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开发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也逐渐拓展出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和更加成熟的机制,摸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开发扶贫,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和全面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道路。在此期间,扶贫政策也从救济式扶贫过渡到了开发式扶贫,同样,由于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也浮现在面前。
在以往,当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贫困群体无法承受突发自然灾害和由此带来的损失所造成的新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现如今,生态环境的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在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之间取得双赢,既要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取得成效,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工作重心。
荆门市属插花贫困地区,下辖多个重点贫困乡镇。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了部分贫困乡镇生产力水平的底下,面临先天条件的不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和积极引导下,全体民众万众一心,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桎梏,致力于把荆门建设成为社会安定和谐,经济日益增长,环境优美宜居的生态城市。
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全方面看待贫困问题。
贫困地区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贫瘠的自然资源,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落后的文化环境等多种原因,有人认为只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促进以当地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便可以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殊不知当开发商们大刀阔斧的开发建厂之后,使得原本有限的自然资源再一度紧张。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民便由于没有自然资源可以利用而重新返贫。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贫困人口自身作为出发点,了解如何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维持生计,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
当前,生态文明理论已经成为我们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同时,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要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在理论上首先要破解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扶贫开发三者的逻辑关系。生态文明是理念,循环经济既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实践过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扶贫开发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寻找到三者之间,特别是循环经济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扶贫项目的选择。今后的扶贫项目选择,更应立足于克服农业的反生态属性,通过形成循环经济中扶贫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循环经济中,重点扶持资源高效利用型共生生态农业、资源微观聚集型家庭生态农业、生态强制修复型以工代赈农业等扶贫项目。每个扶贫项目要产生效果,项目是否有相应的技术体系支撑非常重要,每个项目都应当形成一个循环产业链,而绿色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应当是技术支撑
体系中的核心技术。要让每一个扶贫项目的推进本身就成为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扶贫开发新的政策作为保障。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扶贫开发的政策重点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就是说,我们要把生态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形成生态环境的收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生态文明视角的扶贫开发,旨在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功能的提升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扶贫效果和全社会的福利。生态扶贫也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达到扶贫目的的一种策略,它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材料、生态旅游业等。在既定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改善环境,平衡生态。从农村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上看,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关键在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护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调整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帮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生态扶贫可以将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的前提下,降低项目投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得到生态建设的长效促进,构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的高效机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扶贫开发,需要制定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使生活在农村的劳动力有更多的选择,获得相同的权利。按照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出针对脆弱群体的专门扶贫政策,以期摆脱区域性发展和产业化扶贫中仍然漏出最贫困户的困境。需要生计保护和生计促进政策相互配合,构建针对农村脆弱势群体的保护网,在此基础上开展能力建设和生计促进项目。
第二篇: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
关于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建议
陈莹峰
【摘要】我国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是科学规划,精心布置、高瞻远瞩,求实创新、强化意识,推进建设、突出重点,强基固本、区域一体,构建体系、生态移民,输出劳力、大力扶持,奋发图强、创新思路,生态旅游、提升服务,提高质量、发展产业,文明生态、以人为本,生态村屯、文化生态,民主生态、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创新管理,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生态与扶贫 建设 开发 建议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的,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是改变落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汇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而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共识。因此,在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建设好文明生态村,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基本原则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要明确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即生态承载功能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明显进步;要遵循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变化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一是生态至上、绿色发展,区域一体、优势发展的原则;二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三是“五个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统一,改革动力与精神动力相统一,试验性与示范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开放性相统一。【1】
二、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一)科学规划,精心布置。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做好与区位、区情、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发展规划。一是因地制宜。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基础条件差异大,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二是深谋远虑。要完成和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乡村园林绿化、环境美化和卫生达标建设等公共资源。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在规划与建设中增加乡村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和增加项目建设。
(二)高瞻远瞩,求实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以生态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前提,做到寓生态建设于扶贫开发之中,实现“开发扶贫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一是系统而超前。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走一步而活全盘;要远见卓识,即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超前;二是求实而创新。实情要看得准,吃得透,要尊重群众的实践,抓实施见实效;三是多措而并举。实行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相结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通过科技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掠夺性生产等。
