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猪生产情况及发展对策
生猪生产情况及发展对策
一、生猪产业发展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养猪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生猪出栏量由1978年的403.7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2350万头,年均增长6.05%。2008年养猪实现产值392亿元,占畜牧业产值46.3%。养猪做为全省最大的养殖产业,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5年)。这一阶段,我省畜牧业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快速发展时期(1985—2000年)。我省生猪市场的放开是从1986年开始的,主要采取“管放结合,逐步放开”的方式,到1990年基本实现了省内猪肉自给。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在全省各地大力推广以“经济杂交、配合饲料、塑料棚暖舍、综合防疫”等四项为主要内容的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解决寒地养猪成本较高的问题,大幅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
3、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我省大力推行了生猪饲养技术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修订生猪标准化和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加强了种猪场的建设,在望奎、绥化、巴彦、双城等养猪重点市县推广良种猪鲜精大倍稀释配种技术。2003年前后,按照养猪标准化的要求,各市(地)进一步加强了猪舍的改造,对母猪、育肥猪分别了推行“平面养、不限位、半关闭”、和“全价料,生干拌、自由采食、自动引水”的饲养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同时生猪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突破,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名牌企业,初步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2005—2008年,针对全国性生猪产业波动,国家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生猪产业开始进入提质增效新的发展时期。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末,我省生猪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1788万头和2350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5.6%和24.0%。全省猪肉产量182.7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0.3%,产业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46.3%,居各畜种之首。全年屠宰生猪能力超过2000万头,其中,深加工企业20多家,年加工能力1600万头以上。规模饲养比重逐年提高,全省现有养猪专业户16.3万个,养猪大场、大户1.5万个,养猪小区946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场户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通过产业聚集,形成了巴彦、望奎、北林区、肇东等年出栏超过100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我省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丰富全国城乡市场,确保国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养殖效益不稳定。根据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省平均出栏一头肥猪总收入1439.5元、总成本1125.6元、净利润313.9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11元、147.73元、-146.6元。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仔畜和饲料成本增加,2008年,我省每头仔畜平均成本411.3元、饲料成本574.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4.5元和52.6元。目前,育肥猪收购价格持续回落,利润将继续下滑,由于全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不排除个别企业出现亏损的可能。
3、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根据省畜牧局价格信息监测结果,2003—2007年,我省活猪产品价格呈现波动性增长,受母猪存栏大幅上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饲料价位总体较高等因素影响,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活猪价格持续下降,至2006年2月份,活猪价格跌破6.0元/公斤的盈亏平衡点。2006年5月份,活猪价格降到4.9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3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价位,出栏1头猪平均亏损70—80元。从2006年6月开始,活猪收购价格逐步回升。2006年12月,活猪价格开始进入9.2元/公斤的高位区。2007年1—4月活猪价格在8—9元/公斤之间浮动,5月份价格开始快速上涨,至9月份活猪平均价格达到15.4元/公斤,猪粮比价突破10:1,创历史新高。
2008年1月开始,生猪产品价格呈现回落趋势,养殖效益有所下降,主要是玉米、豆粕、鱼粉等饲料价格上涨过快,造成养殖成本上升。预计2008年底以后,生猪存栏有望得到全面恢复,生猪产品价格将随之下降。
三、生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总体水平低。我省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散养户比重仍然很大。由于散养规模小,势力单,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力差,不能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跟随价格作出生产决定,在市场形势好、养猪效益高的时候,养殖规模快速膨胀;养猪效益下滑,出现亏损时,又空栏罢养,缺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难以保持生猪生产的相对稳定。2006年生猪价格大幅下滑、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上升,说明散养猪仍左右着整个生猪市场,不解决散养问题,猪肉市场难以稳定。
2、产销对接能力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肉类市场竞争激烈,生猪产、加、销的对接能力,已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肉类产、加、销一体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多以效益为中心,猪少了抬价抢购,猪多了压价收购,不愿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没有发挥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的纽带作用,没有与养殖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产销互补的利益联结机制。
