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记忆

时间:2019-05-14 08:1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穿越时空的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穿越时空的记忆》。

第一篇:穿越时空的记忆

穿越时空的记忆

从家门口出来,恰好就是崇安寺。我拄着拐杖慢慢地走着,目光无意间停留在那尊抹黑的雕像上,记忆将我拉回了那个时候。

自打记事起,就知道他很有名。每逢重大节日,总会看见他奔波与各种法师道会,那依依呀呀的琴声,便从那把二胡上倾泻下来。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天,那悠长的二胡声着实让人舒坦,仿佛天籁之音一般。

不久,听说他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不错的嗓音,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一表人才的面孔,使他获得了“小天师”的称号,可之后,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一次经过雷尊殿,听到两个人在窃窃私语:“你看雷尊殿的那个华道士,成名以后不得了了呀!吃喝嫖赌样样都干啊!我心一紧,有点将信将疑,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但看到他成天成天地出入赌场,甚至吸食鸦片时,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厌恶。由于他整天出入那些三教九流的场所,他渐渐地变得穷困潦倒,最终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从此,他在我的视线,乃至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

十年后,我在一个偏僻的街头又见到了他,残忍的梅毒已经侵蚀了他的双眼。他戴着盲人眼镜,身形枯瘦,那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与沧桑。地上的草绳子,身上的破衣烂鞋和一只等待施舍的瘦骨嶙峋的手,似乎都在述说他的苦难。他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人,用一根竹竿牵着他。他那发黑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舞动,唯独不变的,却是那坚强的琴声。

我驻足听了一会儿,琴声中多了些对痛苦命运的叹息,多了些隐忍与无奈,更多的是对命运的不屈,就像泉水冲击在石头上,溅起无数的水花。

虽然那夜的灯光惨淡,虽然那夜冰冷彻骨,但不息的琴声仍然震慑了人们,让那些同样无家可归的人的心灵,变得激动,变得不屈,变得顽强起来。

两年后的一天,在几千人的掌声下,他站上了自己从来没有站上过的舞台,拉的,依然是那首熟悉的曲子。不过,这次的格外动人,格外激昂。在命运的压迫之下,他没有放弃,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就是无锡的骄傲———瞎子阿炳!

记忆又飞了回来,我端详着眼前的这尊铜像,在阳光的照耀下,我只觉得,他的背影是那么的伟大!

第二篇:绢罗穿越时空的记忆

绢罗----穿越时空的记忆3213字

安平丝网盛名于世,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丝网的前身是绢、罗。据考证,绢、罗发源于安平县黄城乡唐贝村。

据《深州风土记》记载,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在安平唐贝村开始绢罗生产。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绢罗生产发达起来。据《深州风土记》第二十八卷物产篇记载:“若安平之绢,往时但用为筛底,近则远贩海外,利既倍蓰,居人行贾天津与五州商旅交游,见闻渐广-------。”这是安平县外贸出口最早的文字记载。又由于绢罗多在安平进行交易,俗称“安平罗底”。

唐贝,是河北省的一个自然村。

明惠帝时,朱允文在南京下旨削蕃,诏朱棣为云南王,渐削其兵权势力。燕王朱棣当时在北平一带驻军,他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南下。惠帝集兵数十万于滹沱河南岸拒敌,各州府郡县纷纷响应,结果被燕王朱棣打败。

此次燕王靖难,一路南下,河北冀州、深州、河间、饶阳、安平等地,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是当时的写照。

燕王朱棣在北方取得政权后,为招募流亡恢复社会经济。故下诏迁山西民移居河北。山西小兴州人子玉公,名门后裔。於永乐二年奉诏迁徙至河北安平县,定居唐贝村,此后,兰孙并茂,人才辈出。(同期声:到明孝宗弘治元年,头发罗萌生,后有戏文为证:“遥想那明朝孝宗年,聪慧织女,夫君长发编成网,巧手精心开新行-----。”)

