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解决措施论文
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
摘要:新时期下,政府不断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战略部署与施行的重要阶段,时新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模式也因应而生,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健康观念普遍较为低下,在生育药具的管理过程当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基于对生育药具管理现状的认识,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54-0
1生育药具常用以作为人们进行生育间隔、生育数量及避免妊娠的有效手段[1]。进行生育药具的规范化管理,是对计生优质服务的深化,同时也关系到育龄群体的切身利益[2]。在普及计生观念,开展人口计生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药具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目前生育水平已被控制在一个较为低稳的阶段当中,但在生育药具的管理模式上,仍施行以国家免费发放为主,以市场零售为辅的方式,难以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生育药具管理现状仍不尽理想,需要我们给予重视,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促使新形势下我国计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现状
在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改革开放前的形势对比已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这对于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利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小视。
1.1 群众保健意识与整体素质明显低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农村居民思想仍未得到彻底的转变,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认识和接受新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在选择生育药具时,很难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药具,加上宣传手段与宣传手法仍未做到高效科学的程度上,关心生育药具的人群颇少,举行培训及参与的人员则更少,这也导致了药具管理未能真正落实,难以使村民科学认识计生,这也间接导致了计生工作难以实现其时效性,间接影响了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用药数量与服务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明显:近年来,生育药具的知情面在不断扩大,使用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因其对生育药具的认识仍然极其不足,需要有服务人员来做出及时的指导。但这其中又鲜明的映射出一个较大的差距,即用药数量与服务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税改之后,政府对农村财力上的支出额进行了限制和规定,计生服务人员的薪酬也随之有所下调,甚至有些村镇送药员的待遇难得到保障,这样一来,便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离职换岗的人数不断增加,稳定性低下,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1.3 药具管理工作不规范、权责不明:多数乡镇在进行生育药具的管理时,往往是被动性的去实行,重视度不强,往往是上级下达指标,下级任务式的去完成,并且多数未建立和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存在着发放药具的网络不健全,药具对象不明确且管理权责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在综合节育措施当中,药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在生育药具发放时未能做好随访,药具去向不明、使用效果不知,农村生育药具管理工作未能真正满足其实效性要求。2 农村生育药具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农村生育药具管理的新局面及其出现问题,各机关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配合,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将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举措进行解决。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健意识:药具管理者应根据农村人口流动性特点,进行计生知识及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在社区管理机制当中添加生育药具管理,以流动宣传与定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将药具的发方面进一步拓宽,在注重药具覆盖面的同时,要注意正面引导社会风气,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可利用如世界人口日(7月11日)等重大纪念日来举宣传教育活动[3],宣传药具使用知识与健康生殖知识等内容,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最佳时期让群众知情的去选择合宜自身特点的药具品种,解除和减轻育龄群众的思想负担和焦虑,增强他们使用药具的主动性。另外,在向一些特殊的群众发放避孕药具的时候,应注意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引导,杜绝社会上不道德的、违法的事物。
2.2 培养管理人才,建设稳定的管理队伍:乡镇高层人员要重视药具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社会、国家历史所赋予的使命,针对村镇药具管理人员业务与专业知识欠缺的现状积极开展对药具管理人员的级别化培训,提高管理者对识别和处理药具各种不良反应能力,促使他们将民生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从而能够促使他们以实际工作需要为百姓谋福利,并坚定在岗位中的职责和所应尽的义务,踏实做好其本职工作,建设一支真正懂管理、会宣传、能服务的高素质管理队伍[4]。
2.3 规范药具管理,建立工作创新机制:生育药具管理关系到我国计生政策的落实与实现,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举措,都是建立我国法制保障的基础上的。介于药具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要求政府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工作创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权责,落实奖惩措施,建立考评机制,促进监督的透明化、群众化,形成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将药具管理与计生工作结合起来,全面部署、综合考核,完善药具发放网络,以服务网络作为依托来不断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同时,要做好随访工作,掌握药具去想与使用效果,针对药具使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改善,进一步优化药具的管理。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生育药具管理工作不仅是适应我国计生政策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也是一项紧系国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农村生育药具管理过程当中,仍存在着群众保健意识与整体素质明显低下、用药数量与服务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明显与及药具管理工作不规范、权责不明等问题,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及计
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做好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药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娥.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0):310-310
[2] 刘荣芹.农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02):120-121
[3] 王耀顺.农村地区避孕药具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02);74-75
