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五篇]

时间:2019-05-14 08: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

第一篇: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

http://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一般从出生起,经过成长期而进入老年期。产品周期理论考察的是新产品的产生、成长、成熟这一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传播的技术、比较优势和投资在国际间的变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对重庆旅行社贸易格局的影响。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只是以一般家用产品为例来说明国际间贸易和国际投资,看它确实与很多行业的经验相符,包括旧行业和新行业。旅游产品同样存在着生长发展周期。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本论文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心——边缘理论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核心区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聚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周围的界限有核心和外围的关系来确定。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方面,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识模型。应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区域整合、景区旅游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重庆青年旅行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养核心区,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带动边缘区域旅游发展,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由此可见核心——区域发展理论可作为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理论依据。

市场细分营销理论

所谓市场细分理论,就是对某种产品的消费者按一定标准加以分类,使之分为具有不同需求特点的消费群体的过程。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重庆旅行社报价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和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市场细分理论在实践中以成为产品推广决策者打开市场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重庆旅游网在本论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策划、开发、推广研究中,市场细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经济增长必须以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为特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它反对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目的,以贫富差距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重庆中青旅旨在寻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也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应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二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引言

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地中,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本地的旅游增添了“内在”的竞争力。湘西历史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湘西整个的文化体系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2.发展迅速

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5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到2010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达1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3%,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经济总量的20.25%,旅游带动就业近20万人。从此可见,湘西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3.政策扶持

(二)劣势分析

1.形象模糊,发展不平衡

从湘西地区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来看,缺乏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模糊。从景区开发和游客人数来看来看,凤凰古城,芙蓉镇等几个景区明显优先于其他景区,其他景区相对滞后;从行业上看,各地均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旅游中介服务业管理不够,软环境明显不足。产业化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2.产品整体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湘西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且产业链条短,缺少配套产业以及设施。旅游景区周边饮食住宿条件较差,旅游娱乐活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品种单一,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吸引力,完整系统的旅游产业链还需完善。3.文化旅游策划人才匮乏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需要具备独特创新理念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策划人员对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广。湘西地区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 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增值与扩张的条件不足,难以以市场为导向。

(三)机遇分析 1.政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推进新一轮湘西开发战略,湖南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近日召开的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提出,要把大湘西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2011年湘西州旅游局出台《湘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上述政策的出台为其深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2.市场

我国具有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日益成熟。从2000年一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和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将形成较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四)挑战分析(threats)1 边缘化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使湘西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不可能进行垄断经营。其它地区不仅可能使用大湘西的文化资源,而且利用自身的资源还会超越,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者谁都可以拿来使用,并不是湘西的独特优势。2 资金分散

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对于各个地区机会均等,在资源相似的情况下,谁能受益取决于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针对湘西内部而言,在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方面,市内各县市资源相似,行政主体间争夺相同或相似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的现象存在,致使文化资源和资金支持布局失调,经济基础,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极其分散,造成内耗和效益低下。

第三篇: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第四篇: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8-23 阅读:

栏目:旅游管理论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 贵州乡村旅游市场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8-23 阅读:

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现形式就是设计细分目标市场的旅游主题。

四、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就贵州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岩溶形态特征堪称世界之最。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遍布全省各地的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贵州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全省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因此,这里的乡村不仅拥有淳美的田园风光,而且大都保持着古朴神秘的原生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遍布全省的“文化千岛”现象。

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可初步分为三大产品类型。

(一)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如田园风情、环村步行等产品。目前,随着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者逐渐热衷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风情旅游。贵州省有一批条件好的民族村寨,自然环境宁静、优美,如黔南州的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寨等,通过精心设计旅游活动,可吸引需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周末度假的城市居民和国际旅游者开展观光旅游。在此类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应把各个单体村寨连成线或面,形成旅游村寨群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单个村寨由于空间小,旅游者大量涌入后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破坏,也可以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二)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开发要从当地民俗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真实的农家生活的旅游产品,走农家乐精品路线。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在贵州出现得最早,可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就是农家乐。开展的活动内容有赏花节、采摘节等,一般为一日游或是周末游,产品的消费群体同定、重游率高。出现得最早但做得不是最好。目前贵州的农家乐产品类型单

