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腹有诗书气自华
热爱汉语热爱读书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抄作”经典,希望同学们指正)
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这都是说缘分的巧妙和难得。
《三国演义》有句歌词说“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当下有句名言说: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张晓风说: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便留下了一场缠绵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是啊,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因而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我期待所有的美丽相遇。今天有缘和大家有短暂的交流,不知前世修了多少年,感天谢地,愿这短暂漫旅中相遇的缘分能够碰撞出我们生命的美丽。
当我把这些开场白说完的时候,我要感谢那积淀了几千年文化而博大精深的母语——汉语。
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
自仓颉造字,自先民将生活的记录铭刻在兽骨龟壳上,至始皇帝统一六国文字,至蔡伦造纸为文字的书写寻找更便捷的载体,汉文字的历史演变早已融入黄河的浩浩荡荡,长江的源远流长。无论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知道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愚公移山,让我们知道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们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报国情怀!
读杜少陵、白居易,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辛弃疾、陆放翁,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感。李太白的傲骨让我们钦佩,文天祥的忠心让我们扼腕„„
身系眉州父老的期盼,心念海南黎民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携着前生渊明的旧梦,苏东坡,借汉语言隧道,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民族英雄林则徐,乘着汉语言的雄风,透过百年的风云,至今我们仍可见迷漫在虎门的禁毒硝烟。
汉语,简简单单的汉语,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道理理,如此真切的情感,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如此凛冽的霸气。
今天我能够酣畅淋漓地和大家倾心交谈,更要靠汉语。是汉语,让我能够在此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让我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是汉语赋予我们这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千万别小看这权利和自由。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说:“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
是的,“表达”就是“生命”,很难想象聋哑人无言表达的痛苦与无奈。刚才我表达了,我把我最真挚的情感传输给大家了,我倍感这一刻生命的美丽。
更不用说一个人要想成才,那更需要表达。信息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人们必须学会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用语言的智慧与魅力,让人信任,受人重用,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然而,身为中国人,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却不曾真正领略过汉语的风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怎样的遗憾!
感谢汉语让我表达了,但是,我刚才的表达没有几句话是我自己的。我借用前人或名人的话,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于是,渺小的我高大了,伟岸了,不同凡响了。所以,我还得感谢几十年来一直养育我的精神食粮——书籍。
书籍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大脑的导火线,思维的火药库,它带给人们最为可贵的应该是启迪和思考。所以我常对别人说,我家里有大量的导火线,有很大的火药库。
如果你接下来希望的是我对我的“导火线”“火药库”做详细的介绍,那么,你要失望了。坦白地讲,我看的书很少,能看完的书更少。好书是什么?他不是那种你一拿到手就能马上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看上一页就可以让你想上一天的书。这种书读起来很难,认真读完更难。尼采的《曙光》,我每天连一页也读不完,那里面的每一句都有深刻的含义和令人击节的见解,由不得你不去慢慢消化、惊叹。人们说,我们面对尼采的思想,就像面对喜马拉雅,只能感叹、激动、震撼。这三个过程有着先后顺序,因为到目前为止,面对尼采,我所能做到的,只是感叹。
我的一位学生说,她常常自卑自己不美丽,而她妈妈却说,不要发愁,上完大学你就美丽了。为什么上完大学就美丽了?因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的,正因为知识能够给你启迪和思考,所以他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
古代读书人“文选烂,秀才半”,宋代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书,像交了一位益友。”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杂草,读书学习好比修剪和移栽。”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已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以读书为信仰,可以坦然、宁静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可以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以读书为己任,能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他人,悄悄地葱茏自己。书读得多,人才能站到高处。站到高处才能把生命看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深谙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
十年一碑何足论,腹有诗书气自华。江山满目钟灵秀,笔参造化神始足。(冯其庸先生)
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
其实我们的阅读分为有用的阅读和暂时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
在这个时代,有用的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像温总理说的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
近两年的毕业生都在抱怨,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入行的薪水越来越低了,他们说,我们这拨孩子怎么这么倒霉,扩招进来的,而出门的时候偏偏赶上了危机,到处不是减薪,就是裁员,我们怎么办?社会给我们的价值评定又是什么?