(三)强化意识,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要强化生态立村意识,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一是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向群众宣传并解释贫困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牢固树立他们“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观念;二是增强生态防护型观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防护型发展理念,建设宜居生态乡村,打造和谐幸福家园;三是增强经济效益型观念。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程,走综合开发、生态养殖之路;四是增强景观休闲型观念。开展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创建活动,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建设观光自采果园生态村。将创建工作定位在森林旅游产业型文明生态村。
(四)突出重点,强基固本。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一要加快以土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跨越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新型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生态基地,为跨越发展提供产业支撑;【2】二要坚持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
(五)区域一体,构建体系。一是以生态规划为纲领,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从保护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出发,以统筹编制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力争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经济区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二是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探索拓展新型农业形态;三是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六)生态移民,输出劳力。“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一是从实际出发。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当收发室和传声筒,不照本宣科和照搬照转,本着有利于促进“进退还”战略的实施来开展工作;【3】二是支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解决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相结合,开辟解决温饱的新途径。除享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各地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确保搬迁一户解决一户温饱;三是组织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劳务输出。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增加收入。
(七)大力扶持,奋发图强。要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和建设生态,确保投入,将封山育林纳入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是倾力相助。要固本强基。以工代赈资金,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坚持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基本生产条件,开发基础产业;要以优惠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促进增产增收;二是独立自主。找准自身优势,确立兴农富民发展战略。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
(八)创新思路,生态旅游。要转变观念,把生态建设置于“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去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观。而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就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把农村潜在资源转化成实用资源的过程。一是将生态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要广开思路,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资金,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政府部门除积极引导和宣传外,通过文艺演出、墙报、标语、培训、组织参观、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联动开发好处,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两个建设”的热情;【4】三是疏堵结合,处理好封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九)提升服务,提高质量。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一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二是完善服务设施。如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完善信息通讯网络等;【5】三是发展公共服务产品。以均衡共享为导向,着力发展公共服务产品。全面加快建设水利、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十)发展产业,文明生态。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绿色品牌为主题,鼓励文明生态村发展生态型农业。强化产业发展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新跨越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协调发展。
(十一)以人为本,生态村屯。“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增强等方面入手,弘扬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前提与保障。一要强化生态文化意识,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要繁荣农村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步推进。重视科技教育扶贫,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十二)文化生态,民主生态。“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要坚持保住青山绿水,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一是弘扬生态文化。要完善文化设施,强化生态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就要增强生态文化意识,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繁荣农村生态文化,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村要从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6】
(十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要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一是整合各方力量,探索扶贫开发模式。强化政府主导推动,市场主体开发,农民主动参与,部门积极服务。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互相促进。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扶贫精品。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依托红色革命基地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公路便捷的交通条件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7】
(十四)创新管理,长效机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生态长效机制。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推动生态环保机制创新;二是制定严格的村规民约,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土地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禁止在大于25°的山坡上继续开荒,开荒的要退耕还林;三是制定和实施植被恢复、补种计划。推广农村新能源。针对农村能源利用及需求状况,进行改进能源使用方式,发展可替代能源系统。顺利进行;四是以建管并重为原则,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落实责任。生态扶贫务必到村到户。干部包扶到户,实体带动、效益到户,异地开发、移民到户。
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还是用清代张维屏的名句作结吧:“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
参考文献
【1】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新在何处 [EB/OL]凤凰网2011年09月16日
【2】贵州毕节: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 [EB/OL]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 2010-05-04 【3】刘成果 学习乌盟经验 提高扶贫工作领导水平
【4】李星群 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开发[EB/OL]周口新闻网2009-3-11 【5】湖南省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课题组 大湘西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08月24日
【6】梁世喜 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强化四个意识[EB/OL]广西扶贫信息网 2010年6月9日
【7】柯大成 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强区[EB/OL]秦楚网 2008-7-21 作者单位: 中共巴马县委党校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十一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力度解决全县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县环境保护工作。
本计划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实现我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出发,对今后五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具体部署,通过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把关系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环境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一、指导思想、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统领,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融合县县南部山区自然风景保护区、城市人文保护区、乡村田园保护区、沙漠植被保护区四个不同特色的生态功能区域,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营造生态社会,建设赋有县县特色的生态区域,打造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县。
(二)目标
1、总体目标
全县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建设与管理迈上新台阶,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努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具体目标
2011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州指标范围之内;工业废水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做到增产不增污。
