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环境修复与文明”听课报告
“生态环境修复与文明”听课报告
生科1042041109方文静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是人类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次北京林业大学的赵廷宁教授重点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成因给我们做了介绍,并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生态教训为例进行分析,还补充介绍了我国各大部门的主要生态工程。简述如下: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黄河中上游,而最危险的是西南地区以东北黑土地,其中东北黑土地区域是国家商品粮中心,而黑土土层薄,一旦表层的黑土流失了,那黑土地区域的农业必将受到重创,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2、土地荒漠化:我国潜在荒漠化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29.6%,每年大量土地荒漠化;
3、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以平原地区较严重,且,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地裂缝问题、地沉降问题等;
4、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包括江河断流、绿洲退缩、湖泊干涸、湿地萎缩、水质污染、赤潮频繁等;
5、植物退化、草地“三化”;
6、“三废”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滥用对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影响且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地膜的大量使用更是造成白色污染。
二、生态工程建设:
1、农业:草原生态环境修复:
2、林业: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园;
3、水利:水土保持生态即常规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包括水土保持法及生态环境评价;
4、牧业:高效优质畜牧业和高寒地区温室大棚养殖;
5、国土:土地整理、矿山复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智力;
6、环保:蓝天碧海行动、沿海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生态教训: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辐射物质污染空气、食物来源和地下水,事故发生数年后,当地上万人死于癌症,而这种影响将持续数十年之久。
2、卡腊博加兹哥耳湾与里海分割:卡腊博加兹哥耳湾迅速干涸引发了一系列未曾企及的严重后果,而里海不再是水位下降为患,而是水位上升成灾。而这正是人们对水下地形及水下洋流没有充分认识造成的。
3、“人类中心论”的苦果——“白色风暴”:前苏联实施“东方商品粮基地”计划,大量向草原移民开荒。过度砍伐、放牧导致沙质土壤风蚀强烈、土质疏松,黑色沃土被风成片卷起、任风吹扬,尘暴活动猖獗。又,因其把注入咸海的阿姆河水引至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进行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沦为盐碱地。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的沙尘被风卷起,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被称为“白色风暴”。每当尘暴来临,浓浓尘幕遮蔽天空,近地面空气被沙尘饱和,人难行走、窒息难忍,播下的种子或小麦幼苗连同耕作层被吹掉,风积物埋压牧场和饮水池;尘暴过后,平整的耕地甚至出现沙堆,呈现一片荒漠景象。
4、节水工程:本意是为保障农牧业的丰产丰收,但却使绿洲的防护功能下降。所以生态问题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美国黑风暴:由人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制造成,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
6、援助非洲打井计划;
7、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反映由垃圾填埋带来的生态问题,垃圾填埋不是简单的找个地方买了那么简单,还涉及高温问题、气体问题和渗漏问题等; 这些内容虽然乍一看都是一些常识问题,但实际上如上所列的每一项都并不像表象的那样简单,老师在讲解时也画了很多的示意图,举了很多的实例和我们一起探讨,主要的是下面的三个例子:
1、草地“三化”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法是种草、以草定畜即通过围封的方式来达到轮封轮牧;但围封却又会影响草原食物链各生物的生态关系且可能使长出的草质量不高;
2、修官厅水库及永定河干涸的分析:官厅水库修建前未考虑到水库的修建会使沩河汇入永定河的入口形成水下沙坝,导致了一系列与初衷相违的状况;
3、青藏铁路修建考虑到的生态问题:修建生物通道,以金属管排热保护冻土及草皮移植等;
就我自己来说,这次听课我获益匪浅,让我充分意识到生态学不仅仅是和生物有关,与地理、水利及工程学等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生态问题绝不像单个的数学题那么简单,它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考虑生态学问题绝不能以孤立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它,需要有全局的动态的思考。很多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很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方法很重要,不能依赖理论,必须根据每一个具体情况逐个分析才行。因此,作为一个生态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整体意识才行。
而且,现代化社会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那么将来人类必定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生态环境,选择学习生态,让我有机会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我觉得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会再找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
第二篇: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 河流 环境保护 修复规划 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1】果。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2】原则。
(1)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2)经济社会现实可行是由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系统工程, 除将保护措施融入各项水利和其他经济工作中, 还要建设一些治理和修复工程, 庞杂且费用大、周期长。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确定合理适度, 现实可行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和工程措施。在实施中, 应该用生态的观念和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观点, 系统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既要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 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改变, 既要考虑水量, 又要考虑水质,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涉及到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生态工程等多门学科。难点之一在于其复杂性和不可重复性,不可能有控制地进行反复试验。修复工程不确定性大, 工程失败容易造成不可挽回到损失。
(3)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长期性,不是集中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因此, 要长期坚持不懈, 并将保护与修复工作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施工, 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
(4)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这是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之一。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势必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功能及水资源保护等。因而须将开发利用中对水生态环境的累进影响降低到最低。同样, 在进行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工程措施中, 也要注重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要重视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成果, 例如控制化肥流失技术、水体氮磷藻移出技术, 以及生物净化技术等等。
二、水生态修复规划内容与方法:
在“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方面,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也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从过程、目标到相关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河流生态恢复定义有以下主要表述:
“完全复原”(Full restoration),定义为“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Cairns,1991)。完全复原首先是河流地貌学意义上的恢复,这就意味着拆除大坝和大部分人工设施以及恢复原有的河流蜿蜒性形态。然后,在物理系统恢复的基础上促进生物系统的恢复。
“修复”(Rehabilitation),定义为“部分地返回到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重要功能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仍可以被重建。