我想不管这个社会现在给你什么评定,关键是自己怎么认定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是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下来,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价值,这要因人而宜。
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谁能说一碗米是多少钱的价值啊?但是这里有一个规律,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而今天大家都说职业竞争很激烈,外面的许多人,就是着急把自己做成一碗米饭卖出去,就是赶紧得把自己变现了。有谁经得起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呢?酒离米的形态是最远的,酿造的时间是最长的,中间失败的元素是最多的,你还敢于这样去实验吗?所以我们说,读书养心。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自我的确认明确了,那么他跟这个世界的默契程度就会大。但这不是说这个世界就能变得温柔了。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它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生活都挺残酷。可以说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的眼前有三锅水,都滚开滚开的,你试着往第一锅水里扔一个生鸡蛋,第二锅水里面扔一根生的胡萝卜,第三锅水里面扔点干茶叶。生鸡蛋,最开始很鲜亮、很柔弱,都是流动的,像我们鲜鲜亮亮的、满怀梦想的心,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最后煮硬了,愤世嫉俗,以偏概全,觉得这个世界很艰难,人心很险恶,前途很渺茫,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充满了抱怨,这是被生活煮硬的人。
再看胡萝卜,胡萝卜一开始有款有型,鲜鲜亮亮很漂亮,但是最后成了胡萝卜泥了,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好好先生”,大家人云亦云,为他人活着,服从别人,这种人固然挺善良,但是失去了自我。
再看第三个锅里,茶叶同样是受煎熬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煎熬沸腾,使得它所有的叶片都舒展开,能够起伏着,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在被这个社会成就它的同时,它也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这就是彼此的成全。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减少煎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是一个生鸡蛋,是一把干茶叶,还是一个胡萝卜,我们能选择的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的。
四十年来家园,八千里地山河,许多书以及书里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历经人生坎坷,跨越岁月沉浮。
书本告诉我,生命本是一片荒漠,我们终生的使命是让哪里开满鲜花。
书本告诉我,人是靠理想活着的,所以活着总得期盼些什么,哪怕是期盼戈多。因为有理想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
也许你会孤独寂寞,但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时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时间永远在盛开盛开,春去了冬会来。在生命的冬季,烟雾迷茫,只是雾以为它遮蔽了山峰,其实它正点缀着山峰呢。因为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人本无能,遇挫方见其伟。因为“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因为流星的光辉来自星体的摩擦,珍珠的璀璨来自贝壳的眼泪,雪莲的丰姿来自风雪的抽打。
也许,生命中有些东西会无情地离你而去。你要知道,花朵的结局是凋谢,山路的末端是悬崖,生命的终点是死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终点都是灭绝。树木埋进地下或许就成了煤炭,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蚕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
书本还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孩子就越成功。
„„
总之,读书使我的生命丰富,读书使我心美丽,我心美丽,于是我的生活跟着美丽。
每一个新年伊始,我都希望自己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遇。
但,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好在有书的伴随,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不看八九,常思一二。所以我常常在风起时赶路,在泥泞中歌唱,可能起起落落总在 愿望之外,雨过天晴还是找不到心头的彩虹,但还要执着地走,冰雪做柴,寒流当火,用春天的心情将长长的冬季点亮!流过的血可以燃烧,受过的伤就是力量,当灵魂的绿地长满斑驳,我才深深地感到,有一种美丽叫沧桑。我觉得我是沧桑里的花开。
同学们,把诗交给唐朝数点,把词交给宋朝册封,把太阳交给夸父追逐,把月亮交给嫦娥舞蹈,而把自己交给书本吧。因为要想奉献必先索取。
第二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学习决定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要全党坚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能不断提高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向前发展”,深刻阐述了读书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学习问题上的高度清醒、高度自觉、高度重视。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读好书、读书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这里,我结合学习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谈谈自己在读书学习方面的体会。读出兴趣来,不断更新知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成为习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当人们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自己,视通四海、思接千古,既获得了乐趣又更新了
知识。当今世界,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递增,读几年书用上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每天坚持学习,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充电,才能及时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河南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到河南工作以后,我把读书学习和谋划工作结合起来,在研究文化建设中认真研读了大量中原文化典籍,梳理出了18种中原文化,形成了《中原文化和中原崛起》一书,在河南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共鸣,形成了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共识和共举。领导干部只有博览群书,坚持不懈地阅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著作,才能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地查漏补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拿出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功夫,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秒,才能填补知识空白、满足工作需要。
