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东北 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东北地区虽然在推行农业机械化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如通过农机合作社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农民负担维修费、油费来树立农民爱护农机的意识等等。但是在农机推广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机质量低下,出现农机瘦身的情况;农民素质不高,缺乏专门维修人员等等。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以期能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几点启示。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成果
引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为中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带来了新变化。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从千百年来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农业机械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客观要求,是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在国家鼓励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下,和农业机械化全面覆盖的趋势下,农机种类日益丰富,更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需要,从播种,施肥,浇水,杀虫到收获采摘,农机产品已经真正的融入了农业生产。虽然东北的农业机械化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东北农业发展的阻碍,同样也是东北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为此经营体制上在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外要积极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加强专业化培训;增加科技投入,缩短农机的更新周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扩大新技术新农机的宣传与推广,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发展,推动东北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此次实践取得成果 1.对农业而言:在大量的前期调查工作基础上,认真将市场机
型与农田进行比对,在通过分析农民所种的农作物和土地的性质为农民选择最合适的农机,以提高农民最终收益,并且可以最大可能的利用土地。
2.对农机市场而言:农机的合理使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使得农机市场更好的发展,在经过调查走访后,将农民的真实需求及时反馈给农机市场,以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双赢。
3.对实践队员而言:在与农机公司和农户的协调中,锻炼沟通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增进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深入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对脚下的土地增添更深的热爱。
二、具体做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将会根据实践内容全方位的设计问题,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人员为在校大学生,当地农民。力求实验结果具有真实性,广泛性,代表性。我们还会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研究分析。
(2)文献查阅法:利用期刊、网络及图书资料等方法,全面具体的了解我国农机现状及各地农机的使用发展情况。使实践结果有大数据的支持,更具可靠性。
(3)实地调查法:我们实践小组成员分别来自黑龙江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我们将利用寒假时间,对当地农机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调查地区的广泛性将会使我们的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同时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
(4)访问调查法: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我们将深入走访黑龙江境内有代表性的农机公司。通过对农机的实际市场销售,生产周期,后期维
修措施等情况。全面深刻的了解农机的发展状况。
(5)系统分析法。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始终贯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根本,进行调研分析,以此对本次社会实践进行布局、设计,保证社会实践的逻辑性、科学性、可行性(6)新媒体宣传方法:农机的种类繁多,且有地域性等特点。在全方面的了解学习农机之后,我们将通过建立公众号等手段帮助农民了解,选择合适的农机。
三、本 实践 的创新之处
1.我们实践队伍利用课余时间去当地农机公司了解最先进农机发展方向及部分农机参数,同时也深入田间进行农机普及性分析,以此掌握农民需求与大量可靠数据。
2.我们利用实践队员不同地区分布调查了不同地区气候、农作物特点及农机化发展程度的不同调研了农机的使用特点及农机今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了成员地域分布的优越性。
3.我们将基于农民需求和土地与作物情况为农户提供最适合的农机产品,同时向农机公司反馈市场需求和农户意愿。将双方得到利益都在能力限度内,进行扩大。
结语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在一些地区出现对农民购买农机放宽银行贷款的政策,对整个农机市场的持续走强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的 一些现象:低质低价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杂牌农机多,实用耐用农机少;除此之外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机知识的了解,影响了农机的使用率。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在供需关系中双方由于缺乏了解,导致了许多的资源浪费。我们小组此次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调查,将深入农村群众和农机市场,了解最实际的农民需要,和最真实的农机市场现状,在了解的基础上,从可以改进的地方入手,帮助农民选择更加合适的农机,并给予农机市场最真实的反馈。
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做关于农机的社会实践,自己内心是有点畏惧的,因为之前这方面的也未曾接触过。刚开始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因为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一些人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参考文献:
[1]李社潮.吉林农机展:3 类产品成东北市场需求重点[J].农业机械,2018(04):31-33.[2]屈秀玲.浅议东北农机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18(01):29-30.[3] 白 国 鑫.探 究 农 机 标 准 化 管 理 在 东 北 农 场 农 业 生 产 中 的 作 用 [J].农 业 与 技术,2017,37(04):61.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发展
关于自治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自治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5月17日至21日,州政协副主席贺耀荣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四县市10个乡镇,对自治州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全州拥有拖拉机6.42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00马力以上)2173台,占总台数的3.38%,中型拖拉机(25一100马力以下)12060台,占18.79%,小型拖拉机49967台,占77.83%。目前,全州农机固定资产总值19.15亿元,农机总动力163.4万千瓦。经营收入累计达12.85亿元,利润总额4.84亿元。种植业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06%、92.01%、54.74%,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6%。分别较全疆和全国机械化水平高出
