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闽政〔1997〕38号,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

时间:2019-05-14 09:1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闽政〔1997〕38号,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闽政〔1997〕38号,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闽政〔1997〕38号,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闽政〔1997〕38号

(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1日废止)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文件)精神,做好全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全面清查工作,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整顿土地管理秩序,规范建设用地行为,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有关问题处理的原则意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清查处理的原则

1、遵照中发〔1997〕11号文件精神,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工作以清理各类开发区、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查处违法批地、非法占地和土地非法交易行为为重点。通过清查处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闲置土地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房地产市场得到规范,增加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保护耕地、节约土地的意识。2、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应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有利稳定、促进发展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逐一作出处理。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遵守法定程序。

3、土地违法行为人在本次清查规定的自查申报期限内主动如实申报土地违法事实,情节轻微的,从轻或减处罚;凡瞒报、拒报土地违法事实,非法占用耕地情节严重的,从重处罚。

4、本规定适用于1991年1月1日至1997年4月14日中发〔1997〕11号文件下发之前发生的各类土地违法行为的处理。上述期间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乡级以上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巳作过处理的,原则上不再处理。

(二)关于非法占用土地问题的处理

5、列入国家计划并巳建成的水利、交通、能源、教育、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以及国有特困企业建设项目,凡属土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的,必须由建设单位或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以书面形式作出说明,经地(市)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准予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除上述建设项目外,其他巳建成的非农业建设项目非法占用的土地,经地(市)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具备用地条件的,经处罚后,准予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6、各类非农业建设非法占用土地,未建成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责令限期退还土地;属单位用地的,并处以罚款。

7、各类非农业建设非法占用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依法拆除非法占用土地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1)严重违反城市、村镇建设规划的;

(2)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

(3)占用国道、省道等交通干道两侧公路建设规划控制范围内土地的;

(4)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5)不具备用地条件的。

8、除本规定第5、6、7、条所列情形之外,非法占用土地兴建的建筑物符合城市、村镇建设规划的,没收其非法占用土地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9、未经批准占用耕地兴建砖瓦窑或在耕地中挖土等毁坏耕地的,必须限期拆除,补穴复耕,并处以罚款。占用基本农田建砖瓦窑的,从重处罚。

未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营建池塘或其他设施养殖水产品的,一律拆除并限期复耕。不能复耕的,按规定标准收取基本农田开发基金,实行高额补偿。

10、农村居民建住宅超出批准用地面积,超出部分用地面积不大,且地上建筑物难以拆除又不影响村镇规划的,经处理后,准予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超出部分用地面积较大的,原则上予拆除或没收,对超占部分的宅基地也可以实行有偿使用,逐年收取用地租金。用地租金标准由各地(市)确定。

农村居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凡符合建住宅用地条件和村镇建设规划,且未超法定用地面积标准的,由个人作出书面检查,准予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占地总面积超出法定用地面积标准的,对超占部分的用地,按前款规定处理。

对超占用地部分的地上建筑物,今后国家建设需要征用拆迁时,不予补偿。

(三)关于非法审批土地问题的处理

11、无权批准用地的单位或个人非法批准用地的,其批准行为和巳签订的用地合同一律无效。

12、审批机关以化整为零、隐瞒地类、超越权限等手段审批土地的,由原审批机关自行撤销批准文件。拒不撤销的,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批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宣布其用地批准文件无效。

审批机关不按法定程序、方式或用地期限等提供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审批机关自行纠正;拒不纠正的,上级主管机关有权依法予以撤销或纠正。

13、上述非法批准而占用的土地,依照非法占用土地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关于闲置土地问题的处理

14、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自批准之日起满二年未使用国有土地的,经原批准用地的机关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注销用地批准文件,收回土地使用权。

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意延期使用土地,延期一年(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下同)的,按批准延期之日的同类土地征地总费用的5%收取土地闲置费;延期两年的,按批准之日的同类土地征地总费用的10%收取土地闲置费。

15、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自出让合同批准生效之日起超过二年未使用土地的,其未使用部分的闲置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收回土地使用权。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意延期使用土地,延期一年的,按出让金总额的10%收取土地闲置费;延期两年的,按出让总额的20%收取土地闲置费。

16、自批准之日一起满一年未使用集体土地的,经原批准用地的机关批准后,由土地

管理部门注销用地批准文件或集体土地使用证,并限期退还土地。

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意延期使用集体土地的,比照本规定第14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收取土地闲置费。

