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最终五篇)

时间:2021-07-22 15: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发展高效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发展高效农业是重要途径。

一、发展前景:质量优,效益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三农”。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保供给、保增收、保稳定的新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农业遭遇产销困难,如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效农业是重要方向。

高效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支撑,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高效农业的核心要义,就是农业高质量、高效益,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是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销衔接,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新业态。发展高效农业,可以有效破解农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偏小、供求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等难题,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

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方向。在效益上,传统农业追求经济效益,靠“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生产。高效农业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在保障市场供给的同时,注重生产优质安全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现在工厂化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发展方式上,传统农业靠产量追求效益,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产量,但品质却很难保障,高产但没高效益,有时还滞销赔钱。高效农业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及资源利用,如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在经营方式上,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农户单打独斗,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较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高效农业采用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条,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发达国家高效农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以法国、荷兰等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我国高效农业发展不适用美国的大规模经营方式,也不具备日本等国高额补贴的条件,只能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二、发展基础:优势多,规模小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等模式,有力促进了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但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发展优势明显,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滞后。

全市耕地面积825.5万亩,水浇地面积500余万亩,农业人口266.9万人,农村劳动力170余万人,具有发展高效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在产业支撑上,全市粮食、水果、蔬菜、畜牧、加工业等产业门类齐全,粮食年产量30亿公斤,水果产量80亿公斤,水果出口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苹果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产业门类齐全。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特色农产品扬名四方,全省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和苹果价格指数发布,为农业发展增光添彩。但也要清醒看到,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现代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增产不增收。去年全市苹果年产量达到55亿公斤,但平均价格每公斤仅3.6元,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档果占比仅10左右,中档果占比75左右,低档果占到15左右,畅销高档果产量少。二是优质不优价。我市小麦品质优良,面粉深受市场青睐,去年小麦亩均单产达345公斤,创历史新高,但亩产值只有806元,主要原因就是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不足,全市面粉加工企业仅100余家,年加工能力10亿公斤左右,大多小麦作为原料卖外地加工。三是高投入低效益。近年来,化肥农药价格提升,特别是人力成本上涨,农业收入每天二三十元,打工收入都在百元以上,许多农民弃农打工。

探索形式多样,但整体规模不大。

随着设施农业、食用菌产业等效益显现,大家对发展高效农业的前景看好,发展热情很高,但因认识、技术、资金制约,整体规模不大。如设施农业,既可增产,又可节约,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10倍以上。温室樱桃亩收入高达3万元以上,是大田樱桃收入的5倍。但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只有62.8万亩,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60的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再如食用菌产业,生产资源得天独厚,采用“果树枝、秸秆等废弃物—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是资源节约、高产优质、循环发展的高效农业。但全市生产食用菌的企业有26家,规模以上生产加工企业只有7家,年总产量1000万公斤。全市果树380余万亩,每年产生的果树枝、秸秆等30亿公斤,全部作为原料可年产食用菌20亿公斤,产值可达100亿元。

新业态发展迅速,但新型经营主体不足。

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一批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推动了农业发展从“产+加+销”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转变。但全市高效农业新业态发展质量不高,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农民直接受益还不多。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不多、质量不优,目前全市农业合作社14681个,国家级仅88个,家庭农场仅1847个,不能有效支撑起高效农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方向:强基础,转方式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借鉴成功经验,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规律,还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我市发展高效农业优势明显,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发展向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融合化转变,推动高效农业健康发展。

构建三大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口粮安全基础上,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水果产业做强做精,增加优质果品供给,提高产出效益;畜牧产业做大做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供应能力;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农业效益不高,表面上看是成本问题,根子里是经营体系问题。发展高效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统、分”结合新型经营体系。在“统”的层次,大力发展有实力的“公司+基地+农户”和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户抱团发展。在“分”的层次,通过市场化政策,引导承包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依靠科技人才,支撑规模发展。

目前,制约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规模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全市农技服务编制数365个,实际在岗人数332人,在岗在编的273人,每个乡镇只有两三人,难以担负起农业科技重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化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完善农业科研人员流动与兼职制度,鼓励编制内的农技人员,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理领取报酬。政府要加大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引进培养力度,引进种植养殖、产品研发、加工生产、质量监测等现代农业关键人才。依托农技校、农科所、农技推广机构,因时因地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对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实施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及品牌化建设方面的培训。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下乡进村,对绿色增产模式、水肥药节约利用、良种繁育等进行推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

