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及影响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摘要:毋庸讳言,逃课现象在各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逃课行为在某些学生群体中甚至成为“时髦”。它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一种破坏,对教师的教学热情是一种打击,对教师的心理是一种伤害。不管逃课的理由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质都是对学风的败坏,都必须加以制止。
关键词:隐性逃课;学校制度
一、逃课的定义及分类
逃课指的是一般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最早的逃课现象研究是在1994年,而现在随着逃课现象的普遍,更多的是显性逃课慢慢的转变成了隐性逃课,很多研究只是看到了逃课现象的表面,要解决逃课问题要追究其本质原因。
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将逃课定义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这种来上课但不听课的现象,与“显性逃课”的不上课也不听课自然也有异同之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上课时从事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如睡觉、复习其它科目、看课外书、手机上网、聊天、听歌看视频、发呆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社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很多对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更新滞后,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这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常常逃课。也有部分学生为了以后的发展,去学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比如考证等,为将来积累资本。
(二)管理原因
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然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学管理资源并不能与人数的发展成正比。大班上课,学生过多,为考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大教室的扩音设备也不理想,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内容,于是感觉上课不上课区别不大,选择逃课。同时,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出勤也疏于调查,使得学生逃课更加肆无忌惮。
(三)教师原因
1.教师缺乏个人魅力
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师生关系等对大学生是否上课有直接的关联。有些老师讲课没有特点,不能吸引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喜欢听人格魅力强、博学多才、表达清晰、照顾学生情绪的老师。如果任课老师讲课毫无新意,不管效果,便不能把学生拉回课堂。另外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足。
2.老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读课本
大学授课老师均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所讲内容均有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大学授课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借助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采用PPT投影。对于老师来说一方面减少了其备课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同时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投影光线昏暗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
(四)学生原因
1.学习动机不明显
学习动机是激励人們去行动的心理动因,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现在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缺乏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他们对大学生活没有合理的规划,仅凭兴趣爱好和个人想法决定学习、生活方式。但由于目标追求比较模糊,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大学生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效仿其他人逃课行为。最终出现了大量逃课的现象。
2.环境适应不良
有些学生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自卑,尤其是南方同学来到北方上学,心理上有一点的不适应与自卑感,或者陷入各种人际交往的矛盾中,无法安心学习,因此通过逃课来排解不良情绪。还有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完全不符,无法面对现实,他们往往沉醉于自己理想的事情之中,而去逃避现实的大学生活。
3.学生会社团事务繁忙,请假真实性有待考证
大学里老师经常抱怨收到各种假条,往往都是些事假和病假,在大学中老师经常抱怨最多的假条并不是病假,而是由于学生会或社团事务繁忙,不得不请假的假条,而往往这种时候请假的还不总是一个人。在大学,为了开拓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由学生自行组织社团,或者由学院开展相对应的活动。往往每次开展活动必然会占用学生的时间,甚至有时候会占用学生的大量时间,这种时候有些学生就会打着学院或社团的假条公然请假,这些假条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三、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影响
(一)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大学生隐性逃课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不认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与教师的互动,甚至出现聊天、睡觉等行为。学生的这些行为会扰乱教学秩序,也分散着教师的注意力。有责任感的教师需要中断教学,对隐性逃课的学生进行提醒和纠正,这样也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隐性逃课对学生自身学习及心理发展都有不良的影响。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和精湛技术的场所,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连贯性及系统性。一个专业体系需要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专业课程支撑,这些课程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都是渐进性的。学生长期在课堂上隐性逃课,容易导致其学习兴趣减退,造成学生被动地去教室上课。长此以往,一门课程没学好,相关课程也会学不好,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也会崩塌,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彻底丧失甚至出现厌学的恶果。
(三)不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建构
大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枯燥的课程更需要师生互动。大学课堂出现学生隐性逃课,授课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是否做好与学生的互动、是否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出现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及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就选择不认真听甚至不听,这种现象也附带着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情感指向不欢迎或不喜欢,造成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出现隐性逃课也是对教师的不尊重,面对没有回应、没有互动的学生,教师体验不到认同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教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受到挫伤,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不利于大学师生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