“增强”,(Enhancement),定义为“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2)。典型的增强措施包括改变具体的水域、河道和河漫滩特征以补偿人类活动影响。比如改变河流内鱼类栖息地结构等。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增强措施虽能提供改善栖息地条件的机遇,但缺乏生态学基础,其有效性受到置疑(Beschta et al.1994)。
“创造”,(Creation),定义为“开发一个原来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创建新的栖息地的做法是一种管理手段,试图把丧失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或弥补这种影响。
“自然化”(Naturalization),由于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与原始的自然动态生态系统是不一致的。在承认人类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质量。通过河流地貌及生态多样性的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Rhoads and Herricks,1990)。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水系生态恢复的任务有三大项:一是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三是生物物种的恢复。总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水量、水质条件的改善,水文情势的改善,水力学条件的改善。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提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提倡多目标水库生态调度,即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基础上,模拟自然河流的丰枯变化的水文模式,以恢复下游的生境。
河流湖泊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外移堤防给洪水以空间并扩大滩地;退耕还湖和退渔还湖;采用生态型护坡以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生物物种的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河湖水库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包括鱼类在内从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二)、规划原则[3]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评估河流的生态状况,确定河流开发与保护的适宜程度,提出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工程措施和管理对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河流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1).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2).具备社会经济与生态双重功能
河流应该满足特定的防洪、供水、发电、环保、旅游等社会经济功能,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强调整体优化观点。(3).统筹协调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属于水资源保护类的专业规划,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并在综合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成为综合规划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也要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和衔接,这些规划包括:防洪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等,都需要统筹考虑,相互衔接。(4).河流生态修复与河流综合治理相结合
河流生态修复应与防洪、河道整治、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整治、城市景观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相结合,使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一些情况下,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也可以不单独形成独立的规划,而成为防洪、河道整治、环境整治、市政建设等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原则
(1)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物种多样性[] 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强,有利于生态修复。(2)改善流域尺度的河流景观格局配置
在流域尺度下需要研究改善全流域景观的空间格局配置,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需要以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的空间景观理论为基础,合理规划各种类型的缀块的数量、几何特征、性质,充分发挥河流廊道连接孤立缀块的功能。还要研究河流廊道与其它形式的廊道的协调关系。运用边缘效应、临界阈值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景观生态学理论,采取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增加景观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缀块,建立基础性缀块,运用不同尺度的缀块的互补效应等措施,谋求提高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3)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
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可以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
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的途径有:在河流平面形态方面,恢复其蜿蜒性特征;尽可能外移堤防以恢复河流原有的宽度,给洪水以空间,同时在汛期保持主流与河滩、河汊、池塘和湿地的连接。在河流横断面上,恢复河流断面的多样性,在水陆交错带恢复乡土种植被。在沿水深方向恢复河床的渗透性,保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通。通过这些景观要素的合理配置,使河流在纵、横、深三维方向都具有丰富的景观异质性,形成浅滩与深潭交错,急流与缓流相间,植被错落有致,水流消长自如的景观空间格局。
3、流域尺度规划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尺度应是流域。换言之,应该以流域为空间单位制定河流修复规划,而不是以区域或河段为单位。如果以区域或河段作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不仅忽视了河流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忽视了以河流廊道为纽带以流域为基质的生态景观的基本特征。所谓流域,在水文学中可以定义为地面分水线包围的汇集降落在其中的雨水流至出口的区域。
确定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时间尺度,必须考虑河流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新的生态系统需要足够的时间。因此,规划中制定的时间尺度具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项目实施的时间尺度;项目监测时间尺度;项目区管理时间尺度。
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河流生态修复要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个性,包括水文、气象、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属性;开发、利用、防洪的功能属性;人文、历史和休闲等社会属性,采取个性化的规划理念,寻求最佳的河流修复规划方案。
4、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对待外来干扰的反应总是力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自我恢复的功能。自我恢复的过程表现为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和生物群落的自适应能力。其结果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动态平衡,恢复原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些特征。
5、生态修复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
技术,是实现维护河流健康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除了技术支撑以外,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包括立法保障、执法监督和机制体制改革、推行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1)河流生态修复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
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结合。规划中应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生态和环境管理措施以及规划实施后项目区环境维护管理措施。(2)建立河流生态修复的多部门合作机制
河流生态修复必然涉及到各个政府部门和诸多行业,包括发展计划、水利、环保、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农业、交通、科技、旅游等部门,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建立统一规划和实施的机制,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3)建立河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水环境治理关系到流域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与全流域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公众利益,需要建立一种协商机制,在河流的开发者、保护者及社会公众之间达成河流健康标准的共识,形成一种被各方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案。需要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三)、规划编制的技术流程[5]
