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约我区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制约我区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量达30万头,年出栏45万头,从数量上来讲,我区已是鲁中地区最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和生猪调出大区。今年我区生猪产业还被列入“淄博市产业振兴计划”。但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区生猪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够高,中小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生猪养殖仍以中小散户为主。2010年我区生猪存栏5000头以上企业仅2家,年出栏量约2.2万头(金日隆1.1万头,裕鑫1.1万头),年出栏量还不足全区的5%,全区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是行业呈现“小”、“散”、“乱”,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饲养管理粗放。企业危机意识、标准化意识差,管理水平不高,行业发展战略性不够强。
三是养猪业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传统养殖一直受政策、疫病、价格影响,市场也存在周期性波动。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造成生猪价格陷入周期涨跌的“怪圈”。同时,“卖落不卖涨”、“价高竞相养,价低纷纷杀”的心理加剧了价格波动。养殖散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是生猪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居民猪肉消费信心不高。目前,我区生猪产业链主要覆盖饲料、养殖、屠宰,生猪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猪肉消费中冷鲜肉本地供应比例还比较低,易受外来肉价格影响。“瘦肉精”事件、“注水肉”给我区猪肉消费蒙上阴影,居民猪肉 1
消费信心指数不高。
针对当前全区生猪市场发展形势,建议采取有“保”有“抓”的原则,引导生猪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抓住上级政策机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达25亿元,省市也配套出台诸多扶持措施。我区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我区产业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和分区域功能,按照布局集中化、产业集聚化、资源集约化的原则,重点扶持在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规划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争取在3—5年内做大做强我区生猪产业。应充分利用好我区正在建设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成为辐射淄博周边、东营、滨州、潍坊、莱芜、临沂等地的重要生猪来源地。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调动生猪养殖积极性。积极出台促进和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强化生猪生产信贷和保险制度,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制度。采取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临时补贴等措施,提高种猪存栏数量,稳定全区生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自给率,减小外来肉对我区猪肉影响,保持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在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上,应采取“两头兼顾”的方法,在市场猪价上涨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养猪、快养猪,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在市场猪价下跌时,帮助农民把养猪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三是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升级。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点建设,鼓励养殖户采用标准化猪种,标准化猪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保健措施,标准化饲养管理进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养猪方式。加大生猪良种冻精补贴力度,实行良种良法良料配套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瘦肉型
三元杂交猪,改良我区生猪品种,提升生猪品质。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最低规模准入制度,提升整体效率和规模化养殖水平。鼓励和培育各类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养殖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多种方式参股成立股份养殖公司。
四是强化管理,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抓好科技服务培训,利用镇兽医站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对生猪饲养、防疫、治病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态化养猪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技术水平。抓好行业协会建设,及时收集最新市场动态、分析、发布信息,加强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引导养殖户适时调整养殖结构和养殖规模。逐步成立和发展中介组织,专门负责良种母猪繁育及品种改良、猪户口管理、仔猪及生猪饲养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猪服务体系。
第二篇: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胡杰 滕明云 莫腾
(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 湖南麻阳 419400)
摘 要 阐述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猪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麻阳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的边缘地带。面积15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人口37.1万,其中农业人口32.77万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典型山区农牧县。生猪养殖是麻阳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制约麻阳生猪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日益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麻阳县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和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生猪产业现状及做法
近年来,麻阳县把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推广先进技术,强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22.56万头,同比增长0.26%。
1.1 科学规划促转型升级。一是对新建猪场的选址严格要求,科学实行“三区”划分,选址必须远离居民区。二是对新建猪场的结构科学合理,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污道分隔、配备出猪台等。三是对就猪场进行尺度化改扩建,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现已达到58.3%以上,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23户。粪污治理得到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步伐加快,列入减排项目的规模养殖场(户)已全部完成设施建设。
1.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3年全县共落实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5.2%,有生猪标准化项目资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菜篮子”扶持畜牧生产项目资金、县财政以奖代补资金。