一、服务质量低、设施条件简陋、招待场所有城郊小旅馆的倾向、本土文化不突出、缺乏精品,大多数农家乐产品都是依托村寨农家进行棋牌聊天等活动,给人在乡村进行城市生活的印象。为此,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在稳定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类的参与性产品,如种菜、制作农家食品、栽花、割稻插秧、锄草施肥、挤牛奶、捕鱼虾、放牧、收割农作物、鲜果采食、鲜乳试饮、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品尝等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营造乡土氛围,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知识性、娱乐性,留住旅游者,树立精品理念。

(三)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所吸引的是以体验城乡文化差异为主要旅游动机的城市文化旅游者。贵州省众多的乡村都具有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走向观光度假、体验式度假发展的趋势下,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绿色喀斯特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文化旅游者。乡风民俗旅游产品的内容可涉及民俗文化中的所有层面,一是物化民俗的体验,如歌舞观赏;二是制度民俗的体验,如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三是精神民俗体验,如旅游过程中和当地人民接触后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族村寨占里,自古以来,这里用寨规和神秘的草药,恪守着古老的生育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数百年以来,人口增长几乎为零。他们从不与外界通婚,但生育的孩子都很健康。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里民风纯朴,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如果善加利用,开发成专题文化探秘旅游产品,一定可以吸引众多的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

(2)余骥.乡村旅游市场特征论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3)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4)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_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5)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5,1

(6)唐代剑,池静.村旅游项目与游览组织[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贵州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将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即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与此相适应,旅游市场也面临着空前的转变: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如:自助游、互助游、徒步游、自驾游、刺激游、拓展游等;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古穴居等;出游时间的个性化,如:周末、假日、日常闲暇时间。在此全新的旅游时代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央“一号文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平台和政策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国家旅游局围绕这一主旋律,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及时提出:旅游业向农村挺进。乡村旅游产品也由此备受世人关注,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从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贵州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由此,贵州省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实现我省旅游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选择。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产品的开发必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未来。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与国际接轨也体现贵州本土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济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吸引旅游者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是开展乡村环境旅游还是乡村文化旅游,取决于该乡村的资源特征。如:平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该社区是贵州省民族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在这一社区,主要开展的是乡村文化旅游。因为在这里保存了距今600年明朝江南的汉族文化,也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活化石的“屯堡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老汉人”之称的屯堡人、信神拜佛的三教寺、屯堡特有的四种婚姻形式、原始拙朴的地戏、轻松诙谐的屯堡花灯等等。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挖掘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真实的乡村氛围,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邀请几位贵族来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他们自己烧烤野味,划船游玩,学习制作农家食品,伐木种树,欣赏游鸟,学习养羊,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形式在意大利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味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更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乡 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人民的友谊,满足了都市人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市生活的压力。

从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质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观赏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指的是乡村物质文化景观。它是乡村人民集体或个体智慧的外在显现部分,它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的特点。它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服饰、乡村手工艺品、乡村田园风光。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如朗德苗寨的吊脚楼、安顺滑石哨布依族村寨的石板房、平坝屯堡村寨老汉人的碉楼、丛江占里侗族村寨的风雨桥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那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无一不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乡村居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乡村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丰富的内涵。这种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它乡村的显着标志。乡村服饰是乡村人审美意识的外在显现,它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如土家族的土家织锦、壮族的蜡染布、苗家的刺绣和银饰、屯堡老汉人的包头、发饰及围裙等。乡村手工艺品是乡村人所创,反映乡村人心灵手巧的一面。如:苗族的簸箕画、蜡染挂件,其自然淳朴,极富地方特色。还有蜚声海内外的贵州“三宝”:大方漆器、玉屏萧、安顺“三刀”。乡村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包括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乡村田园风光是一幅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风景画,是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和有机的整体,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意境。游客置身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

