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统计工作的作用分析
德州婚纱摄影
摘 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统计工作是通过收集统计数字,进行系统深入加工与分析讨论统计结果的过程。统计工作把各种统计信息数据,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统计服务的价值。从企业生产经营统计工作中分析企业全部及局部的生产经营情况,揭露出生产经营中的矛盾,找出方案措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生产 经营 统计工作 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统计分析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统计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统计分析逐渐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统计分析中可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部及各个局部生产经营的具体状况,揭露生产经营中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因此,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统计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中大量的数据资料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实现统计工作的价值,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利用统计分析合理区别消费对象
利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统计数据,细分消费群体,对本企业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产品细分,对于本公司生产的产品进行管理。每一中品牌的商品不仅都要从产、购、销、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畅销的产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各地区的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场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比较法,统计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产品在各个销售网点的购买力状况况、商品适销及滞销类别,选择出受消费者欢迎及不受欢迎的商品。通过对各类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准确的消费信息,将信息分别反馈到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区别消费的对象,对各类产品进行合理的改善,促进企业加快更新产品、推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名品。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通过统计工作,企业经营者能更好的掌握销售对象的情况,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层次需求,合理安排高、中、低档商
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而对控制好商品库存总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及时纠正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通过生产经营中的统计工作,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比统计数据及时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例如产量与质量、产量与成本、品质与材料单耗、成本与材料单耗等,我们在生产经营统计工作中,通过统计人员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确保所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对统计数据分析,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生产经营的数据中出现的差错。通过这种对比、环比法,我们可以验正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品消耗核算是否有误查,盘点生产经营中的薄弱之处并加强管理。而且,通过企业统计部门做出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生产经营中隐藏的各类问题,比如,物价上涨后,生产经营中成品消耗的材料单耗应该有所上升,但是盘点核算后超出了预计涨幅,主要问题出在哪里。通过这一项材料单耗上升幅度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生产部门存在的生产机器无突发性报废的情况,经过分析调查出导致材料单耗上升的原因,及时对生产部门的机器作保养,保证不会出现无突发性报废的情况。严格要求对生产部门的机器检测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通过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使企业能够正确的认识各个部门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通过分析总结找出真正影响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从而及时纠正,采取措施,节约成本与消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3、利用统计分析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
统计工作还可以对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调整,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商家和企业盲目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扩充企业规模,导致了各个企业商家发展的方向及经营范围的雷同,类似的经营手段,生产经营的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商家及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呈现,因此,生产效益普遍不高。,针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数据掌握现在市场同类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消费层次与市场饱和度等情况,通过统计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销售方案。有
目的的实现企业经营生产的利益最大化。
4、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人才
企业统计分析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人才,只有通过合理的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需求,才能给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比。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整理数据的同时深入的解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只有通过具体合理的分析,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才能从中得到一支最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统计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分析,不但能够及时纠正企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调整,更能体现出企业经营中对员工的要求,提供人才的合理配备,加强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培训,从而为生产经营提供人才。提高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宜企业生产经营的专业人
才队伍。
总之,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准确地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依据。另外,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是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及时的统计分析能让企业经营者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对于市场的统计能准确地提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反映市场同类产品的饱和度,整合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另外,准确地为企业领导提供统计分析,给企业提供人才需求的根据及标准,为企业的发展配备最合理的人才资源。因此,统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第二篇:关于企业统计工作问题分析
企业统计数据具有数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生产经营成果实物化、数量化的数字表现,体现在供、产、销整个经营过程,是经济社会各项主要统计指标的源头数据之一。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
1、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不少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十分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据我市江华县有关部门的调查,该县10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配备统计员。不少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办估计代报,有些企业老板对代为估报的数字又不认账。有些企业干脆由老板拍脑袋报数;
3、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永州市企业现有统计人员除少数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统计工作并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水平、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