转变发展方式,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高效农业,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就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增多、变大、变强。一是积极培养种养大户。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畜牧、加工等主导产业,鼓励种养大户和科技带头人创办领办合作社,重点发展一批实力强、模式新、效益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三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天之润枣业、华康药业、晋龙集团、万华果品、闻喜象丰农牧等农业龙头企业,放大种、养、加、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效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难题。

第二篇:加强政策调研推动农业发展

强化农业政策调研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三门峡市农业局

(2010年4月 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本”、“成事之基”。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不断探索、创新机制,深入一线开展农业政策调研,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0亿元,比“十五”末的33.1亿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5787元,比2005年的2935元增长97%,高于全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就我们开展政策调研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促成调研工作格局

群雁高飞头雁领,任何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调研工作尤其如此。我局历来高度重视政策调研工作,将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的重要措施,领导带队,全员参与,在经费使用、人员配备、后勤保障等三个方面给予倾斜,凡涉及调研方面的费用一律敞开绿灯,选择业务骨干以及新调入的大学生作为主要调研人员,并优先配齐现代办公设备,为推动农业政策调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局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基础设施等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详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帮助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局领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文章30余篇,邵学敏局长撰写的《加快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三

1门峡市农业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分别在农村工作通讯、计算机与农业杂志上发表,撰写的《钱从哪里来,增收怎么办,观念怎么转》分别在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以及6县市区进行巡回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深入开展调研活动

要使调查研究有效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关键要抓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紧贴领导思维,紧系基层实际,精心设置调研课题,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一是选准选精调研课题。在调研工作中,我们紧紧盯住领导和群众的关注焦点,盯住中央和省市的工作动向,盯住本地工作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作法,精心选题,找好调研切入点,再结合各地各部门的业务实际列出专题调研题目,每年都以文件形式下发,对组织的每一次调研活动都做到定计划、定课题、定时间、定质量,力求调研出实效。2009年,中央出台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为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我们选定了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土地流转等调研课题26个;2010年,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确定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28个专题。同时,我们还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超前选择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先后开展了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创汇农业发展战略等中长期研究,从规

划、布局、步骤、对策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用足用活调研方法。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涉及面广、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关键是靠深度挖掘。一方面,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取查资料、听汇报、看试点、办座谈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对全市6个县市区、1364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公共设施、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一些有益的尝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调研,提出了“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组织实施强村富民、四大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为使调研活动更深入,更能反映出农村深层问题,我们邀请省农科院、河南农大、郑州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配合省人大,会同市人大、市政协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合力。2010年,为全面掌握我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我们会同国家统计局三门峡农调队、市统计局、财政局、林业局等10多个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民收入调研,总结出了我市以特色促增收、以政策促增收、以转移促增收、以改革促增收的经验做法,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三是做细做实调研督导。建制度、立规矩,是抓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为确保调研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强化措施,突出抓手,对调研工作实行目标考评责任制。年初在制定下发各科室岗位目标任务的同时,坚持把政策调研列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把

全年调研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年初抓布置,年中抓推动,年末抓检查,平时抓督促,随时要成果,对完成调研任务突出的科室进行奖励加分,对没有完成调研任务的科室扣除基本分。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将调研报告在“黄河农网”上发布,组织专家和职工对调研工作进行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评出的优秀调研报告进行通报表彰并装订成册,作为年终评先加分的重要依据。五年来,全市累计撰写调研报告200余篇,评出优秀调研报告60篇,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开展政策调研的积极性。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调研成果转化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进入领导决策,指导工作,为实践服务,这是我们做好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积极运用调研成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为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我们对果品、畜牧、林业、烟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对策建议。在果品生产中,围绕打造全国最大果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目标,根据调研结果,积极实施“六化战略”,推广“六项技术”,重点解决了果面着色不均、果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全市果品总产达到17.5亿公斤,苹果出口10576吨,创汇749万美元,居全省首位;果品综合加工能力超过60万吨,约占全国的1/6;到“十二五”末,全市果品面积发展到3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500万亩,总产达到32亿公斤,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元。我市森林

覆盖率高,果树枝杈多,发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市食用菌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效益低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深入调研,查找原因,另一方面外出学习,借鉴经验,明确提出了“食用菌布局由深山区向丘陵塬区转移、栽培方式由段木露天栽培向代料设施栽培转移、品种由大路品种向特色品种转移”的发展思路,全市栽植规模突破1亿袋,“十二五”末达到2亿袋,鲜品产量30万吨,总产值12亿元。2010年,果、牧、林、烟、菌等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三门峡市调研时,称赞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搞得好,特色农业促农民增收“很了不起”。