(二)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家生活。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知识和基本农事的了解、学习,以玩的形式参与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事中去,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农事活动不仅为体验生活乐趣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且它还具有教育的特点。旅游者通过参加农耕、采摘等活动,了解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既丰富了阅历又增长了见识,达到悦神益志的境界。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参与性活动内容正在逐步深入,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卖点。“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已是目前乡村旅游中比较盛行的活动,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去,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农场(民宿)度假旅游,如英国的许多游客都偏好自助式民宿,并且对度假农场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基本上有2-3次类似经验,通常停留时间为1周左右。

(三)体验乡风民俗。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对游客吸引力很大,是城乡之间可供交流的重要资源。饮食、服饰、生产交通工具、婚丧礼俗、节庆活动、娱乐竞技甚至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已经成为旅游者体验乡风民俗的载体。到乡村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已从最初的休闲度假到自然体验,逐渐发展到了文化体验。自然体验和文化体验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主要内容也是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之所在,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乡村旅游产品就要满足城市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探索、体验和享受。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市场启动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零散、没有把点连成线甚至到面。现在开展乡村旅游比较知名的就是,郎德上寨、天龙屯堡、下五屯及千户苗寨,不具有普遍性。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就形成了少数专业旅游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没必要搞成全村寨都从事旅游活动,而应该根据各村寨的特色在村寨中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村寨的人们应该按照自己日常的生活顺序来生活、生产,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而去迎合旅游及旅游者的发展和口味。其次,贵州乡村旅游的主题单一,导致产品类型单

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现阶段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反贫困,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偏向经济效益,凡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项目就大力开发,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产品开发程度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我认为主要和现阶段消费需求层次的初级阶段有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度假、专题层次的需求少。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需求多极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仍然会很高,但是旅游者对度假旅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优美性上;对文化环境的古朴性、乡村性、地方性上;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性上。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休闲度假、保健疗养、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将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和主要目的。

可见,面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中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创新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构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游客的期望,是为了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使旅游业保持持续性的发展。旅游产品创新的本质是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展现和文化环境的深度挖掘,表

第五篇:贵州旅游(教案)

多 彩 贵 州

——贵州旅游(教案)

【导入】

同学们来到贵阳已经近一年了,不知道对贵州印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喜欢贵州而来还是被迫无奈而来,反正既来之则安之,只有用心接受了这个地方,才能让自己大学四年过得惬意有意义,才能真正热爱这片土地。

这次课我们主要学习贵州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业,我希望贵州人民的热情和贵州优美的风景能够打动那些被迫无奈生活的在贵州的同学。

贵州旅游宣传视频

第一节 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

目前贵州省已探明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共 1000 多处,其中被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认定为一流的或有较高品位的占一半以上。有黄果树、龙宫等 13 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遵义会议会址等 39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黔灵公园、龙宫、红枫湖、遵义会议会址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构建起以贵阳为中心的 4 条跨省骨架旅游线,按照《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省6个综合旅游区、6 条特色旅游区的建设正在进行。【过渡】

观看视频之后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贵州各个县市的旅游资源。从遵义开始,我们以逆时针方向来看。

贵州省概况 行政区划图:各市区分布

一、贵州省各市区旅游资源概况

(一)遵义市

遵义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点景区,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的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遵义山川秀丽,风光独特,尤以山、水、林、洞为主要特色。这里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四个省 级风景名胜区,近千处文物点。1.遵义会议纪念馆

是中国革命纪念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而设立。遵义会议会址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大门正中高悬的巨匾“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是毛主席1964年手书。

2.千瀑之乡赤水县——十丈洞大瀑布

赤水县由于有丰富的水源和跌宕地形,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瀑布。被人誉为“千瀑之乡”。最壮观的,当推十丈洞大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群位于赤水县城东南38公里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以瀑布群、竹海、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为主体,被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蜚声中外。这里保存有大面积的常绿叶带和虎、豹、獐、熊、猕猴、苏斗羚等多种珍稀动物,在林中随处可见有着“活化石”之称的珍稀植物桫椤树。3.贵州茅台

贵州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茅台酒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

(二)毕节地区

自然资源以乌蒙山区的岩溶山水景观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以民族风情和红军革命胜迹为特色。

