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时间:2019-05-14 08:4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第一篇: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

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

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2003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嘉

善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

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

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杭州90公里、苏州75公里。

嘉善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

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嘉善在接受三大

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

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

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

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嘉善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2001、2002年连续两年位列

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03年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2003年全

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

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

嘉兴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三;实际

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嘉善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

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比2002年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2002年

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

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03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

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

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

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01吨标准煤,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2004年1-8月,县经济开发

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

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

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

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嘉善县早在2003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

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态县建设的领导。各政府职能部

第二篇:县级生态林业建设规划初探

县级生态林业建设规划初探

冯国文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530011)

提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则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设、生态林业规划研究

1生态林业建设的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加深,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资源环境作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将生态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党章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全局和深远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决定同时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些重要论断为指导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森林是陆地最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和能源循环交换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森林同时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抗灾减灾、净化环境等诸多生态功能和木材、林副产品等多种经济功能,是全球生态的主要平衡和 1

维护者,也是局部地区生态的主要平衡和维护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载体。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无一不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及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不够等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林业必须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世纪之交,国家做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并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相继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林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华民族盛世兴林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国家加快生态建设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从总体看,我国生态状况是整体有所好转,局部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渡过了“破坏大过治理”阶段,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生态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仍然是当前林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十分紧迫。

2生态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生态建设的核心本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生态县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态县、富裕县、文化县、平安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2建设原则

2.2.1注重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生态林业规划中,应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充分考虑每一项生态工程特点,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培育互相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上,避免只讲保护不讲发展或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的片面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长远目标与近期发展、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2突出地方特色、综合治理的原则

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因此,应根据地方自然资源条件、区位特征、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等,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尽可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优势。在规划布局、工程选择及实施上必需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治理与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发挥当地环境资源、技术优势,使各产业兴旺发达。

2.2.3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全局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同时,依据全县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等特点,提出相应典型示范工程,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的生态林业建设。

2.2.4坚持与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行业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在充分体现生态林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突出重点和特点的前提下,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要以国家、地方生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并在主要目标和相关内容上与地方生态建设规划、各行业各领域专项规划相衔接,使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能够较好地与其他规划相互融合并互为补充。

3生态林业建设目标

3.1建设目标和步骤

生态林业建设规划的建设期一般为20年左右,大体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为全面启动阶段(5年)

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启动。近期目标应与地方“十一五”规划目标相一致,主要是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2)中期为全面推进阶段(10年)

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中期目标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一致,主要是通过开展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扭转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林业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远期为达标提高阶段(5年)

林业生态建设达标。远期目标应经相关部门结合地方要求进行研究、预测后提出。主要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有效改善,基本实现山川

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3.2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生态林业建设进程和成效,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提出的《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共36个指标,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中,与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的有: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率等7项。

生态林业建设指标体系要以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县指标体系框架为依据,围绕建设任务和目标,按照科学性、统一性、可行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原则,研究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除上述指标外,可结合区域实际适当增设了指标。

生态林业建设指标体系主要有森林覆盖率、城镇(村庄)绿化覆盖率、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率等)、受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湿地等)占国土面积比例、湿地保护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分石漠化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等指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沼气池入户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色通道绿化率、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率等。4生态林业功能分区和战略布局

4.1功能分区

从国土空间上对不同区域科学地进行功能分区,分析评价各区的生态现状,提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对指导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生态林业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如《广西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根据保护和改善广西生态的条件和工程措施以及自然资源条件,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生态建设目标、治理工程方向的一致性,把全区区划为桂东丘陵生态区、桂北山地生态区、桂西岩溶生态区和桂南丘陵沿海生态区等4个生态功能区。

又如《广西天等县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根据全县自然资源特性、自然灾害状况、环境治理能力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把全县区划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矿山综合治理区和重点商品林区等4个生态功能区。

4.2战略布局

在功能分区基础上,应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以便从宏观上指

导和规范空间发展秩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是一项新的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原则上是按照国家提出的划分依据,采用空间叠置法进行划分。即以各个区划要素或各个部门的和综合的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林业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域区划等)图为基础,通过空间叠置,以相重合的界线或平均位置作为新区划的界线。

优化开发区:主要是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实行保护与开发并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

重点开发区:主要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在保护中重点开发,增强经济实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限制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差以及对全区和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之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发展方向是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5生态林业建设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内容可分三大体系,即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支持与保障体系。

(1)林业生态体系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加大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恢复和提高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具体可设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包括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分项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等分项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包括公路绿化、河流沿线绿化等分项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包括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利用、微型水电等分项工程)、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包括园林城镇、园林式社区、优美民居等分项工程)。

(2)林业产业体系

强调对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由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和节约利用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具体可设置绿色产业工程(包括速生丰产林基地、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木(竹)材综合加工利用等分项工程)。

(3)支持与保障体系

重点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具体可设置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包

括森林资源管理、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分项工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程等。6结束语

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是《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子项规划,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就县级生态林业建设的紧迫性、指导思想和原则、建设目标、功能分区和战略布局以及建设内容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并提出商榷。

参考文献

[1] 《广西森林》编辑委员会.广西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8.[2] 广西生态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06.7.[3]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生态广西生态体系建设规划(2006-2025).2005.11.[4]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生态天等县林业建设规划(2006-2020).2006.1.[5] 李育才.面向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0.[6] 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7] 周新年.林业生产规划.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8] 田京城,缪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9] 曾艳华.大西南石山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7.本人简历:冯国文,男,1964.3出生,汉族,广西平乐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划、大中型营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林业工程项目咨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等业务工作。

