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通调研报告
南通市调研学习报告
一、南通市简介
南通市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南临长江,与上海的崇明岛及苏州市隔江相望。南通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济以纺织、石化、港口、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较发达,南通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市区内有狼山、濠河等风景名胜。
图1.南通市区位图
南通市现辖3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 市辖区: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 县级市:启东市、如皋市、海门市 县:海安县、如东县
图2.南通市行政区划
改革开放30年南通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扶摇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几何级数趋势加速度扩张。其中,港口业一直是南通的主要支柱产业,纺织业、加工业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临港重工业特别是造船业在南通发展相当迅速,南通私营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2005年南通市GDP增长15.4%,增速位居江苏第一,2011年GDP总量约为4100亿元,居全国第26位,江苏省第4位,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其下属县市均为全国百强县。
二、南通市产业规划
南通市现有5大工业园区。
1、南通滨海园区
南通滨海园区成立于2012年1月,是南通市政府直属、按照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建立的重点开发园区,总规划控制面积达820平方公里、近期代管范围面积585平方公里,目标建成港口、产业、新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南通滨海园区具有港口资源优、发展空间广、地理位置佳、联运条件好等综合优势,其产业定位:中国东部沿海大型临港产业基地,长三角北翼综合性物流基地和重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能源基地,江苏沿海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2、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12月,是中国最早设立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区内五大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包括:电子工业暨数字健康科技园;新材料工业园;海洋工程船舶装备制造工业园;出口加工区;能达商务区。鼓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
3、苏通科技产业园
苏通科技产业园是江苏省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的重点项目,是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合作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推广辐射的创新之区。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9.5平方公里。综合分析苏通科技产业园,可概括为“区位独特,规划一流,开发科学,产业先进,生态优先”五个特点。
4、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位于南通主城区——崇川区。总规划面积25.86平方公里,分为东、南两区崇川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包括:数字视讯电子、新能源、船舶工业研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主要特色园区有:节能环保园、海工机电园、电子信息园、科技创意园、塑胶工业园、汽车产贸园、清之华园软件园等。
5、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
江苏省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位于南通市区西北翼,是199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是南通北翼新城的重要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全省沿江开发的十五大园区之一。现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图3.南通市经济开发区布局图
三、南通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1.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产业带。重点服务临港产业,发挥港区公、铁、水等多种集疏方式优势,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
(2)沿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家纺原料及成品、绣品及轻纺产品、船舶、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加工、中转及配送;逐步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采购与交易平台。
(3)沿交通货运枢纽物流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的有机衔接,带动货运枢纽及区域转运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4)沿中心城区、中心城镇物流产业带。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
2.衔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产业带之间有效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按照“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1)港口物流通道:南通港重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港区、公用性港区、工业性港区”等三类港区,其中综合性港区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吕
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依托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建设与港口相衔接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港园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及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内河联运及水陆联运,初步形成港区内集疏运体系。
(2)铁路物流通道:铁路物流是综合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板块。“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将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的干线铁路和宁通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泰州至南通至启东沿江城际“一横两纵”对外城际轨道为主骨架,铁路支线及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到2015年,我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62公里,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路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通将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南通高速公路网将形成环城高速、江海启高速和中环高速以及从南通市出发的四个方向的通宁高速、通盐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启高速等的空间布局。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骨干网,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兴东机场将建设成为国内中型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兼顾E类飞机的起降要求,发展成为服务上海航空枢纽的机场。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
3.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产业带及五大物流通道,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业的主体。发挥南通港区布局合理、配套服务齐全,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优势,以港口物流带动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启东吕四物流园区。