1.毕节国家级森林公园

该公园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位于毕节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毕节市境内,具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位优势和进入大区旅游网络的优越条件。景区内有天坑、地缝、峡谷、高原草甸、成片杜鹃(百里杜鹃)、茂密森林等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2.大屯土司庄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东北100公里的大屯乡大屯村。庄园系彝族土司余象仪在清道光年间所建。庄园是全国仅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1988年2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文物局拔款60万元进行保护性维修,现已修复大堂、祠堂、风雨桥等建筑。

(三)六盘水市

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容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旅游别具一格。拥有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

生态旅游是六盘水旅游的一大优势。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罗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我们领略到了莽莽林海的魅力,只觉整个森林就像一台巨无霸的自然空调,吐纳着沁人心脾的空气,使人在正午最闷热的时候竟感到和夜里一样的幽静、芬芳、凉爽。

长角苗风情。在贵州省中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的梭嗄乡里居住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族。他们操苗族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陇戛等12个村寨中,这一苗族分支仅有4000余人。他们常年隐居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深山中,土墙茅房,纺纱织布,仍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式生活,与外界绝少联系,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苗族文化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绕有2-4公斤重的头发。

(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有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国家级森林公园仙鹤坪,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名胜区贞丰三岔河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兴义云湖山等奇特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代表。1.兴义马岭河峡谷

马岭河峡谷是国家1992年批准的国家级AAAA风景名胜区,和万峰湖、万峰林三大景区共同成为兴义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是一个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国家级景区。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的大裂谷地缝,系南盘江北岸的一级支流,由于长期雨水的侵蚀作用,地块被塑蚀成深切狭长的地缝景观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钙化奇观,两岸古树名木千姿百态。东西峰 林层峦叠嶂、点缀其间。峡谷漂流更吸引了广大中外旅游者。

黔西南州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贵州龙”化石群、“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十八先生墓”、“永历皇宫”和抗战公路遗迹“晴隆二十四道拐”、何应钦先生故居等历史文化。

黔西南州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安顺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2009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1.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是以大瀑布为核心,以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瀑布为群体,亚热带卡斯特山水植被为风光与布依族苗族风情融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集山、睡、瀑、洞、峰、林为一体,有“卡斯特岩溶瀑布博物馆”之称。1982年,国务院省定黄果树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黄果树景区被国家旅游专家评为“国际游客最爱的中国旅游景点”之一。2.龙宫风景名胜区

龙宫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典型岩溶风光和宗教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光名胜区。1988年经国务院审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它位于安顺市境内,距安顺市西秀区27公里,与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相距45公里,距贵阳市132公里。属珠江水系,平均海拔1000米——1400米。

3.地方特色较多

安顺蜡染、安顺纯羊毛提花布依地毯,名酒有地戏脸谱酒、黄果树窖酒、平安酒、天麻酒、杜仲酒。波波糖,花江狗肉。安顺市有也多民间石雕工艺匠,生产各种石雕产品。

(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山青峰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黔南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

名族文化风情这里居住着有布依、苗、汉、水、侗、瑶、回、彝、壮、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布依族为主体民族,有130万人之多。大多住在平面、河谷或依山伴水之处。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水族虽小,但占全国水族的90%以上,以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为主要聚居地。其保存着独特的文字——“水书”,为象形文字的一种。

黔南各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婚丧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音乐有布依族的山歌、情歌和双声部大歌,苗族的史歌、情歌、飞歌、丧歌、祭祀歌、芦笙曲调,水族音乐有大歌和小歌等;民族乐器有布依族的铜鼓、唢呐、姊妹箫,苗族的芦笙、唢呐、芒筒、萧笛、古瓢琴,水族的牛角皮鼓、铜鼓、锣、芦笙等;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刷巴舞、响篙舞、花包舞,卤族的芦坚舞、长鼓舞、板凳舞、锦鸡舞、铜鼓舞,水族的“铜鼓舞”和“斗角舞”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

(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黔东南州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选为全球18个“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黎平的肇兴侗寨和锦屏隆里古镇,全州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中(国)挪(威)两国共建生态博物馆,3个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个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省级重点民族村寨2O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5个;有全国最大的苗寨—— 雷山西江和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的肇兴。黔东南是全国8大林区之一,旅游区森林覆盖率在70% 以上(全州平均为48%),还有165550k㎡的原始森林,野生植物2000多种、动物518种,属国家特有植物24属,重点保护树种3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3种,年平均气温为15~17℃,良好的空气质量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被专家赞誉为“金不换的宝地”、“绿色之乡”、“动物王国”、“生态民族”,是“一部活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八)铜仁地区

