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
——基于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校内实训
摘要: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研究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提高实训成果、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例,就校内生产性实训技能训练成果、实训效益及提高对策作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初步分析研究
实训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实施实践教学、提高技能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则为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企业紧缺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工程部自2005年以来,积极进行了机电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就校内生产性实训技能训练成果、实训效益及提高对策三个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技能成果
(一)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1、学生专项操作技能由生产性实训操作数量上的变化升为质量上的变化。职业学校单一的消耗性的技能实训,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生实训时间、同一训练科目都按计划执行,导致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实训时间短、操作次数少,不能保证训练质量。生产性实训由于加工的产品数量众多,学生生产加工时同一操作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多次,由技能上升为技巧。
2、学生综合操作技能适应岗位要求。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要面对实际工零件进行整体综合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加工要求,不同的加工操作、方法,加工的先后顺序在反复生产实际得到解决、强化。学生能够单独完成岗位任务。
连续三年对连云港市职教中心06级、07级、08级机电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统计:每位学员90%机械制造常规工作已相当熟练,60%学生能达到独立制作机械制造工艺、独立编制零件数控程序的水平。也正是由于这几年来坚持改革步伐,努力实践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行生产性实训,取得了硕果累累:近三年全校96%以上学生参加了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从07年前连云港市职教中心机电专业从未有一人获得连云港市机电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从未有一人代表连云港市参加江苏省的技能竞赛,到现在的钳工,车工,数控遍地开花,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验班两年时间摘取省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若干名的好成绩。苏硕士同学于江苏省600余所职业学校中脱颖而出,勇获得专业技能竞赛
1第一名,并将带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大赛。机电专业部所有同学于毕业前一年半被全国各地企业一抢而空,徐大根,柴海波、顾杰等同学顺利被高校预定。尚未招生的10级新生被“上海大众”“大金安装”“上海宝冶”等企业提前预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大众班”“宝冶班”“大金班”等联合办学班得到了确立。
(二)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培养
1、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环境以职场环境和氛围为主要特征表象.以使受训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实训设备条件与生产设备条件非常接近;有具备学习功能的工作岗位;有布置逼真的包括企业理念、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生产安全须知等企业文化的环境氛围。学校在职场环境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安排专人担任项目负责人进行职场环境设计的实地调研,专门邀请有关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人员共同来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的职场环境。引入实训教学典型工作任务(产品)相关企业的企业理念和职场箴言、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企业产品技术规范、企业质量规范和安全规范等,并以文字、图表、标语等多种形式布置在实训工作场地内,强调企业文化。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 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技术状况、生产工艺流程、岗位操作规程和职业素质要求,亲身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学生身临其境,既得到了专业技能训练和相关工作经验,又时时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精华,刻刻体验着企业理念的浸润,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接受着职业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2、职业素质养成的强化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目标管理,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在遵守和执行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于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
通过对连云港市职教中心机电专业04级、05级、06级、07级、08级学生就业的跟踪问卷调查发现:04—05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有40%多,专业对口率60%左右,原因是部分学生因为操作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或不能适应企业管理而另谋出路;06—08级学生初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产生以下几方面效益
(一)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创举。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有利于
实现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社会效益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产生的最重要的效益。
(二)学生是生产性实训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更好职业技能和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为自己终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给学生带来部分学习补贴,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和成就感;通过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缩短了学生就业时间,同时学生依靠自己的技能获得较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对连云港市职教中心等6所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处问卷调查显示:06—08级机电专业学生就业薪酬月平均可达1800—2500元,比04—05级多出300—600元,高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5%的学生自己创业,年收入平均在30000—50000元,个别高的达100000元左右。
(三)职业学校也是受益者之一。
1、有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生产性实训要求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下,指导学生从事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促使教师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保持迅速的对接和应用,做到对企业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不仅提升了自身专业素质,而且更是大大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2、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生产性实训把实践教学活动融入生产活动,促使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使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向生产经营工作实际靠近,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内容跟随产业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动态调整,有利于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凸显专业设置的职业定向性和人才培养的职业特点
3、生产性实训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培养更多“ 双师型” 教师。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备项目团队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项目开发、完成产品研发、设计、优化方案、工作流程控制过程中与企业专家交流,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以连云港市职教中心机电专业教师为例:2008、2009年,发表论文76篇是
2005—2007年的两倍;在近两年的连云港市教师技能比赛均获一等奖;特别是今年代表连云港市参加江苏省教师技能大赛,钳工、和数车项目分获二、三等奖,省赛获奖率100%。
(四)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减少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缩短了投资周期,得到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产品也满足设计要求。
三、提高实训效益的对策
针对生产性实训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提高实训效益的对策有:
(一)、加大对外生产的规模
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我校成立的两个公司是属于校企,同时生产产品多属小件,单件产品利润较少,需增加加工数量,提高效益。
(二)、提高产品合格率
我们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初次加工产品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操作上或技术上的问题,会产生一些残、次品,降低合格率。这需要加工前先模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后再进行生产,从而提高实训产品合格率。
(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从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实训产品基本上都是直接加工或半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只能赚一点加工费。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科研能力,设计、开发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实训基地收入。
总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在我校机电专业实训中已经作为学生实训的一种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其它各个专业实训实施,以期更好地为学生、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2): 57-58·
[3]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第二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丁金昌
摘 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如何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模式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考作一阐述。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特征;主要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的并不多见。这里,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即什么样的实训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必须要做到校企合作,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也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笔者认为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
1.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2.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
3.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4.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
5.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还可以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2)学生与学徒合一。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一定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学徒。(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在生产性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7)教学与科研合一。教师在完成生产、实训任务的同时,又能开展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教师可以面向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性的横向课题的研究,师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或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一般讲生产性实训中心应有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平台、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支撑。(8)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一)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工科类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类型有:
1.订单培养型。行业或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半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如我院开设的“正泰班”、“德力西班”等20多个订单班都是以企业命名,在企业主导下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