随着绢罗的发展,马尾罗、头发罗,相继问世。由于二者一黑、一黄,故称黑、黄货。安平之绢,质优耐用,工艺精湛,中外颇有盛名,成为引领当时政治经济的主权与核心,喊出了明朝时期唐贝物质文明第一声。

清乾隆八年(1743年)大旱,本县邻村角邱农民张汉民,仅有的四亩薄田颗粒无收,家中老母妻子儿女衣食无着,马齿苋、榆皮等能食之物被人们吃光。张汉民无奈,决定投奔天津亲戚借贷渡荒。8月出走,9月中旬饿毙于返家途中。闻恶讯,其妻王氏寻夫,也饿毙于途中。家中老母、儿女饿得身躯浮肿,不久也先后死去。《摘自安平县志552页。民俗民情 居民生活》

当时,假如张汉民要有织罗这门手艺,一家人就不会饿死。所以,编制马尾罗也是安平人的生活所迫。唐贝[Tángbèi]现属于安平县,位于县城西偏北8.2公里处,毗邻正饶公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唐贝村名的来历相传还与王朗赶刘秀的故事有关:

相传,公元24年王郎赶刘秀时,刘秀的兵马路经此处,在该村的西北方向,看到有块汉白玉石碑躺在路边,便把它作为记路的标记。从此该村得名“躺碑”,后根据字的谐音改为“唐贝”沿用至今。

唐贝村旧时张罗,带动了周边黄城、堤沃、胡林、王各庄、会沃、苏村等几十个村庄。最发达时期,从业人员达两千多人,织机一千余张,年产绢罗万余匹,马尾罗、头发罗十五万多个。生产品种有绢罗和马尾罗,头发罗较少。其中又分为大黑罗、大白罗、杂花罗和小罗。

马尾原料大部分来源于东三省、内蒙、绥远和附近的蠡县、留史等地。蚕丝主要来源于山西、济南、河北和周边县。头发原料除源自本地外,主要来源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盛发公司董事长 王俊发同期声:有的马尾长的约有两米左右,价格非常昂贵。牧马人为卖钱,从马生出来就不剪马尾,长长(chang)了就把马尾卷起来,到马死后再割下来,人们给这种马尾叫“抛绣”。为调直马尾,用火碱浸泡、蒸煮、抻长再编织;

用“人发”为原料织罗的原理同样如此,男、女蓄发叫“泡绣”。男人的头发长了把辫子盘起来,女人的头发长了在脑后挽起一个纂,等长长了再将“泡绣”剪下来,料理工艺如法炮制。)

至今,安平县王各庄还保留着这门原始的手艺。

(一个马尾成品需要12道工序:进料—批色—水洗—晾干—挂钉板—拉包—采把—挂手—拍手—拔活—上线—上铡刀,用铡刀将其尾稍切齐,至此,马尾便成为成品,就可以编织了)

到清代末期1908(德宗光绪),由于本地罗业发展很快,过剩的产品需要到外地销售,国民和外国人开始通商。

闲时,部分农民也到外地“张罗”。由于原料轻便,自带手艺,便于外出,获利颇丰,吸引着众多安平人到京城和全国各地到处去“张马尾罗”。

(出仿古装画面,发“张马尾罗”声音)

在那个时代,虽然交通不便,但他们的足迹却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的声声叫卖,唤醒了古老的华夏大地;他们的声声呼唤,仿佛在向苍天倾诉着劳动的艰辛;

仿佛在讲述与风霜雨雪搏斗的故事;

仿佛在呼应着远方亲人的惦念与期盼!

