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基础_方振邦目录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4、管理的职能
5、管理者的内涵
6、管理者的角色
7、管理者应具备的技
8、管理学的性质:
9、管理学的内容:
10、如何认识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2、管理理论发展的过渡时期
3、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
4、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5、科学管理学派
6、人际关系学派
7、管理过程学派
8、经验主义学派
9、战略管理学派
10、系统管理学派
11、权变管理学派
第三章 计划与决策
1、计划工作的概念
2、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计划工作的步骤
4、目标管理的内涵
5、目标管理的过程
6、决策的基本类型
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7、定性的计划方法
第四章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意义
2、战略分析定义
3、组织战略的类型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定义
2、组织设计的七项原则:
3、组织结构的无效性特征
4、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
5、管理跨度
6、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
7、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8、组织规模
9、信息技术的影响
10、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
第六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类型
2、组织文化的功能
3、组织文化的传承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创新
1、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力
2、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
3、创新的提出
5、创新的原则
6、创新管理的过程
第八章 力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3、培训与开发的步骤
4、薪酬的构成5、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6、绩效的特点。
7、绩效管理的含义
8、绩效管理的目的9、绩效管理的环节
10、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
11、绩效评价方法
12、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
第九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能力的分类
2、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3、社会知觉的规律:
4、归因中的偏差
5、态度形成和态度转变过程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十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统称为需要理论,包括:
1)X理论和Y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ERG理论
4)双因素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
2)期望理论
3)公平理论
第十一章 群体和团队的建设
1、群体的定义
2、群体的分类:
3、群体的形成4、影响躯体动力的一些关键要素
5、群体成员的资源
6、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7、群体决策的技术
8、团队的类型
9、团队管理的意义:
10、高效能团队的特征
11、创建高效能团队的具体措施第十二章 领导
1、经典领导理论
2、新型领导理论
第十三章 沟通及冲突管理
1、沟通的原则
2、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3、改进组织沟通的效果
4、冲突的原因
5、个体冲突的管理
6、组织的冲突管理
第十四章 控制的基础
1、控制的方法
2、影响控制的权变因素
第十五章 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1、质量管理三种质量管理方法
2、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
3、财务控制的方法
4、成本控制的原则
5、成本控制的方法
6、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
7、电子技术对企业管理控制的作用
8、最佳实践标杆
9、成功实施最佳实践标杆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篇:方振邦《管理学原理》模拟试题
1、考试方式:闭卷
2、考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3、考察的主要知识点:对管理学基本概念机原理的理解情况;对管理学经典理论和方法掌握程度;对课程内涉及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
模拟题
(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工作专门化
3、选择性知觉
5、派系控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环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
3、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目标管理的过程和优、缺点。
2、试论述如何传承和维系组织文化。
/ 10
2、组织变革
4、家长式领导
6、战略地图
模拟题
(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利益相关者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3、流程再造
4、工作分析
5、魅力型领导
6、标杆管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2、简述约翰·科特的领导变革的步骤
3、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绩效管理的目的、环境和关键决策
2、试论述人际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 10
模拟题
(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工作专门化是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将工作分解为若干很小的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操作内容与操作程序,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应变能力。
3、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态度而有选择地去解释信息。
4、家长式领导是指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的廉洁性的领导方式。
5、派系控制是指通过在组织内建立共同的文化观念来实现对员工的控制,文化观念包括共同的价值观、信念、仪式、传统习惯等。
6、战略地图是对组织战略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是一个有效诠释和沟通组织战略、说明价值创造过程和描述战略逻辑性的管理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环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具体环境 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压力集团。(2)一般环境 1)经济与技术。2)政治与法律。3)社会与文化。4)人口与地理。
2、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
(1)外部动力
1)经济的力量。
2)技术的进步。
/ 10
3)社会和政治变革。
4)就业人口的改变。
(2)内部动力
1)组织目标的改变。
2)管理条件的变化。
3)组织发展阶段的变化。
4)组织成员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改变。
5)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3、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和简·莫顿(Jane Mouton)提出了一个二维的管理方格理论,研究者通过“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个标准对领导者进行了划分,并结合于一个坐标图中,横轴代表关心生产,纵轴代表关心人。在此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着重分析了以下五种经典领导类型。
(1)贫乏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为了完成要求的任务而进行最小的努力,这种努力正好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2)任务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强调任务和工作要求,认为员工就是完成工作的工具,以将人员因素的干扰减小到最低程度为原则来安排工作,从而实现高效率。
(3)中庸之道型管理。这种模式描述的是折中主义者的行为模式。他们把员工的士气维持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上,同时为平衡起见,采取恰当的组织行为来使工作得以完成。
(4)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此种类型的领导者重视员工的态度和情感,渴望被认可、被拥戴,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给予员工较多的赞扬,营造一种舒适友好的组织环境和工作氛围。
(5)团队型管理。这类领导者善于将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促成组织内高度的团队合作和参与,使员工积极、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目标管理的过程和优、缺点。
(1)目标管理的过程
1.计划目标,就是建立每位被评估者所应达到的目标。
2.实施目标,就是对计划实施的监控,是保证制定的计划按预想的步骤进行,掌握计划进度,及时发现问题。
