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闪现生命之光
让语文闪现生命之光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张万霞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生命意识;生命意义;生命价值
语文,作为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她所编选的教材文质兼美,可读可悟,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最佳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感悟生命的美好,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直面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一、着力挖掘教材资源,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开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合理有效地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如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如何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蝉》中,蝉儿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地黑暗中度过,只给了一个夏天的时间,是活在阳光下歌咏的生命,蝉儿生命的意义简单直接,以多年的时间预备高亢有力的歌喉:一旦登上生命的舞台,拉开喉咙开始了礼赞的生命。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它为了生命延续,仍然会好好地活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
材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学习探究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家外,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体验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美丽与价值,艰难与坚强。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品味生命的美丽;可以组织一些简短的课堂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诵、小组辩论等,让学生在思考、决策、应变、合作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悟生命,提高对生命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完善自我。如在学习《再塑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聋哑人,体验残疾人的艰辛,从而认识到做为一个正常人,口能言,耳能听,足能行,这是多么幸福的事,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形、声、色、光等表现手法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在充满愉悦感、自由感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也同样更容易地使他们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激发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安塞腰鼓那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宏大场面,那充满生命原动力的呐喊、奔突、渲泄,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在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的图片和视频。地震、海啸、暴风雪、洪水等自然灾害使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同时又有很多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学生在观看相关的图片、视频后,一方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也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和顽强。
三、拓展课外阅读空间,在文字徜徉中感悟生命意义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
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如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推荐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奥斯特洛夫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的《谈生命》、张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这些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让学生敞开心灵去阅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形成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去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生活也是无情的。生活中常常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险情。只有直面生活的,勇敢地挑战一切困难,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应抱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在综合实践中体验生命价值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内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心学校、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可就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并能用文字、图画、照片、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体验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以“生命”为话题进行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如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让学生以《假如还有三天生命》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只剩下三天生命,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要珍惜生命。又如作文“我美丽,因为我”,让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体会自己生命中的亮色。在一些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辩论、演讲、办手抄报等活动,如举行“感动你的生命故事”演讲比赛,开展“生命的意义”的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闪现生命之光,让生命唤醒生命,让生命润泽生命,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发表于《中文信息》2013年第9期
第二篇:让校园文化闪现生命活力
让校园文化闪现生命活力
