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根据《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调研文章评比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本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广昌工作实际,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广昌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广昌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承载功能加快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特色内涵日益显现,城市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是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18平方公里,人口达11.47万人,城镇化率达47.04%。二是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城镇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2.8?%;
县城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2平方米,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7.45公里;
建成区先后建成2个广场、6个公园游园。园林绿地总面积达401万平方米,绿地率43.08%,绿化覆盖率4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6平方米。其中,新人民医院、新二小、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汽车站、荷源公园、体育中心等投入使用,莲花大桥、顺化大桥、雁塔大桥、半岛大桥等建成通车,滨江壹号、城南农贸市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业,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已成为聚集人口、资源、产业的最大平台。三是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6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填埋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76.59吨。城市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同时,完善了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新市民在城市安居落户。
一、工作成效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一年有提升、二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的工作目标,结合自身发展定位,研究制定了《广昌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确定了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各项任务,安排了163个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分2019年之前、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四个阶段逐年分步实施。
2.主动作为,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初显。抓住城市“双修”机遇,先行启动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特别是投资1.8亿元实施了一河两岸城市“双修”工程,涵盖河道疏浚、道路桥梁工程、节点改造、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立面改造等多个方面。目前,已建设了全长30公里的滨江绿道系统、占地84亩的半岛公园、占地130亩的湿地公园、43.3万平方米的绿化和风雨廊桥、沿江路沿街立面改造等项目,高标准建成城区公厕6座。
3.强化考核,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充分调动城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制定出台了《广昌县综合整治“两违”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有效打击“两违”行为。深入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开展了市容环境重点难点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净化”行动、户外广告专项治理、铁皮棚专项治理、车辆乱停乱放专项治理,拆除占道经营夜宵棚、户外大型广告牌及非法抢建“两违”等违章建筑,有效改善了市容环境。坚持“网格化区划、动态化覆盖、精细化管理、目标化考核”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分块管理、网格到人、责任到人的方式,建立标准明确、责任细化、考核公平、奖罚分明的网格目标管理体系,全力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城区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4.市场运作,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启动实施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ppp项目,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由北京首创环境投资有限公司采取“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负责我县县域内全部生活垃圾的清扫、收运及处理,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同时,强化工作考核,实行一月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金拨付的依据。
5.做大城投,资金不足瓶颈有效破解。将投资公司从一个单纯的投融资平台做成以实体经营为主的国有大型集团,下设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土地收储开发公司、砂石公司、混凝土搅拌公司(以黑料为主)等。特别是通过将河道的采砂经营权直接许可给城投砂石公司,由该公司对河砂进行统一开采、销售,实行国有化经营,再将城投砂石公司河道国有采砂权质押给银行变成现金,质押出来的资金再循环用于项目建设,打通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双向转化途径,激发了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2019年3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县砂石公司发放了首笔“采砂权质押”贷3.2亿元,目前融资金额已达5.3亿元,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县城市建设工作还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蝶变,但还存在不少管理盲区、工作死角,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交通运行尚需提升。首先城市快速路系统尚未形成,支路线网质量严重不足,尤其在河东老城区,支路作为生活性交通的主要载体,道路宽度、密度远远低于交通运行需求。建设西路、顺化渡、竹庭路、盱江一路等道路都还存在着断头路现象,没有全面打通,导致解放路、建设路、西沿河路一遇节假日在重要交通路口就堵车。城市分区间交通仍是日常交通的主要来源,新城对老城在功能上的高度依赖使得连接新、老城之间的顺化大桥、莲花大桥每天产生大量的车流,两座大桥并不能满足高峰期车流需求。此外,城市公交上座率低,次要道路没有覆盖,线路不够合理。县城国境交通量大,外围交通分流不力等问题仍然存在。
2.旧城用地功能有待优化。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广昌和许多城市一样把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构建城市框架、建设新区中,城市呈现出外向扩张的总体发展态势的同时,在老城中留下了老街、白莲市场等城中村,城市规划区内由于历史原因仍有部分工业企业存留。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房屋建筑错综复杂,部分空地处于密集建筑之中,无法形成成片拆迁,造成零星空地利用率不高。
3.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完善。一是污水管网覆盖不全。老旧城区如胜利街、后塘、吴家岭、北门、清花塘、顺化渡、吴家坡等没有实行雨污分流,城区排水管网中存在雨污管网错接、漏接、雨污分流不彻底、主干道有管网但支管“毛细血管”未打通等问题。县人民医院旁小河未建设污水管网。部分背街小巷道路狭窄,人行道破旧,如公园路、子暄北路、竹庭路、文渊路、莱山路、鼎祥路、思贤路等;
森林公园、莲花广场、市民公园是广昌县人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森林公园、莲花广场、市民公园环形路满足不了市民走路的需要,需改造成彩色沥青游步道,森林公园健身器材不足满足不了市民健身的需要。
4.城市整体形象有待提升。一是规划编制相对滞后,前瞻性、指导性、衔接性不够,执行力度不足,建筑布局没有章法、随意更改规划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建筑布局混乱,预留地、一户一宅规划水平不高,导致房屋建筑布局较为随意,规划层次、外观设计较为混乱。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沿街店铺店招杂乱无章,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以及农贸市场脏乱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仍存在着供电、移动、联通、电信、网络管线空中悬挂,影响形象和城市安全。
三、工作建议
1.突出产城融合。坚持城市与产业“两手抓”,在抓好城市形态的同时,积极抓好城市的业态,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产城融合的路子。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培育和发展彰显特色的产业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繁荣,夯实城市发展根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补足服务业短板,杜绝一味地“退二进三”,防止出现“二产搬出城、三产没进城”现象。
2.突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既要注重新城建设,更要关注老城改造。一方面,通过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抓好新城建设来提升老城改造的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老城改造来促进新老城区的均衡发展,提升广昌城市建设的整体形象。一是抓好新城的提质扩能。紧紧围绕“高端时尚都市区、商业商务核心区、绿色生态宜居区、休闲娱乐功能区、优质服务集聚区”的目标定位,注重资源整合利用、资金使用效率,注重建成率、配套率、达标率,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加快形成比较成熟的城市形态,成为城市建设的“高地”和核心区。加快城市双修、雁塔新区基础设施、农商大市场、建材大市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市容秩序治理,全面推进“归行划市”,大力整治占道经营、出店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流动摊点,规范店招广告牌匾,打造沿河西路、建设东路两条示范街,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二是加快老城的改造提升。老城是广昌最宝贵的历史资源、最厚重的人文积淀,保护老城就是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改造老城,必须改得经典,实现改善环境、提升功能与彰显古今交融城市风貌的有机融合。改造老城,既要保持老城肌理、老城风貌的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也要合理嫁接现代功能设施,加快区域有机更新,让老城区的居民也能充分享受到现代生活。加快棚户区改造力度,全面完成羊面岭、顺化桥头等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全力推进老白莲市场、老政府、老党校片区棚户区改造,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背街小巷治理,对金钟岗、二中老食堂、杨家坊、鑫莲名苑等部分路段道路进行改造,方便市民出行。对背街小巷路灯进行改造提升,采用太阳能光源,实现照明全覆盖,全面消除“蜘蛛网”式拉线式现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座城市人气旺不旺、产业集聚度高不高,不在于城市规模大小、能级高低,而在于综合环境的优劣。因此,必须加快补齐城市基本功能不全、综合环境不佳这一短板,使之与城市的地位相适应、相匹配。一是合理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均衡布局教育、医疗、购物、文化、体育、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实现就近即可享受入学、就医、健身、休闲等公共服务,不仅解决好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也使之成为集聚人气商气、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抚州投资兴业的城市名片。加快推进河东新区农贸市场、雁塔新区幼儿园、旴江镇中心幼儿园、中医院医养结合大楼等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提升交通畅通功能。加强交通体系建设,启动实施旴江东岸沿河大道(顺化桥—老河东桥段)道路工程、抚河(旴江)东岸滨江东路建设工程、竹庭路、旴江路建设工程,对建设西路、团结路提升改造,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大“六车”整治打击力度,持续打击“拐的”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面杜绝大车进城现象,查处无牌无证车辆。三是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建设河东新区、大世界农贸市场、石屋下、消防西路、建设西路、广莲路等公用停车场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夜间开放,着力解决老城区、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方便市民生活出行。四是深入推进城市“厕所革命”。新建羊面岭中转站、沿河西路邮政局对面、沿河西路顺化桥头、沿河西路上下堡安置房、雁塔新区“三馆”、滨江东路、宴公岭中转站等8座公厕,完善提升现有城市公厕卫生环境,着力解决城市公厕少、群众如厕难问题。
4.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建设高品质城市,说到底就是优生态、做文化,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清水、望得见绿荫、记得住乡愁”。一是改善水环境,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和河道清淤,积极推动滨水空间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特色塑造的有机联动,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让一江清水造福广昌人民。同时,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实施城区排水管网混接及运行状况调查工程,摸清城区排水管网管线资料,根据排查结果进行管网整治和改造。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不断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率,力争2021年达到95%以上。二是提升绿化水平,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在规划上注重城市绿地的保障,在建设上加大城市绿化的力度,提升改造现有小游园,新建一批街头游园、街头绿地,打造城市绿肺,打造绿化通道,使城市更多见绿显绿、绿意盎然。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千万不要拆一片、建一片,要留出空间来建设公共绿地。三是统一风格风貌,加强建筑风貌治理,强化城市房屋建设管理,提高城市房屋建设水平,充分体现广昌建筑风格和审美要求,项目设计风格原则上已以中式为主,外立面采用灰白颜色配以部分米黄色,以全坡屋顶进行规划建设,不得再采用平面屋顶。
