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2013-2概论试卷C答案.cn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C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1)近代中国的闭关自守招致列强侵略。解放后的中国一穷二白,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生产的物质基础,加上各方面的高度集中和政治斗争,使新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从此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5分)
(2)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谐社会正在形成等等。这些成就说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分)
(3)改革的内容。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5分)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5分)事实证明,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分)
2、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6分)
(2)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10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9分)
3、答案要点:
(1)当前我国之所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因为:第一,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4分)第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4分)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4分)
(2)我国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分)要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3分)第一,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第二,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7分)
4、答案要点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3分)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内涵发展和丰富的具体体现。“五位一体”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谋幸福的“总体布局”。(3分)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大气、土壤等污染较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而这些问题已经对科学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3分)
(2)第一,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9分)
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7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二篇:2013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系别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
┈┈┈┈┈┈┈┈┈┈┈┈密┈┈┈┈┈┈┈┈┈┈┈┈┈┈┈┈┈┈┈┈封┈┈┈┈┈┈┈┈┈┈┈┈┈┈┈┈┈┈┈线┈┈┈┈┈┈┈┈┈┈┈┈┈┈
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
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末考查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关于文学原始发生,有、劳动说等几种观点。
3、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与理性、情感性与
_认识__的相互渗透状况。
4、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等三个环节。
5、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主观的真实、6、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性
种类型.7、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是诗、8、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阻拒性、本色化等特点。
9、文学意蕴层面可分出
10、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等特征。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A)A.艾布拉姆斯B.韦勒克C.沃伦
D.菲雷泽
2.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
D.斯大林
3.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的是:(C)A.女权主义B.结构主义C.俄国形式主义D.英美新批评派4 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C)A.刘勰B.陆机C.曹丕D.钟嵘
5、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的是:(B)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希尔特
┈┈┈┈┈┈┈┈┈┈┈┈密┈┈┈┈┈┈┈┈┈┈┈┈┈┈┈┈┈┈┈┈封┈┈┈┈┈┈┈┈┈┈┈┈┈┈┈┈┈┈┈线┈┈┈┈┈┈┈┈┈┈┈┈┈┈
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对______B___的评价。
A.列夫·托尔斯泰
B.巴尔扎克
C.劳拉·拉法格
D.普列汉诺夫
7、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是:(A)
A.黑格尔
B.席勒
C.康德
D.费尔巴哈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学言语的特点:(D)
A.内指性
B.心理蕴含性
C.阻拒性
D.假定性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A)
A.伊瑟尔
B.伽达默尔
C.姚斯
D.哈贝马斯
10.“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____A____中提出的。
A.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B.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C.恩格斯:《致弗·梅林》
D.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
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3、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
福相联系。
4、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四、简答(每小题9分,共18分)
1、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要点: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要点: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第四,艺术发现并
不改变原来的事物。
说明:每个简答题9分,共18分,按要点酌情给分。
五、评论(读下面的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40分)
他的姓不大好听,姓苟。前些年,在县委任过常委,主管过宣传工作,行政官衔不明确,“官称”就很别扭。这本是没办法的事,当面叫他“常委”,不挂姓,背地只要说“一丝不”仨字,那就是指苟常委了。
我喜欢爬格子,稿子上过报纸,也上过电台,还有一次居然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节目,”也许正由于这,我被调到县里去做宣传工作,每写好稿子,要经苟常委过目。
┈┈┈┈┈┈┈┈┈┈┈┈密┈┈┈┈┈┈┈┈┈┈┈┈┈┈┈┈┈┈┈┈封┈┈┈┈┈┈┈┈┈┈┈┈┈┈┈┈┈┈┈线┈┈┈┈┈┈┈┈┈┈┈┈┈┈
“咦,你看!”他从眼镜的上方向我瞥了一眼,然后,用右手食指点着我的稿子“你看,你这个‘己’字伸出一点点头儿,那怎么行!那就念另一个字喽!这不用说我想你当然知道哟!”
我急忙用手指甲在稿纸上划了几下,笑了笑:“念‘已’,已经的‘已’!”
“不,不,你看,你那一竖折钩儿伸出的太多了,跟上边连上了,那就又成了‘巳’字喽!哈,中国字,难,学好,不易,唯其难,必一丝不苟!”
从办公室里出来,我的脑子早被“己”、“已”、“巳”那三个字搅成了一团乱麻。
忽一日,同室的张志芳笑着走近我,悄声说:“传你呢!”
我愣愣的。
“呀,这么迂,‘一丝不’呀!”她吐了吐舌头,诡谲地一笑。
我去了。
“你看,又找你了。这一次,你稿子里的所有‘禾’旁都带钩儿了!”
我呆呆的。
“那‘禾’旁不该有‘钩儿’是直直的一竖。”长指甲在我的稿子上划出一条很深的印迹。
他摇摇头,不再言语。
这很使我吃惊。
他似乎陷入了幽远的沉思,许久,才用嘴角嗤地一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这个‘禾’旁有钩儿没钩儿竟在文字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文字学家听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说:没见过庄稼的根儿向上长的,从中受到启示,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禾’旁不要‘钩儿’的论文,还建议出版界开展‘凿钩儿’运动。你看,现如今出版的图书,所有‘禾’旁的钩儿都凿掉了!”
