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国内生猪市场若干问题思考建议
国内生猪市场自2009年4月份开始出现了罕见的几种反常现象,如:在猪市本应供大于求进入持续亏损的夏季,猪市并未进入全面持续亏损;在传统的三大主产区出现了北方猪价高于南方的价格倒挂现象……此外部分养猪人错误理解“抄底”,出现误判。种种迷局的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广大养猪人如何面对变幻莫测的生猪市场,最大程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在此,作者为你一一详细解析,供业界同仁参考。
第一大迷局:暖冬——生猪市场并未出现全面持续亏损
作者曾在2008年年底发布的《2009年国内生猪市场分析预警报告》以及2009年3月底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国内生猪市场分析预警报告》中预测2009年二季度开始生猪市场将迎来寒冬,进入全面持续亏损期。但虽然生猪市场在4月份开始如期进入亏损,但并未出现全面的、持续性的亏损。
4月份错误命名的“猪流感”前后全国生猪市场全面进入亏损,几乎无一幸免跌入亏损,部分地区甚至由于猪价跌至3.6元/斤以下,而进入深度亏损。但随着猪流感更名为“甲型流感”,猪价随之反弹,生猪市场也于5月份反弹并且稳定至成本线左右,6月份随着国家对生猪市场的托市开始收储,生猪市场信心明显增强,反弹至正常盈利。
在之前发布的预测二季度生猪市场将进入亏损的报告中我们分析了,2007、2008年母猪存栏增长迅速,且幅度较大。因此2009年的生猪供应将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2009年夏天,随着需求淡季的到来生猪市场将转为供大于求,进入亏损。但6月份随着收储的开始生猪市场暂时走出了4、5月份的低迷,从而使 “这个冬天”寒意并不十分强,成为一个“暖冬”。
之所以出现“暖冬”,原因有以下两大方面:
1、旱情引发疫情,华北地区生猪生产遭受重创
2008年底2009年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华北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旱情”,媒体普遍只关注了旱情对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旱情也极易引发动物呼吸道疾病的影响。北方冬季养猪由于需要保持一定的猪舍温度,因此普遍通风状况不太好,猪易发呼吸道病,而历史罕见的旱情便引发了华北地区的猪呼吸道病,最终演变为混合感染,大量猪只死亡。对于此次疫情,官方只在2月初公布了山西洪洞县的疫情,死亡、扑杀猪只共2000多头。然后疫病产生的实际影响级别,我们在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的生猪预警频道疫病预警栏目中发布过,为3级疫情对生猪生产影响比较严重。华北部分地区生猪存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仔猪和育肥猪,直接导致2-5个月内华北地区生猪供应出现区域性紧张局面。从而使得5-7月份华北生猪供应并未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
2、政府收储产生的心理影响远大于对需求的实际拉动
政府6月份开始的收储,对供需双方均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双方对市场预期抱积极态度,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震信心,对价格形成支撑。但其对生猪需求的实际拉动却很有限,毕竟十几万吨的收储量相对于几千万吨年消费量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大迷局:罕见倒挂——北方猪价高于南方猪价
自4月份后,南北方猪价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价格倒挂,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传统的北方主产区猪价居然高于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产区的猪价。如下图,据“soozhu-中国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2009年4月至6月猪粮比价分布图显示,4月份后猪粮比价最高的为华北、东北地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的是四川、云南等西南偏远地区。
出现这种局面说明以上三大片区生猪供求局面差别比较大:华北地区生猪供应趋紧,长江中下游地区供需基本平衡,略供大于求,西南地区严重供大于求。
原因主要是:年初北方的旱情引发的疫情为区域性疫情,只影响了北方产区,使北方生猪生产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而南方产区由于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并未出现明显的自然灾害,因此2008年底2009年初生猪生产正常并保持增长势头。而西南地区由于地域偏远,疫病传入的可能性较小,气候适宜使得生猪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供应非常充足。
因此,4月份后,出现了北方生猪供应趋紧,价格上涨,南方猪价由于北方供应趋紧,价格上涨而出现南北方猪价倒挂南猪北运,而非过去的北猪南运局面。西南地区全国最低,自4月初进入亏损后就很少反弹至成本线以上,供应出现较大程度的过剩。因此,自5月份后,北方猪价基本维持在成本线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在成本线左右,西南地区则持续亏损。
伴随这一现象发生的有另一种特殊局面,北方地区至今二元母猪的补栏积极性不减,部分种猪场的二元母猪甚至已经订到了11月份,养殖户/场补栏积极性仍然颇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普遍观望。西南地区则4月份开始就出现淘汰母猪现象。
第三大迷局:误判抄底——
不可仅以价格判断是否抄底
作者在2008年下半年、年底,以及2009年3月曾先后发布生猪市场预警报告,警告养殖户增加出栏,减少补栏,提前淘汰部分生产力差的母猪,暂停补栏母猪,以规避2009年夏天的亏损期。同时建议当市场进入亏损期,并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现象后,资金实力强的可择机抄底。于是,有不少养猪人确实在4月份亏损到来之前
淘汰了大量母猪,压缩了存栏。但不少人误以为进入亏损后,就是抄底的好时机。只看懂了作者的前半句而没有看到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的现象后才是抄底的最佳时机,从而误判了抄底。
生猪市场所谓的“底”是需要多种现象同时出现方可判断为“底”的:1,猪价跌破成本线,进入亏损,说明生猪供应进入过剩阶段;
2、进入持续性的亏损,当猪价跌破成本线后说明生猪供应进入过剩阶段,短时间内很难转为供不应求,即使价格反弹也是短暂的,而且反弹空间有限;
3、持续性的亏损必将导致资金实力较差的中小规模养猪场/户资金链断裂,从而出现大面积淘汰宰杀母猪,以缩减规模减少亏损。
出现以上三大特征方可判断生猪市场进入“底”部,从而择机抄底。而4月份至今,生猪市场普遍出现了前两大特征,唯独第三大特征区域性的出现,而非全国性的出现,即:仅有西南地区部分养殖户/场出现大面积淘汰母猪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在成本线左右震荡,但2007、2008年的高盈利使得养猪人资金实力雄厚,抗亏损能力明显增强,即使出现亏损也坚持不淘汰母猪。而华北地区则不仅没有人淘汰母猪,还有不少人补充后备母猪。
因此,此次的抄底一定要站在全国市场的角度来评估看待所谓的“底”,以及抄底时机。很明显,占全国生猪存栏不到三分之一的华北地区尽管可以影响到其他两大主产区,但是很难改变全国生猪市场的基本面:母猪存栏过大,生猪供应充足,供大于求局面仍将占主导。目前猪价的坚挺是由于前期旱情引发疫病所损失的生猪主要在8月份以前出栏,影响的主要是8月份以前的供应。8月份后,随着这一影响的消失,南北方仍将共同进入供大于求,价格也将慢慢恢复常态,南北持平或南方略高于北方。也可以说,真正的“底”还未到来,近期抄底风险依然很大。
第二篇:当前生猪市场形势情况思考建议
生猪价格下跌从春节以来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猪肉价格一天比一天便宜,以致于消费者都担心,这样下去又会导致养殖户放弃养猪,回到生产滑坡、价格上涨的老路上去;生猪价格一跌再跌的同时是玉米等饲料价格的坚挺,导致养殖者受到前后夹击,养猪效益在盈亏点上徘徊。而对于目前这种形势啥时“见底”则众说纷纭,有说4月,有说9月,更多的是“不好说