编制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现状及历史调查与分析;制定生态修复目标;提出规划对策;经济-生态效益评估。
规划编制的技术流程包括:1)明确规划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2)现状与历史的调查与分析,包括社会、经济及水资源状况、水文气象、地貌地质、河流演进历史和形态、生物物种状况和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调查分析。3)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4)确定规划范围、时间与空间尺度以及总体格局。5)确定工程任务主要包括:水文条件的恢复;生物栖息地保护和修复;生物群落的恢复及保护。6)建立河流生态监测系统和河流健康评估系统。7)制定管理办法。8)对于规划进行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估。
确定工程范围、工程目的、相关限制等提出问题前期调查前期调查资料整合分析初步构想自然地理调查水文气象调查地质地貌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生态调查民意调查等初步设计水力分析安全分析生态分析经济分析等生态环境监测民意反馈等细部完善所选择方案的细部设计反馈工程施工工程竣工后的监测维护等选择目标物种设定检测指标河流形态、土壤特性、生物群、岸坡型式、河床型式、岸边过渡带等评估
要区分两类被干扰的河流生态系统。一类是未超过本身恢复力的生态系统,是可逆的。当去除人类活动造成的胁迫因子,比如采取污染控制、水文条件的改善、改造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工程等措施以后,有可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的目标。另一类是被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它往往是不可逆的。在去除胁迫因子或称“卸荷”后,还需要辅助以人工措施创造生境条件,进而发挥自然修复功能,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一般来说,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可以归纳为三类:水文恢复措施、地貌多样性修复措施及栖息地恢复措施。水文措施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调节径流模式,如改变水库运行调度方案、调整河流取水方式、调水工程等。地貌多样性修复措施包括多项技术,其目的在于使河道具有一定的自然地貌特征,主要措施包括:河岸带廊道的修复;河流蜿蜒性特征的修复;河流断面多样化特征的修复;创建深潭-浅滩序列;河道内局部地貌特征的改善;生态型岸坡防护技术。栖息地措施包括在河床、河岸、河岸带上设置一些结构物,改善河流的生态功能,以及在河流内设置遮蔽物、开挖枯水河道、进行岸边带植被和改善河床底质等。
在确定利用某种修复措施后,应在理解其结构、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细部设计,比如,深潭-浅滩序列的修复和重建必须建立在对河道历史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应根据河流地貌学分类,与同一流域内其它具有同类地貌特征的未受干扰河段进行类比分析。除此之外,也可以按照水力学和泥沙输移理论的一些经验公式确定相关特征参数。表2-1为深潭-浅滩序列结构、功能和特征的一些要点。
表2-1 深潭-浅滩序列的结构、功能和特征(National Rivers Authority(1994b))
占到河流栖息地的50%以上;
断面流速不对称,即使在顺直河段也是如此; 河床底质为松散混合砂砾石;
在水深大于0.3m的所有流量条件下,比相关联的浅滩断面窄25%; 位于弯曲段的顶点;
深潭
在枯水流量条件下,与出露的砂砾石沙洲/边滩相关联; 对于水域内的大型植物和鱼类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具有重要的休闲娱乐价值,如垂钓、划船等;
可能有周期性的泥沙淤积,特别是在上游有大量泥沙供给的情况下(如河岸侵蚀崩塌)。洪水过后和深潭调整以后,泥沙可能会被冲走。占到河流栖息地的30-40%;
局部较陡,河流纵剖面较浅,一般情况下,横断面基本对称; 在枯水流量条件下,水流湍急;
在各种流量条件下,比相关联的深槽断面宽25%;
位于两个弯曲段之间的过渡段,间距为3到10倍的河宽(河床越陡,间距越短)。混合砂砾底质,具有一个密实的砾石面层。应在浅滩表面放置一些大块石,以打浅滩 破低流速模式,形成湍流,营造多样性的栖息地环境;
洪水过后,可能会出现泥沙淤积问题,上游深槽会产生淘刷。过度淤积的泥沙将在后期的枯水流量条件下被冲刷至下游深槽;
与深槽相一致,一般位于河流的蜿蜒段。在顺直河段,可能会出现交替的浅滩; 浅滩高出河床的高度不应大于0.30.5 m,顶高程的连线坡度应与河道坡降一致; 为鲑鱼和多种无脊椎动物群落提供产卵栖息地。通过过滤、曝气和生物膜作用,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
另外,以下是治理污染水体,净化水质的措施[6]:
规划措施:
(1)水域截污:可以通过规划手段,对地区水系的整理、疏浚,使该地区水系与外围河道有意识地进行隔离,加以隔断上游被污染的水体,使地区水体尽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受外界影响的水系。上游水体通过外围河道绕开地区水域,流向下游。
(2)引清调水:在地区内部分河道上设泵站,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河水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保持和改善水质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利用降水来达到引清调水的效果。遇上下大雨的时候,可以打开隔离水体的水闸,利用地区内外水位的高差,配合泵站的牵引,乘势排水,不仅利用雨水稀释了河水,而且利用水位高差增大了河水的流速,从而达到冲污、稀释、自净的效果。(3)营造沿岸“绿色走廊”:在区域截污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整体规划,尤其是对区域内河流沿岸进行绿色规划,营造“绿色走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河流沿岸建设推行“绿化”和“造景”相结合的建设方案,以“植树绿化”为主题,同时配以雕塑、凉亭、座椅和灯饰等一系列小景观,建设一条独具特色的沿河绿化景观带。水处理措施:
(1)底泥处理:城市河流污染的底泥处理包括河道中的底泥处理及底泥挖出来后的处理。在进行引水冲污的同时,可结合河道疏浚工程,先采用小型挖泥船或水动力方式挖除底泥,然后在河底铺上细沙和石头,以减少CO2 ,CH4 以及重金属化合物或离子的沉积。(2)曝气复氧::河道曝气复氧的形式可以采用固定式充氧和移动式充氧两种,氧源可以采用空气和纯氧。由于固定式充氧具有单位充氧量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的优点,适合于固定污染源,因此,建议在地区水域范围内水体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进行充氧,以期能在较短的时间降低该处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改善水环境。
需要指出,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比如引进大量外来名贵树木花草,或建设繁复的楼台亭阁,或沿河建设喷泉广场和戏水乐园,这些建设项目有可能加剧河流的人工渠道化,与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大相径庭。
成功的河流修复经验表明,生态修复规划是一种“辅助性规划”。人的任务不是改造自然,更不是控制自然,相反,人的任务是帮助自然界恢复到更为自然的状况。可以说,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与方法
其实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紧密相连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 认为:“生态工程的本质是对自组织功能实施管[6]理。”。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近年来,我国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采取退田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功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水生态环境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可以利用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开展生态修复,这是一种经济的规划方法,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投入之比要高。
根据水生态环境不同的情况,对河道、岸坡、堤防和防洪墙等不同修复重点,选择不同的方案(表3-1,3-2,3-3),可以更加有效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表3-1 修复河道环境特征的措施
修复工程的目的
可能采用的方案
恢复河流蜿蜒性,控制河道坡降,进行岸坡防护或河道衬砌(混凝控制河床和河岸侵蚀
土或块石),种植植被,建设植被缓冲带。
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拦截泥沙,恢复受干扰区域的植被,有选择避免河床淤积
性地清淤,建设植被缓冲带。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修建水位控导工程,植树造林,发挥牛轭湖的功能。
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建设分洪道,建设深潭和浅滩,加强河流内
栖息地结构,修建水位控导工程,拦截泥沙。
单侧施工,建设植被缓冲带,建设分洪道,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维持枯水期水流深度和速度
保护水质
采取导流措施排水后进行开挖,有选择性地疏浚清淤
加强河流内栖息地结构,仅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恢复河流蜿保护水域栖息地
蜒性,建设深潭和浅滩,改善河道底质,设置鱼道,修建水位控导工程,发挥牛轭湖功能,有选择性地疏浚清淤
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植树造林,种植植被,恢复受干扰区域避免减少河岸带植被 的植被,保护裁弯取直后形成的森林区
创建或维持坡地的多
河流廊道管理,种植植被,合理堆放疏浚和开挖的土料
样性 创建湿地
提高或保护河流内区域的美学价值
植树造林,发挥牛轭湖功能,合理堆放疏浚和开挖的土料 恢复河流蜿蜒性,建设深槽和浅滩,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修建水位控导工程,建设水面景观,河岸应用特殊材料并进行修整 仅改变河道单侧的岸坡结构,种植植被,对疏浚开挖土料堆积体进提高或保护河边区域
行修正以形成一定的造型,保护植被缓冲带,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修的美学价值
整,建设水面景观,有选择性地疏浚清淤
提高或保护河流内的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修建水位控导工程,保持牛轭湖和弯道,娱乐价值