铜仁地区境内众多的喀斯特山水、溶洞景观,大面积的森林和处于深山幽谷中的民族村寨,至今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韵味,带有神秘的色彩。境内有着以梵净山、佛顶山、太平河、锦江河为代表的山水风光和生态环境;以乌江山峡为代表的江河峡谷风光;以九龙洞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石阡万寿宫、松桃寨英古镇、铜仁中南门明清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群;以梵净山佛教文化、梵净山麓的少数民族风情,以松桃寨英滚龙艺术、玉屏箫笛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众多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梵净山。铜仁的梵净山是绿色王国,为中国6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是地球同纬度上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面积为600平方公里,最高峰红云金顶海拔2494米。梵净山共有高低等动植物资源达10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在1,400种以上,珍稀动物400种以上,被誉为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这里有稀缺药用植物1700种以上,药用动物达150多种,是我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如珙桐、银杏、水杉等50余种,国家重点 保护的珍稀动物如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穿山甲、背水鸡、大鲵等40多种。梵净山是中国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名山,沿8000多级 石阶而上,有造化神秘的奇峰异石,有“万卷书”、“蘑菇石”、“太子石”以及众多的石峰、石笋、石柱。梵净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道场。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此出家,修成正果,佛名广播,由此该山被辟为佛教道场,于是便成为寺庙殿堂星罗棋布的佛国,故以佛门净地之意定名为梵净山。现有护 国寺、承恩寺、镇国寺等寺庙,有天然万米睡佛,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的弥勒金佛,还有太平寺、天府寺等数处佛教遗址。

人文景观 中国傩文化博物馆位于城中东山寺内,傩文化由傩堂戏和傩技构成,具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傩堂戏源于古代傩舞和傩祭,是一种非常古老原始的戏剧形式,其特点是不化妆,以面具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其曲牌有九板,共调十三腔,多以模拟动作表演,其内容和表演形式融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于一体,十分繁杂丰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近几年来,不断有中、外学者来铜考察,被喻为“最生动的民间艺术”。

二、贵州省旅游资源特征

(一)特征

1.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2.自然资源以岩溶山水景观为特色;

3.人文旅游资源以民族风情和红军革命胜迹为特色。

(二)贵州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1、资源大类组合较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但成片区相对集中;

3、旅游资源区域对比优势不显著,产品开发有难度。

贵州省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品味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贵州自然资源秀美而神奇,它独有的、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形成山水相融、瀑布峡谷溶洞交织的“绿色王国”;贵州人文资源神秘而久远,令人神往,山高水长、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既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保护了古老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千岛”。

贵州最能吸引游客的主要资源及其总体特征是: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层次不一的绿色,显得一派勃勃生机。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俗称为石林,如天星桥、泥凼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和秀丽的自然风光。

风景无处不在。从一个山谷到另一山谷,幽静的林间空地变成了高山环绕、杂草丛生的深谷,随着地势的下降,又换成平缓柔和的农田风光。蜿蜒的田埂将谷底和缓坡阶梯分成层层梯田,与山上自然植被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天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变成了夏日绿油油的稻秧,到秋收季节又换成了黄澄澄的稻谷。

山间河流众多,或流入北部的长江,或汇入南部的珠江,流经之处,出现大量险峻峡谷,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乌江峡谷、舞阳河/杉木河峡谷、马岭河峡谷、北盘江峡谷、赤水峡谷、南江峡谷和樟江峡谷。除了秀丽的景色外,这些河流大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漂流旅游。