/ 10 3.评价结果,是将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
4.反馈,就是管理者与员工一起回顾整个周期,对预期目标的达成和进度进行讨论,从而为思考制定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的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新的战略做好准备。
(2)目标管理的优点
1.目标管理既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又具有激励员工的作用。
2.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结合上级的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目标管理可以促进更好的管理。
4.目标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详细考虑组织的任务和结构,使得各个目标都有负责人,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5.目标管理鼓励个人投入,激励员工专心于他们的目标。6.目标管理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3)目标管理的缺点
1.目标管理忽视了组织中的本位主义及员工的惰性,对人性的假设过于乐观,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2.目标商定需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3.目标及绩效标准难以确定。
4.目标管理会使得员工在制定目标时,倾向于选择短期目标,即可以在考核周期内加以衡量的目标,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人员为了达到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
2、试论述如何传承和维系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维系
组织文化建立之后,组织内部就可以通过一些管理措施,如给员工提供一系列相似的经历来维系文化。
1.甄选。组织在选拔新成员的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到维系组织文化的目的,聘用成员的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基本一致,或至少是与组织价值观的大部分相一致。
2.最高管理层的活动。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这些准则渗透到组织文化中去。
3.社会化。就组织录用的新成员而言,为了防止他们干扰组织已有的观念和习惯,组织要帮助新成员适应组织文化,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成员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也会达到维系组织文化的目的。
/ 10
(二)组织文化的传承
组织可以通过下面几种途径来对文化进行传承。(1)组织对文化的灌输和强化
1)树立模范或英雄人物,进行典型引导。2)对组织文化进行反复宣传和强化。3)通过组织领导者的示范进行强化。4)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5)对组织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6)设计仪式,组织群体活动。(2)成员对组织文化的学习
组织文化需要组织的成员进行传承,组织成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和领悟组织文化:
1)故事。故事(stories)可以塑造或强化认同。
2)仪式。仪式(rituals)是一系列活动的重复,这些活动能够表达并强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人无足轻重。
3)物质象征。物质象征(symbol)如公司的布局、高级管理者的额外津贴、员工的衣着以及办公室的大小等,向组织的成员传递相关信息。
4)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组织和组织内部的工作部门往往会创造自己所特有的名词,用来描绘与工作有关的设备、办公用品、关键人物和产品等。
(3)组织文化变革
组织文化的变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推行组织文化变革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文化变革的指导机构。2)调查组织的内外环境。3)对组织的现有文化进行诊断。4)制定并实施变革方案。5)巩固文化变革的结果。
/ 10
模拟题
(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影响组织决策和行动或受其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工会、员工,也包括组织外部的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群体。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以产生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是一种分权的组织形式。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组织,可以针对单个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等来组织事业部。
3、流程再造就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4、工作分析,指研究一个企业内每一个职位包括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对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及有关因素做全面的、系统的描述和记载,并指明担任这一职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5、魅力型领导是指下属所认为的具有特定的个人特质、能力和行为,并且对下属的情感、价值、信仰、态度和行为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的影响力的领导者的某种属性。
6、标杆管理是指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1)识别机会(2)设立目标(3)拟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6)挑选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编制预算
2、简述约翰·科特的领导变革的步骤。
/ 10(1)产生紧迫感。
(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3)构建愿景规划。(4)沟通这种愿景规划。(5)授权他人实施这种愿景规划。(6)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7)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变革。(8)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
3、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们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社会需要(social needs)、尊重需要(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第一级: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
第二级:安全需要。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如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资方的无理解雇。
第三级:感情和归属需要。包括和家属、朋友、同事、上级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自己有所归属,即成为某个集体公认的成员等。
第四级: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要很少得到满足,故常常是无止境的。
第五级: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一个人需要做他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他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能够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绩效管理的目的、环境和关键决策
(1)绩效管理的目的
绩效管理工作是围绕其目的展开的。归纳起来,绩效管理的目的一般有以下三个: 1)战略目的。绩效管理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
2)管理目的。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的结果是企业进行薪酬管理(调薪)决策、晋升决策、保留/解雇决策、临时解雇决策、承认个人绩效的决策等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 10 3)开发目的。绩效管理的过程能够让组织发现员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
(2)绩效管理的环节
1)计划绩效。在新的绩效周期开始时,管理者与员工经过充分的沟通,明确为了实现组织经营计划与管理目标。
2)监控绩效。在绩效计划制定完毕后,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
3)评价绩效。评价绩效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依据事先制定的绩效计划,使用既定的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衡量技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
4)反馈绩效。反馈绩效是指绩效周期结束时,管理者与员工进行绩效评价面谈,使员工充分了解和接受绩效评价的结果,并由管理者指导员工在下一周期如何改进绩效的过程。
(3)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
为了实现三个目的,组织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时,必须把握好五个关键决策:
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是指如何确定员工个人的绩效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及其目标值。2)评价主体。在确定评价主体时,应重点考虑评价的内容,评价主体应该与评价内容相匹配。
