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建设白马生态工业新城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建设白马生态工业新城的情况汇报
为加快白马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园城一体化建设,把白马打造成武隆县经济中心,生态工业新城,一、总体目标
确立“生态工业新城”发展定位,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不减弱、项目建设带动不动摇、可持续发展不松懈,以一种“坐不住”的感觉、“闲不下”的激情、“大干一场”的豪气、“书写历史”的勇气,把全部热情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新城建设中,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显轮廓,三年出形象”。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备、城市设计现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
二、近期建设任务
(一)白马工业新城发展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分区”的原则,狠抓承接平台建设。一是高起点规划。在聘请国家级权威研究机构和专业设计院所对城建、工业、旅游发展进行高层指导的基础上,围绕“园区为城市拓展、城市为园区配套”和“建生态工业新城、打造三百亿工业园区”的战略构想,按照“板块式发展、组团式开发、填充式建设”的要求和产业
链招商的布局,高起点编制工业园40平方公里的总规和各功能区的控制性详规。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等等;二是通信、水、电、管网设施建设;三是
(三)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一是卫生院。二是中小学改扩建,三是汽车站,四是公募,五是公园打造,包括简湾登山公园,白马休闲公园,沙台生态公园,大锣溪绿色公园,招尔岩小游园。
(四)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拓展及商业圈打造。着力打造香树湾中小企业园和灵山中小企业园,启动黄金坝中心商业圈建设,打造特色一条街,(五金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等)
(五)打造工业新城生态屏障。一是完成园区大道上侧1000亩桂花林栽种;二是建造2000亩麻竹园;三是完善城市园区的绿化工作;四是推进企业内部绿化。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全力推进,为规划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哈南工业新城成立实施规划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
落实情况。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专项控详规划,搞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相互衔接,形成对“十二五”的有力支撑。
2、明确责任分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3、建立考评机制。改革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方面的评价,改进年度及阶段性考评办法,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4、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运行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恳请县委、县政府解决的问题。
三、恳请县上支持和解决的事项
(一)建设资金问题。按照镇上的规划,要完成所有建设项目大约需资金1.33亿元,其中镇财政须投入资金2300万元。目前我镇尚无启动资金,恳请县政府批准县投资公司帮助我们融资500万元作为前期启动资金,我镇将利用各种收益逐年偿还。
(二)优惠政策问题。恳请县政府将镇域范围内4年(2009年—2012年)所征收的建筑安装营业税和新增收国税(基数200万元)县级实得部分全额返还镇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税费返还采取当月返还的方式。
尊敬的刘县长及各位领导,您们的到来使我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信心百倍。有了您们的支持,鸭江镇将大有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扎实苦干,按期将鸭江镇建成全县城镇化示范镇,绝不辜负刘县长及各位领导的殷切期望。请刘县长放心,请各位领导放心。
第二篇:加快临潼渭北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临潼区积极加快
西安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建设步伐 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位于临潼渭河以北,距西安市新行政中心18公里,距阎良航空城10公里,距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新丰编组站5公里,距西安国际港务区1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40公里。新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公路、铁路交通便捷,即将建成的行北渭河特大桥、秦汉大道将其与西安经济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潼新区连为一体。今年以来,临潼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精神,全面加快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启动和建设步伐,各项前期工作有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是规划功能合理完善。工业新城已批准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生态居住区、商业区三部分。工业区位于现代工业新城的北部,将建成为集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科技研发、新能源、商贸物流及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
代工业城;生态居住区位于新城的中南部,将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商业区位于新城的南部,将建成为集商务、办公、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规划中的大型水面,将为渭北新城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水上乐园。目前,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方案调研已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已进入评审阶段。
二是产业布局前沿科学。工业新城区域内实行项目审批、规划、土地、建设等环节封闭式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招商以低碳经济为前提,以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业为主,将成为集研发、生产、商务、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基地,主要承载东南沿海一类工业企业西进及西安市三环以内工业企业的外迁。目前已完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内20平方公里地形勘探、测绘工作,汇编了基础资料,绘制了1:1000比例地形图,20平方公里已调整为允许建设用地,其中7.5平方公里已转化为可建设用地。
三是基础设施启动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达到“五通”,即路、水、电、气、热。区域内交通路网规划为“八纵十横”,将现代工业新城区域全面覆盖。今年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完成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20km的城市交通干道建设工作,初步达到“三通一平”的要求。目前,行北渭河大桥道路衔接问题、各专业管线的随路建设问题及规划区域内的总体环评工作协调已完成。正在进行道路放线、东西和南北20公里主干道路征地拆迁、路网及各专业管线建设工作。7月初可全面开工20公里主干道路建设。
四是招商引资初见成效。成立了西安渭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为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与市市政公用设施局道桥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合同;与西安黄河集团投资15亿元、年产值过100亿元的500兆瓦光伏生产线项目达成协议,正在进行立项;与西北化工研究院投资30亿元的厂区搬迁项目达成协议,正在进行项目申报及选址;与神华集团签订了总投资30亿元的2×30热电联产项目投资意向;利用陕西关中科技成果面向民企转让洽谈会的平台,成功与广东商会、浙江东阳商会、江西商会签订60亿元的投资意向。