(2)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在积极推进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板块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体现物流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质。大力发展紧邻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海门叠石桥物流园区、中国家纺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天汾电动工具物流中心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3)依托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积极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重点发展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
(4)依托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配套型物流园区(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两个产业。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将专业市场与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天一路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吕四盈港市场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的商贸型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大千物流中心。
四、南通市调研感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次南通物流之旅,是一次令我们受益匪浅的物流实践活动。
我们入住的南通市科教城距离南通市区86公里,是南通市未来物流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城与很多高校有合作,作为高校的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广泛吸引人才。作为在建设中的园区,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周围配套设施较少,现阶段的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的。期间,我们参观了小飞机制造厂和在建中的电子商务城、游艇俱乐部、滨海园区等园区重点项目,虽然很多建筑设施还只是裸露的钢筋混凝土,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南通市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投入之巨大。此外,我们还参观走访了如皋市的如皋港、绿色汽车制造厂、钢铁加工场和南通家纺城。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我们对物流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北方人,我对于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的认识,很长时间都只是停留在“他们有钱”的程度上。当我看到如皋市、海安县的城市规划,走进南通市的企业后,我真切体会到东南沿海城市走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作为物流人,我们应该学习总结这些全国百强县城的物流发展经验,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物流园区,深入物流行业的最前沿,拥有物流发展规划的大局观。
第二篇:南通博物苑调研报告
南通博物苑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2年10月17姓名:陌 调研地点:南通博物院班级:建装101 调研对象:南通博物院(植物)学号:101401109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苑内广植名木花草,并饲养了少量的动物,还逐年建造了滕东水榭、味雪斋、相禽阁、国秀亭、假山、水池等园林建筑设施。公园的地理位置优越,绿草如茵,人们可以在草地上进行休息,拍摄,朋友们可以在草地上吃喝玩乐,小朋友可以在此玩游戏。
首先,刚进博物苑铝塑板做的南通博物苑的简介和南通博物苑导游全景图吸引着我,图旁边是钢化玻璃刻印的字体突显出它的独特,能够清楚地知道整个概况。
下面进去之后最突出的就是这些苑铝塑板材料做的标志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他们都是什么。还有少见的木质标识提示语在整个布局中既能起到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又能体现出他的价值。这次调研主要是各种不同植物,如下
1.八仙花又名绣球、紫阳花,为虎耳草科八仙花属植物。八仙花
花洁白丰满,大而美丽,其花色能红能蓝,令人悦目怡神,是常见的盆栽观赏花木。
2.凤尾兰是灌木或小乔木。干短,有时分枝,高可达5m。叶密
集,螺旋排列茎端,质坚硬,有白粉,剑形,长40—70cm,顶端硬尖,边缘光滑,老叶有时具疏丝。圆锥花序高l m多,花大而下垂,乳白色,常带红晕。蒴果干质,下垂,椭圆状卵形,不开裂。花期6一10月。适应性强,耐水湿。扦插或分株繁殖,地上茎切成片状水养于浅盆中,可发育出芽来作桩景。风尾兰花大树美叶绿,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树木,常植于花坛中央、建筑前、草坪中、路旁及绿篱等栽植用。叶纤维韧性强,可供制缆绳用
3.枸骨(拉丁名 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又名老虎刺、猫儿刺、鸟不宿,其株形紧凑,叶形奇特,碧绿光亮,四季常青,入秋后红果满枝,经冬不凋,艳丽可爱,是优良的观叶、观果树种,在欧美国家常用于圣诞节的装饰,故也称“圣诞树”。常见的品种有无刺枸骨、小叶枸骨、黄果枸骨、多刺冬青等。
4.含笑是一种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分枝多而紧密组成圆形
树冠,树皮和叶上均密被褐色绒毛。单叶互生,叶椭圆形,绿色,光亮,厚革质,全缘。花单生叶腋,花形小,呈圆形,花瓣6枚,肉质淡黄色,边缘常带紫晕,花香袭人,浸人心脾,有香蕉的气味,这种花不常开全,有如含笑之美人,花期3-4个月。果卵圆形,9月果熟。
5.佛肚竹,为禾本科丛生型竹类植物。幼秆深绿色,稍被白粉,老时转榄黄色。秆二型:正常圆筒形,高8-10米,节间30-35厘米;畸形秆通常25-50厘米,节间较正常短。箨叶卵状披针形;箨鞘无毛;箨耳发达,圆形或卵形至镰刀形;箨舌极短。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国内外均有分布。该种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在地上种植时则形成高大竹丛,偶尔在正常竿中也长出少数畸形竿。
6.火棘又名救兵粮、救命粮、火把果、赤阳子,蔷薇科火棘属常
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通常采用播种、扦插和压条法繁殖。火棘树形优美,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在庭院中做绿篱以及园林造景材料,在路边可以用作绿篱,美化、绿化环境
我走出这座美丽而富有现代气息的博物苑,领略了博物苑的内容、形式的精妙,并有所获益,有之前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也在这次调研中实际体验到了,有不认识的也通过一些途径认识了些,对南通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样,生态才能平衡,生活才能舒适。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是最有意义的。
第三篇:关于南通大调解机制运行的相关调研报告
关于南通大调解机制运行的相关调研报告
【引言】南通是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的发源地。2003年,南通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经过近几年的完善发展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目光。那么什么是大调解机制,大调解机制又是如何运作的,与传统人民调解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大调解机制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规范它的未来发展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调查组一行于5月27日赴狼山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崇川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期对大调解机制有个基本认识。调查不虚此行,收获颇丰。【关键词】大调解;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一、大调节机制基本概况
1.大调解内涵:所谓大调解就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行政业务指导,调处中心具体管理,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调解机制。
2.大调解特点:2004年12月24日,中央罗干同志来南通视察大调解工作时,当罗干同志听完了工作人员汇报时,说:“你们最重要最值得重视的一个经验就是大调解的‘大’字。”。经过调查,这个“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主体大:调解主体涉及企事业单位、部队、个人及家庭等多方面,这是一般调解所不及的。