17、外商投资的成片土地开发项目,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之日起满二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

经有权机关批准延期使用土地的,按下列标准收取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不到半年的,按闲置部分土地出让金总额的5%收取;土地闲置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按闲置部分土地出让金总额的10%收取;土地闲置一年以上、二年以下的,按闲置部分土地出让金总额的20%收取。

18、房地产开发项目超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收回土地使用权。

19、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延期使用土地的,在延长期届满后,仍未使用土地的,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不按规定收回闲置土地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收回,并由上级人民政府收回,并由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储备土地进行管理。

20、闲置土地系因不可抗力、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的,用地单位或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证明,并提出延期用地申请,经原审批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以不收回其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开发使用者有特殊情况,要求宽延开发建设期限的,可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适当给予宽延,但宽延期不得超过1997年底。

(五)关于土地使用权非法交易问题的处理

2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非法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应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50%以下罚款:

(1)未经有权机关批准,擅自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的;(2)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符合法定转让条件、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发建设要求面擅自转让的。

前款所列违法交易行为经依法处罚后,可以依法重新办理土地转让手续。

22、房屋所有人以营利为目的,将按划拨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用于建设房屋出租的,应补办出租登记手续,并按宗地评估价格将租金中所含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

23、转让、出租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限期依法重新办理征地手续。逾期不办理的,比照本规定第21条规定的标准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1)未经批准以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等形式兴办合营或联营企业的;

(2)未经批准向本集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转让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的;(3)企业由于兼并、破产,将集体土地使用处置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转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建筑物巳建成的,须将土地征为国有后,依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建筑物未建成的,必须把土地退还给集体,并不得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

(六)关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问题的处理

24、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改变土地用途用于商业、金融、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活动的,必须按改变后的土地用途补办出让手续,并按同等级土地补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5、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土地用途或增加建筑容积率的,限期补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6、外商投资的成片土地开发项目,生活配套设施用地比例超过20%的,对超过部分的用地,根据同等级房地产用地作价,补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7、高尔夫球场内生活配套设施用地超过批准用地比例的,对超过部分的土地按同等级房地产用地作价,补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28、以建生产经营场所为名申请建设用地后,将用地改建为住宅或商住合一综合楼的,按改变用途的建筑面积所分摊的土地面积,经宗地评估后,比照同用途土地补收有关用地费用。

(七)关于各类开发区和乡镇(民营)工业区用地问题的处理

29、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各类开发区,区别下列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1)已经批准用地,但未在批准的开发建设限内使用土地的,未开发建设的土地,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依照本规定第17条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或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2)已经批准用地,且未超过批准的开发建设期限,但由于开发商本身无开发能力,在开发建设期限内无法开工建设的,由政府采取缩减用地规模,或改为项目用地,或置换业主等办法调整用地,并相应办理有关用地变更手续。

(3)全部或部分欠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款项的,责令限期缴清,缴款期限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不得超过三个月。逾期不缴纳全部款项的,注销用地批准文件,解除用地合同;不缴纳部分款项的,可视其交款数额,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核定地价,并划定相应的土地出让面积,重新签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4)未批准用地,但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或巳引进部分建设项目且建成投产的,依照本规定非法占用土地的有关规定处理后,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5)项目不落实、资金不到位的,由地区行政公署和地级市人民政府提出清查处理意见上报省土地局,由省土地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后,报经原批准立项机关批准,撤销开发区立项。

30、对未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予以撤销。巳建或在建的项目,一律改为项目用地,按项目用地依法管理。对个别巳形成一定开发建设规模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地级市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上报省人民政府个案处理。

31、乡镇(民营)工业区应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进行清理整顿。凡规划布局合理、项目落实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报经地区行政公署或地级人民政府审核确认,并完善立项、规划、用地等有关手续,所需用地按项目用地依法报批。项目不落实或规划而

已不合理的,由地区行政公署和地级市人民政府予以撤销,责令退地还耕。地区行政公署和地级市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乡镇(民营)工业区的清理整顿意见,必须上报省土地局,由省土地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后再依法处理。