表3-2 修复河道岸坡环境特征的措施
修复工程的目的 维持或提高河岸带陆地环境的栖息地价值
可能采用的方案
应用加筋护坡结构,护脚措施,削坡后植被,种植树木和灌木等植物,进行河流廊道管理,修建隔离和缓冲带,浮水植物 为水底大型无脊椎动物
抛石或毛石,石笼,或其它特殊结构
提供稳定的底质 提供或维持鱼类栖息地
植被保护,植被护坡,特殊结构,土质堤防
绿化,植被与其它结构措施的组合(复合护坡,开挖的台地,土增加或维持审美资源
质堤防以及抛石区再植被),建设隔离或缓冲带,进行河流廊道管理,有选择性地清障,建设土质堤防
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亲水设施
表3-3 修复堤防和防洪墙环境特征的措施
修复工程的目的 提供鱼类栖息地
可能采用的方案
对取土坑塘进行特殊设计,控水结构,取土坑内建鱼类庇护所。避免对湿地的破坏,堤防布置中保留或增加河漫滩区,尽量不砍伐植保护或创建湿地
被,超标准设计排水沟,在取土坑塘内修建人工岛,植树
避免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树木,尽量不砍伐植被,建设“超级堤防”,植保护或创建坡地栖息树,通过插枝加速灌木生长,布置隔离网,有选择地进行植被维护和地
管理。
对取土坑塘进行特殊化设计,道路和小径,设置宣传栏、观察区等,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舟船码头,钓鱼设施,游泳池,沙滩场
种植观赏植物,对取土坑塘和池塘进行特殊化设计,应用可拆装防洪增加或维持审美资源
墙,对防洪墙、泵站和其它建筑物进行建筑艺术处理。
河流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中还要包括监测和评估的内容。一旦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执行以后,便开始了在人工的适度干预下河流演进的过程。其演进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向良性方向发展,可能持平,也可能继续退化。换言之,其演进的方向不一定沿着规划预定的方向,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于对象河流进行跟踪式的生态监测。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借以确定规划的有效性,必要时需要适应新的情况修改规划。沿着“规划-监测-评估-调整规划”这样的流程编制的规划称为“适应性规划”,在控制论中可以称这种技术路线为“负反馈调节”。
复合护坡,近岸平台的建设和保护,削坡后再植被,河道重新布
置,抛石区再植被,河流廊道管理
参考文献
[1] 蒋 屏, 董福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2] 国家林业局等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林业出版社,[J].2000.[3] 董哲仁.试论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中国水利.[J].2006年第13期,总第559期 [4] 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DB/OL〕 http://www.xiexiebang.com/xz/dong.doc.[5] 俞可达,郑振华.江南水乡城市水环境整治规划研究.山西建筑.[J].第33卷 第7期,2007.3.[6] Odum, H.T.1989.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elf-organization [D].pp 79-101.In: W.J.Mitsch and S.E.Jorgensen, e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Wiley, New York.
第三篇: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当代学生的我,在入学前对于“生态文明”没有具体的概念。入学后,在授课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专题后,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后,适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些许浅见。
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定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想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的进步的状态和成果。生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构成的系统。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从纵向的维度,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后在工业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之上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超越其上的文明;是全方位的,其包含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种多元的、互动的、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稳定的、循环的和可持续的。因此我认为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生态文明其应当包括:富足、循环的物质文明,多元、宽容的精神文明,民主、有序的政治文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文明,以及良好、持续的生态文明。而从横向的维度,是把整个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 1
几个方面;这时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它与其他文明互为前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这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也是不行的,没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不能持久的。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如果最后造成人类自身家园的破坏和丧失,是谈不上文明的。因此,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其次,我们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专题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当代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有哪些?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比如: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万亿吨,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2.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20世纪70年代,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到2003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万平方千米;3.森林资源贫乏和草地退化: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但天然林和成熟林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人工林面积虽然有所扩大,但林相单一,保护生态的功能要逊色许多;4.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目前有3000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据联合国《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名单中,我国就占156个,约占其总数的1/4;还有气和固体废物的污染、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及海洋生态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
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次明确下来。党的十八大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均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比如: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2.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3.大力开展媒体宣传: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4.政府体制改革:在过去建设的不足方面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单纯地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依据;5.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6.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需要明白,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和小团体的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 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建立
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我愿意为建设美丽的中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使用布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倡步行、骑单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绝过分包装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新闻网,2012-11-08.〔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10-28.〔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4〕范俊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苏大课堂讲座.2012-10-7.〔5〕陈慧.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措施.中文期刊网.2012-09-17.