⑵网络多重性:通过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把社会各方面的调解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调解是多方面的,包括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调解,是多种形式的,通过多种渠道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⑶范围广泛性:除刑事案件及其它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行政调调方式解决的纠纷外,从邻里纠纷等一般公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到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动保护等更大领域,调解范围比一般人民调解大得多。
⑷手段综合性:大调解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不仅有专业方法也有非专业方法,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服务。
⑸调解权威大:调处中心严格依政策、按法律、照程序调处,确保了调处质量;调处中心隶属政法部门序列单位,是综治办成员单位,通过认真行使区委政府赋予的矛盾纠纷分流指派、调处调度、督查督办、综治考核一票否决建议等权利,真正落实了对全区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之职能,它所进行的调解有很高的权威性。
⑹影响大:善于有效化解新时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中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公正、贴心的“老娘舅”。而人民调解委员会很多人还不知是什么机构,影响力没有调处中心高。
⑺有一支很大的队伍:这个“很大的队伍”,就是遍布南通全市的六级网络,而所有县(市、区)和乡镇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则是这个机制的核心。崇川区内26个大调解单位之间建立联络员例会、报告、轮值制,做到了制度细化。此外“老公安、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及老律师”经常被邀请进调处中心,为群众解决认识问题,提供实际调解。3.大调解工作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是经济转型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载体。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的基本思路,调处中心着力在优化运行质量、提高运行质量上狠下功夫,充分放大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调解资源的整体效能,他们逐步探索出一整套大调解工作的运行机制。
⑴排查梳理、听证议事的纠纷预防机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认真组织调处,做到早排查、早调处、早化解。区调处中心会同区规划、建设、城管、国土等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对统一的听证对话制度,确保听证议事活动的正常化,真正发挥听证对话在感情沟通、增进理解、化解纠纷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
⑵上下沟通、左右呼应的联动调处机制:“上下沟通”,以区调处中心为工作平台的“南通市区大调解联动办公室”,通过发挥劳动争议、环保、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项性调处小组的作用,及时调解了一批责任主体涉及市级主管部门的社会矛盾纠纷。“左右呼应”,区内建立了26个成员单位参加的大调解联络员轮值联系制度,通过采取“对口接访”、“会商会办”、“承办调结”的方法,在调解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的疑难纠纷及群体性纠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联网”,全区两级调处中心均建立了大调解网站,大调解工作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态势。⑶以调为先、以了为的调解对接机制:在“公调对接”机制方面,区调处中心与公安分局对接,镇街调处中心与公安派出所对接。建立联席会议和110接处纠纷通报制度,分析矛盾纠纷特点走势,研究处置对策。区公安分局派员常驻调处中心,具体从事对接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检调对接”机制方面,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将轻伤害、交通肇事等多发性犯罪案件及未成年人犯罪、部分过失犯罪案件作为工作的重点,扩大适调案件的范围,提高适调案件的调处成功率,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在“诉调对接”机制方面,大力推行诉前调解、协助调节和委任调解,做到能调则调、案结事了,提高调解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区中心与相关部门继续完善“访调对接”、“纪调对接”、“组调对接”机制,健全规范“劳调对接”、“援(法律援助)调对接”等新机制建设。通过对接机制的建立,真正实现化解矛盾纠纷资源的再整合、调解职能优势的再联合、调解合力的再聚合,实现调处中心与部门职能优势的互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整体效能。
⑷与时俱进、服务重点的专项调解机制:伴随城市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开始大量出现,诸如劳资纠纷、医患关系紧张、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问题。调处中心针对这些问题成立了专项小组,具体调解某些方面的问题,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
⑸奖勤罚懒、激励上进的量化考核机制:对大调解工作责任进行细化、分解,并把全体区属成员单位、区四套班子带班领导、机关干部、调处中心工作人员等凡是参与调处工作的单位人员均列为考核的对象,建立了职责明确、奖惩分明、具体量化的考核制度,促进了成员的责任意识和上进意识。4.大调解的内容框架
⑴一个宗旨:就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两个基点:就是整合资源,整体联动,这也是大调解的核心特征。
⑶三免原则:就是大调解以无偿、利民为特征,实行免费咨询、免费调解、免费服务。
⑷四项职权:就是党委政府赋予调处中心矛盾纠纷受理调处权、分流调度权、调处督办权、综治“一票否决”建议权。
⑸五理机制:对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和限期处理。
⑹六级网络:市里设大调解指导工作委员会,县、乡两级设调处中心,村(居)建调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有调解小组,调解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若干矛盾纠纷信息员。市、县级由信访部门具体负责,乡镇以下由司法机构负责。⑺七道程序:指接待受理、组成调解庭、调查、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调解协议书、结案存档、跟踪回访。
⑻八项纪律:不准以任何形式进行有偿调解服务;不准在接待和调处过程中对当事人态度生硬、冷漠、推诿;不准徇私枉法,违法调解,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准在调处过程中接受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吃请、礼品或提供的其他利益;不准超时限调解或久拖不决;不准泄露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损害当事人名誉;不准在调处过程中和调处结束后压制、打击报复当事人;不准与法律服务人员相串通,以介绍案源牟取私利。
⑼九项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有关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研究制定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和考评办法;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矛盾纠纷受理和分流处理工作;组织指导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主持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组织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听证对话;组织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举措;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稳定工作信息,定期分析并通报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完成上级和同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⑽十项制度,主要包括:领导值班接待和首问负责制度,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矛盾纠纷受理、分流和归口管理制度,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报告制度,矛盾纠纷办结报告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调解员培训、考核和管理制度,责任倒查追究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二、大调解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南通大调解的产生