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区、湿地保护区和生态县建设与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创建一批环境优美村、镇,生态园林村、镇。
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规划、环境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得到加强,环境科研条件与监测手段明显改善,环境信息实行数字化管理,宣传教育得到强化,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与联合执法能力有较大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1、南部山区生态资源保护主要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加强山区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对有关部门和个人投资建设的土地开发项目和旅游区建设项目,如渭户沟、吾塘沟等,要求投资单位及个人,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设置防火、卫生等设施。在显著位置设置环境保护标语牌,以提高旅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2、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对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要与旅游主体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并加强日常管理。禁止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倾倒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旅游局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停止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森林砍伐,延长一般用材林砍伐周期;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全县湿地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加大湿地占用的恢复治理;加强外来物种防治的执法监督,重点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种植和养植、市场销售等开展检查。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林业局 配合部门:畜牧局
(二)城市人文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1、实施以烟尘粉尘治理和机动车尾气监督管理为重点的“蓝天工程”(1)推进超标排放烟尘、粉尘污染源治理工程。一是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加强总量控制工作,对锅炉采取改造更新等措施,到2011年削减烟尘排放5%。二是加强能源改造,彻底取消原煤散烧,治理改造锅炉40台。控制城区新建燃煤设施。县城环城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各类燃煤工业锅炉,禁止新建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取暖锅炉,新建的燃煤锅炉必须配套高效脱硫、除尘和低氮燃烧技术,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三是加快城区污染企业治理工作,2007年完成庭都油脂公司废气达标治理工程,2008年完成万顺热力公司、庭州热力公司废气达标治理工程。四是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对新建的高硫份、高灰份煤矿,必须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对已建成的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要逐步限期建成配套的洗选设施,到2011年重点煤矿生产企业要基本配套建成煤炭洗选设施。五是严格控制县城范围内所有小型锅炉烟煤的使用。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配合部门:建设局、煤碳局、规划局
(2)推进集中供热、供气工程。一是扩大集中供热范围,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到2011年,县城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二是加快城市燃气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区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配合部门:环保局、规划局、土管局、能源办
(3)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工程。公安交管部门要严把车辆年检关,对机动车审验严格按照车辆尾气排放标准进行检测,不符合或超标的不予审验,并对其限期整改,进行尾气治理。加强车用燃油燃气质量控制。继续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广使用汽车双燃料装置,建设一批加气站,2010年全县双燃料汽车使用率达到80%以上。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公安局 牵头部门:运管站
(4)推进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工程。一是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城区范围内所有施工现场拆迁、修路、建房等工程项目所产生的扬尘污染,施工方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降尘处理。二是对城区内所有清运渣石、沙土、煤炭及垃圾等散装物料的车辆加强监管,采取车辆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护栏,车辆加盖蓬布等措施,防止扩散。三是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加强道路冲洗、清扫、洒水降尘,确保道路干净、整洁。四是控制植物种植扬尘污染。城区园林绿化弃土必须24小时内清运,24小时未完成种植的裸土必须及时覆盖。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5)推进旧城改造工程。一是加大城市拆迁力度,加强餐饮居民生活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居民清洁能源利用率。采取措施降低居民烟煤使用量,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二是取缔“露天烧烤",控制油烟、废气污染。饮食服务业单位、排放油烟的食品加工单位和非经营性单位内部职工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干线附近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配合部门:工商局、环保局、规划局
2、实施以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
(1)推进全县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的保护工程。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和城区水面的保护。2007年,实现在自来水通达的建成区杜绝开采地下水 的行为。扎实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按照国家要求,全面完成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直接排污口的取缔工作,继续推进主城区水质不达标的自备水厂的关闭工作。加强水产养殖的监管力度,全面取缔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水产养殖。完成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推进全县主、次级河流污染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南部山区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严格排查污染源,严禁超标污水排入河道。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水利局
配合部门:建设局、环保局
(2)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做好城区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全部垃圾运至垃圾填埋厂进行处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对东沙河、西沙河等河道沿岸加强管理,清扫排入河道的废弃物,并对沿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建设局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全县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推进50张病床以上医院污水的污染整治工作。2007年完成县人民医院污水达标治理工作。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4)维护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平衡。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新污染。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从2007年4月起,提高标准,出台并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不再新增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性项目。不再审批选址在工业园区范围以外的生产性项目。二是逐步完善并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限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以及清洁生产审核。督促新建、扩建、改建工业项目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现有企业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对化工、医药、建材、造纸等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推进全县企业开展重点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四是继续开展“环境友好企业”评选工作。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配合部门:计划委、经贸委、水利局
3、实施以整治娱乐场所和建筑施工噪声为重点的“安静工程”
(1)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把住噪声污染控制关。对现有的娱乐场所和建筑工地进行普查,建立
污染源档案,对不符合要求的,同时进行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到2010年,排放噪声不达标不得生产或营业,各种噪声不能超过功能区噪声标准。
(2)防治交通噪声污染。开展城市道路敏感路段调查,对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的敏感目标实施保护。优化完善主城区城市禁鸣标识设置。
(3)开展噪声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城区机动车违章鸣号整治、营业性娱乐场所噪声污染整治和城市居住小区小型加工企业专项综合整治,继续开展高、中考期间的噪声专项整治。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环保局
配合部门:公安局、建设局、文体局
(三)乡村田园保护区保护与建设
1、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2、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划定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到标准。加快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一是加强水库工程建设,2011年前新建水溪沟、二工河水库;对东二畦、黄水槽子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及山区小塘坝进行除险加固。二是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结合美化、绿化工程,对县城东、西沙河护坡、堤岸进行修建。对其他河道,按照新的水利规范标准,结合中型灌区改造工作,修建渠首等控制性引水工程,对影响河道行洪的障碍物进行清理;对主要河道的险工险段进行防洪设施建设,全县的所有河流完成流域规划。三是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吾塘沟流域、东大龙口河流域、渭户沟流域、新地沟流域、大东沟流域、二工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占全县水土流失部面积的26%以上。