(二)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业“三化”

针对调研中提出的龙头企业数量少、特色农业规模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发展农业“三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以产业化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以标准化提高特色农业品牌效应,以信息化加快特色农产品流通步伐。产业化重点是“建基地,强龙头,扶组织,带农户”,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化解市场风险。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8家,各类规模以上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0家,带动农户33.3万户。标准化以建设“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名牌农产品为手段,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信息化主要是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思路,创建了黄河农网、中

国苹果网和全国中西部第一家黄河金三角苹果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创办了新农村广播电台、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和黄河农业网络电视台,全市农业网站发展到300家,上网农民达到20多万人,网上销售农产品达14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更新观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三具两基一抓手”和“四个重在” 重要思想,要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认真落实卢书记讲话精神,针对农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农产品加工由过去的不加工或粗加工向精深加入转变,农产品贮藏运输由过去的露天存放、敞车运输向冷库贮藏冷链运输转变,农产品销售由过去的注重国内市场销售向同时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产业发展由过去的稳步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畜牧业就是要以加工促发展,建成全省畜产品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果品生产就是要壮大规模,提升品质,扩大出口,建成黄土高塬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的典范,食用菌就是要围绕两大市场,加快四个调整,栽植规模五年翻番,努力实现我市由传统农业小市向特色农业强市新跨越。

我市在农业政策调研方面虽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市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强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法制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石阡县紧紧围绕省第五轮“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试验”主题,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以现代高效为路径依托,以园区引领为推动载体,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瓶颈,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坐山吃山、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靠山,着力念好“山字经”、唱好“龙头戏”、打好“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2014年10月,在全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工作中,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革试验试点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

一、依托自然禀赋,“以山聚财”探新路

(一)产业进山、产品出山,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山区实际,确定以茶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为主导,大力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居全省第二,建成茶叶初、精加工厂84个,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先后荣获“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企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为造林主体,以先植后补、非林地林木确权、林权证抵押贷款及森林政策性保险等为具体抓手,快速推进生态大县建设。两年来,申请实施造林补贴面积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获国开行林权抵押贷款1.64亿元。种植烤烟4.6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蜜桃2.2万亩、养殖蛋鸡140万羽,年产值分别达1.3亿元、2.5亿元、0.34亿元、2.2 亿元。

(二)园区环山、基地绕山,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山地种出“摇钱树”,生出“金元宝”。围绕茶、果、药分别以规模化的基地、专业化的管护、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园区11.5万亩,先后建成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青阳现代烟草园区、石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示范园区、聚凤油茶园区、白沙羊角山茶叶园区、大沙坝食用菌园区等9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进行重点打造。

(三)投入强山、基础壮山,全力夯实产业基础。农业要发展,基础要先行。石阡县通过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茶、烟、畜等重点园区公路116.78公里,实现了产业区全面通公路,重点园区全面通油(砼)路;投入10.65亿元夯实水利基础建设,投入1.32亿元完成土地整治4.4万亩,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重点产业园区供电保障能力。农业基础实现全面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游客上山、农民下山,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农村发展,关键在促农增收。石阡县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把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打造成石阡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依托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打造成展示石阡民族文化的形象窗口和精品景点;成功举办两届五德桃花节和龙塘采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游园采果、休闲养生、体验农事,全面带活了园区及周边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发展、标准化接待、特色服务,走出了一条量、质并举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仅转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借山聚财的“农旅融合”效应日益凸显。

(五)保障护山、机制助山,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石阡立足县情,在山地现代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围绕“三个万元”工程和“1112”扶贫增收计划,在强化项目推进保障和机制助推上下功夫,探索并建立了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服务、农作物保险等一系列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生态茶产业建设安排意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案》、《支农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为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山地农业求变,“五重五强”促转型

山是石阡农民群众的“金饭碗”,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是石阡特色,也是石阡优势。该县充分吃透中央、省、市精神,认真研究县情、农情,着力在“五重五强”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山地农业的“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一)重土地流转强化园区带动促规模化。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积极引导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根据流转的土地划分为若干承包单元,同价流转给有意愿、有实力发展产业的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县级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和群众推选出的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纠纷调解和村委提留管理费、保险金监督。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摞荒地流转:召开群众会,引导农户将摞荒地向村委会流转,村委会再同价流转给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村委会按支付租金,前三年农户可以在自己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套种花生、中药材、红薯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获得收入,并可获得每亩200元的管理费。产业(园)流转:按照“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采用农户入股的方式,农户将自己种植的茶叶(油茶)、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产业园)流转给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又参与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收成,农户按月获得“薪金”,年底参与分红。村委会根据当年效率分配利润,农户占自己流转产业面积总利润的82%,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预留3%作为风险金;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由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三是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对大户50亩以上、家庭农场100亩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企业200亩以上,且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流转面积、定植时间、流转依据报县茶叶局和县园区办备案,对手续齐备、合法、管理到位的专属基地,按200元/亩进行政策补助,每年扶持1次,连续扶持2年。