3)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方法是指评价员工个人工作绩效所使用的具体方法。4)评价周期。所谓评价周期是指多长时间对绩效指标评价一次。
5)结果应用。一般来说,绩效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绩效评价结果,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其他管理决策的依据。
2、试论述人际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1)人际沟通的障碍
在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很多沟通障碍会阻碍或歪曲有效的沟通,进而影响沟通的最终效果。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信息失真的广泛可能性,要具体分析沟通过程中的所有障碍。
1)个体差异。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度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沟通风格也会存在差异。
2)沟通方式选择不当。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如果不能根据沟通内容、沟通双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将会导致沟通效果下降。
3)噪音干扰。任何影响沟通效果的干扰因素,都可能成为沟通中的噪音,会对沟通过 9 / 10 程造成一些障碍。
4)信息过滤和歪曲。如果信息发送者有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利,则可能产生不良的沟通效果。
5)选择性知觉。沟通过程中,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他个人特质而有选择性地去看或听那些传递给他的信息,在信息解码的时候,接受者还会把自己的兴趣和期望带到信息之中。
6)信息超载。信息超载就是一个人面对的信息超过了他的处理能力。不论何种信息超载的情形,结果都是信息缺失和沟通效果受到影响。
7)反馈不完整。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忽略反馈环节,没有反馈,反馈不及时、不全面或不合时宜,双方都很容易发生误解,从而使沟通效果下降。
(2)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内容的特点的不同、沟通双方特点的不同、沟通方式本身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2)简化语言。选择恰当的措辞并组织好语言,使信息表达得清楚明确,易于为接受者理解。
3)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指不带先入为主的判断或解释的对信息的完整意义的接受,因此它要求倾听者全神贯注。
4)控制情绪。最简单的办法是,当在沟通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应该暂停进一步的沟通,直至恢复平静。
5)注意非言语信息。无论是接受者还是发送者,既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语信息,确保它们和言语信息相匹配,起到强化语言的作用,又要时刻注意对方的非言语信息,以便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
6)运用反馈。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概括,请信息发送者进行验证和核实。
/ 10
第三篇:管理学基础_方振邦课后习题答案7-9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创新
1、什么是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组织变革,是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应变能力。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大方面。外部动力:1)经济的力量; 2)技术的进步
3)社会和政治变革;4)就业人口的改变
内部动力1)组织目标的改变;2)管理条件的变化;3)组织发展阶段的变化;4)组织成员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的改变;5)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2、组织变革的类型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组织变革的类型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技术变革、产品与服务变革、战略与结构变革以及人员与文化变革
3、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如何克服? 阻力:个体阻力、组织阻力
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教育和沟通、参与和融合、引导和支持、谈判和协商、控制与合作、正面施压
4、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组织变革有哪些方式?
量变式和质变式、正式关系式、非正式关系式和人员式、主动思变式和被动思辨式、突变式和分段发展式、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
5、请对本章出现的几种变革模式进行简单的评价。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式 组织变革的阶段模式
组织变的革研究模式:行动研究对组织有两点好处1)以问题为中心2)由于行动研究中包括了员工的大量参与,因此减弱了变革阻力。
6、什么是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有哪些特点?
组织发展不是一种单一技术,而是综合运用管理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并且是在一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的。
特点:1)组织反战寻求人们主动参与的、自我指导的变革。2)组织发展是泛组织的变革动力。3)组织发展既强调解决即刻的问题,也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4)组织发展比其他方法更强调数据收集、组织分析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采取行动等方面的合作过程。5)组织发展既强调组织的有效性,又强调个人通过工作体验来实现自我。
7、什么是组织发展干预技术?请举例说明。
组织发展干预技术是指:各种有组织的工作活动,以推动组织中有关成员或团体从事一项和一整套工作任务,其目的的直接或间接地指向组织的改善。
8、什么是创新?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创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2)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3)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4)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9、激发组织创新的因素有哪些?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激发创新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贝是结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因素。
结构因素:1)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影响。2)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3)部门间密切的狗头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文化因素:1)接受模棱两可。2)容忍不切实际。3)外部控制少。4)接受风险。5)容忍冲突。6)注重结果甚于手段。7)强调开放性系统
人力资源因素:1)对培训和发展的高度重视。2)工作保障。3)创造性的人员
10、德鲁克提出的创新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请简单对其加以评价。德鲁克指出,核心的创新原则其中有几个“做”,指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还有几个“不能做的事”,指尽量避免做的事情;另外还包括三个基本的条件:(1)要做的事情。A、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B、创新既是概念的又是感知的;c、创新若要行之有效必须简单而专一;d、有效的创新都是从不起眼处开始的;e、成功创新的目标是领导地位。(2)不能做的事。A、首先就是不要太聪明;B、不要有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次做过多事情; c、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3)三个条件。A、创新是工作;b、要想成功,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c、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双重作用的效果,对一般人来说它是行为的一种改变,或是一种程序的变化,即人们工作或生产的方式的变化。
11、创新管理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创新管理的过程包括五大阶段:创新管理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阶段、创新战略和分析制定阶段、提供资源阶段、实施阶段和学习再创新阶段。
12、请思考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八章 力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大概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以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2、请您谈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的理解。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能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3、人力资源战略有哪些基本类型?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力资源战略可分为三种:引诱战略、投资战略、参与战略。舒勒的研究将人力资源战略划分为三种类型:累计型、效用型、协助型。
4、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哪些内容?其基本程序有哪些?