第四篇: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并政发〔2008〕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三日
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直接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存质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决定,有效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修复与保护、疏浚与治污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原则,突出重点,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之得到修复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汾河进入娄烦县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对流域内地表水、中水、矿井水等水资源合理调度,达到以下目标:
(一)疏浚目标:确保汾河干流188公里河道常年至少保持最低生态流量及部分农业灌溉用水,恢复汾河自然流水;河道复流入渗,逐年补给兰村、晋祠泉域地下水,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复升;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促使适宜浅水生物生存的湿地基本得到修复和改善;力争通过城区主干道径流量达到5立方米 /秒。最终通过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实现绿色转型。
(二)治污目标:汾河干流兰村以上河段常年争取达到地表水Ⅲ类,兰村以下河段力争常年保持地表水Ⅴ类;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种树、种草,有效管护,加强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三、分期实施目
(一)近期目标(2年)
疏浚目标:对太原汾河干流河道综合整治,落实途水量补给方案,实施对流域内雨洪水、中水、矿坑水的统一调度应用,实现太原汾河干流常年全线复流目标;汾河河道复流输水经过渗漏段补给地下水,并对汾河流域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关井限采,止降回升地下水位;严格实行节水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水工程,提高全社会用水效率。
治污目标:加强干流两岸植被建设与管护,有效保护水源地,使汾河干流面貌明显改观;严格监管干流沿线工业和生活污废水达标排放,确保复流后的汾河干流河段上、中游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Ⅲ、Ⅴ类水水质标准;制定合理中水水价,扩大中水利用市场,实现污水处理厂良性运行;加快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和无害化集中处理,使太原汾河干流基本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配合封山禁牧,实施干流沿线草地治理,支持发展设施养殖,实现畜牧养殖业由自然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的平稳过渡,保护农民利益。
(二)中期目标(5年)
在太原汾河干流河道水生态环境初步改观的情况下,按照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要求,结合富民工程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进一步扩大汾河干流沿岸植被绿化范围,在主要支流源头建设水源涵养林,在主要支流入汾段建设水土保持林;在干流中游河段基本达到地表水V类水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治理重点放在一级支流(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北排洪沟、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风峪河),实现工业污废水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一个档次、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类标准排放,确保汾河中游河段水质常年保持V类标准、部分河段逐步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实施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有条件的煤矿和矿井实施煤水双采,全面实施坑井水处理回用工程;全部关闭汾河流域煤炭禁采区内30万吨∕年及以下煤矿,实施限采区内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强汾河流域主要泉域保护。通过以上措施,使汾河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河道自然生态基本得到修复改善,为全流域自然生态恢复奠定良好基础。
(三)远期目标(10年)
着眼于重塑太原汾河流域自然生态,以天然林保护为主,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汾河中游河段,利用地形条件扩大塘池、湖泊和湿地面积,形成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充分应用新技术提高污废水处理水平和水重复利用率;继续对散居在汾河流域的偏远村落实施移民搬迁,从根本上减少人为环境破坏,使地表水系生态自然恢复、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根据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要求和流域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配、疏解重构汾河流域生产力格局,逐步实现汾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建立高效稳定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蓝天碧水”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一)近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1.疏浚项目
(1)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整治疏浚项目
从兰村至清徐韩武汾河河道长约73公里,除太原汾河治理美化段16.5公里(从森林公园西门至南延3#橡胶坝)外,对其余56.5公里河道主槽进行清淤疏浚,疏浚宽度80~120米。具体分布为:尖草坪区14.0公里,清淤100.4万立方米;晋源区25.0公里,清淤45.19万立方米;小店区21.5公里,清淤39.94万立方米;清徐县3.5公里(左岸)及18公里(两岸),清淤59.3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187万元,按城市段省、市3∶
7、农村段省、市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265万元,市投资1922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汾河人工湿地建设项目
从火炬桥下游500米处南延3#橡胶坝开始至刘家堡桥下游1.5公里处,共修建18座浅坝,在横向上将水面扩宽至60-80米,在南环高速桥上下游各2公里,刘家堡桥、小店桥上下游各1.5公里范围内将水面扩宽至180-250米,形成水面面积约230万平方米,湿地面积370万平方米。对3座桥上下游各500米防洪堤内外侧种植低矮灌木进行绿化,对防护林缺失地段进行补栽,两岸修建4米宽泥结石路面。工程总投资23472万元,按照农村段省、市7∶
3、城市段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5135万元,市级投资8337万元。由市水务局组织实施。
调蓄工程清淤项目(二坝库区)
对二坝库区进行清淤,清淤量约120万平方米,修建右岸防洪大堤2.0公里,对工作桥面板进行更换。项目总投资4755万元,属干流重点生态治理河段,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支流河口整治项目
规划整治杨兴河、北涧河、冶峪沙河、九院沙河、白石河、南峪沙河、柳子沙河入汾口。对支流口进行清淤疏浚,加高培厚堤防并对支流入口进行防护。治理总长14公里。工程总投资4484万元,按照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345万元,市级投资3139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兰村至柴村桥段治理项目
工程包括拦河跌水3座,堤岸防护1100米,东、西干冲沙闸更新改造。利用此段已有沙坑进行生态修复,修复后蓄水水面宽100-250米。天然水面面积173.93万平方米,湿地面积165.1万平方米。对柴村桥及西北环高速桥上下游各500米防洪堤进行绿化。工程总投资7085万元,属于干流重点生态治理河段,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以上5个项目在2008年和2009年初启动,工期两年。
太原市城市水系循环项目 太原市城区水系位于市中心西部,北起森林公园,南至迎泽湖,纵贯尖草坪、杏花岭、迎泽区。从东干渠引汾河水至森林公园,经城西水系至迎泽公园,在迎泽公园南侧修建提水泵站,设计提水流量1立方米/秒,提水至南沙河流入汾河,形成循环水系。增加由汾河一坝西干渠向晋阳湖1立方米/秒的生态用水,在晋阳湖与汾河之间修建退水渠与节制闸,使晋阳湖水得以净化。
北涧河水系:由东干渠北涧河闸放水0.25立方米/秒,顺北涧河河道流入汾河,沿途在主槽内修建4座挡水坝,将水引至滩面形成满河流水景观。
北沙河水系:在金刚堰路处修建提水泵站,从东干渠提水0.25立方米/秒到北沙河五一路段后顺河自流而下,提水管径600毫米,长2650米。沿途在主槽内修建16座挡水坝,将水引至滩面形成满河流水景观。