文化即灵魂。身处一个学校,感到一学校的独特之处,那是因为你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它涵盖了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成活泼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文化活动阵地为平台,不断形成文化育人的鲜明特色。所以,学校就像一个百花绽放的花园,不求百花一样,但求朵朵美丽。为此,学校提出“为了每一朵花蕾绽放,为了每一片绿叶舒展”的发展思路,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班级文化等四个方面,大力建设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师生素养,努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文化统领广大师生的人生目标,凸显学校文化育人功能,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师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与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掘学校的文化实质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尊重教师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的共同愿景,形成具有“美乐爱”情感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用于探索、尊重教育规律,我们秉承“勤俭、博学、诚毅、创新”的校训;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大力彰显“活泼、乐学、扎实、和谐”的校风,倾心打造“亲和、优雅、勤勉、执着”的教师形象和“严谨、博学、善导、奉献”的教风,“刻苦、主动、勤思、进取”的学风。在校园显要位置标示学校表层的精神文化;在规范的管理中使全校师生逐步认同、接受,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使师生日常和谐的精神风貌成为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体现。
二、环境文化,提高育人品味
环境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我们积极进行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与营造,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潜移默化的侵染,是学校提高育人品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力争把校园建设成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体现我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建设中,我们注意发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体性,一切都由教师自己设计。一个个校园宣传栏和专用室展示橱窗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孩子们每天到校,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心手达情”的书法作品,品味到温馨的话语悄悄地提示着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真正做到让“草木传情、墙壁说话”。每当走进教学楼,看着雪白的墙壁、粉色的墙裙及焕然一新的文化氛围,每位师生的心情都无比舒畅也无比的自豪。在欣赏、品味、诵读的同时孩子们内心也升腾起对真善美的渴求,升腾起对成功的信念,其教育之神效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校开展了“晨曦聆听书语,书香溢满校园”的系列读书活动。几年来的读书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为学校内涵发展找准了支点,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腾飞坚固了基石。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将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蕴含着古老智慧的典籍贤文,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儿童文学介绍给孩子们。益其心志,怡其性情,雅其气质,润其人生。我们还自创了读书节节
歌。班班都成立了图书角和图书管理小组,开展借阅书籍,好书交换的活动。语文教师定期与学生相约好书,牵手美文,讨论、交流和记录读书心得和体会。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教师读书话感悟”,“教师读书论坛”等活动。手捧书香的教师更加散发着教师的气质和人文的气质。让师生亲近书籍,用阅读让师生的精神亮丽起来,在校园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读书热潮。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学校环境文化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教师文化底蕴。
还利用校园网建设开拓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也是我们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宣传阵地。在这里,领导与师生家长交流管理思想与办学理念,教师交流教育心得与感言,孩子吐露学习心声与成长困惑。网站设有师生、家校互动的“留言板”,生生互动的“小作家交流平台”,师生互动的“悄悄话信箱”和心理辅导等。校园网中的“红领巾广播站”也以班级轮播的形式定期向全校开播,让师生在沟通、交流、互动中轻松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
三、行为文化,促进师生发展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在师生身上的最终体现,具体表现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方面
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是三小教育发展的根本。学校管理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使精细化管理扎根于学校文化的土壤中,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文明是立身之本,美德是校园之魂”的师生行为准则,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注重管理机制创新,并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形成了人人抓管理,事事见管理,处处有管理的良好局面。从中也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班级管理特色,形成一个积极健康、个性张扬、团结协作的班级精神。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
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对象,教师形象建设是流动着的校园文化。因此,我校在教师行为文化建设上一是厚重内蕴:师德建设铸就师魂,研修培训博采众长,教学研究专业成长。二是聚焦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你的课堂有效吗?把微笑带进课堂,你的课堂和谐吗?把趣味带进课堂,你的课堂快乐吗?努力促使每位教师热爱教育有事业心,热爱学校有奉献心,热爱学生有责任心,从而成为一个敬业负责、正直诚信、好学力行、重视细节、团队意识强的实践者。
四、班级文化,提升师生素养
班级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
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教室内外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我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之花竞相绽放,三小教育正走在百花烂漫的春天里。
一种文化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锻造一种品牌。在“建设学校文化、打造教育品牌”的艰辛实践中,同时也成为让师生生命绽放的花园。
第三篇:生命之光
生命之光
我觉得生命的颜色是绿色,因为它奋发向上,充满蓬勃的生机,也因为它绿的可爱,绿的灿烂!在我的印象中,树永远都是长着茂盛的枝叶,撑着那翠绿的大伞,为人们提供一篇阴凉。树和绿它们惺惺相惜,当叶子逐渐的变黄,树就会毫不留情地让它飘走,飘向那不知何处的远方,从不挽留......也许绿才是树的生命的诠释,这只有这样,树才能绽放它的生命之光.....走过春园小径,风迎面吹来,它告诉我说:“其实我是有生命的。”我看到了你在向叶儿招手,像花芽微笑。雨也告诉我:“我也是有生命的。”我也看到了,你在向草儿弯腰、点头!我感觉到你们的存在,你们都传递着生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轻轻地告诉我,原来,生命是如此的微妙,它的光芒是如此的闪亮、耀眼!
如果人生是一次旅行,那我就会把最美最靓丽的风景拍下,还有那艰辛与酸楚,制成一副最美的绚烂;如果人生是一次酿造,那我就会把那最美,最甜的果子采下,去酿出生命中最香最醇的美酒;如果人生是一寸珍珠,那我将会把每一颗都擦的晶莹透亮,因为那是我们的生命之珠。
在你的生命长河里有多少颗闪亮的珍珠?或许,它还在等待我们去发现,期待着我们去寻觅。生命的光芒,应该是五彩斑斓的,闪亮夺目的!在我们的心灵里,有多少颗令人痛苦的沙子?请把它们一一挑拣出来,让阳光射进潮湿的心扉,让心灵再次看到阳光——生命的阳光!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生命的伟大和质朴,体会在荒凉生命中的温情,一起来敬畏生命!让我们绽放生命的光彩吧!