1.3 创新模式保环境。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大力推广“猪-沼-果”、林下养殖及黑猪放养等农林渔牧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1.4 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五个不漏,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增强动物防疫监督,强化责任究查,确保了全县近年来没有发生区域性动物疫情。对规模饲养殖场,实施专人负责制,明确行政、技术责任人,签订责任状、承诺书。
1.5 抓好示范带动。培育了佳邦养殖场、旭升湘西黑猪养殖基地、弘胜牧业等一批养殖典型,积极宣传他们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前进前辈的出产行动措施、科学的打点体例及创业的艰辛过程等,深深吸引了农户们纷纷前往参不美观、进修,带动了部门农户投入到规模化、尺度化生猪养殖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麻阳县生猪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规模场比重不断增加,但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肉品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成长较慢,肉品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只有寥寥几家,而且根基上还勾留在家庭式、作坊式模式上,设备简陋,工艺落伍,只能加工初级产物和半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亏弱,加工转化增值率很低。
2.2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生猪养殖的中老年比重大,养猪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运用新技术、新科技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情况还较少。管理水平落后,粗放经营,生产管理不科学,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生产的效益。
2.3 企业融资困难。目前,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且存在抵押范围小、贷款额度小等状况,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郭公坪乡冯家垅村的黑猪养殖合作社,前期投入过大,却因土地、建筑、设备等不能满足银行抵押条件,无法申请贷款,制约了该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4 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生猪饲养过程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一个规模猪场要兴建标准化治污设施需投入较多资金,而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单位无力承担这项治污费用,从而造成污染问题很难解决,排污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促转型。按照我县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分级控制、奖励驱动”的原则,重点扶持规模场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建设,逐步推动零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调优区和适养区,逐步推动小规模向大集群转变。同时,按照适度规模原则(一般以年出栏生猪500—1000头、基础母猪在25—50头的养猪场),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及整合标准化示范创建等项目资金,有侧重点地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企业,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收。重点加强以高村、吕家坪、兰村、郭公坪等乡镇为主的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3.2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强化对县、乡畜牧技术队伍的培训,建立生猪生产技术顾问团,负责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加强与专业院校、企业合作,邀请生猪生产专家教授,积极开展养殖培训。
3.3 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继续加大“猪-沼-果”、林下养殖、黑猪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积极探索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技术。加大对生态养殖企业、合作社等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生猪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3.4 完善生猪养殖与贩运、屠宰、零售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一是引导和鼓励各地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生产者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生猪市场收购行为,帮助养殖户与贩运、屠宰及零售各环节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二是以弘胜牧业、旭升湘西黑猪基地为典型,带动养殖户实行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一作者简介:
1、胡杰:男,31岁,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单位: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联系地址:麻阳苗族自治县富洲南路253号,邮编:419400,电话:07455881900。
第三篇: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生猪产业是新疆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后,我区畜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养猪业也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养猪业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是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稳定肉食品物价、调节余缺的作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力。目前养猪业直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三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养猪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食品加工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新疆各级党政对生猪产业发展极其重视,在市场牵动,政策推动下,新疆生猪产业进入产业快速转化升级阶段,产业发展实力明显提升,现将新疆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向与会各位代表简要介绍如下:
一、新疆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
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的牛羊肉、细毛羊和伊犁马在国内久负盛名,但新疆的生猪产业一直在畜牧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在猪的良种培育方面,我区先后培育出了新疆白猪、新疆黑猪、伊犁白猪、新疆瘦肉型白猪、新疆瘦肉型黑猪等。虽然新疆生猪养殖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从近二十年发展情况看,新疆生猪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各阶段递晋速度,与内地省区及临近兄弟省区基本相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新疆通过全面引进推广国外优质种质,基本实现了生猪良种化生产;九十年代中后期,通过生猪繁育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大型育种企业的引领,基本建立完成了新疆生猪种原生产体系;本世纪初期,通过市场竞争和淘汰,在政策扶持下,新疆生猪养殖户逐步向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过度; 2006、2007年,在国内大市场的影响下,新疆生猪产业依靠猪肉养殖成本和品质优
势,实现了由生猪调入省区向生猪调出省区的转折; 2008、2009、2010年,通过扶持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疆生猪优势产区基本消灭了生猪散养,天康原种猪场建设,结束了过去我区种猪引进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的历史。目前,新疆生猪产业即将进入向计划繁育和协作生产方向发展阶段,并将依托新疆天康美国原种猪场良种推广,逐步实现新疆生猪良种化水平的新跨越。近年来,新疆生猪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猪肉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到2009年,我区生猪存栏从201.53万头发展到320.65万头,增长59.2%;出栏生猪从265.34万头增加到644万头,增长143%;猪肉产量从17.2万吨增加到46.55万吨,增长170%;非禁猪人均占有猪肉从23.5千克增加到48千克,增长了108%。