3、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生猪疫情形势严峻给产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我省以病毒病为主的非典型猪瘟时有发生,进而发生细菌感染,给生猪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二是我省大部分养猪户采用老方法进行免疫,免疫病种和免疫剂量调整均不到位,导致免疫失败。三是活猪贩运器具消毒不够彻底,常引发猪病疫情。
4、金融服务滞后。生猪养殖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是投资较大、利润较低的产业。我省农民生猪养殖资金不足,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生猪规模养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出了农村,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开拓农村市场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大力拓展农贷业务,但覆盖范围有限,农村金融服务由农村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户贷款需求很难及时、方便、快捷地得到满足。二是贷款周期短,农村信用社一般要求一年一贷、一年一还,而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养殖行为,生猪出栏后又要立即补栏,“年初贷、年底还”的贷款方式不能适应这种持续的周期性养殖需要。
5、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为降低生猪生产面临着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疫病风险,以及规模经营风险,近年来,国家和省逐步实行了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肉品储备、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四、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生猪生产存在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在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引导扶持标准化饲养场(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贷款、用地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生猪经营进行减税、免税等,以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积极投入规模化养殖。积极引导散户、专业户加入联合体或合作社,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集约饲养来推动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着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通过产业的快速聚集,对龙头企业形成更强的支撑能力。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保证产销渠道畅通。一是对龙头企业采取扶持政策,支持基础好、信誉高的现代化肉类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使企业不断发展
壮大,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实施国家优惠政策与企业产加销一体化挂钩。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加工企业,需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努力扩大订单比重,用经济手段推进两者紧密结合,强化对基地农户的指导与扶持,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三是扶持和引导企业从长远发展出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反哺基地能力,防止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四是对实施保护价收购合同猪补贴政策,在猪多、价低时,减少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猪而造成的价差损失,调动龙头企业按合同收猪积极性。
3、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近几年,疫病已成为影响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充分认识疫病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大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一是强化补免工作,在做好重大疫病强化免疫的同时,认真做好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检查,对新补栏、漏免以及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畜禽,要及时进行补免,保证免疫效果。二是建立疫情监测制度,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消除疫情隐患。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屠宰、经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执行“严格程序、全程跟踪、双向隔离、双向检疫”的外引牲畜管理审批制度,严防外疫传入。四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努力建立起适应防控工作需要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立完善的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制度。
4、创新养殖信贷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仅靠农民自有资金困难很大。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
一、融资渠道狭窄,信贷规模小、门槛高、周期短和服务差等,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融资难问题。一是要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发放养殖业贷款,国家在利率浮动幅度、再贷款、贴息、补亏、税收等方面,对支农信贷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类金
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二是积极推广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要根据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规模确定,贷款利息要按实际使用贷款数量和时间计算,以减轻农民贷款负担。农民还款可以少量多次,分段还款,既促进农民的贷款使用和还款,又有利于小额信贷的贷款回收。三是创新贷款机制和信贷产品,应根据农村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扶持设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广完善农户联保制度,探索保单抵押和栏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创新。