第四篇:生命之光(讲稿)
生命之光
证道:杨明龙
引:
【约1: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一、寻找光
1、认识光的另一面:黑暗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或者正在苦苦追寻一样东西——光。
为什么要找寻光,因为上帝说,光是好的【创1:4】。换句话说,暗是不好的。不是吗,我们之所以苦苦追寻光,那是因为你我都陷在黑暗的恐惧、战兢、和焦虑不安里,正是因为陷在黑暗的苦境里,我们对光的渴望才那么强烈。中学晚自习走夜路的感觉:摸了好长一段夜路,当走进路灯温馨的光里时,甚感喜悦和平安。
黑暗里我们为什么会惧怕?我们怕有鬼,我们怕歹人在黑夜里加害我们,我们怕有豺狼虎豹借着夜幕隐藏在路旁,窥视我们的生命,我们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害怕前面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恐惧。
我们偶有重疾缠身,病痛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不知何时是尽头。此外还害怕是绝症,充满了各样的忧虑,生命毫无光亮。我们还担心病痛留下什么后遗症,给往后的生活留下阴影,等等,这些都是生活里的黑暗。
以上这些只是我们身体感官上的黑暗。要知道,灵魂里的黑暗更可怕。
2、灵魂的黑暗
大学毕业年同学的感悟:越堕落越快乐,月快乐越堕落,哎,不能再这样了„„(描述)最终总结那段日子,叫做昏天暗地。
情欲,物欲上的获得能满足灵魂的需求吗?
灵魂的需要要用灵来喂养,但我们通常以为物质的享受能喂养灵魂的缺乏。有钱人通常以买别墅豪车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性,来标榜自己的生命价值,可他们发现,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博得更多的仰慕和尊敬,他们甚至发现自己得到的优待和尊重,并不比街头流浪的乞丐多到哪里去。
生命的价值只能用生命的品质来做衡量标准,但很多人却想用物质来衡量,这就南辕北辙了。
其实我们圣经里早就有答案,只是他们不曾认识,或不愿意接受,在上帝看来,我们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无论税吏、喝酒的、妓女、为主的或为仆的,信靠耶稣基督前罪一样多,信靠耶稣基督后都能同做神的子民。【加3:26-28】。所以很多人即便处在很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是感到空虚和缺乏,甚至痛苦。比如柯达公司的老板他是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全世界都在用柯达公司的胶卷,他的财富太多得他都不知道要怎么用,于是他决定周游全世界挥霍他的财富,在一翻的享乐之后,他还是感觉空虚,最终在归国的油轮上,他跳海自杀了。
这就是灵魂的黑暗。
——正因为这样,现今社会开始流行各种形式的灵修训练营。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察到,我们的灵魂太缺乏了,太空虚了,尽管物质上我们什么也不缺。灵魂的缺乏要用灵来喂养,而不是物质,就好比你特别渴,但是有人说我有饼干。灵魂的饥渴、空乏才是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二、人生最大的黑暗是什么
1、利己主义下的道德缺失——腐败
根据一位同时挂职北大和浙江大的经济学家的统计:中国GDP的腐败系数是10-20%,腐败金额的下限是每年3万亿,上限是6万亿或更高。
专家估计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一千五百亿,所以中国每年的贪腐资金基本上是20个汶川大地震的损失。
腐败往往是这样发生的:政府工程招标的故事。
公司与公司之间开展买卖业务也会存在以上腐败操作。很多知名跨国公司在本土业务很端正,但一到中国就要学会贿赂绝招,因为中国就是这么个环境,你不这样就很难在中国扎根。比如世界第二大商业帝国沃尔玛,经常在中国被告腐败(行贿政府官员)。王立军事件的思考:五六年前重庆是个非常腐败和黑暗的地方,官员勾结黑社会鱼肉百姓,重庆市的公安局长和交警大队总长等官员几乎每人名下都有二十多处房产,要知道很多老百姓是一套房子也买不起,但这些官员却一人手里有十多二十多套,还不包括送给他们子女,亲戚的。所以重庆这个地方腐败和黑道那是太猖獗,民怨载道,非得反腐打黑不行。于是中央就把在东北反腐出了名的***(开国元老薄一波的儿子)调来打黑反腐,而薄也把自己老部下,在东北赵本山老家铁岭打黑出了名的干警王立军也调来配合自己打黑反腐。两三年来确实打了不少的蛀虫,重庆的天空也比以前干净了许多。***也一时间成了政治红人,就象当年的包公一样出名。可是最近出了点问题,薄和王两人打黑反腐打着打着的,就开始决裂了,闹得王不得不跑到美国驻成都领事馆里寻求庇护。听说在那里留下了很多控告***的材料。最终王是被国安人员逮捕了,薄在重庆的官衔这两天开两会的时候也被 撤了。熟是熟非目前还云里雾里看不清,总之,在中国反腐这项工作非常难,非得要一点污迹都没有的人才能拿得起来吃。