(二)重主体培育强化产业推动促多元化。着力破解“小农一统天下”的困局,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一是建立产业企业发展体系。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产业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的企业发展体系。二是拓展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民”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机制。出台了《石阡县家庭农场认定及管理办法》,把家庭农场划分为坝地种植型、山地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水产养殖型和种养综合型五类,按照农户申请、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县农牧科技局组织农经、农技(畜牧、水产)等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的程序,分别提出认定的规模经营标准。目前,该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人,注册资金近12亿元,带动产业化基地11.5万亩,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9家。

(三)重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拉动促集约化。通过“国开行小额农贷”、“三权抵押”和信用乡镇创建,在破解农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实施“开行小额农贷”提升产业发展实力。该县抢抓“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政策机遇,获得国开行“十二五”期间20亿元扶贫贷款授信,并发放首批2.5亿元的贷款扶持茶产业发展,省扶贫办为此贴息。开创了一个“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即,地方政府是组织推动者,国开行贵州分行是贷款人,县国资公司是借款人,县泉都担保公司是担保人,农户、合作社及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是用款人,省扶贫办对贷款贴息)。二是创新农村“三权抵押”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创新农村“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含房屋所有权>)贷款工作。在铜仁市率先开展以非林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即将农户非林地上的茶园、核桃、野生油茶、中药材、果园等进行确权颁证,作为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者放贷的有效抵押物。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完成9.14万亩非林地确权,获得抵押贷款1.64元元。三是探索信用乡镇融资增强产业发展引力。以创建信用乡镇为“钥匙”,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一条融资绿色通道,落实“区别对待,信用优先”政策,让守信群众分享到信用创建的红利。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配置速度和效率,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农村金融部门运营的安全性。目前,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103个,评定信用农户87069户,落实贷款总额21亿元。

(四)重质量安全强化科技驱动促科学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形成由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模式。一是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在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并建设设施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省农科院专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探索以科技手段解决茶叶发展技术难题,全面推进烤烟“井窖式”移栽。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通过农牧结合、立体种养、间作套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仅省农科院在龙塘高效苔茶示范园区就推广实施重大科研项目2个,引进先进适用技术13项,取得创新成果2项,获专利7项。三是注重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开展“三品”认证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贵州大学、省茶科所共同在园区开展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茶区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安装“黄板”、杀虫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控设施,实现核心区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坚持农残零容忍。积极研发“苔茶绿色生态蛋”,并申请国家专利和有机生态品牌认定等等。

(五)重资源统筹强化机制促动促专业化。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整合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素,形成全县抱团发展,团结齐心的氛围。一是建立资源要素整合机制。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将园区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工程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园区发展的新合力,一大批以园区为依托,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正在加快形成。二是建立领办联营产业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退休干部领办产业,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带领园区群众投入农业产业。支持乡、村干部以合股、独资及干部出资金、信息或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等方式投入农业产。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实施农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100名科技干部到贵州大学培训基地培训、深造。建立政府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金和企业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支持企业采取自主培养、联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农村经纪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农技人员工作在一线,职称评定在一线的考核评定机制。

三、几点启示

石阡立足山地特色,探索以山养山、以山聚财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出了富有石阡特色的新路径,颇具启示意义。

(一)立足自然禀赋是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山曾是石阡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石阡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山”字做文章,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模式,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引领,围绕山地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夯实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山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依存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石阡通过财政投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引导社会投一点“四个一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整合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用活国家开发银行支农贷款,全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体,实现产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实现全面提升,把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晴雨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效提升了山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园区引领是实现路径。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石阡围绕茶叶(油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中药材、经果林等主导优势产业,将政策、土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聚集起来,合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园区9个,规划面积11.5万亩(其中3个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重点建设,3个市级示范园区平台、3个县级示范园区平台),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四)强化科技支撑是发展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石阡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和科技支农体系建设,以破除制约主导产业的科技瓶颈为突破口,促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以科技手段破解了茶叶发展技术难题。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对茶叶等产业示范园区生态有机认证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培育经营主体是活力之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石阡坚持以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破除农民分散、竞争无序的小农经济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规范合同,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市场;鼓励和引导兴办家庭农场,促进农户向农业企业转变,实现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过渡。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153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余人,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家庭农场9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第四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精品水果产业调研组