”。记者调查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导致当前生猪价格下跌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错综复杂。对此,养殖者必须把握新的形势,找准自己的“盈亏点”,把猪养好;政府则应该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及其复杂性,调整相关政策,为生猪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外销受阻、内需下降致猪价下跌
据有关方面统计,一季度,河南省许昌市生猪价格跌宕起伏,季度平均价格10.90元/公斤,季环比下降11.24%,较上年同比下降35.43%。1月份,在“两节”拉动下,价格攀升,生猪收购价格一个月内上涨19.11%。自2月6日开始,生猪价格半个月降幅达18.82%。2月下旬,生猪出栏价格一度温和回升。自2月21日至3月6日,生猪价格由10.83元/公斤上涨至11.20元/公斤,涨幅3.42%。3月13日之后,生猪价格再次下滑,至3月27日,跌破养殖成本线。
从价位到轨迹,许昌都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显示,4月1日,生猪出场价格10.90元/公斤,比上周下跌3.63%。农业部公布的对全国470个农村集贸市场价格定点监测显示,4月1日,全国仔猪平均价格19.22元/公斤,比上周下降0.40元,环比下降约3%,同比下降48.6%,吉林、江苏和重庆3省市降幅突破5.0%;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0.89元/公斤,比上周下降0.38元,环比下降约11%,同比下降35.9%,内蒙古、江苏、山东、河南和宁夏降幅突破5.0%;全国猪肉平均价格18.41元/公斤,比上周下降0.41元,环比下降约9%,同比下降28.6%,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9省份降幅超过3.0%。全国的猪肉平均价格已经连续8周下跌,各地价位略有差异,但走势一致。
生猪产量增长是2007年以来国家扶持生猪产业一系列政策落实的结果,今年将会出现价格低谷也是早有预料的。据农业部监测,活猪价格在2008年第16周达到每公斤16.93元后开始逐步回落,到第47周,跌到11.81元/公斤;今年第一周恢复到13.42元/公斤后经过春节短暂小高峰后开始跌落,直到第13周的10.89元/公斤。这种轨迹基本与生猪出栏量相吻合。商务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统计显示,2月为1259.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19.02%。记者在北京顺义一个年出栏500头生猪的养殖户那里了解到,他4年多来,每月都出栏生猪40头,但他说上个月他出栏了47头。这个比例也基本符合我国的生猪生产规律。据农业部专题调研表明,我国近20年来,生猪生产波动的平均振幅为7.4%,价格波动的平均振幅为52.3%。1980年以来,猪肉产量年平均增长6.4%,进入2000年以后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
北京新发地市场发布的价格信息显示,到3月27日,白条猪的批发价格跌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每公斤达到12.15元,价格同比下跌40%。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北京生猪的收购价平均为每公斤11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元,下降了54%。3月27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平均日生猪的上市量为1965头,比2008年3月27日增加了857头。记者从北京新发地市场了解到,该市场2006年以前白条猪日上市量稳定在1500~2000头,现在基本都是1900~2000头。
目前生猪价格下跌,一是由于赶上正常消费淡季,二是经济形势变化使传统消费渠道变化。特别是主产区,生猪主要靠“外销”,现在一些沿海地区外贸出口企业停工停业较多,农民工大量返乡,导致原来的活猪主销区需求下降,大量生猪只能在产地消化。而产区对活猪的消费并不活跃,所以,同样在3月27日,生猪出栏价许昌是9.76元/公斤,北京是11元/公斤。
猪粮比价波动,盈亏点出现新变化
据农业部监测,2008年第1周猪粮比价为9.21∶1,最高第15周为9.72∶1;2009年年初为8.65∶1,目前已经降到6.72∶1。猪粮比价是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养猪成本收益的变化情况。据河北省农业部门统计,现在全省生猪平均价格在10.2元/公斤,规模化养殖场一头100公斤的肥猪纯利100元。目前的整体情况是,1/4的养猪户在赔钱,1/4的养猪户盈亏平衡,而剩下1/2的养猪户是盈利的。现在生猪养殖的猪粮比价是7∶1。
不同地区,盈亏平衡点有差异;不同的养殖模式,盈亏平衡点的差异则更
第三篇:当前农村普法问题思考与建议
我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经过20年的普法教育。农村法律知识极大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变,法制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基
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当前农村普法工作主要存在着“四难”:
一是认识难统一,一些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农民听话。当看到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而觉得农民学了法后不好管,认为农民还是不学法才好管;还有的基层干部善于断章取义,把普法当成“实用教育”,只普及与农民履行义务有关的法律条文,而对于群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却视而不见;有的农民则认为学法是司法部门的事,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无所谓。
二是人员难集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大部分时间里忙于耕种,农闲时外出务工,因而人员难于集中,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
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抽象的法律条文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普法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经费难保障,农村普法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宣传器材和阵地,有的连基本的法律教材都无经费印制和购买,致使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造成农村普法工作“四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是权大于法的特权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个别村干部中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种不良倾向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农村干部群众仍然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二是执法不公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普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目前在部分乡村中司法、执法环境仍然较差,严重存在着执法混乱,效率不高等问题。使一些农民群众对法律的权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进而失去了学法的信心,已取得学法成果也难以巩固。其三是枯燥单调的方式方法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延包、税费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新情况采取新的普法形式,而依然沿用传统的上大课、放广播、搞宣传栏、照本宣科等普法模式,这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其四是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也降低了普法效果。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比例,增加了学法和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难度,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效率的提高。
