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执法调研报告篇
环保执法调研报告篇
环保执法调研报告
**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长江中上游二级支流的涪江中游,属川中丘陵区,全县境域东西宽 56.2 公里,南北长 81.1 公里,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行政村、***个社区。**县是四川省***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卫生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县是四川省确定的全省生态县建设规划县之一。我县境内有涪江、凯江、郪江、梓江 4 条主要河流,另有一定数量的溪、河、塘、库、堰。全县现有主要环境污染源和风险源 100 余家(其中国控重点污染源 1 家、省控重点污染源 1 家、市控重点污染源 13 家)、规模化禽畜养殖场 315 家、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 49 处(其中城区 2 处、农村 47 处)、个体屠场 31 家、个体砖厂 105 家、大小饮食娱乐服务业逾 1000 余家,另有使用放射源单位(全县卫生系统)51 家、涉及核与辐射单位1 家(Ⅴ类)。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分别于 2010 年和 2011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近年来,**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生态示范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领域做出了巨大成效,为生态示范区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2014 年 1 月,中共**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了加快建设四川丘区经济文化生态强县的宏伟目标,把生态强县建设作为全县总体战略目标之一。县委、县政府明确要
求,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着眼于统筹抓好“五位一体”建设,在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深化环保机构改革,实现全县乡镇(片区)环境保护机构全覆盖,切实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环保机构队伍情况
2001 年,**县环境保护局设置为县政府工作部门。目前机关行政编制**名,其中:党组书记、局长1名,副局长2名,机关党总支书记、纪检组长、总工程师各 1 名。实有在编人员***人。中层干部职数
名,机关工勤编制 1 名。局机关设办公室、污染控制与防治管理股、生态建设与法制管理股、建设项目与辐射管理股(挂行政审批股牌子)4 个中层机构。下设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和县环境监测站 2 个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事业编制**名,其中:大队长 1 名(副科级),副大队长1名。实有在编人员***人。县环境监测站事业编制**名,其中:站长1名(副科级)。实有在编人员***人。
2015 年,根据中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乡镇环境保护机构的通知》(三编发〔2015〕3 号)要求,全县***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并在镇乡综合办事机构经济发展办公室增挂“环境保护办公室”牌子,同时,核增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1 名,实现了环保机构从县级到乡镇的全覆盖。乡镇环境保护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镇乡辖区内企业日常监管、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做好群众环境信访问题调查处理,抓好生态镇乡创建、配合县环保局交办的其他环保工作。建立以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实行党政同责。每个镇乡明确了1名副职领导分管环保工作,由1名经济办副主任专门负责环保工作,并配备 1-2 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办公用房由镇乡人民政府提供,并配置相应基本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等业务费用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纳入镇乡预
算。环境保护办公室以当地镇乡人民政府管理为主,县环保局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其工作进行考核。
二、问题和特点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显著特点。
一是工作业务量显著增加。最近几年,无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以及建设项目,都呈现急剧增加,快速发展的模式。新《环保法》出台后,对监察执法要求更严,执法监察对象范围显著扩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环境信访投诉量大幅增加,导致现有监察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广大农村继县城和工业园区后,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专职人员、财政预算经费和相应的设备。乡村一旦出现环境问题,环保局执法人员需要从县城赶到乡村处理,耗时费力,十分不便。**幅员面积 2659.38平方公里,1个县城、2 个工业集中区、***个乡镇、***个村、***个社区居委会,仅仅依靠环保局现有***名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存在顾不全、跑不动、查不到、测不了、联系不上的现实巨大困难。薄弱的环保监管能力与广阔的县域面积和日益繁重的环境监管任务之间形成了巨大差距,导致打击环境违法不到位、不及时,群众意见很大。
三是乡镇环保机构虽已建立,但处境“尴尬”。按照上级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的要求,我县今年在***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办公室,县环保局也开展了业务培训。但是,由于环境监察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很多参训的人员都坦言是懂非懂。名义上挂了牌,但实际上既无懂业务的专业人员,也没有用于监察执法的基本设施设备,更无专门的经费预算,导致工作开展比较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为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要求,统筹推进我县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乡镇以及县环保局自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充分研究吸收**市、**市**区等改革先行先试地区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县环保工作需要以及
机构编制、财政收支等实际情况,按照精简高效、条块结合、专兼搭配的总体思路,现就深化全县环境保护机构改革作如下建议。
(一)加强局机关领导力量。按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一正三副”的统一标准,核增局机关副局长领导职数 1 名,以加强日益增加的环保业务工作量的领导和管理。
(二)建立环保局派出机构。分片区设立环保监管所,为县环保局派出机构,主要负责辖区内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重大环境安全问题以及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处置。参照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等系统基层监管所设置办法,分片区设立5-7 个环保监管所,每个所安排 5-7 名工作人员。片区环保监管所人员由县环保局直接管理,专职履行环境监管职能。办公用房建议由片区所所在地镇乡人民政府提供。办公经费等公业务费用由县财政全额纳入县环保局统一预算。设备采购和维护经费可争取省、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及从全县排污费中列支。这样,基本可以缓解专业监察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避免每个乡镇都配备一套监察设备,但是可能出现无人会用,很少使用等闲置浪费现象,最大效率提高专业监察设备使用率,最大限度减轻县财政压力。
(三)核增环境监察执法大队编制。按照总量控制,有增有减,实事求是和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核增新常态下环境监管编制,从而有效化解现有监管力量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巨大差距。
(四)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15〕84 号)要求,尽快组织实施县本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整合现有行政执法资源,实现执法资
源效用最大化。
环保执法调研报告
一、榆林市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环境压力持续加重的形势下,市县环保主管部门开拓创新、扎实进取、真抓实干,在执法机制、制度建设以及创新执法形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加强领导,规范执法.随着榆林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环境违法案件也逐年增加.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市、县环保部门始终把规范环境执法贯穿始终.一是成立执法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严把关、相关科室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二是实行环境执法考核评议制度.积极参加省厅和市法制办组织的执法案卷评比活动,同时加大对县区执法工作的指导.对内部的处罚案卷每年都进行集体评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案件办理回访制度.定期召开执法工作会议,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清理、通报,实施动态管理.同时,经常与法院进行交流,完善执法工作.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建立环境执法通报制度,利用新闻媒体,对执法典型案件和挂牌督办案件进行公示,对违规违法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二)严格执法,保障安全.按照中省“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统一部署,2011 年,全市先后多次开展“两高一资”行业、重金属污染行业、煤炭行业、污染减排后督察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万人次,检查企业 4200 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 197 起,依法停产 4 家,限期整改 35家,挂牌督办11家,罚款2800多万元.建立了全市“12369”环保投诉热线智能管理系统,实行 24 小时热线受理服务.全年共受理群众投诉信访案件 366 件,办结 366件,办结率**%.征收排污费**.*亿元,收费总额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开展了环境风
