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经济学作业5
一、金融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典型理论核心思想和现实意义金融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金融资源跨期有效配置的科学,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否还能完全指导所有的经济主体(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在参与金融活动中所做的决策。它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内发展了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并以此思想来观察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金融交易过程中所蕴涵的经济学的普遍规律。金融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经济学的启蒙时期
Crammer(1728)、Bernoulli(1738)对不确定性下的行为决策研究。Bachelier(1900)对股票价格随机过程的研究,其结论是:股票价格变化是一个呈现出布朗运动特征的随机游走过程,买者和卖者在交易股票时对股票价格变化的数学期望值都为零。Fisher(1930)的分离定理:企业的投资决策与企业家的偏好无关;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无关。Keynes(1936)的投资理论:选美比赛。Von Neumann-Morgenstern(1944):《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建立了不确定性下经济主体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奠定了不确定环境下经济主体的偏好及效用函数的基本理论体系。
(二)20世纪50—60年代:金融经济学的奠基时代
1.Markowitz(1952)的证券组合理论首次将个体投资决策中面临的收益与风险决策简化为均值和方差这两个具体的数学概念,并给出了风险—收益平面上的投资组合前沿。
马柯维兹(1952,1959)的资产组合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学仅用描述性语言来表达金融学思想的方法,被称作金融学的第一次革命。被称为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或投资理论的创始人马柯维兹的贡献既是资产定价理论的奠基石,也是整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奠基石。这标志着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发端。
2.Arrow and Debreu(1954)一般经济均衡存在定理的证明对一般经济均衡问题给出了富有经济含义的数学模型。主要贡献:(1)第一个风险状态下的总体均衡经济模型;(2)证券和证券市场在风险最佳分配中的作用;(3)Walrasian 均衡的存在性和最优性;(4)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存在是总体均衡的先决条件。
3.Tobin(1958)的两基金分离定理(每一种有效证券组合都是一种无风险资产与另一特殊的风险资产的组合)为CAPM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Sharpe(1964)、Lintner(1965)、Mossin(1966)的CAPM的提出为现代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该模型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的预期收益率与其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CAP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之上的,这些假设条件如下:(1)投资者以某段时间内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评价某资产组合;(2)在投资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投资者总是追求最大的收益率;在投资收益既定的条件下,投资者总是尽量回避较大的风险;(3)所有资产者有着相同的资产持有期,这样的市场上所有投资者就可以按相同的无风险利率借款;(4)资本市场是一个完全市场,不存在资本与信息流动的阻碍,因此,假设没有一个投资者的行为能大到影响整个证券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和所得税,所有投资者均可免费获得所有有价值的信息;(5)资产无限可分,即投资者可购买一个股份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保证投资者以任何比例分配其投资;(6)投资者有相同的预期,即对预期收益率、标准差、证券之间的协方差有相同的理解。
5.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首次应用无套利假设探讨了“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会影响公司价值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开创了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先河,并奠定了资本市场套利均衡和套利定价分析方法的基础。
MM模型虽然在逻辑推理上得到了肯定,但是其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在实践中面临挑战,现实企业都比较重视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资产负债率在各部门的分布也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了分析这一理论和实际的差异,Modigliani和Miller于1963年对自己的结论进行了修正,把企业所得税因素纳入到资本结构分析中。Modigliani和Miller的这一系列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许多学者维护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这场论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套利机会;二是个人财务杠杆与企业债务杠杆;三是风险等级;四是定理的实证检验。著名数理金融学家默顿曾对MM定理给予高度评价,MM理论是新旧理财学的分水岭。应该可以说,MM定理是资本结构理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也预示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取代传统资本结构理论成为资本结构理论的主流地位的革命的开始。
6.Debreu(1959)、Arrow(1964)将一般均衡模型推广至不确定性经济中,为金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灵活而统一的分析框架。