[4] 施亚红.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改革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07):162-162
第二篇: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生育文化阵地好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一条街等生育文化阵地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市和县(区)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建立了人口计生专题栏目,人口计生电子书库和人口学校电化教学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如滨城区所有村(居)均配备了电子书库,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设了标准高、规模大的人口文化大院;无棣县各级人口学校共设立352个图书室或者图书角,收录图书2.5万册;北海经济开发区投入10万元为全部22个村建立可高标准、永久性的人口文化一条街,投入15万元将计生妇保大楼内部走廊的墙面改造成宣传生育文化的窗口;等等。
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伍等形式,面向基层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充分发挥庄户剧团等文艺团体的作用,通过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的方式弘扬新型生育文化。如阳信县人口计生局与梨乡艺术团、农村庄户剧团把“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内容编排成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积极开展生育文化下乡活动;沾化县人口计生局与渔鼓戏剧团等联合编排节目,展现了实现计划生育30年来农村的新变化;等等。
农村生育文化助推人口计生工作 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滨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男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对劳动力性别和数量的要求逐步降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为新型生育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接受了新型生育文化的群众在转变婚育观念之后,由于抚养的孩子较少,消费支出也就更少,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现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促进传统养老方式的转变。家庭养老是滨州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是,“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只能靠儿子来养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实际上等同于儿子养老。然而“养儿防老”的现状并不能让人满意。老年人住在矮小破旧的老屋中,儿子娶了媳妇后住在宽敞气派的新房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新型生育文化倡导男女平等、男孩、女孩具有同等继承家产的权利,也有同等赡养老人的义务,使部分群众逐渐认识到儿子、女儿一样可以养老。随着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非生男孩不可”的意愿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
促进民俗文化的转变。“养儿防老”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实际困难而做出的“务实”选择,但在这种“务实”的背后,则是沿袭了几千年的“传宗接代”的传统文化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随着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其影响必将日渐势微。目前,“生男生女都一样”、“儿女都是传后人”作为一种生育观念而不是一句口号逐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育行为,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各级要进一步达成共识。文化的力量绵延而巨大,文化影响甚至决定行为。农村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点,也是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领域。为此,必须在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中,高度重视生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持“管理、服务、文化”三位一体。建议把生育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全市人口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在宣传教育部分占一定权重,使之真正引起基层重视。引导各级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和基层宣传教育成效。
整合部门资源协力推进。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同步发展生育文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融入文章,坚持场所、设施资源共享。同时建议将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文化部门履行人口计生职责责任书内容,将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措施、有效果。
制定农村生育文化发展规划。生育文化发展需要在规划框架内推进,确定分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发展和推介品牌,注重阶级性、系列化、长远性、操作性的一体化。把生育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阶段任务相结合,达到整体连贯、局部推进、整体发展;把生育文化发展的系列化与可操作性相联系,形成全面铺开与重点突破的结合,达到重点推介与一体带动的整合。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生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人口计生工作基础、不同民风民俗的地方,总结积累不同模式的经验。以县区为单位,认真总结推广特色和经验,形成“一县(区)一品牌、每年都有新亮点”的发展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宣教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生育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让群众参与到生育文化活动中来。
第三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与措施论文
摘要:由于集体资产管理的好坏不仅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还会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问题是一个农民群众密切关注的话题。为了推进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的数量日益庞大,这在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资产的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管理人员不知所措。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分析;解决措施
一、近年来,我国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普遍陷入了困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不足
新形势下,农民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变化。面对市场,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农民对市场规则和专业化经营的认识与了解不够深入,无法随机应变;另一方面,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变动消息,导致其分析判断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二)缺乏健全的集体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有句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的约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各种纰漏,使得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农村可以通过民主决策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财务审计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置于一定的资产管理监督体系之下。