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人力资源数量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
资源规划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与比较、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工作设计有哪些基本方式?
工作专门化、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特征模型
6、简述工作分析内涵与过程。职位说明包括内容?
工作分析也叫职位分析,指研究一个企业内每一个职位包括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对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及有关因素做全面的、系统的描述和记载,并指明担任这一职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工作分析的过程:工作分析是一个细致而全面的评价过程,他由准备、调查、分析和完成四个阶段构成;
这位说明包括职位标识、职位概要、履行职责、业绩标准、工作关系、使用设备、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任职资格、其他信息。
7、招募的渠道有哪些?
渠道:企业内部招募包括主观推荐、布告招标、利用技术档案的信息;
企业外部招募包括推荐招募、广告招募、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
校园招募、网络招募。
8、甄选有哪些主要方式?
甄选的方法主要有工作申请表与简历筛选、鄙视、测评、工作样本技术、评价中心技术、面试以及体验等。
9、培训与开发应该由哪些步骤构成?其形式和方法有哪写?
五个步骤:1)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的内容。2)设置培训目标。3)拟定培训计划。4)实施培训活动5)总结评估及反馈
形式方法:在职培训,包括学徒培训、辅导培训、实习培训和工作轮换
脱产培训, 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网络培训以及自我学习指导、商业游戏、行为塑造、行动学习等很多方法。
10、薪酬和报酬有和区别与联系?薪酬包括哪些形式?
薪酬是报酬体系的一部分,是指员工从企业那里得到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入,相当于财务报酬部分。
薪酬包括三种形式:基本薪酬、绩效薪酬以及福利。
11、薪酬管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重要决策?
主要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等级结构、薪酬构成以及薪酬管理政策五项重大决策。
12、简述绩效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绩效指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且能够评价的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
基本特点: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
13、请阐述对战略性绩效管理模型的理解。绩效评价有哪些方法?
绩效管理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在绩效管理系统的作用下,组织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而实现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价的方法:比较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量表法(行为锚定法、图尺度法、等级择一法、混合标准量表法、综合尺度量表法、行为对照表法、行为观察量表法);描述法(书面描述法、关键事件法)。
14、请阐述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构成要素: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
主要特点:绩效评价系统、战略管理系统、共同工具、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第九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哪些传记特点能够最好地预测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以及工作满意度?
年龄、种族、性别、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健康状况和任职时间。
2、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价值观是指超越具体情况,引导个体对行为与事件进行选择与评价,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的一些重要性程度不同的观念与信仰。
一般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特纳或事件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为。
3、什么是大五模型?其中哪一项对绩效的影响最大?
大量颇具影响力的实证研究证实,有五项人格维度构成了所有人格因素的基础,并且包括了人格中大多数明显的变异。这种人格理论模型被称为大五模型。
4、为了保证个体有恰当的能力有效地从事给定的工作,管理者应该做哪些工作?
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待特定工作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他在能力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个体的能力特征,发现他们的能力闪光点。在这些方面,可以利用人才测评的手段来完成。
4、什么是情绪智力?你是否认为一名管理者的EQ比IQ更重要?为什么?
情绪智力定义为:监控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与情绪,辨别不同情绪并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维与行动的能力。
5、我们在判断他人时,常常会走哪些捷径?请举例你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6、人们在对事情进行归因时存在在哪些偏差?请分别举例说明。存在基本归因错误、自我服务偏见。
7、假设你有一个员工不认真对待工作,并且影响了工作团队中的其他人,你应该如何说服他改变这种态度呢?
首先对该员工进行详细的了解,找到他有这种态度的原因,是否存在公司或者自己做的不合理的地方,了解情况后,找该员工进行谈话,如果是公司以及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先表明自己的错误,然后对其进行讲述他这种行为的危害度,以及对其他人和公司的影响。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注意他,关注他的进步,并给予鼓励,树立起责任心和上进心。
8、你同意“快乐的工人是高生产率的工人”的说法还是“高生产率的工人是快乐的工人”的说法,为什么?
9、什么是组织承诺?如何解释当前组织承诺下降的状况?
