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4 09:0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

第一篇: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

作者:曹秀坤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近年来,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便是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地位作用对策

一、前言

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不应该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应该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林业生态以及生态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只有在建设林业生态的过程中拥有生态意识观念,保护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协调统一。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且对于促进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生态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化和进展才形成了今天的物种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生物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已经不容忽视。在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我们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作出的贡献不可估量的。我们的食物全部来自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会使食物品种更加丰富,人们生活质量更好。另外,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来自于物种多样性。工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需要更多的生物能源和新型资源。第二,遗传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一个物种在遗传上的多样性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需要倍加珍惜的。第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利于为珍稀动物和濒危动物的保存提供条件。对于子孙后代和科学研究的开展以及科学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林业生态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人来在开展自然保护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很多组织积极的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活动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不可否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的法律制度和规范还是不健全的,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是建立自然能保护区,但是保护区大都管理混乱,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法律条例法律效力较低,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够规范。在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已经开始把环境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但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缺少具体实施计划和比较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外来生物的入侵问题,虽然已经有相关法规,但是漏洞较多并没有作出相关调整。在原有法规的基础上创新法律制度,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物种多样性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第二,提高思想高度,加强认识。,着力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大量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国民素质和环保教育程度比较强的国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比较低,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开展。对于生物多样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来说应该加强认识、提高国民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民众教育,以广大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相关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活动。第三,我们应该建立持久的和长效的保护机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地球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因为没有合理利用就不会有合理保护,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该是在生物多样性的所有层次都得以保护的基础上。另外,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规划并且将其纳入工作计划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四,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这已经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观念上,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的制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我们要全面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在林业生态建设开展的过程中,应该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全民参与,为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和

稳定奠定基础。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值得关注,因为其未知潜力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洪国伟.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常宏志.浅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第二篇:论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论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的多样性,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它都将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表现出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快速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关注和保护我们今天生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人口危机

 内容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解释: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的变异性,这些来源既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也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综合体。三者之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的多样性是关键,遗传的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应当首先保护生态系统,这样保护物种多样性才有可能,进而应当重点保护物种多样性,这样保护遗传多样性才有了前提。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作用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潜在的价值,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同样具有宝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任务。

(1)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生存直接依赖于食物,而食物基本上来源于生物界。人类食用的粮食、油料、肉类、乳类、蔬菜、水果、饮料都来源于生物。目前人类仅利用20多种植物生产粮食,其实许多其他未被人类利用的植物也可以生产粮食,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经人类培育后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的新来源或新的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为人类食物多样性、营养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类营养多样性既可以提高人类食物的稳定性,还可以保证和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

(2)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生物界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植物提供的工业原料有粮食、棉花、油料、木材、橡胶、树脂等。动物提供的工业原料有肉类、毛皮、蚕丝、乳类等等。人类开发利用作为工业原料的生物物种类型还比较少,生物界中还有许多物种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工业原料。

(3)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生物是许多药物的来源,传统医学的中草药中绝大部分来自植物和动物。现代医学对动植物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据报道,发达国家约有40%的药

方中,至少有一种药物来源于生物。许多生物可以直接入药,有些生物可以作为药物的配料。虽然许多药物可以栽培、饲养或合成,但仍离不开野生生物的原型。即使是野生生物,不同的亚种或变异种,其药用有效成分的质量及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被发现可作药用。

(4)野生生物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业动植物品种资源,是人类长期定向培育的结果。但是这些品种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狭窄,会出现退化现象,需要更新。品种的更新必须在自然界中寻找野生祖型及近亲的遗传物质,作为新品种的培育基础。离开了生物多样性,新品种的培育必然会一筹莫展。