7.Samuelson(1965)、Fama(1965)提出EMH理论。有效金融市场是指这样的市场,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反映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EMH理论奠基于三个逐渐放松的假定之上。(1)投资者被认为是理性的,所以他们能对证券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2)在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并非理性,但由于他们之间的证券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证券价格并不会受到影响;(3)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的投资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们在市场中会遇到理性套利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由此看出,投资者的理性是有效市场假说成立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投资者的理性,市场将不再有效。如果投资者的一些行为是非理性的,他们的行为肯定是随机的、非系统的。有效市场假说是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的研究。Fama根据Roberts(1967)对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的分类提出了区分有效市场的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市场。(1)弱式有效性(Weak Form):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因此,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投资者借助任何分析工具,都无法从历史信息获得超常收益。(2)半强式有效(Semi-strong From):若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我们称这类市场为半强式有效市场。即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公开信息都不能获取超额收益。(3)强式有效性(Strong Form):强式有效性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它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包括已经公开的以及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地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即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当前的、内幕的所有信息。总之上述三种市场水平中,投资者都无法利用相应的信息集获得超常利润。
(三)20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和形成时期
1.Black-Scholes(1973)、Merton(1973)的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和公司债券定价的基础。
2.Ross(1976)的APT理论克服了CAPM中的模型检验的局限性。
3.Black(1972)的“零—βCAPM”、Rubinstein(1974,1976)、Kraus and Litzenberger(1978)的离散时间CAPM。
4.Merton(1969,1971,1973)的连续时间CAPM(ICAPM)等极大的发展了CAPM理论。
5.Harrison and Kreps(1979)发展的证券定价鞅理论对EMH的检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Grossman and Stiglitz(1980)提出的关于EMH的“悖论”将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入经典金融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
7.Jensen and Meckling(1976)、Mayers(1984)、Ross(1977)、Leland and Pyle(1977)等在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框架下发展了公司金融理论。
(四)80—90年代:现代金融理论的“百花齐放”时期
1.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2.金融契约理论和证券设计理论;
3.金融中介理论(Bodies的中介职能观;信息生产职
能;流动性提供与风险管理职能;降低经济主体市场参与
成本的职能);
4.资本市场理论(探讨EMH有效性的各种证券市场异象
(Anomalies)的解释理论);
5.行为金融理论;
6.法与金融;
7.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
二、试评述期望效用理论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方法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期望效用函数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不过,该理论是将个体和群体合而为一的。后来,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研究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使EU理论一般化的方式:
(1)Karmark(1978)提出主观权重效用(Subjectively Weighted Utility,SWU)的概念,用决策权重替代线性概率,这可以解释Allais问题和共同比率效应,但不能解释优势原则的违背;
(2)扩展性效用模型(generalized utility model)。该类模型的特点是针对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等,放松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特征,或对公理化假设进行重新表述,模型将用概率三角形表示的预期效用函数线性特征的无差异曲线,扩展成体现局部线性近似的扇行展开。这些模型没有给出度量效用的原则,但给出了效用函数的许多限定条件;
(3)Kahneman和Tversky(1979)引入系统的非传递性和不连续性的概念,以解决优势违背问题;
(4)“后悔”的概念被引入,以解释共同比率效应和偏好的非传递性;如Loomes和Sudgen(1982)所提出的“后悔模型”引入了一种后悔函数,将效用奠定在个体对过去“不选择”结果的心理体验上(放弃选择后出现不佳结果感到
庆幸,放弃选择后出现更佳结果感到后悔),对预期效用函数进行了改写(仍然保持了线性特征);
(5)允许决策权重随得益的等级和迹象变化,这是对SWU的进一步发展;
(6)非可加性效用模型(non-additivity utility model)这类模型主要针对埃尔斯伯格悖论,该模型认为概率在其测量上是不可加的。
金融一班:赵文国学号:201050010059
第二篇:金融经济学
欧式看涨期权:期权给与期权购买者在未来某一给定日期,以某一确定价格K从期权出售
者处买入单位股票的权利,期权只有在到期日才能执行。
一价定律:两个具有相同支付的证券(或组合)的价格必定相同。即将如果x=y,则V(x)=V(y)支付空间:所有可能支付的集合无风险债券:是支付是一个正常数与未来实现的状态无关的一种债券
期望效用函数:
偏好:参与者对所有可能消费计划的一个排序。
偏好原理:偏好的两个性质:1.完备性,2.传递性
偏好的基本假设:1.不满足性 2.连续性 3.凸性
凸性:
