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含5篇)

时间:2019-05-14 08:3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

第一篇: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

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

有一种理论,认为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生产力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是人类社会一切的基础。

按照这种理论,生产力从一开始到现在和将来都应该一成不变,人类社会的总状况也应该是一直保持不变。因为如果设A、B、C、D、E为社会的总和,按照逻辑就是:

A(生产力)决定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社会意识形态)、D(人)、E(除A、B、C、D以外的社会的其他的一切),由于A决定其他的同时也决定A本身,即A决定A,所以A将一成不变;

由于A不变,所以B、C、D、E都应该一直不变。

运用逻辑原理,按照生产力决定论推断,社会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因为生产力决定论这个理论已经明确排除了另有决定性因素出现或存在的可能,而生产力的决定能力又是如此之大,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阶层和个人的一切活动和交往,甚至个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本质,当然也包括了生产力本身,总之涵盖了社会的一切;既然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一切,而生产力处于被生产力本身决定之中,因此生产力不会改变(因为人的活动和交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被生产力决定了而被定住),除生产力之外又绝无别的决定性因素出现或存在的可能,那么当然社会就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原来什么样就一直什么样。

然而我们知道,实际情况是生产力从一开始,就从来是不断向前发展着,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生产关系从一开始,也是不断调整着,使之合理化的趋势从未停止过。

显然,人类社会历史中,不是生产力,而是另有决定性因素作用于人类社会。那么,是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或因素“加入”到了社会的决定性因素行列中来了呢?是什么力量或因素打破了生产力决定论的逻辑呢?

查找的结果,会发现,如果从把人除外的传统的其实是带狭隘的和机械意义上的唯物的观点出发,无论怎么搜寻,即便搜遍了社会所有的除人以外的所有的物,终究都找不到答案。此外,找不到答案的另一个原因是,片面的唯物论总是一元论者,而决定事物的因素往往不是一元而是多元。

这答案只能从人身上找到,从人这种物种的诸多物质属性中找到。

我们看到的明显事实是:人有了权利和自由,特别是有了经济的其中包括生产的以及享受生产成果的权利和自由,生产力才得到发展,进而社会的许多方面的状况才得到改善。当然,社会的全面改善尚有待加之人具有更加充分的政治上的权利和自由。

人不是普通的物,其与普通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人所创造,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生产出来的生活物质,人是社会物质造物主。本质上,或者历史地看,人是物质生产和人所造物质的主人,而不会反过来——人是人所造物质的佣人,受物质生产和自己所造物质左右或支配——这正是人的属性决定论——与生产力决定论的根本区别。

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是人的属性,确切地说,是人的人道主义、人的无限进步欲望、人的创造性,也可作另一种概括——是人的精神。

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一提到精神,就立刻会有人跳出来横加指责给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殊不知精神作为人的根本属性,是最为重要的事实,就如同磁石必有磁性,讲磁石就必须讲它的磁性,就如同天体有引力,讲天体运动就必须讲引力一样,是最正确、最客观、最正常、最一般的道理和事了。

在承认人的物质性的同时应承认人的精神属性;那种把物质的属性撇开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唯物主义或僵死的唯物主义、刻板的唯物主义、片面的唯物主义。

生产力决定论也许会作如此反驳:生产力并不决定生产力,而只决定社会的其他。

但是生产力决定论必须注意,按照如此反驳,生产力决定论必然陷入至少以下3个悖论:

A.①生产力是社会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②所以生产力是社会最重要的事物,③但是生产力不能决定社会里最重要的事物——生产力,④所以生产力不是社会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

B.①生产力决定人的活动、交往,②人的活动、交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但是生产力并不决定生产力本身,④所以生产力不能决定人的活动、交往。

C.①生产力是社会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②但生产力本身由别的因素决定,③所以归根结底或本质上社会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不是生产力。

以上A例中,①和④相矛盾;B例中也是①和④相矛盾;C例中①和③相矛盾。

试问生产力决定论,该怎样回答这些悖论呢?