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华路14号

电话:***

邮箱:gxlk520@163.comm

第三篇: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

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怀下,**镇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开拓创新,勤政务实,锐意进取,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4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5亿元,有酿造企业18家,实现产值1.5亿元。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重点镇发展工作的部署,计划新

建工业小区一个,具体建设规划如下:

一、工业小区选址及依据

根据场镇总体规划设计图,拟选址于**场镇东南方向的天灯村一、五社,该址距资乐路500米,交通方便。

二、工业小区建设用地规模及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①、工业小区新建或扩建5-6户酿造企业,新征建设占地60—80亩。

②、工业小区建设计划投资2500万元左右。其中自筹2000万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00万元。

三、工业小区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现有条件及建设方案

①、用水方面,**镇天灯集中供水站能满足新建工业小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用电方面,**镇有40千伏和50千伏变压器各一台,不需增容就能满足新建工业小区生产、生活用电。

③、道路方面,由于新建工业小区距319国道只有500米远,只需新修一段500米长通园公路。

④、通讯方面,由于**场镇建有移动、联通网站各一个,同时电信电话安装也比较方便,通讯条件较好。

四、工业小区环保评价。排污难度较大。如果排污设施不经过科学规划、建设,将给**河下游两岸的农村居民户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这些居民的身体健康。

五、工业小区承载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及2010年发展目标。新建工业小区能承载企业年加工能力3.1亿斤,到2010年工业小区内企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好范文版权所有

六、保障措施及实施步骤

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给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资金保障。二是镇党委、政府落实专人负责,协调用地、资金等方面工作。三是企业自身有技改扩能、做大做强、上档升级的愿望和积极性,计划2005年落实好项目申报、用地指标、厂区规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到2008年全面完成工业小区建设任务。

第四篇: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

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0-03-12 10:17 字体: 大 中 小

一、《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2008年10月,市政府根据市城市规划局的请示,批示将原由市城市规划局承担的组织编制《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工作移交市环保局,并要求10个月内完成。市环保局受领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与市城市规划局对接,经过调查询问,在市城市规划局预选的三家编制单位的基础上,再函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参加投标。2009年2月,经招标筛选确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编制单位。

2009年2月至8月,以中科院地理所张义丰研究员为组长,约30人的《规划》编制专家组,前后5次到湛江实地考察,时间逾100天。专家组调研了各县(市、区)的生态敏感区域和各类经济开发区,走遍了重点乡镇,听取了各县(市、区)领导和各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分别与市四套领导班子、市直各局、驻湛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座谈交流,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100余次。完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包括文本、说明书等总计约70余万字。

2009年9月至10月,《规划》进行了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发出近150份征求修改意见函,征求对象涵盖了所有座谈的单位和市人大常委会所有成员,收回征求意见书143份。反馈意见显示,各单位(个人)除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外,均对该《规划》给予较高的评价。《规划》经编制专家组修改完善后,于2009年12月27日,顺利通过了由环境保护部主持,李文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论证。

二、《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的主要亮点

(一)湛江城市发展定位的突破。长期以来,湛江城市的发展都定位在滨海城市,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整个自然空间特征和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湛江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布局。本《规划》经过详细的实地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提出了湛江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的发展定位,实现了湛江城市发展定位上的突破。

海湾是指弯曲的海岸线形成的被陆地包围的水域面积要等于或大于以湾口两角连线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海湾城市首先必须要具备海湾的基本定义,其次城市的发展要以海湾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和开发。不具有海湾特征的城市不能称之为海湾城市;具有海湾特征,但城市发展空间上没有按海湾进行组织的,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称之为海湾城市,但随着城市的拓展和功能的转移,这类城市是可以发展成为海湾城市的,比如厦门就成功的从海岛型城市转变成为了现在的海湾城市。海湾城市是滨海城市的一种,但受到其定义的严格限制,我国海湾城市在滨海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极少。

经过专家组的考察和研究,根据湛江湾内部和外围存在着硇洲岛、南三岛、东海岛、东头山岛、特呈岛等众多岛屿,称之为“湛江群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湛江独特的“岛—湾—港—城”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目前湛江城市出现了“拥湾发展”的空间态势,提出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的发展定位。《规划》对湛江市的定位完全符合湛江城市发展的自然本底和空间特点,将对湛江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意义在于:(1)提升湛江城市的资源禀赋价值和优势特色,为湛江市在“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争取省、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吻合湛江城市“一湾三岸,拥湾发展”的基本空间态势,顺应了湛江经济大发展的趋势和发展阶段要求,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耦合优化和市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建立了一套符合湛江特色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本规划打破了传统生态市(县)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的传统,突破了环保部制定的相关参考指标体系,在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上进行了创新。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1)综合性:以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指标体系为指导,参考国家、广东省、湛江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构建市—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综合指标;(2)可比性和特殊性:既能反映湛江热带海陆一体化的特点,又具有横向可比性;(3)可操作性:能够通过统计数据收集、调查和监测获得,并能够通过对本规划决策执行和项目的实施实现达标;(4)阶段性:能够动态地反映本规划动态执行过程,并与规划的阶段目标相一致。

在此基础上,将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条件指标和建设指标。其中基本条件指标包括湛江市范围内的生态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情况和生态示范区创建情况等3大类12个指标;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3大类28个指标。