针对上述农村普法“四难”的现象,笔者对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学用结合,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寓学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众树立起“遇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二、农村普法工作应该有侧重,以更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为重点。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市场经济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与市场经济大潮搏击中出现的有关新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者权益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售假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方法。
三、增强普法的灵活性。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特点,普法工作要尽量避开农忙季度,努力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在形式上要把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法律集市、普法一条街,送政务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综合在一起,通过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墙头诗”“快板书”“顺口溜”从而真正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的懂、学的进、记得牢。
四、健全农村普法工作机制。各级普法组织要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农村普法工作由“软”变“硬”;要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精通法律、热爱业务的普法骨干;要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要认真抓好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充分发挥县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要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五、要保障好必要的普法经费,不断改善现有装备。拥有先进精良的普法装备和必须的经费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的重要条件。因此乡镇级财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保障范围,严格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镇村两级普法经费紧张的困难,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当前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呈现新特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新目标,党的建设有了新要求,这也对各项工作适应时代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新时代检察工作谋篇布局渐入佳境,如何站在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肩负起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承担的法律监督的重要使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好,以新理念变革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推动检察工作全面提档升级,如何立足检察职能,找准着力重点,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需每一位新时代检察人深入思考。
一、新时代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检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使命。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是由其履行政治责任、履职需要与工作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所决定的。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准确把握大局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制定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政策落实,保障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
实现案件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不懈追求。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时,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找准检察工作定位,高标准谋划,进而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有效地将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开展检察工作融为一体。三是检察机关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自身科学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提升队伍的法学理论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检察队伍,才能真正解决好自身发展中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才能真正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实现自身发展。二、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对XX省各级检察机关而言,自XX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年以来,“发挥侦查监督职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充分发挥公诉职能,依法推进产权保护,优化XX营商环境专项活动”“贪污贿赂案件刑事审判监督专项检察活动”“服务营商环境,民事行政执行检察监督专项活动”“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等五个专项检察行动全面开展,各级检察机关以做大做强监督主责主业为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自身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极大地维护企业、企业家的合法权利,切实提升企业家及其他营商主体的安全感、获得感。
一是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开展“5个专项活动”。
为打赢优化营商环境这场硬仗,各级检察机关按照省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发挥侦查监督职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促进营商环境优化领导小组,按期召开会议,及时传达了上级检察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精神。切实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完成任务的紧迫感,狠抓贯彻落实,切实将5个专项活动引向深入。