3、防止农作物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灌带来的化学污染和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4、控制规模化畜禽渔养殖业的污染。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
5、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开辟工业利用秸杆新途径。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6、保护小城镇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促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
别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活动。
7、重点推进环保模范小城镇建设和对区域生态恢复有明显效应的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开发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村镇重点推进清洁能源、绿化、治污和粪肥、垃圾综合整治工程,创建环保模范村、镇。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各乡镇
配合部门:农业局、环保局、水利局
8、加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现有农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村庄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通过对田、水、林、路、村的综合治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耕地、湿地,严禁在植被脆弱区域的沼泽地,滩涂地等湿地进行开发开垦,加强植被的封育养育。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开垦耕地,已有坡度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在我县行政区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煤炭、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地质环境监测活动的必须在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依法关闭禁采区内的矿山、矿点,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土管局
9、对现有宜林荒山、荒坡、荒滩、戈壁全部进行绿化。县林业局制定规划,在2011年实现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可视范围内的所绿化覆盖率达到100%。
(四)沙漠植被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1、依托草原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大北部荒漠生态资源的保护。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禁牧措施,使草群植被处于自然更新状态,草层高度、草地生产力,牧草品质得到较大提高,草群中各种植被的构成比例趋于合理。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和草地资源的有序利用。
2、控制天然草场载畜量,防止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实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营造基础防风防沙林,保护农田、草场,减少风沙危害。采取封沙育林、育草与营造人工防风防沙相结合的措施,在北沙漠边沿及沙漠地区建立保护带,以遏制沙漠植被的生长受到破坏及土地的沙化。
牵头领导:
牵头部门:畜牧局、林业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
三、预期达到的环境指标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513吨;
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2225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099吨; 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00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2800吨,其中危险废物得到安全贮存或处置;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0%;
2、城镇环境保护指标
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5%; 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标;
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65%;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 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0%;
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其中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6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山区天然林及荒漠林100%得到有效保护;
农田防护林、人工草地面积每年递增10%、5%。80%的旅游景区环保设施齐全,环保工作达标。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农业用地的30%以上。
全县30702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围栏建设。
4、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四、组织机构及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成立县生态保护综合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综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境保护局,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副县长同志兼任,办公室成员从成员单位抽调。办公室及成员单位主要职责为:
(一)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的组织落实、督促检查、综合考核、总结表彰及信息联络等有关工作。二是负责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对全县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组织调查、分析,并提出
整改建议,责令相关部门严肃查处。
(二)计划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中、长期及计划时,应坚持可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保工程项目的立项,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国家和本县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设备,或者采用禁止采用的工艺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要及时报请县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其停业、关闭。
合理调整全县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对防治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要实行优惠政策。
(四)财政部门要对征收的排污费和其他与环保有关的费用实行专款专用。要落实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三废”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五)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各级项目审批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严格新、扩、改建设项目环保把关,坚决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对未经环保部门登记审批的建设项目,计划、经贸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各级计划、经贸、建设、工商、土地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项目审批、登记、规划、用地、设计、竣工验收关,凡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审批机关和审批人员的责任。各级工业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对没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
(五)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资源保护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部门应当对、全县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保护农业环境,推广使用合理农业技术,合理使用土地,防止植被破坏和土壤污染,要监督管理并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地膜对土地的污染。组织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和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组织、指导农业生产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的预防和治理。
林业部门要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有计划的限量采伐,采伐后应及时更新抚育。严禁乱采滥伐、毁林开荒。加快南部山区及北部荒漠地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沙漠南侵。
畜牧管理部门要负责保护草地资源,防止过量放牧,已造成草地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应补种牧草恢复植被。
水利部门要统筹规划,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对在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的要进行审查、监督,在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前提下,要注意兼顾下游水环境质量,运用好控制性水利工程,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国土资源部门要对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预防和治理由于地质勘探、采矿、选矿等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六)文化、公安主管部门,要加强城市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并对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的安全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做好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大气的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部门要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登记管理,并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质量监督部门对生产、经营的环保产品实施监督。
(七)科技、教育部门要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先安排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要在大、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素质。