系统性风险:外在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如宏观经济走势,市场资金供求,国际形势等。非系统性风险:内在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如企业管理能力,投资决策,生产规模,信用等
级等。
状态或有要求权:当状态为ω时支付为1而在其他支付为0的证券。
效用函数:对于给定的偏好关系,我们可以给每一个消费计划赋予一个实数,叫做它的效用。
从这个消费计划到实数的映射叫做效用函数。
绝对风险厌恶:
消费者尽可能最大化自己的什么东西
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偏好关系的必要假设
一般均衡: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对存在Arrow-Debreu证券市场的经济来说,均衡所达到的资源配置
是Pareto最优的。
冗余证券:可以用其他证券复制其支付的证券。
MM定理:在完全证券市场下,企业价值只由它的投资决策而与其融资决策无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现金流的两个基本要素:流量和流向
Arrow-Debreu证券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关系
股东的财务决策目标:1.增加自己的财富
2.按照自己的时间偏好安排现在与未来的消费
3.在预期未来可以获得的消费与所要承受风险之间的权衡
无摩擦市场的条件:1.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无成本参与证券市场
2.没有交易成本
3.对于参与者的证券持有量没有头寸限制
4.个体参与者的交易不会影响证券价格
5.没有税收
如何应对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的策略:系统性风险:可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对冲策略;非
系统性风险:可通过分散投资决策来控制。
市场均衡须满足哪些条件:1.给定状态价格,每一参与者达到最优化;2.证券市场出清 期望效用函数的性质:独立性公理:假设消费计划c与c’相当于某一状态有相同的消费路径
并且c优于c’,那么,如果我们把x换成另外一个消费路径y,c与c’的排序不变。
第三篇:经济学作业
从汕头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思考中国人的幸福感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探索可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受的若干因素,以期促进中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与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积极可行的建议。而汕头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早开放的四个特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特殊性,且由于学生长期生活于汕头特区,对其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有一定的了解及认识。加之近期汕头特区最近正在举行关于“汕头市城乡居民幸福”调查问卷,正好可以借用其调查问卷来分析结果。
二、数据结果与初步分析
(一)答题者基本信息:
1、年龄分布: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18-25岁的人占了41%,26-35岁的占了33%,36-45岁的占了15%,46-55岁的占了6%,56-65岁的占了2%。
2、性别分布: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男性占了58%,女性占了42%。
3、受教育程度: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了12%,高中或中专的占了34%,大专占了29%,本科占了21%,硕士及研究生占了1%,博士占了1%。
4、家庭目前月平均收入情况: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月平均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了39%,2000-4000元的占了34%,4000-6000元的占了14%,6000-8000元的占了5%,8000-10000元的占了2%,10000-15000元的占了1%,20000元以上的占了1%。
(二)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从调查者的经济收入状况、职务等方面来衡量此次调查的幸福指数。
在“对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2%,选择“满意”的占了7%,选择“一般”的占了38%,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9%。而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51%。
在“对您的家庭投资选择主要是”一题中,选择“房产”的占了6%,选择“股票”的占了10%,选择“银行存款”的占了20%,选择“子女教育”的占了24%,选择“健康”的占了17%,选择“其他”的占了20%。
在对“职业”一题中,选择“公务员”的占了4%,选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占了16%,选择“企业管理人员”的占了10%,选择“工程技术人员”占了5%,选择“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占了13%,选择“其他”的占了49%。在“对现在的职业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3%,选择“满意”的占了16%,选择“一般”的占了4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8%。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36%。
在“对事业取得的成就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2%,选择“满意”的占了12%,选择“一般”的占了4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4%。在“对汕头现在的赚钱机会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4%,选择“一般”的占了32%,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26%。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61%。
在“对在的住房条件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3%,选择“满意”的占了14%,选择“一般”的占了3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9%。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44%。
在“对居住在汕头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如何”一题中,选择“很有安全感”占了1%,选择“有安全感”的占了13%,选择“安全感不强”的占了54%,选择“没有安全感”的占了30%。后两者合起来占了84%。在“对身体健康程度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20%,选择“一般的”占了45%,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4%。