第三篇:解说词-向生态绿洲型工业新城迈进
解说词:向生态绿洲型工业新城迈进
(男)九曲黄河,滔滔奔涌,阅尽人间春色,汇聚百川壮美。
(女)乌海,这颗伟大母亲河金腰带上的璀璨明珠,这个联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正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向生态绿洲型工业新城阔步迈进。(男)乌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成立于1976年,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有蒙、汉、回等25个民族,辖海勃湾、乌达和海南3个
行政区。
(女)乌海,又是一座从荒漠中崛起的工业城市。地处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其三大沙漠交汇处,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蒸发量达3200毫米。“风吹沙石走,飞鸟也不留”,“全年一场风,从
春刮到冬”,描述的就是当年乌海贫瘠荒凉的情境。
(男)回首1958年,乌海地区作为正在建设的包钢煤焦基地,拉开了“万人上山夺煤大战”的序幕。亘古荒原顿时勃发出无限生机。
(女)然而,单一的煤炭采掘业,在漫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沉重的历史包袱日积月累地压在了乌海人的肩上。
(男)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摆在乌海人的面前。那么,作为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出路究竟在哪里?
(女)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心乌海的发展,始终把乌海作为全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的工业基地。(男)储波书记和杨晶主席等自治区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工作,明确指出:总量要做大,结构要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快,经济社会要统筹发展。
(赵忠书记同期声)
(女)在一度是“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西域风情中,孕育一片充满青春希望的生态绿洲已不是遥远的梦想,乌海人正在将宏伟蓝图上的圈圈点点挥洒到奔腾激越的实践中。
(男)乌海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自然环境恶劣和资源潜能充足的现实,重新审视乌海发展的曲折里程,作出了以循环经济带动生态健康发展,以生态健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内蒙古西部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战略决策。
(女)“政府——企业——社会”三体联动,坚持以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和综合回收利用废物为特征的循环模式,构筑“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级分层推进的循环经济大格局,如今已跨出非常可喜的一步。
(男)政府推动犹如一部发动机引擎,为循环经济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女)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节拍,乌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先行做了一篇大文章,一场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展开了。(男)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完成了企业转机建制这一重要环节,市属214家国有企业在逐步完善的市场体系中退出国有序列,注入新的活力。
(女)全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成为乌海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男)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上,实行退出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由淘汰大批落后生产力,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再到发展新兴替代产业,构建起以能源、化工、建材和特色冶金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框架。
(女)“一煤独秀”已经成为过去,“四柱擎天”、“多点开花”已经变为现实,比重占71的工业经济中,煤炭采掘业由80
下降到不足8。
(男)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上,不断整合生产要素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产功能,工业向园区集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
(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改变了资源型、粗放型、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男)把握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乌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地方性政策,以及一系列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业性规划,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加大了宏观调控地区经济的力度。(女)稳定的政策和完善的规划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男)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乌海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温馨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创业的沃土,生存的乐园。
(女)为治理大气污染,在全自治区率
先推行的“跨世纪蓝天计划”,还给了乌海人民一片蓝天。
(男)为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启动滨河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点亮了依山傍水工矿城市建设的明灯。
(女)为创建卫生城市,实施的亮化、美化、净化、硬化综合整治工程,增添了城市清新绚丽的色彩。
(男)为改善生态环境、乔、灌、草同植、网、带、片并举,建成的黄河护岸林带,防风固沙林带,园区隔离林带,公路绿化林带,形成了城沙之间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从零开始提高到12。(女)为建造城市绿色景观,拆墙透绿,拆房增绿,见缝插绿,实施的“万棵松柏进城”计划,“泄洪沟改造”工程和“植绿护绿”行动,绘制了城市美丽的画卷。(男)优雅宽12全文查看
第四篇:解说词:向生态绿洲型工业新城迈进
(男)九曲黄河,滔滔奔涌,阅尽人间春色,汇聚百川壮美。
(女)乌海,这颗伟大母亲河金腰带上的璀璨明珠,这个联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正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向生态绿洲型工业新城阔步迈进。(男)乌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成立于1976年,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有蒙、汉、回等25个民族,辖海勃湾、乌达和海南3个行政区。
(女)乌海,又是一座从荒漠中崛起的工业城市。地处乌兰布和、毛乌素和库布其三大沙漠交汇处,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蒸发量达3200毫米。“风吹沙石走,飞鸟也不留”,“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描述的就是当年乌海贫瘠荒凉的情境。
(男)回首1958年,乌海地区作为正在建设的包钢煤焦基地,拉开了“万人上山夺煤大战”的序幕。亘古荒原顿时勃发出无限生机。
(女)然而,单一的煤炭采掘业,在漫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沉重的历史包袱日积月累地压在了乌海人的肩上。
(男)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摆在乌海人的面前。那么,作为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出路究竟在哪里?
(女)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关心乌海的发展,始终把乌海作为全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男)储波书记和杨晶主席等自治区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工作,明确指出:总量要做大,结构要优化,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快,经济社会要统筹发展。