目前湛江市已有10项指标基本达标,达标率为35.7%;按规划至2015年末可望有20项达标,达标率将达到为71.4%;至2020年末,所有生态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参考性指标达标率达到80%以上。2020年至2050年为生态市建设指标完善和维持阶段。

(三)生态城市形象建设的创新——湛江彩龙。本规划把生态城市形象建设纳入到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内,在全国生态市规划领域属于首创。通过对湛江市自然、资源、经济、产业、文化等禀赋优势的分析和研究,《规划》以视觉传达的方式展现并突出了湛江生态城市建设的品牌形象。

通过对“湛”的挖掘,发现“湛”字里面包含着“江”字,同时结合湛江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在粤西区域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对“湛”字进行了形象化设计,配上湛江传统的“蓝、绿、红”三色,形成“湛江彩龙”形象标识。

(四)坚持环保与生态建设并重主题思路。传统的生态市建设规划往往把重点放在环保方面,而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关注不够。本规划坚持生态建设与环保建设并重的思路,加强了影响湛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生态问题的研究和规划。(1)提出生态市建设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市建设的观点,对影响湛江市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产业类型的生态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规划,弥补了传统生态市规划只重环保项目,而忽视生态产业项目,只重生态保护,而忽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足。(2)从陆地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信息化建设等角度,加强了湛江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建设的规划,提出了保护和建设“湛江群岛”、“红树林绿色屏障线”、“沿海防护林绿色生命线”等重要概念和理念。(3)从生态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加强了湛江生态县(市)、生态镇(乡)和生态村建设的规划内容,提出了建设生态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的空间架构。同时提出要重点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打造“人地和谐”的生态意识。

(五)加强项目建设,突出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为实现湛江生态市建设的目标,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围绕生态产业、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生态文化、生态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形象等专题,分别设计了近期和中远期建设项目。同时,还重点规划和设计了影响全市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和各县(市、区)重大工程,其中包括:湛江市生态与环境建设重大支撑项目13个,生态市发展战略研究项目5个;县(市、区)优先建设项目30个,重点建设项目23个等。突出了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在生态市建设中支撑作用。

(六)因地制宜提出湛江生态市建设的七大生态带工程。生态带是保护湛江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线和防护线,《规划》结合湛江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规律,提出了七大生态带建设重点工程,即:沿海防护林、滩涂红树林、森林公园、交通绿色长廊、江河水源涵养林、城区公园绿地和工业园绿化缓冲区等建设工程。

(1)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是湛江市生态市建设的绿色长城线。要以雷州半岛东西两岸的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加强以木

麻黄为主体的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恢复和建设,提高防护林防风固沙、绿化美化等作用。

(2)滩涂红树林建设工程。湛江市红树林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湛江生态市建设中最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之一,保护和建设好红树林这道绿色屏障线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建设通明海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工程、特呈岛红树林生态公园建设工程、雷州九龙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和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等四大工程。

(3)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重点以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若干不同层次和主题的森林公园,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城乡生态环境,同时开展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提高森林公园的生态教育价值和经济效益。

(4)交通绿色长廊建设工程。构建以环岛绿色交通线为主体的交通绿色长廊是湛江生态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只有建立环岛绿色交通线才能使湛江真正实现海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环岛绿色交通线总长度为538.4千米,可借助现有公路的长度为73.09千米。涉及乡镇43个,路经两个大的港口(海安港和湛江港),小港口42个,出海口11个。

(5)江河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重点以鉴江、九州江和南渡河三大流域为主体,加强以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流域建设,构筑湛江市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命线”。同时要加强鹤地水库等重要水源节点周边的水源涵养林建设。

(6)城区公园绿地建设工程。重点加强湛江市区及各县城环城绿带建设、居住区绿地建设、交通干道绿地建设、城市密集地带屋顶绿化及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建设等。加强对城市公园的美化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市公园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7)工业园绿化缓冲区建设工程。湛江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大发展的时期,将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为了保持湛江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尤其是大气环境的稳定,缓解城市环境与人口之间的矛盾,《规划》提出了在产业聚集区域与人口居住区域之间建立生态缓冲区的概念。重点在东海岛及各主要工业园区周边建立绿化缓冲区。

(七)重视县(市、区)生态建设,从更大的视野考察区域的生态发展问题。《规划》不仅在湛江市域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湛江11个县(市、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规划中专门加入县(市、区)生态建设专题,分别从发展定位、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信息化建设和重点项目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篇幅占到了全部说明书的四分之一,这是全国其他生态市建设规划所没有的。

第五篇: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第一章 总 论

一、规划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牧业作为对资源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产业,在建设“双型”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最为发达的旗县之一,也是自治区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大旗,如何同时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需要认真研究,做好规划。

近年来,全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响应国家建设生态省市县的号召,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旗的目标,并正在全力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牧业富旗、旅游活旗、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市的生态工业大旗、全区的生态牧业强旗、全国的生态旅游名旗”,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农牧业的思路基本理清,本规划的目的就是明确全旗农牧业的建设方向、任务、步骤、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等,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以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二、规划期限

规划时间为2011-2015年。

根据目标以及任务重点的差别,五年规划期基本上划分为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前三年重点是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确立和农牧业产业结构的重塑与再造;后两年重点则是优化农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产地品牌,提高农牧业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效益、效果。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是全旗的整个行政区划,规划区面积20673平方公里。