(三)集体资产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集体资产总量的增加以及资产形式的多样化。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大吃大喝,对集体资产的铺张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私自挪用、占用集体资产;再加上管理不规范,集体资产常常被低价转让或变卖,同时损毁和贬值问题严重。总而言之,资产的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农村集体资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农村集体资产的归属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权制度得到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在管理中往往都会造成产权不清晰现象,一旦因此而发生纠纷,农村集体资产归属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难题。在农村地区,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产权意识淡薄,很多的集体资产更是缺乏有效的登记,资产归属的不明确一方面会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有人恶意占有资产的现象。集体资产最不明确的往往都是一些资源性资产,既没有有效地管理,又何谈产权登记,长此以往界定不清,自然会产生纠纷。
(五)集体资产管理人员问题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很多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人员都不愿到农村就业,所以进入农村工作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低素质、低水平、低能力的问题。就算有些农村健全了其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但在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下,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影响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几个要点
(一)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成熟,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从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着手,让集体资产的管理能够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要做好集体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资产的进出、增减情况以及登记账簿等日常工作管理环节,管理人员要做到一丝不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
(二)明晰集体资产产权
在农村发生的纠纷中,产权纠纷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明晰产权可以有效减少纠纷,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管理过程中,对产权的归属问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不得违反。针对存在争议的资产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公平合理划分,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
(三)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高低与农村资产管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来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能力不足的就会起严重的阻碍作用。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只有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培训,才能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同时,要大力引进先进人才,为农村的管理增添新活力,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管理机制可以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同时着手。其中,加强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督。内部人员的办事态度和工作效率对管理工作的好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奖惩制度,在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同时也能起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加强外部监督则主要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应该对农村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调查,监督农村的各项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减少因监管不力带来的损失。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农村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但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申雨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1.01:36-37
[2]冯卓,詹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探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2:93-96
[3]尹庆伟,王海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4.06:73-74
第四篇:浅析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现状与解决思路
浅析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现状与解决思路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思路,以期提高乡镇计生药具管理的水平,保障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执行,达到人口优生优育的目的。
关键词:避孕药具;管理;对策;服务
【中图分类号】R105.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84-02
目前,我国人口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为了稳定控制人口出生率,务必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对于乡镇地区来说,其人口出生率更高,因此,采取有效的药具管理措施,对稳定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及控制人口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药具服务工作已展开,也获得一些成效,但是在药具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针对乡镇地区的避孕药具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乡镇避孕药具管理现状
1.1乡镇流动人口多流动频繁: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及性观念不断解放,乡镇群众对避孕药具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是流动人口的增多,育龄人群的不确定,使得药具采购的数量也不确定,加之,由于人员工作的流动性也大,无法通过常住人口普查得出准确的育龄人群情况,这也是导致乡镇药具管理水平低下的因素。
1.2药具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药具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乡镇药具管理机构缺失,管理人员缺乏或者频繁变动,导致乡镇避孕药具管理不成体系,无法很好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另一方面,乡镇药具管理工作中,尚未形成稳定的服务机制,体现在药具知识宣传不到位、免费发放只是空头支票(或者盲目发放)、药具储存质量差、用药随访不到位等方面,这有可能导致药具受损、药具浪费或者药具账目混乱等情况[2]。此外,药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差也是管理问题之一。大部分乡镇的药具管理人员专业性低,可能是社会随机聘请的人员,也可能是政府机关内部的调岗人员,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药具管理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能科学地指导群众使用药具。