4、传统的、不科学的统计手段,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如:我市化工、建材、冶炼、农产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依赖大宗原燃材料进行生产,虽然进厂时原燃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但进厂后大都堆放在露天原料场,进入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后原燃料的消耗量就难以精确计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的计量也往往因计量方法问题造成数据质量不稳定。如水泥产品除包装后的成品有较为准确计量外,其半成品(生料、熟料)、产成品(水泥散灰)因受储存方式的制约,往往采取结绳量库的原始方法或干脆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这种计量误差及库内物料分布、数量的难以确定性,容易造成数据的偏差,有时偏差还相当大。此外,多数企业目前仍以手工统计为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很少。由于统计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同时,难以保证源头数据的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从而陷入一个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一是很多企业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
第三篇:浅析现行统计工作在政府及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作用
浅析现行统计工作在政府及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党政部门对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统计调查内容和对象不断增加。街道统计部门作为各项调查任务的直接承担者,统计人员仅有1-2人,并且多为临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统计人员配备不足,繁重的统计任务与人员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同时,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传统的统计观念根深蒂固,阻碍现行统计工作的开展,虚而不实的统计数据也给企业管理误导。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很难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客观硬件方面
1、街道统计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社区无专职统计员。
由于统计工作繁杂又清苦,街道和社区统计专干调换频繁,因此之前都由副书记主管,目前仍旧有3个副书记分管统计工作。这一来,工作团队的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统计工作连贯性很强,开展工作时必须业务精、作风硬、形象佳,并建立良好稳定的工作团队。不停的调换人员,不仅消耗了人脉资源,而且浪费学习和适应岗位的时间,给本身繁重的街道统计增加阻力。
2、街道统计工作设备落后
目前,街道只有一台台式电脑用于统计工作,并且比较陈旧,办公室内无打印设备,所有输出资料都必须借用其他科室的打印机,业务多而繁杂,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
3、街道统计员普遍年轻化
统计员年轻原是好事,他们敢作敢为,大胆创新,却因任务重、压力大,缺乏综合协调能力,又因工作经验少,资历尚浅,难以服众,出门面对的都是企业高管,尤其是单位的社区干部都属长辈,常常让年轻的统计员不知所措。
4、统计整个格局呈现“上重下轻”的态势
局本级有四个科室,每个科室除了常规统计工作布置外,还有接连不断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投入产出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工作,而街道统计部门只有1-2人作为各项调查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另外,街道统计员还要做街道的相关业务工作,如项目跟踪,申报等。
5、企业对统计工作的印象陈旧,认为“统计就是估计”
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即可,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换动很频繁,加之统计数据上报时间比企业出账时间早,一般数据都是快报数。同时,统计人员有时催报企业过多,难以掌握数据的精准情况,对于企业自行上报的数据是否存在瞒报、漏报现象不得而知,这就给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6、报表不及时。
目前,街道一级的基层统计报表资料,绝大多数是来自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他们担心会被税务部门用作申报纳税的依据,往往对提供各类统计数据瞻前顾后、躲躲闪闪。虽然我们一再声明对统计数据保密,但他们仍然心存疑虑。在一些统计企业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不配合的情况。收一张报表很可能要反复去催去取,严重影响了统计报表数据的及时上报。
针对街道统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增进情感交流
一是增加政企对接与联系,给各个企业间搭台进行交流,真正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给企业提供方便。同时,如果政府领导重视统计工作,在每次的政企接洽时提及统计工作对政企双方的重要作用的话,相信企业会更加愿意配合政府做好统计工作。二是增加局机关和街道统计员及街道统计员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让统计成为一家。现今的问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毫无学习交流的平台。三是增加全体统计员与市、区发改委、商贸局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密切关注,及时掌握各自辖区动态。
2、加大宣传、贯彻执行统计法,确保统计功能的发挥
一是应加强统计法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活动,提高《新统计法》知名度,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都能了解统计法律、法规。二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通过执法,纠正企业及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陈旧观念,让《统计法》成为统计
人员工作的护身符。本人认为,统计部门是有执法权的,但是没有好好整顿统计行业的作风,以致于虚假填报数据成为惯例。
3、狠抓培训,提高素质,稳定队伍
一是用政策的方式规定从政治和物质上提高其地位。二是大力支持统计人员的工作(包括社区统计员),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三是认真抓好培训工作,鼓励统计人员培训,使统计人员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队伍素质,稳定队伍,增强动力。
4、保障适当的人力、物质、机构
加大对统计工作的人力、物质、机构投入。目前,人口普查在即,各项日常工作照常,盼望领导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希望局机关将街道统计站建设纳入统一规划,在必要的办公设备上给予支持,这样统计工作实施起来就有了基础。
总之,统计工作的目的本是通过数据的搜集、加工、汇总和分析,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咨询意见,满足各级管理者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但只因政治原因,统计职能有所倾斜,作为街道统计员就是尽可能不让瞒报漏报错报的情况发生,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正确地认清形势,清醒地看到不足,开拓进取,才能使街道统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企业文化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分析
企业文化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首先,从战略高度看,企业文化可以明显地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可以传达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并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士气。其次,从经济的角度看,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将进入更加旺盛时期。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经济附加值也就愈高。再次,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也越加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已普遍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将越来越高,文化传播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将会得到空前的发挥。
最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人类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具有全局性的决定意义。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切实把握好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影响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所以精神气质是人力资本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是否能够承受创业活动的辛劳,这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衡量一种文化能否对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核心的标志在于这种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家。
其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软环境。从具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表现为与民众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有关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和精神状态,即民众个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企业文化的微观内容;企业文化也包括鼓励并支持民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环境和制度,这是它的宏观内容。在硬件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一个企业的软环境。软环境本质上是人的素质问题,软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市场秩序、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再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具体来说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特定的企业组织形态。第二,文化的类型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个人爱好以及鉴赏能力,都有可能摧毁或者挽救一个产业。第三,消费者的水平将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产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消费意识和消费品味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产生强大的影响。好的消费者是一种竞争力的源泉,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三、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首先,企业文化有助于明确企业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根据国内外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国际规则等外部因素的变化,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企业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经营业务类型,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它的竞争地位,避免盲目跟随别人,造成决策失误。