(5)生物多样性的科研价值。研究生物为人类服务的科学之一是仿生学,仿生学研究成果表明,生物的各种器官和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以莫大的启示。仿生学给航天航空、航海、电子、化工等许多工业部门带来新的技术。例如雷达、红外线追踪、声纳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创新,都得益于生物机制的启迪。最近,通过对萤火虫发光功能机理的研究,探索出了化学发光的原理,利用这一原理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可以没有火星也不发热的发光装束,用以满足具有特殊要求的光源需要。

(6)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既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当生态系统丧失某些物种时,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使整个生态系统瓦解。

(7)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许多生态系统都具有美学价值,森林、草原、湿地、高山、高原、荒漠都各具独特的魅力,形成各自不同的风光和景观,是宝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动植物具有令人陶醉的美学欣赏价值。我国特有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等和特有植物中的银杏、水松、银松、金花茶、杜鹃等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还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素材,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是描绘和反映生物界的丰富多彩和勃勃生机的。

(二)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次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即物种大灭绝事件。第一次发生在大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末期,大约50%动物物种灭绝;第二次发生在大约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大约30%动物科灭绝;第三次发生在大约2.3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大约40%的动物科灭绝,95%以上的海洋物种灭绝;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三叠纪末期,大约35%的动物灭绝,包括许多菊石,80%的爬行动物也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许多海洋物种灭绝了,而且统治地球两亿年的恐龙全部灭绝。

关于地球历史上五次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科学界有几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是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候灾害三个学说,这三个学说的共同点在于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环境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而发生急剧恶化,生物因不适应而大量灭绝。研究表明,每次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物种大灭绝之后,随着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新的物种产生并逐步繁盛,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恢复和进化的时间持续上千万年,在地球历史上,生物多样性曾经出现三次高峰,分别是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最高峰是在新生代的最近的时期,即10000年以来的冰后期。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人口激增、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活动已引起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空前速度的消失。据科学家估算,目前生态系统的破坏很严重,而物种多样性的衰失比自然界本身的速度快了大约1000~10000倍,已经不亚于地球历史上前五次生物多样性危害导致物种大灭绝的速度。

最近300年中,全世界大约减少了一半的森林面积。北美洲200年前150万Km2的大草原现在只剩下不到1%。近2000年来约有110种兽类、130多种鸟类已经灭绝,其中2/3是近200年灭绝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今后100年内,全球植被的30%~70%将会消失。除了灭绝的物种之外,还有许多生物的物种受到威胁。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同盟的保护监测中心研究表明,世界物种中大约10%受到威胁。温带哺乳动物中25%~40%的生存已受到威胁,鸟类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爬行动物的情况更糟,温带海洋中的物种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热带哺乳动物的11%,鸟类的11%,爬行动物的5%也都受到生存威胁。物种受到威胁后首先是局部灭绝,局部灭绝后,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成岛状,野生动物的迁徙繁衍被隔绝,导致动物遗传狭窄,进而导致物种的最后灭绝。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1.建立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就是在被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原先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和森林公园。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绝大部分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的。

(2)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包括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两类。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其主要手段是建立植物园和树木园,我国目前已建立110多个植物园,还建立了一些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基地与繁育中心。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动物园,我国已建立动物园和大型公署的动物展区总数达数百个,我国还建立了以保护为目的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和基地26个,大熊猫、扬子鳄、朱鹮、丹顶鹤、东北虎等濒危动物开始繁育。我国还将原产我国但已在我国国内消失的麋鹿、野马、高鼻羚羊重新从国外引回我国,获得成功。

(3)离体保护。离体保护就是通过建立种库、精子库、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保护。

(4)野外驯化。野外驯化就是对养殖繁育成功的濒危野生动物,逐步放归自然进行野化,例如麋鹿、东北虎、野马的放归野化工作已开始,并取得一定成效。

2.进行物种编目、濒危登记,确定保护优先序

(1)物种编目。在对生物界进行大规模系统的科学考察,采集大量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标本的基础上,对物种现有类群进行登记和评估,给予编目登记。概括起来就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类群加以鉴定并汇集成名录,这就是物种编目。1984年我国公布了《国家重点植物保护名录》,分三级共354种。1988年我国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两级共206种。