险及化学品企业检查、沿河化工企业等 4 项环境安全检查,及时有效处置了靖边原油泄漏等 10 起环境应急事件,确保了区域环境安全,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1 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34 天,同比增加1天.其中,达到优级标准的天数为42天,同比增加15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三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榆林以 95.81 分历史最好成绩,在全省***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二.(三)健全制度,创新执法.近年来,市、县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和执法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执法工作经验,在全省走在前列.一是开展“互查互评”活动.为了增进交流,加强学习,每年组织一次环境执法“互查互评”活动,抽调各县局长、大队长交叉检查,寻找差距、相互学习.二是建立直查直处制度.为防止地方干扰,市上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直查直处.仅 2011 年,市环境监察支队直查直处违法案件近70 家,罚款 800 多万元.三是建立联合督查督办制度.从2008 年开始,市环保局与市监察局配合,对重点环境违法问题进行联合挂牌督办,累计挂牌督办 50 多起,全部得到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重处重罚制度.针对企业偷排暗排问题,加大明查暗访频次,利用节假日检查,夜间检查以及突击检查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管,对擅停环保设施的企业一律断电整改,重处重罚.五是加强执法人员和企业环保专干的业务培训.2009 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四期环境执法人员培训班,邀请环保部监察局、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专家,对全市环境监察人员进行培训,累计受培训人员达***人次.通过培训,全市环境监察系统人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二、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市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任重而道远,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的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认识还不到位.当前,一部分人的环保法治意识仍然不强.他们往往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环保法治的重要性.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还较为严重.有些地方领导受这种狭隘利益的影响,片面追求 gdp,轻视甚或忽视环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久拖不能解决.有些地方的不法之徒因此得到纵容,明目张胆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环保法治意识不强,造成了不良的环保执法环境.(二)环保立法不够完善,项目建设 “三同时”不能有效落实.“三同时”指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项目建设中却非如此.比如,我国有些规定的内容不足以对损害环保的行为形成惩治效果,“违纪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就是依法执法也无济于事.特别是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它们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会想尽一切方法提高自己的经济利润,其中最重要就是要降低生产成本.如果是为了能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倒是会考虑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但为了环保更新设备,企业的积极性就不高了.因为罚款只不过区区数万元、或者再高点,但对企业来说却是毫发无损,而要为此更换设备,所需的投入就要比罚款或缴纳排污费高出许多倍了.(三)环保机构编制短缺,专业人员少.榆林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于 1990 年,2002年县区环保机构上划,实行市级以下垂直管理.全系统总编制数为***名,其中,行政编制***名(市局机关编制***名、县区环保局编制***名),事业编制***名(市县环境监察大队编制***名、市县环境监测站编制***名、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自收自
支编制***名、市局机关后勤中心编制 5 名).县区环保机构上划近10 年时间,全系统机构和人员编制一直维持原状,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却成倍增加.仅靠现有机构和人员承担全市 1800 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00 多口油气井、近万家“三产”服务业以及饮用水源地、农村环境保护与监管任务,显得力不从心,有些根本无力顾及.如米脂县仅有***名执法人员、而府谷县这样一个工业重县也只有***名环保执法人员,要实现全面的环保监管,则根本无从谈起.个别环保领域无相应机构,环保监管存在重大漏洞.如,在放射源、电磁辐射监管方面没有专门机构,处于较弱的管理状态,而在我市,因勘探等多处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如果出现疏忽,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有的县区的镇上设有工业园区,但是没有环保监管机构,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学习环保专业的人员太少,现有的环保机构中,很多都是转行或者转专业而来.如米脂县,数百万元的环保检测机器,因没有相关专业人员,至今仍放在库房,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五)环保执法阻力较大.一是按照环保法的规定,某些项目在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之前是不能开工的,但因各种因素干扰,最终开工建设,特别是一些重点项目和中省企业难以管理.二是环保部门在否决一些污染较大、环评不合格的项目时,压力很大,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对于有些项目的环评则不得不通过.三是对一些中省企业的环境污染、环境违法问题,环保执法工作难于进行.四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即使出现了违反环保法的行为,基于安全角度考虑,也只能予以罚款、事后处理,却不能使其停止运行.三、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环境保护执法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环保法的力度,不断提高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一)加大《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群众对环保执法的认识.落实环保法,加强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只有全民积极参与、监督和维护环境,环保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才能取得明显成效.首先,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的优势,深入拓展环境新闻宣传阵地,营造推动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要着眼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组织报道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贴近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多宣传一些老百姓感同身受的环保案例,从而引起群众的重视和支持.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和环保法的宣传力度,惩恶扬善,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建议将有关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作为我市“六五”普法的内容之一,并列为市县党校的干部必修科目.要使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执法的重要性,增强这方面的法治意识,严格按照环保法的要求行事.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用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坚持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充分听取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把“三同时”制度落实到位.(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执法队伍.一是对现有人员狠抓学习培训.在学习内容上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二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切实搞好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环保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把队伍建设抓出成效.对环保执法人员中不适应工作且考核不合格的应责令退出执法队伍.二是把好环保执法人员素质关.在环保执法人员的录用工作上,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考,把那些既懂法律又懂环保专业知识,具有一定学历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尤其是环保专业的大学生,选拔到环保执法队伍中来.三是要建立严格的执行人员考核、淘汰、监督制度.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能、统一装备的要求,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对执法人员自身来说,要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实行执法透明,集中力量查办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污染案件,增强环境执法力度,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三)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构建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外力.充分发挥执法机构的执法职能、公众的外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作用,形成相互制衡的“三元执法监督体系”.一是通过开展企业环保监督员试点工作,探索新型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促进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能力.二是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实行企业年度环境报告书制度,及时公开环境违法重点案件的查处情况.三是广开参与途径,建立环境问题论坛制度和环境保护问卷调查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四)要继续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要进一步加快环保立法和贯彻落实的步伐,要抓紧制定和落实涉及地方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污染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要认真贯彻中、省关于环保执法方面出台的各种文件及会议精神,建议市政府研究制定对全市各行政机关、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含国有控股公司)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行为,分别作出行政处分和追究责任的规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持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各级环保机构要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把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分解到各部门,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保护执法程序和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完整的执法责任体系,努力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程序