这就是中国的腐败环境,非常黑暗。但中国还不是最腐败的,印度、阿富汗、非洲的众多国家都比中国还要腐败。
那么腐败的根源在哪里呢?归踪结底就是对物欲、私利、名誉地位的追逐,也就是贪欲——即古话说的利欲熏心,为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利益。这就是腐败的根源
2、利己主义下的道德缺失——冷漠
有人说我们今天的社会太冷漠了,冷漠得老人跌倒只有小孩去扶。中年人、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不就是因为前几年出了几件栽赃陷害的事。老人栽倒骨折,年轻人去扶反而被冤枉成加害者,赔了不少治疗钱。自那后人人都顾及自己的利益,以后碰到老人栽倒都不敢去扶了,都怕被人讹诈,只有不知事的小孩子愿意去扶了。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尔愚吾诈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再也看不清事件的真假,甚至根本不在乎真假,独善其身就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管他道德不道德呢。
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去年广东才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大的小女孩,先后遭遇两辆货车碾压,两辆车碾过都没有停下救人,对事件负责,几十人现场目睹碾压事件,但也都无一人上前抢救,前者怕赔钱逃为上策,后者是怕被怪罪无一敢上。都是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生命。最终是一个拾垃圾的阿姨去抱起小女孩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小悦悦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国家说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结果是物质富裕了,钱包鼓了,但人的感情却是越来越冷漠了,连基本的道德也没了。
这冷漠残酷的现实,根源就一个词,自私。
我们曾经想要追寻的文明哪里去了,为什么我只看见黑暗不见光明。
3、利益争夺下的人性扭曲
以前我觉得我很爱国,也为此感到光荣。1999年美国无故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作为大二学生的我们痛心疾首,自发组织游行示威,要求政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我们愿意作志愿军奔赴战场,为祖国将生命摆上。那次我们在大街上奔走呼喊了两天两夜,两天后我们的嗓子都喊烂了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这几年,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小国依仗美国势力不断瓜分我们的南海领土,一片片海域岛焦被他们一步步地蚕食着,我心里为国家没有一天不焦躁不安。
1999年过去那么多年了,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过分的爱国,也是一种罪。爱国就是顾及自己国家的利益,当你过分顾及自己国家利益时难免损害他国利益。矛盾冲突就这样形成了。当我们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切的灾难,或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都归结到他人或他国的身上。当国家出现了问题之后,我们往往会把矛头指向国民以外的族群,认为是他们才让国家走到了这样的境地。如二战时期希特勒就将德国经济被摧残的因素归结到了犹太人身上,继而因此引发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左右的犹太人。多么恐怖的数字。菲律宾当他们的国家处于危机时,就把问题矛头指向生意头脑比较活跃的华人,于是排挤华人的屠杀屡屡上演,如1603年的大屠杀使大约2万华人死于非命;1986年的反华示威事件,又造成200多华人被杀害。
德国是盛产优秀人才的一个国家,产生了很多的哲学家和诗人,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恩格斯,还有很多音乐家如贝多芬、巴赫等,还有我们的扳教家马丁路德等等,德国人自诩优秀是显而易见的,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二次世界大战时犯下滔天罪行。屠杀600万犹太人。你能相信,那段黑暗的屠杀历史,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所缔造的吗?