也正是这些安平先人的声声呼唤和艰辛,才打出了安平绢罗最早的泣血广告完成了绢罗最原始的民间交易。哪里市场旺销,他们就在哪里安家,技术

就传播到哪里,以至于传遍全国各地,逐渐促成后来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雏形。

清光绪年间,全县绢罗加工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在天津、内蒙、东北等地设有数十家商庄,已是“一境独胜,如此比者不能多也”,且“绢利著闻,绢行欧美矣”,与“五洲商旅交游”、“外国颇喜用之”。

安平人在天津设“商庄”十余家,经常赴津走货。据县志记载,安平县可胡林村的可贺明在天津设“双兴号”商铺,与安利、德记洋行联系,经常做出口贸易;

旅居中国的外国客商开始关注这些精巧且实用的绢罗,他们成批成批的采购,通过丝绸之路贩运海外。

全国各地的商人也在安平设庄,或采购、或用马尾交换绢罗成品。马尾罗的往来和销售,无形中扩大了安平的知名度,并辐射、带动了全国的绢、罗发展。此后,一提起“罗底”人们就会联想起安平。有人说,“有粒必有筛,有丝必有网”;“那里有网,那里就有安平人;有安平人必有织罗的”说法并不为过。

有诗为证:俗朴风淳推孝里,农耕士读女蚕桑。

儿童放学归来晚,白叟扶黎话夕阳。

《摘自安平县志477页。清 陈宗石》

这首诗,就是清朝陈宗石对当时安平丝网之乡百姓生活的情景写照。至今,在安平集市上偶尔还可以见到这种“活化石”式的绢罗。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物是人非。500多年来,安平人为什么对马尾罗和丝网始终不离不弃呢?

(唐贝村人 华兴公司经理张群站同期声:据我家祖上一代代传说,中国一改朝换代就战祸不断,最倒霉的是老百姓。

老百姓,只能在夹缝里生存。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了与战争

有关的副产业—给军队生产筛面的马尾罗。你想,军队打仗它准需要粮草,筛面需要“过罗”,喂马需要“筛料”。所以,他们就靠卖“筛子”、卖“罗”赚钱来养家糊口,其实也是被环境逼的。

再说,安平一不傍山,二不傍水,是个内陆小县。想干其它行业也不现实。旧时,织罗是生活所迫,不干不行;解放后,实行“以副养农”,生产队组织行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外贸鼓励放加工;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加上织网好学,收入比种地强,所以,导致安平丝网绵延不绝,成为传统产业。)

唐贝村的靳树娟老人祖祖辈辈以张罗为业,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这门手艺。我们去采访他时,正赶上老人赶集张罗刚回来,听说我们的来意后,他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就开始给我们表演他的张罗绝技: 弯圈--刨(bao)口--围底--订钉--一招一式,非常认真。经过20多分钟的演示,一张制作精良、结实耐用的罗就制成了。

老人告诉我们,解放初期,他和本村的许多村民一样,以张罗为业到处走乡串户,是马尾罗,养育了这一方人。

如今,编织绢、罗的后人们再也不用像祖上那样在生死线上挣扎了。原始的手工变机织,功能单一的马尾已开发制做出,西服、琴弦、箱包、腰带、沙发靠背等用途的工业马尾装饰布。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唐贝村,已汇入安平丝网特色产业发展的洪流中,进城办厂、开门店,资产过千万的约有20多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6元,村里投资300多万元修整了道路,按上了路灯,实施了联村供

水工程,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学校面貌也焕然一新。

如今,“张罗”,再也不是唐贝和安平人迫于生活的唯一出路了,而是老人们穿越时空对祖上用蚕丝织绢、用马尾织罗谋生的一种怀念、感恩和敬仰。

历史,总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式前进。

绢罗,虽发源于唐贝,但是,经过量的积累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到19世纪初,安平县香管村人徐老山,因为行医,需要筛药制作丸、散、膏、丹,首次将金属丝引入这种马尾罗织机,促使绢、罗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开创了中国金属丝网编织的先河!

请看下集,《中国金属丝网创始人---徐老山》

第三篇:穿越时空读后感

寒假前夕,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穿越时空》的书,那可是我最喜欢的科技书啊!

