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的调研安排,现将我市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情况向各位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镇卫生院建设情况
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将原30家镇民营医院回购转制为公立医院,按建制镇所在地组建11个基层医疗联合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11年基层乡镇卫生院回购后进行了综合配套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当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800万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装备建设,其中12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600万元用于房屋维修改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得到初步改善。2012年起,我市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2012年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18家乡镇医院房屋维修改造和5家新组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室改造,200万元用于8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改造。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为吕四、寅阳、北新、东海4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分中心、分院争取到省补助的彩超、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价值240多万元,争取到用于基层医院建设的中央补助资金5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2013年投入近600万元为18家基层医疗机构改造维修医疗用房,为基层医院配置医疗设备240多万元,为30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基层医院服务环境全面改善。2015年,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提档升级,新增DR12台、彩超21台、生化仪7台。
(二)村卫生室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南通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和先行先试要求,市委、市政府把夯实医疗卫生基础列入我市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之中,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有力推动了卫生工作最薄弱环节村卫生室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规范村卫生室运行。
规范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各镇成立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一体化管理考核细则,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各镇卫生院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切实担负起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责职,对辖区内分中心、分院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组建健康管理团队,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2015年起,我市全面启动健康管理团队组建工作,组建了由执业(助理)医师、护理、公共卫生医师和乡村医生等专业卫技人员1388人组成的252个健康管理团队,实施团队成员(乡村医生)与居民一对一签约服务,建立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协作机制。团队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团队组建、统一服务模式、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考评),活动每周不少于一次,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个性化服务。采取固定与流动、普惠与个性化、家庭医生制度和乡村医生签约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三是开展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提高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
按照“知情同意、自愿签约、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原则,从2016年起,我市在全人群基础包签约服务、规范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规范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助推分级诊疗工作,建立层级分明、上下联动、运转有效的连续、综合、全程和个性化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新型模式,依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健康卡等信息化平台,首先在寅阳镇、东海镇开展以户为单位的初、中、高三级及慢性病健康服务包有偿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签约户签约初、中、高级包后建立个性化健康服务手册,并可享受300到2000元不等的免费项目。2016年试点的二个镇四个村共签约445人,签约服务包189只,其中签约初级包115只、中级包49只、高级包25只;签约慢病包195只,其中高血压包109只、糖尿病包37只、两病合并包49只。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由于医保和新农合政策及信息化建设尚未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的进度。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偿签约服务工作。四是开展村卫生室示范化创建,改善居民就医环境。
自2013年开展示范村卫生室创建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明确市财政给予创建达标单位创建专项经费,实行以奖代补,每家补助10万元。各镇结合实际,按照政府无偿提供房屋、镇卫生院负责改造装修的原则,对照省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工作,截止2016年底,全市100家村卫生室达到省示范建设标准,占全市村卫生室总数的41%。2017年省示范村卫生室建设继续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计划完成30家创建任务。(三)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我市在乡镇医院私营的几年里,基层卫技人才流失严重。回购后,基层医院及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现有的队伍质量也非常低下。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夯实人才队伍基础。
加强基层卫技人才储备工作。从2011年乡镇医院回归公立以来,基层各医院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后,对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加大招聘改革力度,实施了春秋季两次编内招聘和两次编外护理招聘,同时亲赴苏州、南京、徐州等高校,为紧缺专业组织现场招聘。2016年全系统编内共招聘到硕士研究生18名,本科毕业生95名,大专毕业生8名,编外卫技人员招聘了145人。我们还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定向培养。一方面,为了加快充实乡村医生队伍,从2013年起,与南通高等卫生技术专科学校合作,每年培养一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储备村医人才。目前为止已有近百名在校生,第一批24名学生将于今年7月份毕业并分配到村卫生室。另一方面,按照省市的要求,大力培养临床、医学影像等紧缺专业的定向委培生,缓解基层医院人才紧缺的现状。二是努力改善用人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工资总量核定制和院长年薪制。加强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三级考核的力度,逐步拉开不同医院间、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分配杠杆进一步向临床一线和重点岗位倾斜,在此基础上将试点实施重点岗位年薪制,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符合卫生事业单位特点的激励机制,在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对专业人才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人员编制管理。2015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医疗集团人员编制管理的实施办法》,实行编制备案管理。编办按成员单位床位数的一定比例或常住人口数的相关匹配标准确定集团事业编制人员、备案人员和编外卫技人员的总量第一医疗集团人员总量2740名,第二医疗集团人员总量1840名。集团成员单位由编制审批制管理向备案制管理方式转变。集团在核定人员的总量内,可以一次申请备案后自主确定人员使用计划。去年6月份,医管委又出台《启东市医疗管理集团人员备案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启医管委〔2016〕5号),对备案管理的对象、备案人员的待遇、备案员额的使用、考核评定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依然匮乏。