合法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情况公开化.(五)增加环保部门编制,改进环保机构设置.一是我们在县区调研时,普遍反应出编制太少,人员缺乏,虽然有的县区也招聘了一些临时人员,但却没有执法资格.因此针对市、县环保部门的工作量,要增加编制,以切实解决市、县环保部门人员短缺问题,加强环保部门执法力量.二是要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要设立相应的环保监督管理机构,如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等则急须成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管,以防止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三是在一些工业重镇设立环保所,切实做到随时随地监管.(六)加大环保执法投入,提升环保执法能力.要重视加大对环保执法部门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重点要用于必要的执法人员培训,增加、更新必需的执法设备.通过培训,使环保执法人具有相应的执法知识和能力.通过增加、更新装备来提高环保执法效率和质量.这些都能更有效地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成环保执法任务.改善环境执法手段和条件,增加环境执法机构的执法资源,在执法硬件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环保部门的预算投入,更新和完善环境执法的宣教设备,确保其拥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推进执法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保证执法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要整合现有的环保执法力量,形成一种合力,共同致力于环保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效率.同时,环保部门要切实起到统一调配和协调整个执法力量的作用,成为环保执法的核心,提升整个执法水平,形成长效的环保执法机制.环保执法调研报告
一、中队执法基本情况
我中队执法人员一名,辅助执法人员三名。负责辖区包括*******四处,监管企业总数209家,涉污企业92家。其中**工业园区内企业48家,包含陶瓷、电镀、化工等涉污企业 26 家;
**工业园区内企业 44 家,包含电镀、喷涂、热处理等涉污企业 36 家;
**工贸园 63 家,包含铸造、注塑等涉污企业 15 家;
**乡监管企业 54 家,包含建材、电镀等涉污企业 15 家。
二、中队在 2019 年以来的执法工作
2019 年以来,我中队接各级信访案件共计 40 起,其中部级信访 1 起,省级信访 4 起,市级信访 17 起,县信访局转办 2 起,县监察委转办 1 起,县级信访 15起。我队均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调查,及时依法进行了处理,对于群众来访及电话举报案件,我队在作出处理后均向举报人回复,办结案件未发生一例上访事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9 年以来我中队共立案处罚**起,处罚金额**万元,依法移送拘留公安机关案件**起,落实环保法及四个配套办法的相关规定,查封扣押案件 7 起,下达整改通知**次,对*家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公开。
三、中队行政执法现状
自开展调研工作起,我中队对其中部分企业进行走访。此次调查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我队在行政执法中,能够较好地执行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切实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企业对我队执法工作满意度较高。
四、我队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各企业负责人及工人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当前,一部分人环保法治意识仍然不强。他们往往把环保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环保法治的重要性。“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比较严重。有些企业负责人轻视环保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环保执法环境。
2、对于“散乱污”企业打击力度不够。家庭作坊式小企业较多,且无证无照
经营,隐蔽性强,执法难度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的内容不足以对损害环保的行为形成惩治效果,“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场依然存在。一些“散乱污”企业责任人无视相关环保法律,仍违法生产经营,严重扰乱了行业的市场竞争。造成了正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为了提高经济利润才会想尽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对环保治理设备投入。
3、环境执法人员不足。我中队辖区内企业较多,然而我中队执法人员及辅助执法人员共计 4 名,执法监管任务繁重,无法有效的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管。
4、环境执法培训工作不到位。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肤浅,执行法律法规程序不够规范,适用依据不够准确,自由裁量把握不准,执法素质与环境任务不相适应。
5、各执法部门协调难开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执法部门很难形成合力。
五、关于进一步做好环境执法工作建议
1、加大《环境保护法》等环保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环保执法的认识。落实环保法,加强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只有全民积极参与、监督和维护环境,环保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才能取得明显成效。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和环保法的宜传力度,惩恶扬善,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观念和能力。
2、定期开展环保专业知识讲座、集中学习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工作经验交流、组织研讨典型案例、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大对环保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全面提升环境执法人员基本素质和执法水平。
3、环保部门切实履行好环境统一监管职责,理顺与工商国土、农业、水务、林业等部门的关系,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优化环境执法的外部条件,最大程度上形成执法合力。
第二篇:城市管理执法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执法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执法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任务繁琐,执法对象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加强和改进城管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支规范文明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必然要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城管执法队伍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管执法队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xxxx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原名市容局)自xxxx年成立以来,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党建带队建”,特别是xxxx年底成立局党组、xxxx年底成立党总支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共有党支部4个,党员62名,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为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随着城管执法队伍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党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单位负责人认为城市管理工作是硬指标,必须不折不扣高标准的完成,而党建工作是政治思想领域的东西,是软指标,不好撑握标准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抓的太好;部分领导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组织党员学习教育,日常工作也就是发展党员、收缴党费,忽略党建工作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保障作用;相当部分的同志认为党建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不管人、不管钱、不管物,因此缺乏参与党建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根本原因就是部分领导对党建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党支部委员意识淡化,部分党员的参与意识减弱。
(二)党建工作职责不明确。基层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应发挥协助、监督、教育三个方面的作用。但由于管理范围不规范、责权界限不明确,影响了党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