5.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城市“三分建、七分管”。一个城市,建设固然重要,但管理好更重要。要突出科学管理,加快构建管理优化、执法规范、文明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智慧文明城市。一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载体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智慧广昌”项目建设,整合现有信息化设施功能,避免信息化建设碎片化,打破信息孤岛。二是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按照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实行分片包干,把城市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责任到人,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集中一段时间,分片区、分街道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店招乱挂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三是开展城市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园林县城等城市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的开展助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6.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同步推进、同步提升城乡发展,形成整体优势。提升工作担当,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城郊结合部环境优化。按照“新九通一平”要求,加快完善园区道路、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进医疗、金融机构、通讯网点等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园区形象,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城,打造城市经济重要增长极。将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龙头工程来抓,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增强城市发展新优势。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注重城市建设的精致性、紧凑性,注重城市内涵和功能,在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环境上实现新提升,不断提升经济品质、生态品质、设施品质、人文品质、治理品质、生活品质。
7.鼓励全民参与。群众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的成效要由群众评判,过程更需群众支持。切实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把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宣传到每家每户、每个单位,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支持配合这项工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认真倾听广大市民在城市建设上的所思所想所盼,尤其要针对群众关心的工程质量、进度和拆迁问题,以及大规模施工对交通出行、城市环境、绿化保护的影响,统筹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争取人民群众对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把广昌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8.拓宽投资渠道。主动加强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争取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规模,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以及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贷款支持,保证一定的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依法依规开展ppp合作,促进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联动。要加快县投资公司转型升级、组建集团化公司步伐,做大做强投资公司,通过有效运作,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有序开放环境卫生保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渣土清运等市场,实行运作市场化、管养专业化、服务规范化。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特色街区、城市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篇: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精致扬州
——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市“提升城市品质”课题调研组
(2009年11月)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9月下旬以来,围绕‚加快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进一步坚持和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主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部门联动等方法,对城市品质的内涵、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意义
城市品质,是城市精神品位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统一体。城市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的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生态保育、构建和谐的战略之举,是顺应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一)提升城市品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 的家园。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4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纵观人类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最初以高墙深池、重城壁垒为基本形态,以安全为本的阶段,到之后以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等为基本功能,以经济为本的阶段,再到当前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提升城市品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关注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提高,又关注人们心理满足、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的丰富;既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关注人们的创造生活;既关注量的‚更多‛,又关注质的‚更好‛,推动城市发展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二)提升城市品质,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的战略选择。城市是具有完整而先进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区域和基本社会单元。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城市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重视衣、食消费的温饱型消费向谋求住、行条件改善的享受型消费转变;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一个城市或地区则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调整升级期和城市化快速扩张期;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城乡发展基本实现一体化,因人们追求生活品质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递城市化现象。当前,扬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2008年,扬州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这不仅意味着扬州经济开始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也标志着人们生活进入追求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城市功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舒适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自觉推动城市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单纯满足生产需求向生产、消费并重转变,由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转变,促进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提升城市品质,是进一步彰显扬州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扬州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历文化名城,历史上几度繁兴,人文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烟花三月下扬州‛、‚绿杨
城郭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居‛等经典诗句,无不生动揭示和高度概括了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独特个性与城市魅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内涵,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市民百姓,城市面貌变化得到广泛认同,城市和谐发展进入全新境界,古今辉映、水绿相依、精致和谐的城市个性进一步彰显。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一系列的荣誉奖项和各界的广泛认可,大大提高了扬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标志着扬州城市建设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立足新的起点,推进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必须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明确城市建设发展新的标杆、新的要求、新的定位和新的路径,系统谋划,整合资源,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努力使我们的城市规划更精当、建设更精致、管理更精细,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更加彰显,城市的活力、魅力、吸引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城市品质正主导着城市发展的方向,而评价体系则是城市发展的‚指挥棒‛、‚动力源‛和‚校正器‛。构建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导的评价体系,把提高城市品质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评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对引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虽然目前城市品质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衡量指标,但学术界和地方政府都对城市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如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可供我们借鉴参考。
1、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研究并提出。课题组指出,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将宜居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导向性科学评价标准,共为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六个方面、27个子项,每个子项又包括若干指标。此外,还有4个综合评价否定条件。
2、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2009年,《了望东方周刊》联合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市长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了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其调查对象为中国城市竞争力前50强城市,调查内容包括文化号召力、城市凝聚力、形象传播力、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教育发展力、商务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信息推动力等十大指标,每项指标又包括若干子项。
3、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
把‚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今后五年杭州的奋斗目标,并将奋斗目标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实践,成立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并开展测评。杭州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共分为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
4、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和谐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凝心聚力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将建设幸福江阴作为该市‚十一五‛期间的中心工作,并建立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其中,主观评价指标为江阴百姓话‚幸福‛民意问卷调查,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围绕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等‚五个好‛设立了5个子系统,共38个指标。此外,江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年)》。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品质的多元性。通过对上述四个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富裕度‛,‚商务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和‚经济生活品质‛以及‚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等侧重于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和‚环境生活品
质‛以及‚处处都有好环境‛等侧重于对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评价;‚社会文明度‛、‚公共安全度‛,‚文化号召力‛、‚城市凝聚力‛、‚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和‚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以及‚天天都有好心情‛等侧重于对城市文明、和谐程度的评价;‚生活便宜度‛和‚文化生活品质‛以及‚人人都有好身体‛等侧重于对城市生活保障服务水平的评价。简言之,即大家普遍认为城市品质主要包括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和生活品质等四个大的方面。
(二)扬州城市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考虑到城市品质的全面性、完整性以及扬州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扬州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生活品质等五个方面(共19个子项、60个指标,详见附表一)。其中,产业品质既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提升产业品质,必须注意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阶段相一致,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市民创业、就业需求和收入水平提高的要求相适应。建设品质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突出标志。提升建设品质,必须重视生产生活功能的配套和完善,重视城市独特个性与品位的彰显,尤其是重视并处理好规划的精当、建设的精致和管理的精细等问题。环境品质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直接体现。提升环境品质,必须重视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匹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