无论生产力决定论认为生产力会否决定生产力本身,生产力决定论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无法解释的理论困境之中。

生产力决定论还存另一无法摆脱的困境,即此理论不可避免地与其自身的共产主义论相悖。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社会生产力总要一直向前发展,那么,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论原理,为了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将一直不停地变化,而不是将停止于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共产主义也并非终结性的完美社会,它的生产关系也终会有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一天,然而,它的缺点又会是什么呢?将代之于它的又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呢?如果说,生产关系的变更只能在有阶级的社会发生,那么生产力决定论者所述的无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为何走向了有阶级的社会进而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更呢?如果说那是生产力发展了从而有了剩余财产的缘故,那么共产主义生产力不是更为发达、剩余财产不是更多了吗?为什么生产关系就将不再变化了呢?如果说那是因为到那时财富够多了已可按需分配了,那么是否说到哪时人的各种欲望都已能轻而易举满足了?那么,这种

状态是否已经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目的追求都已经到头了呢?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么,生产积极性又将从何而来?

生产力决定论陷入理论困境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原本就不是由生产力所决定,而是由比生产力更高级的因素——即人的精神属性所决定,所谓的唯物主义把生产力放到一个不合实际的位置上,其理论的不能自圆其说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不仅仅是生产力决定论由于脱离了人的精神属性而不能成立,关于人类社会或历史的所有其他理论,如果脱离了人的精神属性,而片面地机械地“唯物”,照样地一概不能成立,因为一切人为事物,无一不是出自于人的思想,无一不是与人的精神有关,社会的一切人为事物,无不统统都打上了深深的精神的烙印。凡没有人的精神烙印的东西,都与社会或历史无关,因为那都不属于社会或历史的东西,因为社会是思想的形成物,历史是思想的过程和展开。一切社会和历史物,都发端于思想,物对于人,只起到使人触景生情的作用,对于社会与历史而言,关键是生的什么情,关键是人对于此景能生什么情,关键不在于此景是何景,关键在于人不会被此景支配、控制、左右、决定,关键在于人的属性决定了人能触景生出好情而不是坏情,而所生好情又变成为下一次触景生情中的景,这就是说,关键在于人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最根本原因。精神是历史的原动力。

人是这样的生物,他能运用精神的智慧和应用精神的力量改造物使之适合于人。而生产力决定论这种固化的僵死的观点与人的活的精神格格不入。

一元论和经济决定论认为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基础,并在根本意义上决定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关系。

但事实是人类社会中人对物质的需求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精神是因,物质是果,为了满足精神需要,结果追求物质及精神文化,追求物质只是为了精神的一个方面,相比于物质追求,精神文化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如果舍去精神文化的追求而只追求物质,那么人便与普通动物无异,那么一元论和经济决定论基本等同于用解释普通动物的社会和历史的规律解释人类的社会和历史,那么人类社会和历史基本同普通动物的无异——充其量至多仅仅是人能够创造性地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质资料而已。普通动物的社会和历史的本质就是完全以物质需要为中心、为决定性因素的。尽管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加上了“辩证”二字,进而谈到所称“物质”不是某种自然的物质实体、也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物质生产活动或物质实践,还谈到精神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出来,会对社会的物质基础发生反作用。对此,只能这么说:既然唯物史观是一元论的,那么除物质这一元以外的所有其他就都只能算作是次要的东西了,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元论而是二元或多元的了。

对于人来说,物质和精神两者都不可缺,对于生命存在而言,物质是决定性的,其重要性在先,对于生存意义而言,精神是决定性的,其重要性在先;人类社会所以是人类的社会,正是人既能生产自己所需的物质、又有精神的存在和作用使物质的和文化的历史可以能动进步的缘故;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历史是二元的。

第二篇: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作者

高俊 班级

172101班 学号

20101002508 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 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的高低, 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 社会的发展, 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 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 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因素与积极意义仅在于, 它试图用物质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发展, 对于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实质上,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种看法虽然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是正确的, 但尚有一个理论缺陷: 它没有区分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以上观点实质上仅说明了: 在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动力、方向等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但对于社会的产