(2)确立物种濒危等级。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了全球的濒危物种的红皮书,将物种按受威胁程度列入不同濒危等级。1984年IUCN将用了近30年的物种濒危等级修改提出新的物种濒危等级及其确定标准:①灭绝(EX),②野生灭绝(EW),③极危(CR),④濒危(EN),⑤易危(VU),⑥低危(LR),⑦数据不足(DD),⑧未评估(NE)

(3)确定物种保护的优先序。根据需要和可能,为保护更多的物种多样性,为使这种保护更为有效,必须确定物种保护的优先序。《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将优先保护的物种,生态系统、优先重点项目都排出了优先序。如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中,森林生态系统共27个区域80个保护区;草原、荒漠生态系统24个保护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29个保护区;海洋海岸生态系统23个保护区,共计156个保护区。中国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中,列出了动物物种共457种,包括哺乳动物69种、鸟类287种、爬行动物14种、两栖类5种、鱼类28种、昆虫38种、海洋无脊椎类16种。植物物种共151种,其中蕨类植物6种、裸子植物17种、被子植物128种。驯化动物优先保护物种共19种。亟需保护的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残存地点共18个。

3.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系统

我国环保系统已建立了共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还建立了草原、干旱草原、热带雨林、湿地和海洋等类型的生态系统的6个定位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系统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9个,草地生态系统定位站6个,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站5个,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2个,海洋生态系统定位站2个。我国农业系统在全国建有480个农业环境保护科研监测站,我国海洋系统在全国沿海设立了大约60多个海洋监测站。

4.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中国政府为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的支持下,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在世界银行科学顾问Lee Talbot博士等几名国外专家的配合下,1992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牵头,组织了农、林、海洋、建设、科委、计委、财政、公安、科学院等单位经过两年的工作,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长远的规划。

总之,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它的方式和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落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它不是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事,是我们每个地球人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三篇:四、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政府把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它是指导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依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的沿海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中国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自然历史价值的海岸、河口、岛屿等海洋生境,保护了中华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绿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我国海岸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为破坏等现象还未彻底杜绝。今后应加强协调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的确定各类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布局和面积,规划建设新的海岸带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现有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建设,自《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到2000年底,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全国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结束,取得巨大的成就。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的24.9%增加到35.45%,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一期工程建设增加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资源养护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实施“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做好渤海生物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积极引导和扶植渔民转产转业,调整和完善生物资源养护措施,规定保护资源的品种,加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海水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定和实施水生生物产卵区、索饵区、育肥区和回游通道的保护计划,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 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组织制订以修复和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依此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在沿海重点地区建立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示范区,促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岛陆域

狭小,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保护海岛环境极为重要。鼓励岛上企业发展清洁生产,控制岛源污染,保持海岛周围优良水质,加强海岛生态建设,保护海岛水土资源,适度开发海岛旅游景观,制定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海岛环境质量,建设海岛及其沿岸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程,保护海洋珍稀和重要经济生物,努力实现海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开展环境保护模范海岛县或海岛镇评比,推动和促进海岛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近岸海域赤潮的监测、监视和预警,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国家加强赤潮监测、监视的能力建设,建立近岸海域环境与赤潮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制订赤潮监测、监视、预报、预警及应急方案,并重点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进行特殊监测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灾害的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篇:论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

论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王艳

10级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二班

摘要: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导致全球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类的环境意识迅速觉醒,绿色运动和绿色消费席卷全城。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和“回归自然之旅”,一经提出便得到迅速普及。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方面的知识。[1] 关键字:生态旅游概念、特征、基本形式、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态旅游的概念[2]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2、生态旅游的特征有哪些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略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所以,当今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3、生态旅游的基本形式[3]

