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教育(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8: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教育》。

第一篇: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教育

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东南大学11-12学年专兼职团干部培训班心得

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夏侯遐迩

摘要:谈及“大学”这一百年命题,无不念及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掷地有声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师大师之要谛非当今社会安身立命之技能亦非我校以其名世的“科学”,更多的应当是学习大师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灌输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信念便是教育的理想,也便是本文要阐述的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理想信念;高校团建;大学生;成才成人

“理想信念”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启明星、灯塔般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用什么样的期望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改造社会,完善和成就自我。伟大领袖周恩来总理在十三岁的时候便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中可以看出,周总理在那个时期便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是一个优秀的、先进的集体,他们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段,思想开放活泼,创新思维能力强,很容易接受和学习新鲜的知识。当然,这些刚刚摆脱高考禁锢的青年学子们,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简单,思想较单纯,对很多事情的观察上还停留在表面上,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找不到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当代大学生很少经历第一课堂之外社会实践的考验,只靠书本灌输形成的理想信念较脆弱,缺乏实践性。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我们不能忽视,它是我们做人的定向器。同时,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条件。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要素。以上足以证明,大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辱父母的期望,为国家作出应有贡献。而高校团建在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要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想,在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目标中,“有理想”处于更突出的位置,这足以证明理想信念与做人关系重大。因此,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首要前提。那么,我们应当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成人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了?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任务中的第一条便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也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共青团在高校中的组织,要培养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统一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者,也将是实践者和创造者。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跟党走,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信念。

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一支优秀的团建队伍

高校校园是广大青年学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四年甚至更多年的生活和学习中,校园担负培育大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责任,高校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抛开第一课堂上专业知识的讲解,高校担负着为青年学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育人”的作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文化育人”的功能。各项活动的开展、校园的建设,需要每一位高校工作者的努力,在高校团建工作中,尤其重要的是一支优秀的、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团干队伍。为此,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为广大专兼职团干部展开了系统的培训。

东南大学11-12学年专兼职团干部培训班共分五次理论课程,课程首讲邀请了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沈海斌同志做了题为“高校共青团的责任与使命”的讲座,讲座中提到:共青团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要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正确的、伟大的理想信念!课程第二讲为共青团东南大学团委书记周勇老师给学员讲解了共青团在东大的点点滴滴,让大家感受到了高校共青团在“思想引领”以及大学校园中“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中发挥的第一课堂之外的重要教育作用!课程第三讲邀请了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健雄学院的团委书记做经验展示,通过两个不同院系的不同做法,各个院系分团委围绕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结合各自院系的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第四讲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党委副书记邢纪宏老师和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施畅老师与各位学员进行了工作方法的座谈,课程第五讲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秦霞老师关于“学习型团队建设的经验”的讲座。五次理论课程的学习,点面结合,明确了高校共青团的责任与使命、东南大学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开展共青团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对自我完善和提升!

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的团干,在日常开展共青团工作中,开展组织各项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将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带领学院团委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成立各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俱乐部,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在这些活动中接受春风化雨般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方针,从大一到大四,从活动的简单参与者向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有梯度的过渡;所举办的活动也从简单的体育活动、联谊活动过渡为人生规划、理论学习、时事政治座谈等形式。通过大学的四年教育,使他们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在走出大学的时候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共青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2]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3]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

第二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降低了行政效率

1.道德信仰紊乱导致工作行为失范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开始受到冲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充满了活力和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有些行政工作人员显得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对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必须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从而很好地适应高校现代化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感、思想乃至人格上的冲突。由于市场经济中多元思想并存,往往使行政工作人员来不及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导致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行政管理人员道德信仰紊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开始滋长,个人利益得失成了择业与从业的标准。道德信仰的紊乱往往导致工作行为的失范,行政寻租、假公济私等行为开始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出现。

2.原则不强导致工作失误

在市场机制背景下,部分行政工作人员不能用健康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思考和解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能用正确的理念很好地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很好地平衡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往往见利忘义,工作原则性不强,导致一些人不能坚守政策底线、甚至突破道德或法律底线,营私舞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奉献精神缺乏

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由于高校行政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行政改革中出现种种不良后果在所难免,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但是,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就显得很不耐烦,对高校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等现象感到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将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扔到了一边,职业道德的防线开始崩溃,责任感开始淡化,国家、学校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混乱,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以致变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4.自我意识过强导致统筹协调不足