(八)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容量,对城市实施综合整治,对未经环境评估和环保部门审批的重大项目,不得立项。要积极采取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煤气、推广型煤。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要制定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防治管理程序的规定,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加强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和运输车辆的管理,禁止乱堆乱放建筑材料,防治施工噪声和施工扬尘污染。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严禁露天焚烧城市垃圾,减少二次扬尘污染。
(九)各乡镇要认真执行有关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结合本地资源,技术及环境状况,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努力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禁止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禁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冶金、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产品生产向乡镇企业扩散。
四、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今后五年,必须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广泛调动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一)尽快建立适应我县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使之制度化。从决策、计划、实施上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工作“预防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国土整治、资源开发、流域开发、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
改建等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决策和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层层建立行之有效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与考核奖惩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列入各级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任期内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起重大决策监督制,重大项目责任追究制。在环境与发展中重大决策实施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与发展决策或重大项目要建立公众听证制度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努力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增加投入,强化监管,发挥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年有所增加。
制定和完善投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环保项目。扩大环保筹资渠道。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完善有利于废物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三)运用激励性政策措施,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采用激励措施,实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与企业、公众的自愿性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规强制、行政管理、市场引导、公众自愿等手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氛围。
建设生态县,引导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改善城镇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动员公众自觉保护环境;建设环保型工厂和工业园区,开展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引导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之路,节能降耗减污,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普及绿色消费观念,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
把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增强他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自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并引导初步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
结合普法教育,开展环境普法宣传活动。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绿色学校的建设,从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抓起,培养和造就十一世纪环境保护生力军。
第四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责任书
桐木镇201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二0一二年二月四日
桐木镇2012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为切实做好2012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和谐桐木,促进桐木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特制订本责任书。
一、责任内容:
1、各村各单位成立生态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
2、将生态环保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本村或本单位环保工作计划,定期对照检查,定期研究,每年召开三次环保工作会议。
3、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得到增强,自觉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4、全面抓好生态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地搞好退耕还林及荒山绿化工作,使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5、各种建设实施过程中,全面加强环保工作,改变过去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做法,做到一边建设,一边治理,不得因建设而造成水土流失及其它新的环境污染。
6、做好人饮水源治理、水窖修建工作,并配合水保站、卫生院搞好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
7、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大力推行以改厕、改厨为主的农村卫生清洁活动,是农村厕所男女化、厨灶节柴化达到85%以上。
8、教育农民实施秸秆还田或制作畜牧备料,不焚烧,使禁烧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65%以上。
9、以江河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对辖区内企业的环保管理,进行定时监督,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使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10、门前放后,卫生清洁,无乱倒垃圾、生活污水、废弃物品现象,特别是卫生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11、全面配合环保执法部门搞好环保执法工作,并做好环境污染事故和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及时报送环保信息。
二、其他相关事项
1、本责任书一式二份,镇、村(镇属各单位)各执一份。
2、辖区内出现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本责任书由镇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分别与各村各单位签订。
桐木镇人民政府 镇主管领导签字: 椒园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立石滩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沙沟口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磨场沟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石板沟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青山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桐木社区 村委会主任签字: 涌泉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松树湾村 村委会主任签字: 梅花村 油房村 岔园村 白石河村财政所 农业站 计服站 社保站 文化站 畜牧站 中心学校桐木中学卫生院 供销社 信用社
村委会主任签字: 村委会主任签字: 村委会主任签字: 村委会主任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0一二年二月四日
二
第五篇:生态建设
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51-论文网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51-论文网
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51-论文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51-论文网
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51-论文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51-论文网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51-论文网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51-论文网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51-论文网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51-论文网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51-论文网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1-论文网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51-论文网
(三)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51-论文网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51-论文网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51-论文网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
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51-论文网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51-论文网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51-论文网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