(八)关于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问题

32、对本规定第5条、第10条和第29条第4条所列非农业建设用地,必须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规划等有关部门,按《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土地审批权限审查同意后,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结。但各类开发区、乡镇(民营)工业区、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必须由县(市)逐级上报省土地局,由省土地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水利、交通、能源、教育、公益事业、国有特困企业建设项目用地,必须由县(市)上报地(市)土地局,由地(市)土地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查。

对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各类建设项目,各地应按省土地局统一印制的表格,列表逐级上报备案。

33、非农业建设项目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除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提交有关文件资料外,还应同时附具下列证明文件:

(1)《福建省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申报表》;

(2)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有关用地情况的书面说明(或检查)等证明文件。

34、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应按征用土地的有关规定缴纳相应的土地税费,并按有权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交纳管理费和手续费。严禁各地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进行额外收费。

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中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闲置费及罚没收入、滞纳金等,应全额上缴财政,清查非农业建设用地所需费用由各级财政核拨。

35、非农业建设用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1)有土地权属争议或其它与该宗地有关的经济纠纷的;

(2)土地违法行为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作出处理的;

(3)在国家冻结审批耕地期间违法占用耕地的;

(4)不符合城市和村镇建设规划的;

(5)其他不符合用地条件的。

(九)关于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土地违法行为处分的问题

3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的,依照有关政纪规定和省土地局、监察厅《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给予处分。

(十)本规定的生效与解释

37、各地(市)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但不得与本规定相触。

38、本规定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39、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7年11月01日 实施日期:1997年11月01日(地方法规)

*注:本篇法规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废止1980年至1999年部分规范性文件目录》(发布日期:2000年12月21日 实施日期:2000年12月21日)废止(原因:主要内容已被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所代替)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对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中有关问题处理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对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中有关问题处理的通知(1997年9月4日 桂政发〔1997〕77号)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工作的通知》(桂发〔1997〕26号)精神,为按时完成我区各类非农业建设(包括各类开发区建设)以及农村宅基地用地的清查任务,妥善处理好1991年1月1日至1997年4月14日我区在非农业建设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对有关问题的处理作如下通知:

一、未经国务院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一律要撤除,撤除后其范围内的土地已经依法征用并开发利用了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项目用地依法加强管理。已经依法征用但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属耕地的要在土地管理部门的主持下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协议,继续耕种,当国家建设需要时,无偿收回;未依法征用但已圈占又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要退回原土地所有者。已经国务院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其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要由开发区管委会与土地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强管理,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按上述办法处理。

二、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责令其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按非法占地面积每平方米15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非法占地单位的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属个人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如不违反城市或者村镇建设规划,可以作没收地上建筑物处理,没收后由当地政府作价优先卖给被没收者;非法占地作临时用地的(包括作场地、非永久性屋地、建窑、采矿、采石、挖砂、取土等用地),按每平方米5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凡不违反城乡建设规划允许保留的建筑物或者需继续使用的临时用地,经处罚后,要依法补办用地手续;在城市规划区内凡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严格处理。对处以罚款的项目,按违法建设工程总造价的15%计罚;不能按建设工程总造价计罚的,则按违法建设工程总面积每平方米300元计罚。

三、超越批准权限或者化整为零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划拨、出让土地的,其批准文件(出让合同)无效,要依法补办手续;补办手续时,要补齐所需附件材料,非法批准的机关要作出深刻的书面检讨。非法批准占用的土地,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无权批准征用、使用、划拨、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划拨、出让土地的,其批准文件(出让合同)无效;非法批准的土地按非法占地依照本通知

第二条的规定处理。非经市、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或盖章)确认的征地补偿协议为无效协议;非经市、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出让方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为非法合同,不受法律保护,都应重新依法补签合同或者由土地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五、以出让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权,但未依法交纳土地出让金的,经过清查核实,对有能力开发建设的,限期在1997年10月底前交纳完全部土地出让金,允许继续使用土地;对无力开发建设和交纳土地出让金的,土地管理部门(出让方)可以解除出让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支付了部分土地出让金的,如土地使用者有一定的能力开发建设,也可视其交款数额,按照出让合同协商的地价,划定相应的土地面积,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剩余的土地,收回土地使用权。

六、土地使用者未经依法批准,未按出让合同或划拨批文规定的项目进行建设,擅自改变整个建设项目土地用途的,市、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可处以每平方米15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解除出让合同或撤销划拨批文,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属于未经批准,部分改变土地用途用于经营、出租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国务院〔1990〕第55号令)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清理整顿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进入市场工作的通知》(桂政发〔1994〕30号)规定处理。国营农林场未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改变土地用途用于非农林建设的,属非法用地,也要按上述原则处理,处理后允许补办有关用地手续。

