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

时间:2019-05-14 08:3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

第一篇: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

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

阮建兵,李倩*,张婷,涂小进,金学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武汉 430205)

RUAN Jian-bing, LI Qian*, ZHANG Ting, TU Xiao-jin, JIN Xue-ping

(Environment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Department,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205)

摘要:针对高职制药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分析了制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缓慢的原因;探讨了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功能定位问题;明确了制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以药物研发、服务社会为方向,将“药品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在校外企业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制药;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failed behind that of other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article specially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campus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developed slowly, and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that should be solved above al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Finally, it made clear that campus pharmaceutic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of drug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rvice, and outside-schoo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built by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Key words: pharmaceutical;productive training;training base;functional orientation

“零距离上岗”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生产性实训来实现。生产性实训是让学生在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活动中提升职业技能的一种实践教学,其本质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产性和实训性的统一;真实性和效益性的统一[1]。生产性实训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是培养与企业要求零距离技能型人才的物质基础。为了开展好生产性实训教学,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纷纷开展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与经验。在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建设两条腿走路,学校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并用的局面。然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水平因专业不同而参差不齐。高职制药专业生产性实训受产品类型多、质量要求高、法规控制严等因素限制,比电子、机械等其他工科专业生产性实训开展起来更困难,基地建设也相对落后。笔者认为高职制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好校内、校外基地功能定位问题。

1.我国高职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概况

制药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也可以根据生产过程分为原料药生产和药物制剂。我国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有7个,分别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和苗侗药物生产与应用技术等[2],虽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课题“高职制药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C182)

作者简介:阮建兵(1980-),男,湖北通山人,硕士,讲师、工程师,从事生化制药教学工作,Tel: 027-81655949,E-mail: ruanjianbing@163.com 通讯作者:李倩(1978-),女,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药学,Tel:027-81655007

然都属制药类,但对实训基地的要求绝然不同。高职院校制药专业往往受资金约束在专业方向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避难就易,专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相对较小的方向,如原料药、天然药物提取、低质量风险制剂等[3-6],且实训项目单一,不能代表制药行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办好高职制药类专业,必然要求解决好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有限与办学成本高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以“校内为主”或“校外为主”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服务于制药类专业实践教学已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2.建设制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产生经济效益是生产性实训的重要特征,然而因产品质量要求高,制药校内实训无法改变消耗性实训的局面。药品的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合法的药品是必须严格按照GMP要求生产出来的,行业准入门槛很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建设的药品生产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实现与制药企业一致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实训生产出的产品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药品质量要求,不能成为合法的药品,从而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巨额投入创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无法形成自我盈利的“造血”功能,仍然是一种消耗性实训。由于生产环境要求高、生产设备设施维护费用大、工艺流程复杂、生产周期漫长以及原辅料价格昂贵带来的运转成本压力,严重制约了对高职院校校内药品生产型实训教学的开展,此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举步维艰。

2.2 技术装备难保先进

技术装备革新快对高职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形成了巨大的考验。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掌握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达到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瞄准制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然而,尽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部分高职院校愿意花大代价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对药品质量标准要求的逐步提高,制药行业技术装备发展很快,所建实训基地要想保持住先进性,很快就面临着技改压力。由于高职制药生产性实训仍是消耗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多、产出少,学校难以负担技改费用,其先进性会慢慢丧失,逐渐落后于行业水平。

2.3 师资要求难以达到

兼顾实训教学和药品生产的药品生产型实训要求教师既要善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深谙药品GMP管理。教师不规范、不合理的操作或行为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还会误导学生。药品生产实训基地应配备一支一定数量的具有制药技术类专业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双师型素质上,都难以达到带领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生产合格药品的要求。

3.制药校内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解决校内外基地功能定位的问题。对于制药专业来说,只有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合理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对基地的要求。

3.1校内基地着眼于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型实训

制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把功能定位在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生产性实训包括生产产品、研发技术和服务社会三类,其中,“生产产品”对于制药专业来说,是最难在校内实现的,因为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着非常严格的质量要求和法规约束。况且制药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只在生产岗位工作,其就业范围可以拓展到药品开发、药品检验、制药设备维护保养和药品销售等相关岗位,故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类实训作为生产实训的基本类型在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制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参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或应用,从而掌握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这种类型实训受法规约束较少,基地建设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对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可行性。如我校制药专业与武汉英纳氏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600 m2的校内药物研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此,学生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掌握了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技术,具备了在制药企业研发部门研发助理或质量部门质量控制(QC)等岗位零距离就业的能力和素质。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药品生产型的实训,校内基地则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教学软件,仿真生产,建立在网络环境中实施实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熟悉和认知药品生产工艺过程及法规要求。