协助作用难以发挥。一是协助的途径较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党组和行政负责人的重视程度,有的单位行政负责人很少听取党组织的意见,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又没有列席党组会,缺少了党政结合沟通的平台,因此,党组织的协助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发挥。二是协助的意识不强。不少党组织安排筹划工作时往往从自身要求出发,就党建抓党建,很少考虑如何围绕城市管理中心工作部署开展工作,不注重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没有把业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缺乏协助的意识,造成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脱节,形成“两张皮”,从而削弱了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协助的能力较弱。部分党组织对在具体实践中究竟该做哪些工作心中无数,无法统筹安排党组织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党组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党组织的活动往往零打碎敲,作用不够明显。
监督作用难到位。加强党内监督是机关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特别是中央、省、市、县各级关于改进机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规定出台后,对党员干部、政府部门监督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停留在抓学习、抓教育、收党费、过组织生活等方面,而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运作等深层次监督不到位。
教育作用难保证。不少基层组织没有高度重视党组织建设,缺少必要的学习场所和环境,学习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学习教育工作中只注重教育的人数和时间,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教育处于应付状态,缺乏连贯性、深入性和针对性,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二是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党员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不少机关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形式、方法比较单一,只停留在学文件、听报告、开大会或是轮流发言、谈体会上,致使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教育制度缺乏规范性。党员学习教育工作随意性很大,缺乏制度规范,党内活动的开展不够正常。
(三)党员队伍素质不平衡。目前,我局基层党组织机构健全,支部班子配备相当到位,但有的支部领导观念落后,认为党务工作是务虚的,没必要太认真。对党支部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以致支部工作缺乏特色,活动缺乏吸引力,工作局面打不开,落伍于形势的变化发展。同时也造成基层党员“跟风走”,导致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对参加组织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城管执法队伍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基层党建工作,切实发挥城管执法队伍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一是要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抓党建的意识,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体系,要根据城管执法队伍的自身特点和党员队伍的实际,细化量化基层党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使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心中有目标,肩上有责任,工作有动力,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要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推进党建工作落实,切实改变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要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建工作调研制度等。在日常工作中,局党委对照>工作计划,定期、不定期就各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要结合领导干部考核,将基层党建督查、整改落实情况与考核挂钩,严格兑现奖惩,使党支部书记真正履行职责,确保各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要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要善于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充分认清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的挑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引导党员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促进各项工作任务中,与所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结合起来。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帮助和监督,促使他们及时消除思想上的负面影响。要浓厚党内生活的原则氛围,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达到加强政治、思想、作风和纪律修养的目的。要适时给党员压担子、交任务,深化“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党员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带头锤炼无惧险阻、一往无前的顽强精神,真正做到平时看得出来,工作拿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三是要关心服务基层党员。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建立党员访谈制度,积极开展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的谈心活动,结成对子,搞好帮扶,沟通思想,加深感情,切实为党员群众排忧解难,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具有亲和力、向心力和信任感、归属感的党员之家。探索建立党员帮扶机制,对困难党员要积极救助,对生病党员要及时看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切实为党员家庭办实事、解难事。
四是要树立城管先进典型。抓好典型的选树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要严格标准抓树典型引导,借助“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党员先锋岗”创建等载体,深入基层,注意发现、培养和宣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先进典型,使得典型“树得实、立得稳、叫得响、拿得出”。对于个人典型,要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影响团队,使团队内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好风气,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一定影响力、模式化做法较为成熟的集体典型,要通过召开基层党建工作现场观摩、交流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借鉴各类媒体拓宽典型宣传推广形式,扩大影响力,在全局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使城管执法队伍的基层党建工作在典型的带动下整体推进。
五是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要以创新基层党建活动为载体,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特点,积极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党员活动,通过组织比赛、培训等形式,挖掘、提炼城管文化精髓,着力打造富有城管特色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党员在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中提升组织观念、增强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要进一步抓好城管执法队伍基层党组织与结对社区的区域共建工作,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主动联系社区,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活动联系和扶贫帮困机制,完善党员双向考核、评优制度,积极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活动,推广党员承诺制。
六是要塑造城管队伍形象。城管工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队伍形象好不好,群众看得最清楚。深化党员队伍礼仪道德实践,形成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文明创建氛围,使每位党员成为城市文明流动的窗口、城市文明形象的代表,以城管队伍文明的言行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提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文明素质。要在转变作风中塑树形象,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从群众反映最突出、意见最大、要求最强烈的事情做起,改进服务态度,着力解决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党员志愿服务形式,拓展党员志愿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搞好服务,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篇:企业环保调研报告
企业环保调研报告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企业环保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企业环保调研报告范文(一)党的xx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了解我县中小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方针的理解与贯彻执行、以及中小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及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等情况,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组织相关科室对全县中、小工业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县中小工业企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对国家环保政策理解并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但却缺乏技术创新,对环保投入偏少,贯彻执行环保政策力度不够、难度较大。
一、中小企业环保工作现状