二是生猪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区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300多个,较2000年增加200多个。全区规模养殖出栏生猪达到400多万头,较2000年增加近300万头,增长350%。
三是生猪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昌吉州东部至哈密地区北部一带县市,天山北坡一带县市,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县市,库尔勒和阿克苏市以及喀什市为主的生猪产业带。2009年,产业带内生猪养殖量占到了全区总量的85%以上。我区已形成了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大县一个,出栏10万头生猪主产县14个。
四是生猪外销增加,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生猪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新疆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巴州博宁、克拉玛依瑞恒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肉食品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屠宰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仅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就达到了100万头。2009年,全区出疆生猪20多万头,出疆猪肉5000多吨。
在推进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新疆发展生猪产业的优势条件逐步显现,除了规模化养殖程度、良种率高等生产基础优势外,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疫病风险相对较小。我区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秋干燥炎热,紫外线强烈,冬春寒冷,早晚温差大,不利于细菌、病毒生长。同时,我区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四面环山,人流、物流出入集中且相对较小,疫病的传播较易控制,与内地省区相比,疫病防治的成本和养殖风险较低。2005年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全区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快捷的区、地州、县市、乡镇、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和以检促防、以监促检的管理机制,可较好地保障养猪业生产安全。
二是饲料资源丰富,养殖成本较低。新疆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传统农产品生产大区,人均土地和水资源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干燥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三分之一的非宜棉耕地都适合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生猪养殖所需玉米、棉粕、麸皮等的饲料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价格始终低于内地市场,其中玉米等主要饲料的平均市场价比内地低10-20%左右。生猪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内地省区。
三是市场潜力大,具备发展外向型养猪业的潜力和条件。我区周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及乌孜别克斯坦等8个国家总人口12.7亿,有相当部分居民有喜食猪肉习惯,在对中亚和俄罗斯等国的出口上,新疆地缘优势突出,周边国际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二、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一)落实政策,加强领导,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新疆生猪产业的发展,始终把促进生
猪产业发展作为加快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推进。1996、2002、2008年自治区三次畜牧工作会议都对生猪产业发展作出部署,且工作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自治区提出“坚持在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同时,发展猪禽产业”,2002年自治区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养猪业”,2008年第三次畜牧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新疆建设优质生猪产业区,凡是适合发展生猪生产的地方都要把生猪产业纳入当地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2007年为稳定生猪产业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新政发[2007]69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生猪规模养殖。意见要求各地从领导精力、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上全力推动。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各地都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昌吉州奇台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筹资近千万元扶持产业发展。同时,各地全面落实国家稳定生猪产业发展有关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政策,有效调动了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生猪养殖。
(二)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借助国家、自治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大型沼气建设项目支持,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07-2009年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扶持建设生猪养殖小区165个。在小区建设管理中,严格标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为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积极倡导健康养殖,2008年自治区在奇台县召开了全疆生猪标准化养殖现场会议,并由区内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编制了《新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设计规范》,印发全疆统一执行。各地在养殖小区建设中努力做到“三高”:一是建设标准高,实施专业化养殖。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集中财力物力,出台补助奖励措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统一圈舍规划,实行人畜分离。形成了“大户进小区,小区
带周边”专业化养殖模式。二是管理水平高,做到了“五统一”。小区道路硬化、空地绿化、环境美化,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管理运行模式,做到良种、良料、良法有机配套。提高了生猪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三是组织化程度高,实现一体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专业经济合作社,把分散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与加工经营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在供销衔接、利益协调、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积极推进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建设,2007-2009年按照生猪产业发展布局,在全区扶持扩建5家生猪原种场和26个生猪扩繁场,自治区对每场建设补助40-300万元,主要用于原种猪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育种规划制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天康集团围绕打造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的目标,投资2000万元建成疆内首个祖代原种猪场和疆内规模最大种猪二级繁育基地,形成年提供父母代种猪3万头,商品仔猪20万头能力。特别是2008年底天康公司两万头原原种猪场揭牌投产,从美国七个州引进了三大品种的230多头种猪,使我区的生猪种源建设与其他省区达到同一个水平。结束了过去我区种猪引进必须依靠北京育种中心的历史。