态的共生。社会品质既是城市的活力、凝聚力、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提升社会品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主民意,关注民生民安,立足于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安全、提升社会文明,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品质是城市品质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最终目标。提升生活品质,必须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着手,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使得这些服务能够被方便地享受。
三、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分析
围绕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社会品质、生活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通过资料分析,并委托扬州统计调查队、市旅游局分别对200名市民、200游客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力图对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和清醒认识。
1、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够强
近年来,扬州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GDP 1573亿元、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26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与2002年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两番”。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指标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98元,列长三角16城市第15位、全省第7位;人均消费支出11562元,列长三角16城市第15位、全省第7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00多元。此外,扬州支柱产业以配套产品为主,龙头企业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链条不够粗壮;
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业化提升不快,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这一点从游客回答‚最初知道并想进一步了解扬州‛问题可以反映出来,选择瘦西湖等旅游景点的占76%、历史文化名城占58%、唐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占50.5%,而认为扬州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只占6%;27%的游客对扬州的旅游商品感觉不太满意,居所有选项的第一位。
2、城市外在形象认可度较高,古城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城市‚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得到彰显。市民对名城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强。调查显示,市民和游客对扬州城市大环境认可度较高,市民认为城市建设高度合适的在70%以上,游客和市民对街景设计的满意率分别达79.5%、93.5%。
与此同时,古城成为扬州最大的城市亮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投入巨资整治古运河,修缮了一批老街老巷和名人故居,新建、改建和修缮了一批博物馆。据调查,当被问及对扬州的第一印象时,74.5%的被调查游客选择‚富有文化气息的古城‛;82%的市民、87.5%的游客认为扬州城市的总体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很有特色‛,市民认为扬州城最有特色的街区是‚东关街、东圈门,国庆路、甘泉路、广陵路及古运河沿线的老城区‛。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家认为城市建设中最有必要的也是古城保护。据调查,当被问及当前城市建设最需要做的事情时,本地市民回答位居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古城保护与更新和老小区、城中村整治,分别为52.5%和29.5%;外地游客为城
市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与更新,分别为31%和27%。
3、城市环境有了较大程度改善,仍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打造,启动‚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新建了200多个公共小游园,老百姓出门走300米到500米就能进入一个绿色休闲空间;启动瘦西湖活水工程和瘦西湖扩容工程,为整个城市打造了一片大‚绿肺‛。许多市民反映,与几年前相比,现在扬州的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城市更美了。连续几年,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达97%以上。调查显示,市民和外来游客对整个城市的大环境比较满意,其中市民和游客对扬州空气质量的满意率分别达到88%、96%,对扬州水环境的满意率分别达到65%、93%,对扬州绿化情况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1.5%、95.5%。
虽然市民和游客对城市大环境满意度较高,但从具体公共场所和居民生活场所等小环境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对支路、背街小巷等的管理和环境卫生评价不高。在调查中,认为居住地附近环境‚一般‛的市民比例最高,占被调查人数的41.5%。
4、市民具有较高文明素养,但距文明优雅尚有不小距离 市民文明素养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品质也需要通过市民的行为习惯、素质品格得以表现。提升城市品质,最终落脚点在市民,关键是要培育文明优雅的扬州人。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
形象有了极大提升。市民公德意识不断提升,市民对公益事业、弱势群体的关心扶持不断增强,涌现了刘应启、徐兆华等一批“扬州好人”。调查显示,市民所在社区都不同程度地组织过各种活动,在提高居民归属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公德意识。
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随着扬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部分外地居民涌入扬州发展,部分城郊居民成为市民。但是,其中一些人进入城市后文明素养并没有随之提高,一些地方不文明的顽疾仍未根除。调查显示,市民认为文明水平提升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是“拾荒、摊贩等无固定职业的外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 “„城中村‟的农民”,市民认为最需要改进的排在前五位且选择率都在50%以上的不文明行为分别是:“随地吐痰”、“棋牌室太多”、“乱丢垃圾”、“乱涂乱画、乱贴牛皮癣”、“占道经营、马路市场” ;其中,棋牌室和占道经营问题除与市民素质相关外,还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游客认为扬州市民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名列前三位的是‚行人闯红灯、随便穿马路‛、‚出租车拒载、乱掉头、乱停车‛和‚车辆过斑马线不让行人‛,这三个选项恰恰都不在扬州市民最关注的不文明行为前五位,说明扬州市民的法规意识总体上还不高,有必要对全体市民强化交通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大执法管理力度,切实提升扬州人的形象。
市民缺乏足够的进取精神。繁华富庶的古扬州在给现代扬州留下名园古宅,留下‚扬州三把刀‛等休闲文化的同时,也给扬州人留下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扬州人身上,最缺乏的是一种
勇于创业、敢于创新、善于创优的开拓进取精神。调查显示,外地游客认为扬州人最典型性格为温文尔雅、精致生活的达66.5%,认为是开放包容、时代感强的只有19%。扬州市民最为看重的城市精神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最近一次关于‚扬州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的调查中,47%的市民认为需要‚开放‛精神、37%的市民认为需要‚创新‛精神。此外,在首届‚市民论谈‛中,大家把‚开放‛和‚创新‛放在新时期扬州市民应具备的市民精神的前两位。
市民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在城市公共服务上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上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政府的创新力、执行力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调查显示,知晓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数和决策程序的市民分别只有38.5%和19.5%,这一方面说明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党委、政府民主决策公众参与方式和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城市功能比较健全,但城市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市的主人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市民评价他们所生活的城市,最重要的标准是安全不安全、方便不方便、舒适不舒适。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功能完善上,城市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提升功能为主转变,从拉开框架、拓展空间为主向优化布局、提升形象转变,既完善城市功能、改善
了投资环境,又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了民生需求。
畅通扬州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虽然89%的市民认为居住地周边交通‚很方便‛或‚较方便‛,但是,扬州市区一些公共交通设施和一些路段(如文昌中路京华大酒店至老市政府段)的交通状况尚不能令人满意。在被问及对扬州最满意的地方时,仅有6%的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居所有选项的最后一位;62%的市民认为扬州的公交系统一般,46.5%的市民、56%的游客认为扬州公共停车位不足。就目前市区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来说,40.5%的市民认为是‚车多人多‛,其余60%均认为是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方面的原因,说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交通管理亟待加强。
舒适扬州需要进一步完善。据调查,95%的市民认为扬州现有的商业设施服务能力‚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日常需要。但是,在已经感觉比较舒适便利的同时,外来游客和广大市民认为城市的功能性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市民认为日常生活中不满意、不方便之处主要有‚看病难‛和‚缺少体育锻炼场所‛,认为扬州最缺少的公共设施排在前三位的是 “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包括大型游乐场等”、“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这说明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臵和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备已成为当务之急。
宜居扬州需要进一步改进。2008年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7平方米,近年来有3000多户特困居民、近2000户危房户住上了新房,居民的住房条件、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一些居
民小区和一些住房的功能尚不够完善,大部分居民实现了安居但尚不能称为‚宜居‛。据调查,市民认为居住地附近急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是 ‚公共厕所‛、‚邻里中心‛、‚广场绿地‛,可见一些社区的基本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备,市民对当前城市建设首选老城区、老小区和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占62%。
四、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 提升城市品质,必须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高点定位、塑造特色,务实推进、做优做强。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
城市品质的分化,始于城市定位的分化,始于城市规划的分化,最终取决于所吸纳人群的分化。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就会吸纳什么样的产业、集聚什么样的人群。扬州谋求城市品质的提升,必须围绕‚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和谐宜居、创新宜业‛来展开。
一是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俗地讲就是为城市内部和外部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等。城市功能,是城市品质和价值的表现。近年来,扬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性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按照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按照高品质城市的要求来比照,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除了加快普通城市功能的配套外,要加快建设机场、地铁、城市轻轨等立体化、现代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加快
发展高端的商业、宾馆业、娱乐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以不断满足人的更高发展需求。
二是特色鲜明。这是一个有品质城市的外在表征,差别化的、不可复制的,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近年来,扬州的快速发展和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得益于‚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得益于‚富裕、文明、秀美、法制、和谐‛新扬州的打造,下一步关键是要使优势更优。人文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古城保护和复兴;生态方面,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整治,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精致方面,进一步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精益求精、不留遗憾;宜居方面,狠抓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不到位、不周严的环节;产业方面,顺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高端化、集聚化、链式化、自主化发展。
三是和谐宜居。安居乐业,顾名思义,就是人人有适合自己的住房和工作;在更高的层面上,应当有比较好的社会保障,能够安全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促进城市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的优质化、信息通讯的快捷化等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生活安心、工作舒心。
四是创新宜业。提升扬州城市品质,必须把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摆在重要的位臵,精心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着力营造激励民众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强烈创新创业意识。要在全社会倡导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不尚空