2002年5月,南通市崇川区区委、区政府就辖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作了专题研究,当年9月,在任港、城东两个街道辖区的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之间试行实施民间纠纷交接分流制,2003年4月25日,南通市决定在启东市及通州市张芝山镇、海门市刘浩镇、如东县掘港镇、如皋市如城镇、崇川区钟秀街道等8个乡镇(街道)作为首批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试点单位。2003年8月,市委市政府根据试点街镇的实施效果,决定将这种调节模式推向全市140多个镇街。2003年底,主城区崇川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立,人员单独列编,财政也独立运算。
(二)大调解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建构大调解机制是深化人民调解制度改革的需要
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民间调解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调解工作虽然一度有所弱化,但依然为解决大量新出现的各种民事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调解工作符合中国国情,应当继续加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确立调整,民间纠纷表现出许多特点,原有的人民调解工作范围、组织形式、队伍素质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传统的乡(镇)、村、组三级民调网络,对于涉及许多部门新的矛盾纠纷,明显缺乏权威性和协调能力。民调队伍也因此不断弱化。2000年到2002年的两年中,南通市基层调委会减少了2677家,专职调解员减少了25750人。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村里民调待了岗,企业民调下了岗,乡镇民调转了岗”现象。形势逼迫党和政府必须改革旧的调解体制。2.目前中国国情急需建构大调解机制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高速发展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城市化的加快,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种矛盾突出、多发、复杂,而法律规则及程序处于高度不确定或不健全的状态,为了适应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纠纷解决机制必须有所创新。
在当前社会转型大环境下,我国的社会问题呈现出类型多样化、诉求利益化、成因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极力化的特点,传统调解机制由于缺乏弹性和忽视对个体利益的关注等原因,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大调解机制就是在这种改革呼声的召唤下产生的。3.建构大调解机制,符合世界各国非诉讼解决方式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适应了世界司法体制变革的趋势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概念源于美国,原来是指上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现已引申为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或机制的总称。我国的人民调解,仲裁以及行政机关的调解均可称为ADR。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法治发展历程后,相继兴起ADR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与他们的诉讼机制一起构建起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欧盟目前正在制定一部适用于欧盟各国的《纠纷解决法》,联合国也在起草倡导适用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文件。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许多国家认同的较好方法之一,成为当今各国司法改革的一种趋势。
法治化过程的综合性决定了纠纷解决方式同样应当多样性,我们在进一步完善诉讼纠纷解决功能的同时,应当以法治化为大框架构建起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大调解等多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
三、当前大调解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开始阶段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大调解而言,也自然如此。挑战也是机遇,若能接受挑战,发展机遇必然接踵而至。尽管大调解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长足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该机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调解员大都非专业出身,基本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化而来,可能有调解的激情和热心,却很可能没有专业技巧和方法。而一个调解员的技巧和方法在调解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新颖的民间纠纷,如果人民调解员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没有一定的政策、法律知识,难免会“和稀泥”。就算纠纷当时解决了,也难免日后复发。另外我国人民调解员年龄普通偏大,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调解员行列,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2.对接不平衡、资源整合不到位
大调解的核心特征就是“整合资源、整体联动”,也是大调解的生命所在。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缺乏整合的现象。虽有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却有部门利益的存在;虽有法律的约束,却有有法不依的存在;虽有社会参与,却没有严格的监督和考评体系。
3.我国现行人民调解制度,缺乏从保护公民利益的视角来研究的理论成果
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焦点都放在平息矛盾、预防犯罪、教育群众,很少在保护公民权益方面提出系统理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利益的多元化,各种矛盾纠纷复杂。如果要彻底地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就必须切实维护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行政化色彩浓厚
区调处中心是正科级的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利益关系和协助关系微妙。一方面,它的运作严重依赖政府,经费依靠政府拨款,业务受司法部门指导,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为行政编制,容易出现严重的官僚化趋向,最终会使得调处中心像个“政府衙门”,影响了调解的质量和效果。5.制度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
大调解实行的是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的体制。这种体制下,可能会造成行政权力介入司法领域的现象的出现。如果行政介入司法,既得利益者反而会强化自己的已有利益,那么最终反而不利于实现社会公正。此外,在当前形势下,大调解还没有自己的法律地位,也缺乏相应的立法。因此南通大调解也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机制和途径,所有的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思路,“临时抱佛脚”,没有形成制度化。很多机制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也影响了调解效果。
6.调解资金缺乏,是制约人民调解发展的瓶颈
调解人员的工作经费和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解决。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解决人民调解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在开始阶段,由于所调解的对象不多,介入问题简单,经费使用还绰绰有余,但是随着大调解的进一步发展,调解对象开始增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越来越难,经费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但调处中心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拥有收入的事业单位,很难随着规模的扩大而让政府增加投入。这种情况在镇街基层调处中心和社区调处站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在社会转型时期,要确保人民调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调解工作经费应该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四、对大调解机制建设的相关建议 1.提升人员素质,建立一流的调解队伍