四、规划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195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克旗创建国家级生态旗实施方案》

《克什克腾旗建设自治区生态牧业强旗工作实施方案》

《克什克腾旗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克什克腾旗“十一五”期间农牧业发展规划》

《克什克腾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克什克腾旗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相关调查资料

五、规划编制单位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局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条件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比较有利

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策。国家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鼓励各地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旗),并且实施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与牧区草原生态有关,这为全旗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财政收入比较高,增长速度比较快,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中央财政将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为生态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自治区和赤峰市对克旗生态建设高度关注。

(二)克旗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基础比较好

克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草地和林地资源丰富,林草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具备建设生态旗的基础条件。克旗现有耕地130万亩,分布在河滩平川区、高寒漫甸区和丘陵山地地区,水浇地面积42万亩,其中保灌面积25万亩。主要集中在河滩平川区。这一类地区,生产条件较好,在现有的基础上,集中实施好喷灌、滴灌和微喷设施,为实现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全旗家畜品种全、质量优,2009年6月末家畜存栏253万头只,其中牛存栏28.4万头,羊存栏210万只。牛在自治区旗县排名第5位,绵羊存栏数量自治区排名第3位,肉牛肉羊产业基础雄厚。旗内现有规模以上种羊生产企业3家,主要培育和生产德美、澳美、萨福克、多赛特等种羊,年生产和供种能力在5000只以上。肉牛优良品种有西门塔尔和夏洛来,在全旗牛存栏中占90%以上。旗内现有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的产业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牛羊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收购屠宰羊40万只以上,屠宰牛4万头以上。

(三)发达的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我旗作为全国著名的草原生态旅游大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旗),在赤峰、内蒙古自治区甚至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克旗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素有“草原明珠”之誉,发达的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近年来的直接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维持在每年30-50%,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克旗生态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工业化快速发展为生态农牧业提供了可能

自2000年起,全旗地区生产总值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长速度持续走高,为支持生态农牧业的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机遇。新型工业化的强劲拉动,必将促进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促进人口转移、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进而形成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为生态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农牧业认识深刻、决心大

作为一个农牧业大旗,广大干部群众具有创新的传统和能力,进取精神强。旗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旗”的战略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符合旗情,符合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建设生态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制约因素

建设生态农牧业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在建设生态农牧业过程中加以考虑,逐步解决。

(一)沙化、退化面积大,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虽然全旗耕地及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退化、沙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对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形成了直接的硬性约束。

(二)生态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比较小,对市场规模化开发不利

所谓生态农畜产品,主要包括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目前全旗认证的产品还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开发存在规模制约经济效益的问题。

(三)缺少有影响的生态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的附加值不高

缺少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对生态农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

(四)克旗农区占有一定的比重,建设生态农牧业难度比较大

农区主要是西南部的几个乡镇,生态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土地沙化比较严重,农牧民收入低,生活比较贫困,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困难比较多。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创建国家级生态旗的总体要求,结合克旗的实际,确定生态农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前提,以马铃薯、胡萝卜及特色农产品、昭乌达肉羊繁育种畜、有机牛羊肉生产为突破口,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牧业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提高农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生态和农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建设生态农牧业,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始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

发展生态农牧业,关键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此条件下发展农牧业。农牧业的发展始终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和条件。

2.走有机、绿色的农畜产品开发道路

在生态优先的条件下,发展农牧业就要走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并相应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道路,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态农畜产品,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增加附加价值,提高农牧民收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全旗的农牧业区域分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三种类型,各个区域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在发展生态农牧业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路径和模式,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布局,规划不搞简单化、一刀切。

4.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牧业,要从全旗实际出发,抓住重点产业和产品,首先取得突破,示范和带动其他产业和产品的发展。要有重点、有梯度、有步骤,走出一条具有克旗自身特色、可持续的、生态和农牧业双赢、农牧业和关联产业双赢、农牧民和龙头企业双赢的现代农牧业之路。

5.创新产业化开发的模式

发展生态农牧业的过程,同时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过程。对于产量少、附加值高的生态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开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高度关注,及时总结,优化产业的组织模式。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年建设,基本建成生态农牧业的雏形: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得以确立,高附加值生态农畜产品开发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农牧业的竞争优势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农牧业与其他产业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县(市、旗)建设标准。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末要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95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关于农牧业的各项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的要求。具体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重点发展蔬菜、瓜果、种子繁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到2015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达到20万亩,年销售胡萝卜7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6亿元;突出发展好马铃薯种植,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马铃薯45万吨,出售商品薯2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全旗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5亿公斤。

2.全面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围封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开发草产业,依据草场载畜量确定合理的畜群、畜种规模,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林业生态体系稳步推进,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林草覆盖率达到95%。农村牧区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保护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沙地云杉保护区、达里湖等自然资源,到规划期末,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20%。

3.发展有机、绿色畜产品。到规划期末,牛羊肉中有机、绿色产品所占的比例达到70%。优质肉羊、肉牛产值在全区处于较靠前位次。突出抓好昭乌达肉羊种畜繁育及产业化经营,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良种羊繁育基地、最大的养羊联合体和最大的昭乌达肉羊繁育基地。

4.基本实现由数量型农牧业向集约、高效、现代化农牧业的转型与升级,实现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马铃薯实现全部良种化,羊主推品种良种及改良率达到100%,牛主推品种良种及改良率达到95%以上,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250公斤/公顷。建设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