谈、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吃苦精神,永不满足、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宽容的合作精神,重诺践约、尊重规则的诚信精神,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
(二)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坚持以民为先,着眼于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需求,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增强城市对创业者、外来人员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二是彰显个性。以“今天的建筑、永恒的地标”为总体要求,对于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多元素共生、多元素融合、多元素和谐”,坚持“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全力打造“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精品。
三是注重保护。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最大的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多予少取,多做减法,少做加法,采取逐步迁出居民、政府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措施,减少居民回流,减轻古城负荷,降低古城损耗,营造和保持古城特有的人文生态。
四是生态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着力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三个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特别是在未来景区建设、广陵新城建设上,要坚持“最小干预理念”,尽
最大努力保持水域、湿地、地貌、植被的原生性,打造清洁、亲水、清静、绿色、生态的特色旅游区和城市新高地。
(三)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选择
一是着力提升城市产业品质。牢牢把握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抓手,以产业结构提升为衡量标准,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跨越,不断调高、调优、调轻、调绿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把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光源、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及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立与城市特色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着力点,通过强势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等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软件、文化创意、金融、总部经济、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现代商贸等消费性服务业。当前,适应旅游消费大众化、个性化、休闲化的趋势,扬州景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当口,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完善产业体系,‚打造大产业,发展大旅游‛是扬州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大力做强区、县重点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二是全力打造核心景区。加强创意和策划,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具有区域号召力、差别化的重大旅游项目。以蜀冈-瘦西湖景区为投资主体,进一步整合力量、整合资源,给足发展
平台,给足运作空间,给足扶持政策,给足职能权限,通过区划调整、旅游资源整合、部门整合等措施,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造地跨景区、茱萸湾、凤凰岛等、以古运河为串连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板块‛。三是充分发挥古城效应。在充分保护古城的前提下,研究古城资源的社会化保护、功能臵换和开发利用模式,借鉴中外古城利用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进行试点,精细整修部分原汁原味的老街区,选择与老街区契合、与现代人休闲消费方式契合的经营业态。近期,要完善提升‚双东‛二期整治工程,实施街南书屋、冬荣园、谢馥春等项目,保护修缮汪鲁门故居、湖北会馆、小盘谷等,建成南门遗址展示馆、北门遗址公园。四是强化城市的形象策划和营销。要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区域协作,打好‚扬州牌‛,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型;提炼号召力强、朗朗上口的城市营销口号,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推介。
二是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建设品质是展示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扬州当前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强化的重点领域。扬州城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要在区域竞争甚至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保持、发展和创新城市的个性特征和优势特征,摆脱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趋同模式,力求使古城富有历史文化气息,新城体现扬州现代文明元素,实现古城和新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要深化细化规划。根据‚一体两翼‛概念性规划所明确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安排,进一步修编城市总
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善各开发园区以及新城区的控制性详规,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覆盖规划区每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覆盖各开发园区以及新城区的每一块土地,老城区的修建性详规覆盖每一栋房屋。
要改善城市形态。按照‚一体两翼‛概念性规划的要求,科学确定江都、中心城区、西部新区、南部新城、仪征等五大中心的功能定位,深入研究扬州老城区、新城西区、广陵新城、蜀冈-瘦西湖景区、维扬生态城各板块之间的交通体系组织和区域内功能配套,打破行政壁垒、加强资源整合、推进组团发展、促进集约开发。各功能区之间要按‚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原则进行组织,避免城市空间连片扩张和无序蔓延,着力打破城市单中心格局,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同时,要优化城市道路主干网络,严格控制文昌路沿线重大项目、重大功能性设施、大型住宅区的落户,深入研究瘦西湖水下通道的建设,加快推动新宁通高速的建设,在文昌路南北两侧各增加一条真正意义上城市东西向主干道,以快速干道连接城市的各个组团。
要合力打造精品。一是加快打造精品区域。着力打造蜀冈-瘦西湖景区板块、新城西区人工湖板块、广陵新城‚京杭之星‛板块、开发区‚二城‛板块、蒋王片区板块等城市特色精品区域。二是着力打造精品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打开的历史和可以阅读的文化,建筑的品位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总体品质。要加强对城市重点部位重点地标性建筑的研究,科学布局。三是倾心打造精品环境。重点加强门户节点、主次干道、河道沿线的景观塑造。加快推进友谊路、扬子江路、大学路、江都路、江阳路、运河路等路段两侧街景整治。城市设计要体现专业化的精神、人文化的情怀和国际化的视野,充分体现出建设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生活在这座城市市民的尊重。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保护‚江、湖、河、城、园、林‛相融相生的城市格局,发挥水系丰沛、江河湖密布的天然优势,提升扬州城市的自然品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重点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做好‚水‛‚绿‛两篇文章。
要继续实施城区河道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水文化,是现代城市独具魅力的赋情景观,也是城市生态品位的重要载体。要在今年实施乌塔沟分洪河道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古运河南门广场至通扬桥、大王庙至五台山大桥、大王庙至京杭运河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综合整治沿山河东段、沙河等。2011年前完成北护城河的景观建设、环境整治和功能提升,打造充满古典韵味的文化艺术长廊;2014年前完成小秦淮河景观及功能整治,使之成为古城宁静幽雅的滨水休闲街;初步完成二道河、蒿草河步行系统和沿河景观打造;完善古运河风光带,并使之延伸到三湾地区及扬州闸地区,再现‚碧水清波‛的怡人胜景。同时,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要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实施扬子津生态公园、廖家沟
生态公园、蜀冈风光带连接、润扬森林公园完善等项目建设,提升现有河道、道路、园区绿化水平,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着力营造‚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自然生态格局。同时,加快实施蜀冈西峰西延工程,进一步拓展瘦西湖景区生态空间。
要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城市之间申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了解,目前我省无锡市已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南京、常州、宿迁等市都在积极申报。今年11月,我市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计划。当前,我们要对照目标,深挖潜力,通过强力的组织、科学的规划、扎实的措施,大力推进创建工作,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以上,争取早日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打造青山绿水、花果飘香、和谐宜居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针对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全覆盖,提高城管案件的处臵速度和结案率,对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背街小巷管理不到位、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设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并实现归口管理;推进市区主要道路保洁管理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背街小巷市场化保洁水平,认真落实门前‚三包‛等责任制;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家具‛管理体系,按照公共设施增量化、非公共设施减量化、便民化、美观化原则,用5年左右时间对‚城市家具‛进行全面规划改造,打造扬州城市管理新品牌。
四是着力提升城市社会品质。社会品质是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是‚和谐、创新、有序‛,涵盖城市的创新精神、管理效能和保障品质等内涵。
要提升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范围和水平。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渠道、社会舆情收集管道、矛盾化解平台,着力提高市民对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的参与度,让市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决策咨询、民主监督等,增强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城市更稳定更和谐。
要构造稳定、和谐、创新的社会结构。扬州要打造高品质的精致城市,必须着眼于社会结构问题的超前研究,重视推进中产阶层人群的扩大,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从引进的角度看,要重点引进高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重点引进投资、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从产业的角度看,要着力调优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选择,吸纳以高校毕业生、职技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产业工人。
要培育文明、优雅、大气的市民群体。重视市民文明习惯和文明意识的养成和强化,着力涵养与城市历史风格相一致的市民素质。一是重拳出击。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文明规范知晓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月度专项整治活动,严管重罚、强行入轨,革除各种不文明的陋习,培养文明、健康、规范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创建。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单位和社区为主体,巩固突击活动成果,多途径提
高各类人群的综合素质,促进政务文明、职业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工商户经营文明、外来人员生活文明等。三是全面提升。扎实开展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把‚文明、优雅、大气‛内化为广大市民的群体性格,为提升城市品质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体基础。
要营造浓郁、经典、高雅的文化氛围。一是扎实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编制实施《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专项规划》,加快完成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学派纪念馆、扬州书院博物馆等12个新(扩)建项目。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快建设北护城河‚绿色文化休闲长廊‛、双东、教场‚商贸民俗风情文化街区‛和‚唐城、宋夹城文化展示区‛。鼓励身怀绝技的老一辈艺术家和工艺大师收徒传艺,使地方文化和特色技艺得以延续光大。三是认真办好‚扬州讲坛‛、‚新知学堂‛、‚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堂‛等。要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养成全民阅读习惯,打造‚书香扬州‛和学习之城。
要塑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历史上,扬州就是一座勇于开放、善于接纳、崇尚创新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竞争与合作不断交融的今天,这种城市精神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要充分利用鉴真、崔致远、普哈丁等先贤名哲的深远影响力,加强与亚欧各国城市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放大‚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的品牌效应,拓展扬州走向世界的广度与深度。
要打造高效、廉洁、勤政的政府团队。城市公共服务品质