及时调整、充实人员力量,加大了督查指导力度,使司法行政机关在大调解持续性的推进工作中继续发挥担纲挈领的作用;与相关高校深度合作,在理论上寻求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支撑;强化预警排查机制,创新联动机制,实施督查机制;通过建立人民调解员培训基地、实行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开展培训,加大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大调解的质量和效果。扩大个人工作室数量,放大辐射效应,为大调解走向专业化、社会化作出有益探索。积极吸纳高素质青年人才进入中心,为组织输入新鲜血液。2.兼顾整合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
坚持调处中心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公检法司之间的关系,不以行政关系介入司法进程。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提高协调的质量和速度,推动相近部门联合值班制建设。
与社会团体和媒体取得良好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受社会和公众密切关注的部门,并借此建立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对话机制,促使调解备受各方关注和评论,使调解纳于社会监督之下。3.加快机构在社会系统当中的角色定位
调处中心的未来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朝着政府方向迈进,成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种可能就是朝着社会方面迈进,而成为社会非营利组织。在欧美等发达地区,调解组织大都是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而在当代中国,调解组织大都是半官方机构,有着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这种体制好处是能起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民众解愁”的协调作用,而直接的政府拨款使得调解经费有着可靠来源。考虑到两个方面的特点,现在全国出现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值得推广。一方面机构作为社会中介组织,能够避免官僚化趋势的出现,另一方面能从政府获得可靠资金来源,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4.制定部颁规章, 规范人民调解工作
在总结几十年来人民调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应对人民调解员的产生、人民调解程序、人民调解协议的制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的纪律等进行具体规范, 以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推动相关方面法制建设,使调解活动有法可依。规范各职能部门在大调解当中的作用,防止推诿扯皮、有法不依、行政压制的现象发生。进一步理顺大调解、人民调解、信访调解之间关系,对调解工作进行整体设计,使得调解工作“有来必受,有受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公”。5.落实运作经费,提供切实的财务保障
经费是调解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政府所拨付的款项必须得到妥善利用,防止滥用、不明现象的出现。同时政府应该根据机构调解的效果和数量予以专项拨款,并同时建立相应的严格的审计体系。同时在社会化进程中,应该拓宽筹资渠道,保证调解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南通市创造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实际上是对传统人民调解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人民调解的扩大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04——2007年四年间,崇川区各类调处中心共受理纠纷8417起,调处成功8265起,成功率达到98.19%。好的经验、做法自然应该加以学习和推广,当然不足之处应该加以改进。相信大调解机制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篇:南通博物苑植物调研报告
南通博物苑植物调研报告
1.概况:本次调查是关于“园林设计与实训”课程的一次调研报告。要求对南通博物苑的植物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主要是了解植物,认识植物。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加深我们对植物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植物,并了解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时间: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
3.调查范围:南通博物苑内各种植物以乔木,灌木为主
4.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现场拍照,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5.调查成员:姜怀(组长)、蔡雨生(讲解)、尚金钱(记录)
6.指导老师:刘琛
7.正文
(1)、本次调查虽然力求详尽,但我也未能做到面面俱到。难免有挂一漏万。
(2)、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博物苑里的植物品种太多,所以 1
我们主要以乔木,灌木为主。
(3)、植物配置和组合方式多样,本次调研也大略叙述。
通过本次的调研活动,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
会,提高合作能力的机会。其次通过这次的调查,才知道自
己对植物了解实在太少。这次学习之后,自己感觉也一饱眼
福,那么多的植物,还有很多珍稀物种尽现眼前。还有很多
奇形怪状的树,它们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令我万分赞叹。
从这次学习还了解到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是大有所在的,比如说优化环境,药用价值,作为观赏功能等。此外,植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要爱护
花草树木,让植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生
活环境。本次小组分工明确,每位成员各尽其能。对本次调
查唯一不足的地方是,自己专业知识太少,对植物了解甚少。
在今后要多多学习,多多观察,加大对植物的了解更好的应
用植物。
报告人:姜怀
班级:艺术114
学号:110905422
日期:2012年11月9日
第五篇:南通 扶贫 报告
南通市“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建议报告
南通市扶贫办 2010年11月8日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所在,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年是我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最后一年,为全面掌握我市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政策建议,研究制定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近日,我办组织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农户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7年底,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建档立卡农户共有16.45万户,涉及人口30.01万人,分别占全市乡村总户数和乡村总人口的7.7%和5.1%。经过两年努力,至2009年底,已脱贫贫困人口18.61万人,脱贫率达62%,按序时进度完成了省下达给我市的脱贫任务。今年,我市各地从1月1日起将农村低保每月标准提高到210月以上,实现了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做到全覆盖,剩下的11.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今年底可全部实现脱贫。
二、我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苏发[2008]12号)要求,通过强化领导、结对帮扶、项目支持和财政扶持等手段着力提高经济薄弱村发展水平,大力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初步形成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新特色。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加强机构建设。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后,我市及时充实和调整了南通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市级机关部门“双帮”工作联络员制度。各县(市)区也都理顺了扶贫工作职能关系,加强了扶贫工作力量,海门市和启东市还专门抽调专人成立了扶贫科,提高了对扶贫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二是加强组织推进。市里分别在2008年底和2009年底召开了全市结对帮扶工作现场推进会和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脱贫攻坚工程的第一责任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主要目标和相关责任。各县(市)区也加大了推进力度,如东县在今年5月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提出今年将消除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绝对贫困现象,消除无稳定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空壳村”,使三分之一的村统一经营收入达到20万元。三是加强信息交流。市扶贫办不定期地编发《南通扶贫工作简报》,及时宣传报道我市扶贫工作动态、介绍经验做法、推介先进典型,为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加强信息沟通搭建了平台。