南沙河水系:在迎泽湖南侧修建提水泵站,从迎泽湖提水0.5立方米/秒到并州路后顺河自流而下,提水管径700毫米,长1400米。在主槽内修建17座挡水坝。
晋阳湖循环水系:在晋阳湖东南角修建放水闸1座,闸后修退水明渠2.3公里将水放回风峪沙河,对城区段西干渠进行覆盖。
以上项目总投资11800万元,其中晋阳湖循环水系总投资8830万。属市区域内项目,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3540万元,市级投资8260万元。2009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风峪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长度10公里,绿化带面积105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420万元,省级专项基金1000万元,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000万元;市级投资4420万元。由晋源区政府牵头组织。
(2)太原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
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项目 汾河二库上游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一级支流建设淤地坝拦沙保厍为重点项目,在汾河一级支流涧河、天池河、屯兰川、杨兴河等流域上游建设淤地坝。规划2008--2009年在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12条小流域建没淤地坝77座,其中:骨干坝6座、中型坝6座、小型坝65座,坝控面积45.2平方公里,总库容627.6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达273.29万立方米,可淤地1500亩。概算投资1557万元,比照国家沿黄淤地坝投资政策,按省、市各半比例分摊。牵头组织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古交市水务局、娄烦县治汾办、阳曲县水务局。
(3)太原汾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工程
太原市汾河灌区配水面积53.93万亩,为适应汾河干流常年最低生态流量供水要求,灌区农田采取“长时间、小流量”小畦节水灌溉,对21.81万亩斗渠以下末级渠系防渗及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工程总投资10406万元,申请省级投资6750万元,市县两级配套3656万元。项目牵头组织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水务局;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农民用水协会。
2.治污项目
(1)太原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娄烦县污水处理厂8千吨/日升级改造回用工程,2008年底完成,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省级投资3000万元,市级投资3000万元,由娄烦县政府负责;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20万吨/日,2009年底完工,项目总投资53000万元,其中42000万元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其余11000万元用于管网建设,2008年计划投资13000万元;晋源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10万吨/日,2010年完工,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申请中央国债资金4300万元,申请省级投资4300万元,区政府自筹9400万元;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规模达到16万吨/日,2009年建成完工,项目总投资25000万元,2008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杨家堡污水厂16万吨/日升级改造,2009年建成完工,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类标准,项目总投资1.7亿元,资金来源为合资合作形式。
(2)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工程
太原汾河两侧3公里范围内187家工业企业关停7家,搬迁12家,其余168家实施治理达标升级。项目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经委组织、市环保局监督实施。项目总投资312313万元,分别为: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投资95337.85万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异地搬迁升级改造投资7650万元,汾河流域3公里范围企业治理投资120921.35万元(企业自筹),2008年重点企业治理投资88404万元(企业自筹)。
(3)煤矿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禁采区内5个矿井关闭,并对关闭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关闭矿井为:山西新北方安峰煤业、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清河三煤矿、古交市梭峪乡会立第二煤矿、古交风坪岭煤矿、古交市黄达煤业。修复治理内容主要为关闭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等。治理面积2.75平方公里,总投资12000万元,所需资金全部从煤炭资源价款中安排,并按省、市、县5∶2∶3的比例分摊。项目单位由娄烦县、古交市政府牵头,市国土局、煤管局配合。
(4)矿坑水回用工程
按照“谁排放、谁处理”原则,汾河流域矿井水处理工程资金全部由煤矿自筹。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煤炭局负责安排并监督企业实施。
(5)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主要支流和排污口水质监测 在主要支流、主要污水排放口建立13个水质监测断面,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全面监测。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全部由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水质监管项目对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49个排污口进行规范化建设,投资2428万元;加强汾河流域监督性监测能力和县级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购置监测站仪器设备车辆,投资191万元,完善执法监察交通、取证、信息化应急、通讯等装备;加强太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汾河流域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能力建设,投资1167万元。以上项目共计投资3786万元,申请省级投资30%,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相关市、县及企业具体实施。
3.疏浚和治污配套项目
太原汾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太原干流沿线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汾河干流两侧坡面上,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大户治理荒山为重点,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逐步恢复汾河流域生态植被。在汾河水库沿线小流域和汾河一、二库区间干流两侧坡面上恢复植被,完成治理面积30000亩,投资2400万元,比照国家淤地坝投资政策,按省、市县各半比例分摊。项目实施后,一、二库区间汾河干流两侧林草覆盖率增加40%。牵头组织部门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古交市水务局、娄烦县治汾办、阳曲县水务局。
太原汾河流域植被绿化建设 建设汾河干流两侧护岸林带79.2公里,荒山绿化10.7162万亩,封山育林3.1596万亩,农田林网折合造林面积1.092万亩。项目投资7709万元,按照省、市县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5396.3万元,市财政投资2312.7万元。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
太原汾河流域湿地保护
建设汾河上游、天龙山、凌井沟、晋阳湖等4个湿地保护区,主要建设保护站、动物救护站,购置防火、输电通讯、科普宣传及巡护、野外投喂、科研仪器等设备设施。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属省管项目,全部由省级投资。由市林业局牵头组织。
太原汾河流域草地治理
太原汾河上游区(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尖草坪区、万柏林区)退化草地修复治理项目、汾河(太原段)下游区(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杏花岭区、迎泽区)基本草场建设项目完成围栏封育70万亩,退化草地补播70万亩,退耕还草50万亩,基本草场建设15万亩,青贮氨化配套设施50万立方米,机械设备配套800套,鼠害防治40万亩,虫害防治60万亩。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按照省、市县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1000万元,市县级投资9000万元。项目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按工程进度近期投资9100万元,中期投资10225万元,远期投资10675万元。