是的,过分爱国也会带来罪,甚至不可原谅的罪。
我要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大家要用基督所赐给我们的平安来看,不要惧怕。这张照片是日本鬼子屠杀中国平民的场景,在遭遇凌辱苦害之后,赤身露体的母亲,在杀戮到来之前尽最大的能力将同样赤身露体,不满周岁的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希望能借助自己身体的庇护让孩子幸免于难。然而最终,鬼子冷酷无情的利刃还是从孩子的头颅向母亲的喉管一刀穿过,刹那间母子二人的血光四溅。现在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我的小以撒也曾那么大过,被我看做至宝呵护,他身上承载着我太多的梦。今天,我的孩子整天沐浴在嬉戏之乐里,但是当年,许多这样大的孩子却在恐惧中死去。想到这些,我怎么也无法接受这照片里的事实,那是我一辈子也无法原谅的。我不是要宣扬仇恨,但是我要让大家铭刻这段历史,我们要用这段历史警戒世人,只有鬼才能驱使所谓的人在中国做出那样的事。日本人就是因为发展壮大了,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了,于是开始垂涎中国的物产资源,才大举侵略中国的。对于他们国内来说,象东条英机等这样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都是爱国的楷模,他们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才在中国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时下的中华民族主义情绪也比较浓厚,随着我们日益的国强民富,我们开始有一种民族优越感,开始看不起一些周遍的小国家,这就是民族主义情绪,很多人评价说今天的中国很象当年的德国,唯一不同的是突出的社会危机还没到来,所以我们要警戒我,要祷告。我们的民族曾经被伤害过,但我们不能让同样的悲剧在别的国家上演。我们要祷告,我们要败坏魔鬼的黑暗权势。
小结: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充满争竞,猜疑,嫉恨和杀戮;为满足私欲,各种肮脏勾当横行于社会;为争夺利益,杀戮的血光沾染着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更可 怕的是,无论时光怎样流转,这一切和人类的命运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我们好象走入一条没有尽头的胡同,越走越黑,越走越是战兢恐惧;人类仿佛正在经历着一场没有边际的黑夜,空气中充斥着绝望的哀号,不知何时是尽头。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两个字,私欲。即我们圣经所说的罪。
看看,罪的黑暗让我们苦不堪言。谁能拯救我们脱离黑暗的苦痛!!我们的光在哪里,人类的希望在哪里!
三、人生的光在哪里
1、黑暗的世界,人的光在那里?
在救约圣经里,会幕或圣殿的结构都有这么一个环节,在通往约柜(代表上帝)的通道旁边有一盏用精金打造的灯台照路,黑夜里,如果没有精金台的亮光,人是看不见约柜在哪里的,人就无法找到上帝。注意,这盏灯不只是用纯金,而且是精致优质的纯金打造的,毫无参杂。神学家解释说,这盏灯就喻表着我们的耶稣基督,他有血有肉,是个人,但他是个完全的义人。上帝在这里暗示我们,人子耶稣基督是人的光。
【约1:4】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约1:6-8】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从以上圣经知识和经文我们明白,耶稣基督是人的光,我们生命的指望全在耶稣基督里。
2、耶稣之光是怎样的光
当然,耶稣来之前人的亮光是律法,人通过律法之光认识上帝。所以摩西曾用诗歌赞美律法说:“【诗119:105】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但耶稣来了,律法的光就熄灭在耶稣的光中。耶稣基督的光是生命的光,「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进入我们的心中,我们里面就有光照耀;这生命在我们里面发展,从里面直照到外面,不象律法之光只在外面照亮,只管理人的行为,不管理人的思想;但耶稣基督之光却是照进了人的生命,使内部的生命也没了黑暗;若是生命中没有了黑暗,思想上就没有罪恶了,行为上也就自然成义了。所以保罗才说:「我们众人既然敞著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象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三18)。保罗清晰地阐述了基督之光的能力,即基督之光有无穷的生命能力,能叫接受接受这光的人变成主的形状,也能发出主的光亮,荣上加荣。
基督之光不仅照亮我们的生命,使我们脱离黑暗的苦海,而且还能叫我们也反射出同样的光照亮他人的生命。
四、光是好的,所以要发光
1、上帝说光是好的。
罪带来黑暗,大家都厌恶,耶稣带来光明,人人都喜爱,现实是这样的吗?看几个真实的事例。
《桃姐》是这段时间以来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剧情根据真实的人生经历改编而的,很感人,非常受人喜欢。
电影里的桃姐是个真实存在的人,是个基督徒。她从年轻时起就进入一富人家做佣人,一做就做了一辈子,无儿无女。这家人有两代人都经历了她的服侍,后来这家人都移民美国了,只剩下小儿子还留在香港从事他喜爱的电影制片工作。桃姐一直留在小少爷身边照顾他,就象照顾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后来桃姐身体日渐衰老,中了风,小少爷就一直服侍桃姐到老终。
这部电影内容很朴实,却很感人。
为什么这么一部电影会如此受人们欢迎,就是因为里面宣扬的是一种基督的价值观,“上帝在各样的患难里安慰了我们,是要让我们也学会如何安慰别人。”神爱了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也学会爱人。我们善待了他人,也会蒙他人的善待。之所以人们特别渴望电影里这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因为我们现实的社会陷入了伦理道德缺失的泥塘里了,人们只顾追名逐利,没有人去关注生命,也没有人懂得去彼此关爱,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关爱越来越少。空剿老人越来越多,(比如我家楼下就有两家空剿老人),很多老人含辛茹苦抚养子女一辈子,到老了却是子女无一人在身边,都各顾各的生活去了,老人只有守着空房,伴着无边的寂寞。这就是现实的黑暗,所以人们渴望道德回归,人们渴望重新回到有光亮的生活里。
难怪演员吴奇隆看完之后大受感动得连声叫好,而且自掏腰包买下了一千多张票送给影迷。好的东西人人都渴慕,那就要分享。
正如上帝说光是好的,所以人人都喜爱光。还有一个故事
美国最初的形态是一群基督徒在充满混乱与罪恶的北美殖民地建立的一个小社区而已,因为这个社区有着良好的管理秩序,充满着彼此关爱,彼此照顾生命的道德和法律氛围,所以周围的社区分分的加入,从小社区发展到大社区,其它社区看到后也分分效仿,最终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国度,——美丽坚合纵国。
当然,他们最初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国度,一个以基督命令为根基,有神同在的国度,他们要把国建立在高处,做万国的灯塔,让世界看见上帝的荣耀。这就是基督之光的无穷魅力,它将无数失散的生命凝聚起来成为一个国家,成为一个同样可以发光照亮他国的国家。这就是基督之光的美好见证。这就是光的魅力,它可以凝聚人的心,可以吸引更多的生命加入光的行列。
2、要发光,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随时随地。