读出味道来,不断激活思想。古人为防蠹虫咬蛀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把读书人脱尘出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把喜爱读书的国家称为“书香国度”。书籍之所以有“香”,书香之所以最能致远,就是因为书籍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后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清人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可见,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潜心静气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能永不断流、始终涌发。领导干部读书既涉及个人品位,更关乎国家发展,都应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识浸润、受到书香熏陶,使自己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自己的认识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创新。一方面,通过读书激发思想创新的兴奋点。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启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中自由翱翔、纵横捭阖,摆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形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活力源。读书可以启智。只有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纷纭混沌的现象,敏锐捕
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推动工作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读出营养来,不断增长才干。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领导干部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领导才能的强弱、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管理成效、发展成果。要想提高领导水平、决策水平,就必须主动到书籍中去汲取阳光雨露,这是领导干部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营养、增长才干呢?党员领导干部姓“党”,首先要读党的书。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党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努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增强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领导干部是决策者,要读有用的书。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打牢文化的根基,挖掘智慧的源泉,形成科学的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实践能力。领导干部是群众的表率,要读健康的书。通过阅读经史子集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吸收为人处事的智慧经验;通过阅读广为传诵的世界名著,开阔视野胸襟,培养世界眼光;通过阅读反映时代前沿的经典论著,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
书是人类的朋友。与书籍结伴,为人生奠基、为精神打底;与博览同行,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当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融入到每位领导干部的生命和血脉之中,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国家就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书香,我们的民族就会放射出更加睿智的光芒。
第三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有书,就没有学识渊博的教育家;没有书,就没有各所学校的老师;没有书,就没有现代城市的规划······读书,可以让你拥有无限的气质,还可以让你思维延伸,更重要的是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凭着什么说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呢?
正常情况下,四肢完整无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但在我看来,只有心中有书有知识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前者只是外在的,不起什么重要作用,后者却恰恰相反。因为“精神充足”源于书中的黄金屋,所以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做到“书如桑叶我如蚕。”仔细的汲取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相得益彰。
读书人只读不算读,要随读随积累,读书积累是举一反三之事,多读多思,才能理解贯通,多思多学,才能学以致用,才能由空到满,使得精华于心。
殊不知,长期潜心读书,要学而思,思而记,记而再学,学而应用,才能聚沙成塔集溪成江,从而是自己的知识翻倍增加。其实,只有背下来的东西才永远属于自己,无论是大智慧,大道理,还是经典古诗词,要想让它属于自己,就得早上早早起床对着窗户大声诵读,铭记于心,用时方能沾手即来。这就应了一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在读书之士处处皆是,读出成就者却非常罕至,这警示我们,面对读书,要孜孜不倦,忘我奋斗,呕心沥血,在所不惜。
读书,需耐得住寂寞。当今世界,思想浮躁,追求的是潮流,谋求的是利益,营造的是热闹。真正读书之士必须与此隔绝。夏日里,树荫下,一把油纸伞,一把扇子,一杯凉茶,一本好书;冬日里,暖路旁,亮灯下,桌子上,奋笔疾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辽阔的天空,那是一份宁静,优雅,惬意。与哲人对话,畅游千里,书人合一,超越境界。
读书,需稳得住心神,浮躁乃是读书大忌,气定神闲方能入佳境。所以,想要读书,得先养性。
读书,需有韧性,是指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读书至此:书中的营养,已融入血液,外化为气质,内化为精神,正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
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
别人的梦。
表示并列:
表示递进:
表示转折:
表示因果:
表示条件:
论...都...如果…就…
就是…也…
又...又...一边...一不但...而且...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既然...就...只要...就...只有...才...无 即使...也...因为…以…既…又…虽然…但是…不管…都…
第四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有感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妙的。
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不是万能,但离开大量阅读却是万万不能。学生的积淀有多厚,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有多高。新课程非常注重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一个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要具备较好的母语素养,必须要有四千多字的阅读量。我们课标所规定的小学阶段要完成140万字与之相比,实在是有杯水车薪之感。但是,课外阅读在小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导致作文能力较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还缺乏适当的手段,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实现学生的大阅读量?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
一、好书推荐课,让学生喜爱阅读。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种报刊、书籍的发行量大大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信手拈来,不加选择,就不能取得最好的“精神食粮”。选择不善,也会造成阅读上的偏废偏爱。如有的同学只爱看文学作品,不爱看科技读物;只爱看小说,不爱看诗歌、散文。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使知识结构不平衡,影响语文本身的学习。所以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他们有选择地读书。好书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