(四)促进产业化经营,努力降低市场风险。
一是成立了自治区生猪养殖协会,推进联合育种和计划繁育,提高产业自身调控能力。2009年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生猪养殖协会,将全区现有5家原种场、15家区级扩繁场、40家地县扩繁场全部纳入协会管理,通过政府监控,协会协调,开展联合育种,计划繁育,实现协作生产,防止生猪产业大起大落。二是建立了生猪养殖担保公司,推行生猪养殖一体化。融资3000万元,由天康控股组建成立了新疆首家生猪养殖担保公司,采取“七位一体”经营模式,统一生产销售,可为养殖户担保贷款3亿多元,降低生猪养殖环节总成本。三是扶持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畜禽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逐步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交给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使养殖合作组织切实成为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桥梁和开拓市场、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主体。2007-2009年全区新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60多家,合作社总数达到了100多家。通过以上措施逐步使生猪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向政府监控、协会协调、计划繁育、协作生产转型。
关于“十二五”新疆生猪产业发展目标。
总的思路是:着眼于发展外向型生猪产业,以推进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为方向,发挥优势,加快扩大规模,积极建设优势产业带,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品牌引导、基地为依托的产、加、销相互衔接的生猪产业体系,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使生猪产业尽快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增长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末,力争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以上,出栏商品猪达到800万头以上,把我区建设成牛、羊、猪、禽并举的畜牧业生产大区,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
第四篇:儋州市生猪产业发展浅析
儋州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的指导下,儋州畜牧局按照“调优做精第一产业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落实发展举措,狠抓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农民养猪增收和“百千万”畜牧养殖工程、创建本市自主品牌”的发展思路,使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着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04.3万头,出栏量131.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9.55万头,全年外调生猪75万头,出岛38万头,供港6万头,生猪规模场(户)累计达到1468个,其中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场)28个,千头猪场318家,百头猪场1122家,连续七年获得国务院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获评中国儋州温泉黑猪产业之乡。
二、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些措施
(1)做好重点项目协调及跟踪服务。针对规模化养猪场重点项目,局领导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个一”的要求,制定了重点项目推进方案,把任务分解到人,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项目落户即刻建设,完工即刻投产,并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010年至2013年我市共引进建设了10家万头以上猪场。
(2)利用财政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生猪产业。我们充分利用财政扶持农民养猪增收、生猪“菜篮子”、国家奖励资金、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项目资金,扶持和引导养殖场(户)扩大生产规模,在数量、质量和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其中2011年-2013年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补贴全市符合标准的新建猪舍,共新建标准化栏舍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
(3)完善“无疫区”项目管理。在全面完成了我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后,不断加强、完善无疫区项目管理。一是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疫情零发生。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检疫和监督环节,做到检疫率、出证率、票证回收率全部达到100%,加强对出岛生猪、生猪屠宰环节的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检测,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食品进市场、进餐馆,确保上市畜禽产品卫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安全肉”。
(4)打造生猪养殖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加快全市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狠抓特色畜牧,打造有儋州特色的生猪产品品牌,通过挖掘、培育,我市目前已经打造了一批具有儋州特色的生猪品牌: “旱露温泉黑猪”(被评为海南农产品著名商标品牌)、“儋耳洛山黑猪”、正清源
野猪等,通过市场的宣传和推广,大大的提高我市生猪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
(5)完善生猪产业链条。在抓好生猪产业发展的同时致力于 “两端延伸”,不断完善生猪产业链条,积极引进了福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港翔饲料有限公司、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等,使我市形成了从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到生猪屠宰、肉制品包装、深加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实现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迈进、低效益向高产值的质变。
(6)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产品认知度。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对我市的黑猪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特别是中央七台的致富经栏目,录制我市黑猪节目播出后,对我市黑猪产品的销售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连续两届的生猪交易会,不但提供了场所让国内外客场认识我市生猪产业及产品,更解决了企业的猪源供应及产品销售问题。
三、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生猪产业投入不足,特别是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投入较少,而且个别政策缺乏连续性。
2、生猪生产发展后,给环保带来压力随之增大,有待加大投入,分期分批加以解决。
3、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不够。
4、品牌意识、品牌打造、品牌促销不够。
第五篇:煤炭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以及对策研究
煤炭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以及对策研究
姓名:唐彧钦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70%的土地下面都埋有煤层。本世纪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曾经迎来过“大干快上”,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煤炭的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其价格一路下跌,各大矿厂利润大幅缩水,这就导致一个现象,煤炭卖的和往年的一样多,但所获得钱却一年比一年少,矿厂的利润少了,发给工人的工资也少了,长此以往,煤矿为了减少开支,就要裁人,那些矿工又将何去何从?!一系列的问题将会出现!这座产量和储量均在全国占比六分之一的煤城,正在面临着怎样的挑战?鄂尔多斯这座代表了中国煤炭产业未来方向的城市代表,又将如何做出表率,走出现有的困境呢?