生问题却没有论及。事实上, 我们说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的时候, 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来看待的, 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状况又从何而来? 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但经济基础又由何决定? 当我们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追究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 就必须超出社会之外, 即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从社会制度、文化等的产生来看, 地理环境决定论则是正确的。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 中探讨法律制度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也主要是在法律的起源意义上, 但他却把其结论扩展到社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发展上, 这就不正确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从人类起源的过程来看, 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以埃及为例。埃及地处东北非洲, 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在地形上, 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 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在炎热而干燥的埃及, 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 不仅灌溉了万千农田, 而且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下去后, 埃及的劳动人民便在这肥沃的土地上进行耕种。自然科学已充分证明, 地球上的人类最早都产生在水草丰美、食物充足的地方, 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在这一历史阶段, 显然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无法设想人类能够诞生。这一点在探索地外文明的科学研究中尤其显得重要。实际上, 在人类刚刚产生的过程中,还谈不上对于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尚处于混沌未分状态之中。因此不是经济基础而是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样说来, 是否与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面貌的原理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内因论相矛盾呢? 当然不是, 因为在人类社会获得完全的独立性以前, 其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矛盾概念(对于一个事物来说)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一个事物的独立存在。不能独立存在的事物谈不上其(内部)主要矛盾, 在主要矛盾意义上, 不能独立存在的事物还构不成一个事物, 而是一个事物的内部组成部分。如一个婴儿的成长(不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 而主要是社会意义上的成长, 作为人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其父母亲友的照顾关爱等外部条件而不是其自身, 只有当这个婴儿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等一系列生活独立性之后才谈得上自己的成长, 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要说这个婴儿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则应是婴儿与父母等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 而不是这个婴儿自身内部的某种矛盾。在婴儿尚未长大成人的意义上, 婴儿自身内部的矛盾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矛盾, 不可能是社会和人意义上的矛盾。只有把婴儿与社会环境(尤其是人)之间的矛盾看作婴儿成长中的主要矛盾, 才能真正说明并理解婴儿的成长过程。同理, 在人类社会最初产生时期, 人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产生的主要

矛盾。可见, 地理环境决定论仍是内因决定论, 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不矛盾。

人类社会形成后自身的内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有一个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从决定性作用到影响作用的演化过程相对应的。显然, 只有在人类社会产生后, 即从自然界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后, 地理环境决定论才变成了错误的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从决定作用逐渐下降到影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社会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生命力越来越获得充分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从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矛盾降为次要矛盾, 并越来越以隐蔽的形式反映在社会内部矛盾中。但是, 这一演化发展的方向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超过了一定限度, 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可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客体。至少在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中,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外部差异, 而是内部矛盾即对立统一。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小, 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 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第三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技决定论辨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技决定论辨析

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唯物史观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准确地反映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会导致科技决定论和技术万能论。

[中图分类号] B0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3-0040-0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继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首先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其次在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现代生产的特点和要求。科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向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广泛、深入的渗透而改变这些要素的质和量,改变由这些要素的结合形成的既定结构和既定功能,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或改变其性质。技术作为科学的物化,作为联结科学与生产的中间环节,具有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和性质。历史表明,科学的应用、新技术的发明已成为近代以来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事实。这个论断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把做出这样一个论断和实践这一思想看作为一种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任意张扬是不正确的。那么,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会导致科学技术决定论和技术万能论?这就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学技术决定。

科学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在理解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把其发挥作用的形式简单化和把作用本身绝对化的观点体系。一方面,它认为科学技术可以不通过其他社会因素特别是生产关系而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我们不否认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其他要素能够直接地产生影响,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往往对人们的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又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影响或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是通过首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发挥它的作用的。它的这种作用发挥的间接形式也表明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

在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上,特别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评价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的观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所以,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把科学看作为一种起革命作用的力量。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力乃至一般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的时候,始终认为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又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的,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在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时候,始终把它同其他社会因素,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认为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总是在与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推动历史发展的。