组织承诺是个人对某一特定组织感情上的依附和参与该组织的相对程度
第四篇:管理学基础
管理: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本质: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和产生新的功效,目的:设法提高被管理单位功效和产生新的功效目的:设法提高被管理单位功效的放大倍率和创新能力,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人,系统性结构):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目标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了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协作活动3.管理有其特定的任务、职能和层次: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三个层次(上中基层).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从管理的根本意义上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2.组织劳动体现其自然属性:随社会分工和协作的产生而产生,组织共同劳动的本身的要求3.指挥、监督体现其社会属性4.管理的二重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的基本观点5.二重性的意义:明确管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大胆地、批判地吸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管理的对象“六要素”:人、财、物、信息、时间和业务技术,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1.科学性:原则性,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2.艺术性:没有固定模式,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管理的手段:具备的条件,包括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提供的有效力量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具体表现为机构、法及政策、人和信息, 管理者:旨在组织中负责管理、决策,解决管理问题,从事管理过程的实现,而且对组织内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盒创新等的有关人员,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从广义上讲,领导者也是管理者,领导者是高层管理者中最具权威的管理者,从具体工作内容讲,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加强管理,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程序;领导者的作用在于引导组织不断地创新与改革,管理者要有领导者有序的改革,领导者则需要有管理的多方配合,两者的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是保证一个组织取得良好绩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管理环境: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3.现在管理理论阶段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1.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贡献生产管理的实践中,运作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1提倡在○3谋求最高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4初步建立了管理科学的知识体○2促使劳资双方的互相合作,实现人们的心理平衡系,使科学管理的知识、方法和制度构成了一个整体,并促使全社会去认识、理解和使用它2.泰罗科学管理的不足3○1重视工作、忽视人性;重视物质,忽视精神重视局部的高效益,忽视整体的经营管理,总之,科学管理理论○2重视规章制度,护士相互的沟通与创新是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的开端;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雏形;是管理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管理过程理论(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对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平价1.贡献○1首先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3所提出的许多管理原○2一般性管理理论的提出为社会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则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是普遍适用且行之有效的1法只考察了组织内在因素,○4法所倡导的管理教育活动促进了管理○专业的形成2.不足○没考察组织同周围环境的关系,缺乏具体性○2组织与管理的论述中有不充分、不科学之处○3法提出的管理原则过于僵硬○4法的组织管理理论主要从静止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的设计,没有从动态发展角度研究组织的运动和发展。人际关系理论之父--梅奥,霍桑试验-西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标志(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大规模访谈试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男工试验)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内容:1.工人“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霍桑效应:人在实验中的表现与平时不一样;官职越大,工人越敬畏。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系统:由事物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有机整体,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素、联系、结构、功能和环境,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最优性。整分合原理把管理过程分三步骤:整体把握(前提)、科学分解(关键)、组织综合(保证).开发有效的反馈技能:1强调具体行为2使反馈不对人3使反馈指向目标4把握反馈的良机:接受者的行为与获得该行为的反馈相隔时间非常短时,反馈最有意义,5确保理解:反馈应清楚、完整,使接受者能全面准确地理解,6使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控制的行为,决策:管理人员针对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制定决策的基本步骤:识别决策问题—确认决策标准—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选择备选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树法:画图顺序为从左到右,计算顺序为由右到左,方块为决策结点,圆形为状态结点,三角为结果结点,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S—strength(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威胁),其中S、W为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头脑风暴法四原则:勿评优劣、大胆创新、越多越好、集思广益,滚动计划法的特点:分段编制,近细远粗、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目标管理:MBO,一种将组织目标转换为各个部门乃至个人岗位目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考核标准的管理方法,MBO不是用目标来控制,而是用它们来激励下属,原则:1期望原则:反映每一个人的目标/期望2参与原则:激励手段3SMART原则(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achievable:可实现;relevant:相关联的;time bound:时间期限)
组织: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分工和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成员间的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但无法规范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所有联系,非正式组织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正式组织以成本和效率为标准,靠理性原则维持;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和融洽关系为标准,靠感情因素来维持,非正式组织的优缺点:优:满足职工需要;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对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非常重视;非正式组织能主动适用环境,组织结构包括三个核心内容:即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与分权性,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1任务目标原则:目标至上,因职设岗、因岗设人,当组织目标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机构及人员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组织变革,2分工协作原则:分工要合理,协作要明确,3统一指挥原则:等级链不能中断、不能多头领导、防止越级,4管理跨度原则:有效的管理跨度与合理的管理层次相结合,5职权与职责对应原则:责、权、利相对等,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因职而异、因事而异,7稳定性与适应性原则8精简高效原则,授权的要求:1依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授权2授权要适度、明确、具体3授权过程中必须使下级权、责、利相当4实行最终职责绝对性原则5不能越级授权6上级必须坚持有效监控原则7授权的撤回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层次:1物质层:最直观的表现2制度层:它是组织文化的中介层3精神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部分。