5.建立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区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实行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提高附加值。提高出栏率,加速畜群周转。羊出栏率达到50%以上,牛出栏率达到40%以上,出栏牲畜本地市场加工转化率达到70%。

6.农牧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7.全旗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政策,控制在7‰以内。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重点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支撑产业和服务体系。根据全旗的实际条件和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目标,确定规划期内扶持和培育胡萝卜产业、马铃薯产业、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建设主导产业和服务体系十大工程项目,即种畜繁育工程、配合饲料加工厂、肉羊和肉牛育肥小区、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并配套建设支撑全旗农畜产品产业发展的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农牧民培训中心和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二、区域发展布局

牧业地区(巴彦查干苏木、达来诺日镇、达日罕乌拉苏木、乌兰布统开发区)重点发展肉牛,稳定并压缩肉羊生产。肉牛品种以西门塔尔杂交后代为主,采取放牧加补饲和阶段性舍饲育肥方式,犊牛实行阶段性补饲出栏。重点推广规模养殖,发展联户牧场和家庭牧场,牧繁农育、繁育结合。肉羊品种以萨福克、多赛特杂交后代和蒙古羊纯繁为主,实现全部接冬羔当年出栏。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行胡萝卜产业、马铃薯产业、肉牛、肉羊产业并进。引进胡萝卜新品种,推进制种建设,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率。肉牛品种以西门塔尔、夏洛来与当地改良牛的杂交后代为主,全部实现育肥出栏。以芝瑞镇、红山子乡、同兴镇、经棚镇、宇宙地镇、新开地乡、万合永镇、土城子镇、浩来呼热办事处、经棚镇、芝瑞镇、红山子乡、同兴镇为重点。

重点苏木乡镇内根据区域和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不同的重点产业。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依据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从而达到农牧业平衡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胡萝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优质肉羊稳定在200万只,优质肉牛稳定在30万头,优质种公羊稳定在5000只,昭乌达肉羊达到100万只,有机羊达到5万只。年育肥出栏肉牛10万头。

三、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建设内容

(一)建设产业基地

建设生态农牧业,必须开发农牧业重点产业。全旗农作物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播种面积2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35万亩,杂粮豆播种面积1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万亩(其中蔬菜种植5万亩,胡萝卜种植10万亩,油料种植5万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10万亩,青贮种植面积13万亩,年饲料作物产量3万吨,打贮草38万吨,距离实现生态农牧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扩大农作物及饲料作物面积,提高产量。

(二)扶持种畜繁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牛羊品种的良种化

1.扶持金峰公司,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要鼓励金峰公司探索新的组织方式,包括以公司为主导,采用返租倒包的方式,以农牧民满意的价格租赁农牧民草场和耕地,对其草场和耕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增加科技含量,通过提高质量,提升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与之相配套,为租赁土地给公司的农牧民提供优良的生活居住条件。进一步密切企业和养殖户的经济关系,在“羊联体”、养殖协会基础上扩大“赤峰市昭乌达肉羊合作社”,让更多的会员户加入到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成员。通过产业发展、技术提高、市场拓宽,增加克旗良种肉羊产业效益,为广大农牧户通过产业运作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并带动全旗肉羊、肉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转变。最终形成资源有效利用、生产充分发展、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格局。

帮助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新项目的引进,引入现代企业新技术、新机制、新观念,实现统一产品规格,统一技术开发,统一市场开拓。使金峰公司成为北方重要的肉食品生产基地,从而拉动农牧业的良性发展。协助金峰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有机食品生产联盟协作,积极运作生态示范项目,争取使原生态草原上饲养的羊肉实现优质优价,从而实现克旗“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资源增值”的发展战略。要使金峰公司发挥牛羊舍饲育肥实验示范基地作用,继续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克旗地区条件下的饲养方式及科学的饲养配方,为会员户及广大农牧民提供可供借鉴利用的养殖模式。

2.大力推广昭乌达良种羊的养殖

德国美利奴羊(简称德美羊)是从德国引入的世界著名肉毛兼用绵羊品种,具有体大健壮、产肉性能优、产毛性能良、繁殖能力高、适应能力强、饲料报酬高和改良效果好的特点。昭乌达羊就是用德美羊改良细毛改良羊的杂交后代,是应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的毛肉兼用型细毛羊,改变了细毛羊体小、肉质差的缺点,提高了适应能力,同时又保留了细毛羊毛质好、产毛量高的优点,品种遗传基因稳定,具有杂交后代不退化的特点。昭乌达羊经济效益好,要加大良种推广的工作力度,通过配种费补贴、劣质种畜清群、良种母畜补贴等措施,引导农牧户淘汰更新劣质母畜,引进高代杂种畜,推进牲畜改良。用三年时间完成肉羊良种改良,实现全旗羊的良种化。引导农牧民少养精养,通过政策、项目扶持,发展改良专业户,保护生态、实现草畜平衡,以此作为建设生态农牧业的突破口。

3.改良肉牛养殖品种并转换肉牛养殖管理模式

肉牛改良的主推品种确定为西门塔尔、夏洛来,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西门塔尔属肉乳兼用型,适合牧区的需求,夏洛来属肉用型,适合农区、半农半牧区饲养,且目前已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农牧业,优势在牧区,潜力在农区,养牛业的效益突出体现在集中饲养、短期育肥出栏这种模式上,农区乡镇恰恰适合牛的舍饲圈养和短期育肥。在目前生态较为脆弱的条件下实施建设养畜,发展草产业,转变饲养方式,推行农牧结合、繁育结合。在草原畜牧业地区推广划区轮牧、放牧加补饲和阶段性舍饲,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舍饲育肥,肉牛全部育肥出栏,实施育肥增值。

