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1: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调查报告》。

第一篇:德育调查报告

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为及时全面地掌握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在接到教育局《关于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后,我们通过召开由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和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个别交流等形式,重点对通知要求的四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

学校近几年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力的后勤保障取得了较突出的教育业绩。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抓的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几年中考成绩表明,我校对德育工作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可见,重视德育工作,扎实开展德育工作,与学校的校风、学生的管理、教学成绩、密切相关。我们明显意识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2、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多数老师及学生家长已经认识到加强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致使在实践中我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论从工作开展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工作实效上,仍不尽人意,与一些优秀的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从调查可知,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说谎、互相攀比、超前消费、痴迷游戏、逃学、厌学、作弊、损坏公物、打架等方面,这说明目前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不求上进等问题。有的学生由于相对家庭条件较好,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且节约意识淡薄,攀比风日渐浓厚,相当部分住校生纪律观念较差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但有一定的普遍性。

(2)、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增强

由于学校里街面比较近,走读生受到外地打工、失学在家的学生影响思想波动较为严重,近几年来学校的竞争压力较大,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制度建设、规范要求、时间安排、组织培训上过多的向智育倾斜,虽对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工作加以重视但程度不够。

(3)、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在工作计划、规划当中,也均把德育工作纳入其中,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开展德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班主任引导、开展重大纪念日活动及升旗活动、家长会等传统方法和手段,而如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对薄弱。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仍是说教式的单向灌输,缺乏双向互动,重在道德认知,缺乏情感体验和吸引力,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对薄弱,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有些失衡。

4、德育工作机制、师资基础亟待夯实

当前我校由于学校状况、学生家庭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与城里学校差异较大,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始终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造成山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难度较大,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仍未形成。这一问题虽也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校中没有专门从事德育的专业人才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专业教师。同时,由于我校的老师绝大多数工作压力普遍较大,每个人都是满负荷或超负荷工作,导致德育工作难以有效、连贯地进行。

5、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亟需加强

为了便于学生管理,在学生中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但这些组织工作的开展实效不大。要进一步对这些组织加强管理并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状况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这些原因有的是所有学校的共性,有的是山区学校所特有的,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

我校学生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全住宿的农村学生;一类是走读的学生(占得比例较少)。我校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大多家庭不富裕,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比较任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他们的家长多是农民,他们一方面忙于农活,没有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也不可能深入地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应该把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承担起来,作为家长不用再费什么心思了。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的,他们的家长为了生计或重组家庭而将孩子送到学校等。在调查过程中,教师也普遍反映,开展德育工作经常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沟通难度较大,大部分家长要么没有时间和精力,要么只注重子女的考试成绩和安全,用他们的话说:知道重要,但还没有心思管到这些。山区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山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加强和改进山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存在的重要任务。

2、学校原因

由于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学校的德育工作经费相对缺乏,更谈不上设立专项经费,这也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开展。另外,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学校为了提高成绩,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再加上学校的经费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此外,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教师威信难以真正树立。在这种状况下,山区学校老师很难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这也制约了他们认真研究探索开展德育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对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有不小影响。

3、社会原因 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城区学校,政府有关部门对山区学校的指导还比较薄弱。相关部门对山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安全工作经常会有检查和指导,但对学校的德育状况、指导相对较少。另外,我校由于地处山区街道,附近有较多的商业场所。这样的居住环境,使学生及家庭极容易接触社会阴暗面和消极的生活方式,受到不良影响,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德育功能。

三、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主题教育宣传的质量。

1、开足开全各类德育学科课程。

2、加强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上好主题班会课,通过主题班、团的活动来提高德育教育活动质量。

4、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教育,以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5、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法制教育的。

6、开展校园活动艺术节、运动会、各项竞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今后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解决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转变办学观念,确保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众所周知,学生生源是山区学校的生命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家长不仅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十分看重德育工作的成效。这两方面做得好,学校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家长的认可。因此,学校领导干部,一定要放眼未来,着眼于长远,要树立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办学观念。要端正办学观念,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切实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山区学校组织建设,要充分认识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现状,学校要充分重视并认真抓好。要充分发挥先进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组织领导作用,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纪念、节假日参观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