2.企业赞助型。有远见的企业或企业家,为支持学校办学,推广和宣传本企业的产品,会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该企业生产或营销的仪器、设备等,以企业投入为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无偿赞助的形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批熟悉该企业和该企业产品及操作性能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会成为该企业产品的义务推广者、活广告甚至是忠实的用户;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客户培训、优先推荐毕业生等。
(二)学校主导模式
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主要类型有:
1.筑巢引凤型。当学校拥有一套先进的生产性设备,但运行这套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时,学校就会主动引进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这样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真正实现“学做合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鞋都(康泰)产学中心就是通过这一模式运作的。
2.来料加工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可采取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3.技术推广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课题组、科技创新小组等进行,三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产学研”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我们都力求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例如,我院为了加强制鞋技术和工艺研究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制鞋研究所”,投入资金130多万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制鞋新技术、制鞋工艺标准化、量脚定制皮鞋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从高端精品鞋的研制人手,研究高标准、高技术、高难度的制鞋工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制鞋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业孵化型。主要是学校开辟校内创业园,鼓励教师、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教师、学生创办的公司同时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温州思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我院毕业生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也是一个学生创业的孵化器,该公司每年接收100多名在校生进行创业实践。
(三)共建共享模式 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1.共同经营型。主要是指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可以以企业的名字冠名。如我院主动加盟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建立了上海华联温职院实验商场;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与学院后勤四方公司合建,承担经营中餐厅、西餐厅、住宿等业务。
2.优势互补型。主要是指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例如,我院与温州万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培训基地,由企业提供数控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作为培训和实训基地,除对客户培训外,培训中心还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
3.任务驱动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收集和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如把某一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如我院服装、制鞋、家具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作品中经常会有部分创意元素被企业采用,有的设计会被企业买断,并投入批量生产。
四、几点思考
1.要创新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为此,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2.要建设区域共享型的实训中心。例如,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温州市或浙南地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温州市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
3.学生要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学生的参与,要使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要与校外实习形成系统。校内实训在建设中要与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作者: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参考文献:
[1]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3]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4]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5]郝文星.示范性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
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08/2
第三篇: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工作过程体验、岗位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应用与创新、工作经验获得的必要场所。综观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以模拟性和仿真性基地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能够真正在校内做到生产性实习的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意义、建设模式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更谈不上开展建设的问题。
对于什么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可做如下定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意义如下:第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领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既是生产性实训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所以必须参与真实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接受市场的考验,通过真刀实枪的锻炼,必然会造就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纽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往往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共享,基地必然会成为加强校企合作的纽带。第四,校内生产性实训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的经济收入可用于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及“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当前,各院校普遍认识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受理念、机制、资金和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遭遇重重困难,而大部分院校还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因此,探索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迫在眉睫。
第四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一、总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它承担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专业研究及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考核、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功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基地。为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保障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彰显办学特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所有开设的专业都能够满足实训要求。针对学校原有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本着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双方共同自愿的前提下,共同行使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
三、建设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先进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的方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实验实训设备要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核心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2.生产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要仿照企业典型产品或典型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在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效进行的同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综合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实训基地要将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训基地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4.开放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技能训练、竞赛、考核鉴定服务,还要为教师培训提高服务;不仅要为本校服务,而且要为其他院校服务;不仅要为教育系统服务,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社会服务的基地,达到互惠共赢。
四、建设标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以系统集成、搭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平台为重点,充分体现基础性、多功能性和共享性,因此应符合以下标准:
1.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本校学科设置足够数量的、比较先进的仪器设施。
2.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本校学科设置足够数量的、精通业务的实训指导教师。
3.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技术要求的房舍、场地、附属设施及配套环境。
4.生产性基地建设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力求资源共享。5.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立足于本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训需要。
6.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备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课程结构模块化。
7.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专人管理,建立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五、主要任务
1.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组织编写实训教材,制定专业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大纲。
2.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和方案。
3.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实现学、研、产相结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4.校内实验基地要不断改善条件,充实与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有效落实,在实践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保证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管理队伍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注重培训,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打造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六、管理办法
一、管理体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管理,融合校企管理理念,渗透校企管理文化。实训基地实行统一领导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统筹协调解决全院实训基地的总体规划、建设、布局、实训设备的购置及科学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学院决策提出建议。1.教务处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全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宏观协调。其工作内容是:
(1)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组织编写、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拟定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计划等;
(2)全面协调学院每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各二级学院编排《实践教学进程表》、《课表》、《实践教学任务书》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指导各二级院(系)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3)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有计划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各二级学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落实。其工作内容是:
(1)根据本院专业设置以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和调整本院的实训基地,对仪器设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组织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和指导书。(3)全面安排本院的实践教学活动,重点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师资配备、教学组织、教学考核、总结提高以及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创新指导等方面的组织工作。
(4)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办出专业特色。
二、运行与管理 1.教学运行与管理
(1)实训基地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
(2)实训基地要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具有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
(3)实训基地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
(4)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生产运行与管理
(1)通过校企合作,在保证学生基础及核心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订单”,推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有效对接。
(2)围绕专业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结合市场需求,有稳定的“实习产品”,全方位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管理规范,“实习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
(3)实训基地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3.科研运行与管理
(1)健全科研申报、管理、奖励制度。注重发挥基地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孵化功能。
(2)深化校企合作,建设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和承担行业企业科研项目。4.物资运行与管理(1)实训基地要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帐、物相符,仪器设备维修及时,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
(2)实训基地要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七、附则
1.各院可根据本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教务处备案。
2.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教 务 处 二○一三年十月
第五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模版)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傅永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而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才能和职业道德,因而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需寻求一种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使基地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发挥教学、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实训基地的土地房产和主要设备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校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学校单独设立具有企业性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或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作为出资主体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作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利,保证投资目的得以实现;学校不再直接干预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积极引导其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激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社会竞争,协助其挖掘潜力、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基地作为独立经济实体拥有学校出
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基地内部形成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对外合作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生产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工作,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基地经理人员由学校聘任,享有企业法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在用工、薪酬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分离。学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形式,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完成实训任务为依据,用以考核和评价基地管理部门的实绩;根据其所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校方提供生产场地,企业通常为基地的投资主体,由于其生产规模不大,加上地方中小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多见,凭借其自身的设备、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企业把整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设在学校,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利用学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需形成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
利益分配,相互约束,共创双赢,协议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投入的设备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使用、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到期后产权归学校所有;②学校有偿提供生产所需的水、电等必备资源,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方便,协助企业办理相关营业许可手续,③学校每年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或管理费,用于基地建设;④企业必需明确校内基地的生产项目和产品名称,依法经营,自负盈亏;⑤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工位和规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⑥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安排能够胜任生产活动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给予适当的劳务津贴;⑦其它事项如确保安全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3.校企共管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出资、协作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该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实训基地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设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选派代表参与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学校方面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科学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在提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基地长官负责制”管理体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点是:①产权独立,可以使基地脱离对学校或企业的依附,进行独立经营;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专心从事经营,避免发生短期行为;③管理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学校与企业合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并列的机构,而是体现双重功能的同一个实体;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融合体。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企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单位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证工人质量,避免出现技工慌、招工难的状况,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培训费用,产生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所从事的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先进完整的设备、产品生产、实训指导师傅、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文化氛围等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使学生在产品生产中进行真枪实战,提高职业能力。
2)以基地为中心,形成共建共管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需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企业方面的意愿,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对于某一个基地建设,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共同分担运行成本。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例如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训练任务等等。
2.实训与生产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突出实训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特点,在实训的同时进行着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实训,两者不分时空,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与实习脱节、实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基地顺利运行。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和定位,必需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类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和细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常规》等;二是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行政值班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等;四是实训管理制度,如
《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五是其它相关制度,如《仓库管理制度》《易耗品领用制度》等等。
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基地实训教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点与规律,应把开展目标管理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框架和基础,全面渗透目标管理的思想,在涉及到生产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总目标、层级目标以及子目标,把一切影响到生产性实训质量的因素,全部处于受控状态。校内生产性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控、行业企业质量评价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是核心,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性实训的管理,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政府质量监控是导向,政府通过各类评估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审核发放,达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间接掌控;行业企业的质量评价是主要依据,因为行业企业评价完全根据真实职业岗位所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说明实训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3.育人与盈利双赢
企业需转变观念,由关注用人转变为关注育人,从订单培养向全程参与延伸,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挖掘身边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一个教学场
所,通过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实训,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企业,通过生产产品盈利和培训社会员工盈利,达到创收的目的,运行的结果既使学生学到了技能,又使基地获得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育人与盈利共赢。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管理。校内生产性型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和训练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因此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校企双方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措施激励”,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效益为先导,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学校与企业长期顺利合作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输送合格的员工,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日趋先进,从而促使学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充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实现双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它所形成的“教室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