3.2校外基地着眼于药品生产型实训

以生产产品为目的的生产性实训在制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最难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成功,把此类实训教学放到药品生产企业里进行,是一种真正落实该类实训“生产性”的做法。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药品的生产必须在通过GMP认证的厂房中进行。药品生产企业不仅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符合GMP要求的厂房设施,还需要投入较大资金用于组织生产、空气净化、生产管理和设备维护,运行成本高。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无法承担建设符合GMP标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巨额费用,深化校企合作,将此类实训向校外基地转移才能实现其“生产性”。同时,学校在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生产不同品种、不同剂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合作,从而选择合适的实训项目来达到教学目的。制药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制药行业的,在行业真实的“熔炉”里“工学结合”练就的技能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4.结语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落后困扰着制药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试图按GMP要求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未能实现通过生产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做法不具有在高职院校全面推广的可行性。进行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位,合理划分校内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是保证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良性发展的前提。坚持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以药物研发、服务社会为方向,将“药品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在校外企业,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有效可行的做法。当然,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也面临如何深化校企合作的难题,要做好高职制药类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在基地建设上还有

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许康平.“明仕田园”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9。

[2] 丁岚峰,刘伯臣,田海君等.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招生计划的科学设置与分配[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9-11。

[3]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等.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

[4]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等.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撑条件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221-224。

[5] 刘贤贤,莫绪口,陈钢等.高职高专生化制药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师专生化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2):198-201。

[6] 李勇军,杨海峰,王健等.江苏牧院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7:176-177。

第二篇: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工作过程体验、岗位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应用与创新、工作经验获得的必要场所。综观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以模拟性和仿真性基地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能够真正在校内做到生产性实习的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意义、建设模式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更谈不上开展建设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可做如下定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意义如下:第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领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既是生产性实训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所以必须参与真实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接受市场的考验,通过真刀实枪的锻炼,必然会造就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纽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往往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共享,基地必然会成为加强校企合作的纽带。第四,校内生产性实训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的经济收入可用于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当前,各院校普遍认识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受理念、机制、资金和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遭遇重重困难,而大部分院校还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因此,探索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迫在眉睫。

第三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丁金昌

摘 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如何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模式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考作一阐述。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特征;主要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的并不多见。这里,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即什么样的实训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必须要做到校企合作,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也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笔者认为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

1.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2.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

3.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4.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

5.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2)学生与学徒合一。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一定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学徒。(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在生产性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7)教学与科研合一。教师在完成生产、实训任务的同时,又能开展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教师可以面向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性的横向课题的研究,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或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一般讲生产性实训中心应有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平台、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支撑。(8)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一)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工科类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类型有:

1.订单培养型。行业或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半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如我院开设的“正泰班”、“德力西班”等20多个订单班都是以企业命名,在企业主导下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

2.企业赞助型。有远见的企业或企业家,为支持学校办学,推广和宣传本企业的产品,会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该企业生产或营销的仪器、设备等,以企业投入为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无偿赞助的形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批熟悉该企业和该企业产品及操作性能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会成为该企业产品的义务推广者、活广告甚至是忠实的用户;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客户培训、优先推荐毕业生等。

(二)学校主导模式

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主要类型有:

1.筑巢引凤型。当学校拥有一套先进的生产性设备,但运行这套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时,学校就会主动引进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这样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真正实现“学做合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鞋都(康泰)产学中心就是通过这一模式运作的。

2.来料加工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可采取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3.技术推广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课题组、科技创新小组等进行,三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产学研”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我们都力求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例如,我院为了加强制鞋技术和工艺研究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制鞋研究所”,投入资金130多万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制鞋新技术、制鞋工艺标准化、量脚定制皮鞋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从高端精品鞋的研制人手,研究高标准、高技术、高难度的制鞋工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制鞋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业孵化型。主要是学校开辟校内创业园,鼓励教师、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教师、学生创办的公司同时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温州思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我院毕业生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也是一个学生创业的孵化器,该公司每年接收100多名在校生进行创业实践。