3、重视家校联合,努力营造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不断探索加强家长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新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共同探讨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尽快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建立“家校路路通”工作系统,密切家校联系。另外要坚持做好传统家访工作,把问题落到实处解决。其次,要加强和校外德育基地的联系,每年以“五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看一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观摩一场文艺演出,参观一次德育基地,参与一次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服务)为抓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学校和乡派出所、共同制定计划,达成协议,共建“平安学校”和“文明安全学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加强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

4、拓宽德育渠道,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实效

学校要不断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学校要主动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强化德育的内化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以班级为主阵地,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指导,每班要明确班级奋斗的目标,健全班级管理的制度。学校团总支将成立新一届学生会,指导学生会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阵地加强舆论宣传,树正气,树新风,把不文明行为清除出校园,把公民道德建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的传统特色,进一步推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学校要完善推优机制,进一步探索转差的有效途径。学校在班级常规工作考核中实行流动红旗制度,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优秀班集体的考核和推荐。要以校园“三风”教育、科技活动、课堂渗透、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的建设为抓手,探索育人途径,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

5、注重科研培训,着力打造学校德育工作专业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离不开教师。能否建立一支过硬的德育工作专业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班主任的培养。学校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班主任则是最主要的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以法治教。其次要加强学校德育科研,推进德育特色建设。我们要继承学校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要以教科研为抓手,开展德育校本研究,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校本特色。在现有条件下,让学校德育骨干教师“走出去”,主动学习先进学校的优秀经验,提高他们自身素质。节约有限资金,将一些著名的教育专家“请进来”,为全体教师传经送宝,壮大学校德育教师力量,为我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综上所述。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相信只要认真落实上级部门的各种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我校的德育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德育调查报告》

校园道德现状的调查报告

班级:环境艺术设计133班

姓名:李

学号:201311214327 班级:环境艺术设计133班 班级:环境艺术设计133班

一、调查背景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民的道德水平能否与我国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是保证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在不远的未来将担负起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可以说,大学生校园道德建设,直接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成长。鉴于此,我的调查报告把校园道德现状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部分。经过一番调研,现做出调查报告如下:

二、调查问卷

在我设计的《市民道德调查问卷》中,有关校园道德的问题有 3 个,我在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随机抽取 120 位同学进行了调查。

1.在“您认为现在道德最急需加强的人群是()”一题中,几乎 85% 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青少年”一项。

姓名:郑万严 学号:20131121432姓名:陈 迪 学号:201311214330

2.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你的好友想抄袭你的答案,你会()”一题中,B、D 选项被选较多。其它选项比例比较接近。

选 项

人 数

所占比例

A .向监考老师反映

6.67%

B .假装没看见

43.3%

C .向其做出否定暗示

16.7%

D .给他答案

33.3%

(三)在“一位一向辛勤工作的优秀教师无意间伤害了你,你会()”一题中,A 项被选最多,B、C 两项被选比例接近。

选 项

人 数

所占比例

A .表示理解,不放在心上

43.3% B .一点气愤,并不表露

26.7% C .相当生气,与其理论

23.3% D .十分生气,并伺机报复

6.7%

由此可见,总体上目前的我校校园道德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同学们遇事多能遵守基本得道德规范并且冷静地处理。这样,校园内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就有了良好的保证。

但同时要指出的是,在第一题中,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急需加强是广大同学和市民的共识,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青少年刚刚步入社会,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同一个人,由于周边环境的不同,完全可能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个客观因素的存在,青少年群体最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道德教育,才能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2)不可否认,由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尚不成熟,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感情用事,做出不妥当,甚至是过激的行为。从问卷的第 2、3 题的 D 选项可以看出,虽然人数不多,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况且若把 3.4% 和 6.7% 放在全国,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三、专家访谈

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并就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曹院长,以下是部分访谈记录。

李 磊(以下简称李):

李:①您能谈一下我校校园道德的现状吗?为了创造一中更好的校园道德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曹院长:校园道德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大课题,我校目前的校园道德现状主体应该是好的,是和谐的,但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师生的文明素养问题、礼貌问题、浪费问题,等等,要创造更好校园道德环境,应该以“八荣八耻”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大处要“爱国、责任、荣誉”,从小处要“关怀、优雅、感恩”,每个人都从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把文明永留身边,让耻辱远离自己。

李:②我们注意到,校方在处理一些违纪事件时,对个别情节恶劣的同时给予勒令退学,甚至开除学籍的处分。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把他们推向社会?这将使他们失去接受教育和改过自新的机会,您认为这样做妥当吗?