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转折过程中,由于存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从原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走出来,加上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往往不能达到领导到位、管理到位、规范服务到位、协调到位等基本要求,不能从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协调的工作。高校行政系统是一个互相制约的体系,要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做好相互协调工作。但由于部分行政人员的自我意识过强,导致行政工作统筹协调不足。

5.工作因循守旧导致创新开拓不够

由于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正视高校现代化变革,故对高校现代化变革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对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工作创新等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对管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都大大提高。因此,只有对校园网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加以利用,才能使大量的、复杂的管理信息得以准确、及时的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但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心理阻抗,学习和创新不够,加上全局观念、超前意识以及开拓精神的缺乏而导致工作缺乏热情,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使行政工作处于消极低效状态之中。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1.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改革给高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利益调整。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是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这种管理机制不易把人的潜能激活, 不易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而容易使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的行政改革开创了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但是,改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转换过程中,各阶层的利益从原先的隐形状态转变为显形状态。这使得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否定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的同时,开始否定以前所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继而接受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适当地应用于行政工作之中,使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突破道德底线,责任淡化,奉献精神丧失。从而在应聘中,岗位的“含金量”多少也就成了部分行政管理人员选择的唯一标准。利益的重新调整给“务实论”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2.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行政改革是在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因此,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有些政策的出台很难兼顾所有人的利益,对执行某项决议时也可能对后果和影响考虑不周,措施不够得当和有力,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行政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往往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从而对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造成心理创伤。从而使部分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不再注重思想和职业道德,变得庸俗世故,重实际利益等。

3.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竞争压力过大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日渐加大。按照“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原则,积极推行教育职员聘任制,打破了“ 铁饭碗”,破除了“ 终身制”,建立了“ 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行政人员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倍感压力。在这种双向选择中,工作能力平平者往往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不堪重负,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好这种转变,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4.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想淡化,政治信念动摇、组织纪律涣散、生活方式趋向西化。这些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出现在行政人员身上的深层次认识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愈加复杂多变。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整体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认识错位。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使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不再看重传统职业道德,不再提倡奉献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更加侧重于实用主义。二是是非界限错位。在恶化了的群体心理的暗示作用下,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理想与现实,短期与长期,功利与道义等基本范畴的理解极为模糊,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看成个人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

5.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角色错位

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而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是保障学校教学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大学的组织权力系统中, 学术权力理当指向教学科研这一终极目标, 支配大学的运转, 居于高校的核心地位。而行政权力理应从属并服务于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保证作用。社会对高校行政人员的期望是要其充当管理者、模范公民以及纪律维护者。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原则的思潮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趋利意识逐渐膨胀,由此导致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定位的失当,而这种错位容易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官本位意识浓重等弊病。“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消除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措施

1.理性引导和心理辅导并重

在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效率时,需要注意理性辅导与心理辅导并重。高校行政人员绝大多数不是“ 科班”出身,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知之不多。所以,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想水平,掌握管理规律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高校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乃至教育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一些管理人员仍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满足于人工或半自动化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一些管理人员只会使用别人提供的信息,却不能主动创造和生成信息.还有些管理人员虽然也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工作纳入整个信息化工作之中。面对高强度的竞争压力,高校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冷静、理性地分析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新格局、新问题,通过心理辅导使行政管理人员顺利进入新的社会环境中。

2.道德教育与经济利益并重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行政管理人员肩负着“管理育人”的重任,必须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模范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但由于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导致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片面强调利益主导,而忽视了道德的作用。而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有一种良好的义利观,在价值取向上并不对立,相反,良好的道德能使整个市场竞争环境净化。当然,作为高校领导,理当同时能够考虑行政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部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之所以意志消沉、热情降低,关键的因素在于“道德信仰缺失”。因此,应当给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灌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以奉献作为价值标准,在发挥他们的德才基础上,充分实现其个人的整体价值。

3.心理疏导与解决问题并重

在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要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这就要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根据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具体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作出考核,并将考核与升降、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为行政管理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住房分配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一视同仁,从而让有管理能力的人愿意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如果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工资与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就不可能解决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解决实际问题与心理问题并重的原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

4.个体提升与群体协调并重

实行群体规范与个体提升并重的原则,有利于在把握整体环境的基础上,有重地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其特定的高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必须先研究群体心理,并很好地将两者加以协调解决。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内部社会环境,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行政人员的失衡心理、攀比心理和逆反心理。只有在整个学校的大环境比较和谐协调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行政管理人员的特殊问题,才会有效和持久。高校应该加强在职教育及多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针对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现实,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促使其不断加强现代管理理论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如定期举行管理理论方面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类培训班等。要鼓励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自学或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改善知