关键词:煤炭产能过剩;产业工人再就业;产业结构优化;煤炭的就地转化;企业改革措施;产业链
1.中国煤矿的发展困境缩影。
1.1 丁家渠煤矿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核定产能是每年180万吨,属于地下开采的井工煤矿。一年半之前,这家煤矿就因陷入亏损而停产。
煤炭行业最红火的日子是在2012年之前,一直往前推 十年到2002年,在这十年里,煤炭供不应求,利润丰厚,是煤炭企业最挣钱的时候,因此这十年也被业内称为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那个时候,丁家渠煤矿和其他煤矿一样红火,可是如今好景不再,这里显得冷冷清清,原本350人的生产队伍,只剩下了20多人值守
丁家渠煤矿现在属于临时停产状态,虽然没有出煤,但井下的供电通风和排水系统仍然需要正常的维护运行。1.2 早在2014年底,他们所生产的动力煤价格已经从2011年的最高点下降超过40%,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矿上条件最好的厚煤层被开采完,下一步需要开采的是条件较差的薄煤层,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开采成本的提高,再加上煤价的持续走低,双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丁家渠煤矿的亏损。
2014年11月份,丁家渠煤矿宣布正式停产,不过因为井下还剩有2500万吨煤炭储量,他们随时做着复工的准备。到了2015年底,也就是丁家渠煤矿临时停产后的一年,动力煤的价格比一年前又下降了30%。因为迟迟不能复工,煤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完全靠集团公司的补贴,维持运营,所以矿上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直接受到了影响。
1.3丁家渠煤矿原来有35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管理和关键的技术岗位的60多人,属于煤矿的正式员工,他们和上级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煤矿停产后,他们会被作为储备人才分流到上级公司下属的其他生产煤矿,或者留在公司总部,而其余300多名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作人员则是和另外一家矿业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由这家矿业公司以劳务合作的方式,再次将他们派遣到别的煤矿工作。这家矿业公司与鄂尔多斯地区的很多煤矿都有劳务合作关系,他们本来派遣到丁家渠煤矿的270多人大多数被分流到和他们有业务合作的包括大地精煤矿在内的其他三座生产煤矿,但是也有十几人,不愿意继续从事煤炭工作,而自动离职。因为劳务派遣的矿工流动性大,他们每年都要招聘新人,当人员富余时,他们则会停止招聘。这样一来,人员的分流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只不过现在煤炭价格形势不好的背景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
2.煤炭产业再就业难题
2.1 面对煤炭市场的巨大冲击,因为煤炭停产而导致职工在就业的问题。对此,多数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正式职工在公司进行内部消化,而对于劳务输出的职工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向用工单位进行再次劳务派遣。
目前,大多数停产煤矿工人被安置到生产煤矿,这同时也导致了生产煤矿因为生产成本的提高而面临更加严峻的经营形势。煤炭企业首先希望保住自己的劳动力,以待市场回暖的时候,能够顺利恢复生产。但是。煤炭市场会不会不断恶化,煤炭企业保人的做法,能否经得住考验?