1.3药具粗放式的发放方式引起群众不满:避孕是一件相对比较隐私的事情,尤其是在性观念比较保守的乡镇地区,人们保护自己私生活的观念较强[3]。计生药具知识的普及以及药具的免费发放,虽然在一定程度方便了育龄群众,但是如果药具管理人员在发放药具时采用比较粗放的方式,不注意保护领取群众的隐私,可能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拒绝领取免费的避孕药具,这会大大降低药具的使用率,增加超生现象。
2加强避孕药具管理的思路
2.1根据乡镇人口流动情况仔细编报药具需求量:因为目前乡镇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每年的所需避孕药具的育龄群众数量不一,因此,药具管理部门要加大人力投入,通过普查编报出较精确的药具需求数量。具体的思路有,每个乡镇、每个村都配备业务好、素质好的药具管理员,通过走访,调查已育人口实际流动情况,并依照其外出的时间为其提供足量的避孕药具。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采购相应数量的避孕药具,避免了采购数量过多或过少的问题。此外,计生办部门为本乡镇人员的婚育证明,让其便于在全国各地的药具免费发放点领取药具。
2.2加强药具知识及使用的宣传力度:乡镇的传媒力量较弱,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狭窄,因此,目前,仍然有一部分乡镇人员的计划生育知识匮乏,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计划生育及避孕知识的宣传。例如镇计生办利用网络宣传,建立计划生育网站,设置全镇药具免费供应点,以广播或者传单的方式公布网址、领取地址或者咨询电话等;在街道、学校、机关、医院等育龄人群密集地方开展药具知识宣传活动,创新互动方式,增强与群众的互动率。例如,设置有奖竞猜、有奖抢答等环节,激
第五篇:农村两委现状措施
农村两委现状措施
农村工作实践证明,村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简称‘两委”阳关系虽小”,但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战斗力能否有力发挥、影响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否有效开展。这是困扰当前农村、制约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案例透视;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分析
去年以来,我们就‘两委”关系问题在湖南长沙、岳阳、衡阳、怀化、永州等地抽样调查了500个村,运用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和积累了不少发人深思的事情。经过案例分析和统计归类,我们把当前农村“两委”关系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案例一:协调型、河湾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老支书赵志民是全县的“王牌支书”。1998年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养殖大户王建江当选村主任。两人干得很投机,上级领导也很满意,人称“黄金搭档”。该村大事原则上先由“两委”共同研究,拿出方案,再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由村委会具体执行。村支部支持村委会的工作,村委会也定期向村支部汇报上作,“两委”工作比较顺利,各方面反映都个错。
在这一案例中,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素质都较高,往往志趣相投,不少方面互补,又能依法办事,这是“两委”关系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案例二:包榄型、1998年,东四村养殖专业户李顺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村主任。他在竞选中承诺要为群众多办实事,说公道话,扭转村经济混乱局面。但上任一年多,村里大事小事,一切由支部说了算。他对财务收支情况知之甚少,连开支几百元为群众订科技杂志都无权拍板。村里年均收入13万余元,但却累欠Zo余万元,欠在哪里?亏在哪里?对群众和村委干部来说是个谜!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部包揽一切,完全失去监督,村委会是个摆设。即使新任村委主任踌躇满志也是枉然。作为一个富村也会变成穷村。任其发展,将导致干群对立、组织瘫痪。
案例三:游离型。位于城郊河街村的张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基建包工头,曾多次写申请要求人党,老支书自知难以驾驭他,总说条件不符合。在1998年的村民直选中,张军当选为村委主任。上任后,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张军接管了村集体经济管理权。自此以后,他带领村委一班人忙村里的几个公司。有时也能听上级领导安排完成一些工作,但村支部却无法对他进行‘领导”。
在这一类型案例中,村支书一般由于能力、素质、健康等因素难以驾驭民选村主任,双方各有一定势力,矛盾虽未激化,但党的领导无法体现,党的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案例四:对立型。张家村从解放以米,村支书一直由大户人家对付仁担任。1985年,刘付仁退位,其子刘春生接班。1999年,在县市工作组的监督下,张家村产生民选村委会。但选举后,村支部却一直不把村财务移交给村委会。村委则依靠自己的一帮人开展部分工作。在收取集体企业管理费上,也是先下手为强,谁收准支配,各有一本帐。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县审计事务所对该村进行了审计,发现财务很乱、帐目不清、白条下帐太多,但也没查出实质性的大问题,最后问题不了了之,“对立”的局面仍在继续。
这一类型案例中的“两委”,往往依靠各自势力,互不买帐,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案例五:一体型。傍依大河的鲁陂村有着丰富的河沙资源,但由于“两委”班子意见不合,耽搁了发展机会,致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空壳村’。1998年村委会换届,乡党委决定由支部书记曹永安兼任村主任。曹永安当选后,与“两委”其他成员协商,实行分工负责制,确立和实施了以开发河沙资源为主体的村办企业新思路.不但搞活了集体经济,还安置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村里的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在于村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更容易、更直接,遇事不易扯皮,从而成为不少地方解决“两委”矛盾的权宜之计。但监督艰难,也容易产生“家长制”的作风,而且对书记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协调型、包揽型、游离型、对立型、一体型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o.1%、39.8%、5.8%、3.5%、1o.8%。由此可见,当前农村“两委”关系正由传统包揽型向现代协调型转变,但良性化的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有:
一是职权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组织法》)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条例》)规定,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职权上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调查中,有65.6%的支部书记把“领导核心”理解为:对各项事务具有决定权,其中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近95%的村委主任刚提出《组织法》关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由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的决定、村支部无权干预。这是造成“两委”关系不顺的直接原因。
二是素质问题。部分“两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偏低、法纪观念十分淡薄。近1/2的受伤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组织法》,习惯“一元化’”领导,习惯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甘心所谓的“大权旁落”。大部分村委主任则认为支部书记只应管党员、理党务,自己是民选的,具有更广泛的合法性,理应代表村民管理一切。这次被调查的村委主任中,非党占15%,其中近1/5希望实河“无拘无束”的自治。
三是机制问题。目前农村支部书记基本上是由上级党委拟定、党员选举产生,而农村党员普遍存在“最少质差”的状况,这样难以避免“矮了甲边拔将军”的问题。特别是村委成员实行直选后。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当选后,内心不服只经“少数人”选举产生的支部成员;支部成员则怀有上级“铁定”的优越感,难以认同民选的村委成员。受访村委主任有96.7%要求村支部干部也实行公开选拔。这种机制引发的“互不买账”的心态也成为“两委关系”紧张的诱因。