(1)观赏性生态旅游 以自然风景观赏为主要内容。如对海滨、湖泊、高山、江河、沙漠、雪山、草原、冰川、森林、野生动植物园以及特殊的民族居位区等的观光旅游活动。1

(2)参与型生态旅游

让旅游者直接参与有组织的生态保育工作。如到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去植树造林、自然生态考察和评估、清理环境、或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讨等。

(3)医疗保健型生态旅游

借助与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给旅游者以休闲、疗养之功效。

(4)科学型生态旅游

以科研、科普及环境教育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满足旅游者对科学、环境知识探求与好奇的需要。如野外科学考察、对地貌、地质、古生物遗迹、植物、动物以及其他各种自然对象和自然现象的考察和认识。

(5)探险型生态旅游

组织经过筛选的旅游者,进入一些人类很少满足或污染涉足的特殊区域进行探险,如登山、森林猎奇、洞穴寻幽、沙漠探险等。

4.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4]-[9]

(1)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譬如,涉足到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就会惊讶地发现林子中会有千姿百态的植物、鸣鸟、飞蝶以及各种各样其他小动物和大型动物等等。它们形成一个大千世界,在这里达成生态平衡,互相关联着。如果我们拆散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难以恢复原状。因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2)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开发的责任和目标

对旅游目的地社区负责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责任性之一 ,它包括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增长负责、对社区的传统文化传承负责和对社区的生态和自然环境负责 ,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对旅游目的地负责的最佳实现途径。

(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发思路

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必须在充分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其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要有严格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要符合“绿色 ”开发的总体目标要求,要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新理念,严格控制旅游开发的范围和线路 ,优化设计组合旅游线路。

5.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9]

(1)正面影响

一是生态旅游本身是以保护生态为宗旨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必定要从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更好地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来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和规划。

二是生态旅游具有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生物多样性认识的任务,只有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才能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是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乡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森林中动植物资源的掠取就少了,并且增加了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经济动力。

四是生态旅游的经济收益显著,可以将部分收益投入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加保护力度。

(2)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在理论上、主观设计上是科学的、值得推崇的一种旅游方式。但客观上,在旅游开发者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在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已对旅游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旅游活动中反复的践踏和大量的垃圾,都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大量游客的旅游活动会干扰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破坏种群结构;生活污水进入水体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旅游施设的兴建必定砍伐大量的树木,改变了植物覆盖率破坏了植被结构和动物及微生物的栖息地。所以说,生态旅游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仅仅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

6.生态旅游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9]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中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只要存在旅游活动,就必定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正面影响则依赖于人的意识和开发、管理旅游活动中所采取的措施。

(1)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

根据环境承载力来控制游客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某地区的自然环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避免开发经营后“人满为患”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

(2)减少生态旅游的消极影响

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应实行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两重性,一是为人们提供游乐,是维护生态环境。前一种功能必须依托于后一种功能。生态旅游在总体规划时,必须突出生态景观和生物资源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出特色突出、功能齐全、项目多彩的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老练侍从的合作与配合。而熟练又有技巧的从业人员源于有效的技术培训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必须经过职业培训,持证上岗。

(3)加强旅游景区的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

重点对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的观赏植物进行生态习性、分布地点和生长发育特性开展研究,逐种记载。可以对景区的主要植物种类引种驯化栽培实验,并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景区植物园。在景区内可以设立生物多样性研究站,对景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更好地保护及利用旅游资源,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旅游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防护林科技》2007年第01期 作者:毛石禧

[2]百度知道;回答者xiangkun2011-4-26

[3]百度文库:防护林科技、2007年1月第一期

[4] 魏湘岳.生态旅游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5,(4)

[5] 张杰,张华.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旅游,1999.20,(2).[6] 沈琪,黄茶英,蒋跃平.杭州西溪和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维管植物多样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4)

[7] 姚佳,许大为,蒙宽宏,鲁少波,王玉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

[8] 卞显红.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9]王献溥.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第五篇:福建林业建设中国有林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林场在福建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陈培俨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