二是认真履行检察职能,积极投身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突出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把支持和服务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动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严厉打击了一批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和恶势力犯罪团伙,依法惩治黑恶势力犯罪团伙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向各类市场主体收取“保护费”,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犯罪;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依法惩治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绑架、非法拘禁罪等。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加大刑事检察工作力度。加大对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突出打击以“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为名实施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犯罪以及直接融资等领域利用金融监管薄弱环节实施的妨害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强化对涉及市场准入、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法律监督。重点监督违法使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以及适用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财物不当等问题。
加大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力度。强化对“涉企”民事行政案件裁判、执行监督力度,加大对涉及土地征用、劳动纠纷、民间借贷等案件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涉及引资项目行政审批的监督力度。通过“互联网+阳光百姓工程”报备员培训及调研指导工作,完成对涉农资金、项目的监督。并将发生在农村的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财产处置、邻里纠纷等案件放在民行检察的突出位置。积极稳妥推进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工作。
三是加强宣传报道,延伸办案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两微一端”等方式,在法制宣传过程中,深入企业等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及重大意义、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运用检察建议、检察官释法说理等手段,增强办理案件的社会效果等,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三、当前检察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
在检察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政治发展、服务民生以及化解矛盾等服务大局工作中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也发现检察工作在服务大局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检察实践中加以解决和改进:一是部分检察干警对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个别检察干警定位不高,不能准确把握履行检察权和服务大局的深刻内涵,不能正确认识检察权的人民性,不能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关系;二是部分干警的素质水平无法与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适应。个别检察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执法方式简单,不注意化解与案件相关的矛盾,不善于从各方利益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不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释法说理的能力不足,法学专业理论储备不足,不能在服从全局、有利长远的前提下开展检察工作;三是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措施制定抓得多,对措施的落实和跟进抓得少,难以实现最初的构想。对检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及时掌握并制定落实相应措施,从而影响了检察工作的科学创新发展。
四、用高水平法律监督来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必须始终服从服务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从服务顺应发展大局。”检察事业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真正做到高点定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理念一新天地宽。因此,在实践中,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工作。
(一)立足检察职能,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依法查办各类刑事犯罪。重点打击严重暴力、“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突出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金融诈骗等严重影响民生稳定的经济犯罪。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坚决惩治网络传销、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积极参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惩治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犯罪。深化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促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认真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检察环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积极投入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把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与化解风险、追赃挽损、维护稳定结合起来。立足司法办案开展经济风险研判,对可能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存在风险隐患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预测,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在司法办案中发现的涉及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策略性、方向性等重大问题,及时向党委报告,提出解决建议。三是积极投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大力开展专项行动,既依法严惩黑恶势力犯罪,又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土壤。始终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除恶务尽,保持对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突出惩治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及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严肃惩治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监察委的协调衔接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倒性胜利贡献检察力量。推动建立“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实现“扫黑除恶”的法治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二)充分发挥检察监督作用,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