3.4、29.6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使用效率不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和“三高三低”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常规耕作运输机械多,收获专用机械和高性能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和产后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畜牧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果业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区机械化水平高,山区机械化水平低。1
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农机站体制不顺,基础设施简陋。我州多年来,乡镇农机站“人、财、物”归乡镇管理,致使大部分乡镇站的办公场所、经营服务设施、试验基地被挤占、拍卖、流失,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几乎一无所有。全州有65个站,其中34个站无办公室,尤其是农机工作人员大部分被乡镇机关挤占和借用,在编不在岗,专人不专业,农机技术队伍呈现出知识老化,人材断档,新老比例失调,青黄不接的危急状态。如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农机管理站,借用农科站办公室办公,只有一老一少两名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从事对600多台拖拉机的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及服务等工作。
(三)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推广经费严重缺乏。近几年来,自治州财政每年补贴农机专项经费仅有100万元,大部分县市财政对农机投入就更少。导致农机具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与当前面临的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大趋势很不适应。加之金融信贷政策缺失,社会资金吸引不够,使得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机械装备难以推广使用,阻碍着农机事业发展。
(四)农机合作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弱。现行农机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作业信息闭塞,机械种类少、规模小、利用率低、效率差。形不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格局,难以承载大型农机作业项目。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功能弱,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五)小规模土地经营现状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
用。小地块、小条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大型农机具作用的发挥,面积小,插花田、作物杂,导致了农机作业难度增大、作业效率低、能耗增加,严重阻碍了大型农业机械效率的稳步提升。
(六)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作业质量不高。现有农机手绝大多数过去仅从事小农机具操作,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地专业技能培训,对先进的大中型农机具掌握不熟练,突出表现在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操作规程不规范,作业质量低下,严重存在着下铧不力,起铧不稳,深翻不透,沟播不直,行距不端等质量问题,与兵团农机作业水平和质量相比,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精耕细作和一穴一粒的精播要求仍有不小的距离。因农机作业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面对农机大户一业独大的强势,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无奈的选择了顺其自然,造成了机主与农户事实上的价格偏移和心里失衡,农机节本增效的优势难以体现,老百姓意见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要科学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种植业机械,要以发展大马力拖拉机为主体,配套发展高架调幅犁、动力驱动耙和大型联合整地机为主的耕、整地机械,激光平地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积极推广大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械,棉花、番茄收获机械、残膜回收机械。要大力推广并重点发展以土壤深松、少耕和免耕等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畜牧业机械,突出发展牧
草收获和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套奶牛机械化清粪、投料,机械化挤奶、鲜奶保鲜、储藏、运输等机械,大力推广猪禽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使全州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基地的80%达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养殖水平。林果业机械,重点推广挖穴机械、移栽机械和管理植保机械。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推广卷帘机、微耕机械等。
(二)加快体制改革,理顺体制关系。一是认真做好乡镇农机管理站“三权归县”工作。各县市尽快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与建设的意见》[新政发(2010)25号]文件精神,将乡镇农机管理站收归县市农机局管理,从而真正使农机系统成为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有机统一体。二是积极争取农机购臵补贴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的改善。按照自治区农机局每个站补助30万元的标准,用三年时间完成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绩效挂钩的工作责任制。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创收,激发活力,调动农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无心干事、无钱干事、无人干事”的问题。允许农机科技人员有偿为农机合作组织提供服务;允许农机科技人员入股参与农机专业合作社搞经营服务;允许乡镇农机站参股共同经营农机合作社。有条件的乡镇站,应把公共服务职能同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积极鼓励乡镇农机站围绕农机化开展有偿服务,增强基层站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资
金投入。按照新政发[2010]25号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地方财政预算中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不得低于自治区每安排5000万元经费的30%,建议州、县市人民政府,将乡镇农机站的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现阶段州、县市农机推广经费标准应与农业、畜牧系统站所同等对待。同时,要加大农机信贷和农机保险工作力度。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措施,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优化农机结构,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持、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机制。