科技决定论从表面上看似乎也在强调生产力的作用,是唯物史观,其实,这是一种假象。科技决定论是一种机械的历史观,从更彻底的意义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因为唯物史观中的“物”指的是社会存在,它包括实体性的物质要素(含技术),而不归结为实体性的要素,它包括生产力而不归结为生产力。它是实体性物质要素与结构性物质要素的统一,自然的物质条件与社会的物质条件的统一。而社会的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决定论按其理论实质来说是排斥生产关系的。科学技术决定论中的“科学技术”范畴不但不包含任何生产关系的内容,并且就其生产力的性质而言,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产力。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并不归结为科学技术。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体系中的独立要素,而是对生产力体系中的各要素起普遍的渗透作用的要素,科学技术通过对这些要素发生作用而对这个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作用;另一方面,一定生产力体系中不仅包含着科学物化的技术这一生产的被动因素,而且包含着用科学武装起来的生产者这一能动因素。他们不但是应用科学技术的人,而且是发现或发明科学技术的人。我们说科技决定论在历史观上是机械论,就是因为它是排斥生产力的能动因素的,是排斥作为这一因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我们说它在历史观上最终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因为按照科技决定论的固有逻辑,技术最终还要被归结于科学,从而由科学技术决定论导致科学决定论,导致知识决定论。所谓科技决定论的逻辑是一种历史“还原论”的逻辑。它是利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科学观点,而按照形而上学的“还原论”的思路简单推演出“科技决定”这一结论。

唯物史观与科技决定论的对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认为其中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但不是根本的或惟一的动力。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受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的,它只有转化为生产力并在与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现实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决定论则否定生产关系的存在及其作用,甚至把生产力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是单一的科学技术。

第二,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里的物质生产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物质生产方式;认为人类自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至今还没有改变这个事实。科技决定论则把科技进步当作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认为在科学技术革命时代,“超级斗争”(阿尔温·托夫勒语)代替了阶级斗争,即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的斗争代替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是不符合当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的。

第三,在社会革命的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革命通过转化为生产力革命而推动社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甚至产业革命都不能代替社会革命,因为他们是不同性质的革命。另外,革命也不是自发的过程,只有通过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革命。科

技决定论则主张科学技术革命就是社会革命,或者说社会革命仅仅是科学技术领域(或管理领域)的革命。这不仅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淆起来,而且也是把社会革命看成一个自发的、改良的过程,在这两方面都实际地取消了革命。

第四,在社会形态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体系的一定类型。就社会形态的结构而言,任何社会形态都包含着社会技术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这四个要素形态。但是,除了由于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决定性的关系,因而社会经济形态可以直接标志一定的社会形态以外,其他任何社会结构的要素形态都不具有这个功能。科学技术决定论者用以技术和生产力为基本内容的所谓“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概念代替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形态概念,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依次演进的过程,这就歪曲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过程。

第五,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唯物史观与科技决定论也是对立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科技知识分子在内的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属于人民群众范畴。科技决定论者则从科学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出发,认为决定历史命运的是“科技精英”,历史是不断创造信息的人的历史,从而把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

由此可见,科技决定论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其实质在于不能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特别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来全面地、辩证地理解社会的发展。

技术万能论更是存在明显的缺点。严格说来,技术万能论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万能的事物。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都是有条件的。基督教赋予“上帝”以“万能”的属性,但这只是信教群众的幻想和宗教哲学家的玄想,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的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技术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也不能够忘记,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上,人的作用始终是能动的,因而是决定性的。技术终归是实践着的人的力量的延伸,是受人支配的。技术万能论是以往出现过的“武器万能论”的一种更一般的说法。“武器万能论”的荒谬性已被战争的实践证明过了。