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认识早、起步快,制定了企业环保管理制度、成立预防污染工作小组、加强企业员工学习环保的法律法规;下大力度关停并转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近年就关停了一些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和实心粘土砖瓦厂等企业,同时引导这些企业转而开发生产环保型产品,如环保空心砖等。从而保护了,减少了这类企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总的看,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企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我县自XX年提出建设生态区以来,全县上下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中小企业也在这样一个生态文化环境下逐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5%家企业认为现有的环保政策是合理的。可见,我县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对于落实执行环保政策则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使其在具体落实环保政策时没能够做到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
(二)环保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8% 的调查企业已经通过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并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另外有2%家企业处于正在向环保部门报批阶段。这表明,我县中小企业自觉地在环保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生产活动。
(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从被调查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处置情况看,有92家企业表示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排放,占总数的48%;有10%的企业表示其生产所产生的废物交由有关污染物企业集中处置;有20%的企业表示企业对废物进行简单处理后才排放(详见下图)。这表明,多数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之后才排放,而不会直接排放。
(四)环保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展开。被调查企业中,有%的企业已经参加过政府环保相关部门组织的环境保护培训,另外有%的企业打算参加这类的培训,仅有19%的企业表示其没有参加过环保培训,且也不打算参加培训。再是企业内部也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环保培训,有107家企业表示已组织过员工参加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有%的企业表示计划将要开展这类的活动。
二、中小企业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偏少。调查显示,有112家企业表示对环保有所投入,占总数的%,另外有33表示其虽然目前尚未对环保有所投入,但已经有了投入计划。不过,企业对环保的投入都很少,在112家环保有所投入的企业中,对环保的投入不足企业营业收入1%的有77家,占有投入企业的%;对环保的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1%3%的有26家,占有投入企业的%;对环保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高于3%仅9家,占有投入企业的8%。这表明,企业目前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也对环保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力、物力,但企业对于环保的投入很有限,这必然影响企业保护环境的实际效果,使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所加大。
(二)企业资金短缺是导致对环保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大打折扣。被调查企业中,有129家企业认为,企业在执行环保政策时遇到的主要难题是资金不足,占被调查企业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资金短缺时,必然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经营上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投入到不容易看到经济效益的环保方面。
(三)环保器材、设施配置及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企业中,仅有%的企业已经购买了环境监测器材(即36家企业),有%的企业没有购买环境监测器材且近期内并不打算购置,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了环境监测器材或环保相关设施的企业,能让这些器材、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良好运转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四)相关环保专业单位指导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96家企业中,有92家企业认为其在执行现有环保政策中遇到了缺少专业环保单位指导、环保技术匮乏等方面的困难,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相关环保专业单位的指导力度不够,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严格按照环保政策执行,企业在遇到环保专业技术困难时没有相关单位指导,必然会打击企业执行相关环保政策的积极性。
三、建议和对策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是我县的一个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作为我县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应认真落实xx大精神,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治理的社会责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少地消耗,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多地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一)加强对现有企业排污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防止污染反弹,实现全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分类名录》和环境功能分区要求,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审批后的监督,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总量指标之内。
(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环保工作指导。环境保护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可以产生高的环境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行为。环保专业部门应多对企业加以指导,使其从中受益,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中来,同时,由于企业的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也将更加顺利地展开。
(三)“分区分类”布局发展产业。按照**县机械加工与车辆制造、钢铁、食品为龙头“三大产业”布局,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发展规划,凡布局不合理的坚决“卡死”。对待不同类型的产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把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具有环境、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科学发展带动性强、有优势的产业,这类产业能通过合理布局、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手段实现达标排放;发展壮大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和环保产业。目标是使环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双重效益的环保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五)企业自身要加强环保工作。企业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更要注意后续管理中技术和人员的支持,要努力培养企业自己的创新人才,开发自己的环保技术,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造现有工业生产,提高产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增强企业环保设施能力,同时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及环保无法达标企业。
(六)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考虑制定一些政策,以鼓励企业对环保投入,引导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环保做得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和重奖,号召其他企业学习,可以设立环保奖金或优惠贷款等吸引企业对环保投入。
企业环保调研报告范文(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1997年开始,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加强法制、增加投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国家采取了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企业和城市环境达标活动和重点地区污染物治理三大污染防治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生态建设成绩突出,人工造林保持率居世界第一,荒漠化治理成效居世界前列,水土流失治理、草原建设等成效显著。
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匮乏,环境容量小,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长期累积效应,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有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基层环保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适当修改也很有必要。笔者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事环保工作已经十余年,先后从事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污染控制等工作。根据我的实践,下面将就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一、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新建项目均应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环保局“三同时”验收。但现在的情况是,区县一级的小企业,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没有任何环保审批手续,当然也没有通过“三同时”验收,但工商和税务登记却是齐备的,在“合法”地进行生产。对于这样一些企业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应该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但对于这样大量的企业进行查处,一方面环保局人力有限,另一方面查处大量的企业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影响,查处难度相当大。