(四)加强新型农机合作化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要求。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等要素的合作,建立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规模,增强服务能力,引导有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营造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扶持发展一批农机服务龙头企业,不断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要求。同时,要加强对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维护农户的利益。
(五)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改变土地小规模经营模式,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示范带动、培育改造、规范提升、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民将分散的土地采用反租倒包,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集聚。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推动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形成互动式良性循环格局,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搭建广阔平台,促进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六)实施人才兴机战略,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关部门要把农机人才培训纳入自治州人才整体培训计划和职教计划,落实专项经费。加大基层农机工作人员和农机操作手的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争2015年达到文化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技术等级均有明显改善,促进自治州农机化服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七)尽快制定出台自治州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推进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建议州人民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出台《自治州加快农机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进一步突出农业机械化在自治州“科学跨越,富民强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实践调查报告
农业机械化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 2014 年 03 月 31 日至04 月 06 日
地点:云南省易门县六街镇、十街乡、小街镇
内容:农业机械化实践报告调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2014 年 03 月 31 日 至04 月 06 日,我参与了云南省易门县的现代农业机械推广现场社会实践调查。本次实践调查以“调研农业机械化”为主题,通过对易门县各镇的探寻,走访当地资深农民,深入易门县各乡镇农业机构调查,我相继参观了小麦机收、土豆机收两项机械化作业的现场效果。同时,我还参与了对乡镇农民的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机械化,让农民朋友了解到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我对见易门县农业化程度的深层了解,既看到了近年来易门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易门县人民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奉献祖国、刻苦学习的决心,此次实践活动令我们受益匪浅。
一、易门县简介
1、近年来易门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易门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 2142 台、各种专用收割机 203 台,植保机械 47 台套,农业机械的总动力
177840.4千瓦特,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32773.1千瓦特、汽油发动机动力5125.9千瓦特,电动机动力39941.4千瓦特。
2、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兴起
自2010年5月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易门县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目前全县已有农机合作社20多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15家。六街镇三和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市明星合作社,十街乡建兴农机合作社和小街镇洪发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县规模化作业示范社。
3、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平安农机创建成效明显
到目前建立了3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个平安示范合作社,农机年检率近几年均达到98%以上,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
4、抓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
从2010年起,易门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报名活动正式开始,第一年补贴资金480万元已经到位。截至目前4年以来,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达2383万元,补贴机具近3000台,近3000户农民受益。
二、农机管理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构建长效机制,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和依法行政
易门县农机监理工作以“平安农机”创建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突出农机安全生产重点。为抓好农机年检审工作,一方面搞好宣传发动,另一方面搞好送检下乡和送检到现场等便民服务。为提高农机执法监控水平,与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督查“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治理农机安
全生产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
2、提高农机从业人员和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新型农民培训任务,一方面按政策标准操作,规范程序;做好农机手培训。另一方面坚持驻点办学,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采取课堂授课、现场演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专门组织技术力量多次深入乡村,把培训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实行跟机指导服务。