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构件。塑造以‚廉洁高效‛为特征的政府形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民主,完善法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管理品质。要继续推进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机制,重视政府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机关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使行政的过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要创新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提高政府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效率,建设责任、法治、阳光、服务型政府。要确立高效服务的宗旨,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服务民众的根本,大力整合部门行政资源,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实现政府服务‚便民、高效、规范‛。要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五是着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质,核心是以人为本,给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使人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一是加快老小区改造。目前全市有300万平方米的老小区改造任务,房管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加快制定改造计划,多途径筹措资金,确保在5年内全部整治到位,力争提前完成。二是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我市城中村面广量大,近几年要重点整治城市主干道周边、景区周边和城市核心区内的城中村,迅速改善城市环境。城中村改造要实施项目化管理,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以便筹措资金,加快实施进度。要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市主要区域的城中村改造任务。2010年重点围绕规划局列出的26个地块推进整治。三是狠抓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结合推进农村‚三集中‛,推进农民居住进社区,主要采取农民公寓、农民新村和老庄台综合整治三种形式。科学编制城郊环境整治规划,加大城郊环境综合治理投入,加强城郊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绿化造林等工作。四是加快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2014年前,老城周边所有老旧工业企业全面实施“退二进三”,对宝塔湾、太平闸、沙北等区段的企业要重点研究、重点突破。适度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邗江开发区北区的城市形态和功能更新。
要进一步畅通城市交通。对于城市内部顺畅通达的交通体系建设,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能用管理方案解决的问题,不用技术方案解决;能用技术方案解决的问题,不用硬件建设方案解决。针对扬州交通的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和东西向交通的拥堵的状况,从管理的层面看,必须着手研究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朝九晚五‛制度,迅速改善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情况。从技术的层面看,交警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交通拥堵中段人流情况的定量分析,研究科学的、系统化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方案,特别是要对红绿灯进行科学设臵,条件合适的商业街区十字路口,可借鉴目前新出现的对角线通行法。从硬件投入的层面看,一方面,加大公交优先投入的力度,完善公交网络,加快公交车投放和车况改善;另一方面,按照完善内环、沟通
二环、打通三环的要求,加快城区路网体系建设。至2014年,完成文昌路东延、扬江路改造、328国道辅道改造;向西改造实施扬仪路(仪扬河路),加强与仪征的交通联系。
要加快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城市的主体是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快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游泳馆、演艺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以及健康保健中心建设。要加快实施‚无线扬州‛二期工程,争取2—3年内实现全城无线上网。要大力推动‚市民卡‛整合资源、数卡合一,让市民有一张卡不仅可以乘车、游园、购物消费,而且可以社保缴费、公用事业缴费,甚至可以储存个人信息,作为身份认证。
要完善社区组织、配套社区功能。一是建设社区组织。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发挥各类组织和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以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鼓励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二是构建便民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元,重点建成一批大型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商业网点、医疗中心、中小学、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功能性设施。结合市区街道布局,2011年前各区建成大型便民服务中心两个以上,中心用地规模控制在20亩左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同时,建立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网络,市区三年实现‚全覆盖‛,将其建成具有基本服务职能、居民使用便利的社区功能中心,配套社区医务室、便民超市、警务室、图书馆等功能设施。三是完善社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居民,发展覆盖广、功能全、质量高和管理优的精细化社区服务。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实现‚一门式‛、‚一站式‛、‚一卡通‛服务。积极动员社区中的党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政府87788000服务热线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构筑方便、就近、舒适的便民服务圈,加快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自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
五、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看到上海、广州、南京等相当多一线城市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素质、推进创业就业、建设健康城市等方面,实施了扎实有效的推进举措,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调研组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加紧出台《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以群众为参与主体,每月一个重点,持续开展包含以下十二项主题在内的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共建美好家园。
(一)“碧水蓝天”关爱环境行动
1、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突出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制定治理规划,完善环保设施,加大治理力度,落实长效措施。
2、争创国家级品牌。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工作。
3、倡导绿色生活。深入开展绿色环保宣教活动,让市民自觉养成家庭生态化、消费绿色化、垃圾分类化等良好生活习惯,争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二)“装修家园”市容美化行动
1、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小贩中心,引导流动摊点入室经营,集中管理。推进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容器等环卫设施的建设与更新。
2、“城市家具”更新。‚城市家具‛主要包括邮电箱、果壳箱、电话亭、休闲座椅、休闲小品、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等城市环境设施。2011年前,对市区30条主要道路的“城市家具”进行规划改造;到2014年,“城市家具”的规划改造覆盖市区所有主次干道。
3、城市视觉环境提升。城市视觉环境包括灯光亮化、户外广告、街景美化、城市绿化、幕墙清洗、沿街建筑物外立面改造等城市空间环境。一是加强户外广告和店牌店招管理,提高户外广告、店牌店招的档次。二是全面提升城市亮化水平,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现代化的亮化体系。三是统一清洗、出新、改造沿街建筑物外立面。
4、商业业态规划。细化主要道路、重要地段、旅游景点、游览线路、宾馆饭店等窗口地区的业态经营规划目标,明确业态标准,打造一批特色专营街区。
(三)“扬州欢迎您”旅游推介行动
1、加快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快古城、瘦西湖景区、茱萸湾和各个县(市、区)旅游产品的整合;打造一台富有扬州地域文化特色、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精品,丰富城市夜游;提升旅游宣传品的制作水平。
2、抓好深度营销。①提炼鲜明的城市宣传口号;②充分利用节庆、媒体和热点事件做足旅游产品的营销;③制作一部高品质的城市形象宣传片;④打好‚名人牌‛,扩大国际旅游市场;⑤发动广大市民,以写一封信、发一封电子邮件、发一条短信等形式,对外宣传扬州,邀请亲朋好友来扬旅游。
3、推动区域合作。建立“市县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和城市整体形象推介;加强与华东片区、国家一类旅游城市的产业联动。
(四)“公交优先”城市畅通行动
1、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公交专用停车场,设臵城市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加快公共交通和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公交优先通行权。
2、加强管理与激励。加强对公交车营运的监管,保证公交服务质量;加大公交企业新增公交车辆资金的专项补贴;落实城市公交企业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补贴政策。
3、市民行动。大力宣传‚公交优先‛计划,引导并鼓励市民选择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开展‚公交日‛活动,鼓励市民每周乘一次公交车出行,少开一天私家车;倡议政府机关工作
人员市内公务选择公交车辆。
(五)“关爱生命、年轻10年”健康行动
1、完善健康服务。完善覆盖全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2、加强健康管理。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逐步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在社区建立离(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
3、推进重点活动。① ‚劝阻室内吸烟‛行动。全面实施公共场所禁烟制度。② ‚万步走‛行动。引导市民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一万步左右的健身活动,倡导职业人群加强日常健身锻炼。③‚学会应急自救‛行动。组织开展各类应急自救基本技能的培训、测试和演练,提高市民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能力。
(六)“就业在扬州”行动
1、建立健全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城乡各类自主创业人员,实施积极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征集发布创业项目。
2、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快孵化器创建、创业项目采集和就业扶持工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和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70%。
3、建立创业培训机制。建立健全面向各类劳动者的创业
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多个产业、行业的创业培训基地;推进创业培训市场化。争取每年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
(七)“做文明优雅的扬州人”行动
1、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做文明优雅的扬州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革除各种陋习,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三管六不‛活动,即管住自己的口,不随地吐痰、不口出脏言;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乱贴乱画;管住自己的腿,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花草。开展‚安全出行、不闯红灯‛、‚主动排队、主动让座‛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市民遵守社会公德、有序排队、主动让座、文明乘车。以‚文明出游,从我做起‛为主题,培养市民文明旅游、文明游园的良好习惯。
2、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对人素质形成的特殊作用。对家庭提倡‚三个一‛:每个家庭有一个书架,陶冶情操;每个家庭养一盆花草,亲近自然;每个家庭有一项体育运动(音乐)器材,休闲娱乐。同时,利用社区图书阅览室、科普宣传栏、健身点、老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加快建立功能齐全的社区文化阵地,让更多居民享受社区的文化设施;利用‚四进社区‛、‚市民课堂‛等活动,让居民坐在家中享受文化大餐,提升素质。
3、加强“城市文明”行动舆论引导。在《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开设城市文明宣传专版,在广播、电视开设专门
时段,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现象。
4、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取2011年前创建成功。
(八)“我爱我家”社区建设行动
1、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垃圾箱、公共厕所、市民健身绿地、邮政报刊亭、便利店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整治社区卫生死角,改造、修补破损道路,安装路灯。加强社区绿化、美化,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2、延伸公共管理。强化社区卫生、劳动服务、文化宣传等机构建设,实行资源共享。推进基层派出所工作重心向基础管理工作转移,完善社区警务室。推进法律服务到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帮扶活动。加强社区内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开展‚邻居节‛等活动,推进社区群众关爱互助,构建和谐社区。
3、推进社区民主。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机制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社区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和社团民间组织。
(九)“与文化遗产面对面”行动
1、全力推进大运河和瘦西湖申遗。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建设性破坏‛。以‚永远的母亲河‛、‚瘦西湖——扬州的眼睛‛等活动为抓手,鼓励市民自觉保护古运河及瘦西湖周边生态环境。
2、大力推动市民与文化遗产“面对面”工作。推进扬剧、32
扬州清曲、扬州评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加强广大市民的感性认识。定期免费对全体市民开放文化博览城建设的所有场馆。定期举行大型系列展览、推介,充分利用网站、刊物等媒体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3、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大师评级、作品评奖、‚大师带徒‛等形式鼓励其传承和发扬;梳理文化遗产目录,做好各类文化遗产展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十)“充电进行时”学习型城市创建行动
1、开展“读书月”行动。鼓励每个家庭每个成员每天读书1小时,每月读一本经典,发表读书心得;在社区建立图书、报刊阅读中心,定期开展市民图书交流活动;引导并鼓励网上阅读。
2、推进学习资源共享。免费开放市区所有图书馆、阅览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现高校图书、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实现科技局科技文献平台的免费开放;继续发挥‚扬州讲坛‛、‚新知学堂‛等载体的教育功能,丰富讲座内容。
3、加快创建学习型城市。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等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一)“爱满扬城”关爱行动
1、广泛开展慈善救助工作。发扬扶危济困、关爱互助的精神,以‚慈善一日捐‛、慈善讲座、慈善表演、慈善拍卖等系
列公益活动形式,鼓励企业、市民、各类社会团体捐款、捐物,助学、助残、助医、助老、助困;鼓励市民无偿献血。