今天我们在坐的各位都沐浴在耶稣基督的光环里,我们因为心里装耶稣基督,生活充满了阳光。我们都是基督之光的受益者。但这样还不够,我们要活出耶稣基督华美的容光,发出耶稣的馨香之气,做他人的灯台。要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随时随地做光做盐。
在生活里发光
上回我讲过感动中国人物胡月邦弟兄的故事,在已故朋友的托付下,基督徒胡月邦以伤残之躯照顾同样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朋友妻子孩子三人达数十年之久,始终不离不弃。最终感动全中国人,成为全国的道德模范。这就是基督之光照亮了他的生命,他也用这去光照亮他人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坚持最终让世人认识了基督,看见了基督的亮光。哈利路亚!
在工作中发光
你们知道今天对全球华人来说最红的体育明星是谁吗?
是姚明吗?刘翔吗?都不是,而是基督徒林书豪。上个月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里,他几乎每场比赛都能拿到20来分,最高的一次是38分,姚明当年刚去NBA的时候每场比赛最多也就十几分而已。看看这张照片,姚明作为全世界最高的篮球运动员打篮球很厉害可以理解,因为很少有人能盖下他的球,他却可以随便盖下别人的。可是他旁边这个小个子居然一进入NBA,和那么多凶猛的黑人大个打球就能拿二三十分,是不是很神奇。为什么,这就是有神的能力在里面了。记得去年林还没有进入NBA之前他就说过,他说他要努力用篮球来见证上帝的能力和荣耀。他的训练之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场比赛开始前他都要和有同样信仰的一个队友做一个祷告性质的手势,他给这个手势起名叫圣经打气法。他还说他未来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牧师。他是个内敛低调的人,但在接受采访,谈及个人信仰方面的问题时他从不掩饰,反倒很健谈,而且谈话间随时都在向上帝感恩。他说要借助篮球让神得到荣耀,他也这样做到了。这就是一种发光的形式,在工作中荣耀上帝。你要知道他现在可是数亿中国少年人的偶像,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中国少年学习的内容。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上帝的大能,上帝的荣耀,同样很喜欢篮球运动的我,很喜欢他,看好他,加油林书毫。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象林那样做万人的楷模,但我们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做周围人的楷模。哪怕我们的亮光能照亮一个人,让他的生命有喜悦有平安,我们也都是可以感到无比快乐的。阿们。
【提后3:1-7】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那偷进人家,牢笼无知妇女的,正是这等人。这些妇女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
放眼今天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这节经文是不是描述的非常准确,到处充满宴乐、尔愚吾诈,腐败横行,人情冷漠等等,这就是圣经里末世所描述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再沉睡在黑暗了,我们要警醒,要渴慕耶稣基督之光,要将这光发扬出去。否则将来我们可能想发光都没时间了。
我们一起来做个祷告: 人子耶稣基督:
谢谢你陪我们度过了以上的时光。今天,你借着福音的分享,用仁爱之光照了我们,使我们的生命不再黑暗。你也用圣经的话语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清现今的时代太黑暗,我们必须不住警醒祷告,爱惜光阴,努力发光。
耶稣基督,你是人的光,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希望全在你里头,因着信,你的生命也在我们里面,我们要努力活出你的形象,让你的荣耀在我们身上荣上加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慕你的荣光,都愿意将自己摆上,加入到你光明之子的军团里,去败坏魔鬼撒旦的黑暗权势,让我们的社会多点廉洁少些腐败;人与人之间多点温情少些冷漠;也让我们在经历战争的苦痛之后,更加的珍惜和平,而不是去纪念仇恨的苦毒。
主啊,恳请你更加的爱我们,坚固我们,让我们能接受你更多的荣光,成为你光明的见证者,无论是在生活或工作里,无论何时何地。
祷告奉光明之主的圣名求!阿们。
第五篇:让理性课文闪耀语文之光
让说理性课文充盈语文之味
太平实验小学 沈 祁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理性的课文,如《说勤奋》、《学会合作》、《谈礼貌》等。这些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小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学习这类课文时显得很困难。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教师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这也就难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有所收获,从而喜欢上课文的内容。像这样的文体,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老师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关键词】说理性课文 教学策略 语文味
一、说理性课文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目标不够全面
说理性课文的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会脱离此类课文的训练点,或训练不到位,如:《学会合作》是篇演讲稿,作者的观点鲜明:“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教学过程中,教者往往紧紧扣住这一论点,就内容而内容展开叙述,或进行繁琐的说教、旁征博引,目的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合作的重要性,而完全忽视了语文课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整个儿上成了一节说教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对于说理性这类语言内容浅显易懂的文章,其目标的确立往往就脱离了教学的要求,训练重心严重偏离。就其原因,是因为这样的课文没有太多的深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挖掘感悟,也没有太多学生不可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不教学生就能理解其内容,正鉴于此,往往教师感到无话可讲,无东西可教。
2、训练内容偏离文本