5、建立更有效的风险制度。一是扩大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的覆盖面,生猪的重大动物疫病目前只确定了极少数几种,对生猪生产危害性大的其他疫病也要建立扑杀补偿政策,防止疫情扩散和疫病流行。提高扑杀补偿水平,使补偿标准提高接近生猪饲养成本,避免农民对扑杀抵触情绪大的问题。二是建立完善肉品储备制度,国家在肉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应采取收购方式储备猪肉;同时,在生猪供给短缺时,及时进行储备肉销售,以满足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全面推行生猪政策保险,养殖户既盼望推行母猪政策性保险,更盼望全面推行包括母猪在内的所有生猪政策性保险,既保自然灾害损失,也保动物疫病损失,从根本上化解生猪养殖风险。
6、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组织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严厉查处,规范畜产品生产。一是抓好行业准入,以“坚持标准、依法审批、规范程序、保证安全”为首要原则,加强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资格审查。二是大力推广GMP、HACCP及ISO质量认证体系,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地市兽药饲料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及畜禽产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教育生产企业、广大农民和业者依法开展畜禽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肉类质量安全
第二篇:生猪生产情况
生猪生产情况调查
我县9月份生猪存栏42.4万头,同比增加4.66%,出栏58.6万头,同比减少6.04%,10月份存栏39.91万头,11月份存栏41万头,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当前出栏67.66万头,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存栏下滑、出栏加快的现象不明显。
目前影响我县生猪生产的因素:
1、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这两年,国家对于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投入了较大资金进行扶持,这两年,我县也争取到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及现代农业生猪生产项目,特别是今年实施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养猪业的发展,养殖户积极性提高,许多新的规模养殖场出现,原有的规模场也积极进行改扩建,标准化进一步提高。
2、饲料原料价格上升使生猪成本线上升。近期,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升,生猪成本线也随着上升,这样养殖户盈利较少。
3、规模养殖场大量增加,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经过2006、2007、2008年的洗礼,大量的散养户退出养猪业,是的规模养殖比例增加。同时去年开始超高盈利使得幸存下来的猪场资金实力剧增,更多新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长期从事养猪业,并且经过洗礼后的规模养殖厂风险意识明显增强。
4、农民工返乡增加,散户回归可能性大。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众多企业,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由于内地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养猪业投资小,而且去年的高猪价让很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调查,已经有不少反响农民工欲重操旧业,继续从事养猪业。之前散养户的退出,部分市场已经被规模场填补,现在散户若回归,使未来生猪供应过剩的压力再次增加。
规模养殖场情况:
对龙喜城畜业及金生畜业两家大型养殖企业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其生猪生产呈上升趋势,存栏及出栏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据其负责人介绍,由于防疫等措施到位,饲养管理比较科学,养殖场受疫病等因素影响较小,特别是龙喜城的仔猪,由于品质优良,价格均在24元/千克以上,远远高于市场价。
年前稳定生猪生产的主要做法:
一是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针对不少养殖户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和防疫技术,采取多形势、多层次、多渠道的养猪技术培训班,并大力实行“科技入户”活动,切实提高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水平。
二是是扩大饲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解决用地、资金等问题,促进养猪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规模养殖场区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管理,从饲料、兽药等环节入手,严格控制药物、激素等违禁制品的使用,提高产品理化指标,保证产品营养安全。同时大力推动无公害、绿色以及有机畜产品认定工作,争创名牌产品,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三是是建立信息网络,解决产销脱节。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形势,将分散的饲养场户有机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共同闯市场,解决分散饲养难以解决的诸如品质、信息、价格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篇: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胡杰 滕明云 莫腾
(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 湖南麻阳 419400)
摘 要 阐述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猪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麻阳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的边缘地带。面积15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人口37.1万,其中农业人口32.77万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典型山区农牧县。生猪养殖是麻阳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制约麻阳生猪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日益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麻阳县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和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生猪产业现状及做法