2、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开展‚常回家看看‛等主题活动,感恩父母、关爱老人;以社区关爱的形式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3、建立各类爱心组织。建立青年志愿者、党员义工、城市志愿者队伍,开展‚爱心人物‛、‚爱心家庭‛、‚爱心社区‛、‚爱心企业‛的评选,传递爱心、撒播文明。
(十二)“平安扬州”创建行动
1、维护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及时获取预警性、内幕性情报信息,提高维护稳定的主动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城市防控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社会面防范控制能力。
2、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深入开展城市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提高网上发现处臵、侦查打击和防范控制能力;强化公共安全管理,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和消防管理措施;加强预警防控能力建设,提升政府应急处臵和综合服务水平。
3、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法治文化产品和品牌。
第三篇:休闲旅游品质提升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这为我区发展休闲旅游,加快旅游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区作为我市旅游发展的排头兵,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如何先行先试赢得先机,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积累经验,作好示范,实现新一轮跨越,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略。
一、旅游新时期发展的积极现状
1.旅游经济实力稳健提升。旅游因佛而生,以海而兴,渔•港•景一体,人•佛•侠一脉,自然与人文、海洋与陆地相得益彰,我区围绕建设“一流的群岛型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目标,按照“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创新突破,全区旅游产业总体保持着高位运行的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超18%,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超20%。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达1378.11万人次,创旅游收入89.5亿元。近年来,旅游亮点频出,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旅游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立足资源特色,近年来我区委托国内外著名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完成了《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岛旅游总体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海钓旅游产业规划》、《区块开发定位概念性规划》、《夜排档概念性设计方案》、《定位分析和概念性规划》、《海度假区规划》、《概念性规划》等大量各类各层次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按照区委确定的一个定位:坚持“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的旅游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来推进我区旅游业的升级和硬软环境建设,旅游布局均衡发展局面逐步形成。2011年我区旅游项目投资达11亿元。
3.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我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全区目前共拥有国家4A级、2A级旅游区各2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4个,“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个,全国环境优美镇/乡3个,旅行社已发展至39家,星级饭店23家,同时配有大批社会饭店、接待中心、家庭宾馆,接待总床位2万余张,导游800余人,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公益服务机构旅游服务中心实现网络、窗口、电话三维发展,服务中心在区内主要交通集散地及、、、等主要景区累计布点13个。同时,积极贯彻地区首个地方标准《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设立了一批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标志。通过广泛征集设计完成了旅游形象logo。此外,我区致力于酒店设施的提升。目前,在建五星级酒店共有5家,其中按五星标准建设的有6家,海中洲国际广场大酒店2011年年底预计可对外营业,东港丽笙大酒店、东方大港国际广场、鲁家峙阿鲁亚大酒店、绿城威斯汀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预计在2013年均可建成对外营业。
4.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多年来促进产品转型、升级的积极举措,我区已初步实现了由单一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体系转型,休闲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发打造了“沙雕故乡”、“金庸笔下”、“世界第一渔港”、“东海极地”、“中国主题钓岛”等特色岛屿,培育推出了中国国际沙雕节、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金庸武侠文化节、佛茶文化节等大型节庆产品。旅游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发展到了现在的22个渔俗接待村(新型社区),432户渔家客栈(家庭旅馆),2500多张总床位的规模。我市第一家围绕海洋产品精深加工推出的工业游项目旅游食品工业游已运营两年,累计游客接待30万人次。根据2010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休闲度假旅游的比重已经提高到了24.6%,购物、娱乐分别提高至12.8%、6.7%,旅游产业结构在发展中均有积极向好的调整。
5.旅游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以“海天佛国东方渔都”、“时尚海洋自在生活”为主题形象,坚持开明开放促开发,精心举办一系列大型节庆赛事,巧妙采取旅行社委托促销、旅行社组团奖励、推介酒会、互动式现场促销、“走出去,请进来”、多元媒体强化宣传、旅游区域合作、与央视共同举办大型晚会以及策划瑞典“哥德堡号”来访等新闻事件,既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宣传促销成果,拓展了客源市场,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多种经济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中。2008年以来,我区持续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投放旅游形象广告、在湾大桥延线制作了高炮广告,今年,又根据可预想的大桥对自驾车出行方式的刺激,在沪杭交通电台上投放了整点报时、自驾车广播征集组团、2011版地区地图图文宣传等广告和活动,确定了“五个一”制作目标,即一首旅游歌曲、一张宣传碟、一批宣传图册、一组旅游商品、一个图库。
总体看,全区上下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旅游发展越来越关注,加快旅游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开发建设力度越来越大。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加快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真正迈入开放、竞争、联动的大桥时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
从2009年开始,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和粤、浙、鲁等省份的带动下,“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在多个省份相继得以推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把旅游与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相结合,将覆盖范围扩展到休闲的多个领域。在此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结构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
从旅游方式构成来看,自助旅游已成规模。国内游客中,单位组织占5.63%,个人或亲朋结伴自驾车占48.93%,旅行社组织占45.44%,自助形式的休闲旅游方式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旅行社团队旅游。
从出游时间来看,假日游仍是市场主力。每逢假日,游客出游期望和消费需求仍十分突出,在周末双休日、法定假日期间,我区客源集中比重尤为突出,假日经济拉动需求非常明显。今年以来,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端午、中秋等小长假形成多个旅游小高潮,商业、餐饮、购物等在节假日持续火爆,经济型酒店和有特色、高品质的度假酒店更受欢迎。
从旅游目的来看,中短途旅游依然红火,乡村旅游产品倍受青睐。乡村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民俗节庆吸引着大批城区游客,各旅游景区推出的休闲体验旅游项目成为市场新卖点。
从出游类型来看,个性化旅游受宠。当前旅游者获得旅游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以网络和媒体为主渠道、同时参考旅行社的线路安排的旅游选择方式正在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在线组团、拼游、网游、背包游、互助游等成为年轻人度假方式的新选择。
三、旅游适应新时期的忧患所在大桥开通、新区建设给旅游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是显而易见的,如可进入性极大改观、真正融入最佳旅游圈、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文化、人才等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等等。有“经济”就有“不经济”,这里重点对大桥时代的存在问题和挑战作一个分析:
1.接待容量上的压力。连岛工程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激增游客进入总量,甚至出现客流“井喷”,而且从、、三大客源集散地过来的游客会更多地选择陆路以大巴或自驾车的形式进入。目前,区全年游客接待量已经突破1380万人次,估算实际游客为600万人,除去因台风、大雾、大风等特殊天气停航天数,全区日均客流量2.4万人,高峰日过5万人。如果按照日客流2.5万人、6.4人次/辆平均承载量计算,将有4000辆左右的旅游大巴、自驾车停放城区(包括东港和)。目前,城区(东港和)床位12712个,其中星级以上酒店床位3471个,餐饮业桌位13600个,城区已开辟出的车位1500左右,另据交通部门统计,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5万辆,并以日均7辆,年均20%的增幅迅速扩张,同时全区还拥有非机动车10万多辆。虽然蜈蚣峙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成,但实际停车位仅在5000个左右;城北客运中心,最大容量也只有220辆,对这日益增长的自驾车需求来说缺口会日渐增大,车流量和客流量剧增带来的治安隐患、管理难度、承接压力,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都将进一步加剧,直接挑战的环境承载极限。
2.行业竞争上的弱势。连岛大桥使与地区连成一片,特别是与基本形成一体。地理上天然壁垒的消除,使本地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地域主人翁优势逐渐弱化,转而需要迎战来自周边发达地区同行的激烈竞争,特别是企业对的同城化战略竞争,经历一次全行业的优胜劣汰考验。旅行社与宾馆的生存危机尤其严峻,当前我区的旅行社规模普遍较小,高素质导游紧缺,国际旅行社还未突破“零”,宾馆可选择余地小,同星级的宾馆房价远远高于,宾馆管理上未有一家知名品牌引进,这些都置我们于劣势。而的现状是:星级酒店已经超过200家,其中五星酒店9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占总数近一半,全球十大酒店集团中已有7家落户,饭店业整体结构趋向高档化;汉庭、如家等具备一定水平的经济型酒店在已达70多家;正在建造和准备兴建的五星级饭店20多家。根据旅行社调查信息,同样为挂牌三星,4月份,的房价平时为170,周末180,适中的价格平时需要250,周末高达350元,是的两倍,若是高点的,如海中洲,平时价格也达到了350,周末则需要430元,比的挂四还高(高出50元左右);“五一”等假日期间,的三星酒店在250元左右,则在550元以上,差距可见一斑。
3.弹性消费上的同质。购、娱是衡量一地休闲度假旅游发达与否的两大标志性产业,也是提升旅游消费水平的弹性所在。当前,这两者在我区的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8%、6.7%,虽相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横向比较,还是明显低于全省水平,且趋同周边地区,特色不足,同类同质显见,而档次又明显不如等周边城市。交通顺畅,游客来得方便,离开也相应便利,对购、娱消费的地域选择性更为宽广和灵活,如果不尽快在特色上做文章,打出打响自己的品牌,不仅外来消费不能保证,本地消费力也将出现外流。
4.人力资源上的紧迫。现在,我区的景区在拓展,高档宾馆、酒店在增加,旅行社在发展,这都需要从高到低大量的人才,但现有人才难以满足需求,人才跳巢现象严重,人力资源严重紧缺。相对于,我区为欠发达地区,所谓人往高处走,一旦与成为同区域竞争者,旅游人才流失问题将更加严重。
四、休闲旅游的发展战略和机制保障
1、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与临港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清澈见底的海水、碧空如洗的蓝天是海岛旅游发展的关键,而这也是海岛旅游的最大弱项。为此,要继续加强船舶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基地化、生态化改造,最大化减少生态环境影响。同时,明确功能分区,确定一批以海岛旅游为主导的重点海岛、岛群和海域,对应限制其他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对其他非兼容性的产业则应积极迁出。
二是处理好与城镇渔村互促共建的关系。独特的海洋文化景观和浓郁的海岛民俗风情,已成为游客海洋度假休闲的主要旅游目的地,而特色的渔家客栈地处核心风景区又价廉物美,逐渐成为自驾车游客食宿和休闲的主选。不少海岛已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和渔村,需加强海岛城镇旅游功能的培育和拓展,如具有海岛特色的酒店酒吧、休闲会所、特色购物街等。同时,以知名旅游开发商为主体,加强对风景美丽的渔村整体包装,作为度假酒店,提高现有建筑物利用率;对其他渔村,可鼓励渔民发展渔家乐或家庭旅馆,但需严格限制“现代化”扩建,避免影响整体风格。
三是处理好与周边海岛分工协作的关系。国外好的海岛旅游经验告诉我们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休闲度假胜地是要经过整体规划、统筹开发并逐步实施形成的。海岛旅游开发也应包含周边相邻的海岛、岛群和海域,保留旅游发展所需的必要纵深与空间。同时,加强景区内部海岛间的分工协作。对开发时机尚不成熟的海岛加强保护,对已开发一定程度或近期将重点开发的较小海岛,可按照“一岛一策”模式,委托不同开发商个性化、整岛型开发。考虑到海水质量、临港产业影响等因素,可按照“近普远高”原则进行,即近岸海岛以大众化旅游为主,远岸海岛以高端化旅游为主,形成适当区域分工。
2、在发展过程中加快构建四类体系
一是构建便捷交通体系:一要统筹发展道路交通、水路交通和空中交通,加强岛上路网、水陆接点、公交场站、停车场的建设等,开辟大桥复线,增设桃花与山之间的船艇班次,优化山机场至蜈蚣峙码头的线路设计,扩建长途客运场站,配合市层面加快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旅游门户蜈蚣峙慈航广场建设,实现各个海岛、各景区之间旅游交通的紧密衔接与畅达,并赋予交通以旅游的功能,使旅游交通由运力保障型向舒适快捷型转变。
二是构建产品开发体系。11月至次年4月都是海岛旅游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季,要开发海岛“民俗风情游”、“饮食文化游”、“乡村生态游”等多种多样的特色旅游,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淡季游客。在加快建设大众海钓游、海鲜美食游、度假会展游、海洋文化游、群岛海上游、渔村渔家游、禅修体验游、佛教文化游等“八大游”精品旅游项目方面创新发展举措,开发培育一批休闲度假类品质,海洋文化、海岛特色浓郁的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五个精品项目建设:一是游艇、邮轮。推进以、鲁家峙、游艇基地为重点的地区的最大海上游艇基地建设和邮轮码头建设,包装推出海上环岛游、海上区际游和国内中程游等邮轮旅游精品线路,今年上半年将建成蓝堡国际游艇会,并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游艇展,并在各海岛布局并建设游艇码头;启动西岙国际邮轮码头;二是大众海钓。发展短平快旅游项目,实施白沙、桃花、三个大众海钓基地和东极海钓基地二期建设,把发展休闲海钓产业作为旅游新的增长点。三是旅游文化产业。《印象》旅游文化大戏已正式公演,下一步要重点做好营销推介工作。同时要加快建设建设,目前已完成概念性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投资近80亿;鲁家峙“创意岛”项目年内正式启动。三是体育公园建设。大平岗体育公园力争在今年五月正式投入运营;大桥南侧和松帽尖围垦区域的体育公园建设要实质性推进。四是登步岛等南部诸岛一体化旅游开发要抓紧推进,开发内容包括桃花湖的论证、岛际桥隧工程建设、登步岛整体开发等。五是东港区域的滨海景观及新业态打造。重点启动渔港夜游、渔人码头建设、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等