在“对汕头就医环境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5%,选择“一般”的占了2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30%。后两者合起来占了62%。
在“感觉家庭生活幸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幸福”的占了11%,选择“幸福”的占了42%,选择“一般”的占了37%,选择“不幸福”的占了4%,选择“很不幸福”的占了3%。
在“对业余生活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4%,选择“满意”的占了20%,选择“一般”的占了4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9%。
在“对人际关系交往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32%,选择“一般”的占了43%,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4%。
在“对汕头交通状况满意度”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了3%,选择“一般”的占了1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73%,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3%。在“对汕头购物便利性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9%,选择“满意”的占了31%,选择“一般”的占了40%,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1%,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1%。
在“对汕头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了6%,选择“一般”的占了35%,选择“不满意”的占了52%,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4%。在“与过去相比,您感觉目前您的精神紧张程度有何变化”一题中,选择“压力更大”的占了67%,选择“压力更小”的占了7%,选择“没什么变化”的占了17%,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7%。
在“对未来幸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将会比现在更幸福”的占了47%,选择“变化不大”占了29%,选择“不幸福”的占了8%,选择“没想过”的占了13%。
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题中,选择“社会公平、正义”的占了12 %,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占了11%,选择”社会保障体现”的占了11%,选择“房价”的占了10%,选择“医疗”的占了12%,选择“教育公平”的占了10%,选择“下岗再就业”的占了5%,选择“社会安全”的占了12%,选择“食品安全”的占了11%。
在“对汕头人身份认同感”一题中,选择“强烈认同”的占了18%,选择“认同”的占了59%,选择没有归属感的占了21%。
在“对汕头城市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文化场馆建设等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11%,选择“一般”的占了42%,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8%。在“为现在的幸福感打分”一题中,选择91-100分的占了6%,选择81-90分的占了21%,选择71-80分的占了27%,选择61-70分的占了24%,选择51-60分的占了19%。
在“对汕头城市生活节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4%,选择“满意”的占了25%,选择“一般”的占了51%,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1%,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7%。
在“对汕头邻里人情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30%,选择“一般”的占了4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0%,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6%。
(三)结论与讨论
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月平均收入、工作职务以及对其工作的成就感、自身身体状况、人际交往、社会保障制度、邻里关系、生活节奏、公共设施、交通状况都在影响着人们主观的“幸福感”。而且,当上述各方面呈正相关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另一方面,目前汕头城乡居民还有大部分人在就业、工作成就感、住房条件、安全感、就医环境、交通状况、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觉得不满意现状,希望可以有所提高,这也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消极因素。但如果我们从以上所有方面来加强建设,相信会有一个更加幸福的氛围。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支出、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与幸福指数有一定的相关联系。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答题者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比较高,选择91-100分的占了6%,选择81-90分的占了21%,选择71-80分的占了27%,选择61-70分的占了24%,选择51-60分的占了19%。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答题者认为自己生活比较幸福。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它既以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又与人们的主观评价相关联,也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协调。总体上说,当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在提高,但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与他们各自的人生目标、参照群体、现实生活状况有关。当然,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与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正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并切实加以实施,以提高社会公平。