要素:核心是组织价值观;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狭义的权力指职务权力,也称职务影响力,即原本意义的权力的概念。广义的权力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的统一就是权威。职务权力(职务影响力)+个人权力(个人影响力)=权威(影响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假设:第一,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便取而代之,因此,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要。第二,大多数人的需要体系是复杂的,在任何时刻都有许多需要在影响个人的行为。第三,一般情况下,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需要才能进入到满足上一层次需要。第四,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要比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多。2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奖酬制度制定必须遵循的原则:较高的效价;报酬与绩效挂钩;多数人认为有意义的奖励形式;及时将一介结果(组织结果)转化为二阶结果(个人利益);充分体现公正性、透明性、职工参与性;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沟通:思想、信息等的传递和理解,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沟通过程中的障碍:1发送者的过滤: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对按收者更加有利。如向上汇报的都是上司爱听的东西。与组织结构的层级和组织文化有关。2接受者的选择:接受者不知不觉会选择自己期望的信息,如爱听自己喜欢听的话。3情绪影响(辩护性)4语言的含义5非语言提示:协调一致则可抢话,否则冲突。
克服沟通障碍:1运用反馈:语言的、非语言的2简化语言3积极倾听:专注、移情、接受、对完整性负责任的意愿4控制情绪:不要质问、而要提问5注意非语言提示。
控制:按既定计划、标准和方法对工作进行对照检查,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控制工作的基本步骤:1。确定控制标准2。衡量工作成效3。分析衡量结果4。采取管理行动 控制工作的类型:1。根据纠正措施的作用环节可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2。三者的特点:前馈控制:控制的中心问题是防止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可能产生的偏差,基本形式是合理配置资源。现场控制:控制的中心问题是执行计划的实际状况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基本形式是管理人员的指导、监督和测量、评价。反馈控制:控制的中心问题是执行计划的最终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偏差,基本形式是通过对最终结果的分析,汲取经验教训,调整与改进下一阶段的资源配置与过程指导、监督。三种控制的主要区别信息为馈~,现○1馈入信息不同:前~是以系统的输入信息为馈入信息,反~是以系统的输出~是以系统计划执行信息为馈~○2目的不同:前~是对系统的输入控制,反~是对系统的输出控制,现~是对系统的作业控制。
采用行政方法管理的原则:1。尊重客观规律2。行政管理方法的使用不宜过多3。区分在不同类型组织中行政管理方法的不同地位和作用4。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时要伴之以其他的管理方法:调动积极性,防止官僚主义5。运用行政管理方法要注意提高行政领导者的自身素质:人治而不是法治。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经济管理方法管理的特点:权益性、多样性、适时性。
柔性/刚性管理方法的区别:柔性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内在重于外在、直接重于间接、心理重于物理、个性重于群体、身教重于言教、务实重于务虚。刚性(A),柔性(B):1。A以规章制度为中心;B以人为中心。2。A以组织权威(制度、职权)为基础(命令、监督、控制);B以认知内化(价值观、文化)基础(激励、教育、协调、互补)。3。A职位影响力,外在驱动力;B非职位影响力,内在驱动性。4。A经济人;B社会人、自我实现人。5。A追求低层次需求、创造性要求低、衡量标准易量化;B追求高层次需求、创造性要求高、衡量标准不易量化。本质:是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运用柔性管理方法的原则,对管理对象施加的软控制。特征:模糊性、非线性、感应性、塑造性和滞后性。基本原则:内在重于外在,直接重于间接,心理重于物理,个体重于群体,身教重于言教,务实重于务虚。
管理循环即PDCA循环—“戴明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管理循环过程:1。计划阶段:找问题;找原因;确定目标;计划决策2。实施阶段:实施3。检查阶段:检查4。处理阶段:巩固成果;处理遗留问题管理循环的特点:1。大循环套小循环,大小循环相互促进2。PDCA循环必须按程序办事,也就是说要按照前面所介绍的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运转,其先后顺序不能随便颠倒3。螺旋上升的循环,每循环一次都会使管理工作提高一步。这种螺旋式的逐步提高,使管理工作不断前进。
质量:指产品、作业或服务能够满足规定要求或人们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按照质量的可观察性或评价的难易程度分为搜寻质量;体验质量;信誉质量(卫生服务属于第三类,它的质量大部分属于信誉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内涵: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标准化;系统化。PEST分析法: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背景的时候,常通过这四个因素来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激励: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利用组织各种内外环境中的要素,使被管理者能够产生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一种内在积极性,这一过程称为激励。激励理论内容:1.内容型: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2.过程型: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3.强化型:强化理论,挫折理论;4.综合型: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迪尔综合激励模型。激励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协调的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责任明确原则,加强沟通原则。反馈不良的表现:①信息来源少:民主不健全,言路堵塞—发扬民主;②感受器少:缺少反馈制度(如登记,汇报);③信息传递损失大(信息过滤和选择性知觉),且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强;④没有高效的信息分析系统(收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储存等);⑤决断权,权力过于集中。如何开发有效的反馈技能:①强调具体的行为,使反馈不对人,反馈面向目标;②把我反馈的良机:接受者的行为与获得该行为的反馈相隔时间非常短时,反馈最有意义;③确保理解:反馈应清楚,完整,使接受者能确切的理解;④使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控制的行为。
第五篇: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补修课自测练习
一、单选(每题3分,共30分)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控制)。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西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计划)的重要性。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目标、部门和关系)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精神领袖)的角色。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答案:1.D; 2.C; 3.D; 4.C; 5.A;6.D; 7.C。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亚当•斯密)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济学家。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提高劳动生产率)。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B.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B.经济人)。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C.社会技术系统)。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A.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企业文化)。
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指(D.企业精神)。
答案:1.A;2.C; 3.D; 4.C; 5.B;6.B; 7.C;8.A; 9.C; 10.D. 3章
计划工作的前提是(.企业精神)。
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A.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的。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C.创新性)性质。