三是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在竞争日益激烈大环境下,旅游市场需细分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构建高效的营销平台。紧密融合招商和营销,围绕“群岛·”品牌,在形成整体营销合力、拓展重点目标市场等方面创新发展举措。重点做好两篇文章:一是创新营销载体的文章,积极开展有效、针对性旅游营销,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专场招商推介会,招商与营销互为促进;推陈出新创办游艇展、渔港文化节等旅游会展及节庆活动,多策划宏扬地方文化的新闻事件,聚焦眼球。二是全面接轨,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与、、等地在旅游理念、产品开发和服务方面的接轨,进一步提高我区旅游形象。
四是构建强大的人才队伍体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岗位培训、人才招聘等方面创新发展举措,构建旅游产业的人才梯队。重点抓好“两借”工作,即借脑引智,充分发挥旅游专家顾问团的作用,并以其为载体,通过搭建平台,整合区内外旅游人才资源,加强专项课题研究,推动海洋旅游进一步发展;借智育才,加强与旅游大专院校合作,创新旅游专业招生模式,理顺旅游用工制度,建立实训基地,创出一条从业人员培训上岗的新路子。
3、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五种机制
一是规划实施机制。目前,我们的旅游规划很多,但规划的科学性、详实性、权威性、连续性有待增强。建议委托世界级权威机构组织编制海岛旅游规划,规划执行由市级部门进行,但需接受独立专业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监测和评估,并由人大问责,为规划严格、持续执行摸索新路。
二是分工合作机制。先进旅游发展经验表明,建立政府、协会、企业间密切的分工合作机制至关重要。对我们而言,政府在委托专业机构制定规划后,可进一步把具体旅游项目通过招商、招标等形式交予专业旅游开发商,开发商在政府监督下严格按规划进行项目布局、业态选择。对属国家所有的港湾、海岛等旅游资源,政府可通过以资源入股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可持续的收益回报。改革旅游、酒店等行业协会体制,切实承担起政府授权的行业自律、权益维护、人员培训、行业统计等职责。
三是居民参与机制。海岛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中当地居民多是旅游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为此,在海岛旅游开发中也应积极建立起当地居民充分参与的机制。同时以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平台,加强全区人民的旅游理念引导,获得老百姓对旅游业的支持、认同、参与和建设,提高内部拟合度,真正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为旅游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全社会动员共建健康、有序、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
四是社会服务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旅游信息系统,启动旅游数字化工程,健全旅游导引标识系统,完善全市各旅游区服务标识,接轨无障碍旅游,同时提高旅游服务中心公益旅游服务覆盖面和便捷度,完善网上查询、组团、预订、投诉、求助等业务和功能,构建“网上游”键式无障碍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诚信塑品牌、优质为生命、管理重标准”的行业品质提升工程,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旅游的诚信度和美誉度。
五是政府保障机制。在优化旅游环境、推进依法治旅、加强旅游安全、建设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创新发展举措。重点在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即在创新机制、发挥区旅委作用方面有新突破,区旅游局作为区旅委办公机构,要加强与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协调,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旅游责任目标监督考核;在强化合力、构建大旅游格局方面有新突破,动员全社会重视、支持旅游发展,形成政府引导、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并充分利用山的名牌效应,加强金三角区域合作,自己抱成一团,塑造旅游整体强势品牌。
五、休闲旅游需要积极争取的几项政策
一是积极争取便捷的出入境及旅游商品免税政策。近中期主要客源以游客为主,但日、韩、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正成为重点客源。可先行结合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创新便捷的出入境政策,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乘客实行免签证;争取设立免税商店(场),按国际惯例实行境外游客购物离岛退税;争取逐步开放海空航权,开辟机场国际航班或包机航线,开放商务机、直升机、低空水上飞机等岛际航空;开辟国际邮轮航线,拓宽旅游进入通道。
二是积极争取扶持海岛旅游发展的税费政策。海岛旅游开发的回报期较长、风险较大,地方发展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旅游开发意味着对限制乃至禁止周边港口运输、海水养殖、船舶工业等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带来现实压力。为此,建议给予海洋旅游为重点的县市(区)、镇乡(街道)必要的财税扶持。相关扶持资金,可由中央或省级政府通过专项资金、节能减排补偿等方式解决。补助对象除了市级倡导项目外,应将公益类、基础性、生态型以及景区创A评级等规范化工程列入重点补助范围。同时,建议综合考虑各区/县、乡镇/街道的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对地方财政贡献、在全市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确定合理的比例划拨发展资金,扶强帮大,切实发挥旅游业发展资金的实际效用。
三是积极争取实施跨流域、跨产业的生态补偿政策。海岛旅游需要清洁海水作为基础。群岛的陆源污染主要来自,为此,积极向国家争取,把口和海域纳入跨流域生态补偿范围,以控制陆源污染排放,并通过补偿资金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防治。
四是建议制定灵活、宽松的旅游用地政策。①优先安排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重点乡镇在耕地使用指标、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农保田转用指标上规划预留到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引进和实施。②全额返回重点旅游乡镇的土地出让金,以便顺利开展旅游项目的土地征用、居民房屋拆迁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前期工作。
五是建议市级交通部门加大加快城区交通的提升,增加班线密度,改观车型档次,在本岛各城区之间建立特色新型交通设施和旅游专线交通,尤其要增设蜈蚣峙码头等主要交通节点至、等景区的旅游专线班次,使交通集散点与每一景点之间的通达形成“直线”,有效分流客流,实现客流在城区内的高效集散,构建发达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建议放开公交运营市场,改变市汽运公司垄断局面,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线路开发和经营,以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提升公交服务,使其真正成为群众、游客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优质高效地服务、吸引群众和游客。
六是建议构建全市一盘棋、一股绳的整合营销机制,加大对外营销投入,强化市层面对各县区、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的号召力,形成合力,统一打造“群岛”品牌旅游形象。
第四篇:增建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品质
增建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品质
江门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由南、中、北三大片生态绿地,九条微风通道,十块绿心,以及抱拥着江河和诸山的景观绿地与防护绿地构成总体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对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方便群众休闲健身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和城区空间不断拓展,原本处于城区边缘,或位于城中村附近的部分山地逐渐进入建成区内,这些山地大部分未经规划、未纳入园林管理,基本处于荒山状态。而目前我市居民多以公园、街道为主要健身场所,但就公园这一主要活动场地来看,人满为患,城区内公园本来少且小,再被游乐场等圈去一部分,被绿地、假山等园艺需要占去一大部分,真正属于居民运动的空间少之又少。
随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展开,进一步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新的山地公园,促进园林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有力提升城市品质,迫在眉睫。
一、增建公园的必要性
目前,我市综合公园8个,专类公园16个,社区公园49个,带状公园4个,风景区4个以及部分街旁绿地,占地面积约1946公顷。以开发的公园绿地占总绿地面积29%,未开发绿地基本处于荒山状态。这些山地植被较为丰富,景观特征鲜明,是江门市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托山地,打造一批新的市区山地公园,意义重大。
(一)增建一批公园,可大幅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宜居江门
建设。无论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还是国家住建部通过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城市环境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权重在20%左右。而据商务周刊在上海、广州等10城市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评价城市是否宜居,居民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等其他因素。因此,依托自然资源,打造一批高品质公园,全面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国内许多城市为满足市民对环境的需求,千方百计在市区圈地造绿、围丘制景。相比之下,我们拥有广布市区的自然资源,这是依山造园、建设宜居江门最大的本土优势。
(二)增建一批公园,可进一步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水平。我们应借助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历史契机,发挥其带动效应,通过实施一批山地公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凸显江门特色风貌,展现江门城市的特有风采。特别是增建山地公园,广大市民直接受益,可增强市民对举办世园会的认同感,提高参与度,有利于为举办世园会打牢群众基础,营造和谐城市氛围。
(三)增建一批公园,可有效改善居民休闲健身条件,优化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目前,我市现有的公园为周边市民日常休闲健身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赢得市民普遍赞誉。但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加快,一些原本处于城区边缘、城中村周边的山地逐渐纳入新市区,周边遍布新建居住小区。出于健身休闲要求,人们就近登山的愿望、增建社区公园的呼声十分强烈。因此,我们应适应群众需求,在缺乏活动场所的居住小区增添公园,为人们休闲健身提供便利,这对改善人们生活条件,让人们更好享有发展成果,促进幸福江门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增建公园的建议
1、利用公共绿地地块建设公园。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存在于城市各类用地之间,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占面积比例最大的部分,也是反映城市普遍绿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搞好这部分绿地规划建设,是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居住区、工业区旁绿化为基础,创造遮荫、隔噪、休息的绿色场所。例如五邑中医院、财局的附属绿地可以开辟小游园,即满足日常绿化需求又可以增加休憩的地区。
2、开辟住宅小区附近自然山体。在江门一些老旧住宅区附近有很多自然山体,可以规划改造成山地公园。幸福新村附近的凤溪山,面积2.6公顷。目前此山杂草丛生,到了夏天蚊虫较多,雨天积水也很多,而附近有密集的居民区、医院以及学校,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在通过规划控制,确保山地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轮廓完整性的基础上,将此山进行改建,积极修复破损山地,加大山地绿色植被面积,提升城市森林档次,强化其蓄水保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依托山地公园,因地制宜建设一些登山健身、文化旅游等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健身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围绕山地公园,修建山麓园林、亭台楼榭或体育公园等,将自然山地纳入到城市公共绿地和游憩功能系统中。另外,潮连镇的龟山、奶妈山、红帽山、塘边山是四
个连续的山体,可开发大型郊野公园。
3、开发自然风景区。白水带自然风景区现有的规划是在保护良好山林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扩大历史名胜景域,但都以环山路内为主要开发的线路,周边的环境开发粗放或未开发,对于面积540公顷的山体,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充分发挥绿肺的作用。主要开发外围层次的地域,因为地形相对平缓简单,邻近居民区,易于开发建设,可作为居住绿地的补充。白水带外围的山体开发不仅增加了功能设施,更增加了文化元素,对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档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生活的好场所。
非建设用地都力争建成城市公园,把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利民、益民工程来抓,为居民提供浏览观赏、休憩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的活动场所,是我市重要工作任务。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要树立“规划建绿”的理念,城市各类旧村、旧城区和工业区改造,应优先满足社区公园的建设要求,并将需要建设社区公园的未改造地区划为绿地,今后这些地区一旦改造,就必须落实相应社区公园数量和面积。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类城市公共空间,充分绿化,能建设绿地公园的尽快建设。
第五篇:县长在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个会议,非常紧迫,也十分重要。主要目的是,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我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大“三年行动”,进行目标再明确、责任再分解、压力再传导,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美化乡村环境,为我县建成“大**都市圈桥头堡”注入新的动力。
刚才,陈**同志宣读了《**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暨深入推进“美丽**•魅力**•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同志总结了2018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就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莉**同志总结部署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县城管局、交警大队、民和镇、城投公司、李渡镇作了表态发言;等下,俊昌同志还将作总结讲话。几位同志的讲话,我都赞同,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由表及里看待成绩,我们的信心要更足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推进“美丽**•魅力**•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坚持动真碰硬,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城乡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基本实现了“两年出形象”目标。
