长的努力都围绕着这个方向。可见,相对于传统教学,生本教育中教学目标仅仅是教学的“中点”,而不是“终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能等同教学目的,更不能等同于学习目的。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人叫做先知先觉,这种人其实不用别人花太多心思去帮助他们;另外一种人叫做后知后觉,需要到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才知道自己的职业理想;再一种就是不知不觉型,没有想法,没有毅力,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如何从不知不觉过度到后知后觉,这就需要外在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在于具体教授了你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生本教育要求教学中要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选择。生活告诉我们,人生面临无数的选择,人生境遇就是由选择组成,例如一个人上哪所大学,学习哪个专业,要不要留学,何时留学,什么时候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子的配偶,什么时候生小孩,工作中要不要跳槽,病了要看哪个医生等等,所以成功的人士除了自我教育外,还要学会选择。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生本教育就其本质特点而言,就是需要教师以非功利之心做功利之事,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在高处立,向远处看,往宽处想,从实处做。让课堂教学这个载体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还要成为学生奠基未来,播种希望的生命成长平台。这无疑践行了教育的本真价值。
三、“探讨”取代“讲授”,课堂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的生产力”低下,实际上是教育“生产关系”的问题。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教师的系统分析和讲授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结构。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教学的双边互动交流缺乏,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体现。教师 “灌输式教学”,缺乏诱导的“循序渐进”和“诱敌深入”,教师一旦成为课堂的主角与主宰,学生就成了接受学习的奴隶和“满堂灌”被动接受知识的“电脑机器”。因此,有人戏称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纤夫”,培养的学生是“移动硬盘”,教得辛苦,学得受罪。有时教学的乐趣和知识的需求完全被“应试教育”的高考指挥棒弄得天昏地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者和学者兴趣全无,天天疲于奔命,长期以往教学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就只有辛苦。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百家争鸣,让学生做回学习的主人。可以说问题是生本教育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 3 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很放松,得到了释放,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可见,生本教育还给了学生学习自主、自愿、互动、探究、乐学、爱学、好学、会学的一片阳光灿烂的蔚蓝天空。可见,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它经由教材的教与学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窗户外的风景。
四、“评研”取代“评价”,学生实现了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
教育的家是人,而不是分数;教育要为了人的健康的发展。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频繁的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由于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生本教育评价丢弃教师作为课程成绩的裁判者、学生是被评价者观念,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本理念下每次评价其实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一次次成长会诊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升华与提升。由于评研活动是一种关注未来的评价行为,学生并不畏惧评价,因为评价让他们在更深一步的学习中得到更多实践与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 4 兴趣盎然,快乐地自我复习,愉悦地自我测试,欣喜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生本教育中的评研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略。
参考文献:
①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②韩立福《论“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年20期。
第四篇:牧者and神学家
超/文加尔文--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影响的名字,牧者and神学家--《加尔文小传》读后感。他不仅在教会历史中带给人莫大的祝福。他也带给了整个人类有很大的启发。这跟他的神学观点有关系。加尔文的神学绝对不是“象牙塔”式的,他是愿意把基督教影响教会并社会的每一个层面。这也就应验了马太福音上的话,作为神的儿女,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加尔文的这个观念合乎圣经也有能力。其实,加尔文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神学家,之后,就是一位优秀的牧者。虽然,他自己不喜欢用牧师的职分自称。加尔文的严谨纯全的神学思想在神学界成了压轴。真的是如此。一方面,他正统性的传承了历史上的神学精髓;另外一方面,他继往开来,有更多个人亮光的发挥。所以,我们这些后辈的人确实要好好的吸收。加尔文的治理恩赐也使得日内瓦这个他所服事的城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上帝之城”。我们说过了,加尔文是一位神学家。他的学术水准是首屈可指的。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刚开始,他接受父命要攻读神学,而后来,父亲改变主意,要让自己的儿子改读法律。还好是这样,我相信这其中有上帝的安排。因为那个时候的神学院,不是正统的神学院,里面所教导的已经成了含有毒素的堕落的罗马天主教的神学。离开那样的学习,让年轻单纯的加尔文不致受到错误教训的负面影响。而加尔文在学习法学的过程里面,逻辑思维得到训练。逻辑思维就让人的观念可以进到不自相矛盾的地步。这给日后加尔文的解经有了很好的底子。加尔文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记忆力也很强。他在受学院教育的过程里面也阅读许多古教父的著作。所以,当加尔文灵性归正之后,存记在他大脑中的这些经典的神学概念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加尔文研习法律的期间,也正值马丁·路德领导的改教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马丁·路德的神学书籍被传到欧洲各地被人广泛的阅读。他的书籍也传到了加尔文的手中。加尔文也因此受到了生命的造就。加尔文也表现出了对读《圣经》的热爱,读后感《牧者and神学家--《加尔文小传》读后感》。他真的很谨慎的读《圣经》。真的感谢赞美主!加尔文以往研究法律的严格的学术作风运用在诠释《圣经》真理的寻求。