由于乡镇医院在民营期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等原因,引进人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基层医务人员务实进修、转岗培训等也因人员紧缺难于有效落实,导致当时的乡镇民营医院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和梯度均不合理,多数基层医院连值班运转都存在一定困难,只能通过退休返聘等暂时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更是严重老化,全市乡村医生中超过60岁的占68%,较多村卫生室只能返聘退休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学历结构也普遍偏低,无一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中专学历仅占14.6%,绝大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仅占9.8%。乡村医生队伍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后继乏人的现状已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民营医院回归公立后,我们着力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基层卫技人才总招录数在逐步增长,但受招聘开考比例、学历、年龄等条件限制,往往是需求大,实际录用人员少,甚至不到招聘需求的40%,基层人才缺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二)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依然落后。
近年来,市财政对基层医院投入了一定的财力进行设施设备添置改造和环境改善,使医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房屋陈旧、设备落后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改观,乡镇卫生院的诊疗用房大多是危房,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分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财政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造和更新。2014年起,我市开展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和标准化改造,2015、2016年已完成示范创建的100家村卫生室市财政每家补助10万元,但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未进行补助。
(三)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依然偏低。
一是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偏低。
自2011年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财政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的70%,另30%根据医院收入发放,这种工资机制促使了医院有活力,院长有压力,职工有动力,在这种体制机制下,效益好的医院和效益差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有了差距,院长与院长之间也有了竞争,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带来了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尚未真正衔接,特别是效益不好没有收支结余的基层医院,30%部分不能完全兑现,医务人员档案工资得不到保障。二是在岗乡村医生基药补助也偏低。自2011年4月实行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为弥补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给乡村医生减少的收入,市政府实行基药补助,即每名在岗乡村医生每月补助800元。执行五年来,物价大幅上涨,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已多次提高,且增幅较大,而乡村医生基本工资分文未增,严重影响在岗乡村医生积极性。三是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偏低。自2009年起,全市有977名退职乡村医生享受生活补助,平均在150元至230元之间,2016年起虽作了适当的提高,但同企业退休人员、离任村干部相比缺少一个合理的增长机制,这一群体到省、市信访、上访不断,成为一个极不稳定的群体。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改善基层人才短缺现象。
一是改革人事招聘方式。
充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编内人员、备案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招聘权限全部下放到两大医疗管理集团,人社、卫计等部门负责全程监督。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取消开考比例限制。简化招聘程序,增加招聘次数,除常规招聘外,组织实施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在招聘硕士以上学历和紧缺的本科类专业时,可现场签约,省却繁复的考试考核环节,便于吸引人才,进一步提高人员招聘质量和效率。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奖励办法。认真执行《启东市医学重点学科及重点人才资助奖励办法(试行)》,对新引进的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予以奖励,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实行定向招聘。对愿意赴基层医院工作的紧缺性人才根据相关协议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提高基层岗位吸引力。财政对基层医院编外护理人员的拨款应及时到位,以稳定基层编外护理队伍,缓解人才缺乏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环境改善和能力提升。
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多渠道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更新和服务环境改善。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重点人才培养、符合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紧急救治等经费均列入政府部门预算,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中长期政府投入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科学持续发展。建议市财政今年拨款1000万对所有分院、分中心的全自动生化仪、血球计数仪、尿沉渣、CR机进行更新换代。二是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增加乡村医生基药补助标准,从原800元提高到1200元,以满足村医基本生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增长机制,稳定这一群体。
(三)进一步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待遇。
实施档案工资管理,将档案工资与实际分配分离,在岗薪酬按绩效考核分配,五险一金按档案工资基数缴纳。建立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为核心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制和院长年薪制,在人员工资总量核定上,重点突出医务性收入、取消药品和耗材收入、淡化检验检查收入等因素,并与公立医院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挂钩,在总收支平衡的范围内合理确定工资总量上限。如果核定的工资总量仍低于保障性工资的,则由市财政补助。医院内部根据院科两级考核结果进行收入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