一是城乡建设有进展。在县城,完成了教育“迎国检”、新三阳街等4个棚改征迁项目,共拆除房屋503户、面积约11.2万平方米。其中,新三阳街项目使284户居民彻底告别了低洼内涝、交通拥堵、设施不全的生活环境;教育“迎国检”项目为14所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创造了条件,并最终顺利通过了国家评估认定。各乡镇也因地制宜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了功能配套,补齐了硬件短板。另外,我们全面完成了578个新农村建设点的“七改三网”任务,通过“五拆”拆除各类有碍观瞻建筑近100万平方米;建设“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9个、新户型推广示范村5个,打造了一批亮点村。
二是城乡环境有进步。持之以恒推进城市“治脏”“治乱”“治差”,开展了“马路本色”“垃圾不落地”等系列行动,清理了卫生死角,整洁了楼道脸面,遏制了违建乱象,畅通了交通秩序。我们实施了城市管理“六改”项目23个,特别是青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不仅上级认可、干部满意,群众也大力拥护、反响很好。我们建立完善了“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持续推进了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顺利通过了国家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考核验收。在生态环境方面,我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3天,优良率97.3%,位于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军山湖等“一湖清水”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考核评比有进位。去年,我们彻底摆脱了过去考核垫底的落后局面,在全市“美丽**•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三令制”中,我县除了一季度获得“三县一区”第3名以外,其余三个季度都获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在农村环境整治考核中也位列全市第2,有12个乡镇进入全市季度“前十”。在全市“三看”活动中,我县建管类项目在12个县区中排第7位。省市主要领导对我县的变化也充分肯定,省委刘**书记先后4次来我县视察,最近一次是年前到了白圩等乡镇,认为环境还是不错。
以上成绩,从表面上看,看到的是城乡面貌的变化;往深层次看,更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变化,现在不管遇到多难的问题,大家都不再迷茫、不再回避、不再退缩,而是变得更有动力、更有激情、更有办法,这也为我们今后推进两大“三年行动”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一是锤炼了队伍。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俊昌、成久、**、莉**等同志的带领指挥下,在陈**、杨**两位同志的支持配合下,各级干部身先士卒,担当作为,敢打硬仗,也能打胜仗。比如,我们的城管部门编制了“口袋书”,开展了“健步行”;交警部门组建了“铁骑队”,工作更加高效,作风更加优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这支干部队伍,就不相信有办不成的事情、解不了的难题、攻不下的堡垒。二是完善了机制。比如,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城乡环境卫生“啄木鸟”巡查机制,不打招呼,不讲情面,查找城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在政府常务会上定期通报,确保有关单位将问题整到位、改到位。对于这些好的机制,要一以贯之利用好、发展好。三是浓厚了氛围。我们广泛宣传发动,大力支持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深入推进“三风”建设,经常性开展全民大扫除活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形成了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更加坚定“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不断开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新局面。
二、由主到次逐项突破,我们的步伐要更快
刚才,陈**同志解读了《实施方案》,**、莉**两位同志具体部署了有关工作。大家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把措施落到实处。这里,我结合《方案》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主要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要领会精神实质。一是领会重要意义。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这两大“三年行动”是时代所向、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是长远之计,也是当务之急。二是领会总体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近期,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省委刘**书记就提升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整洁文明的现代化城市。三是领会工作目标。我们提出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大力开展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争取一年上台阶,完善设施强功能,创建全省卫生城;两年进一流,纵深推进提品质,创建国家卫生城;三年创特色,注重人文展魅力,争创国家文明城。提出这一目标,并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是依据过去两年我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结合全省三年行动目标要求,科学合理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另外,我们初步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2019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20年,农村设施建设有新提升、农村面貌改善有新形象、农村文明进步有新风尚,全面展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特色”新面貌。
第二,要坚持正确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城乡规划体系还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还较多,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重视程度和工作进展还不平衡,等等。会上,我们也下发了我县三季度、四季度和12月份“三令制”考核情况的通报,落后的单位有:钟陵等乡镇,住建、民政、市管、公安、文广新等部门,以及中山路、涂家、育贤、滨湖、车家垅、站前路等社区,希望你们自我加压,迎头赶上。其他各单位也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抓住源头,及时整改,补齐短板。二是坚持民生导向。我们这次梳理的110个环境整治项目,包括县十七届四次人大会审议通过的10个民生实事项目,大部分都是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打通断头路、积水点改造、“厕所革命”等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到实施绿化亮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乡形象,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美丽乡村创建提升生活品质,先易后难,逐步延伸,贴近民心,顺合民意。三是坚持发展导向。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无论是发展城市还是振兴乡村,不仅是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和载体,同时也是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两大“三年行动”,要时刻围绕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我县在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农村形象、生态环境等方面水平,打造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第三,要落实重点举措。关于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的重点内容,易炼红省长强调要突出产城融合,突出生态优先,突出设施配套,突出以人为本,突出风貌塑造,突出科学管理“六个突出”;市委殷美根书记强调要紧盯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城市容貌、园林绿化、景观亮化、惠民实事、生态环境、市容环卫、交通管理、街面秩序、智慧城市、市民文明素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十四个上台阶”。这“六个突出”和“十四个上台阶”,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管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也已经充分吸纳到《实施方案》里。全县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按照《方案》明确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对照责任分工,坚决抓好执行,确保工作成效。这里,我强调几件具体的事情:1.要大力治理生产生活污水。尤其是县城要对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要求,筑牢“最后一道防线”,坚决做到污水不进河流、湖泊。农村污水治理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分类推进,逐步提高。2.要逐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是“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将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再选择2个乡镇、5个小区开展试点,争取明年普遍推开。3.要落实临街单位、商铺“门前三包”责任。不仅要包卫生,也要包绿化、包秩序。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另一方面,要建立城管、市管、社区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强化督促落实。4.要治理系列管理乱象。加快推进凤凰街百货批发市场和民和商城建材市场的整体搬迁;建设大型建筑垃圾消纳场并全面运行;开展城市批而未建地块专项整治,对一年以上暂不开发的地块围挡实施拆除,并开辟为临时停车场、健身场地或绿化。5.要加快停车设施建设。从今年开始,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夜间开放,重点解决老城区、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另外,选址新建3个大型停车场,从源头控制大中型工程车、货车进入县城主城区的问题。6.要切实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目前,我县小区物业管理整体水平较低,部分小区还存在保洁不到位、公用设施老化、乱停乱放、杂物乱堆等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小区物业监管体制,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物业服务品质。特别是要整合利用好房屋维修基金,提升小区基础设施管养水平。7.要加快推进“1+5+X”社区领里中心建设。这项工作是今年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即1个社区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助老、商业、文体等5类服务形态,同时发展X个衍生业态,打造15分钟生活圈。8.要重点抓好背街小巷、城中村整治。背街小巷是城市的细部。采取“微更新”“渐进式”方式,逐条街巷整改、逐块区域改造,全力扭转城中村污水乱流、菜地乱种、违章乱建的现状。今年整治提升10条背街小巷,坚决不撒胡椒面,做一个成一个。9.要持续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设2个志愿服务驿站、24个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更多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桥梁纽带作用,让城市更有温度。10.要加快“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与公安交警大队、环保、水利、社会治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综合管理效能。以上十件事情,请各责任单位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时序进度、保障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三、由上至下压实责任,我们的合力要更强
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大“三年行动”,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艰巨的攻坚战役。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必须压实责任,形成合力。
一是坚持“一把手”主抓。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我们要学习浙江经验,坚持高位推动,各乡镇、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推进“三年行动”的重要责任,不推诿,不避难,靠前指挥,带头落实,务求实效。
二是坚持“经常性”调度。县里已经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要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坚持调度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综合办公室以及五个小组要履行好牵头抓总、协调调度、督促检查等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高效推进。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强化沟通,密切协作,更加注重发挥基层一线干部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村(居)委会班子的带动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广覆盖”宣传。城乡环境影响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护,是我们做好工作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要通过电视、宣传栏、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大力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宣传,浓厚舆论氛围,提高居民参与率。
四是坚持“多渠道”筹资。要大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抢抓中央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相关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县财政也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主要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各乡镇的建设资金需求。这里也提醒乡镇的同志,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千万不能贪大求洋,大拆大建,关键要引导和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是坚持“刚性化”考核。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成联合小组,进一步强化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动态,及时跟踪问效,及时反馈情况,推动工作落实。要强化考核问责,完善考核办法。对干得好的、进步大的要大力表扬,对不会干、干不好的要通报批评,指出问题,督促整改,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同志们,战鼓已经擂响,序幕已经拉开。希望大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为建成“大**都市圈桥头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