(二)建好基础台帐,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开展调研,摸清基本情况。2008年初,市扶贫办会同市统计局、民政局,组织县(市)区开展了农村贫困人口快速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市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状况、组成结构和致贫原因等情况。二是建好台帐,掌握动态数据。2008年5月,根据省统一部署,市扶贫办又会同市统计局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省下发的工作方案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在具体操作中重点把握好入户调查、统一公示、分级审核控制、资料更新等关键环节,同时组织对全市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抽查,有效地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台帐的质量。如皋市、通州区的建档立卡工作还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目前,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做到了户有表、村有册、县镇有电子台帐,为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明确帮扶对象、落实帮扶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监测脱贫进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开展结对帮扶,实行整体联动。脱贫攻坚工程开展以后,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在市级机关开展部门单位帮村党员干部帮户活动的实施意见》(通办发〔2008〕42号),组织市级机关93个部门结对帮扶93个经济薄弱村,93个部门的所有党员干部与帮扶村的贫困户结对,据统计,2009年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筹措用于“双帮”工作的资金达1729.3万元,其中单位筹资616.4万元,争取项目资金695.3万,党员干部个人捐助91.6万元。各县(市)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动部门、单位、企业的社会力量与经济薄弱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如皋市开展了以“帮村帮户”、“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脱贫共建工程,组织344家机关事业单位及1009家企业与331个村挂钩帮扶,组织全体公务员、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共5375人结对帮扶5329个贫困户,做到帮村与帮户工作全覆盖。仅2009年如皋市镇两级帮扶单位及个人共投入帮扶资金及实物折价达4669万元,其中帮扶村集体3452万元,资助贫困农户1217万元。通州区组织全市30家重点企业与30个区级经济薄弱村、940家规模企业与120个镇级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其中仅2009年对30个区级经济薄弱村的帮扶投入就达到455.24万元。到目前为止,我市所有的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各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结对共建或帮扶。
(四)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脱贫步伐。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市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速实施农村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通委发〔2009〕8号)和《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通委发〔2009〕9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促进村级集体(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扶持政策措施。各县(市)也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措施:如启东市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明确由市财政和镇财政共同投资建设设施大棚和养殖棚舍,零租金或低租金提供给贫困户使用,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海门市出台政策对农村贫困户减免水利工程水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减免贫困家庭学生中小学课本费,减免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等。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海安县对20个经济薄弱村连续扶持三年,每年每村补助20万元,用于贫困村各项事业建设。通州区、海门市财政每年分别安排300万元和150万元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各县(市)区农村低保五保提标扩面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补差水平同步提升,目前我市各县(市)区的农村低保和五保的标准均已超过每年人均2500元。今年初,市委农办、市民政局、市统计局还专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程与农村低保衔接工作的通知》(通委农〔2010〕20号),将未脱贫的以及已脱贫但需低保支持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中,确保今年全部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脱贫攻坚工程任务。
(五)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评价机制。我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将结对“双帮”工作列入对市级机关各部门目标责任管理、机关作风建设考核体系,并作为部门和单位争先创优、领导班子考核、机关公务员考核、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还被纳入到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中,并在年底时考核评选出三个县(市)区政府和七个市级机关部门作为“扶贫开发与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海安县把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各镇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达小康工作考核,实行月跟踪、季查评、半年小结、考核兑现,环环紧扣,保证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如皋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平时考核累计积分,作为年终共性考核重要指标(30%),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与评选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挂钩,有效推动了结对帮扶工作的开展。
三、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一是已脱贫建档立卡农户收入仍然偏低。据对我市08和09年已脱贫农户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已脱贫农户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刚好达到2500元的脱贫户数占总脱贫户数的19.6%,收入在2501—3000元的占比达到64.9%;二者合计占比达84.5%,这部分已脱贫农户的收入来源非常不稳定,极易因为生病、自然灾害、子女上学等因素而返贫。二是农村低收入群体仍然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农村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人口可望今年消除,但按照联合国确定的1天2美元的发展贫困线(除维持基本生活外,还有最基本的教育、医疗所需的支付能力,年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标准,我市农村还有20%左右的农户和人口的收入低于发展贫困线(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农民人均收入样本户资料),下一步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二)村级集体经济依然困难。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较低。2009年,我市村级集体收入6.76亿元,村均39.59万元,但在全市1708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有 820个,集体经济收入在10—20万元之间的还有331个,两者合计达到1151个,占全市总村数67.4 %,这些村村营收入很少,基本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在运转,其中2009年有670个村收不抵支,占总村数的比重达39.2%,这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2年村营收入达到或超过20万元以上的村的占比超过80%的目标还比较远。二是村集体负债普遍沉重。目前,村级集体收入渠道减少、刚性支出日益增多,形成了村级债务居高不下的态势。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村级负债总额为6.77亿元,村均负债达到39.65万元;其中涉农债务为2.45亿元,村均14.34万元,全市1708个行政村中涉农债务为零的只有856个。而随着农村六件“实事工程”建设的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等,村级债务反弹压力更加沉重。