七、以划拨或者出让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处理。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或者批准日期满1年未动工建设的,可以征收每平方米1—3元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建设的,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经核实如有能力开发仍需使用土地的,收取土地闲置费和交纳完土地出让金后,允许继续使用土地,限期动工建设。

八、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处理。处以罚款的,按相当于非法所得的10—50%标准执行;对单位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处罚后,责令其依法补办土地权属变更手续。

九、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没收其非法收入,并可根据情节按本通知第八条的规定处以罚款。处罚后,责令其到土地管理部门补办登记手续。

十、已经依法征用了土地,但未按规定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被征地农民青苗补偿费的,要限于1997年10月底前付清,逾期不付清的,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十一、关于自治区下放土地审批权期间有关问题的处理。

(一)1992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指示,先后发文下放部分土地审批权,具体是:

1、1992年7月25日下发《关于批转玉林地区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验收总体方案的通知》(桂发〔1992〕29号),明确该地区行署土地审批权为:耕地500亩以下(含鱼塘、菜地),非耕地2000亩以下。

2、1992年7月26日下发《关于批转柳州市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桂发〔1992〕30号),明确该市政府土地审批权为:耕地500亩以下,其他土地2000亩以下。

3、1992年7月28日下发《关于下放权力若干问题的规定》(桂发〔1992〕31号),明确各地区行署、各地级市政府的土地审批权为:耕地50亩(含鱼塘、菜地)、非耕地1000亩以内。

4、1992年10月1日下发《关于批转百色地区右江河谷经济开发带开发总体方案的通知》(桂发〔1992〕37号),明确该地区行署的土地审批权为:耕地300亩以下(含鱼塘、菜地)和非耕地2000亩以下。但此批准权只限于右江河谷经济开发带(包括百色市、田阳县、田东县和平果县)。

5、1992年9月30日下发《关于批转河池地区红水河以水电为主的综合开发带开发总体方案的通知》(桂发〔1992〕40号),明确该地区行署土地审批权为:耕地300亩和非耕地2000亩以下。

6、1992年6月4日下发《关于颁发〈广西城镇经济开发区土地征用开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政发〔1992〕43号)规定:经济开发区经统一开发后的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划拨,原属地、市和自治区审批的,委托市、县政府出让、划拨给用地单位后,再按审批权限上报地、市或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1993年11月23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中发〔1993〕6号)精神,下发了《关于重申各地市土地审批权限的通知》(桂发〔1993〕32号),决定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对原委托地、市的土地审批权立即停止执行,不再委托地、市审批土地。各地区行署、地级市政府的土地审批权限一律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执行。根据上述情况,对此问题的处理是: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下放部分土地审批权文件下发之日起至1993年11月22日止,各地区、地级市按照文件所明确的审批权审批土地的,一律予以认可,不作为越权审批土地处理。对在该期间使用了土地而未办理手续的,不准再按当时的审批权限为其补办手续。

(二)关于对北海市人民政府土地审批权限有关问题的处理。1984年9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北海市对外开放的需要,下发了《关于同意放宽北海市(含防城港区)征地权限和农转非问题的批复》(桂政函〔1984〕101号)。批复规定:北海市政府可根据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需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法令,分期分批对土地实行征用,建设用地由市政府审批,抄报自治区农牧渔业厅。

鉴于北海市政府在1984年9月27日之后至1993年11月22日桂发〔1993〕32号文件下发之前,一直是按照101号批复赋予的土地审批权限批地的,因此,对北海市土地审批权的确认是:从1984年9月27日至1993年11月22日期间,该市执行101号批复审批了土地的,予以认可,不作越权批地处理;1993年11月23

日以后,该市的土地审批权应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土地审批权限执行。凡超越上述规定的土地审批权限批准征用、使用、划拨、出让土地的,按越权批地处理;对在101号批复适用期间使用了土地而未办理用地手续的,不准再按当时的审批权限为其补办手续。

十二、在这次清查中清查出来的问题,总的原则是按照中央11号文件的要求,依法处理,对确有特殊原因需免予处罚的,一律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各地、市、县不得擅自作出免予处罚的决定。