3、发挥职能作用,组织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的农机化生产。在“三夏”及“三秋”等重要农时结合重点工作开展了政策、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生产、信息后勤保障等基本服务,精心组织关键环节农机化生产,搞好抢收、抢栽,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4、成立农机化信息网,促进农机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易门县成立了农机化信息网,主要有机构职责、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农机维修、技术服务、经验交流、农机具展示、农机企业十大主版块,还有综合要闻、通知通告、农机热线、便民服务、分类链接等副版块。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易门县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是易门县农机化信息服务工作的里程碑。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易门县的农机管理工作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1、农机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机化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动力机械多,作业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其他农业机械少;单一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2)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责权利不清。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机的利用率不高,影响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3)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规格不统一,成为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我县农业生产地块零散,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大型机具的大规模作业,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突出。
2、农机化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1)农机补贴规模、和补贴率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求。近几年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补贴的农机种类和额度有待增加,补贴率不高;(2)农机作业成本增加,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投入。
3、农机化发展的体制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1)经费保障不足,监理装备配备不齐。易门县的农机监理站担负的是行政执法职能,但现有的体制是靠收费来解决工资和工作经费,势必产生了收费与执法的相冲突,安全隐患较大。(2)农机手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手对农机安全监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拖拉机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存在安全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到农机部门进行知识培训。
四、调研后的几点建议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推广优良品种。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大机械与小地
块的矛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形成区域性单一品种种植,突破农机化技术瓶颈,使农机化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
2、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应逐年增加农机专项经费,保证农机新技术引进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机安全监理等公益服务的有效开展;给予农机优惠信贷支持,扩大补贴政策效应。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报期较长,目前国家补贴有限,有必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实行贴息等信贷支持。
3、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在政策上给予宣传,引导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在信息上给予服务,引导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资金上给予专项补助,促进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其在农机化社会服务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农机监理执法队伍建设。主动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使政府加强对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视,争取社会支持,参考周边县区的经验,规范规费收入的管理与使用,稳定农机监理执法队伍,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本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目的,深入乡村,宣传安全法规知识,通过宣传板报,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机监理工作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训监理人员,加强农机监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
第四篇: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工哺农、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6工作计划,由农工委牵头,在7月18日至8月2日,组织农业等有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和走访农机大户等方式对我市的农机工作进行调研。
一、我市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已处于从半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转变阶段,从单一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阶段,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农业机械总动力稳步增长。2006年7月止,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29.39万千瓦,分别比“八五”、“九五”期末增158%、118%,年均分别增31.6%、23.6%,增长迅速。按我市2005年农业从业人员11.03万计算,人均占有农机动力2.66千瓦,其中贺村镇达到了3.17千瓦。全市有望在2010年前提前实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规定的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农机动力3千瓦的目标。
2、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全市拥有25万多台(件)农业机械,有机引进的配套农具3136台,其中犁877台,旋耕机755台,耙812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耕作机械化装备从手扶拖拉机单一机型向由手扶拖拉机、耕整机、小手拖和机耕船等组成的多机型机
具转变,机耕率达到55%以上。二是水稻收割机械化装备有明显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从“九五”期末的26台发展到现在的105台,全市拥有联合收割机的乡镇有17个。全市水稻机械化收割率从“九五”期末的2.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14.5%。三是出现大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如大桥镇种粮大户林法忠,去年一次性投资18万元,建成日产60吨、25吨、15吨三条大米加工流水线。四是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装备异军突起。随着近几年来有关农业项目的大量实施,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发展迅速,全市拥有推土机45台,挖掘机174台,装载机202台,平地机3台,开沟机3台,其他作业机械25台。
3、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油菜收割机、机动插秧机、烘干机、水果分级机、田园管理机等纷纷进入我市的种植大户中,使油菜收割实现机械化,插秧机械化实现了零的突破,种粮大户实现当天收割,当天入库。同时还引进了食用菌机械,目前全市拥有杀菌设备22台,接种设备10台,粉碎机17台,菌包生产流水线11条。这些农业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市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4、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市农机管理部门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一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目前全站21名工作人员中,18人经培训考核,取得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证。二是加强与交警部门的协作,开展联合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并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对农机违法
