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时间:2019-05-14 08:4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第一篇: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999年,雅长林场通过森林分类区划界定,从108万亩林地中划出58万亩作为生态林进行管护,林场从生产型林场转型为公益型林场;从XX年起,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始在我场正式实施,沿红水河一带林地相继规划造林;随后,“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兰科植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运营……这些,无不显示生态在我场“三大效益”中占有重大的份量,自然也期待广大职工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题记

朋友们,我是否可以冒昧地问您一句:您有道德吗?当然,我相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废话,怎会没有!是呀,谁没有“道德”呢!不过,我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往往仅涉及一定社会空间内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和评价),而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道德。所谓生态伦理道德,就是规范人类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界其它实体和过程的态度与行为的思想道德观念。

可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呢?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以来,人类开始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19~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从“图腾崇拜”向“人为中心”延伸,否定了人对大自然唇齿相依的依赖关系,认为人是驾驭和主宰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则是被征服和被统治的对象。也正是在这种谬误的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盲目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毁坏植被,过度放牧,滥杀动物,以致人类共同的家园——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维系人类生存的四大系统——耕地、牧场、森林和海洋生物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人类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频频发生。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仅XX年春,就有多次大规模的沙尘暴席卷某并南下波及某等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历史罕见洪灾,造成沿岸居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洪水过处一片荒凉……可见,自觉的运用生态伦理道德来规范我们人类的态度与行为,其意义是深远的!

可遗憾的是,“生态伦理”仅仅成为少数专家学者的“口头禅”,没有得到人类广泛的认同与确立。长期以来,生态伦理只是在各种法规政策和行为规范中得以不健全的发展。然而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法规政策、行为规范仍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少与生态伦理相悖、专挖法律法规空子的案例频频在各种媒体上曝光。近年来,日本捕杀鲸鱼的活动日益猖獗,面对舆论的谴责,他们诡称之为“科学考察捕鲸活动”!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世界没有立法禁止吗?当然不是,肇事者不是受利益驱动就是为了每一天能在餐桌上排设一碟味道鲜美的鲸肉,他们的生态伦理泯灭了,把一已之欲凌驾在生态和谐之上了!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幕幕活生生的现实:割松脂的人用割脂刀环割着树干,采割面几乎遍布整个树身,刻痕深达心材,树体汩汩的流出“血淋淋”的汁液;开荒者用工具垦挖着公路坎上坡度大于25°的造林地,地里没有一株活苗,只有绿油油的、茁壮的玉米,雨季来了,公路上溢满了泥石流,过往行人长吁短叹,而我们的人还在心安理得的向开荒人收缴“过价”(地租);山上伐木工人端执的油锯狂吼着,天然林一片一片的倒下,而采伐迹地三年、五年长不出半根苗……如此可悲,如此可叹!我们的人常常这样“一次性”的使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资源,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弃之脑后。

人是从大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它有自然的属性,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可能脱离大自然。马克思说过:人的肉、血和头脑是属于自然界的,是同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改造自然界,消除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创造并非是人与自然间的敌对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占有与被占有、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任何曲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生态危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应该正确地理解为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即既索取自然(砍伐森林),又回报自然(植树造林);既人化自然(兴建城市),又回归自然(城市绿化)。这便是生态伦理的中心思想。它要求人们热爱自然,视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利用自然资源与回报自然相结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今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积极履行生态义务,时时刻刻都要记住:

人是大自然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人与自然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存在。

如果,我们不能确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并用以规范人类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而是敌视自然,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地球回报我们的将是干涸的河流、荒芜的沙漠、遍地的动物骸骨,我们人类将彻底的成为地球上“孤独的一族”,这实在是人类生存史上的一场悲剧!

第二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胡总书记在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

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得到了我们党的充分关注。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建设生态文明,为我们气象科技工作者赋予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自然灾害不断增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这一方面是地球系统自然变化规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活动,特别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的结果。因此,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就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切实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对此,我们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责任重大。

我国目前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这些都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的水源污染和大气污染,时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资源节约、治污减排已经成为当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不再把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当作“政绩”进行考核,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这些突出问题,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理念是发展经济的抓手,是体现民生的窗口,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每位气象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气象工作根本宗旨的内在必然联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增强做好生态气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依托,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气候、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已经存在并运行了几十亿年,与自然界的数百万种各类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适应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不依赖于人的运行规律。自然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了生存、延续、发展的空间环境和物质基础。而人类作为自然万千生物的一员,是个十足的新成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从自然汲取阳光、空气、水源、食物等必要元素。自地球诞生以来,病毒已经存在数十亿年,是地球进化演变的见证者和陪伴者。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类繁多,并与蝙蝠等宿主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的平衡关系。恰恰是人类的有害行为,不断地打开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让人类深受其害,如鼠疫病毒、天花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无情的警示我们,无论人类这个“万物之灵”如何进化,人类都不可能超脱自然而独立存在,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一、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界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科研能力、制造能力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类一度自诩能 “改天换地”、“毁天灭地”,可见其对自然的影响力之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自然界早于人类很久而存在,是它创造了适合于生命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又相互侵害互有所伤。正如道家文化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竞泽。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万物共生的原点是那个“一”,它才是掌握自然法则的主宰。所以,一切事务包括人类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这种共生关系,决定了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的伟大就在于能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且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使得人类获得超越其他生物的能力,但这也导致了人类常常忘乎所以地扮演起支配自然、破坏自然规律的角色。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对人类自身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快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在根本上维护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人与自然日趋和谐的发展方向