4.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发展专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解决育肥棚舍不足的问题,推动肉牛育肥产业和昭乌达肉羊专业养殖小区建设,配套完善饲草料种植、加工、秸秆转化利用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的转化利用率。通过青贮和饲草料加工调制及混合饲料的生产,使转化的饲草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以满足家畜特别是良种、改良种牲畜生长发育的需要,解决牲畜枯草期营养不良只能保证维持

需要的问题。

建设生态农牧业要通过建设和发展优势农畜产品基地来落实,在抓大户、建小区、发展专业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推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联户牧场建设,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示范作用,使肉牛、肉羊产业的畜种规模和区域范围集中连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明显的畜种规模生产优势,以优势规模促进产业的进一步优化。

5.推行模式化标准化饲养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保证牲畜特别是良种、改良种牲畜发挥其生产性能最大潜力的关键,而加强基础母畜与仔畜的科学管理更为重要。要通过大力推广模式化、准化饲养提高饲养管理的科技含量。在肉牛方面,要使母牛保持良好体况,发情正常,达到平均一年一犊,育肥牛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到1-1.5公斤。在肉羊方面,要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使母羊的繁殖率提高到120%以上,加强断奶后羔羊的饲养管理,实现育肥羔当年出栏。要通过规模养殖场、专业育肥小区和昭乌达肉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推行标准化、模式化养殖,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饲养标准,控制使用饲料添加剂及化学药物,解决药物残留问题。加强养殖场周边的环境监督检测,加大畜产品安全的监测检测力度,生产有机、绿色畜产品。

(三)引进大型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并建设畜产品品牌

龙头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桥梁,一头连农牧户,一头连市场,没有龙头企业的加工增值,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养殖户的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如金峰公司等),政府要采取体制改革、机制转轨、协助筹措资金、优化外部环境等多种措施,促进企业快速成长,打造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小型企业要采取合并、重组等措施,挂靠联合。目前,全旗农畜产品仍然停留在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的形式上,加工转化率低,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产品优劣不分,参差不齐,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畜产品的整体质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要采取措施引进外部的大型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局面的形成。可以利用龙头企业原来产品的品牌,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情况,创立一个新品牌,新品牌的创立要反映克旗的草原文化和产品的原生态特色。

(四)开拓和培育农畜产品市场

一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目前专业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形不成规模交易优势,产品对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缺少品牌和拳头产品,产品流通不畅,占据的市场空间小,无法占据长期稳定的市场。要根据全旗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商品流量、产品特点,确定市场的类型、规模和功能,尽快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目前产品流通不畅问题。

二是促进市场终端组织的发育。要大力发展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民间流通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为他们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强规范引导,使他们完善组织机制,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村牧区能人创办、领办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向独立法人实体转变。

三是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要围绕市场行情、市场供求形式等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发挥信息的服务功能。

四、发展观光畜牧业与建设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

观光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观光畜牧业是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观光畜牧业,可以充分有效开发利用农牧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扩大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可以保护和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牧区形象,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克旗素有“内蒙古缩影”之称,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的直接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维持在每年30-50%的速度。克旗又是传统的畜牧业旗,草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观光畜牧业的开发必将成为集畜牧业、旅游业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必将成为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牧业稳步发展,旅游业日渐兴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亮点。观光畜牧业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建设:一是建设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二是建设道边以及林间地生态畜牧业农场。

示范园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为目标,以农牧业高新、高效、示范辐射、科技培训和产业化为切入点,把园区建设成为以原生态化的草原牧场、现代化的生产装备、集约化的生产技术、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为目标的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内设有养殖园区、种植园区、沼气堆肥示范区、设施牧业区以及牧机园区、科研培训生活区等六个功能区。六大功能区主要解决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综合培育集成技术的展示与推广,提高劳动生产力。为科研技术人员、周边养殖大户提供技术培训以及举办畜牧业文化观光活动等业务。

全旗有大量的林间地,利用林间地可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农场,举办畜牧业文化观光活动及配套旅游休闲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结合畜牧业特点,重点做好“吃、购”文章,探索“行、娱”文章。鼓励农家饲养观赏和食用型特种畜禽,如鹿、狍子、黑凤山鸡、肉兔、野鸡、绿壳蛋鸡、鸽子等。建设散放观赏区、步行观赏区、动物表演娱乐区、科普教育区等,还可以为中、小学生开设濒危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儿童动物园和儿童乐园。积极探索现代农牧业观光旅游功能的深度开发,开辟新的景点,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要素服务,解放农牧民思想,树立商品意识,促进畜牧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畜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旅游业和农牧业的双赢。采用天然饲草饲料资源,少用或不用各种合成生长添加剂和药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依靠传统饲养模式饲养,按照有机农畜产品生产特点规范生产,创建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提高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水平。要借助全旗旅游资源,大力挖掘塑造农牧业文化,让旅游者了解克旗乃至内蒙古畜牧业文化、享受畜牧业文化、消费畜牧业文化。开发畜牧业的多种功能,积极促进农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引导消费者健康快乐来感受和体验。从而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和统一。