一是不断深化刑事诉讼监督。进一步完善刑事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监督机制,推动实现司法办案的公平公正。加大对有案不立、以罚代刑、漏罪漏犯、违法插手经济纠纷等监督,促进刑事立案的谦抑审慎。加大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监督,健全检察环节排除非法证据制度,促进刑事侦查活动的严格规范。加大对刑事审判活动及判决裁定的监督,确保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加大对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突出加强对服刑人员刑罚变更执行监督,有效维护刑罚执行的权威和公正。二是有效开展民事和行政诉讼监督。进一步加强对民事、行政审判,民事调解、执行等活动的监督,强化申诉案件息诉服判工作,不断提升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质量、效率和效果,坚定维护民事行政裁判的既判力与公信力。突出监督重点,推动虚假诉讼监督常态化,加强财产刑执行监督,着力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假官司”“执行难”等问题。建立健全民事行政裁判文书的网络监督机制、法检信息共享机制等,坚持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刚性监督和柔性监督相结合,着力形成立体多元的监督体系。三是积极探索违法行政行为检察监督。强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的行政机关在评估审查、审批流转、证照发放等重点环节执法行为,以及征地拆迁、安全生产、资金补贴等领域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突出围绕履职中发现的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的监督,有效推动依法行政。探索开展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检察监督工作,全力维护执法对象的人身权和人格权。(三)拓展和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方法,贯彻新发展理念,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一是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准确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抓紧甄别、依法纠正涉产权的冤错案件,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依法维护非公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在司法办案中严格把握罪与非罪、法律与政策的界限,增强企业家信心和财富安全感。充分履行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等职责,发挥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企业刑事风险防控中心的作用,形成保护企业权益的多层格局。持续规范自身司法行为,最大程度减少、避免办案活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加强与工商联的沟通协调,巩固和健全经常性、常态化互动机制,形成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力。二是深化金融检察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保持对严重金融犯罪的高压态势,重点查处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身份便利和客户资源实施的犯罪,加强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和业务创新中出现的法律争议和违法犯罪新手段,重点防范投资融资交易性风险和涉众型金融犯罪风险,加大追赃力度,维护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资金安全。构建检察机关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机制,深度开展金融犯罪风险预判预警,加大对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不断加大金融检察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检察官队伍,全面提升金融检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工作能力。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检察保障创新创业。强化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完善“两法衔接”平台,健全联席会议、案件协调和信息互通共享工作机制,推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针对科技创新中出现的新类型犯罪、科技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等情形,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完成创新任务中发生轻微犯罪、过失犯罪的,坚持依法从宽处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及时有效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四)履行公益职责,营造融合的共享环境。
一是加大公益诉讼力度。准确把握法定案件范围,重点办理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努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加大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力度,坚持刑事惩罚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统一。二是擦亮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树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最大公共利益的理念,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办案、法治宣传和品牌发展三大体系建设,真正做到树立品牌,打造亮点。探索构建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通过“专业+社会”的帮教机制,经济、法律、心理“三位一体”的救助机制,公检法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实现对未成年人“有温度”的司法。探索强制亲职教育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教育职责,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三是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在司法办案和法律监督中,突显检察官公共利益代表保护人身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等,坚持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进一步完善“观护矫正”基地,促进外来涉罪人员的平等保护。加强社会保障救助,推动构建弱势群体维权保护网络,加强与社会保险、民政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法律援助等相关工作的衔接。不断完善对被害人等司法救助机制。积极推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转型发展,完善纠正和防范冤错案件长效机制,不断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五)紧抓高水平队伍建设,打造过硬检察队伍。