大批企业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原因,企业人士讲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以为只要办了工商税务手续就可以了。他们在工商税务办理手续时也未被告知要办理环保手续,更不用说要把环保手续作为工商税务登记的前置条件了。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认为做“环评”收费太高,小企业创业之初,经费困难,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故不愿办理环保手续。还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是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了“环评”手续的,当然也没有办理环保手续。
对于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如果工商局不严格把环保审批作为前置条件,那么大批的企业将迈过“环评”这一关而直接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审批,不配套建设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直接投入生产,环保局对这批企业的管理将失控,新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审批单位都应该要求企业把“环评”作为前置条件,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则不予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头问题。当然,“环评”收费也应该让企业能够接受。
事实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条、第6条规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条例第9条进一步规定,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根据前述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企业登记注册和申领《营业执照》程序的前置审批内容的环境影响审批事项,其主要适用范围应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如果环保部门和工商部门相互配合,并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作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性审批事项,可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的城乡环境质量。
二、老污染源限期治理的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企业,我们把他称之为老污染企业。在环境监察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这些企业除了应该按照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外,还应该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限期治理期限内不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责令停产治理,停产治理还不能达到要求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其关闭。现在基层的做法大都是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立案进行查处,给予相应的罚款,至于罚款以后违法行为是否还在继续,一般无暇过问。一旦再有投诉,又对其进行查处,如此循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限期治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除了执法部门的原因以外,客观因素还是主要的,因为基层一般面对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其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利润相对不高,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经营粗放,管理混乱,以家族企业为主。要想其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污染治理,企业大多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资金,他也不愿意投入,因为这对他的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现在基层小企业的环保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行。
三、排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自XX年7月1日起执行,1982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比以前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环境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等。对于废水、废气的核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严格按照当量来征收。但对于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核定,笔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规定噪声超标就收费,这是非常明确的。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且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按照噪声的超标分贝数计征噪声超标排污费”。怎么样认定“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什么样的噪声才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立法者没有明确的行政解释。一个单位噪声超标,是否扰民,依据是什么,执法人员认为是扰民的,企业可能认为不扰民,双方各持己见,容易让执法人员和企业造成误解,争议在所难免,给噪声排污费征收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噪声排污费征收的不确定性。
对于部分行业和散排的单位,其排污当量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监测数据来计算的话,基本上核定下来的费用相当低,而目前对这部分单位的物料衡算办法(!)又没有出台,对这部分单位排污费基本无法准确确定。比如喷漆行业、油漆配制行业等,其污染经常有群众投诉,但根据监测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又不高,核定的排污费就很低。对于这样一些不便通过监测认定其排污当量值的单位,急需出台相应的物料衡算办法,才能准确认定其排污当量。
四、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打大法,是环境法的立法依据,宪法中有关保护环境与的规定有四条,分别是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截至XX年底,我国先后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有25部,其中基本法律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污染和公害的单行法律5部,保护自然的单行法12部,相关法律14部。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截至XX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关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行政法规40多部,有关自然保护的行政法规有90多部。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在本辖区内有效使用。
环境保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制定,其中包括国家环境标准。政府规章又叫地方性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包括地方性环境标准。
从法律效力方面看,国家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地方性环境法的效力,上一层次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效力;我国参加和缔结的国际环境法的效力高于国内环境法的效力;特别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的效力;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的效力。其例外是,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效力。在环境现场执法中具体适用环保法时,应当遵循层次由高到低,效力由大到小的原则,首先适用层次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基层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多数没有法制工作部门,对于这种情况,至少应该成立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处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集体讨论决定处罚结果,这样的处罚结果会更公正、合理。
五、污染减排中的问题
污染减排是一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巩固减排成果,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政策减排,着力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力度,以此带动全社会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同时,不断完善减排体制机制制度,形成全社会都来抓减排的格局,打破环保局孤军作战的局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用“绿色gdp”考核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以上都是谈的具体业务工作,是笔者工作中具体的体会。其实基层环保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整个环保系统在政府部门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环保局机构编制问题、环保局内部机构设置问题、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就不一一谈了。
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党中央、国务院20世纪80年代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90年代初明确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以来,中央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有这些政策,都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值得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去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
第四篇:酒类行政执法调研报告