曹院长:处分学生是一种很无奈、很令人心痛的事情,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对于偶犯错误,经教育能改正的学生,一般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但对情节恶劣,屡教不改的个别学生,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绝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从严处理。

李:③所谓“为人师表”,教师在学生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是如何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素质的?

曹院长: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人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建立以下三种机制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建立评价机制,制订了《红安一中教师师德评价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一学期一评价,并与考核、评先晋级、人事聘用挂钩。

二、是建立约束机制,确保师德制度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并检查记载,与考核挂钩。

三、是建立整合机制,丰富师德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每年暑期组织专门的集训学习,评选师德标兵,组织师德标兵事迹报告会,观看郑琦等模范人物的专题片,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

访谈总结:不难看出我校校园道德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校园校风良好。但一些问题仍旧存在,在校方为此不断努力的同时,我们同学更应该加强自律,只有这样,一中的校园道德氛围才能蒸蒸日上。

四、调研总结

青少年群体中,在校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校园道德建设工作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的大事,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到不足之处。经过调研,对校园道德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学生的道德文化。只要学生自己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那德育工作才真的深入人心,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的教条。

(二)加大对违纪行为的处理力度,严肃处理严重违纪的同学,这样能树立一个反面“榜样”,使更多的同学时时警告自己。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所谓“为人师表”,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德育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才能给同学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五、结束语:

相信经过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并终将建立起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受益,在不远的将来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篇:德育调查报告

德育调查报告

董惠芳

家庭教育 儿童思想道德素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为了解儿童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在9—12岁家长中开展了“儿童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调查”,并依据调查数据对家庭教育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一)家庭环境良好

家庭环境的状况直接会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发展,从调查结果中显示,我区儿童家庭状况良好,有65.9%以上的家中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其中有19.6%的大学以上教育;家庭婚姻状况良好,单亲家庭只占调查总数的4.2%。

(二)家长注重家庭教育

现代家长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从调查结果中显示,有74.7%的家长阅读过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刊;有90.1%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溺爱孩子,只会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有42.5%的家长经常和孩子沟通,有52%的家长有时和孩子沟通;有95.4%的孩子乐意接受家长们的教育。

(三)家长法制观念比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93.7%的家长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发展,调查中有88.2%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有93.3%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方法比较科学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65.9%的家长从小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有80.4%的家长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犯了错,有47.2%的家长会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有27.6的家长会和

孩子民主讨论,允许他申辩;在表扬孩子方面,有42.7%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口头表扬,有32.6%的家长会从感情上亲近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有72.8%的家长会鼓励孩子自己克服,有12.6%的家长会鼓励孩子与伙伴或同学共同克服。

(五)家长注重与学校的沟通

在调查中发现,通过与学校的沟通,使17.1%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很了解,68.2%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基本了解。

(六)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

目前,父母在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花费最多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占41.4%,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占34.1%,孩子的日常起居占26.1%,孩子的身体健康占24.4%,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占17.5%,良好个性的培养占15.2%。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78.7%的家长认为应该以身作则。

(七)家长给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调查中,有88.4%的家长让孩子自己决定要参加的课外活动,达到了培养孩子兴趣的目的。对于孩子间的交往,有65.9%的家长支持,有25.9%的家长会听其自然。

(八)家长舍得对孩子投入

在孩子每月平均总支出调查中:100—200元的占47.2%;200—500元的占41.7%;500—1000元的占9.3%;1000元以上的占2.1%。从调查结果中显示,家长在孩子的花费方面,还是投入比较多的。

(九)孩子会主动关心家人

在家长生病时,有86.5%的孩子会主动照顾家长。有52.8%的孩子会主动干家务活。在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方面,有36%的孩子很关心家人,热情为家人服务,有43.8%的孩子比较关心家人,能为家人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影响,部分家长教育方法不是很科学