根据黔农科院办发﹝2013﹞27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开展“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调研的通知》,2013年10月28-29日和11月5日,我们精品水果产业调研组陈良副院长、蔡永强所长、万明长书记、陈才俊副所长、欧国武副所长和周洋等一行对三都县交梨山地特色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区(葡萄、观光农业)、长顺县东西合作示范园区(苹果、绿壳蛋鸡)和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区(樱桃)进行了调研。三都县县委、人大、政协、政府办、农工局、葡萄研究所、长顺县农工局与扶贫开发局、乌当区农村工作局、园区办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有关领导接待了调研。调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发现并总结园区成功经验与做法,了解并学习园区先进的产业化配套品种与技术;二是调研并发现园区在运行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科研院所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攻关提供依据;三是加强与各园区的联系,促进“产、研”结合,为成果推广与转化奠定基础。

一、园区基本情况

三都县交梨山地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涉及交梨乡、三合镇和普安镇的20个行政村。园区由葡萄产业区、特色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园构成。规划建设年限为2013年-2017年。目前,园区内葡萄生产基地达5万亩,挂果面积为3.6万亩,建成1万亩葡萄产业核心区和3万亩山地原生态葡萄产业带;引进了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驻,成立了三都县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等6家农民合作组织。园区葡萄平均亩产1600公斤,批发价为4.6元/公斤,葡萄鲜果销售额为2.65亿元,园区果农人均葡萄销售收入达到9703元以上。2017年,全县计划完成葡萄种植20万亩。“十三五”期间,计划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达到人均1亩葡萄,全面实现小康。

长顺县东西合作示范园区集苹果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两大产业于一体,集生产加工、销售和冷藏于一体。利用长顺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早熟苹果,涉及广顺镇和种获乡2个乡镇4个行政村。规划期限为2013年-2017年。规划苹果种植10万亩,绿壳蛋鸡养殖300万羽。核心区总面积7万亩,目前已发展苹果种植3万多亩,绿壳蛋鸡养殖50万羽。核桃、葡萄、中药材、烟草等作为辅助产业,实施以短养长。苹果平均亩产3000公斤,销售价格为16元/公斤,亩产值4万8千元。绿壳蛋鸡年产蛋80枚,每枚价格为3元。核桃种植面积按发苗量计算有15万亩,但因周期长,农户管理不到位。葡萄品种为紫王葡萄,种植面积为2.5万亩,藤上挂果时间长达3月,亩产2500公斤,售价为24元/公斤。中药材雪参亩产4000公斤,售价为2元/公斤。

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区以樱桃产业为主,打造集产业发展、科普基地、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沿20公里河谷地带,设置引种育苗、立体山地栽培、花蔬果配套园、药果配套园和农家乐等5个功能区,规划年限为2013年-2015年,园区规划樱桃发展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主栽品种为黑珍珠樱桃。园区重点打造核心区,加强核心区高科技示范作用和产业发展服务。核心区由园区办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联合建设,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提供征拨土地200亩,并提供技术服务。核心区设新品种露地引种示范园、高标准栽培园、大苗樱桃栽培示范园和设施栽培园等五个示范园,成立育种、培训、产品组装配送、产品展示中心等5个中心,建设多种水果引种示范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等5个基地。目前,核心区各项工作正在进行,引进了中国及国外多个樱桃品种和枇杷、杨梅等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开展了樱桃设施育苗、樱桃起垄栽培示范、观光走廊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建设等。园区樱桃种植面积达1.7万亩,挂果面积8000亩,亩产樱桃2000斤,销售均价为10元/斤,创造产值1.6亿元。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宾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二、成功经验与做法

1.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各县均成立园区管委会,县、局领导兼任园区管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协调园区建设工作;从农村工作局、乡镇农技站等部门抽调科技及管理人员到园区管委会开展专职或兼职工作。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安排24个编制,目前在编14名,6名为专职工作人员。长顺县园区管委会,设置30个编制,目前从各乡镇农技站抽调10多名工作人员作为园区兼职工作人员。各地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例如: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区长书记亲自主持每周1次的园区建设例会,并提供政策保证,园区建设特事特办,实行备案制。