这就是说,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必须开展更加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不同层次人们独特的需求和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调查发现,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社会性状等后天的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幸福感是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去改善的。一个能够自我解压,情绪稳定,决断力好的人,往往也是那些自我感觉幸福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经常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大多生活愉快,感觉幸福。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受,我们需要提升生活质量,也需要调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搞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希望借着此份问卷,从汕头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出发,来反映整个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幸福感,虽然还有一些因素无法使得本次的调查完全反映出整个中国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但也希望能够由此来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四篇:经济学作业
就近期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看法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例如减少税收可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够刺激生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税收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① 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 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③ 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 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我国采取的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课 持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二,我国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之一,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运用的是否得当,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运用失当,也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体系,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理财家早已提出“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颇有见地的、朴素的财政政策思想,但这种政策思想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策的目标单一,手段简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我国建国后,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后,奉行 “双松”政策,1998年针对当时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现实,政府主动地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了“双稳健”政策,再到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政策再次转变为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日趋成熟。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我国已经连续实施两年的“积极加稳健”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延续至第三
个年头。不过,根据以往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轨迹可以发现,今年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往年相比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了不同的实际内容:一是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了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的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总体看,以上几点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我的认识
近年中,我国恰当的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仍未好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通货膨胀压力温和可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存在小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持续高涨不降,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大问题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效应: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总之,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使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袁云鹏
1313138
13会展1班
第五篇:关于金融作业
中国股市20年
中国股市即将迎来它的二十岁生日。1990年12月19日,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这一天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这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中国证券市场20年,无论是沪深两市总市值规模的演变,还是上市公司数目的飞跃扩容,以及成交额的急剧攀升,都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发展成今天这样的世界级规模,都用了百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证券市场做到这一切,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如同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年,举世皆惊。