在峻峭的高山间流淌着动人的乐章。这里瀑布成群,或浅唱低吟,或咆哮怒吼。纤秾各异的跌水犹如珠琏镶缀在绿意盎然的山谷间,如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响水河瀑布。即便是离群索居的单级瀑布也让人心驰神往,马岭河和赤水河沿岸的瀑布是此类瀑布的典型代表。然而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黄果树瀑布群,据说是亚洲最大的瀑布,水流量大,落差高达74米,飞泻而下,直入深谷。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周围遍布许多瀑布,这些瀑布相比之下也许没那么著名,但也动人心魄,如陡坡塘瀑布、螺丝滩瀑布、银链坠潭瀑布和白水河上的滴水潭瀑布。此外,赤水市的十丈洞瀑布也十分壮观。

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贵州也不例外。多数县份溶洞群集,其中最著名的是织金洞、龙宫和铜仁附近的九龙洞。

因为修建水电站和大坝,已形成大量湖泊并将形成更多的湖泊。最著名的是位于贵阳西部的红枫湖,它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休闲区,此外还有兴义附近的万峰湖。随着织金附近乌江上游大坝的落成,包括现有的东风湖在内的一系列湖泊,都将进一步发展成湖泊旅游资源。锦屏县三板溪附近清水江大坝形成的大湖有更强的旅游潜力,该工程预期将于2005年竣工。

上述大多数自然景观位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或景区。它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某些景点,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辽阔,景色十分美丽。这对喜欢生态旅游的游客来说,极富魅力。

以上简要描述表明,贵州境内遍布秀丽的自然景色。不仅如此,这里还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以及大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

许多名胜展示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富吸引力。尤其是现存的明代防御性村寨,如安顺西秀区的本寨和云山屯、平坝县的天龙镇、锦屏县的隆里镇、遵义的海龙屯和松桃的寨英等。舞阳河沿岸有许多历史古遗,包括黄平旧州、施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绝大部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村落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贵州此类村落不胜枚举。从以下两点来看,这些村落有着特殊的魅力。第一,它们保存着数百年前的传统建筑模式和风格;第二,它们仍保持着其民族特有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融合独特建筑风格和传统戏曲歌舞的传统村寨对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些特点存在于贵州主要少数民族的许多村寨中,如凯里周围的苗族,榕江、从江和黎平县的侗族,以及安顺西部和兴义附近的布依族,三都的水族。这些少数民族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此外,还有大量分布于全省各地的古代建筑和庙宇。镇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是此类建筑的典型代表,祝圣桥在舞阳河上凌波而立,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依山而建。

国内游客有着特殊兴趣的是与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有关的历史遗迹。它们大多数位于遵义及其周边地区,包括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和娄山关战役遗址。

三、综合旅游区与特色旅游区

《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根据优质旅游资源的数量和集中程度、区域内外的可进入性、市场需求现状和潜力等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划分出12个旅游区(其中综合旅游区六个,特色旅游区六个),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一)综合旅游区(TDZ)

六个综合旅游区是:贵阳、安顺、凯里——镇远、黎平——从江——榕江、荔波、兴义——安龙。

(二)特色旅游区(STDA)

六个特色旅游区是:梵净山、遵义、赤水——习水——仁怀、织金——黔西、威宁——六盘水、乌江峡谷。

第二节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组成要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基本特征:

由于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所以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

(1)依赖性;(2)综合性;(3)脆弱性;(4)波动性;(5)季节性;(6)带动性;(7)涉外性;(8)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贵州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始于1980年,起步较晚。

贵州省2006-2012年旅游收入情况

2012年全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25.8%。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总体上来说贵州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占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低,这在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些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这几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较快。但应当看到,和国内旅游大省比较,贵州的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低层次开发阶段,这种“粗放式”的开发模式,使得贵州旅游在游客人数急剧增加的前提下,旅游收入的增加幅度在明显下降。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落后的交通运输、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全省各市(州)县之间构筑起了较为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各地新建了一大批级别较高的酒店宾馆。由于整体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和发达地区横向比较,这些旅游基础设施依然显得落后,尤其是各种档次的酒店服务设施在数量上的比例不合理,游客接待能力增加较快,但高档星级酒店数量却变化不大,且在各地区之间分布也不均衡。许多景区景点分布在经济不发达市(州)县,这些地方无法提供游客所需各种优质服务,这使得许多游客在游完景区景点后,必须回到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少数几个城市。这样的旅游活动,既不能使游客享受完整旅游体验,又不能对景区景点所在地有更大的经济贡献,同时还会影响当地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