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积累现代管理经验,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5.常规性工作与创新开拓并重

高校行政工作的实际决定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层次的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与要求。无论是在道德建设,还是在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必须坚持创新开拓与常规性工作并重的原则。行政管理者无论职务高低,都要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把管理岗位作为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在道德建设上,我们可以把价值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二是合理的,三是提倡的。对于基层的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在符合基本要求,增加合理要求条件下,提倡创新要求。而对于高层领导需要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他们具有工作的导向能力,具有激发行政工作人员提高奉献精神的能力以及在业务上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等。高校行政管理是对全体教职工及各类在校学生各项活动的全面管理,接触面大,面对的人员层次多。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目的地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增进彼此间的合作,切实可行地提高管理层次,推进管理水平。

6.自我约束与法规规范并重

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各种行为规范,并采用恰当而合理的奖惩手段,并以此对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如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自觉执行这些规范,并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那么就能形成一种自我约束与法规规范并重的良好局面。这样就能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道德行为有一个立体的层次分明的心理框架。这也使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动机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这对于减少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失范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

第三篇:高校基层团建的意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高校中,共青团员是最活跃、最具创新性、最有潜力的队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为了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培养出知识文化合格、政治思想的可靠的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高等教育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它是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出高校共青团的作用,就得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关系到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落到实处。共青团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

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尤其是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不断扩大团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为基础,以切实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基层团组织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巩固、具有内在活力的坚强集体。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量大,周期长,需要基层团支部组织和上级团委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在继续探索基层团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不断追求团支部建设的新突破、新进展、新格局,为学校共青团事业的不断向前不懈努力

第四篇: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挑战与策略 摘 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部分。本文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源流谈起,明确现代教育管理应遵循的准则,提出了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的思考幷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即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冲击;引导大学生生理敏感性问题和完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连续完整性等。同时提出几点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及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教育管理;法制化;职业化;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增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而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环境市场化、社会因素复杂化、学生思想多元化等问题都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浮出“水面”,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应遵循的准则

1.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有两个源流

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学诞生于西方,在20世纪100年中,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巨大发展也得益于西方。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有两个源流,一个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源流,一个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源流,东西方两个教育管理源流的差别,从根本上说是两种文化的差别,西方文化主“理性”,强调效率和理性计算,强调“理智化”和“效率化”。东方文化主“情理“,强调“情”与“理”的汇融,强调在事物两级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惯性的作用,才导致了现代教育管理的许多思想都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德治”是我们的优秀教育管理传统,在当今时代应该创造性的发扬,但更应把我们相对缺乏的“法治”作为中国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克服传统路径的惯性作用。

2.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中“刚柔并济”模式的实质是树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和教书育人的功能,并能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新的思维,从而真正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高校外部的各种挑战与内部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贯彻教育管理的自主化、多元化与人性化,有张有弛,有理有度,采用理性而又平衡的“刚柔并济”教育管理新模式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

2.1管理制度上的“刚性”原则

大学之大不在于其高楼大厦,而在于其学术之气魄让人心神向往。我国高等教育对这种端正严肃的学术氛围缺少一种正确的态度,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套理性、可供选择的教育管理制度。高等教育课程应汇集人类各类精神成果,学生能广泛涉猎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有选择地安排交叉学科的研讨,真正沉淀知识,而不应一味地单独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能。有了这套完整的培养课程,我们还要严格和认真地去执行它。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攀爬期,一些重要的理论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在此时定型的。

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其领路人,要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的学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学生在大学里真正学有所得。当然除了合理的课程安排、培养方案和严格的学业管理外,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学科建设委员会的建立理应让一些传统的体现大学学术凝重氛围的事物得到延续,并让高校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其现代化建设,从而突出当代高校发展的开放性、务实性和包容性。

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党政联席制度等制度,完善高校管理体制,严防贪污腐败现象地滋生和多头管理地时有发生,理顺管理体制上的隶属关系,通过定编定岗等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使高校管理上水平。