2.注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三都县园区管委会聘请科研技术单位协助撰写园区规划,并制定了园区工作计划,重点抓好10项工作任务:结合重点产业及配套服务,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引进7家企业入驻园区;健全园区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体系;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设葡萄绿色防控体系;举办首届中国山地葡萄文化旅游节等。乌当区园区管委会规划定位准确,重点打造城郊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基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例如:建设智能温室大棚等。

3.产业定位准确。园区建设,产业定位非常重要。三都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水晶葡萄抗性强的特点,着力打造水晶葡萄山地生态种植之乡。长顺县园区管委会利用长顺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南方早熟苹果,抢占早期苹果市场;同时,充分利用长顺绿壳蛋鸡地方品种资源,着力打造绿壳鸡蛋产业。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利用贵阳城郊区位优势,在原有樱桃产业的基础上,定位明确,提升樱桃产业科技含量,发展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带动樱桃产业化发展和农家乐乡村旅游。在主导产业基础上,各县园区管委会均设置了相应的辅助产业,例如:核桃、葡萄、杨梅、烟草、中药材和蔬菜等,以改善园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以短养长,为园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稳定园区农户经济收入。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三都县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病虫害检测防治点、小气候自动观测站、观光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长顺县注重建设防雹炮点、气象观测站、灌溉设施、园区实时监控和农产品溯源跟踪设施系统等。乌当区着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设施,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喷灌设施、观光走廊、产品展示厅等。

5.整合项目资源,捆绑使用投入园区建设。三都县政府整合农发、小农水、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葡萄种植,从建园到挂果,每亩投入需3000元,各类项目补贴1000元/亩,农户自筹2000元。长顺县政府整合农林水、科技、发改、畜牧、财政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资源,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苹果园建设成本为800元/亩,绿壳蛋鸡养殖鸡苗和圈舍成本30元/只,都由各类项目资金支持。乌当区政府整合各项项目资金约2000万元,投入到园区建设。

6.注重科技支撑。园区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各地园区管委会均搭建园区科技平台,加强科技合作与支撑。三都县园区管委会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中国农学会等科研院所协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县级葡萄研究所,推广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加强技术培训。长顺县园区管委会长期与省农科院畜牧所、草科所、果树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种草养畜、病虫害防治、疾病防疫、苹果园生态养殖绿壳蛋鸡标准化建设等先进技术,为园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邀请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贵州省果树研究所、贵州省园艺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品种引种试验,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形成共同体,推广示范樱桃起垄栽培、病毒病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7.创新园区运行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和成立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整合资源建设园区。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引进7家企业,实施生态葡萄谷整体开发、农业创新改良及生物科技项目,完成招商引资6.38亿元,成立了三都县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等6家农民合作组织。长顺县园区管委会依托长顺县畜牧局成立公司,负责绿壳蛋鸡育种、鸡苗孵化及鸡蛋销售;苹果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等产业发展均成立专业合作社,选择有条件的农户作为大户发展,示范带动。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配套产业基地,引进了龙头企业开展铁皮石斛设施栽培,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宾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8.加强园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地园区管委会均注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三都县园区管委会争取到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的“中国水晶葡萄之乡”荣誉称号,完成水晶葡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注册了“山野水晶”、“江柳”、“柳源香鸡”、“巫不香猪”等品牌,抓好园区产品统一品牌分级包装销售工作,加强企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长顺县园区管委会注册打造“品长顺”多种农产品品牌,在贵阳、重庆、深圳、广州等地设置销售点,注重品牌维护,加强政府监管和品牌打假,实施农产品二维码管理,开展农产品溯源追踪。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重点打造无公害樱桃品牌,开展樱桃病虫害综合生态防治,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

9.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多渠道为园区建设筹集资金。三都县和长顺县等省级重点园区利用省扶贫办1000万元专项资金、乌当区省级重点园区利用省农委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园区建设,并整合农林水、科技、扶贫、发改等部门项目资源。三都县园区管委会用好省财政500万元奖励资金搭建融资平台,启动土地承包权、林权、宅基地的抵押贷款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机构管理机制还未理顺,农技人才缺乏。农业园区为空架子,编制还未解决,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不得专人管理,不利于协调园区建设工作。园区管委会人才资源匮乏,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从县农村工作局抽调,缺乏从事葡萄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长顺县园区防疫人员严重不足,缺乏防疫技术。

2.园区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弱。以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园区,无法考核加工业产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增比进位,导致部分园区可能被淘汰出重点园区或无法进入省级重点园区,失去政策资金支持。