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三是通过设立“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监理窗口,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二、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业机械化,从现状看,整体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从发展看,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化发展后劲不足;从内部看,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看,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
1、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不高。据调查,我市仅在1978年召开过一次全市性的农机工作会议,以后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很少出现“农机”两个字,农机化工作难以摆上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这次调研,发现我市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着对农业机械化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2、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一是事业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办公经费紧缺,使得农机管理部门在开展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农机推广专项资金缺少。市农业发展基金用于农机试验、推广的资金越来越少,1990-1997年,平均每年5.5万元,而1998-2004年,平均每年不足2万元。三是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补助资金少。
3、农机安全管理亟待加强。一是拖拉机老化情况严重。现有1407台手扶拖拉机中,使用5-10年的有626台,占44.5%;使用10年以
上的478台,占34%。在2695台运输型拖拉机中,使用5-10年的1389台,占51.5%,使用10年以上的103台,占3.8%。拖拉机老化影响了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少数拖拉机驾驶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安全观念淡薄,超载、超速、人货混装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安全隐患突出。据统计,今年1-8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农机安全事故7起,死亡5人,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2.6万元。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及其操作人员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并不少见。《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浙江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条例》都未明确农机监理部门有上路的检查权,面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拖拉机事故三大考核指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以及经常部署的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情况时,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处于两难的境地。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原来乡镇以农机修理、配件供应为主的农机技术服务站,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新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目前,全市仅有一家“江山市良发农机服务合作社”正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三是没有建立农机信息服务系统,供农户和机主使用。农民需要农机服务或是机主需要寻找作业时,相互之间很难取得联系。
5、农机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乡镇农机管理队伍难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乡镇农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市初始学历具有农机专业中专以上的仅有2名。二是专职农机员配
备不足,年龄结构不理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目前有6个乡镇没有农机员,今年还将有3名人员退养。
三、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建成标准农田19万亩,机耕路2000多公里,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规模化经营的逐步形成,农民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依赖和愿望越来越强烈,我市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二是经常举办现场会、展示会、送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让农民与新机具、新技术保持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农业机械化应用的好处。三是建立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引进先进适应的农机具,组织试验示范,起到以点带面的综合宣传效应。
2、建立多种形式的促进农机发展的投入机制。一是政府要确保农机管理工作经费的足额下拨,并适当考虑新机具引进、示范、推广经费。二是建立农民购机的补贴机制。在继续争取、实施好中央、省财政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对农民购买适合我市农业生产需要的、国家购机补贴目录以外的小型农机具进行适当补贴。三是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要给予信贷支持。四是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农机装备保险的办法和措施,解决农机具投保难问
题,减少农民投资风险。五是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把农机化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畴。一是制定出适合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二是把农机化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农机的安全生产、推广、作业水平等主要指标纳入对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责任制中。三是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
4、完善和加强农机安全管理。一是政府及其管理部门要建立合理的、易操作的拖拉机报废、更新长效机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经常性对农机主开展安全教育,把农机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安全管理防线前移,加强以农机安全村建设为主体的基层农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三是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的安全管理纳入农业(农机)部门的管理职能范围。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召开由农业、公安、交通、工商、发改、技术监督、安监及劳动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明确本市范围内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纳入农机管理范围,履行报户、上牌、驾驶操作技术培训、考核发证和日常安全管理等职责。