以上项目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以下补充项目建设期为三年:
(1)汾河兰村至清徐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太原城西水系循环项目(补充)为提高城西水系各相连湖流量,在城西水系龙潭公园至南海子公园打通海边街段,形成明渠;在解放南路段扩建迎泽公园进水管道,增加迎泽湖进水量0.5立方米/秒,使循环水量达到1立方米/秒;在原有城西水系循环项目基础上,贯通明渠750米、暗管铺设1300米、园林美化5项、叠水架桥21300米以及拆迁8100平方米。项目投资5894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1768万元,市级投资4126万元。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太原城市水系循环项目(补充)风峪沙河景观工程
建设污水排水防渗工程。在河道内建湿地、河堤两岸进行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7680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300万元,市级投资5380万元。由晋源区政府牵头组织。
汾河太原市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北延段补充段项目
北起太古岚铁路桥,南至森林公园西门与二期工程北延段相接,全长5公里,治理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10万平方米,滩地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东西护岸10.4公里。工程总投资12942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市财政投资9062万元。由市建管委组织实施。
清徐县县城水系水利建设项目
汾河清徐段蓄水工程,白石河城区段蓄水工程,三湖、七莲池维修改造及水系连通工程,项目总投资1037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8531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85万元,临时工程111万元,预备费769万元,其它费用879万元。按省、市3∶7投资比例,省级投资3112万元,市级投资7263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
白石河河道治理项目
治理河道12.7公里,其中:沟道治理9公里,下游河道治理3.7公里,扩建交叉闸。沟道治理资金1800万元,下游河道治理资金1800万元,扩建交叉闸资金300万元,共需资金3900万元。按省、市7∶3投资比例,省级投资2730万元,市级投资1170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
(2)太原汾河流域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
松塔水电站(引汾济潇补水工程)
主要工程项目有:修复西贾湿地,扩建小店区郜村提水灌区一级站、二级站及渠系建筑物,穿潇工程,潇河民生灌区一、二,三级支渠连接段工程。投资9600万元全部申请省级专项解决。由市水务局牵头组织。
汾河水库库周塌岸治理
在现已治理基础上,水库沿岸一周总长度22.25公里范围内进行规划治理,设碾压土低坝21座,过沟堆石坝11座。总工程量578.9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512.88万平方米,石方27.9万立方米,砂砾石及反滤料5.97万立方米,堆坝石渣32.2万立方米。项目总投资15985.2万元。申请省级专项解决。2008年规划实施1段、2段,需投资3672.9万元;3段--7段规划近期实施。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
娄烦县涧河县城段梯级蓄水项目
建设翻板闸10座,包括闸底板、消力池、防渗墙、铺盖、排水设施和闸门及工作桥,每座长60米,宽20米,高1.6米,间距200米,总长2000米,八道水面首尾相连形成总水面 9.6万平方米的湖泊景观,可一次性拦蓄地表水7.8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按农村段省、市7∶3投资比例,市财政投资900万元。项目2008年启动。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
(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包括太原市丈子头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工程和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丈子头转运站工程总投资4512万元,建设规模1000吨/日;清徐县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2200万元,建设规模200吨/日;古交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规模260吨/日;娄烦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1400万元,建设规模100吨/日。
(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清徐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规模3万立方米/日,工程总投资5310万元,由清徐县政府牵头组织。尖草坪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总投资2960万元,由尖草坪区政府牵头组织;娄烦县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2365万元,由娄烦县政府牵头组织,2008年启动,工期三年;古交中心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总投资8665万元,由古交市政府牵头组织。2008年启动,工期两年;新建阳曲县污水厂,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总投资8000万元,由阳曲县政府牵头组织。2009年启动,工期两年。
3.整治措施
(1)关闭太原汾河流域上游煤矿。近期,对禁采区域矿井实行关停。由市煤炭局等相关县(市、区)政府并组织实施。
(2)采煤业从太原主城区全部退出。
(3)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制度,彻底取缔太原汾河流域3公里范围内污染水体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项目,取缔破坏汾河生态环境及水质的资源开发活动,依法关闭汾河沿岸违法排污口,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及工艺设备实施关停淘汰;对位于城市规划区、居民集中区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易地搬迁升级改造;对虽经合法审批但影响汾河水质的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对2008年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流域内未达标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关闭停产。
(4)加大地下水超采区关井限采力度。按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统筹兼顾生产和生态用水原则,严格控制在严重超采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开采地下水,制定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目标规划及关井压采措施,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恶化。在关闭自备水源井的同时,发挥引黄工程现有能力,通过对流域内各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重点超采区关井压采提供可用水量。
(二)中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1.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工程
通过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合理配置大中小坝,形成坝系。汛期拦蓄干流两侧泥沙进入汾河河槽,枯水季节放水入流河道,丰蓄枯放,蓄浊排清,增加干流水量,减缓河道淤积,提高干流水质。在干流两侧建设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增加坝地。
2.水土保持小型水利工程
建设小型节水、引水、提水工程,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两岸坡面水保生态林、经济林、滩地耕作提供水源,提高生态林成活率和经济林果品产量、滩地产出率。
3.汾河支流生态植被与经济林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汾河主要一级支流绿化,西川河、南川河、涧河、细米河、天池河、屯兰河、狮子河、干河、潇河、风峪河、白石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及两侧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护林8万亩,太原汾河流域主要一级支流两岸各50米植护岸林带100公里(折合造林面积1.45万亩)、经济林1.8万亩,林网(带)0.2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工程总投资6977万元。