酒类行政执法是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商务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酒类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眾的饮酒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及保证酒类生產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各类宾馆酒店、夜总会、KTV、酒吧和夜市异军突起,**市一跃成為名符其实的饮料酒消费大市。加强酒类行政执法,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為此,**市商务局酒管办历经几届人的努力,克服机构调整、人员异动、经费短缺,执法环境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為指引,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產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及商务部****第**号令《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省酒类流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坚持依法依规,严查快处的原则,有效打击制贩卖假酒和倒酒扰市的违法违规行為,為规范我市区域内的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保护酒类生產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酒类流通现状
目前我市拥有合法酒类生产企业*家,分别分布在我市的**区和**县境内,其中年产量在**吨以上***吨以下的生产企业有*家,年產量在***吨以上的生产企业*家。另有已登记备案的酒类批发企业***家,零售企业****家。根据****年市酒管办收集的监测数据显示,****年我市共消费白酒****千升,黄酒****千升,啤酒*****千升,红酒****千升,累计共消费饮料酒*****千升。进口酒类由于营运成本较高,申请备案登记资料要求严格且市场需求不大,个别经销商虽有兼营行为,但均不愿主动向市酒管办提出许可登记和备案申请,业务往来基本都没有开具酒类随附单,故无法纳入监测统计。由于我市酒类生產企业基本属于中小型传统企业,生產能力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故我市目前酒类消费仍以外地品牌酒为主导。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流通的国產白酒品种数量有***余种,啤酒种类达到**余种,红酒品种多达**余种以上,价格高、中、低档齐全,其质量也是优劣参半,鱼龙混杂。虽然自开展酒类执法工作以来,市场较以往更规范,制贩卖假酒的行為得到了有效扼制,但由于我市推行酒类执法工作起步较晚,执法经验不足及执法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酒类行政执法工作推进速度慢,执法力度不强,执法影响不广,酒类行政执法工作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二、酒类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酒管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经费短缺是导致执法不到位的直接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合法酒类生产企业共*家,登记备案的酒类批发企业有***家,酒类零售企业****户。而事实上,*家生产企业除索卡黄酒办理了生產经营许可证外,其余*家都没有办理酒类生產经营许可证,应登未登的酒类批发企业也远远不止***家,酒类零售企业更是多达****户以上。而目前我市全部酒管人员(含执法人员)不过**人。个别县(市、区)的酒管部门还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经费短缺,酒管从业人员收入低微,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来说,商务酒管执法人员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人员和经费短缺的影响,对偏远乡镇的酒类流通监管执法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二)执法主体不明,职能部门协调不畅是导致酒类执法难到位的根本原由。酒类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商务局酒管办,但打击假冒偽劣却归属于市工商局,质量检测又是技术监督局的职责。商务部门对无证经营和没有开具酒类流通随附单的酒类只能就地扣押,不能没收,这无疑削弱了酒类执法的权威。对于涉嫌假冒或者造假的酒类必须依靠工商和质监局的配合,才能执法到位,遇上暴力抗法,除了报警外没有其他有效的行政手段,而事实上是,目前我市部门之间各自為阵,互不协调,仅凭商务酒管部门单打独斗,面对宠大的酒类流通市场,明显势单力薄,事倍功半。
(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发动不到位是导致酒类执法不力的重要因素。我市酒管执法正面临著群眾不知晓、经营户不理解、不配合的困惑。从我省其他市州酒类执法现状来看,政府重视是关键。我省**、**、**等地市,当地政府在参照《国家食品安全法》和《**省酒类流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都出台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酒类行政执法条例,并且充分利用本地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介资源,大力宣传酒类执法,广而告之,不仅让全市老百姓知道酒管执法是政府行为,同时也给当地的酒管执法部门找到了执法的依据。在培养酒类经营户增强持证经营、守法经营意识同时也从根本上起到了震慑制贩卖假酒违法犯罪的作用。
三、加强酒类行政执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定期开展打击假冒伪劣酒类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结合打击经销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违法行为行动,大力宣传酒类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良好的形象对外展示酒管执法队伍,以“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為平台,向酒类消费者和酒类经营者宣传酒类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知识,定期举办酒类流通法律法规培训,同时全方位与有关媒体合作,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平台和全市各项专题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为开展酒类行政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政府支持,建章立制,為酒类执法提供执
法依据。参照我省**、**、**等地市的做法,在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產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及商务部****第**号令《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省酒类流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按照《**省行政程序规定》和《**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参照市直相关行政执法单位的经验和文本,制定《**市酒类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发文实施,并在政府网站予以公布,从而使我市酒管执法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三)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行政执法联动机制。酒类管理和行政执法涉及部门多,只有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战斗力,将案件执法到位。遵循法律法规关于执法职责划分的规定,与公安、卫生、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通报、联合调查、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建立联席联审会议制度,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监察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努力提升商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扩大商务综合行政法的影响。
(四)建立酒类行业协会,用行业标准促行业自律。我市是酒类消费和流通的大市,仅凭酒管执法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尽快成立酒类行业协会,运用行业标准去促进行业自律,从而杜绝或减少制贩卖假酒及倒酒乱市行为的发生,真正保护酒类生產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提高酒类批发准入门槛。现行酒类批发准入规定对批发企业拥有资金要求不高,一般代理一个品牌或者其中的某个系列就能申办批发许可证,按照现行的酒类流通管理制度,批发许可证有效期為三年,期间不年审。事实上有些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资金周转问题而被迫提前中止经营,此时容易出现许可证转让或者租借等情况,由于联系人、联系电话和联系地址变更,导致出现监管盲区。提高酒类批发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既有利于酒管部门加强对酒类流通企业和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管力度,又有利于扶持酒类批发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
(六)定期举办酒类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目前我市酒类从业人员多达*****余人,应定期组织对酒类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发给培训证书。通过培训,增进从业人员知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辨别真偽酒类的能力。规定所有酒类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不予核发酒类批发许可证或者零售许可证。宾馆酒店,KTV酒吧、夜市等场所的酒类推销人员,未经培训,不予聘用。培训所需经费应由财政列入年初预算并建立专门帐户,做到专款专用。
(七)严格落实酒类随附单和建立进销台帐溯源制度。对所有从事酒类批发、酒类零售店实行酒类随附单及销售台帐制度,加大对超市、宾馆酒店、酒吧及KTV、夜市等终端消费场所的监督和检查。让流向市场的每瓶酒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让消费终端的每瓶酒都做到有据可查。同时重点加大对国产名优名酒和进口红酒的监督检查。
第五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调研组
2012年x月x日
为了解《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为《促进法》)在全区的贯彻执行情况,促进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2012年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调研组,于2012年x月x日对我区贯彻执行《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在区农机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区政府的专题汇报,并深入区农机监理站、xx乡农机服务中心、xx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如下:
一、贯彻执行《促进法》的成效及做法