[摘要] 新时期林业工作要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现代林业经营理念,该文针对福建省国有林场实际,从现代林业内涵、国有林场创立背景、现实作用、存在问题、实现途径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现代林业 国有林场 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建设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决定》的出台,开创了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崭新时代,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国家林业局宣布,从今年起,我国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林业工作将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根本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全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国有林场作为林业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福建省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林业的内涵与建设目标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就是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建设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

建设现代林业的目标是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国有林场的建设背景

作为南方重要集体林区的福建省,大部分林地、林木属集体所有,只有少量属国有单位经营,现有106处国有林场的创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区位分布。

2.1 国有林场创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福建省国有林场大多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前,福建省仅有公有林场2处。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重视国有林场事业的发展,把国有林场建设列为林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国有林比较集中的地方筹办了一批国有林经营所,特别是1958年省林业厅根据林业发展“基地化、林场化,速生丰产化”的要求,为了加快绿化宜林荒山,新建了一大批国有林场,最多时达170多处,后经不同时期的多次调整合并,现有国有林场106处。建设时间虽然不同,但创立目的大部分都是为绿化荒山,解决当地农村集体及群众造林绿化困难,实现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2.2 国有林场经营区域有特殊的区位分布

现有国有林场106处,分布于全省9个市69个县(区),其中:南平市22处、三明市14处、龙岩市6处、漳州市20处、莆田市3处、厦门市4处、泉州市12处、福州市13处、宁德市12处。由于创立背景原因,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且管辖区域大多为当时破坏较严重人居集中区域,以及边远地区、不便管理等区域。国有林场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我省四大山系武夷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处在城镇周边、公路铁路两旁、大江源头、江河两岸、山头戴帽、水库四周、沿海风口、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从区位分布看,国有林场基本处于生态重要地区。

国有林场的现实作用

国有林场林地面积648万亩,占福建省林地面积14033万亩的4.6%,国有林场山林在全省的比重虽然不大,但经营成效却异常显著。自创建以来已走过50年的历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几代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国有林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绿色屏障,森林资源培育基地,林业科研、教学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在我省林业生产建设中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是维护生态国土安全、做好战略储备的坚实后盾。

3.1 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

当中华母亲河长江面对北方呜咽着“我也是黄河”的时候,八闽大地上的闽江、赛江、晋江、汀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却因为有了广袤森林的滋养而清澈丰沛,秀美芬芳。从闽东到闽西,从闽南到闽北,蓝天碧水的“生态福建”已经初现端倪,这是福建务林人经半个多世纪努力而上交给全省人民的一份绿色答卷。这其中也蕴含着国有林场建设者的功劳。

我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其中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88.6%。省内主要水系闽江、汀江、晋江、赛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等“五江二溪”流域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或发源或流经国有林场管护区域,国有林场管辖区域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系全省水源和生态功能的重要绿色屏障。其中处于“五江二溪”流域的国有林场有近100处,管护面积约600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面积的93%,对生态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国有林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林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成绩显著,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有林场始终坚持集约经营,搞好资源培育,已经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拥有林木蓄积量4287万立方米,占全省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96亿立方米的8.6%。2006年木材生产78万立方米,占全省木材生产总量628万立方米的12.4%。

3.3 国有林场是科技兴林的示范基地

国有林场是福建省主要的林木良种基地,全省11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部集中在国有林场,建有种质基因库、种子园、采穗圃、子代林和示范林,基地达4.7万亩,拥有30多个主要造林绿化、珍贵树种,每年提供良种公斤,可供亩林地绿化。

本着“集约、高效、综合”的经营理念,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成效明显,全省国有林场人工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量7.3m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2.5%。同时,国有林场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林业热点、难点课题攻关,并取得许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3.4 国有林场是生态文化的建设载体

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196万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很大贡献,为森林文化建设创造物质基础条件。