(三)共建共享模式 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1.共同经营型。主要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可以以企业的名字冠名。如我院主动加盟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建立了上海华联温职院实验商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与学院后勤四方公司合建,承担经营中餐厅、西餐厅、住宿等业务。

2.优势互补型。主要是指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我院与温州万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培训基地,由企业提供数控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作为培训和实训基地,除对客户培训外,培训中心还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

3.任务驱动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收集和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如把某一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如我院服装、制鞋、家具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作品中经常会有部分创意元素被企业采用,有的设计会被企业买断,并投入批量生产。

四、几点思考

1.要创新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为此,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2.要建设区域共享型的实训中心。例如,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温州市或浙南地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温州市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

3.学生要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要与校外实习形成系统。校内实训在建设中要与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作者: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参考文献:

[1]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3]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4]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5]郝文星.示范性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

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08/2

第四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模版)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傅永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而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才能和职业道德,因而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需寻求一种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使基地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发挥教学、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实训基地的土地房产和主要设备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校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学校单独设立具有企业性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或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作为出资主体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作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利,保证投资目的得以实现;学校不再直接干预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积极引导其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激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社会竞争,协助其挖掘潜力、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基地作为独立经济实体拥有学校出

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基地内部形成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对外合作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生产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工作,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基地经理人员由学校聘任,享有企业法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在用工、薪酬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分离。学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形式,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完成实训任务为依据,用以考核和评价基地管理部门的实绩;根据其所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校方提供生产场地,企业通常为基地的投资主体,由于其生产规模不大,加上地方中小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多见,凭借其自身的设备、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企业把整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设在学校,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利用学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需形成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

利益分配,相互约束,共创双赢,协议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投入的设备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使用、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到期后产权归学校所有;②学校有偿提供生产所需的水、电等必备资源,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方便,协助企业办理相关营业许可手续,③学校每年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或管理费,用于基地建设;④企业必需明确校内基地的生产项目和产品名称,依法经营,自负盈亏;⑤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工位和规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⑥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安排能够胜任生产活动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给予适当的劳务津贴;⑦其它事项如确保安全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3.校企共管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出资、协作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该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实训基地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设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选派代表参与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学校方面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科学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在提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基地长官负责制”管理体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点是:①产权独立,可以使基地脱离对学校或企业的依附,进行独立经营;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专心从事经营,避免发生短期行为;③管理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学校与企业合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并列的机构,而是体现双重功能的同一个实体;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融合体。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企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单位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证工人质量,避免出现技工慌、招工难的状况,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培训费用,产生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所从事的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先进完整的设备、产品生产、实训指导师傅、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文化氛围等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使学生在产品生产中进行真枪实战,提高职业能力。

2)以基地为中心,形成共建共管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需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企业方面的意愿,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对于某一个基地建设,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共同分担运行成本。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例如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训练任务等等。

2.实训与生产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突出实训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特点,在实训的同时进行着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实训,两者不分时空,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与实习脱节、实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基地顺利运行。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和定位,必需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类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和细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常规》等;二是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行政值班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等;四是实训管理制度,如

《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五是其它相关制度,如《仓库管理制度》《易耗品领用制度》等等。

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基地实训教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点与规律,应把开展目标管理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框架和基础,全面渗透目标管理的思想,在涉及到生产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总目标、层级目标以及子目标,把一切影响到生产性实训质量的因素,全部处于受控状态。校内生产性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控、行业企业质量评价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是核心,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性实训的管理,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政府质量监控是导向,政府通过各类评估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审核发放,达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间接掌控;行业企业的质量评价是主要依据,因为行业企业评价完全根据真实职业岗位所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说明实训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3.育人与盈利双赢

企业需转变观念,由关注用人转变为关注育人,从订单培养向全程参与延伸,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挖掘身边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一个教学场

所,通过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实训,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企业,通过生产产品盈利和培训社会员工盈利,达到创收的目的,运行的结果既使学生学到了技能,又使基地获得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育人与盈利共赢。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管理。校内生产性型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和训练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因此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校企双方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措施激励”,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效益为先导,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学校与企业长期顺利合作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输送合格的员工,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日趋先进,从而促使学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充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实现双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它所形成的“教室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第五篇: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6-10来源: 职教论坛浏览次数:597

申屠江平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数量不足,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等问题,我们必须“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引企入教