十三、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央11号文件和桂发〔1997〕26号文件精神,认真抓好清查,严格把关,防止走过场,清查和处理工作务必于1997年10月底前完成。清查后,要对每宗地进行验收,凡达到用地手续合法或者经过处罚后依法补办了手续的,均应由土地所在市、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出结论,发给《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验收合格证》(由自治区土地管理局统一印制)。

十四、本通知仅适用于1991年1月1日至1997年4月14日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发生的违法用地问题的处理。

发布部门:广西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1997年09月04日 实施日期:1997年09月04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 闽政〔2011〕20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

闽政„201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严格管理土地,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建设用地行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各地要切实转变观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一律核减用地面积;工业项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的《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容积率和最低投资强度。

(二)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要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对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考核,“十二五”实现单位GDP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降低30%以上,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各地要按照规定要求,针对2010年我省闲置土地清理结果,尽快处置闲置土地。对因土地使用者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予以处理;对因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178号)的要求,加快完成整改处置工作,按规定时限处置到位并网上备案。

二、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要严格管理建设用地,坚持优化布局、保证重点、控制节奏,有效地提供用地保障。

(一)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各地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范围内选址。充分发挥城镇规划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合理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分批征地,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供地。

(二)严格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审查。要认真审查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占用基本农田,是否权属地类清楚、面积准确,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经省政府或国务院批准后,各地必须尽快实施征地方案,并在完成征地后对符合供地条件的具体建设项目办理供地手续,充分发挥已征收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市、县(区)三年批次征地总量的供地率达不到70%的,除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救灾用地外,暂停受理新的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申请。

三、着力推进和谐征地。各地要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程序,有效化解征地矛盾纠纷和冲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一)依法依规实施征地。各类建设项目拟征收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认真履行征地报批前的告知、确认程序,申请听证的要按规定组织听证。告知、确认、听证等有关材料,作为用地报批的必备要件。征地经有权机关批准后,要及时开展“两公告一登记”,认真做好征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登记等相关工作。

(二)依法妥善补偿安置。市、县(区)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耕地年产值和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闽政„2011‟5号)要求,严格执行新制定的本地区耕地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善被征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三)强化对征地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在实施征地过程中,各地要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工作。未经被征地群众同意,不得强行征地。对于涉及征地的信访事项,各地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的要求,落实信访工作职责,把土地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四、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要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依法用地的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一)加强用地监管和指导。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用地行为的监管,主动做好用地的协调和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依法用地。未依法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和相互沟通,及时通报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选址、规划许可、林地审核、环保评价和用地手续等情况,及时分析用地供需形势、新上项目安排、动态监管、违法用地及整改查处等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共同做好建设用地服务和监管工作。

(二)切实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要充分发挥土地调查在建设用地审批中的基础作用,严格核查项目用地的地类、权属、面积等情况,采取土地利用情况的日常变更与年末变更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将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新增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及时变更上图,确保土地利用变化的图件、数据、实地三者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产生新的违法用地,并做好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衔接。

(三)认真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国土资源部定期开展覆盖全国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对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5%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将予以问责。各地要认真核实卫片监测图斑,逐项对照,准确判定违法用地。对发现的土地违法问题要主动查处、及时整改,该拆除的要拆除,该收回的要收回,可复耕的要抓紧复耕。属于临时用地的要及时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各地要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对违法批地、供地、用地、侵害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做到处罚执行到位、处分处理到位。

五、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安排补充耕地,强化项目管理,用好专项资金,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并及时验收和网上备案。

(一)按时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省政府已明确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补充耕地任务,并切块下达专项资金。各地要强化补充耕地的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组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有效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超额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实无法本地完成的,要通过有偿调剂方式受让其他市、县(区)超额完成的补充耕地任务。对未完成补充耕地任务又未通过有偿调剂方式补足指标的设区市,暂停受理其下一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申请。各地每月要将市、县(区)补充耕地和土地整理的完成数量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二)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各地要加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执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各阶段的信息,应按要求向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备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和监督,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管理。各地要健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真正把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资金在线监控作用,防止侵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6〕45 号)

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管理,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健全,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总体得到管控。到2030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

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在现有相关调查和监测工作基础上,以农用地和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18年底前完成;掌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铅酸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企业(以下简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2020年底前完成。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财政厅、农业厅等参与,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