国有林场还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建有森林公园76处,经营保护面积17万多公顷,为民众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去处,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平台,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国有林场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林业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林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国有林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

4.1 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国有林场创立之初是造林绿化,但随着荒山绿化工作的结束,大量工作转为培育和管护,也兼有少量木材生产经营,但作为以经营林业为主体的事业单位,没有明确 扶持政策,多年来因没有明确的经营主导方向,既没有享受公益林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形成商品林发展的有效机制,又没有拓展新兴产业,却要以单个国有林场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从而造成发展空间有限。

4.2 林区稳定形势严竣

国有林场管辖林地大多属集体林地划拨,林地所有权为集体,近年来,由于乡村社区对国有林场创立背景认识不足,随着林地产出效益的提高,农民对林地产生了新一轮的诉求,以及地方政府的不当定位,哄抢林地、提出纠纷、盗砍林木等现象层出不穷,经营区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给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4.3 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由于经营体制不顺,各级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产权属国家所有,实际行使经营权的是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作为法人单位,却没有充分经营自主权,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国有林场人、财、物依然主要实行计划分配,生产经营活力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4.4 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国有林场创立之初,依靠国家投资开展生产建设,但近年来,却只能自生自养,由于国有林场规模大小不一,区位分布远近差异、产业经营结构单一,造成不同资源状况、不同分布区域的国有林场之间生产经营情况、职工生活水平等差异较大,一部分森林资源优势明显、区位独特的国有林场,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大部分国有林场依然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近1/3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场区特别是工区道路、通电、通讯和饮水等问题尚未解决,14万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和修缮。发挥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作用的措施和途径

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更加明确国有林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5.1 寻求法律保障

在当今强调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有林场的发展定位却不够清晰,虽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但目前却依然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文件。针对福建林业在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国有资源的稀少性,应当根据国有林场的特点,尽快制定《福建省国有林场条例》,明确国有林场单位性质、发展定位等内容,做到有法可依。

为了更好发挥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骨干、带动和示范作用,应将国有林场全部列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充分体现公益性,现有管辖林地、林木以保护为主,为国土安全、战略储备服务。

5.2 加强政策扶持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林业生产力已经大大激活,国有林场作为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农村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国有林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倾斜,全面提升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各项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有林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5.3 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实行的“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的变化,国有林场现有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应该尽快解决所有权、经营权责任主体缺失问题,探讨适应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坚持“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人、财、物全部纳入省级管理,以利于资源整合、规模经营、提高效率,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5.4 激活经营机制

林业建设具有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培育建设单位,也具有经济属性,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

5.4.1 拓展经营项目

对内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做好主导产业。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林地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为重,经营为辅,今年省林业厅推介的“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项目,就是很好的探索。

对外融入其他经济领域,实行混业经营。利用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承接林改流转,实行外延扩张,做强森林培育主导产业。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水电、地产等产业建设,探索“跳出林场办林场” 新路。

5.4.2 搞活经营方式

对内实行股份经营,增强职工凝聚力。在国有经济主导的情况下,对经营性项目吸纳职工资本,实行股份经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对经营规模较小的竹林、经济林等项目,放手发展个私经济,激发职工积极性,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对外实行联合经营,增加企业活力。采取“林场+农户”、“林场+企业”等方式,联合农户、用材企业发展林业;对其他经营项目可以组建联合体运作,实行灵活的经营方式,改变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下载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试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

    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

    生态环境局XX分局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的总结

    生态环境局XX分局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的总结按照《XX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的通知》(X环办函〔2021〕X号)文件要求,XX分局紧紧围绕......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共五则)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种威胁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3.尝试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学习重......

    论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

    论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胜闻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

    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前途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XXX学院 XXXX班 XXX 学号:XXXXXXXXXXXX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涉及自然、......

    论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多篇]

    论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起到推进党,国家,社会进步的核心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