将加强高素质队伍建设作为突破法律监督工作瓶颈的重点来抓,制定干警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培训档案,结合岗位练兵、大比武等实践活动,来增强干警运用法律知识破解实践难题的能力。提高干警宣传、释法说理能力,培养干警做“多面手”,不仅能准确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案,还能积极主动做好释法说理工作,通过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第五篇: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安陆市当前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 2007-8-17 8:58:54 浏览量:191)
我市是畜牧大市,生猪产业是我市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生猪产业经历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行情周期性波动和“高热病”的双重影响后,从 2006年下半年开始,牲猪行情一直处于高价位、高效益运行状态(现活猪6.5-7元/斤左右),牲猪生产发展态势良好。截止6月底,全市生猪出栏达22.31万头,同比增长3.43%,存栏达22.89万头,同比增长3.7%,其中母猪达2.15万头,同比增长2%以上,牲猪生产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一、主要特点
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分散饲养畜禽户数逐步减少,专业养殖、规模养殖比重逐步增加。目前,全市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达到 636户,出栏生猪100头以上专业大户380多户,同比增长2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发展到4个,同比增长50%,专业大户共出栏生猪4.5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25%以上。
二是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托佩克、金川畜牧、曾凡亚、孙伟昌、神农、瑞康等一批生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种苗繁育、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三是生态养殖有了新发展。全市共有近百座水库实行了猪禽渔配套、猪沼渔等立体生态模式养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四是生猪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生产群母猪95%已更换成一外一内和两外(长、大)杂交母猪,优质“三元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70%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抓基地,上规模
一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抓好千家万户群体养殖的同时,着力扩张基地规模,以李店、棠棣等10个粮产区为重点,建设优质“三元猪”养殖基地。在316国道、大安线和安京线沿线形成了三条生猪养殖带。二是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牵头、业主积极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养殖小区,带动了生猪生产向规模化生产发展。目前,全市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达到20多个。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养猪大户。市委、市政府今年高度重视牲猪生产,在全市大力推广实施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的牲猪“211工程”,即全市利用2—3年时间,建标准化“正大150模式”猪舍200栋,增加牲猪出栏10万头,畜牧业产值增加1亿元。每建1栋,经验收合格,市补帖5000元。有的乡镇也相应给予4000—1000不等的补帖,有力促进了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计划兴建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猪舍的业主达54户,建标准化猪舍212栋,现已动工建设的有69栋,已建成的有5栋,预计年底有望达到100-150栋。
(二)抓龙头,促加工
一是大力推广托佩克种猪,提升了我市生猪品种的档次。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和回归工程,引进大老板参与牲猪产业的发展,建设牲猪产业龙头。建筑老板曾凡亚,投资1500万元,在陈店乡九冲水库建标准化猪舍100栋,年出栏牲猪5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首期建设50栋标准猪舍,并配套建设300头标准化母猪舍,7月2日已开工建设,首期工程预计8月底竣工投产。建筑老板孙伟昌,在南城办事处大塘基地,投资500万元,建设万头标准化牲猪养殖小区,计划建标准化养猪猪舍20栋,年出栏牲猪1万头,并配套建设300头标准化母猪舍,首期6栋标准化养猪舍将于7月底竣工投产,后期工程预计年底建成投产。三是积极协助瑞康公司抓好屠宰加工,促进了全市牲猪生产的发展。
(三)抓中介,活流通
市生猪行业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影响日渐扩大,协会会员由当初的10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87人。协会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个养殖场免费巡回指导,有效保证了养殖户的生产安全。协会依托饲料加工大户赵岩松、李建安,建起了饲料配送中心,以优惠的价格为养殖户配送饲料。协会依托养殖大户刘维军、李清林成立肥猪销售中心和仔猪调济中心,2006年,共销售肥猪10000多头、调剂仔猪8000多头。
(四)抓技术,保质量
一是加快良种推广步伐。以托佩克种猪有限公司为依托,以乡镇供精站为纽带,形成了生猪人工配种网络,生猪品质、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加快新模式、新技术推广。今年重点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棠棣胡寿友2006年4月建成标准化养猪“正大150模式”猪舍一栋,投资4.9万元,06年出栏了2批猪共280头,获利8.4万元,利用这一典型,在全市大力推广,取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认真做好牲猪的防疫工作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出台了无公害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全市养猪业逐步实现优质、安全、无公害化。
三、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目前仍以千家万户的传统饲养为主,制约了生猪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防疫队伍力量薄弱,资金、技术、物资储备相对不足等,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特别在生猪品改、良种繁育上投入不够,造成母猪饲养量下降,仔猪供应严重不足。
四是在用地、用电、信贷、收费等方面没有宽松的环境。
四、发展生猪生产的几点建议
1、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猪品改、良种繁育的投入和对新建生猪养殖小区应给予适当补贴。
2、国土部门要把养殖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建场房用地应视同农业用地,免予征收有关费用。电力部门对养殖户用电应给予大力支持。
3、加大信贷支持,对从事生猪生产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要放宽抵押条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