2.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尤其是贵州独有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旅游业普遍缺乏特色。

许多游客到贵州来,主要是想体验一下贵州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许多地方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在借用其他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经验和开发模式的同时,忽视了自有旅游资源特色特性,没有将自己独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和其他地方的旅游产品雷同,千篇一律,缺乏应有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3.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旅游业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旅游产业纳入到当地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只是把旅游业当成当地其他产业之外的“副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这种认识必然导致当地政府对旅游在政策上支持不够,在经济上投入偏少,甚至出现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4.全省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不合理。

不能突出各地应有的旅游特性,缺乏相互协调;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各地已有旅游发展规划之间,不能形成各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各地旅游机构之间协作不够,加大了旅游产业的经营成本。5.贵州旅游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缺乏中高层次的旅游人才。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未来旅游业发展需要。2010年,贵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缺口近13 万人,尤其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将制约贵州旅游未来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营销、管理队伍是建立旅游地良好形象和保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三、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全省73%的国土面积为喀斯特地貌,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贵州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贫困”成为贵州的代名词。十二五期间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是摆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坚决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加大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为贵州的后发赶超作出一定的贡献。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带动性决定了其先天就具有脱贫致富、后发赶超的功能。在贵州民族地区,利用温和的自然条件、多样的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产品等,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增长农民的收入,实现局部地区脱贫致富、后发赶超是一项切实可行的策略。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开发理念落后引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突出旅游业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

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是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保护,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共同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贵州独有的资源优势,避免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保证旅游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推动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

2.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旅游开发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资金不足一直是限制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贵州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样的投入力度,同贵州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比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贵州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创新体制与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实现贵州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的根本转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发展贵州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打造便捷的交通是关键。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是旅游发展的“瓶颈”。通过几年建设,贵州已经形成了以省会贵阳为中心,连接城乡、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络,2009 年开工建设的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速铁路网,为贵州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高等级公路网发展还不足,且许多景区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地区,通往这些景区的交通条件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公路路况差、等级低。受到机场规模和数量的限制,目前进出贵阳的省际航班有限,客流量较小。加快高等级公路和支线机场建设,改善交通统计,开辟新的航班和航线,不断完善贵州的陆空运输网,解决省际游客和国际游客的交通问题,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4.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商品往往是增加旅游收入和树立旅游地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旅游购物一般占旅游收入总额的 30%左右。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种类很多,如遵义茅台酒、安顺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等等,开发空间很大。贵州旅游商品开发应立足自身特色,加强专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增加地方文化含量,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高中低档次结合,纪念性、工艺性与实用性结合,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中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注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5.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专门的旅游宣传资金,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如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都有借助央视媒体宣传本省旅游资源的广告,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贵州旅游业知名度不高与其促销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总体形象不明有关。市场规律要求,在注重旅游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宣传促销。贵州旅游资源的宣传应该建立专项促销资金,要树立精品意识,统一宣传氛围,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最能代表贵州旅游形象和特色的精品上,推出拳头产品,使贵州旅游业有一个明确生动而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总体形象,为全省的开放战略服务。6.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众所周知,旅游服务质量是衡量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优质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三者缺一不可。贵州要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将竞争优势演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从业者和相关机构,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积极维护贵州旅游业的良好形象,努力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要实施规范管理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四、“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规划

1、发展目标

(一)定性目标: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从孤立的景点开发建设,向景城村联动、全方位支撑的旅游目的地转变;

二是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相互配套、全面发展的产业经济转变; 三是从中低端旅游,向中高端旅游转变;

四是从主要依赖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文化体验、乡村等复合型旅游转变; 五是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推动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双轮驱动转变。

(二)定量目标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标预测表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2.5-2.6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人数力争120万人次,分别平均增长16%和21%;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10%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0%以上,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36万人(表2-1)。

到2015年末,力争游客人均旅游花费由2009年的771元增加到962元;平均停留天数由2009年的1.7天增加到2.8天;观光游客比重下降,休闲度假游客由2009年的20.41%增加到2015年的40%;省内游客比重下降,省外游客的比重由2009的44.97%上升到60%左右。