由于受传统家教观念影响,部分家长教育方式滞后,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有的家长采用粗暴型、放任型的教育模式,有的家长采取了专制独裁型的教育模式,他们不注重与孩子沟通,一味的以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又以消极的方式去惩罚孩子,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会在理会父母的教育,这样就使家庭教育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二)孩子隔代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虽然隔代教育并不是完全错误,但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疼爱孩子,特别是长辈,有时父母要教育孩子,长辈们总是袒护孩子,致使父母不能正当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部分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把本该孩子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有的学习好的孩子甚至连袜子都不会洗、饭都不会热。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引导,使孩子的发展走向片面。

(四)部分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缺少精神关怀,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多数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少时间来和孩子相处,更无心教育孩子,为了弥补对孩子情感上的缺乏,家长便一味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忽略了对其精神成长的引导,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缺失。

(五)部分家长重言传,轻身教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虽然大部分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没有从行为上配合教育。父母经常吵架,与邻里同事关系不和,甚至大打出手,贪图小利,经常打牌、上网等都会渗透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这无形之中会使孩子不自觉的把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贯穿到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中。

(六)家庭教育的城乡差别比较大

当前城市家庭的儿童家长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因此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庭环境的创设上,明显优于农村。对与农村家长来说,有的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亲戚;一些林果大户,春夏忙生产,秋冬忙运销,早出晚归,有的甚至一出门就是几个月,孩子在干什么家长也不清楚,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七)部分孩子依然“唯我独尊”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了多数,有一小部分孩子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家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建议与对策

(一)普及正确的家教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臵。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社会各界应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普及科学家教理念,营造良好家教舆论氛围上下功夫。扭转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做法,培养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

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家庭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成功经验,宣传有关儿童教育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改变家长以考高分评判孩子好坏的标

准,强化德育教育。要帮助家长改变传统的家长作风,把平等尊重、相互沟通的教育理念融入现代家庭教育中。同时,对于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两代人之间应该多交流,多探讨,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

(三)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学校是目前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课堂,各乡镇、街道、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组织家长定期接受有关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其提高家庭教育知识水平。尤其是对农村的家长,更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广播、板报、请教育专家授课等多种途径,更新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其科学教子水平。

(五)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交流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家教新风一是针对新时期儿童思想特点、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子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家教报等媒体通过对优秀家长进行访谈、家教专家谈科学育子方法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二是开展家庭教育交流活动。通过成功育子家庭进行经验介绍,有问题的家长提问进行交流互动的形式,学习借鉴好的育子经验和做法;三是宣传表彰科学育子家庭,在社会上倡导科学文明的家教新风。

(六)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只有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孩子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补偿性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孩子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培育健康的人格。三者的协调配合和有机衔接,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互补,从而增强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篇:高中生德育调查报告

高中生德育方法的调查报告

黄继华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㈠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生命教育观对德育的理念、实践、终极价值、精神境界等方面都有新的诊释,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这些新的教育观对德育有很多新的影响。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这个主体,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学校德育也要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复归,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最终追寻德育的终极人文价值。

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改总体目标的确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改广泛大概革,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到课程当中,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从而深化德育的实效性。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让每一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自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自主开发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㈡调查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学校德育观念、方法和模式,新的德育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因为学生主体性德育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即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使学生达到自省、自律、自善的道德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课题及概念的界定

㈠、调查对象,范围以及调查人员

调查对象为本校高一全体学生;

㈡、概念的界定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

三、调查理论依据

(一)德育教育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并成为他们自己个人的信念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

1在很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在活动中成为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四、调查目标

1、把提高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一套提高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评价机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了解与掌握现代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我校德育成功案例,探索提高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模式。

3、更新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水平。

4、运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培养高中生主体性道德素质,改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强化高中生主体意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探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率的新途径。

五、调查内容

(一)、转变观念、理念创新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二)、丰富内涵、内容创新

中学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德育主要内容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充实。一是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中学生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使中学生成为学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推进力量。三是要加强法纪教育。引导中学生积极学习我国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要树立学法、用法的意识。当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四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一方面努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中学生德育”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中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等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五是要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竞争机制强化,变化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2坚强的意志等。另外,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诚信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也需扩充进来。同时,还要将德育与智育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积极寻找最佳结合点,将“两张皮”合为一体,使其良性互动。