3.园区建设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缺乏保障。很多政府政策资金还未到位,严重影响园区建设进度。各类项目涉农补贴标准偏低,园区建设必须高标准,必须提高产业扶持力度,补助标准需提高。资金整合缺乏政策支撑,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多为专项资金,制定了财政预算。若整合资源、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就会违反原有财政项目预算的用途,涉嫌违规。配套建设资金不匹配,政府政策资金注重产业发展,缺乏对市场开拓的支持,加工环节多为园区企业来运行,政府政策资金应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控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4.园区产业发展缺乏农业保险机制。农业园区的葡萄、樱桃、苹果等产业易受到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产业发展风险大,但目前的农业保险没有覆盖葡萄、樱桃和苹果等产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园区产业损失严重,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5.园区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作物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园区产业的发展。三都县园区3万多亩葡萄品种存在品种单

一、品质退化、种植密度高、果园老化等问题;三都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98%为水晶葡萄,亟需引进酿酒葡萄等加工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为葡萄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水晶葡萄采收期短,不耐储藏,葡萄颗粒易脱落,严重影响葡萄销售,亟需加强葡萄储藏保和深加工。长顺县园区苹果产业存在果园管理差、苹果钙含量优势不明显、早期落叶病严重导致农户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偏高、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爆发严重等问题,亟需改善果园管理,改善措施提高苹果钙含量和生态防治落叶病及虫害,以维护高钙苹果生态品牌;绿壳蛋鸡养殖存在品种退化和防疫问题,长顺县绿壳蛋鸡为地方品种,目前绿壳蛋率仅为70%左右,亟需开展提纯复壮,提高绿壳蛋率。乌当区樱桃树存在病毒病问题,亟需培育樱桃脱毒树苗,为樱桃园更新和发展提供树苗。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园区产业的发展。园区产业发展亟需科学技术支撑。

6.园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还不健全。旱灾、雹灾、多雨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园区产业发展。三都县2010年旱灾造成局部水晶葡萄死亡,乌当区2013年雹灾造成樱桃严重落花落果。然而,园区仍然欠缺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例如防雹炮点、灌溉设施、避雨栽培设施等。

7.农民技术培训严重不足。园区管委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对农户的培训严重不足,农户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三都县农户水晶葡萄种植、长顺县农户苹果种植和乌当区农户樱桃种植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亟需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升园区农民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8.园区辅助产业核桃种植脱离农村实际。核桃产业发展周期长,需7-8年方能见效益。农户因短期内见不到效益,而放弃了对种植核桃的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前景不乐观。例如,按发苗数计算,长顺县核桃种植面积为15万亩,但因管理水平低,成活率偏低。

四、专家建议及科技合作

1.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多方呼吁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明确园区管委会单位性质与级别,设置相应编制,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增强园区管委会协调作用和技术水平。

2.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园区建设。从省政府各部门层面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机制和政策,整合农林水、科技、发改、畜牧和财政等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园区,避免专项资金运作过程中的违规问题。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建议银行为园区建设匹配贴息贷款,鼓励开展林权、宅基地等抵押贷款,解决园区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议将葡萄、苹果、樱桃等农产品列入农业保险农产品名录。

3.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为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鸟害等,提升园区建设科技水平,应加强改善园区灌溉设施、防雹炮点、防雹网、防鸟网、杀虫灯、智能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点、冷藏库、水肥一体化设施等,为园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品牌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积极发展葡萄等农产品冷链运输与储藏,立项建设冷藏库,延长农产品货架期。