5、进一步加强农机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二是充实市、乡镇(街道)农机员队伍。建议人事部门调配部分农机专业毕业生到市、乡镇(街道)担任农机员,充实和优化农机管理队伍。政
府有关部门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农业建设项目时,吸纳农机科技人员参与机耕路的设计、验收。
6、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巩固、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并建立起一个农机手(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互通的信息平台。二是扶持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江山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余利兴)(信息来源:《江山通讯》作者:王日根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五篇:辽宁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辽宁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设施农业,亦称环境控制农业或工厂化农业,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在最佳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依靠科技进步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较少的劳力,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的有效方式。设施农业是现代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因受到空间、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起步比较晚,相应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很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设施农业初具规模,目前,中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达到了发展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蔬菜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了蔬菜的全年供应。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已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的提高。
一、辽宁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到2008年底统计,该省现有653万亩设施农业,省规划每年还将以80万亩的速度递增,现有,各种园田管理机16000台,水稻育秧设备1500套,卷帘机19.27万千瓦(10万台),微滴灌设备76953台,气肥机39台,增温炉5160台。该省的设施农业机械化除棚内耕作、节水灌溉机械化程度较高外,植保、育苗、移栽、收获等机械化程度有待于提高,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寥寥无几。
1.耕整地机械化
耕整地作业是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环节,包括翻耕、旋耕、深松、起垄、作畦等。其目的是疏松土壤,恢复土壤团粒结构,以便积蓄水分和养分,覆盖杂草、肥料,防治病虫害。多年来,该省农机推广部门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三种小型微耕机作为推广机型。经济实力较好、集体经营的以推广无锡华源“凯马”牌、沈阳大兴“金牛”牌两种机型为主;经济基础一般的以推广“宗申”微耕机为主。这些机具通过多次召开现场会、送科技下乡、电视台跟踪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推广,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该省从1999年开始对购置园田管理机的用户给予补贴,每台补贴1500元到2500元不等,到2003年共投入省级专项资金400多万元,新增园田管理机2400多台。04年以后执行国家补贴,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台。应用该机每人每天可作业80延长米以上的大棚3~4个,每棚收费80元,去掉费用22.34元,净剩57元,每天可获纯收入170~230元,一个月即可回收成本,而且质量好于人工,效率要远高于人工,每亩节省8个劳动工日。微耕机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为棚室生产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大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卷帘机械化
冬暖式棚室机械卷帘技术,技术先进、效率高,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延长光照时间,提高温度,能使作物提前上市,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等优点,是当前棚室蔬菜生产急需的装备。目前正在使用的有手动卷帘机械和电动机械卷帘两种。使用日光温室草帘卷帘机,100延长米左右的温室卷帘时间为5-15分钟,放帘时间3-8分钟,比人工卷帘提高工效5-8倍以上,每年可省人工工时费300多元,节约草帘费用380元,延长光照时间增收400元以上。该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卷帘机补贴,累计补贴近2万台(4万千瓦左右)。
3.节水灌溉机械化
节水灌溉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应用于棚室的滴灌设备,能将水和养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明显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该技术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60-80%,并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增产3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该省自90年代引进该技术,在推广温室大棚滴灌设备的基础上,近年来以推广以色列、北京绿源公司等的滴灌系统为主。目前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省节水灌溉机械主要是利用水利的项目进行补贴,帮助农民购买设备。
二、辽宁省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及发展情况
辽宁省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得益于辽宁省政府和市、县政府多年来对设施蔬菜发展持之以恒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
1.2002-2007年重点推进辽西北干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
为发挥设施农业的避灾效果、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发展,辽宁省首先对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进行重点扶持,打造出辽西北设施农业规模效益优势区。2002-2007年,辽宁省省级财政共安排361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辽西北地区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小区,平均每年扶持资金6000万元,对新建的每个50亩日光温室蔬菜小区给予5万元扶持资金。此外,辽宁省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扶贫整村推进等方面的资金也大量用于日光温室蔬菜小区建设和配水、配电。
2.2008-2010年将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大发展