《穿越时空》是一整套书,也就是说里面有很多本书,你们猜猜看有基本,十本?不对!十二本?对了!

妈妈买回书的那天晚上,我当场就看了其中的一本《沉船探秘》,穿越时空读后感。我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沉在海底的“圣马尼亚号”竟然是哥伦布的船!当然,这条船是在发现新大陆后返回途中遭遇海盗,船被炸了,大部分的船员都成了海盗的奴仆,只有几名幸存者站在露出水面的桅杆上等待救援艇,读后感《穿越时空读后感》。终于他们得救了。那几名船员回国后,跟总统联系,打捞那条船的遗骸。而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这条船到达美洲大陆,取得航行的辉煌后船员认为万事大吉了,在返回途中放松了警惕,才会被海盗打得落花流水。

看完这本书,我想,原来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造成这么的损失。这本书让我不仅了解到了科学,还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放松警惕,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

原文地址:

第四篇:穿越时空的呼唤

穿越时空的呼唤

--建大小学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 践行群众路线 为了进一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我校近期组织党员老师在学校观看了《焦裕禄》电影。

焦裕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焦裕禄当年对群众说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已成为许多党员干部心中时时震响的座右铭。“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作为党员干部,什么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穿越50年历史烟云,“把泪焦桐成雨”,凝结着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切思念与精神呼唤;公仆情怀,这是焦裕禄留给党员干部的最宝贵精神遗产。

焦裕禄下基层、访民情、赈灾救济百姓、雨夜抗洪、治沙种梧桐、带病坚持工作等一幕幕感人事迹令人在座的党员感动。会上党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吴小兰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光芒四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了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求全体党员提出几点要求:

一、学习焦裕禄就是要把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思想与行

动上。

二、学习焦裕禄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决策举措上。

三、学习焦裕禄就是要把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落实到学习实践上。

同时,还要做三个结合:一是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与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身边的典型可能不是那么高大、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切合自身实际,可以用焦裕禄的精神激励自己,用身边的典型指导自己,学习那些优秀党员的做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三是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对照焦裕禄同志,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差距、定措施、选定努力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具体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效果,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

吴小兰书记的“三点要求、三点结合” 是根据总书记在兰州考查时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座位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而设想。

会上党员老师们都认识到:今天,我们所处的花城广州交通发达、物质丰富,与影片相比我们面临的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生活上、工作中面临困难、困境和问题。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做到不推诿、不扯皮,迎难而上,实事求是,有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决心和努力。今天,经济快速发展,与影片中有着天壤之别,工作

内容虽然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在为人民服务。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当学习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在生活上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做个学生爱戴的、家长信赖的、组织放心的好教师!

第五篇: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5日 11版)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总书记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近期,两本相关主题新作《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和《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推出,受到读者欢迎。11月1日,以“不忘历史 继续长征”为主题的长安街读书会举行,两书的主要作者,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黄一兵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原副巡视员王新生,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创作心得。本期光明读书会整理刊载其精华部分,与广大读者一起重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

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权威著作,今天还要重新整理和撰写党史和长征史?

黄一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又一本具有权威性和相当历史价值的党史基本著作。

继《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后,时隔多年,我们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体现了党对自身历史认识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且也许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三本书的写作都有一个特殊的契机。

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了解,领导他们的党是什么情况,于是胡乔木署名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到了1991年,时逢苏联解体、东欧动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需要对我们党的历史进行一个完整的阐述,特别是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做一个清晰、明确、客观、公正的阐述,于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在什么样环境下产生的?这本书后记中写道:时间是从2010年起草。这跟我们党史工作上一个重大事件直接相关,即2010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可以说是建党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当时分管党史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就是我们起草《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第一次对什么是党史做了明确的概括,即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包括三个历史统一:不懈奋斗史,这是一个传统党史的框架;理论探索史,把党在理论创新上的重大成果、发展过程、形成标志做了一个深刻阐述;党的自身发展史,党的自身奋斗史,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和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2010年以后,在写党史、党史著作、党史文章时,都强调“三史统一”。