这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市场,它倾注了无数创业者的心血,也浸润着无数投资者的情感。
第一乐章:股市之生
武汉,九省通衢之地。1997年4月的春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对于一位普通的女工成姐来说,这个春天是她永远难以忘记的。
成姐:88年下岗,97年四、五月份辞掉临时工作进入股市。进入股市什么也不知道,两眼一摸黑,记得在散户大厅里看到红的、绿的、白的,97年时都在涨,红的多,偶尔也有绿的,但是白颜色的很少出现。看到一板跳出一个白颜色的我就惊呼“啊呀!它坏了,怎么是白颜色的?别的都是红的,它怎么是白色的?”当时散户大厅的人都笑了。
有人问我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我说炒股票呀!他说你连红的是什么、绿的是什么、白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你炒啥股票呀!我说我不知道,我就想来这里赚钱。
不费劲,能赚钱。这种模糊的认识是不少人初入股市的朦胧憧憬。憧憬如此强烈激励了一批批股市的投资者去拓荒开垦,南京的陈军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批股民。他回忆说,当时买股票要请长假、坐长途、最后买到的却是上涨如蜗牛般一样慢的股票。
陈军:90年底那个时候报纸和现在不一样,现在不管大报、小报都有证券版,那个时候不论是《解放日报》,还是其它报纸都没有。再后来《上海证券报》创刊了,那时是用信封邮寄过来的,属于内部刊物。网上交易、电话交易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电话交易也不存在,如果有电话交易我就不需要到上海去了。
那时要买上海的股票,要亲自到上海去,买深圳的股票到深圳去,外地还没有营业部呀!买股票成交了要过四天才能办理交割,现在是第二天就能办理交割了,交割回南京上四天班再来。单位人肯定会问我到底在外面干什么?当时我请假回老家拿东西。不方便,的确很不方便。那时涨跌停板是0.5%,涨起来慢慢腾腾的,跌起来慢慢腾腾的,连续涨个十天也就10%。
在与股票的接触过程中,有的人像陈军一样历经困苦,但也有人是偶然相逢,一见钟情。深圳的崔伟宏当时是银行的普通职员,因为工作的关系,从此和股票结下了不解之缘。
崔伟宏:1990年7月12日我买的第一只股票。那时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没有成立,唯一的营业网点的柜台就是几十平方,一开门人就往营业网点里冲,我是建行员工当时去收款,看到很多的人参与在里面,慢慢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了。价格写在小黑板上,每天价格都变,有的还拿望远镜,因为人太多了,有站在门外的。当时股票就像现在的16开纸大小,印的比较简单,背面有个身份证明,签个字,一手钱一手货,就可以过户了。
拓荒不仅仅是生活的困苦,还有心灵的煎熬。陈军说,当时买股票就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要担风险的,更苦恼的是吃了螃蟹,还不能说这是美味佳肴。陈军:那时在单位里,假如有两个人炒股票也不敢谈。当时在上海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一个团支书他在单位里跟人家谈股票,谈自己炒股票的情况,最终被免职了,因为那个时候姓资姓社还在争论,作为共青团员怎么能够谈这些东西,资本这些东西。当时不敢谈,也不能谈,不像现在在单位里大家可以一起谈今天涨了多少、跌了多少,那时不敢谈的。从单位出来也不讲炒股票,我说我回老家看看家里的亲属,也不说到上海炒股票,实际上我上上海了,都是瞒着单位做的。
争议和辩论自从股市出生后就没有停止过,在1992年,终于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回忆说:
刘纪鹏:中国股市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超前的突破,上海试验搞股票交易所。这个股票交易所在当时争议就非常大了,核心问题是涉及到当时的股份制的问题,股份制到底是姓资姓社,这个里面也是争议非常大。最后严格说还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当中对于交易所给予了肯定之后,1991年南巡其中对交易所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就是股票市场我们可以试。小平同志这样讲就打消了一大批反对开股票交易所人的疑虑,从1991年以后上交所、深交所有了蓬勃发展。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和股市的相识相恋,他们中大多数人像成姐、陈军、崔伟宏一样,和股市在不经意中偶然相逢,从此却相伴终生。新时代证券研究中心的总经理孙卫党这样说:
孙卫党:先期来说都有这样的想法赚一把就走,但是最后有两种结果,一个是赚了还想赚,越来越贪婪;另外一种就是没有赚到钱,套在里面了还不服输。我的感觉是接触的更多的还是进来之后就出不去了,基本上就在这个市场里面了。
第二乐章:股市之情
1992年中国股市开始快速发展。一批批股民怀着创富梦想,或青春,或年迈,或多金,或少本,前浪追后浪般地冲进股市。老百姓对股市的热情用股市的术语来说,叫做井喷行情。陈军回忆说:
陈军:股票放开以后,哎呀,所有的营业部都挤满了人啊,根本就挤不进去还排什么队?股票放开,涨得那么厉害,人家都想兑现了,上海一共就四、五个营业部,想挤都挤不进去。T+0就是一个股票当天可以涨100%,涨200%,不要说排队了,以前想挤都挤不进去。后来,上海在文化广场那边搞了一个大卖场,就是专门供大家卖股票的,为什么,因为想卖卖不掉呀。那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在当时的深圳,新股开始认购时侯,抢购认购证的长队极度拥挤,人们只好前胸紧贴后背,一个紧抱一个,全然顾不上酷暑和暴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新股中签表。崔伟宏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崔伟宏:我当时在建行,当时银行都设了铁栅栏,各大银行门口派表都冲进来了,就是建行银行营业部大楼都拥进来了,搞的我们都很紧张。因为抽到就可以赚钱,赚钱效应扩散了,好多人成麻袋的从农村收了很多身份证。抽签表很难买,一张抽签表被炒高到五倍、六倍的都有,一千倒到三千、五千。
股市狂热的背后必然呼唤理性的监管,中国证监会在1992年应运而生,中国股市从此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股市从一匹在荒原上狂奔的野马逐渐驯服成了人们的坐骑。成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的工具,就象马的驯服催生了骑兵的出现,股市的发展也孕育而生了一个新行当职业股民。
第三乐章:股市之喜
股市的十几年经历,对于一位普通的下岗女工成姐来说,不仅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感情经历,而且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成姐:变化大的不得了,你想一想生活应该发生了大的变化。最起码我是从原来真的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非常贫困的一个阶段到现在是衣食无忧,告别了原来住的茅草屋。反正现在生活应该说是可以了,不算是特别富裕,可以说是小康吧!