针对说理性课文,有人觉得课文易理解、简单,教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讲解,只要让学生读读说说即可,还有的觉得不知怎么上才训练到位,感觉语文的东西很少,需挖掘的东西不多,但为了体现语文性,一味地对小学生传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如:论点、论证、论据等术语,使学生陷入迷茫之中。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前面的一种,纯粹的读书说话课,思想教育课,如:《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有的教师还将实验引进了课堂,整个课堂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结束,纯粹的自然课,整节课没有明确的语言训练点,而学生实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说明合作的重要性。
3、课堂过分强调人文
对于说理性这类课文,有人觉得重点不在文本,而在于文本之外,简单的课文半节课就可以理解、结束,多余的时间可以进行课外的拓展、创新。如:一位教者在执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时,仅花了10分钟的时间结束了课文的讲授,大量时间花在对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合作还是竞争的辩论中,经过学生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总结得出,现代社会中,既要竞争更要合作。整节课,过分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强调人文性,创新性,学生根本没有语言的训练点,思维随意发散,如果说有收获的话,仅是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
二、说理性课文的语文要素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要琅琅书声,更要静思默想。语文课,要整体感知,更要咀嚼涵咏。语文课,要自由表达,更要自我感悟。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
1、紧抓文本的语感培养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21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小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就行了。我觉得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总体上应定位在:以培养语感为核心,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运用、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自读感悟和适时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通过交流资料,增强对文中所说明的道理的认识,培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实现课内外融合;通过读背名言,增加文化底蕴,实现文本向超文本的跨越;通过练说练写,强化积累,进行情感熏陶,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2、落实文本的词句训练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在教学时没有把它设计成单纯的品德课,而是通过读、写、说,语文味十足。第一环节,让学生 自己读词语,提醒同伴在读音、写法上的注意点。解决了字词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说理的6个句子,全课也就重点围绕这几个句子开展教学,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练笔,汇报交流,学生从而懂得礼貌待人的道理。最后的写字教学,保证了学生的写字时间,明确了要求,而且进行了范写。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引导文本的结构认识
《学与问》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全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观点,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大学者的例子,循序渐进的向学生明确的摆出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并且要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文章的最后以形象的比喻“勤学好问就好比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可以使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再次点明了中心论点。全文叙述流畅,观点明晰,层层推进。在教学时我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注重“目标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理性课文的教学策略
1、理清脉络,认识结构
《说勤奋》一课的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架构议论框架的过程。由此,再引导学生思考:“勤奋”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说勤奋》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它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说,围绕这样的观点,课文怎样加以证明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这样帮助学生很快领悟课文的架构,抓住文章的主体。
蒋军晶老师曾说过,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最好清晰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了。《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近,结构严谨。我在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三个问题:谈什么?怎么谈?为什么谈?学生在对这三个问题答案的寻寻觅觅过程中,既可根据这个提示很迅速的将课文划分成了三个段落,体会到本文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又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初步认识议论文,从感性上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结构相当有典型性,文章首先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摆出了作者的观点。然后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最后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这正是典型的说理的文章的结构,课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课文的结构进行设计。
2、品读词句,积累运用