此外,会上还提出要把握住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所谓主题、主线,就是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本质主流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 2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就是围绕这个思想来展开。后来这个重要观点逐步融入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

正是因为有了2010年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广大党史工作者觉得这是一个引领党史工作开创新局面的会议,因此有必要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对党的历史进行重新归纳、总结。

王新生:我也谈谈为什么写《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我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了三十多年,主要从事民主革命事件研究,长征史是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第一次参与写红军长征史方面的书,大约是在20年前,只写了两个章节,也没有什么自己的研究,大都是吸收别人的成果。后来这些年,我在不断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自己也进行了调查研究。

2016年,迎来了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过去了,长征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中华民族一个巍峨丰碑,我们党史工作者都在思考,今天应该给读者奉献一个什么样的成果?还像过去写《红色铁流》一样吗?显然不行。过去的书虽然也很好,但是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了21世纪,如果拿出来的东西依然是过去的模式,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我对不起如今这么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有这个责任为国家、为读者、为人民,拿出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产品。

这些年,关于长征的书出了很多,但搞研究的人写的书销量不大,反而是搞文学的人写的书很畅销。这些书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在文学加工下,读者对这件事的理解与当时的史实,距离比较远。所以党史研究者和工作者们必须开辟出一条新路来,既要让长征史扎实、准确、权威,又让读者爱看。我攒了很多年劲,终于为大家呈现出这样一本书。

如今的主题出版不仅在装帧上有了新意,内容和选题上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爱好,这两本书有什么创新之处?

黄一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创新,特别鲜明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这本书第一次把我们党的历史起点从1919年扩展到1840年,而且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这个时间的更改我们是有依据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起点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往前挪到1919年,从五四运动写起。我们过去写党史比较多地聚焦在党的具体事件角度上,但这部党史,则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讲我们党的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1840年提出来的,是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要把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过程写清楚,未来还有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是当作一个主要历史任务提出来的。这是这本书在思想上、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的特点。

第二,这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贯穿九十年的写作。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最根本的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全书,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涵解释清楚。实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的梦想,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过程中,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二是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靠什么理论去指导的问题,三是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是一个什么样社会制度问题,四是该以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1840年以来,很多人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成功,最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答案。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统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不仅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内涵,同时也能够鲜明地体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新认识、新结论。这许多内容组合在一块,就使这本书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理论内涵和时代精神。

王新生:我认为《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学术为支撑。书中既有我个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参照了很多权威著作,比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及《毛泽东选集》《周恩来文选》《周恩来选集》等等,还有军事科学院出的关于军事方面的书。

第二,我运用了多方面的资料。比如,我还阅读了《蒋介石日记》,认真研究了蒋介石关于第五次围剿红军,以及长征途中的一些想法,以证明一些关键史实。

第三,书中包含了我的一些点评。这些点评并不是我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时间研究党史、军史时,自己的一些感想。读者可能不是相关专业的,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点评告诉读者如何看,引导读者对事情的认识。

我以书中《湘江之战》这个部分的内容为例。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我在书中写道: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湘江之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最低谷,但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最先进、最大公无私的政党和军队,充满朝气和智慧,不会为严重的挫折所吓倒,他们会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调整方向,走上 胜利之途。我通过这段话总结了湘江战役失败后党的情况,然后引出后面的遵义会议。

还有当年蒋介石污蔑红军在茅台池中洗脚,说红军是很野蛮的军队,青面獠牙,是赤匪。我在后面引出一段话:历史是威严的,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很渺小,都要敬畏历史,因此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要老老实实做事,不得弄虚作假,如果不老老实实做事,弄虚作假,必然会受到历史的嘲弄。国民党造谣红军在茅台酒池中洗脚,无非是把红军的形象在人民中弄臭,但适得其反,这种做法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今天说党史、长征,就是用过去的精神来激励今天的人,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意义是什么?