理论上否定了科技决定论和技术万能论,也就一般地否定了人最终会被自己的科技创造物支配的观点。不能否认人们在其生活实践中有被自己所创造、生产的物质产品支配的可能和现实。但是,我们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不在于科学技术手段,也不在于科学技术产品,而在于社会方面,特别是社会制度方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科学论断。它准确地反映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正确理解这一命题,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不是一个哲学本体论概念,就是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所涉及的、与世界观的性质相联系的思维与存在哪一个是决定性的方面这一意义上的“第一性”,而是一个关于事物、现象的一般的地位、作用或性质的概念,有第一位、首要、主要、主导之意;第二,这终究是在可能的意义上讲的,是就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作用讲的。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还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其中包括人们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决策及其他具体条件;第三,科学技术无论是在生产力发展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条件。作为一种具有一定历史观意义的科技决定论,其要害在于离开人的生产关系,离开基本社会制度来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结论本来与科技决定论是没有联系的,只要遵循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正确的思维逻辑,就不会从这一个结论、命题中推导出科技决定论和技术万能论。科技决定论和技术万能论的根据不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中,而在对这个结论的不适当的推演中。

有人提出当代科技人的出现与科技的过度张扬的关系问题。关于什么是科技人的问题,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上说,无论是科技人,还是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都不能被认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在人的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突出发展的人,因而是片面发展的人。科技人不但是一个以科技事业为职业选择的人,而且其发展由于受其专业限制,不仅其观念存在科技决定论倾向,而且其能力、素质也是片面的。他可能是一个称职的甚至造诣颇深的科技专家,但是从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来看,他仍然是一个片面发展的人,一个“单面人”。这样的人的产生一般来说是由于分工造成的,是职业的狭隘性限制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可能。这只能是一个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而逐渐得到克服的问题。科技的过度张扬在观念的方面对人的发展可能会造成影响,但就科技人的出现来说,把根源归结于所谓科技的过度张扬似简单化了。应该说明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不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过度张扬的命题。而且就我们这样一个科技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存在的不是科技的过度张扬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普及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在对科技决定论思潮的分析中,有人认为当前我国倡导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作为治国方略之一,而当代西方文化中则出现对科技和理性的讨伐,对科学主义的反省,应该怎样分析东西方的这种反差?要对这种反差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根本的思路是把这种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放在各自不同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当中去。西方文化中的反科学主义以对科学和理性的讨伐的形式出现,而反对的或者说应该反对的则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的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的根源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社会。西方反科学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局限性就在于他们把矛头总是对准科技本身,而不是对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社会制度和其他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就我们今后的发展来说,西方社会出现的这一情况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应注意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问题。一方面,我们有制度上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的政策、法规乃至一些必要的技术性措施,保证科学技术成果的合理的有效的应用。

第四篇:《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书笔记

作为哲学家而言波普尔可贵在其思想能够有坚实数理基础,而不限于空谈或者隐喻的迷宫里

尤其在我读过鲍德里亚《物体系》

我对作者理论基础深表怀疑

我相信在自然科学激动人心的前进时,哲学家们能够思考范围在逐渐缩小

如果不与最前沿的科学保持一致,再完美的哲学体系也是空洞的泛自然主义同意把物理学方法用在研究社会科学

反自然主义反对把物理学方法用在研究社会科学

历史决定论它是探讨社会科学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于历史中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目的。

波普已经树立一个靶子然后进行他的批判。

反自然主义观点

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随时间,地点不同而不同。

社会规律取决于文化差异,取决于特定历史境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社会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大多数物理学方法无法应用于社会科学。

1概括

自然科学成功可能性在于普遍的齐自然(uniformity of nature)

在于观察到类似条件下发生类似事情

而社会科学不具备这点

例如:人类总是生活在集体中,有些东西供应是有限的,有些是无限,比如水,空气,前者具有市场价值和交换价值。

社会科学用自然主义方法必然导致保守和为现实辩解,甚至是宿命论。

认为社会齐一随着不同历史时期,而人的活动正是改变它们的力量。

社会齐一不是自然法则,而是人为的。

能动主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实验

物理学方法:人工控制,人工隔离,保证再现条件以产生某种效应。

人工隔离正好排除了社会科学极其重要的条件

个人和集体在经济上相互作用而引起。

社会学的实验不是为了知识的增长,而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而实验改变条件,就不会产生完全条件下的重复。