2.2管理层面上的“柔性”原则

大学生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进入大学后一般都有明确的学业动机。高校教育管理所要进行的管理应定位于“柔性”服务层面,任何生硬的惩罚性管理措施都是不合时宜的,只会增加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因此高校管理要发挥人性化管理的一面,凸显教育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管理意识。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平衡学业和生活的关系。“柔性”管理不是家长式的管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融入学生这个群体,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保证良好管理效果的实现。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决策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学习方面,“柔”体现在管理规章的制定上,以学生自我制定为主,充分给予学生自身约束、自我管理的权利,使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遵守。在生活方面,要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教育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文化活动方面,教育管理者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尝试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并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总而言之,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生活选择的参谋者,而不是决策者和批评者,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与生活自由,才有利于迸发各种思想的火花。

二、当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心理亚健康的个体比例在总人数中比例日益增大,这种态势突出地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统计,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低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自杀率和美国高校的自杀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昌兵指出,2009的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在2.3%左右,2010年该比率上升至近3%。尽管有预测称到2020年,抑郁症很有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广大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状况、生理状况、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职等重大的人生课题的考验,心理上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都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异常行为方式。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心理因素影响。高校部分学生的厌学倾向、孤独倾向、个人主义倾向等消极情绪逐年增加,大学生极端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有些既自卑又自负,不善于与人沟通;有些悲观厌世,少有激情;有些既空虚又困惑,等等。有专家认为这是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渴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副产品;有专家认为主要是性观念开放和就业压力加剧等问题所致;还有专家认为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造成的等等。因此,探索不同问题成因,做到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是学生教育管理者最伤脑筋的问题。

2.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走进校园,整个学校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改变着学校内部的学习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样式,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网络文化生态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网络信息数量巨大,互联网上经常冒出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让大学生想入非非。这些不健康的信息进到这些崇尚个性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危害更甚,使学校教育管理者传达给学生的传统美德被学生们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那些玩游戏、看电影和上网聊天的大学生因自控能力不强而

沉溺于网上世界不能自拔。另外,网络上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煽动性,使得大学生难以甄别和抵御而上当受骗,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教师如何让大学生放眼天下、关注社会,将网络新技术运用到成长成才过程中,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自律能力,在网络时代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积极承担起引领网络文化方向的使命和责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应对这些“电子海洛因”。

2.引导大学生生理敏感性问题

高校存在性教育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性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身心需要和社会文化的开放性,高校的性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恋爱和性的问题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大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产生爱的需要并尝试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原本是正常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恋爱和性的教育都非常匮乏,由此导致的管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目前少数高校学生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法纪意识较差,道德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极其淡薄,对交往中的友情与爱情的认知缺乏理性。恋爱性问题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状况与恋爱性问题所具有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生理敏感性问题的教育管理值得重视并亟须解决,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整体教育管理的效果。部分教育专家分析指出,应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并充分利用家长、社会、宣传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和爱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学生对性狭隘、错误的认知。

4.完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连续完整性

高校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让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管每日上课,下课后转身走人,导致现在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直不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部分教师课堂上缺乏约束力,纵容了少量学生的短视行为,为学生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教书、不育人,甚至对学生的迷惑反应置若罔闻,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教师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政工干部的事情。教师的这些行为对于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也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运作。教学者与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未能很好接轨,使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不具有连续完整性,未能达到全程育人的目的。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策略

观念对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必须要树立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制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才能推动现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法制化

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享有概括性的教育和管理权力。同时,行使教育管理权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民事和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地位,决不能任意漠视甚至加以侵犯。权利是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逻辑起点。学生是学校最大的群体,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智商高,知识面广,观念更新周期短,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者应该做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宣传、贯彻,严格、公平、公正执行各项制度。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差学生、犯错误的学生也要采取尊重的态度,处分学生要带人情味,不能当对立面对待,绝不可把纪律处罚这一手段当成目的。事实证明正面的事件鼓舞人,反面的教材同样教育影响人。

2.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职业化是加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

证。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任务,还承担了许多非本职工作,整天忙碌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手续的办理,从课堂到宿舍,从卫生检查到安全巡视,从关注大学生精神压力的疏导到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学生个人问题的解决到班团集体建设等都靠辅导员一手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辅导员根据不同对象扮演不同的角色,身心投入极大。过多的角色占据了辅导员很多的精力,整天疲于完成繁冗的事务,没有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学术性和职业性,没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科学去研究,弱化了工作的实效和职业化程度。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可见,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管理手段和设施的网络化

信息科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管理师一种全新的管理,而学校管理走向网络化,实现网络管理也是一个趋势。