(三)、有机结合、机制创新

要实现德育机制创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创建高立意、近距离、低姿态的运作机制。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德育工作。这就是说德育工作立意要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决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应该把高立意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这种理论上“登高望远”、运作上“拉近距离”的运作机制,教育者放低姿态、淡化身份、平等交流,这种顺应德育改革的趋势,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方法,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教育的亲和力。2.创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约束。他律是被动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自律是主动的,可以使受教育者进入较高层次。他律依赖于自律,通过自律发挥效用;自律以他律为先决条件,通过他律逐步养成。二者相辅相成,若使其有机结合,德育工作就更有力量。建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熏陶等途径,对人施加影响(他律),使人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从而把人从个体的自然人转变为遵规守纪的社会人,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其遵规守纪,自我约束成为下意识的、自然的反应(自律)。经过长期的严格自律,人可以逐步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这一机制的实践意义是显而易见的。3.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代德育就是要通过创设人所需要的条件,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机制已被应用于德育实践。善用精神激励,量力辅之以物质激励,这是巧用激励机制的要点。创新,重在精神激励机制的创新。关于精神激励,人们一般在荣誉激励方面有所尝试,常见的是评优表模,“特发此证以资鼓励”。其实,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满足人参与活动、参与管理的愿望,实际上就是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让其参与,会被认为是惩罚),这是参与激励;设法将人安排在适当的专业(或岗位),让其具有学习(或工作)的兴趣,产生学习(或工作)成效,快乐学习(工作)或享受学习(工作),给人一种自我实现感,这就是学习(或工作)激励;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使人感到每一步努力都有一个诱人的目标在牵引,这就是目标激励;设法进行情感沟通,使人被真情打动,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这就是情感激励。构建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机制,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被工作实践所证实。4.建立教育与管理互补的制约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可以看成是一项“软工程”,而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则可以看成是一项“硬工程”。实现两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互补,把教育的要求体现到各项管理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成功率,使教育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显示威力。同时,也使管理工作更见成效。当我们把德育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堵住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消灭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所建立的制约机制也就完备了。

(四)、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

德育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大型活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个别教育)、社会实践、多种媒体的宣传(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其创新的重点在于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和网络德育等。1.心理咨询。即个别教育。作为一项专业事业,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特殊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2.社会实践。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着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即必须面向世界,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学校与家庭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互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参与。要建立包括党团队组织、社会德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在内的一个德育大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3.网络德育。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所有领域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对德育工作形成很大冲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德育教师要学会网上聊天,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扬长避短,使网络这一利器为我所用。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德育环境中,开展道德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相对的真实性。运用这一

3特点,教师可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如“毒品的危害”、“青少年能否早恋”、“道德警戒线”、“知法守法”、“正确对待金钱”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某些做人的道理。这样,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都能够得以解决。

另外,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诚信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也需扩充进来。同时,还要将德育与智育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积极寻找最佳结合点,将“两张皮”合为一体,使其良性互动。

六、调查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进行理论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如全实习队一起学习了《德育的原理》、《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等德育材料。

(二)抽样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各种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提析、归纳等。

(三)个案分析法。与各级组德育干部进行交流,搜集了解本年级以及高二年级的德育工作现状和成功失败的德育案例,得出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德育创新方法。

(四)经验总结法:随时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德育现象进行经验归纳,并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及有关理论,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创新方法。

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一学生面临的问题问题

同学们往往对新的学校和新的学习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大家在学习上信心十足,但随着教育教学的逐步深入,部分同学开始对老师的讲课不适应了,对学校的管理也不适应了,学习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初中时那种优越感没了,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由于没有及时地调整,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知识量大,分析性强。

2、综合性强,各学科互相影响,联系性大。

3、学习能力要求高。

(二)、学生面临的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问题

进入高中阶段要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这样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生心理调整面临的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大,遭受挫折承受力差。

