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十年禁渔,探访转型生活
(通讯员 李映岑 吕绍衔)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自2020年1月1日全面实施后,长江流域所有渔民“洗脚上岸”,转型投入新的生活。2021年7月中旬,华中农业大学赴江西省鄱阳湖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毗邻鄱阳湖西岸的永修县吴城镇探访鄱阳湖禁渔一年多以来渔民的上岸生活。
在实地采访调查后,实践团了解到了永修县一群特殊渔民的故事。他们在禁渔后完成从捕鱼人向护渔队队员的成功转型,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有着怎样的感触?
永修县护渔队由21名素质高、作风硬的退捕渔民组成,他们大都是60后和70后,以四到五人为一小组分片区进行巡逻。实践团随护渔队队员来到永修县水上联合执法中心,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一人在船头撑起竹篙,一人在船尾拉起船锚,一人启动发动机,“突突突”的声音顿时响彻湖面,这是护渔队组长徐礼平和组员刘冬和一天工作的开始。100公里的巡逻,7小时的往返,这是长江“十年禁渔”后他们对鄱阳湖最长情的陪伴。
“我们对这片湖泊的感情太深了。”在谈及为何会加入护渔队时,队员刘冬和感慨道。55岁的他自幼便跟着父辈一同捕鱼,大半辈子都在鄱阳湖上进行捕捞作业,黝黑的肤色、精瘦的身材是他几十年打渔生活的见证。“只要在水上,我们就觉得踏实。”在船上,队员们用淳朴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他们退捕后的故事。刚禁捕时,他们都曾经陷入迷茫,虽然政府组织了就业技能培训,但学历和年龄却成了他们通过市场途径就业的最大阻碍,因此他们选择应聘加入公益性岗位——护渔队,在具有稳定收入的同时又能与鄱阳湖朝夕相处。
几十年的捕捞经验,让他们对鄱阳湖十分了解,这为他们巡逻执法、打击偷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刚成立时,护渔队工作较为辛苦,他们常常需要24小时不定时巡逻,凌晨一两点出船,一直到晚上十点才收队。遇到偷捕的渔民,他们都十分耐心地劝导,护渔的工作也让他们产生了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今,偷捕行为在监管下大大减少,护渔队工作成效显著。
转型并非易事,禁捕前后生活也截然不同,但他们仍对禁渔工作十分理解。谈起禁捕,永修护渔队的组长徐礼平总会坚定地说道:“十年禁渔是国家的政策,我们肯定要始终跟党走。”在得知实践团均由大学生党员组成时,护渔队队员们脸上绽放出了笑容,对党员的欢迎溢于言表。他们表示,身边的党员们一直在尽心尽责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也相信党和政府会不断完善政策,解决困难。
护渔队队员们的成功转型并非个例,实践团从永修县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该县劳动年龄内的2414名退捕渔民,其中已就业2044人,无就业意愿370人,无零就业家庭,转型就业率为100%,其中就业部门联合企业为渔民提供各岗位近600个。同时,政府根据渔民具体情况,帮助其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社保,缴费成功率100%。
早在2019年禁渔政策调研阶段,吴城镇相关部门便有意识宣传政策趋势,让渔民们做好退捕准备。十年禁渔全面开始后,当地政府上门入户进行一对一的宣传和劝导工作。具体了解国家政策后,渔民们按时禁捕,在政府帮助下积极转型。实践团在吴城镇走访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许多退捕渔民的心声,面对禁捕前后较为明显的收入差距,虽然多数渔民心中存在一定落差,但行动上也积极配合工作,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方向,舍小我为大我。同时,渔民们表示,转型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其中难免出现困难,而解决困难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持续的关注,希望政府能够妥善解决,也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多的保障。
几天的走访调查,实践团成员亲眼欣赏到“浩渺鄱湖水接天”的壮丽,深切意识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现实成效和深远意义,亲身感受到上岸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日后鄱阳湖重现“水清、岸绿、鱼翔、人悦”的和谐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