近年来,麻阳县把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推广先进技术,强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22.56万头,同比增长0.26%。
1.1 科学规划促转型升级。一是对新建猪场的选址严格要求,科学实行“三区”划分,选址必须远离居民区。二是对新建猪场的结构科学合理,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污道分隔、配备出猪台等。三是对就猪场进行尺度化改扩建,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现已达到58.3%以上,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23户。粪污治理得到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步伐加快,列入减排项目的规模养殖场(户)已全部完成设施建设。
1.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3年全县共落实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5.2%,有生猪标准化项目资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菜篮子”扶持畜牧生产项目资金、县财政以奖代补资金。
1.3 创新模式保环境。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大力推广“猪-沼-果”、林下养殖及黑猪放养等农林渔牧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1.4 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五个不漏,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增强动物防疫监督,强化责任究查,确保了全县近年来没有发生区域性动物疫情。对规模饲养殖场,实施专人负责制,明确行政、技术责任人,签订责任状、承诺书。
1.5 抓好示范带动。培育了佳邦养殖场、旭升湘西黑猪养殖基地、弘胜牧业等一批养殖典型,积极宣传他们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前进前辈的出产行动措施、科学的打点体例及创业的艰辛过程等,深深吸引了农户们纷纷前往参不美观、进修,带动了部门农户投入到规模化、尺度化生猪养殖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麻阳县生猪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规模场比重不断增加,但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肉品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成长较慢,肉品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只有寥寥几家,而且根基上还勾留在家庭式、作坊式模式上,设备简陋,工艺落伍,只能加工初级产物和半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亏弱,加工转化增值率很低。
2.2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生猪养殖的中老年比重大,养猪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运用新技术、新科技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情况还较少。管理水平落后,粗放经营,生产管理不科学,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生产的效益。
2.3 企业融资困难。目前,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且存在抵押范围小、贷款额度小等状况,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郭公坪乡冯家垅村的黑猪养殖合作社,前期投入过大,却因土地、建筑、设备等不能满足银行抵押条件,无法申请贷款,制约了该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4 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生猪饲养过程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一个规模猪场要兴建标准化治污设施需投入较多资金,而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单位无力承担这项治污费用,从而造成污染问题很难解决,排污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促转型。按照我县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分级控制、奖励驱动”的原则,重点扶持规模场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建设,逐步推动零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调优区和适养区,逐步推动小规模向大集群转变。同时,按照适度规模原则(一般以年出栏生猪500—1000头、基础母猪在25—50头的养猪场),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及整合标准化示范创建等项目资金,有侧重点地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企业,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收。重点加强以高村、吕家坪、兰村、郭公坪等乡镇为主的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3.2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强化对县、乡畜牧技术队伍的培训,建立生猪生产技术顾问团,负责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加强与专业院校、企业合作,邀请生猪生产专家教授,积极开展养殖培训。
3.3 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继续加大“猪-沼-果”、林下养殖、黑猪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积极探索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技术。加大对生态养殖企业、合作社等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生猪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3.4 完善生猪养殖与贩运、屠宰、零售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一是引导和鼓励各地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生产者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生猪市场收购行为,帮助养殖户与贩运、屠宰及零售各环节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二是以弘胜牧业、旭升湘西黑猪基地为典型,带动养殖户实行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一作者简介:
1、胡杰:男,31岁,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单位: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联系地址:麻阳苗族自治县富洲南路253号,邮编:419400,电话:07455881900。