(赵忠书记同期声)
(女)在一度是“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西域风情中,孕育一片充满青春希望的生态绿洲已不是遥远的梦想,乌海人正在将宏伟蓝图上的圈圈点点挥洒到奔腾激越的实践中。
(男)乌海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自然环境恶劣和资源潜能充足的现实,重新审视乌海发展的曲折里程,作出了以循环经济带动生态健康发展,以生态健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内蒙古西部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战略决策。
(女)“政府——企业——社会”三体联动,坚持以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和综合回收利用废物为特征的循环模式,构筑“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级分层推进的循环经济大格局,如今已跨出非常可喜的一步。
(男)政府推动犹如一部发动机引擎,为循环经济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女)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节拍,乌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先行做了一篇大文章,一场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展开了。
(男)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完成了企业转机建制这一重要环节,市属214家国有企业在逐步完善的市场体系中退出国有序列,注入新的活力。
(女)全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成为乌海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男)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上,实行退出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由淘汰大批落后生产力,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再到发展新兴替代产业,构建起以能源、化工、建材和特色冶金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框架。
(女)“一煤独秀”已经成为过去,“四柱擎天”、“多点开花”已经变为现实,比重占71的工业经济中,煤炭采掘业由80下降到不足8。
(男)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上,不断整合生产要素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产功能,工业向园区集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
(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改变了资源型、粗放型、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男)把握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乌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地方性政策,以及一系列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业性规划,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加大了宏观调控地区经济的力度。
(女)稳定的政策和完善的规划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男)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乌海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温馨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创业的沃土,生存的乐园。
(女)为治理大气污染,在全自治区率先推行的“跨世纪蓝天计划”,还给了乌海人民一片蓝天。
(男)为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启动滨河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点亮了依山傍水工矿城市建设的明灯。
(女)为创建卫生城市,实施的亮化、美化、净化、硬化综合整治工程,增添了城市清新绚丽的色彩。
(男)为改善生态环境、乔、灌、草同植、网、带、片并举,建成的黄河护岸林带,防风固沙林带,园区隔离林带,公路绿化林带,形成了城沙之间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从零开始提高到12。
(女)为建造城市绿色景观,拆墙透绿,拆房增绿,见缝插绿,实施的“万棵松柏进城”计划,“泄洪沟改造”工程和“植绿护绿”行动,绘制了城市美丽的画卷。
(男)优雅
第五篇: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
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
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2003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嘉
善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
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
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杭州90公里、苏州75公里。
嘉善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
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嘉善在接受三大
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
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
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
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嘉善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2001、2002年连续两年位列
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03年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2003年全
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
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
嘉兴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三;实际
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嘉善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
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比2002年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2002年
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
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03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
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
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
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01吨标准煤,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2004年1-8月,县经济开发
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
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
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
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嘉善县早在2003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
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态县建设的领导。各政府职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