2、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不良心理。

七、对调查课题的反思

(一)、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获得可持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有存在有一些问题。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教育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教育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育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组成员大多是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平时的工作很多,研究课题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一些老师在需要成果的时候才来研究自己的课题,因此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如学科渗透德育的研究等暂时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很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等等。课题太大,主持人能力有限,力不从心,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以个别学科(文科)为重点,调查效果打了折扣。

(二)、下一步计划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在分管领导和课题组骨干的带动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加强软硬件建设,为课题研究提升平台,学校将继续加强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创造信息化环境,营造信息化氛围,为师生实验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保障。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第五篇:社区德育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社区德育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应城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形势下,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的综合影响日益密切,其中有些影响能相互协调,有些影响却彼此相悖,这就有必要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互之间协调程度的现状以及如何协调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比较合理的对策,建立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互补作用,培养出“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去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之间协调程度的现状

弄清学校德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的现状,是制定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的前提。经过对我校所处的三眼井社区的一系列调查,对社区德育的现状有以下了解。

1、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总的来说是协调的

我校是一所六年制小学,目前共有53个教学班。学校地处应城市城中三眼井社区。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干部子女多、工农子女多,单亲家庭或复合家庭子女多,下岗工人子女多,总体生源质量相对良好。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学生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较之以前普遍有所提高,社区的文化环境较之以前有较大改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因此。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相互协调的。例如,家长和社区普遍能尊师重教,重视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关注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学生遵纪守法而又具有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高素质人才等等。三个教育的相互协调是主流。

2、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存在不协调的因素

由于家长素质发展不平衡,社区文化环境中还存在着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使得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也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从家庭教育看

⑴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学生智力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而对学生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排斥,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⑵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或虐待。或强制或放任;要么包办、代替,影响孩子个性、灵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要么一味迁就,放弃家长应尽的责任,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品德。

⑶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落后。有的家庭奉行“金钱或物质刺激”,有的家庭则推行“大棒加蜜糖”,等等。

⑷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往往被一些家长所忽视。他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他们的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从社区教育看

⑴依然存在不良的文化氛围。社区中还存在“三室一厅”,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小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电子游戏等,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

⑵“下岗”问题的影响。家长“下岗”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会促使学生意识到竞争的压力而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产生轻视自己的父母、轻视工农的思想。

⑶社区治安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偷盗、抢窃、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一小撮社会青少年教唆引诱甚至抢迫未成年的小学生参与犯罪,很多小学生因此而误入歧途。

二、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根据上述精神,我们努力探索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协调的具体对策。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为了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1.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并使之制度化。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关键。

⑴家访。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我校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家访人数不得低于本班人数的l/3,要求有家访记载并由政教处考核家访次数及内容、效果,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

⑵校访。校访就是接待到学校来了解情况的家长。各个班主任根据自己的排课情况设置“家长接待日”,平时也有义务接待家长。

⑶电话联系。

⑷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直接对话的渠道。一般非毕业年级各班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期中一次,期末一次。毕业年级家长会相应地次数多一些。家长会类型有全年级型、分层次型。内容为汇报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问题、讨论教育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提出一些要求等。

⑸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和“跟踪调查表”。这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经常性联系的信息载体。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基础。绝大部分家长从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成为有用人才的,他们缺乏的只是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学校分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把家长纳入到学校年级工作的管理之中、让家长也来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校教育和管理。为了指导家长,我们印发了《家庭教育的十四个观念》《家长应该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孩子》《给家长一封信》等文章。发给部分家长。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般有:无暇顾及型、棍棒型、“团团转”型、放纵型、朋友型等类型。

⑴对无暇顾及型的家长。我们向他们指明,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不能因为忙而忽视教育孩子,更不能因为自己打牌而影响孩子的前途。

⑵对棍棒型的家长。我们指出光靠棍棒是打不出人才的,青少年的人身自由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家长应多关心、多了解、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健康的家庭里,这样,孩子将来才会去爱别人、对别人负责。

⑶对”团团转”型的家长,我们则引导他们认识到过份“溺爱”所造成的危害.让家长明白这种作法对于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极为不利,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错误认识。我们帮助家长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心理和需要。