苟常委的渊博知识,令人叹服。我常常是写好稿子就主动登门求教,每次总能得到新的知识。
不料,形势急转直下,一别就是二十余年!
在这二十年间,关于苟常委的事,我几乎一无所知,隐隐约约地听说过,他曾给一家电台写过听众来信,建议纠正“老挝”和“秘鲁”的读音云云。耳听为虚,不知可曾真有过此事。
突然,我莫名其妙地接到了一个电话——叫我给常委起草悼词。
“这是哪里事!”我心里突突地跳,可还是答应了。
悼文写好了,只是“医治无效”后面的时间还空着,那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死。
“要不要读给苟常委听听?”我惴惴地问。
“那干啥?”
“怕不好吧,他一生一世一丝不苟„„”
没想到周围的人“哗”地笑起来。
我忙解释:“不开玩笑,真的,让他听听好,虽说悼文都是陈谷子烂芝麻老一套,还是让他听听的好!”“可以吧!”
大家都倚在苟常委的床头,叫醒他,其实已很难,不过,看得出,他心里是明白的,只是眼已极难睁开,手也极难动弹了。
悼文不长,很快读完了。
苟常委灰色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
大家知道他已很满意,轻声吵吵着“就这么定了”!
此时,苟常委挣扎着摇着头,挣扎着移动着手臂,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
“静、静静„„”一片唏嘘声。
苟常委两个手指叉开,再叉开,然后,食指打了个弯儿,颤了几下,头随着轻轻晃了晃。
谜,是个哑谜。大家面面相觑,提了至少有一百零一个“是不是„„”
苟常委皆用晃头表示否定。
忽然,我心里一亮,分开人群:“哦,悼文里应该把‘退休’换作‘离休’对不?”
苟常委脸上忽地掠过一抹红光,一闪即逝,骨关节“嘎儿”的一声,似乎揿了一下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铃„„
第三篇:旅游学概论试卷试卷A答案
学年第期末试卷答案A
一、单项选择题。(60分)1-
5、ADDDB6-
10、A A D C B11-15BDAAC16-20DCAAA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论述题(2题共20分)
1.从理论上讲旅游业不算是项产业(三分)
在实践上,旅游业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产业(三分)
旅游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界限分明,只是说明旅游业的特点。(四分)
2.在全世界国际旅游中,近距离的出国旅游,特别是前往邻国的国际旅游,一直占绝大比重,以旅游人次计算,这种近距离出国旅游人次约占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的近百分之八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A.这种旅游费用少B.入境手续和交通便利 C.障碍少(4分)
在流动趋势的分布上,特别是就远程国际旅游而言,从50年代至今,欧美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并且这两个地区彼此互为重要的客源地和目的地。(3分)
随着亚太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该地区在世界国际旅游中的地位迅速提高(3分)
第四篇:艺术概论A试卷答案
琼州学院 10级艺术设计 专业 艺术概论 试卷
2010—2011学第 一 学期期末考试(A)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D 2.B 3.C 4.A 5.A 6.B 7.B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B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22分)
1、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2、.国立音乐学院
3、诗 乐 舞
4、昆曲 200 四大徽班
5、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 技能与创造
6、艺术体验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7、艺术派别
8、共鸣 净化 领悟
9、审美 塑造艺术形象
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 10分,共 30分)
1、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4)劳动说。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2、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
(2)审美想像是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于文化。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
四、论述(本题共2小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1、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答案要点: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 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 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 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 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 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 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 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 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 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 成于文本。
2、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答案要点:(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2)艺术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
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以阿Q而论,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典型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表现。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
(3)与艺术典型个性鲜明性联系的是其真实性的概括性,即共性。共性使得艺术典型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功能和有益的教育作用。阿Q是一个连姓都被剥夺的雇农形象,精神胜利法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既具辛亥革命前后这些流浪雇农的表现,又体现出了中国农民身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劣根性。这种特征既是一个时代人物的特征,又是不同时代、阶层人物性格的典型,表现出了艺术概括性即典型的共性。
(4)艺术典型在个性中体现出了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了普遍性,在偶然性中体现出了必然性。
第五篇:艺术概论A试卷答案
琼州学院 10级艺术设计 专业 艺术概论 试卷
2010—2011学第 一 学期期末考试(A)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D 2.B 3.B 4.A 5A 6.B 7.C 8.D 9.D 10.A 11.D 12.C 13.B 14.D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22分)
1、敦煌 云冈 龙门
2、拙政园 留园 豫园
3、篆书 隶书 行书 楷书
4、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
5、海顿 贝多芬 莫扎特
6、邓肯
7、《没有地址的信》(或《艺术论》)
8、间接性 广阔性 情感性
9、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 10分,共 30分)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根据艺术批评的着重点不同,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
(1)社会批评;(2)传记批评;(3)心理批评;(4)文化批评;(5)读者批评。
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性:(1)具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2)情感性: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3)创造性: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四、论述(本题共2小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1、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答案要点
结合具体的文艺流派,须得出以下观点。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2、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 答案要点: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
(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