4.汾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主要为汾河公园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投资1400万元。
5.汾河流域草地治理与退牧工程
建设围栏封育项目、退耕还草项目、鼠害防治项目、虫害防治项目,配套基本草场、舍饲圈养等设施。
6.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
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并达标稳定运行,生活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并补充汾河生态水量;提高污水处理和污泥再生利用工艺技术水平。
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粪便处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二级转运站工程、医疗废物备用焚烧炉建设工程、汾河水库周围垃圾处理工程等,彻底消除生活垃圾“围城”现象,全面实现流域内生活垃圾处置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8.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
对已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进行污废水深度处理,部分企业治理达标后直接回用,实现零排放。
9.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对太原汾河流域限采区矿山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复垦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
(三)远期建设项目和治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我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水质监测和环保设施维护应急机制,全面恢复重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重点搞好太原汾河流域林地管护和植被建设,巩固植被修复成果,封禁保护林地2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0万亩,建设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湿地、湿地公园2处,加强草地建设与保护,使汾河流域植被环境基本得到恢复。加大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和林业产业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绿色产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全面增强汾河流域综合实力,促进全市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制定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太原汾河流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植被状况等,进一步细化我市汾河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布局,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实现煤炭开采绿色节水转型;对化工、电力、冶金、煤焦、造纸等领域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实行升级改造,遏制其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在《山西省节水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太原汾河流域全社会节水规划,制定节水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绿色产业、节水型工业项目,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使用效益;采取政府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加快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植树造林和荒山荒坡绿化工程建设。汾河流域各县(市、区)要制定完善相应区域规划及政策措施。
(二)科学划定水资源禁采限采区域
根据太原汾河流域内矿山企业对汾河的影响程度,对可能直接破坏汾河河床、导致地表水直接漏失的区域实行禁采限采措施。禁采区为汾河上游段(兰村以上至娄烦)干流两侧岸边以外500米范围内,兰村泉、晋祠泉带;限采区为汾河中上游干流左右两侧岸边以外1500米、一级支流岸边左右1000米范围内和兰村泉、晋祠泉重点保护区。市水务局、环保局、林业局、规划局、煤炭局、国土资源局等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禁采限采范围,严格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
(三)加强汾河干流水功能区管理
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进一步核实汾河干流不同功能河段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加强汾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建立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增设相应水质监测断面,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四)制定完善汾河流域治理修复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调整完善汾河流域相关县(市、区)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对禁采区、限采区关停企业和当地政府给予一定补偿,确保地方利益不受损害。补偿资金统筹用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并建立完善水价格体系,有效调整供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2008年底前,汾河流域县级以上城镇全部开征污水处理费;建立市场激励机制,严格控制汾河流域污染排放总量,逐步实现排污权由无偿取得转变为有偿使用;强化管理,严厉制裁汾河河道违规采砂行为。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市政府成立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领导组,张兵生市长任组长,荣彤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林业局、农业局、煤炭工业局、环保局、规划局、建管委、物价局、扶贫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项目资金综合平衡和领导组日常工作。市政府与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签订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近期目标责任书,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各县(市、区)政府要逐级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各项目牵头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制度。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好项目监督检查,审计、监察、发改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审计、监督和稽察。
(附注: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近期工作项目表和项目补充表另发)
第五篇:关于坝堤修复报告
关于芦湾村境内河道治理段冲毁坝堤
修 复 资 金 申 请 报 告
临泽县水务局:
芦湾村黑河沿岸一社、二社、三社、四社经常受洪水灾害,致使沿岸620亩耕地受灾而减收、绝收,部分河岸和耕地冲毁,水土流失严重。1985年至今,我村沿岸几个社为保护耕地先后在黑河沿岸修建坝堤、护河丁头五十六个,栽植护堤、护岸河柳、红柳达36万株。由于用工数额较大和护河资金、木料紧张致使护河工程滞后,部分社的护河坝堤和护河丁头被洪水冲坏,其中(详细数据见2页附件)
一社修建坝堤8座,坝长76米,坝高2米,宽6米,水深为1.5-2.5米(坝头水位);护河丁头12座,长9米,高2米,宽6米,水深1.5-2.5米(丁头水位)。其中,冲毁坝堤4座,丁头12座;
二社修建坝堤7座,坝长72米,坝高2米,坝宽6米,水深为1.5-2.5米,(坝头水位);护河丁头8座,水深1.5米-2.5米。其中冲毁坝堤4座,丁头8座;
三社修建坝堤6座,坝长60米,坝高2米,坝宽6米,水深为1.5-2.5米,(坝头水位);护河丁头8座,水深1.5米-2.5米。其中冲毁坝堤4座,丁头8座;
四社修建坝堤6座,坝长60米,坝高2米,坝宽6米,水深为1.5-2.5米,(坝头水位);护河丁头8座,水深1.5米-2.5米。其中冲毁坝堤6座,丁头11座。
为了保护我村原一社、二社、三社、四社社耕地免受水灾,河岸变窄和水土流失,我村将继续加大对黑河沿岸原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冲毁的坝堤18道、丁头39个修建和加固。由于资金、工料缺口较大,望县水务局给予资金解决为盼。
特此申请
专此报告
申请单位:芦湾村委会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