重点加强市、县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备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和人员。以厦门、泉州、福州、三明等土壤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较好的地市为依托,提升区域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监测人员培训制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级政府要根据土壤环境监测事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土壤环境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投入,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农业厅、财政厅等参与

合理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由省环保厅会同各相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设覆盖全省、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在耕地、林地等布设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每5年开展1次监测,掌握全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选取蔬菜产业基地、果园和茶园集中分布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及其影响区域等,布设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点位,每3年开展1次监测,掌握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2020年底前,实现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农业厅、经信委等参与

3.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2017年底前,制定全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整合环保、农业、国土、科技等现有土壤监测数据,统筹土壤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网络,优化监测数据采集流程,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系统构建,实现省—市—县三级土壤环境数据共享、动态更新,并对接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运行维护等方式,提升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专业化水平。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农业厅、国土厅、数字办、经信委、卫计委、林业厅、住建厅、科技厅、海洋渔业厅等参与

(二)严格监管各类土壤污染源

1.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

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各地要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在2017年底前,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有关市、县每3年对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区域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及时上传省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以电镀集控区、制革集控区和铅酸蓄电池生产集中区域等为重点,鼓励企业优先选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定期开展生产设备、设施巡查巡护,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材料、产品或者废物的扬散、流失和渗漏等问题,防止土壤污染。各市、县环保部门要定期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巡查,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非正常运行情况。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负责

规范企业拆除活动。以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较多的地市为重点,严格监管重点行业企业拆除活动,在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工信部门备案,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等参与

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以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域为重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继续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建设。自2017年起,在全省铅锌、铜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制定并实施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方案。2018年底前,完成我省铅锌矿污染专项整治。在返还采矿权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或采矿权许可证续约时,采矿权人要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情况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土壤污染治理纳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完成情况的重要验收内容,矿山企业未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境影响后评价不予通过。2017年底前,各市、县要完成历史遗留尾矿库排查,制定综合整治方案,优先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和永久基本农田周边地区开展整治工作。重点监管尾矿库所在企业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按规定编制、报备环境应急预案。强化对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自2017年起,稀土、锆英砂等伴生放射性矿产开发利用企业每年要对矿区和厂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安监局、经信委等参与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国控区和省控区要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提高制革、铅锌矿采选、铅酸蓄电池、电镀等行业准入门槛。新建的重点行业企业,原则上应布局在规范设立的工业园区内;加快推进现有涉重金属行业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深度治理,进一步削减重金属排放量。强化对重金属污泥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理处置。严格控制有色金属生产、炼钢、铁矿石烧结和废弃物焚烧等重点行业规模。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负责

2.规范废物处理处置活动

由各市、县负责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及大宗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排查和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2017年底前制定完成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源头管控、规范化管理和处置等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和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在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以化工为主导行业的工业园区,以及规模化的皮革、合成革、电镀专业集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处置设施。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牵头,省发改委、国土厅、商务厅等参与

以电子废物拆解集中区和拆船厂等为重点,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不得采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工艺或者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牵头,省国土厅等参与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强化典型示范引导,大力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以生猪养殖大县为重点,组织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治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着力提高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和防治效果。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可养区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任务,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兽药、饲料添加剂中的有害成分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对土壤造成污染。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财政厅、环保厅等参与

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以我省水稻主产区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措施。推进化肥施用零增长行动,2016年底前,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不低于2000万亩(次)。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蔬菜主产区、水果优势产区和茶叶优势产区,建设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县,2016年底前,完成28个示范县建设,全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健全完善“监管部门+农资企业+农户”的农资监管信息化网络,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名购买农药、兽药制度,2016年底前,建成农药、兽药监管平台。加强平台线上巡查,适时掌握农药、兽药产品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向动态,及时调查处理购销异常情况。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自2017年起,选取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等,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补贴试点。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供销社等参与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农村定点有偿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站点,建立健全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自2017年起,在我省水稻主产区、蔬菜主产区、水果优势产区和茶叶优势产区,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到2020年,实现上述农产品主产区全覆盖,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供销社等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主要灌溉水水源的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生活污染控制

结合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在福州、厦门等地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落实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2020年底前全省70%以上行政村覆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牵头,省发改委、财政厅、环保厅等参与

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对我省在用、停用和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2018年底前,完成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场所的排查,摸清数量、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严格规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坚决查处渗滤液直排和超标排放行为,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漏、防扬散等措施。各地要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去向检查力度,规范污泥处置。到2020年,市、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逐步建立全省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网络和安全处置体系。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住建厅牵头,省发改委、住建厅、经信委、财政厅等参与