词语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也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的重点之一。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要讲解透彻,训练到位,让语言变得丰富而深刻,让学生理解透彻,了然于心,运用自如。例如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重点词语有:“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并能够把这些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学习运用,并有具体的句子抽象形成句式。只要掌握了句式,学生就会因地制宜,随心所欲写出不同的句子来。如文中多次出现了反问句,如:“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子时,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再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即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然后多次诵读,对反问句进行更深刻的感受,从而在今后的表达中学会使用反问句。
说理性的文章大多语言平实,但入选苏教版小学课文中的却又有很多优美形象的语句。如:《学会合作》中描写团队合作演奏交响乐情形的语句;《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描写滴水穿石的语句。这些语句生动优美,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其中的意味。再如“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协作精神,还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它是文章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说说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文中作者是采用什么写法说清楚这层意思的,让学生到文中去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再通过让学生用“不仅„还„”这一关联词造句,进一步体会成功合作两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凡说理性文章往往有许多值得学生借鉴积累的语句,这与说理性课文的文体特点有关,作者为了说明白一个道理,往往列举大量的事例、名言、词语、富有哲理的话,旁征博引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这样的一些可成为经典的语句词语可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内化积累。
3、感悟道理,学会表达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课文《说勤奋》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特点?首先是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通过他们勤奋学习的故事,证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的观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在阐述他们的事例的时候,哪些内容应该是要重点描写的?为什么?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他们勤奋学习的故事的?找一找相关的语句,体会一下。学生不仅要体会他们的勤奋,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这样具体描写的道理。
对于说理性文的结构、表达的理解,是不是课文的教学就到此结束了呢?当然不够。要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围绕“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的观点,作者选取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来论述的。那么,围绕这样的观点,你还能举出谁的事例来论述?在论述的时候,重点哪方面的内容?如此,学生就能从自己生活中、阅读储备中,调动素材,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述。为什么在课文中,作者仅选取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的事例?想一想,他们俩有什么别人不能替代之处?司马光刻苦学习而使用“警枕”;童第周在学习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勤奋努力,取得巨大成功。在思路的拓展中,学生逐渐领悟选取事例的典型性的重要。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比如在学习完《滴水穿石的启示》1—3自然段以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召开了一个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要求有三点:(1)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字数不超过100,并附上名人的图片(课前教师曾布置学生搜集材料)。(2)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3)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言警句就更好。具体程序也是三点:(1)修改一下自己搜集的原始材料。(2)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式的言语交际环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然后自主选择交流伙伴,在无拘无束中相互表达、评价、吸纳,取长补短。教师则成为一个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来往于交流的人群当中,对学生的交流信息作随机的点拨、评价。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说理性的课文能不能真正的上出“语文味”,是和教师如何理解语文课、怎样处理教材密切相连的。只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相信就能让这种类型的课文,都能上得精彩纷呈,充盈浓浓的语文之味。【参考目录】
1、《追求“理性的感动”——说理性课文教学例谈》
江苏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文广
2、《说理性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11期
3、《说理性课文语言训练点的把握》
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蒋成云
4、《说理性课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丹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