化解过剩产能,这会涉及到产业调整,人员变动,职工就业这是社会最为关心的部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资金和人员的安置上,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奖金,按规定统筹对地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配置给与奖补,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
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对采取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发放稳岗补贴。支持创业平台建设和职工自主创业,积极培育适应煤矿职工特点的创业创新载体,将返乡创业试点范围扩大到矿区,通过加大专项建设基金投入等方式,提升创业服务孵化能力,培育接续产业集群,引导职工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做好再就业帮扶。通过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方式,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人员,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予以帮扶。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3.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与煤炭的就地转化
3.1 自从2012年以来,全球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煤炭价格一路下滑,从环渤海发热量5500大卡的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来看,已经从2011年10月最高点的850多元每吨下降到了2016年3月份380多元每吨,相当于打了4折。
伊泰集团是丁家渠煤矿和大地精煤矿的上级公司,这家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民营能源公司,首当其冲受到了煤炭市场不景气的冲击。
酸刺沟煤矿核定生产能力是每年1200万吨,是伊泰集团现有产量最大的,效益最好的煤矿之一。该煤矿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采煤工艺,采煤设备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即使是设备先进,开采工艺高超的伊泰公司,他的利润从2012年的近70亿,到13年的40亿,14年的20亿,再到2015年的6.5亿。在整个煤炭行业的亏损率达到全行业的80%以上的大背景下,伊泰集团能够实现微利,本身已经难能可贵。
在酸刺沟煤矿的边上,是一家伊泰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办的一家火电厂。坑口电厂,煤矿上生产的煤,直接输送到电厂发电,这能够有效的消化掉煤矿的部分产能。据了解,酸刺沟煤矿年产1200万吨动力煤,坑口电站就地消化掉年产量的六分之一,也就是200万吨,这200万吨里主要包括低热值煤,煤泥,矸石为主,这些都是煤场外销不了的副产品。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煤炭的内销,也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对缓解目前的产能过剩有很大的帮助。凭借着一系列的优势,2015年,酸刺沟煤矿实现一亿元的盈利。
截止到2015年底,鄂尔多斯地区共有248座生产煤矿,煤炭企业亏损面达到80%左右。
虽说伊泰集团在如此不景气的市场背景下获得了盈利,但利润率相比过去,下降的幅度还是很大的。让伊泰集团管理层感到担心的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他们公司已经有了超过1000亿元的资产,如果煤炭市场继续恶化,他们的财务负担会越来越重,因为现在的大企业都是依靠银行的资金来超前运营的,煤炭行业不景气,银行势必会为了降低自生风险,不给煤炭企业贷款,如果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后果可想而知!
3.2 其实伊泰集团也是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富含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热量的优质煤炭资源,同时煤炭埋藏浅,瓦斯含量少,容易开发。目前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2071亿吨,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然而这样的优势在煤炭行业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带来好的效益。
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家那时候的政策是“有谁快流”。当时煤矿的数量是960多座,遍布鄂尔多斯,其中最大的产量不过30万吨,最小的也不过3万吨,机械化水平也只有不到10%,几乎是手工劳作,安全保障程度非常差,百万吨死亡率非常高,而且资源回采率非常低,只有30%,也就是说采出30%的煤炭,要浪费掉70%。
为了改变最初的乱象,当地政府部门开始对煤炭行业进行治理整顿。如今,煤炭的总量从1900多座减少到248座,煤炭企业也减少到了146家。根据鄂尔多斯煤炭局的统计,当地煤炭全部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开采率达到了95%,回采率达到了75%,百万吨煤的死亡率为0.0016,这些指标都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说现在的煤炭市场下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当初煤炭企业不进行自身的技术改革,对煤炭开采设施进行机械化改革以及规模化经营,到那时的状况要比现在还要糟糕的多得多!