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D.战略计划)。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B.更短)。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是(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就是(C.策略)。
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B.市场预测)。
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A.长期预测)。定性预测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有关事物远期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需要进行(D.长期预测)。答案:1.B;2.A;3.C;4.D;5.B;6.A;7.C; 8.B;9.A; 10.D。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来的是(D.彼得·德鲁克)。
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B.权变性)原则。
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A.现实性)原则。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A.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B.满意利润)。
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多种类型。(B.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D.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有一位学者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他就是(D·麦格雷戈)。
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B.5个)以内。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层次性)。
(B.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D.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答案: 1.D; 2.B; 3.A; 4.A; 5.B;6.B; 7.D;8.C; 9.B; 10.A;11.B; 12.D。
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A.决策)。
组织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对组织未来的一种粗线条的设计。这是战略管理的(A.纲领性)特征。
像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这样的具体实施战略,属于(D.职能战略)。战略管理是组织(B.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
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B.SWOT分析)。组织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的依据是(C.公司层战略)。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D.密集型发展战略)。答案:1.B; 2.A; 3.D; 4.B;5.B;6.C; 7.D。
某企业试图改变其经营方向,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属于(A.战略性决策)。决策的前提是(A.识别问题)。
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模型很多,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A.盈亏平衡点法)。(C.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答案:1.A;2.A; 3.A; 4.C;
组织结构设计必须与(A.组织目标)相匹配。矩阵式组织属于(B.有机式)组织结构。
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A.责权利对等)原则。
以下组织结构形式中,(D.矩阵制结构)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B.事业部制结构)。答案:1.A; 2.B; 3.A; 4.D; 5.B.
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A.因事择人)原则。
应用模拟情景训练方法测试应聘者有较高的准确度,常用于招聘(D.高层管理者)。考评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主要通过向(B.关系部门)获取信息。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D.自我考评)。
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B.职务轮换)。答案:1.A; 2.D; 3.B; 4.D; 5.B。
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C.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是他的(D.自身影响力)。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C.1-9型)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A.高工作—高关系)。
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D.转移法)。答案:1.C; 2.D; 3.C; 4.A; 5.D。
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A.挫折)。
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的能力可发挥到(C.80%--90%)。
(A.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A.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D.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C.消极强化)。工作丰富化的重点是(C.一般专业人员)。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及奖品,分配有意义的工作等行为在强化理论中属于(A.积极强化)。
案例:1.A; 2.C; 3.A; 4.A; 5.D; 6.C; 7.C; 8.A。11章
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D.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沟通类型中,(B.情感式沟通)具有润滑剂的作用。(C.书面沟通)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被上级认为自己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把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己头上,引起下级不满。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A.地位差异)。
人们只记忆经过自己的选择愿意记忆的信息,这种认知过程产生的沟通障碍是由于个体障碍中的(C.选择性知觉)原因造成的。
导致组织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中,(B.组织中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是由于组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历、禀赋等都各不相同而导致的。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A.建设性冲突)。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D.解决问题
答案:1.D; 2.B; 3.C; 4.A; 5.C;6.B; 7.A; 8.D。12章
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C.控制)。
管理的各项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过程,而(B.控制)始终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管理循环过程的起点。即时控制通常指的是(A.现场控制)。
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D.环节)不同,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某企业将2006年本企业的历史最高利润额作为本的利润指标,这在控制标准中属于(A.历史标准)。
在控制标准中,诸如单位产品产出所需工时数、耗电量、原材料消耗量及单位机器台时产量、货运吨公里油耗等标准属于(B.实物标准)。
某单位制定的年终考核指标中有一条“工作要认真负责”,这样的标准不符合控制标准的(C.可检验性)要求。
控制工作应当着眼于组织发展的整体需要,这就要求控制应具有(A.全局观念)。
答案:1.C;2.B;3.A;4.D;5.A;6.B;7.C; 8.A. 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B.员工的行为)。基层管理者常用的控制方法是(B.直接监督或巡查)。人事调整的目的是(C.保证工作或任务的完成)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应该掌握(C.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对于营利性组织来说,(B.降低成本)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或获取价格优势的基本途径。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中,(D.定额法)是以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确定的各项劳动定额、消耗定额为基础制定的目标成本。对供应商的评价中,(C.协同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方需求变化的能力。(D.总预算)是指以组织整体为范围,涉及组织所有收入或支出项目的总的预算。(B.运营能力)控制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而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D.投资收益率)反应企业资产创造利润的效率。