从我们儿时常听到 “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人类主宰论,到改革开放植树造林、整修水利的简单利用,直到今天,党中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观念的转变,也经过了许多曲折。当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等等,取得了如此众多的成绩,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还确实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路径

当下,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深刻反思,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确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打破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经打破,不少生物生存的环境就会改变,许多生物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就会迁徙、变异甚至灭绝。其次,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自然和生态。认识自然规律对人类来说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遵循自然规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也暴露出我们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规制度和贯彻落实还不够健全和到位,遵法、守法和执法上还有漏洞和不足,我们一定要强化立法、执法、普法,形成全社会和全体大众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再次,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终将自食恶果。人类唯有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快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全面改革,促进自然资源产权统一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有效监管,提升国土空间管控治理能力,就是我们现实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路径。遵从最优路径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营造生态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目前,我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一定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坚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恢复与开发结合,维护这个孕育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并将一直呵护我们生长发展的蓝色星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她,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第四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的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客观存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离生态文明、生态良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注重质的提升,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倡导生态文明,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新视角、新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社会公民参与机制,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结合我省实际,认真推进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大力推动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单位、家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促进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本论文转载于论文之家: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的消亡,尊重生命、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要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从原料的开采、制造、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三是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人类的消费应当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我们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通过公众的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带动绿色生产,形成良性互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间,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之下,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

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其次,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既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制动。通过加强教育,让生态意识融入每个公民的思想深处,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发展。

3.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化、生态化。(免费论文网)

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 6个百分点,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而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比 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当前要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使农业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3.3 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过度消耗了我国的能源资源,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当前,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

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黄金是招远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面对矿山品位下降、产品成本上升的形势,从黄金探测、开采、浮选、冶炼、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干式充填采矿法、直接氰化冶炼工艺、精炼金等1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酸化还原炼金新工艺,变火法炼金为湿法炼金获国家发明专利,被誉为“黄金冶炼技术上的一次革命”,黄金、白银直收率分别提高了1.1和3.4个百分点,冶炼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16个小时。

3.4 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以挥霍能源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

一方面,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提倡新的消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3.5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前,必须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一方面,建立综合决策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等。另一方面,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此外,要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五篇: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2014-2015-1《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授课班级 7 姓名 周 博 学号 142281374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原理为指针,论述了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人类和其他大自然的构成者在生态上平等关系,并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

1、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来理解人与自然地辩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类和其他大自然的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所谓人化自然是客观的外部世界在人类实践过程中逐步被人改造的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人对自然的合理取得是人得到发展,而自然在人的合理保护之下持续存在,这是人化自然观点所阐述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蓝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出了实践的中介行,它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实践成为人作用于自然的表现形式。自然是人实践的对象性存在,正因为这种实践活动人才从自然中脱离出来成为不同于动物的类的存在。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也在实践中改造自认,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者互为依存同时又约束彼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它的人化性上,纯粹的自然是与人类不发生作用的自然存在,甚至没有被人类所发现,因此其价值也就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更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问题,只有有人产生互动的自然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外部自然世界。这种自然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后更为合理的自然观,它突破了传统自然观的狭隘性。而且这种人化自然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人改造了外部自然世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得存在。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自然不是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

人类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又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然。人从唯物性来看是自然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从而组成了人与自然的二维体系。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提示我们人对自然的依赖,我们要重视对自然的保护。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论是人作为第一性的物质还是作为第二性的意识,都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受到自然本身发展的影响,而自然有受到人类实践的影响。没有这种人与自然的互相影响,就没有人化的自然,也没有人本身的存在。我们所创造的历史不是人通过单纯的劳动所创造的,而是人针对自然地这种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类自身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自然界不因人的意志而独立的存在着。人和其他动物一样,组成了自然界,依赖与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自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自然依然决定着人类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人类作为自然组成者的义务,更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一种责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要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总结

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它特别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和谐性。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使自然界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作文

[1] 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1):31-34.[2] 郑少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8.[3] 袁俊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2,(9):34-36.

下载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树立生态伦理道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淄博理论研讨会论文 建设生态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既追求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又要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共五则)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 体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郑庄中心小学 曲丙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要保护环境。知道......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 摘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作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计学二班 吴炜佳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和谐——人与自然篇[合集]

    和谐——人与自然篇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