他的解经产生了庞大的神学体系。我们在此也看到了上帝在人身上工作的奇妙。我们不要误会说,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一无是处的。应该反过来看,上帝在我们还未信主前,在世俗的学校里装备了我们,这样,上帝就在我们信主之后圣化我们的理性观念并继续使用我们所学的。我们称加尔文为神学家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上帝对他仆人的膏抹和使用。也是上帝愿意藉着他祝福很多其他的人。确实,当这位神学家将《圣经》的生命信息不断传扬出来之后,让当时的基督教世界里的人受益匪浅。他们也就受吸引来到加尔文所在的城市日内瓦这里学习更丰富的上帝的道理。他们受了栽培之后,回到自己的本地,在那里很有力度的见证上帝的救恩。这是很美丽的影响。我们在花一些时间来看看作为牧者的加尔文。他是如何谦卑的服事他所服事的日内瓦及他在其它去过的地方。就加尔文内向羞涩的性格来讲,他似乎不太可能成为公众人物。加尔文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这方面的事奉动向。他希望自己能读到更多的书籍,好使自己成为一个安静的学者。可是,人的脚步不是掌握在自己个人的手中,而使掌握在创造人、救赎人的生命之主的手中。加尔文有一次经过日内瓦。日内瓦不是他的目的地。可是,日内瓦教会的领袖法惹尔听闻加尔文的经过,很是惊喜,就去拜访他。因为,法惹尔阅读过加尔文的著作《基督教要义》。他觉察到这位作者是上帝要兴起的仆人。所以,法惹尔就劝勉加尔文留下日内瓦带领此地的改教的工作。生性羞涩的加尔文婉言相拒。法惹尔拿出上帝的权威。勒令加尔文留下。年轻的学者似乎也感到了上帝的威严。他虔诚的心终于回应了上帝特别方式的呼召。加尔文留在了日内瓦,从此这座城市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上帝的圣洁与救赎。这座城市注定要被上帝挽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加尔文在那里的工作不会受到拦阻。相反地,加尔文在那里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短短的时间里,加尔文被当地的敌对者排斥。他不得不离开那个地方。但是上帝的作为最终是得胜的。加尔文离开日内瓦,来到了另外一座城市。在这里加尔文的生命得到更丰富的陶冶。他的治理恩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操练。几年之后,日内瓦这座迫切需要上帝救恩的城市再次邀请这位曾经被她拒绝过的年轻的神仆。加尔文归来之后,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将神的真理不遗余力的实行出来。加尔文在那里的治理深入信徒信仰的各个层次。我们可以说,日内瓦的牧养工作室彻底的。加尔文忠心的服事让日内瓦享受了上帝丰满的恩典与真理。加尔文在牧会的过程中,一定得面对政府的权柄。在改教运动来到日内瓦只求,日内瓦的政与教是联合的,但是这并不合乎圣经的教导。加尔文带领教会之后,开始要做的就是宣告了政权不能干涉教会的事工。所以,加尔文是“政教分离”的见证在这座城市显示出来。市政府的议会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加尔文在历史上是有些争议的,其中有一样就是塞维特事件加尔文的立场问题。塞维特是一个异端分子。他反对三位一体的真理,并使一个亵渎神的人。加尔文为了维护教会信仰的纯正,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在言辞上都是极力的驳斥塞维特的攻击。另外,加尔文对信徒在信仰的表现也是有监督的工作。他成立了一个监督小组,定期的到信徒家里去察看。这样,信徒也就蒙上帝的保守,在真理的里面,过信仰的生活。碍于篇幅,我们就简单的分享加尔文的见证。
第五篇:教师是学生生命的牧者
教师是学生生命的牧者
李俊福
【甘肃省陇西县昌谷学区甘肃陇西748100】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有人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不同的时代赋予教师不同的美誉,有着不同的教师观,不同的角度,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地位。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时代,我更赞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不应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应该是学生生命的牧者”。
当今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革命,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知识传授者——教师的概念、职能和角色等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的概念有了扩展
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用为核心的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把教师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智能特征使它成为学生的新一代“电子老师”,教师的概念便有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从事教学活动的传统教学人员,二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子老师”。现代教学中,两种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传统教学人员的教师,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由学生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由以往的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那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将由电子老师告诉学生。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
现代课堂中,教师的“导”代替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讲”,学生主动的“学”代替了学生被动的“听”。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有了多元化的角色。角色一:指导者。随着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从传播信息主体的角色中退了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角色二: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教师在组织和辅导学生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和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角色三:科研者。现代信息社会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教师具有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物质条件和要求,在这种动态变化的需求中,教师要始终处于科学研究的前沿。角色四:学习者。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变革创新意识,提高多方面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教师应成为学生生命的牧者,引导学生走向“水草茂盛”的生命牧场。
作者简介
李俊福: 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甘肃省定西市骨干教师;定西市教育局兼职教研员,甘肃省教科所兼职教研员;任甘肃陇西昌谷学区校长。2002年到北京国家高级教育
学院参加青年校长培训;多年来,先后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杂志、《甘肃日报》、《甘肃教育督导》杂志、《陕西教育》杂志、《教师报》(陕西教育厅主办)、《未来导报》等多家国家、省、地刊物发表文章6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