(三)结对帮扶工作力度依然薄弱。目前我市各级虽然都启动了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活动,但从效果上来说却是参差不齐,部分县(市)区的结对帮扶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对村级建设发展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缺乏对贫困户培植“造血”功能的指导。另外市级机关部门“双帮”工作开展以来,少数部门和单位对“双帮”工作也不够重视,部分单位认为结对帮扶就是过年过节给一些慰问金、送一些粮油等,虽然此方式也投入了不少财力,但只能解决贫困家庭一时之需,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还有不少部门单位存在着“年初下来认认门,年中下来看一看,年底总结听汇报”的现象,对贫困群众缺少感情,把结对帮扶活动作为市委、市政府布臵的一项临时任务来对待,帮扶工作还不能做到要常态化、制度化。
(四)财政资金投入依然缺乏。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证明,农村贫困人口无论是否具有劳动能力,他们的脱贫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但我市各级财政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据省扶贫办2008年数据,苏北有脱贫攻坚任务的25个县(市)区财政安排的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达到21109万元,平均844.36万元,其中有10个县的财政资金安排超过1000万元,而财政状况要优于苏北地区的我市,六县(市)同期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一共只有1100万元,平均183.3万。另外在市级财政方面,我市也没有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同属苏中地区的扬州市级财政安排为每年200万元,泰州市为每年500万。2008年初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我市的农村贫困总户数和总人口要占到苏中地区的一半以上,扬州、泰州两市2008年和2009年的脱贫率均高于我市。
(五)扶贫工作力量依然不足。自2007年底市扶贫工作职能从市民政局调整到市委农办以后,各县(市)区扶贫工作的职能也相继作了调整,工作关系得到初步理顺。但扶贫工作职能调整到农办系统后,没有相应增加人员、编制和设立专门处室,而农办系统近年来陆续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土地纠纷仲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等新的工作职能和任务,原本就普遍存在人少事多、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各级农办只能抽出少数同志兼职从事扶贫开发工作。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扶贫开发机构建设仍不到位,力量显得非常薄弱,协调推动工作十分困难,与扶贫开发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
四、我市“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仅是一个阶段性胜利。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相对贫困现象不可避免,并将始终存在。让贫困人口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市实现基本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因此,要继续把扶贫工作放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和救济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以实现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将农村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为南通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障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将农村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对其实施保障式扶贫;对农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通过帮扶帮助其脱贫致富。通过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确保全面实现“十二五”扶贫工作目标。
(2)坚持区域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实施区域开发帮助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镇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扶贫到户,实施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区域开发与到户扶贫整体联动,探索建立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3)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将扶贫开发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户的扶贫开发事业。通过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广泛参与,努力构筑社会帮困新格局。
(三)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要实现以下目标:努力消除农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各县市区提出的“十二五”目标基本上也是5000元),有劳力的贫困户要通过开发式扶贫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无劳力贫困户要全部纳入到农村低保和五保体系中;经济薄弱村面貌明显改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包括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超过50万元达到80%以上。使我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
2011年是我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具体考核目标是:完成农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包括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超过20万元以上的村达70%以上,50万元以上的村达40%;组织开展新一轮市级机关与各县(市)区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活动。
(四)工作措施
1、继续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意见》(苏发[2008]12号)要求和我市的努力,今年我市将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未来两年省里将继续在苏北地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对苏中地区没有下达任何目标任务,但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农民人均收入样本户资料分析我市农村还有20%左右的农户和人口的收入低于发展贫困线(人均纯收入5000元),下一步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工程的模式,明年继续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低收入人口的台帐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县(市)区和镇(乡)有电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组织对台帐内容进行更新,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