作者简介:申屠江平(1968-),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农村问题..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2008年“民间资本引入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08CGYD060YB,课题主持人:申屠江平

高职院校要改善实训、实习的条件.就必须联系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专业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2006年l 1月13日召开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特点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或技术服务的设备与企业大同小异,其区别仅仅是规格和型号的不同.就是设备的布局、文化氛围营造也参照企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但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至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校“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总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情境和工作氛围的车间化,生产任务的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订单”——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完成“订单”的任务。其质量接受客户检验,其生产和管理成本(包含支付顶岗实习学生一定的薪酬)独立核算,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

(一)基地数量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实训条件滞后成为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受学校办学资金制约,能改造或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有限;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虽然能够提供较多实习岗位,但能够引进的企业毕竟少;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虽然相对容易,但往往规模采大服务项目数和业务量较小,能够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还是有限,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二是校企工学结合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三是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

(二)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

由于校内基地的生产与实训之间虽具有同一性(通过生产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提升技能后的学生反过来促进生产,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但两者又有对立性(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

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

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训项目安排随意、没有规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入校的目的。

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人教”的提升。

三、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其建基地的力度

1.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易操作,做大做强是目标。技术服务型企业主耍是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通过咨询、培训、评价诊断、分析检测、鉴定、设计、技术开发、加工、代理、修理修配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其产品是智力劳动成果为主,表现形式往往是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发展规划、背销方案、设计图纸、居间合同等。

由于人力资本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笫一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师资和设备,减少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又节约人头费用的支出和管理成本;在组织学生进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消耗性材料的成本易控制,服务质量易把关(既有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也有同组同学的相互监督,更有质量抽监制度的保障,出现质量问题,完全能够及时采取低成本的补救措施);同时,与学校合作可以增加企业公信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企业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因此,技术服务型企乐意进驻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对于学校来说,许多技术服务型企业无污染无噪音,对日常教学管理几乎没有负而影响;技术服务型企业都是先接单,约定收费数额和方式后再提供服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无亏损之风险;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资质、技术指导力量以及相对稳定的“订单”,在真实的“社会化”的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因此,学校很欢迎技术服务型企业进驻学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于引入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多,所以做大做强是目标。做大就是加大引进力度,扩大共建数量。建筑没汁、装潢艺术设计公司、产品质量检测站、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安全生产评价中心、网络服务机构、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汽车维修公司等都可以与相关专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强就是要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合作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进符合政府导向、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更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引进的技术服务型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改造和更新;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自主成立的专业老师为骨

十、吸收社会专家参与的学校专业性公司。

2、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基地困难多,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引进合适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入校。共建基地受到的制约因素多:笫一,引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要适中。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学生上手慢.在进行生产性实训时效率就低,废品率高。企业将无法承受原材料和生产时间的高成本;技术含量过低、生产工艺过简单,对学生技能提升意义就不大.如果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第二,引进的企业需无污染、低噪音.否则学校会得不偿失。第三,引进企进的产品要处于成长或成熟期,生产必须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进的企业设备功能多,产品可以升级换代,这样才能保证合作行较长的时问。第四,学校引进的企业或车间生产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上一工序和下一工序可以相对剥离,考虑到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投资企业不能离学校太远。

产品生产型企业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多,不易控制;企业追逐利润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单一与学校教学多样的矛盾不易克服;与企业共建的产品生产型校内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也相对困难,因此.创新渠道、机制是关键。

学校要积极发掘与企业、政府、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主动跑企业,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了解与学生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对支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企业按地域、按专业进行分类,熟知企业产品、产量、技术含量、从业人员规模及工种、销售范围、盈亏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对信息库里的企业进行认真分析,寻求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探索与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新渠道、新机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进中等技术难度的、其产品就有典型教学意义的企业入校,并逐步建立由简到繁、分层次的系列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以满足不同年级的顶岗实习、实训。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对于有条件的强势专业,可以自主成立专业生产公司使之成为“校内教学工厂”,对外承接生产业务。

3、自主研发,变企业生产设备为学校的实训设备。要激发教师投身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激励教师自主研发、制作生产性实训设备。如缩小企业的大型生产设备,整合典型的生产工艺等。自主开发适宜实践教学的生产性实训设备,既提升教师的研发水平.又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既节约设备的投入经费,也节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费用。