⑷对放纵型的家长,我们从法制的角度,帮助其树立法律意识。使他们懂得放纵孩子不是爱,而是害,是毁坏孩子的前途,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⑸对朋友型的家长,我们则充分鼓励和提倡,因为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有利于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人格,这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3.加强对班主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前提。由于家长形形色色,性格各异,因此,提高班主任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⑴要求班主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凌架于学生和家长之上。帮助班主任树立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观念。我们要求教师对待家长要做到“三心”,即细心倾听家长对学生在校外表现情况的反映、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关心地询问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家教情况,耐心地帮助家长解决棘手的问题。

⑵引导班主任学会与家长交往的技巧。例如,初次家访怎样打招呼,怎样同家长谈孩子的问题,怎样调节平息家长的情绪,怎样了解家长的需要,等等。

⑶让班主任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要求班主任向家长传授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把握现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脉搏的方法等。

4.为家长分忧解难,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促进剂。学校应体贴家庭存在的困难。我校有三百多位学生的家长下岗。为了克服由此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稳定 他们的思想。政教处作了问卷调查和认真了解,摸清情况后,召开了下岗职工子女座谈会,开展了“家长下岗,学校分忧”的活动。钱晓莉同学说:“我们要从思想上理解父母,行动上体贴父母,父母下岗,我们要为父母分忧,生活上要知足。”有的学生表示,家里收入减少了,自己要“少花父母血汗钱,多报父母养育恩”。同时,学校领导率先资助下岗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各年级老师也纷纷慷慨解囊资助本年级的困难学生。并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多关心他们。这些活动加深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使他们更愿意与学校合作。

三、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对策

社区教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须重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主动争取社区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如公安机关、企业;村委会、居委会等。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帮助、教育、引导学生,开创社区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

1.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联系,通过签定和履行协议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管理部门的教育力量,这是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必要条件。我校主动与附近的向阳派出所、伍家街道办事处签定协议,共同创建“平安校园”。仅1998年向阳派出所副所长黄海等就三次来我校作法制报告,分别讲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游戏机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抗洪救灾中的公安干警”等专题。向阳派出所还加强对校外一些不法分子敲诈勒索学生钱物的防范和治理。并将我校门房作为一个治安室,确定一位校长为治安信息员。我们还聘请专职警员担任法制副校长。这些举措既增强了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又净化了校园的周边环境。这一活动受到伍家区政府的表彰,并进行推广。

2.组织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外出参观,让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是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重要环节。

3.加强对社区‘三室一厅”的检查,是优化社区教育环境的客观要求。“三室一厅”是对学生消极影响的高发区,我校所在社区有十几家。少数学生迷恋游戏机室、电脑室,损害身心健康,影响了学业。因此,我们加强对学生校外生活的检查。我们组织了由年级组长、派出所警员、校领导参加的检查班子,多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清查学校周围的游戏机室,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到班,由班主任通报家长,共同教育和帮助迷恋打游戏机的学生。几次突击检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转了不少学校,我们还没有碰到这么负责的学校,这么负责的老师。”

4.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作法制报告,是丰富学校与社区教育内容的有效形式。视野的开阔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目标是否远大,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因此,我们每学期要举行一至二次法制报告。5.利用社区文化团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有效办法。

6.建立和利用社区德育基地,是使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相协调的途径之一。它可以充分运用社区的德育资源。

我们的行动使社区文化环境逐步得到净化,社区对学校德育的关心度和参与率也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为探索21世纪小学德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拓展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显著增强。近三年来,我校学风、校风建设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不少家长纷纷要求将孩子转入我校。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果。当然,关于如何增强人们的社区教育意识,如何分析和评价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程度.如何进一步协调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使三者既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赖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德育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专项调查报告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摸清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

    关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大教育环境影响和衡量教育成果标准的不一致,加之留守青少年的日......

    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德育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1、调查重点 在调查中,我课题组把调查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现状,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小学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德育工......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

    德育

    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此次改革首次确定,初中政治课程的名称为“思想品德课”。从课本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来,思想品德就是对学......

    2001德育

    .2001------2011下期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提......

    2014德育

    2013—2014年杨寨中心中学德育教育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德育为首、做人第一”的育人理念,以新道德教育理念为指导,坚信“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思......

    德育

    学校工作计划 石碗嘴小学 2012年秋季期 学校工作计划 一、强化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1、重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切实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出发,加强对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