第四篇:生猪生产调查报告
生猪生产调查报告
近日,针对当前我区生猪及其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养猪效益高,在大涨背景下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我局组织专门人员抽样调查了全区四个乡镇、5个村和98户的生猪养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稳定生猪生产已成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全区生猪生产及价格现状
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1.52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24.19%,存栏1.785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31.48%。猪肉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重要生活消费品,据统计,2006年我区消费猪肉约210吨,占肉类消费总量的80%左右。多年来,由于我区生猪生产稳定发展,肉类消费持续增长,价格虽有起伏,总体波动不大。但自今年3月底以来,我区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市场调查,目前活大猪市场价5.5元/斤,比 1-3月份市场价4.5/斤上涨了1元,涨幅为22%。猪肉9元/斤,比 1-3月份的6.5元-7元/斤上涨了2-2.5元,涨幅为31%-36%。活大猪价与去年同期均价相比,每斤上涨了0.7元左右,涨幅为15%,猪肉价与去年同期相比,每斤上涨2元左右,涨幅为28%。
这次猪价的大幅上涨,既是全国性的,也是阶段性的;既是生猪生产自身周期性规律的体现,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反映。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仔猪成本增加。我区仔猪的货源70%来自长沙、宁乡、重庆等地,价格也普遍较高,买一头仔猪需400元-500元左右,绝大部分农户难以承受。二是饲料成本增加。生猪饲料价格每吨比去年同期上涨200元,涨幅为4.5%,玉米价每100斤比去年同期上涨20元左右,涨幅为40%,潲水喂猪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20元左右,涨幅为25%。三是消费需求增加。由于我区旅游形势好,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地肉食品消费量也不断增加。四是防疫成本增加。今年全国性高热病、猪蓝耳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养猪大户、散养户都增加了用于生猪防疫的成本。五是周期性价格波动。我区猪价波动周期一般为3年,经历了前2年持续回落期后,从2006年7月开始,猪价止跌回升,现正处于上升期。
由于生猪及其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养猪效益明显看好。军地坪街道办事处5户养殖户今年上半年共出栏生猪104头,出栏肉猪均价5.2元/斤,毛收入90800元,生产成本37090元,总利润53710元,每头利润516元(不计工资成本)。其中自繁自养户马一民,上半年
共出栏生猪23头,总收入23000元,总成本2760元,每头利润高达880元(不计工资成本)。根据市、区业内人士分析,从生猪生产周期和市场价格运行规律看,全年生猪养殖将保持盈利,价格回落的可能性小,养猪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有发展潜力。
二、我区当前生猪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生产形势严峻,农村空栏户较多。如中湖乡全乡共有农户3458户,养猪户2109户,空栏率39%,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0个百分点。造成空栏户增加的原因:一是约35%的空栏户想喂猪但无钱购买。二是约15%的农户家庭条件较好,多年来无养猪的习惯。三是约20%的农户已外出务工,而且认为外出务工捞的是“活钱”,而从事养殖业见效周期长,加上要成本,风险也很高,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养猪。四是约30%的农户认为目前的价格太高,一方面在观望价格,等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担心生猪收购价格很快回落,生猪养殖又将变成赔本买卖。
(二)市场行情波动过大,农户不愿养猪。目前,生猪价格过多依赖市场调节是影响生产发展的最关键原因。由于单个养殖户不能掌握市场价格,农民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少,猪养的多,价格就下来了,养猪户只好大量减少养猪的头数,或干脆宰杀母猪。一旦价格涨上来了,生猪存栏又少了,没有猪卖,养猪户还是没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养猪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动物疫病防不胜防,农户信心不足。随着生猪及其产品流通的日趋活跃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再加上我区大多仔猪靠从外地调运,生猪疫病的传入、发生与流行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使是实施了防疫工作,也不能避免发生疫病,让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和养殖户防不胜防。而且当前全国性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高热病等呈多发趋势,且表现出混合性感染特征,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如军地坪街道办事处养殖户庹某,因去年从外地调运的100多头生猪遭受高热病,一次性全部死亡,造成血本无归,对养殖业彻底失去信心,被迫转向其他行业。
(四)母猪存量急剧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小。多年来,我区母猪饲养量较少,加上去年因高热病影响,我区母猪饲养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存栏母猪400多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8%。母猪饲养量少,意味着农户自繁自养能力小。而外调的仔猪一方面抗病能力较弱,经过路途的跋涉,每调运一批仔猪难免要损失几头,一方面疫病传入的机
率增加,养殖风险高,另一方面增加了购买仔猪成本。据估算,自繁自养比买外调的仔猪每头利润至少高200元-250元左右,造成许多农户只买本地仔猪喂养,买不到本地仔猪就不养猪的现状。
(五)养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虽然我区在品种改良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目前本地生猪品种正逐渐退化。再加上我区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很低,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无产业链条,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阻碍了我区畜牧业发展。
(六)养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监管较难。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养猪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难度大,猪肉市场管理任务繁重。猪肉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滞后,监管技术和手段也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