其次,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学习能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本、创造力之源。要建设学习型企业,树立忧患意识,着力增强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和发明、反思、推广、执行的能力。要拓展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探索企业内部知识分享的办法。要在重视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经营团队的学习能力,并转化成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保证。企业可在全球范围内同行业中寻找战略伙伴,通过持有外国公司股权,跨越式提升研发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双赢。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专业标准制定工作。可以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使具备实力和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上市。企业上市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企业融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引进一套外部规范机制,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形象。
再次,企业文化有助于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目前,国家实行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化解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市场风险。大量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引进与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管理与技术,善于利用国际资本、人才等资源和市场,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但在合作、合资过程中,要谨防“国际化陷阱”,注意规避风险。
四、企业文化能够打造企业名牌文化,确保名牌之树常青
为了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托举和支撑名牌,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必须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器物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名牌文化的培育,确保名牌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一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要强化名牌意识。名牌意识是指企业领导和员工主动追求名牌、培育名牌、发展名牌的意识。它是名牌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产品的前提。具体讲,名牌意识又包括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品牌形象意识、大市场的意识和现代营销意识等。一旦将这些意识植入
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作风等等领域中,就会影响企业全局并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过程,那么企业离名牌就不远了。二是在行为文化层面上,要狠抓名牌管理。名牌管理是指企业为创造和保持名牌而在制度文化方面对企业组织及员工的各种行为所做的规范和约束,它是创造名牌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证。狠抓名牌管理,就意味着必须把名牌愿景转化为企业宗旨,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细化为经营方向、经营目标,成为职业理想,再具体输入到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尤其是企业员工录用制度、工作规程、员工行为规范等,用制度激励员工创造名牌业绩;狠抓名牌管理,还意味着必须树立典型榜样,加强员工培训,让员工知晓、领悟名牌文化的真谛,使员工具备追求卓越的思维习惯,进而产生创造名牌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器物文化层面上,要打造名牌品质。名牌品质既包括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优质服务等,又包括商标的名称、样式以及产品外观包装等要素。打造名牌品质,首先要狠抓产品质量,包括提供一流的售后服务,这是名牌的生命。为此,要随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积极参加质量认证工作,按照国际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并重视研发投入,以保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第五篇: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作用
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发挥“三个作用”,增强“三力”。
一、发挥导向作用,增强企业的原动力
1、注重舆论导向,在思想认识上进行引导。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用工制度、医疗、失业保险、住房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措施的出台,新旧思想发生激烈碰撞,思想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针对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各种舆论工具,扩大正确思想的覆盖面,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形势,明确肩负任务,帮助职工吃透精神,转变观念,积极主动支持企业改革。
2、注重政策导向,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要大力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引导职工的思想,尤其要引导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和运用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二是在政策实施中,党组织要把握方向,发挥组织的作用,在党内形成统一意志,并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
二、发挥凝聚作用,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1、党政要一心。党政班子在企业生产发展中整体功能发挥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战斗力和向心力的强弱。企业党政职能虽然不同,以经理为中心的生产系统担负着生产优质产品的责任,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担负着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的责任,都以人为工作对象,都要激发职工的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落实于发展生产力。党政工作在企业发展目标上的最佳结合,整体功能的发挥,可使企业人心凝聚,兴旺发达。
2、干群要同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领导干部人格的力量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以为政清廉的品格和德才兼备的素质来凝聚人心。一是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二是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只有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企业才会形成一种干群同心,奋发向上的内部环境。
3、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对职工要关心。一是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使职工有参政议政权利;二是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开展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组织职工代表巡视,实行厂务公开,让职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热点和难点,三是关心职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多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三、发挥激励作用,增强企业的推动力
1、培育企业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同样,一个企业也需要一种特有的精神,有了统一思想的精神支柱,才能有统一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才能凝聚职工队伍。所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这是激发职工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2、重视形象激励。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企业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视党员的自身形象,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振奋职工精神,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环节,用党员的表率作用来影响和带动职工。
3、运用典型激励。先进典型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典型,运用工作中涌现出的勤奋敬业,忠于职守的典型,教育职工弘扬正气,激发职工寻找差距,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典型,争做典型的良好氛围,唤起职工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