3新颖性

之前由于否认完全相似条件下重复大规模社会实验的可能性,第二次试验的条件必然受到之前的影响。它具有历史的记忆力。

生物学中,被观察的事件重复,相当于观察者产生了新的经验,由于重复产生新的习惯因而产生了新的条件。

社会像有机体一样从经验中学习,只不过缓慢而已,历史是会重复的,但不会在同样的水平上,如果说某事件的重要,就是说这个事件对社会有持久的影响。

物理学的新只是排列组合的新,社会的新则和生物学一样是内在的新。

社会划分为各个时期并有新的情况。

任何事件我们都可以找到原因结果。然而我们不能提出普遍的规律。

第五篇:战斗力和生产力

战斗力和生产力

沂蒙精神展览在京闭幕了。短短十天内,到国家博物馆观展的干部群众达18万人。此次展览同延安精神展、西柏坡精神展一样,之所以为社会瞩目,就在于这种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爱党爱军、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战斗力,在和平建设时期则转化为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生产力,使人们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还记得,从八路军挺进沂蒙山区开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中,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小战斗4000余次,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斗争的烈火,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通过展览,我们看到了“全国抗日模范村”渊子崖的百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原景再现,感受到了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的人间至爱,了解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办起战地托儿所收养47名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还有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这种在党的培育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锤炼形成的沂蒙精神弥足珍贵。朱德总司令曾形象地把山东革命根据地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风趣地说:“如天下大雨,大家都可以在大树下躲躲雨。”

更为可贵的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沂蒙人民把过去那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转化为一种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建国初期,沂蒙人整山治水改土,到1964年就成为全国“南有苏州、北有临沂”的两个农业先进地区之一。毛泽东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说的就是这里。1995年,在全国19个连片贫困地区中,临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XX年又实现GDP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这里建起了老区第一个飞机场和全国地级市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建起了闻名全国的临沂批发城、中国现代物流城……实践证明,一种优秀的精神可以给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一个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城市必定是不断发展的城市。

沂蒙精神展览给人的强烈感受,就是战斗力和生产力。前者体现了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凝聚为战斗力;后者反映了沂蒙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追求,衍化为生产力。战斗力和生产力相互交织,根植于沂蒙大地,不断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开创美好的未来,既要求我们不忘历史,又要求我们着眼发展,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下载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产力决定论的困境(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思想汇报:关于生产力

    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一份由好范文为大家提供的思想汇报范文——关于生产力,欢迎大家浏览一下。敬爱的党组织:很久以前我就开始接触生产力这个词汇,由陌生到熟悉,由浅显到深刻......

    说话就是生产力

    《说话就是生产力》读书笔记 第一讲:讲述 讲述的要求: 1. 讲话时间要足够。(要求讲2分钟,你就不能多于2分15秒,不能少于1分45秒) 2. 讲话要有次序。 3. 提供客观的细节,要求说话中......

    说话就是生产力

    说话就是生产力,第一讲文案 第一讲: 第一段:引入:从事实开始 欢迎来到《名家论坛》 说起这个节目从2002年开始到2010年已经有8年了,这8年来从刚开始开播 (晚上)11点钟播出 后来......

    纪律就是生产力

    纪律就是生产力 什么是纪律?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作为我们......

    嘴巴就是生产力

    “嘴巴就是生产力”--浅谈销售话语术 任何天才演讲家,如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则味同嚼蜡,他再会煽情也不能长久吸引听者的兴趣。所以,业务人员首先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销售无......

    “党建就是生产力”

    “党建就是生产力” 2010年11月,河南超越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清河应邀在河南省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举办的“全省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上作主题报告时,正式向外界提......

    口才等于生产力

    口才也是一种生产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无处不在,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想最直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