答案:1.B; 2.B; 3.C; 4.C; 5.B; 6.D; 7.C; 8.D; 9.B;10.D;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答案:1. 2.×; 3.√;4.×;5.×;6.×; 7.√;8.√。2章×
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济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感情,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答案: 1.×; 2.×; 3.×;4.;5.×; 6.×。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式计划。(√)只有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编制计划。(×)以效率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一般来说,战略计划相比作业计划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一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变化越小,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亦然。(√)答案: 1.√; 2.×; 3.×; 4.√;5.×;6.√。
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思想的标准。(×)依据权变原则,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比较看来,企业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不仅把企业看成是经济组织,还认为企业应当担负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不仅是一个由职工、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包含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要素在内的开放系统,应把这些系统要素的共同利益作为企业的目标。(√)
目标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他提出:工作目标=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它的中长期目标。(×)
答案:1.×;2.×;3.×; 4.√;5.×;6.×; 7.√; 8.×; 9.×; 10.×。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通常,组织的宗旨都是空泛而笼统的。(×)
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战略控制必须以战略目标为控制标准。(√)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降低产品价格。(×)答案:1.√; 2.×; 3.×; 4.√; 5.×。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它是定量决策。(×)
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运用得当,以起到互补作用。(√ 答案:1.×;2.×;3.√;4.×;5.√
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原则就是要求部门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结构形式。(.×)高科技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基础条件。.×)组织发展是管理层的事,与普通员工无关。(.×)答案:1.×;2..×;3.√;4.×
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资源协调和管理,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
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贡献考评是决定管理人员报酬大小的主要依据。(√)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在管理人员考评时,由上级人员填写的考评表主要是考核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
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答案:1.×; 2.×; 3.√; 4.√; 5.×; 6.√
下属的成熟程度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是靠内部动机激励。(√)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目标路径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和领导风格互为补充,下属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环境因素及领导风格的评价。(√)
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5.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帅才应该多一些,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能力。(×)答案:1.√; 2.×; 3.√; 4.×; 5.×。
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如果管理者真正了解了员工的需要,依其需要来进行激励,则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根据归因理论,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归于不稳定因素可以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的。(√)
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合理化建议是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据美国一家公司估计,生产率的提高有20%得益于工人提出的建议,其余80%来自技术的进步,但是,管理人员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那20%上。(√)
答案:1.×; 2.√;3.×; 4.√; 5.×; 6.√
沟通过程中有了反馈,表明信息接受者收到并完全理解了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人们常常会说:“那不是我的意思!”或者“我还以为是这样!”这些话反映了错误地发出和接收信息在沟通中经常出现。(√)
口头沟通虽然比较精准,但是耗时较多,同样时间内所表达的信息远远不能与书面沟通相比。(×)
非语言沟通主要包括身体语言和语气语调等。非语言沟通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方式能够令人信服地表达人的真情实感。(√)
采用轮盘式沟通模式时,每位成员都可以与其他每个人自由沟通,因此沟通快,但由于沟通渠道太多,容易造成混乱并且降低传递信息的准确度。(×)
研发部门想要达到最好的技术状态,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部门需要尽快地把产品推向市场,需要赶时间。双方在沟通时就容易出现争执。这是由于目标不同导致的沟通障碍。(√)情绪异常影响人们的有效沟通,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所以,当管理者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停止沟通。但是,由于管理者是沟通的主体,因此如果沟通的对象情绪不稳定,则不需要停止沟通。(×)
在组织管理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需要运用管理技巧有效地解决冲突,千万不能激发冲突。(×)
答案:1.×; 2.√; 3.×; 4.√; 5.×; 6.√; 7.×;8.×
控制就是为了确保既定的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控制工作只是上级主管人员或主要是中层主管人员的职责。(×)前馈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
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例外性的、非程序性和重大的程序性控制活动,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集中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控制的目的必须是对控制客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价。(×)成本标准和收益标准都属于实物标准。(×)
统计师和会计师喜欢用复杂的表格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喜欢用数据或图表形式。控制工作必须切合管理者的个人情况。(√)
答案:1.√; 2.×; 3.×; 4.√; 5.×; 6.×; 7.√
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培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机构的选择。(×)
质量不仅仅是指服务质量,还包括产品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协作的质量等。(×)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不同环节发现的有关信息要尽可能在组织内部共享,以利于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在作业系统的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高,作业系统的效率越高。(×)采购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输入品进行评价和挑选,以确保输入品的质量、数量和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员工个人绩效与组织资源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在平衡记分卡的实施过程当中,会受到文化、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答案: 1.√; 2.×; 3.×;4.√; 5.×; 6.×;7.×; 8.√。
三、四、案例单选(每题5分,共20分)计算单选(每题5分,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