3.3 神华准能集团黑岱沟煤矿是神华下属的一家央企,这家煤矿上世纪90年代建成投产。核定产能每年3400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生产水平最先进的露天煤矿之一。2015年,集团在煤炭这一项目上,盈利和亏损相持。今年因为煤炭价格继续下降,亏 损已成定局,今年总共出了3400万吨煤,亏损13.8个亿。
虽说煤矿一直在亏损,但是却一直维持在一个满负荷的生产状态。越生产越亏损,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满负荷生产?这家公司有员工16000人,每年将近20个亿的工资,一旦停产,大批工人将会失业,这便是企业责任意识的体现。而且,准能公司是集煤炭开采,铁路运输,矸石发电,另外还有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为一体的能源企业。虽然去年受到煤炭市场下行的影响,但是去年全集团仍然盈利了8个亿。为了保证铁路运输能够正常的运行,还有国家大的发电厂能够正常的发电,尽管是在煤炭这一板块亏了一些,但是煤炭还是要继续生产,因为煤炭不可或缺。凭借着煤电路一体的运营优势。2015年,神华准能集团取得盈利。但是,让管理层担心的是,如果煤炭价格继续下跌,集团公司难免会陷入亏损的命运,面对压力,神华准能集团开始想方设法控制生产成本。
尽量减少每一个环节的消耗,去年的成本预算是147块每吨,今年又在去年147元每吨的基础上降到了124块,相比降了23块钱,压力很大。所以,公司就把这些成本核到班组,班组下去又核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例如,采煤需要挖掘机,挖掘机消耗的是柴油,损耗的是轮胎,就把这个指标定到一个司机的头上,今天你拉了多少车,耗了多少油,超过那个标准的,由负责的司机买单。
正是因为矿上推行的降本增效,直接影响到了矿上工人的收入。3.4 从煤炭企业到政府的各个方面也在担心,目前鄂尔多斯煤炭行业已经出现80%的面,如果市场一直低迷下去,他们的亏损面势必会扩大,煤炭行业的亏损程度会愈来愈严重,目前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困难局面,那么煤炭行业如何走出困境,出路又在何方呢?!
4.延长煤炭的产业链,增加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4.1.伊泰煤制油公司的最新产品费托合成油,就是用煤炭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制成的无色无味的合成柴油,F-T合成柴油,主要成分为C-C烷烃。十六烷值高达80,硫含量5PPM以内,使用该柴油汽车尾气排放低于国家平均标准,具备国家要求发展的清洁燃料,主要作为调和柴油的原料。在2009年3月27日,第一桶成品油研制成功!
想从煤炭中提取出油,一开始并不容易,当时伊泰集团的效益并不好,但是却从当年总收益中,拿出了六分之一,也就是1800万人民币,来作为科研资金,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作,一起开发煤制油的技术,当时很长一段时间,研究都没有任何成果,1800万眼看就要打水漂,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幸运的,煤制油的技术最后被成功的开发出来。现在的煤炭不景气的形势下,这项技术对于伊泰集团无疑是雪中送炭!
现在,伊泰集团的费托合成油已经被北京的怀柔环保车所使用,以及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化学品加工,提取企业所收购。所以说,煤制油不单单是造出油,他还能发展出很多化学品,这在石油级中是从未有过的。长远看来,从煤炭中所提取的油的市场还是很广阔的。
到目前为止,伊泰集团的费托合成装置并不多,也就只有一座当初2006年投入50个亿的16万的装置,但是该装置一年就可以消化800万吨的煤炭,该装置在2015年就已经实现了盈利3000万,就靠这个年产合成油16万吨的装置。按照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煤炭市场价格,再把他的成本按现在煤价的平均水平计算,应该是在2500到2900元每吨,如果是在2500,现在市场上的柴油,在内蒙古地区是5100元一吨,退一步说,就是在减2000块的税,还有3000块的收益。
现在伊泰集团正在规划建设四个百万吨级以上的煤制油项目,不过因为国家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这些项目还能不能顺利的投产,该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根据全国工业协会煤炭生产能力有40亿吨,在建规模已达到11亿吨。在今年2月5号,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意见》,从2016年开始,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退出煤炭过剩产能5亿吨,煤制油达到140万吨,煤制气达到1.4亿立方米,对于煤炭的其他方面的转化利用达到1000万吨。
在今天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就地转化产能,通过煤电联营,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降低过剩产能,缓解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形势严峻,但不得不说,在这一段时间,对于我国的煤炭企业以及整个行业来说,正是一个优胜劣汰,生死考核期,所以煤炭企业要不断地苦练内功,盯住不断变化的市场,排兵布局,在优质,高效环保,特色和低成本等方面再下气力。
5.煤炭能源仍将是我国一段时期内的主要能源之一。
2015年末,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均价370元/吨,已跌至2004年水平,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90%。行业不景气的背后,核心是供需关系的失衡。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分析,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煤炭需求增速放缓,2014年煤炭需求减少2.9%,2015年预计下降4%左右;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目前现有生产能力40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与煤炭消费需求相比,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将占主导地位。煤炭工业的发展,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