2008年,省政府在全省已经具备设施农业大发展的基础条件后,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到全省县域经济重要内容之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在2008-2010年全省每年建设80万亩设施农业的宏伟目标,每年整合12亿元财政资金进行扶持,明确了市、县政府是设施农业建设的主体,为全省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扶持资金总量。2008-2010年,全省每年整合省、市、县三级补贴资金12亿元,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其中,省级财政每年补贴资金4.8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各补贴3.6亿元。
(2)扶持内容。一是扶持规模化设施小区建设。对每个新建50亩日光温室标准小区和100亩钢筋结构冷棚小区补助10万元,省、市、县三级按4:3:3比例分担。其中,省财政对每个温室小区补助4万元。二是扶持县级育苗中心建设。对各地每个新建20栋以上辽沈Ⅳ型日光温室的县级蔬菜育苗中心补贴100万元。
3.2008年设施农业扶持情况
2008年,全省共下拨省级设施农业补贴资金48700万元。同时,省直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设施农业小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省电力公司安排了1.5亿元的设施农业小区配电投资支持,省水利厅把中央财政抗旱资金的40%和省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中的25%(20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小区的水源及配水工程建设,省农信社安排了50.2亿元的设施农业贷款额度。各市都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级财政扶持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大连等市建立设施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市县财政承担保费的50%;抚顺市对新建设施小区的保鲜库给予补贴4万元;沈阳、铁岭等市对永久性日光温室(使用年限10年以上)办理产权证,作为贷款抵押的凭证;葫芦岛市经市政府协调,全市设施农业小区配电实行统一限价等。
三、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设施农机化投入不足
虽然这几年该省在设施农业上投入较大,但用于农机上的很少。设施农业机械化是近些年发展的新事物,目前此项工作在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虽然该省有一些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支持,但只停留在土建和苗木的补贴上,在该省还没有设施农业的示范点。农民在设施农业机械化上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由于建造高标准日光温室投资太大(每个温室投资约6.5万元),并且生产费用较高,再在机械化上投资,农民感到比较吃力,比如卷帘机可以节省人工,增加光照时间,但还有许多大棚目前还是人工卷帘或购买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卷帘机,存在很大的隐患。
2.设施农业装备品种单
一、价格高
现有的设施农业用的农机具品种单一,价格高,通用性差,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加上作业时间短,农民感到购置机具不划算。
3.温室规模小
温室规模小,一家一户在机械化上投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益,有的机械需要多个温室联合,但由于意见不统一,无法操作,比如电子杀虫灯就无法安装。
4.部分农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如微耕机功率较小,旋耕、深耕作业在深度和效率上达不到要求;微耕机配套机具销售价格还偏高,农民难以配齐各种机具,致使微耕机的扶垄、覆膜、开沟、喷药、收获等多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5.植保机械需要更新
目前用于棚内植保作业的机械仍然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雾化程度差,作业环境恶劣,尤其在病虫害多发年份,往往因工作效率低而贻误了防治最佳时期,造成经济损失。微耕机配备药泵后可以进行植保作业,作业效果也比较好。
6.卷帘机质量亟待提高
目前该省在用的卷帘机有50%以上是小作坊生产的,安全隐患很大,每年都出现伤害人员的事故,急需更新改造。影响机械卷帘设备推广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定点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偏高。目录内的企业少。
7.部分机具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
一些农机产品没有国家及地方的标准(如卷帘机、烟雾机、土壤消毒机等),致使一些产品得不到推广鉴定,不能进入国家和地方的补贴目录,农民购买困难。
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强化组织管理,切实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设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农机部门要组建必要的机构,加强组织协调,负责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确保示范工作水平和质量,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反馈,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和反映示范园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和完善示范园区建设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参与示范园区建设。对于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有前景的示范园区要择优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确保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未来有新的提高。
2.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支持农机推广部门不断引进保护地所使用的新机具和新技术,建立保护地机械化示范园,为大面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发基金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购机补贴,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设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农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避免重复购机,增加农户负担。
3.强化舆论宣传,提高认识
农民对新的科技成果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需要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面向农民宣传、普及先进的农机化科技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场会、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手段,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机科技人员素质。通过机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和现场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其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引导、帮助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成果,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在推广中要切实搞好技术服务,协调生产厂家搞好售后服务,减少购机者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典型宣传,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4.坚持因地制宜,搞好装备选型
要根据农户需要,引进和推广适宜棚室作业的体积更小、效率更高、价格便宜、质量可靠、群众易于接受的微型耕作机;根据生产要求,配备开沟、扶垄、覆膜、育苗及移栽设备;要对棚内植保机械进行更新;要利用微耕机的动力进行植保作业,也可以利用大棚内现有的电力,配套防治效果更好的小型植保机械。
5.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由于设施农业机械多数是新型机械,多数还没有标准。因此尽快制定这类机械的产品标准,尽快纳入质量监管范围是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