王新生:四支红军出发长征时约有20多万人,尤其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没有做政治动员,大家不知道到哪里去,但愿意跟着走。为什么?因为相信党。

我说一个小小的体会。2015年时我走了贵州毕节地区的一小段长征路,是大约300米的一个90度悬崖,我腿都软了。之后是一个崎岖的羊肠小道,最窄的地方仅仅能放下一只脚,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只有四华里路,我就觉得这个路再也走不到头了,感觉总是被危险威胁着,这让我震撼,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当年的红军走过这条路?

在我的书里写过一个红军战士的事迹:过草地时,一个十几岁的小红军刚开始还蹦蹦跳跳,后来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阴雨连绵,缺乏粮食,他日渐虚弱,临终前他告诉战友:“我是活不了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了,当你们革命胜利的时候,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革命牺牲的。”这就是当时红军战士到死都抱着的理想信念。

长征精神的精髓就是理想信念。因为理想信念就是一个灯塔,高高竖起来照耀着人们去前进。要是没有长征精神,最终怎么能有三四万人,在军事高压和恶劣自然环境下走到了陕北。有了理想和信念,就有了灵魂和力量。理想信念是永恒的,只要中国共产党存在,革命就一定能胜利,就一定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一兵:我理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长征精神为什么现在依然那么鲜活,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成为自信的内容,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独特的、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有生命力的。文化自信的三个组成部分,就包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东西,能够传承久远的东西;革命文化,就是五四运动以后形成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三个文化正是由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甚至两弹一星精神等组成。这些精神汇聚成的力量,是能够穿越时空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本报记者李苑整理)

下载穿越时空的记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穿越时空的记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穿越时空作文600字

    启蒙二班 萧范柏理穿越时空有一天,我自己在屋里写作业的时候,突然,我看到卫个时空穿梭机,我就坐了上去,这个时空穿梭机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外星球,看到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

    穿越时空影视(5篇材料)

    终结者 1、2、3 ……阿诺·施瓦辛格经典作品 回到未来三部曲……搞笑小子伙同疯狂科学家驾驶时空飞车穿梭过去未来 女神陷阱……一位被冰冻在外太空的军人尼可·波勒阴错阳......

    穿越时空成语廊

    穿越时空成语廊——语文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应用成语,提高写作水平。 活动准备:学生:大量积累成语 教师:课件、剪开的图画、奖品 活动过程......

    穿越时空的《月光宝盒》

    穿越时空的《月光宝盒》 导演:刘镇伟执行导演:麦子善编剧:技安动作指导:袁祥仁摄影指导:冯远文美术总监:雷楚雄 主演: 郑中基孙俪邓丽欣方力申朱茵剧情简介: 电影讲的是一......

    穿越时空的思念 填词

    穿越时空的思念 填词 春又来,人已去,风烟残,夕阳晚,樱花开,顷刻散,零乱。 年光逝,韶华落,飞絮转,不堪看,路漫漫,空梦断,零乱。 渡忘川,彼岸 ,忘不掉,人长叹。 古井下,月光思念装满 。 樱花瓣......

    穿越时空的美妙诗歌

    穿越时空的美妙诗歌穿越时空的美妙声音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供养一方国土竞成就了一代女皇 开元盛世的功德 让一代皇帝享尽天伦......

    《穿越时空遇见你》读后感

    世界上最神奇、最多变、最温馨的地方,就在书的字里行间。《穿越时空遇见你》就是一本充满魔力的书。机灵古怪的欧阳小鸟与酷爱读书、品学兼优的张天飞翔是一对表兄妹。一个偶......

    《穿越时空遇见你》读后感

    《穿越时空遇见你》读后感 四(3)班:陈成 《穿越时空遇见你》这本书,从书名就开始吸引了我, 从打开书的那刻一股书香就把我引入到这个奇妙的故事中。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而且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