(二)强化管理,统筹基地的功能发挥

1.建章立制,保障教学实训主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和预警机制。对一定时间内无法提供一定项目、工种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先给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终止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不断的更新.实现基地建设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2.拓展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学校要整合政府、行业的资源,根据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条件、实力的差异,分层次、有计划地拓展技能考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功能:同时,要为引入的企业办理亨受税费优惠政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组织技术攻关提供更多服务,为企业开拓经营领域提供帮助。只有不断扩展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才能实现基地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温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校内基地拓展成融中职教师培训、人才培养、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区域共享型实训中心,就是成功的案例。

(三)深化“引企入教”,全面提升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

“引企入校”只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它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像”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米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即使实训硬件条件并不足,但实训效果不打折,达到“尤招胜有招”,的境界。

1.优化实训项目,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选择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让学生通过一至二个实训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任务。如仪器分析课程在筛选实训项目时就需要考虑分析对象(同体、气体、液体)、常用仪器(原子吸收、气相、液相、红外、紫外、分光光度等)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性.以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实训项目的组合要具有递进性和完整性。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编排。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然应该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接受生产任务到调研、制订方案、决策、安排生产、检查反馈、验收评价等要素),某一专业所有实训项目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涵盖该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所有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如果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完成所有项目的实训后,还有常用仪器没有接触、基本方法掌握不全,实训项目的组合就缺乏完整性。

实训项目优化组合的依据是专业、课程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引进社会智力资源,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发展技能,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开发,不断更新、积累,实现优化组合。

2.优化结构,建设系统化基地。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要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要求对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出整体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力求校内校外基地互补,校内基地结构合理。

引进合适的企业共建基地。根据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项目、分层次组织生产性实训,鼓励技能熟练的学生参与顶岗并获得劳动报酬.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方式之一。

实现“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准确把握基地建设的本质。学校按照生产性要求.改造或自建一批有一定数量、结构相对合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实训要求,引进企业某一元素(产品、技师、设施、工艺、管理、文化等)或某几个元素的组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同状况,有序、灵活组织系列生产实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基本工艺方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懂得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环境、不同设备条件下能够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装备、使用经济的方法、组织有效的管理,生产出客户和老板都满意的产品,实现基地建设的真正目标。

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学校必须把校内基地建没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有侧重有分工,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互补,共担学生教学实训的重任。

3.增强软实力,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的不断优化、完整工作过程的指导评价、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熟知,在学生技能相对熟练之时,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向,这些都对实训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通过鼓励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利用专长服务社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个体的实践技能,通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个体教学技能,通过专兼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整体实力。

不断积累,提高统筹基地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要及时掌握引进企业的生产规律,明了企业的需求,加强安全教育,在企业生产的淡季组织学生实训,在企业生产的旺季安排技术熟练学生勤工俭学,实现生产与实训的相互促进、工学结合的互利共赢。

拓宽思路,开发软件。对于难以实现实际生产的化工、安全、制约类专业的校内实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软件,在校内建立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等,为学生实际操作提供仿真操练的机会,并通过实地考察企业来解决与实际生产的对接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在于创新机制。只要我们在大局上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着眼,在具体工作中寻求合作共赢的结合点,“因企制宜”引企共建的同时,将企业的观念、规范、管理、文化和师资等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引企人校”到“引企入教”升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教育部网,2006-11-14.

[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5).

[4]杜世禄.引企入教,共建示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转载于《职教论坛》

2010年第9期

下载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制药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一、总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它承担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专业研究及技术开发、......

    河南教育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报告

    实践基地运营管理制度一、 二、管理制度1、 二、收费标准 1、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及动漫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操作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强化理性认识。 2、为学生......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一、校内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实践场所,其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汇总

    工学教室实训管理制度 1.进入工学教室,只准携带与实训有关的书籍,穿工作服,不准穿拖鞋或易滑鞋类,根据实际需要戴上工作手套。 2.教师上课讲解实训内容前要反复强调安全操作的重......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doc(合集)

    龙源期刊网 http://.cn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作者:刁 瑜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9期[摘要]文章阐析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以南......

    “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

    “引与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比较分析竺辉[摘要]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其中,“企业引入”与“学校自建”是较为常见的二种......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提升学院教学质量,创新工学结合 GPTC 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开发基于技术中心的校内 实训基地,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综合教学环境,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做好......

    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摘要:目的 通过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法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科学制定建设方案,仿真行业企业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注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