2004年《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和推广培训力度,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搞好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显著提高,为实现全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6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2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4689台,大型拖拉机2116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82.6%,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玉米 1
机收及秸秆还田率突破30%,植保、农田排灌、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我区农机化发展处于全省领先位置,2011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主要做法有:
(一)坚持政府引导,促进农机科学发展。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引导,农机部门多措并举,促进农机科学发展。一是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采取报刊电视广播宣传、举办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编印农机简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农机法制宣传月”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促进法》。2004年以来,共编印发放法律读本、农机科技图书和各类宣传资料7万余份。二是加大相关人员培训力度。邀请参与起草《促进法》的专家,举办农机骨干培训班;每年抓住重要农时节点,邀请农机、农艺专家,培训农机推广人员。2004年以来,共培训农机推广人员535人次。三是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每年午秋两季均召开多种形式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现场演示会,针对制约我区粮食增产的“瓶颈”环节,重点推广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旋耕施肥播种机、震动式深松机等新型机具和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土壤深松、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重视培育民间技术力量。支河乡朱超研发出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芦岭镇廖玄、时村镇张亚洲均对播种机进行了了不同形式的改进。对农民群众的技术革新,区政府积极加以引导,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其申请技术专利,并与相关部门、企业联系,做好技术鉴定和扶持政策落实工作,引导其做大做强。
(二)坚持落实政策,促进农机快速发展。我区自2005
年起,实施国家购机补贴政策,资金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区累计落实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26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0075台件,惠及农户8987户,拉动农民投入近
1.5亿元。为方便农民就近购机、办理购机补贴及农机入户等相关手续,区政府在金田农机大市场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服务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购机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了我区农机装备结构。
(三)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农机安全发展。区政府依法加强对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管理。一是依法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强化部门配合,建立健全了农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农机、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协作,各司其职,联合执法,共同做好全区农机安全工作。三是严查违法违规,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和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成立区农机市场监管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市场的监管,严厉查处农机证照不全、报废车上路、农机维修网点无证非法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机零配件等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共开
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14次,打假和市场整治行动80余次,纠正和查处违章行为3万余次。四是开展平安创建,实施平安农机示范工程,加强平安农机示范村建设,打造安全预防网络,保证全区不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四)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机持续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农机服务体系,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近年来,区政府在政策、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8家,其中4家被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二是积极探索农机服务新模式。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开展耕地承包、租赁经营、跨区作业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益,并成立了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指挥中心,为跨区作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三是积极开展农机化公益服务。每年农忙时节,农机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村组、田间地头、合作社场地开展农机具检修服务,确保农机具正常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滞后,使机械田间转移不方便,降低了机械使用效率。二是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从总量上看,我区大型农机具仍然不够,尚不能满足全面机械
化的需求;同时农机库棚建设滞后,目前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露天停放或者简单遮盖,机械使用寿命缩短。
(二)存在相关体制机制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合作机制有待理顺。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民购机以满足自用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了大中型高效农机的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的过程中,有的农民不愿意流转,造成流转土地不连片,有的流转时间短,造成流转者不敢多投入,亟待探索完善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合作方式。二是农机安全监管机制有待理顺。《促进法》赋予了农机部门承担农机安全监管的职责,但是农机部门没有上路执法检查的权力,对从事道路运输的部分农机具的安全监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在粮食生产中,我区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是玉米等其他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不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经济作物机具总量少,专门机械数量更少,而且作物间分布不平衡。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限,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林果储运保鲜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等方面的机械化推广工作尚不能充分满足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入学习和宣传《促进法》。要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法》的宣传贯彻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抓好对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宣传。不断增强各级干部贯彻实施《促进法》的自觉性,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将发展农机化纳入各级政府岗位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逐步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农机化的有效投入。
(三)进一步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培育,提升农机规模化服务能力。力争每个村都建立农机合作组织。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机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拉长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链条,增加农机服务收入。
(四)进一步加快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完善农田布局规划,加强农村机耕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广应用大中型农机具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网络,尤其是加强乡镇和村级农机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农机中介和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确保农机产业化发展、社会
化服务的稳步快速推进。
(六)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按照《促进法》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农机产品市场监管,强化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行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制度建设、执法装备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规范化。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协调力度,力争农机与交警部门联合上路执法常态化,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农业机械高效、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