四是历史问题、由于长时期以来,村支部一直处在农村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和各项工作的夹缝之中,或因工作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引起村民的不满,或因执行计划生育等政策与人结怨。而这些“历史账”很容易界在村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身上,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部唱对台戏的人选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数人本身就怀着这种“出气”的心态参加竞选、这些人一上台便忙于争权。在这次调查中,关系紧张的村有近1/3是由这种原因引起的。
二、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机制创赢、领导创流、环境助铁,加快“两晏”关系良性化进程
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确保“两委’”良性互动。各地实践发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两委”关系良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就目前而言,需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调整权力机制,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村民“两会”的执行机构,享有村务管理权,又负责召集“‘两会”、组织村务公开,而“两会”和村务公开是对村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主要形式。这在法理上势必造成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在现实中导致村支部不愿放权而成为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实际拥有者。因此,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把村务管理权(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交给村委会,而把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赋予村支部,让村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权,从而避免“两会”召开和村务公开的随意性,真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本质意义,确保村支部结束“一元化”体制后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二是健全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要本着村支部领导村委会,村支部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会管事务性、技术性、具体性事情的原则,对“两委”的决策范围、主要内容和程序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确保村支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从而实现“两委”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建整力度。要改变过去村级组织建设“重村支部,轻村委会”、“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做法,形成建设合力,进一步完善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体系。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两委”关系抓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建设,把‘两委”关系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整考核的主要指标,用“两委”的良性互动带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领导创新,切实改善党的领导。村支部在摒弃传统的包揽型领导方式之后,如何坚持而不是放弃、加强而不是淡化党的领导,如何处理好同村委会的关系?关键是推进领导创新,探索和丰富党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
一是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要改变传统村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积极推行四川等地已经试行的公开选拔村支部成员的办法,把党内民主与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素质最高、能力最强、群众最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雁”,从而提高村支部成员的群众公认程度和整体素质,为党的领导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
二是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辐射力。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团组织的周围,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同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农村“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要改正过去那种标语口号式、大会号召式、行政命令式、你打我通式的旧做法,切实搞好思想政治了作的队伍建设和载体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发挥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其他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帮助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党组织的约束力。要狠抓制度建设,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规则之中,化作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切实做到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
3.积极推进环境创新,为“两委”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在目前“乡政村治”的压力型体制下,村一级担负较多的行政功能,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两委”之间的矛盾往往由此而起。因此,“两重”关系的良性化有赖于环境的创新。
一是创新舆论环境。要从战略的高度正确看待“两委”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看主流,不要因为出现一点矛盾、磨擦和失误,便大惊小怪,或片面强调党的领导,置《组织法》于不顾,企图恢复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消极对待村民自治:或把党的领导视为村民自治的障碍,企图取消党的领导。要多宣传“两委”中的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为“两委”关系良性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是创新服务环境。要树立“领导和指导都是服务”的观念,加大宣教力度,使《组织法》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素质;加大协调力度,克服“两张皮”的倾向,对“两委”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处,不姑息、不偏袒。不得过且过,避免矛盾升级、关系恶化;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两委”成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执法执纪力度,定期检查《组织法》、《条例》的执行情况,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村民自治的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政策环境。上级党政部门要摆正与“两委”的关系,依法行政,把农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利落脚点,多领导、不包揽,多指导、不指令,多分优、不伸手.多解难、不责难,理解和支持“两委”工作,不出台与《组织法》相违背的“土政策”,不下发令“两委”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文件,不布置层层加码、劳命伤财的任务,共同帮助基层克服历史沉淀下来的困难和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共同构筑“两委”良性关系,合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XX年》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