(三)加强农用地保护与安全利用

1.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2017年底前,根据国家技术规范,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三个类别,以耕地、园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园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福州、莆田、漳州等部分县(市、区)开展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园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全部完成划定工作,送省环保厅汇总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定。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各县(市、区)每3年对各类别耕地、园地面积及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开展林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农业厅、国土厅牵头,省林业厅等参与

2.优先保护质量较好耕地和园地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支持各县(市、区)推进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产粮大县、蔬菜主产县、水果和茶叶产业重点县要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农业厅、环保厅、水利厅、财政厅等负责

防控企业污染。禁止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提标升级改造。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等参与

3.积极推进耕地和园地安全利用

安全利用类耕地和园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或园地)安全利用方案,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采取施用改良剂、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调控以及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国土厅等参与

4.全面落实耕地和园地严格管控

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和园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相关措施。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计划。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牵头,省国土厅、财政厅、环保厅、水利厅等参与

5.加强林地土壤环境管理

在林地分布区域,要建立产出食用林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制度,发现超标的,要及时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严格控制林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对林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应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

1.建立调查评估制度

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铅酸蓄电池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土地使用权人要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定,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经信委参与

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报送市级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经信委、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2.明确风险管控要求

自2017年起,各县(市、区)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限制人员进入、禁止土壤扰动,制定周边影响区域环境保护方案,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责令相关责任方清理残留污染,有关责任主体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封闭污染区域,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工程和管理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牵头,省环保厅、住建厅、水利厅等参与

3.落实监管责任

各市、县要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住建厅牵头,省环保厅参与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监管。建立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负责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

1.加强空间布局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行业企业,实行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环境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环保厅牵头,省发改委、国土厅、经信委、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完善用地控制指标和定额标准,建立节约集约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三界四区”(“三界”即规模边界、扩展边界、禁建边界,“四区”即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理,落实土地用途管制。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各行业用地标准和控制指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经信委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2.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

沿海各市、县要重点监督沿海工业区污水达标排放,对现有超标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依法严查船舶及相关作业活动等向滩涂非法排放油类及油性混合物、含油污水、船舶垃圾、废弃物、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岸线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制定科学的港口发展规划,保护滨海湿地,有效控制主要排海污染物。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确保临港工业区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浓度稳定达标。沿海市、县要加强滩涂环境保护,定期开展巡查。

责任单位:省海洋渔业厅牵头,省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交通厅、福建海事局等参与

3.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自2017年起,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有关市、县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等参与

(六)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1.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怠于承担相关责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代为履行,相关费用由有关责任主体承担,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对怠于承担相关责任的主体进行处罚。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参与

2.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

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按照国家统一要求,2017年底前,编制完成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2018年底前,各设区市要组织有关县(市、区)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实施计划,报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农业厅、住建厅、国土厅等参与

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市、县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污染耕地集中区域所在的设区市要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设区市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农业厅、环保厅牵头,省住建厅参与

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建立工程进展调度机制,设区市每半年向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情况。建立通报制度,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通报有关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建立成效评估制度,有关设区市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的技术规定,对本行政区域有关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住建厅、农业厅、国土厅参与

3.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

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以及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指导、监督,建立相关机构的诚信档案,将第三方机构诚信档案纳入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并向社会公开。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住建厅、农业厅、国土厅、发改委参与

(七)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先试

1.建设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

在漳州、三明、南平等地市启动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报省环境保护、财政主管部门备案。省级财政视情况从中央土壤污染防治等资金中给予倾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财政厅牵头,省发改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2.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2017年底前,综合考虑土壤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区代表性等因素,选择重污染企业污染地块,以及受污染耕地和园地、蔬菜基地等,启动5至8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模式。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财政厅牵头,省住建厅、农业厅、国土厅、科技厅等参与

(八)强化土壤环境法治

1.完善地方法规标准

以《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为基础,加快制订《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研究制定污染地块、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相关规定。研究制定省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省土壤环境损害鉴定、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指导文件。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规范。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监督管理、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制度基本健全。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法制办、质监局、国土厅、农业厅、住建厅、经信委、林业厅、水利厅等参与