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内容上看,可阅读教材节选的原文,或教材中的文章的作家的其它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之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学习了《骑在白鹅背上》后向学生推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学习了《窃读记》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当然也可以阅读新书和好书,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
二、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时,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客观地讲,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阅读的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不但要读好书、好读书,还要善读书,增加课外阅读积累,实现读写迁移。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在时空上的延续,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各种作品都经过作者的构思和安排,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往往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但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不假思索,只了解故事的情节,或者只看字面的意思,不能完整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不能学到蕴藏在文章深处的东西。还有些同学在课外阅读时不注意抓字词,不注意把课外书籍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读书时,碰到生字跳过去,遇见难词绕道走,有的词能意会但不能读,有的词能
读但不能理解。语文课内上过的语法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更不会自觉地和阅读的作品挂起钩来。这样实际上失掉了不少弥补缺漏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做到: ①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
②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既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如在第二、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善于积累。古人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认为“三到”远远不够,读书应该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以采用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读书交流汇报会,让学生享受阅读。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如(1)举办讲演会。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
行构思,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自拟题目(或教师事先出题目)进行演讲。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精神,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2)开展故事比赛或朗读比赛或成语连赛的活动。教师以此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和理解的程度及口语表达的能力。“成语连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为作文打下良好基础。(3)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给予肯定。把好的读书笔记张贴在“阅读之窗”专栏上,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4)读物插图设计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还可以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另外,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读书”是中华民族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是我们的生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喜爱阅读、快乐阅读。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像爱生活那样爱语文,像爱语文那样爱阅读。
只有科学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充分调动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他们慢慢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语文能力。最终达到郭沫若老先生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金任翕张”的境界。
第五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为宗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一经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更引起了大宅科小学全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值昌乐县教育局在全县各小学倡导创建特色校活动之机,大宅科小学全面行动起来,以探索农村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规律,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目的,在原有的基础上走上了“创建大宅科小学古诗文诵读特色校”之路,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其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和意境美,可以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心性、培养情操是大有益处的。学习健康向上的古诗文,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品格的境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6年初,大宅科小学提出了“融人文教育于经典古诗文诵读中”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并制订明确的计划,着手编写校本讲义,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古诗文课题组为研究小组,由教导处牵头,语文教研组组织,具体研究操作方略。
1、营造诵读环境,熏陶人格情操
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班内评比“小诗仙”、“小诗圣”等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发给证书、奖品,而且将考核得到的古诗诵读成绩单独列入学生成长档案中。
同时学校设立红领巾广播站,在上午、下午大课间时间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在每期的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每学期一次的语文学科素养竞赛中,大宅科小学都坚持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陶冶。让诗香萦绕在校园四周,为学生营造出一方宁静淡泊、澄净空明的精神家园。
2、确定诵读内容,积淀人文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方面,大宅科小学教导处着重进行了诵读内容的选择,从《诗经》到现代诗歌,从《论语》到当代散文,中华民族的古今名著名篇不胜枚举。为了在六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优秀的古诗文,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小学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都能至少诵读300首古诗词和“三百千千”内容。年级
内
容
备注上
学
期
下
学
期一年级
国学启蒙、《三字经》
县教研室定必背古诗、《古诗文欣赏》
二年级
国学启蒙、《三字经》
县教研室定必背古诗、三年级
国学启蒙、《百家姓》
《古诗文欣赏》
县教研室定必背古诗、《古诗文欣赏》
四年级
国学启蒙、《千字文》
县教研室定必背古诗、五年级
国学启蒙、《弟子规》
县教研室定必背古诗、、《古诗文欣赏》《古诗文欣赏》 《论语》部分
六年级
国学启蒙、《弟子规》
县教研室定必背古诗、《论语》部分、《古诗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