4.注重品种选育、结构比例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三都县水晶葡萄品种从云南引进,经多年栽培已发生变异,可寻找葡萄优秀变异,培育适宜品种。引进紫秋葡萄和提子等品种,为葡萄产业深加工提供原料。水晶葡萄抗性强,适宜坡地种植,紫秋葡萄和提子只能在平地种植。种植结构要适应加工业发展,尽量避免加工企业一季性生产,造成加工设备闲置浪费。葡萄苗木可由葡萄研究所或企业来做,提倡大苗管护上山,减少农户前期投入,并可控制苗木质量。长顺县园区应开展绿壳蛋鸡品种提纯复壮,提高绿壳蛋鸡产蛋绿化率。乌当区园区应开展优质樱桃品种组织培养和设施工厂化育苗,为樱桃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脱毒树苗,有效防治樱桃病毒病。可引进国内和国外樱桃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搭配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延长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期限。以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匹配一定比例的辅助产业,实现以短养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例如,乌当区园区建设以樱桃为主,引进多种樱桃品种,延长樱桃采摘时间;同时,适量引进种植葡萄、枇杷、杨梅、桃等其它果树品种,让园区四季都有水果采摘,为休闲观光和农家乐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5.加强园区产业管理水平,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三都县园区应提倡推广葡萄避雨栽培,引进防鸟网和防雹网,同一株葡萄高位嫁接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注重微量元素施用,加强葡萄与草莓等复合栽培模式创新。长顺县园区果园应注重苹果修枝整形,防止果园郁闭,增强果园通风透光。针对苹果用药次数多和用药量大的问题,要筛选出适合的药品控制病虫害,加强植保技术力量,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强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应用,提倡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病虫害,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乌当区园区应推广应用樱桃起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减少劳动力了投入,提升樱桃品质。加强农产品品质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加强科技合作,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联合申报项目,攻克园区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省果树所研究人员可协助三都县园区开展葡萄品种选育和引种试验,并联合申报葡萄产业创新体系贵州试验站,定期到三都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协助开展地理标志申报所需的数据检测与收集。针对苹果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等虫害问题,省果树所、园艺所和植保所与长顺县果树站和植保站科研人员可联合申报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园艺所与长顺县农工局可联合制订苹果栽培技术标准。针对绿壳蛋鸡提纯复壮和防疫技术问题,省畜牧所和现代所与长顺县畜牧站科研人员可联合申报项目,开展绿壳蛋鸡品种提纯复壮和防疫。针对樱桃病毒病问题,省果树所、园艺所、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和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可联合研究开发樱桃脱毒苗,示范推广樱桃种植水肥一体化。

7.加强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针对园区建设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整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资源,针对三都县葡萄产业发展、长顺县苹果和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乌当区樱桃产业发展,省果树所、现代所、园艺所、植保所等研究所可为园区管委会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园艺所与长顺县农工局可联合制订苹果栽培技术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8.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销售与加工,延长园区产业链,提升产业产值。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功能,整合土地和人力资源,积极实施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促进园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示范推广先进技术,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科技水平。

第五篇:农业综合发展调研报告

深切地感受到农业综合开发对我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犹如开渠放水,通过这次调研。只要我全市上下合力同心,一起为农业综合开发多操一份心、多出一份力,使这条幸福渠通畅牢固,渠水丰盈,造福更多的群众,市的农村经济就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率先突破发展的目标就能够早日实现。

由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引起了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年月日至日,由副主席带队,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17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对三个县的书面汇报资料和相关资料也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演讲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xx亿元,实施土地治理xx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xx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xx个乡镇,xxx个村,受益农民达xxx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xxx多元。

开挖疏浚渠道xxx公里,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xxx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xx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xx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xxx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xxx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xx万亩,培训农民xx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xx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xx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xx万亩,改善灌溉面积xx万亩,新增除涝面积xx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xx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xxxx万公斤。

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xx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xx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xx油脂厂xx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xx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xx个。年新增总产值xx亿元,新增利税xxxx万元。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惩办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xx万亩,财政投资xxx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xx万亩,财政投资xxx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效果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认为,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时提高。

并每年有所增加,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证。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贮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着;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胜利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xxx万亩左右。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1开发规模较小。市的产粮核心区有xxx万亩水田。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xx个左右,财政投资xxxx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集中连片”原则,2区域差异较大。依照“先易后难。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单薄,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别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别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别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方法,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规范已明显偏低。同等投资情况下,4投资规范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单薄,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管护主体虚设,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1整合涉农资金。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依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和项目建设交叉安排,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方法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贮藏工作,2做好项目储藏。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演讲,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依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规范组织实施,3加强项目管理。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顺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平安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平安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解决筹资投劳难题。临时以来,4采取多种措施。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需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当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需坚持农民自愿,并料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5重视建后管护。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效果,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外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利息核算,确定收费规范,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6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时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生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一是充分发挥市、县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科技优势,7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效果转化步伐。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到项目区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领办、兴办、合办农业科技企业。二是坚持高产、高效、优质、平安、生态的原则,优先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平安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不时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产业开发队伍,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下载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高效推动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博爱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博爱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8年5月25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东良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东良乡政府乡长肖五星 为了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改革的精神,按照县大讨论活动推进方案安排部署和县领导要求,近期我们利用半个月时间......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

    金龙乡发展高效农业的调研报告(共五篇)

    金龙乡发展高效农业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乡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乡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全乡的新格局......

    发展高效农业 提供优质服务

    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优质服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居为了积极响应镇党委、镇政府的号召,立足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定位,高规格实施,全力打造长三角森林生态旅游第一站,发展现代高效旅游......

    乡镇高效农业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四次扩大会议精神,谋划好2008年**高效农业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就08年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措施等方面,会同......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