纵观中外,财富发展都离不开股市这个催化剂,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香港巨商李嘉诚,他们财富增长的过程就是股票市值增加的过程。而内地的股市同样也是财富累积的催化剂,仅以创业板为例, 在创业板公司的发行股东中,直接持股市值超过一亿元的自然人就超过了四百人。
不仅在一级市场发股票赚的盆满钵满,而对于在二级市场投资的人们来说,善于投资也能得到丰厚回报,这个报酬有时甚至是以百倍来计算。
崔伟宏:2000年以后就辞职专门出来做股票,是没有想到变化会这么巨大。股票市场相对公平,不靠其它的,凭自己的智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94年之前二十万,94年8月暴跌之后变成十万了,后来陆陆续续又回到二十万,2000年以后最高点时算上股票、房子接近一千万,六年百倍。这几年做的中金黄金等赚了几十倍。
第四乐章:股市之痛
股市给人以财富,给人以梦想,但梦想并不是都能成真。上交所开市后的两年时间里,上证指数在暴涨1300点之后,暴跌了5个月,在1992年的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被打回原形。
类似过山车的走势在股市二十年的历程屡见不鲜。成姐在1997年就经历过这样的走势。
成姐:我当时在证券公司看到的景象是到处贴着“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当时我笑,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买了以后天天去看,粤宏远真的涨了,我高兴呀,赚钱真的是太容易了,站在那里说说笑笑的就能赚钱呀。真的没过几天,哗的一下就跌下来了,当时我就蒙了。本来就没钱嘛,就这么一点点钱还没了,我记得我当时打工一个月500多元,你想一想,几千元一下子跌了好几千,得我半年的工作,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曾几何时,蓝田股份、东方电子这样的造假巨案挫伤了股民的信心,而股市黑嘴、庄家的阴影在股市中也一直挥之不去。每一次挫折都给股市以巨大压力,但每一次压力都没有压垮股市,反而使它刮骨疗伤,经过痛苦的蜕变,最后涅槃重生,更加强大。
他是一个非正常成长的年轻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太多的希望,被寄托厚重的责任。虽然已经年满20岁,但他有时却脆弱无力,需要呵护。有时却顽皮任性,需要管教;有时脾气暴躁,需要冷静;有时默默无语,承受各种压力。他就是中国股市。
第五乐章:股市之变
我国股市仅仅是新股改革就经历了9次调整,从审批制到核准制,从新股认购证到网上网下发行,从固定价格到询价发行,不断完善。在这一切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它本应在股市成立之初就开始,然而却等了15年之久。申银万国的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说:
桂浩明:如果说对我印象最深,或者说最愿意讲一下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应该说,过去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几经起伏,都是因为股权分置问题没有解决,这使得我们一度曾经怀疑中国资本市场能否真正地成长起来,能否真正地成熟起来,因为这个老大难问题不解决它是不可能有理想的扩展空间的。
讲股权分置这个问题讲了很多年,但我们也没有想到在05年启动以后大概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使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融入到世界,和世界接轨,这才使得中国资本市场成为真正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竞争力的、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股改是中国股市中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从酝酿到决断,再到实施经历了一代人的时间,这充分说明我国股市发展的艰辛。二十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小片断,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大乐章。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乐章中的一个重要音符。当年写在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小黑板上的,只有孤零零的两只股票,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两千;上市公司从街道小厂、乡镇企业,如今已拓展到了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在这个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土地上,资本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未来将赋予中国资本市场更大的责任,中国资本市场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