2、坚持开发式扶贫战略,进一步增强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一是积极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农业增收。对有意愿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贫困户,可由财政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建设设施大棚和养殖棚舍,零租金或低租金提供给贫困农户使用,帮助其增加农业收入。帮助对自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贫困农户,各地在提供土地流转服务时,要优先提供服务,促成流转。土地流入方要保证在流转期内优先安排贫困农户参加劳务,使贫困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和劳务双重收入。组织贫困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由个人缴纳的保费,可通过财政补贴或帮扶单位支持予以帮助。二是帮助贫困劳动力提高技能,实现转移就业。全面建立农村贫困户未转移就业劳动力申报登记制度,全面摸清有劳动能力贫困农户的就业要求、培训愿望、个人技能和身体状况,逐村逐户建立台帐。对贫困农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力,扶持其自主选择参加适合自身情况的工种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贫困农户家庭未外出就业、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在乡青年,鼓励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教育,落实补助政策,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千方百计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率。三是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继续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新型实用的农业技术,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高农民素质、知识水平和致富技能。同时通过向农民赠送科技书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通过增加科技立项、发放扶贫贷款等,支持农户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园、扩大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帮带提高示范带动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头作用。四是积极改善经济薄弱地区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速农村保障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风险抵御能力。首先要加快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各级财政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十二五”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建立农村低保和五保标准的的增长机制,不断增加农村低保和五保资金投入。其次要加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补助力度。将农村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按规定需由个人缴纳的参保费用由政府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贴。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患大病重病的,要及时予以救助。第三要加大贫困户临时救助力度。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防止“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农村困难群众,以及因大病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由各级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最后要认真落实农村贫困残疾人帮扶措施。对农村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人的重残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参照当地低保标准给予全额生活救助。
4、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坚持扶贫到村、帮扶到户。继续组织市和县(市)区级部门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行部门单位结对到村、党员干部帮扶到户,各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目标、一挂五年、不脱贫不脱钩。要求各单位要切实重视结对帮扶工作,选派协调能力强、有事业心的党员干部具体负责对口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工作。针对经济薄弱村的实际情况和本部门单位的优势,加大帮扶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集中解决阻碍结对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参与制订发展规划,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帮助贫困农户开展生产增收、致富脱贫。加强对部门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帮扶工作实绩要纳入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综合目标考核,兑现奖惩。
(五)保障措施
1、加大组织领导和考核力度。各级党委、政府是本地区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大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臵,做到认识再提高,思路再创新,工作再深入,措施再具体,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加大考核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列为各县(市)区和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严格奖惩。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大报告本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并将扶贫开发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将与其综合目标考核、机关作风建设考核相挂钩。
2、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市本级财政要参照兄弟市的做法,安排扶贫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各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以奖代补。根据“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的进度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的标准,确保农村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农村低保和五保体系,同时继续加强对经济薄弱镇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3、加强经济薄弱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培养锻炼干部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提高经济薄弱地区干部组织领导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经济薄弱村为重点,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大力加强“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经济薄弱村“有人办事”的问题。提高村级财政转移经费补助标准,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努力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各级组织、宣传、扶贫工作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对经济薄弱村干部开展培训教育,帮助他们强化宗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策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4、加强扶贫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鉴于扶贫开发工作工作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我市各级要建立起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和要求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机构,充实扶贫工作力量,不断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为全面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扶贫开发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各方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