3.1教学管理网络化

教学管理一直是校园教育管理的一项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实现便捷,准确的管理,是一个新的问题。首先,校园网的普及为各单位之间的管理实现的迅速、准确的效果,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得到班里的最新通知和动态,学生和教师通过学校网站获得学校的动态及各项通知,获取有效资源和信息。这些都将以前人工化的方式取代,而且更具时效性和完整性。

3.2日常生活管理网络化

现代高校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智能化管理,相对于以前吃饭、洗澡、借书等要通过校园网络实现打卡操作,现在学生公寓的智能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出入门都要打卡,有力的杜绝了学生夜不归宿的不安全因素,也为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一张卡,走遍校园都不怕!“这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现代化的总结。

3.3双向沟通网络化

当一个人的心理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对立的情感、欲望、行动倾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时,就会引起心理矛盾,这个心理矛盾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就要形成心理问题,从而使厌学情绪、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等问题转变成孤独倾向、个人主义、自闭倾向等消极情绪。于是,生理敏感性问题在这些消极情绪中抬头,非理性成分占据了上风。而这些学生愿意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以陌生人的身份求助于专家来改变他们的苦闷与彷徨。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快速信息反应机制,加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首先,在校园网络上设立热点问题版块,发挥学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促进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其次,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页和师生交流的阵地,通过谈心的方式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和隔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后,加强学生工作网站的建设,利用“班级QQ 群”、飞信等形式开展诠释、渲泄引导,使这些学生摆脱苦闷、焦虑与恐俱的氛围,重建信心。在学习与交流中学会用理性克服非理性,用理智控制情感。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是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4.尊重主体,让学生从参与管理到实现自我管理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大学生已具有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他们自信、好胜,向往独立、自由,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根据笔者的经验,那些选派做辅导员助理的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班委会、校社团、学生会、党校及校卫队的成员,自律意识、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较强。这种参与管理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考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既要掌握大学生思想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学生自我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是使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化、经常化的保证。可以设立如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召开商讨决策班级大事的班级大会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这样,大学生在参与管理、自我管理中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目标与追求,排除了个人主义所带来的空虚与困惑,提高了能力,增加了才干,在实践交流中潜移默化,让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 面向21 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 曾彩茹.辅导员“职业化”工作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法制与经济,2009,(9).

[6] 杜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7] 张亚志,杨大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须引入心理教育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1).

[8] 潘晴雯.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9] 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高教探索,2003,(5).

[10] 何天淳.围绕中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云南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云南教育,2004,(12).

[11]孟祥林.“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内涵新解[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12]许青云,陈建.浅谈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09,(35).

[13]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14]陈观权.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新挑战、新理念、新手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15]张宝君.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16]赵志军.管理思想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7] 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理想教育

《把握青春,放飞理想》主题班会

时间:2012年10月22日

地点:八年级(10)教室

活动目标: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活动过程:

1、主持人点题,营造氛围,明确理想重要意义,把握青春。

2、用歌声表达对青春的理解,谈自己理想,塑造自信心

3、小品《面试》,演绎一段青春的进行曲。

4、全班大合唱,再次用歌声表达青春,坚定信心,增强毅力

5、倡议并签字,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理想,并付出行动。

6、班主任总结:

命运靠自己主宰,人生由自己把握。让我们把握青春,实现理想。

下载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教育(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校团建工作中的理想教育(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理想教育目标与方法论析(精选五篇)

    高校理想教育目标与方法论析 理想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生理想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论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论文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整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他们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辅导员肩负着......

    理想教育教案

    理想教育教案 在论及理想信念时,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

    理想教育演讲稿

    理想教育演讲稿 理想教育演讲稿1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何其难啊!有人说,教育的理想与梦想是天使,而教育的现实与困境是魔鬼,这话一点不假。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分数崇拜、知识授受......

    教育理想演讲稿

    《享受教育,我的教育理想》演讲稿 演讲者:刘达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燃烧的是自己,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

    理想教育小结

    一(1)理想教育工作小结理想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小学生的理想水平处于低级发展阶段,而低年级属于理想准备阶段或生话理想阶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要把理想的种子......

    前途理想教育

    让梦想启航 前途理想教育主题班会 一、班会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在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开怀畅谈自己的理想,憧憬未来,同时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并且把自己的理想......

    理想教育演讲稿

    理想教育演讲稿 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