二、重点工程与支撑项目

贵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骨干旅游区深度开发与转型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新产品、新业态培育为亮点,以四季旅游开发、旅游要素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产业融合为重点,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人才建设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保障,推动贵州旅游深度发展,建设旅游大省。建议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与支撑项目。

(一)黄果树国家公园度假区

以黄果树瀑布为核心吸引物,整合格凸河、屯堡,以喀斯特生态山水文化、屯堡老汉族风情文化等为品牌,以黄果树新城、安顺市为旅游服务基地和集散地,打造集山水观光、会议、高尔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公园度假区。一是做好黄果树半边街的搬迁与居民安置;二是加快黄果树新城休闲小镇建设,加快不夜城、演艺中心等建设;三是黄果树瀑布休闲化改造,建设瀑布广场、瀑布高尔夫国际会议中心、瀑布夜景灯光秀、陡坡塘至大瀑布休闲观光走廊等;四是新城周边及石头寨三角洲打造高尔夫球场群和度假房地产开发;五是大力推进黄果树集团上市,启动申遗,启动国家公园申报计划,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三)荔波生态旅游度假区

以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公园为核心吸引物,以瑶族文化为品牌,以大小七孔景区为主体,拓展至樟江沿线,以荔波县城为休闲中心区、以王蒙、驾欧镇为重要的休闲旅游节点,打造集世界遗产观光、养生、漂流、民族风情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带。一是结合樟江滨江休闲长廊改造,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建设荔波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作为一个都市休闲中心区,并按照旅游小城镇标准,建设王蒙、驾欧,作为服务基地;王蒙镇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基地,现在处在两河相夹的地域较狭小,甚至相停车位都没有,应该考虑将樟江对面的毗邻地块统一纳入规划考虑,建设一些餐饮住宿服务设施等,而将交通通道留出来。未来形成一个可停留的特色旅游小镇。这样也为大小七孔的保护提供了缓冲地带。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小七孔的北端入口——驾欧,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服务基地。二是打造瑶山瑶族风情旅游区;三是樟江滨江休闲长廊建设,将穿越县城的樟江两岸建筑做退后处理,留出空间形成一条能够两岸可走通可逛溜、集休闲商业街、茶楼、酒肆、文化运动娱乐设施为一体的滨江休闲长廊。加强沿樟江两岸的农家乐和餐饮设施管理,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风格和色调,禁止垃圾和污水等直排入樟江;规划利用现有的乡村道路,形成沿江的游览小径,并在若干乡村由村民配套形成若干服务点。樟江的游路不应止于小七孔,应由瑶山瑶族乡往下延伸至捞村乡等处,延展游程。从县城沿拉鱼村、福利村、花高村至脚村能够形成一处不错的游览线路,并可结合适量的水上活动。尤其是靠近县城的村寨一带将来会随着县城的扩展有所改变,这些地块应根据滨水休闲区的要求规划,而要避免垃圾城市化。四是依托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远期考虑建设茂兰国际养生度假基地。中远期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可考虑茂兰一带引入乡村服务设施,开发自行车旅游、森林氧吧、温泉疗养、瑶族风情体验、科考等旅游产品。四是深度开发水春河漂流项目,一方面应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另一方面应引入当今最流行的漂流玩法,并与大小七孔景区深度结合。

下载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旅游心得★

    贵州旅游心得 这个暑假,黄叶的翩跹把秋带到了我们身边,伴着带有浓郁的果实清香的微风,我们一家人结伴而行,决定去寻找秋天的影迹,于是,我们到贵州去旅游了。 到了贵州安顺市,我们去......

    贵州旅游感想

    贵州旅游感言 年 轮 从贵州回来已半个月一直有事,但每天都要看604的信息。由于我写作水平低,又没有照相技能,所以一直不敢写博客和发照片。眼看着五十集的报道接近尾声,我有点......

    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

    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翻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吉克木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

    国发2号文件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扶贫问题研究

    国发2号文件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扶贫问题研究 贵州是民族省,同时也是一个落后的不发达省份。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社会的综合发展远远落后于......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