2.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明确监管执法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汞、铅、镉、铜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铅酸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以及产粮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果茶产业重点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建成区、畜禽集中养殖区等区域。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环境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对全省环境执法人员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建立环保、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重点查处焚烧电子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和皮革与电镀等违法生产企业等,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对土壤污染违法行为应及时依法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国土、农业、住建等相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配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执法工作。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推动环保、公安等执法案件信息录入共享,巩固和提升执法效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公安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九)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1.加强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研究与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海峡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成果转化平台作用,推动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建设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针对全省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重点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诊断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教育厅、经信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2.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

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依托省内外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研单位,研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与修复技术,工矿企业污染地块的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技术,以及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开展省级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建设。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教育厅、经信委、环保厅、发改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3.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的监管。鼓励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挥“互联网+”模式作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产业链,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

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牵头,省环保厅、发改委、科技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工商局等参与

(十)构建全社会共治体系

1.明确工作责任

各市、县人民政府是落实本实施方案的主体,要抓紧研究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2017年3月底前,各设区市要编制完成工作方案,并报省环保厅备案。各地要把土壤污染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

建立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环保厅要加强统一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每年1月底前,省环保厅要将上一工作进展情况向省政府报告。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国土厅、住建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落实企业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企业要按照环保规范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确保达标排放;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按规定编制和报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自觉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因生产、经营活动或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土壤污染的企业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扩散,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农业厅等参加

2.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日常监管能力建设、科技研发、试点示范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省级财政可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励。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牵头,省环保厅、发改委、国土厅、农业厅、水利厅、经信委等参与

3.发挥市场作用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推动受污染耕地和工矿企业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和综合性环境服务集团公司,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发放绿色信贷的力度。支持银行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探索在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改委、环保厅牵头,省金融办、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福建证监局、福建保监局等参与

4.加强社会监督

推进信息公开。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适时公布全省及各设区市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实行有奖举报,鼓励公众通过“一网两微一平台”“12369”、信函、电子邮件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参与现场环境执法、土壤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等。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推动公益诉讼。有关市、县检察机关可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社会组织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但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监督、诉讼及相关案件办理工作。

责任单位:省高院、检察院牵头,省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5.开展宣传教育

2016年底前,编制完成全省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利用多种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教育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粮食局等参与

6.加强目标考核

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环保督察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内容。2016年底前,省人民政府与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考核内容。每年对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等参与

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经审定后作为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地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相关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综合考评的重要参考。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审计厅、统计局、效能办等参与

对考核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市、县,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对整改仍不到位的,依法依纪进行责任追究。对在评估考核中瞒报、谎报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人员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等;对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的,按照党政同责的有关要求,相关负责人需要承担责任的,要依纪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依法依纪实行终身责任追究。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其他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公安厅等参与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的通知(闽政[2006]16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2006]16号 【发布日期】2006-07-28 【生效日期】2006-07-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的通知

(闽政[2006]1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为促进我省港口岸线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推动我省港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及相关规定,现就加强我省港口岸线资源保护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港口岸线的利用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使用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挥岸线资源的作用。使用港口岸线功能应当符合经有权部门批准的港口规划。

二、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应当相互衔接,规划编制各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保护等工作。

三、建设港口设施或者其他用途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海事部门意见后报省交通厅,省交通厅征求省发展改革委意见并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转报交通部审批。

建设港口设施或者其他用途使用非深水岸线的,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海事部门意见后报省交通厅审查,省交通厅征求省发改委意见后作出审查批复,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审查批复作出批准决定,并由省交通厅将批准结果报交通部备案。

申请使用港口岸线的,必须附必要的项目核准材料和文件等相关资料。

四、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之日起2年内开发建设,3年内按项目总投资的2/3以上投入开发建设;因特殊原因未在上述要求年限内投入开发建设的,应当申请办理续期手续。逾期未投入开发建设的,且未办理续期手续的,由批准的部门撤销港口岸线使用许可。

五、港口岸线使用者应定期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建设进度统计资料。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申请竣工验收,并将完备的竣工资料及有关验收资料、文件报送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六、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港口岸线;确需变更功能、用途的或改建、扩建港口设施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七、各级人民政府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以一个港口作业区以上整体进行合资合作开发建设港口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签订协议。

八、本通知自下达之日起实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闽政〔1997〕38号,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处理若干规定的通知(闽政〔1997〕38号,1997年11月1日,2000年12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