(七)筹措发展资金困难,养殖业规模小。多年来,我区对养猪业投入不足。养猪业属微利产业,靠自身滚动发展非常缓慢,要扩大生产规模,一靠财政支持,二靠银行贷款。大多数专业户面对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希望有资金上的支持。许多养殖户都希望在目前养猪效益较高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无法筹措资金,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猪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的质量要求提高,以及我区猪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规模化养殖已势在必行。
(八)对畜牧业重视不够,发展速度缓慢。旅游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全区上下把主要人力、财力和精力放到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上,忽视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再加上少数人认为动物疫病的防控才是畜牧部门的主要职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养猪业的发展。
三、稳定我区生猪生产的对策
针对我区当前生猪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要促进全区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确保肉食品市场正常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须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旅游反哺农业的工作力度,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特别要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早扭转目前生猪生产滑坡的局面。各乡镇要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主要指标作为对村(居)的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每个行政村要制定详细的生猪养殖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让干部群众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为养猪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提高母猪数量,满足仔猪需求。目前,全区共存栏母猪400多头,而要保证我区供养平衡,全区需有母猪2500头,仅中湖乡就需700头左右,但该乡存栏母猪只100多头,每年从外地购仔猪9000多头,花去资金约306万元。如果建立母猪基地,保证该乡有700头母猪,则可大大降低养猪成本,无形中可让该乡农户增收250万元以上。因此,要根据我区实际,对饲养母猪的农户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在保证国家财政每饲养一头母猪补贴50元的优惠政策下,制定出相应的地方配套政策,促进母猪存栏比例的提高。同时,要提高母猪饲养管理水平,保护母猪生产能力,增加仔猪的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区范围内生猪补栏所需。
(三)不断增加投入,建立繁育体系。一是要推进良种猪场的建设,配置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提高良种猪供应能力。二是要加大对种猪扶持力度,健全种公猪配套体系,区财政可安排良种补贴专项经费,用于种公猪的引种、育种和良种推广,提高全区生猪良种的选育和供应水平。
(四)扶持规模发展,提高饲养水平。一是加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小区对养殖户的吸纳能力。通过对养殖大户实行补贴,按照生猪出栏数给予一定补贴等政策扶持,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二是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鼓励和帮助养殖大户的发展,提高标准化规模养猪的水平。三是加快由过去农户散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
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进度,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疫病防控,确保产品质量。要加快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机制,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生猪疫病的监测和免疫工作,打好生猪疫病防控的攻坚战。同时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生猪流通检疫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病死猪及猪产品的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六)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畜牧部门要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检测新机制,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要定向培训20名农户技术人员,认真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辅导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新规范。每年要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
(七)成立专业协会,促进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养猪户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技术水平停留在传统养殖方式上的实际,我区可采取成立养殖协会,各乡镇成立养殖分会的形式,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协会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会自由、退会自由”的原则,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同时还可由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章程》,动员和鼓励养殖户加入养殖协会,做到养殖户之间的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应对市场行情波动的能力,确保养猪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第五篇:生猪生产情况汇报
农安县畜牧业管理局 关于生猪生产情况的汇报