五、建设农畜产品检测中心

近年来,农畜产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化学药物残留超标、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针对这一状况,要围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以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切入口,全面实施农畜产品质量管理,向市场提供真正的“放心食品”。

拟建设的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将开展对认证的和转换中绿色农畜产品、有机农畜产品及其原料和产地环境的检测检验。凡申请认证的产品必须经过这两个中心的检测。与此同时,质检中心还将进行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牧业投入品的生产许可检测,并接受有关部门委托的农畜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及其他社会委托检验。

项目占地面积5亩,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购置农牧业检验监测设备一套,总投资1120万元。农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的建设,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农牧民的利益、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农牧民培训中心建设

新建农牧民培训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投资规模8万元。其中包括信息中心、实验室、农牧业专家办公室、农牧业科技培训学校、便民超市、食堂、住宿等必要的服务设施。新建培训教室一间,更新桌椅100套,新建标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各一个。购置投影设备、办公桌椅、VCD、电视、电脑等一系列培训需要的设备,以及适宜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各类书籍,为农牧民学习文化知识和农牧业技术提供良好条件。

在培训中心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定期开展以“昭乌达肉羊等饲养管理技术”等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对生产骨干开展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核心技术骨干。

加强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模式,开展农牧业信息服务。搞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继续扩大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农牧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牧区经纪人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发展培养一大批嘎查村信息员。

发展与高等院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外聘有关种植、饲养、兽医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将项目区作为专家的技术服务点或大学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实施各类农牧业科技、饲料种植、牛羊养殖、兽医服务、生态环保等科研项目。

七、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牧业服务体系对规划范围内整体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在“五大产业”发展的同时,构建一个机构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设施配套的农牧业服务体系,为农牧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农牧业服务体系的职能是规范种植、饲养、加工、经营以及对畜群的防疫行为,确保在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做到“有力、有序、有效”。从事农牧业服务的人员要与广大种植户、养殖户直接对接,做到技术咨询到户、技术指导到户、技术培训到户、技术示范到户。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完善科技体系建设

(一)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实现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1.抓好种子工程和新品种引进、繁育、示范、推广,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选育提高和扩繁的有效措施,主动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在全旗范围内每年开展良种普查鉴定工作,特别是要对劣质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强制淘汰。另一方面,每年要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基地、人工授精站建设,加快改良步伐。

2.要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转变职能,将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为农牧民提供服务上来,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和利益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涉农部门及苏木乡镇的职能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行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蹲点包片负责制,奖罚分明,严格兑现,使其真正深入生产前沿,为促进全旗农牧业的发展发挥服务主力军作用。从示范基地抓起,提高农牧业适用技术的覆盖面和入户率,提高农牧业科技的贡献率。

3.全面推广应用科研技术。高度重视饲草料加工和收贮工作,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转化利用率,增加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重点推广精饲料和苜蓿、青贮、秸杆等粗饲料合理搭配饲喂技术、分群饲养、生产和快速育肥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技术、牲畜舍饲养殖技术、兽医卫生防疫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户用沼气池、太阳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农牧民容易掌握的实用新技术和农牧业机械技术。

4.强化牲畜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促进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对立“发展与保护并重,防疫就是增收”的思想,进一步健全防疫网络建设,防疫人员提供疫病防治、检测等服务。同时要及早储备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物资,确保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

(二)大力加强良种培育体系和农畜产品销售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牧民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发挥各类科技、信息中介组织在流通中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壮大农畜产品流通队伍,鼓励农牧民兴办各类协会、合作社、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牧民利用国家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生产,使农牧民营销队伍成为开发市场的主力军,提高农牧业市场化程度。

(三)大力发展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

1.组建“嘎查村农牧业信息中心”,了解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动态,包括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价格、物种、技术、气候、环境、人才、管理和基础设施等相关信息。

2.建设农牧业系统内部网络,建立农牧业信息站,并与上级信息中心联网,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反馈各类信息,反映生产情况,成为旗农牧业信息中心和农牧户沟通的桥梁。同时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个先进媒体将农牧业产品推向市场。

3.建立“农牧业专家咨询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关实用信息系统,在农作物种植技术、饲料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传染病防治、抗灾减灾措施等方面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服务,使最基层的农牧民也可以享受到专家级的咨询服务。

4.建立基层网络和多媒体的“农牧业技术推广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农牧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牧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一)组建良种培育、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把良种培育、搞活流通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来抓,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以龙头企业示范、农牧民能人牵头等方式,引导农牧民以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为纽带组建专业协会,为农牧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生产资料供给、产品贩运等服务,统一组织生产,共同应对市场。同时,鼓励农牧民以产业和区域为单位组建贩运中介队伍,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拓市场的作用,形成农畜产品贩运“绿色通道”,解决产销脱节的问题,搞活流通,健全市场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嘎查村级种植业、养殖业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提高现有科技人员和农牧民技术骨干素质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类科技人员,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或年轻有文化的农村牧区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或培训,并有针对性地与国内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最终实现现代农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合理配置。

(三)扶持龙头企业。把发展良种马铃薯种植、良种肉羊和肉牛养殖、良种培育等企业作为实现农牧业增产提效的突破口,树立大生产、大流通的思想,在做大种植、养殖、良种培育的同时,全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对企业大力扶持,使其迅速做大做强,并继续深入地向农牧户延伸、辐射,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生态农牧业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各项政策、各类相关技术全力进行宣传。旗内村嘎查的基层干部要配合旗镇两级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蹲点跟踪服务,广泛宣传现代农牧业有关科技知识,真正把农牧业产业的发展变成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和经济发展的主攻目标。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建设

根据全旗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实现镜内公路对接,必须加快村嘎查内的道路建设。在全面维修巩固原有土路和砂石路的基础上,对从乡镇苏木到嘎查、村嘎查到农牧户的道路进行重点修建,从乡镇苏木到村嘎查的主要交通干线铺柏油马路,实现户户通车;道路两侧绿化,绿化树木的品种要适合本地种植,同时注意防护,防止被牲畜啃食破坏;从乡镇苏木到嘎查,要在路口设立路标,做到整齐规划。为使农牧民出入更加方便快捷,要进一步加快物资流通速度,形成便捷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

(二)水利工程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水浇地面积。对主要使用的井灌,要对灌溉的次数、深度建立统一标准,不同的地区和作物设立不同的标准,实现科学灌溉、最优灌溉,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推广地埋管灌和喷灌等节水技术,在土地整合成片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时针式和平移式灌溉技术。重点抓节水灌溉项目,对现有的水浇地进行改造,新发展的灌溉面积必须全部采取节水措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带动,综合运用秸秆还田、追施有机肥料、节水保灌等措施,不断提高基本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把人工增雨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人工增雨的财政资金投入。

(三)电力建设

根据牧区的生产、生活需要,加快电网改造,完善电力网架结构。结合“新农村、新农电”工程,提高供电容量和等级,结合采取新能源供电方式,实现“户户通电”,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在未来几年内,发展肉牛育肥产业,需要增加水浇地面积,势必需要增加配电。要多方筹资,延伸高压线路、低压动力线路,安装变压器,新增变电容量,进一步提高电力保障水平,为农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保障。

四、完善生活设施建设

在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同时要进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起步阶段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农牧区生活设施建设:

(一)嘎查村环境建设

按照“户容整洁”的要求,针对村嘎查内破旧房屋、残墙断壁及居住设施和整体环境,逐步解决嘎查内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开展“三清”即清理垃圾、清理路障、清理淤泥污水等村嘎查环境整治活动,建设农牧区生态庭院,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

(二)住房建设

教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增强主体意识,主要依靠自筹资金改善居住环境,户户都要逐步兴建砖混结构、水电一体化的现代居室,建设宽敞舒适、错落有致、清新靓丽的现代化新民居。分布实施农牧户门面和院落改造,积极体现地方特色,科学设计居民住宅门面和院落,力求外观整洁,院落干净,室内明亮,户户通照明电。利用太阳能在屋内建设四季卫生浴室。尝试在农牧区设置特有的路标,挖掘地方特色,形成农牧区独有风景,最终实现户户有一套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庭院和住宅。

(三)清洁能源使用

引导农牧户使用清洁再生能源,逐步以沼气和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取代柴草、牛粪,实现热能采供现代化改造,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将农牧区改厕、改灶,建沼气池结合起来,设计时尽量将厕所、牲畜棚圈建在沼气池旁边,充分利用农牧区牛羊的粪便,大力推广农牧户用沼气,实现户均建设一个沼气池,实现农牧区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文化建设

克旗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非常浓郁,要注重对祭祀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和民间传说等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使克旗的文化得以弘扬和深层次的开发与保护。

五、实施农牧民转移战略

(一)实施“五路转移”战略,实现转移致富。要切实加强农牧民培训和农村牧区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高农牧民子女入学、升学、就业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牧区职业教育,搞好农牧民培训工作。重点是抓好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移民工程和建设再就业基地,发展养殖业,向小城镇转移一块;通过发展地方工业,增加产业工人吸纳一块;通过加强就业培训,进城务工经商稳定一块;通过开放公益岗位,搞活社区服务接收一块;通过以土地、草场置换保险,进城养老安置一块。

(二)要积极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劳务输出是农牧民最现实的收入来源。要把劳务输出提升到“劳务经济”和“劳务产业”的高度来管理和经营。一方面要摸清底数。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统计分析,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引导。重点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平台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强化对务工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重视政策保护和支持,主要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务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工资发放,保护务工人员的切实利益,确保农牧民工出得去、稳得住、富得了。

六、完善资金投入措施

继续坚持以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为主渠道,以调动农牧民和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筹资原则。

(一)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机遇,立足本地的资源和优势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种企业、社会力量到农牧区搞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制定奖励办法,支持土地和草牧场的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二)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投资投劳,采取先干后投、多干多投、以奖代投的形式鼓励农牧民加大投入。

(三)把农牧业各类专项资金按政策要求尽量捆起来合理使用,重点扶持各类产业化基地建设。

下载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前 言 2001年6月5日,经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邛崃市正式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 邛崃地处我国三大地形中的第一阶梯向第二......

    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

    《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专家评审意见《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于2008年4月24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由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持,成都市政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全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

    科学规划真抓实干 嘉善姚庄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科学规划真抓实干 嘉善姚庄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2006年02月14日浙江在线嘉兴频道 从2001年的1.5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4.5平方公里,姚庄镇城区面积扩大了两倍,显现了现代化新城镇......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验收动员会主持词

    日照经济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验收动员会议主持词(2010年4月24日)同志们:现在开会。今天,党工委、管委会召开这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验收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安......

    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生态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开展生态市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为基础,......

    《***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请予审议。一、生态市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要求生态市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

    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方案邯郸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协调市域产业和区域发展关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和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生态市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