农安县是全国生猪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优质肉良品生产基地县。近几年,生猪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和群众多年形成的传统养殖习惯,把生猪生产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来抓。特别是2007年被国家确定生猪调出大县之后,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使我县在生猪品种、数量、规模品质上都有较大突破,生猪饲养方式由千家万户的散养正向规模饲养场(小区)、规模大户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013年,全县生猪发展到680万头,出栏454万头,生猪产值达52.4亿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71.8%,猪肉产量42.8万吨,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55.6%。全县已建生猪规模化饲养场(小区)460个,规模大户5.3万户,全县能繁母猪存栏17万头,后备母猪存栏4.1万头。生猪生产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一、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一)生猪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2003年,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我县合隆镇,总投资6亿元,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年设计屠宰生猪180万头,加工熟食制品8万吨。企业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9亿元。该企业已于2007年建成投产,2013
年已屠宰生猪118万头,其主打品牌华正冷鲜肉已占省内70%的市场,长春市90%的市场。
2011年,我县又引进了河南众品食品有限公司,在我县农安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无公害猪肉系列产品项目,项目总投资4.3亿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已投资 3 亿元,设计年屠宰生猪120万头,加工熟食3.6万吨,一期工程已于2011年建成投产,2013年屠宰生猪80万头,产品主要销往东北三省和内蒙市场,熟食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预计明年可建成试运行。
这两个生猪龙头企业的引进改变了我县只能出售原料的历史,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生猪产业的发展。
(二)生猪规模饲养场(小区)建设情况
我县从引进华正生猪项目开始,就大力推广生猪规模饲养场(小区)的建设,为生猪龙头加工企业建设稳固的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安全充足的加工原料。截止到2013年,全县已建成各类规模饲养场(小区)1379个,其中建成生猪饲养场460个。为加快规模饲养场(小区)的建设,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扶持畜牧业发展的15条优惠政策,一是在资金奖励上,我们在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的政策。二是在用地上除基本农田外,实行备案管理,并实行办手续零收费。三是成立担保公司,为饲养大户、牧业小区贷款提供担保。
(三)推广生猪优良品种情况
品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生猪饲养经济效益和扩大市场 2
占有率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品种改良力度,使全县生猪品种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县生猪品种主要是长白、约克、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品种的三元杂交猪,近几年又引进部分斯格,PIC五元配套系品种猪。目前,全县三元杂交猪比例已达到95%以上,瘦肉率达到62%以上。由于我县生猪品种好,瘦肉率高,每年出栏的大部分生猪已远销到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深圳、浙江、广东等地,市场竞争力强,产品供不应求。
(四)动物防疫工作情况
我县加大了防疫工作力度,加强了防疫队伍建设,全县防疫队伍已达到2300人;加强了冷链建设,县、乡、村都配备了冰柜、冰箱和保温箱;加强了业务培训。2009年开办了畜牧兽医中专班,全系统人员和村防疫员800多人培训,通过三年的学习达到中等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了防疫工作责任制和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大了防疫投入。近两年,全县每年用于防疫支出920万元,保证了防疫各项经费支出和防疫员的待遇,调动了各级防疫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防疫工作质量。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免疫率达100%,生猪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保证了全县生猪生产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生猪价格走势、效益情况
2013年,生猪整体市场价格呈低价位运行,目前育肥猪毛斤价格6.2元左右,最低时达到5.8元左右,现在出栏育肥猪每头亏损200元左右。根据市场预测,生猪低价运行将 3
维持到明年的上半年。导致今年的价格低的原因主要是供需发生变化,生猪市场供应充足,还有就是生猪饲养成本增加,一是饲料价格上涨,玉米每斤达到0.9元,比去年增加0.1元,浓缩饲料每吨4800元,比去年每吨增加400元;二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今年雇饲养员每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比去年每月增加300元;三是土地、建材成本增加,使建设饲养场(小区)的成本增加,固定资产折旧费增加。这些成本都要落到每头猪上,相对也增加了养猪成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猪市场价格不稳、波动性大。群众不敢轻易投入养猪行业或谨慎入栏和扩大饲养规模,怕赶上养猪低潮而赔钱。
二是疫病风险加大。随着生猪饲养规模增大,生猪贸易频繁,流动性大,生猪疫病疫源变异,使疫病复杂化,尤其近几年周边多发口蹄疫、高热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给疫病防控增加了难度。如果搞不好防疫或管理不善,仔猪成活率低,育肥猪生产性能下降,将导致整批育肥猪效益下降,使养猪赔钱。
养猪户现在饲养生猪有“两怕”,一怕生猪出栏时赶上市场价格低潮,养猪赔钱;二是防疫跟不上,发生疫病,导致死亡而赔钱。
三、建议。
1、加强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使生猪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力争保持生猪价格平稳合理运行,防止生猪生产大 4
起大落,猪贱伤农,猪贵伤民。
2、对生猪大县、生猪主产区给予政策倾斜。
3、对生猪规模饲养场(小区)给予政策扶持,提高生猪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4、调整现有政策,对能繁母猪补贴政策限制条件,对饲养一定数量的能繁母猪的养户给予补贴,例如:只对养50头以上能繁母猪的饲养场(户)才给予补贴,扶持规模化的发展。
5、对防疫体系、检疫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化乡镇畜牧站建设等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给予政策扶持,提高其服务功能,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二0一四年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