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坚持问题导向规范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坚持问题导向规范流动党员
用好经济社会发展“活棋子”
xx县xx镇位于xx县南部,幅员面积12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3万,党员904名,其中流动党员147名,占16%。针对当前形势下流动党员队伍中出现的沟通交流难、教育落实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镇党委以“全、差、学、做”为核心,抓实教育和管理,切实用好流动党员这枚“活棋子”。
一、以“全”为着力点,明确三个步骤,兜底服务
xx镇党委通过“一查一问一帮”三个步骤,全面掌握流动党员队伍情况,提供兜底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查”即,每年五一前夕,镇党委都集中开展一次流动党员专项摸排工作,更新台账。特别是今年,各村以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为契机,按照“不落一人”的目标,通过党支部自查、党委核查、反复摸排的方式,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一问”即,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伙伴”,每月通过电话、网络进行一次询问联系,及时掌握其去向和思想动态,将党员的困惑逐项反馈,把党员的“心结”及时化解;“一帮”即,建立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指派村干部和镇领导对全镇21户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家庭实施“一对一”帮扶,每季度进行一次登门谈心交流,政策讲解宣传,协调解决困难,平均每年镇领导深入困难流动党员家庭50人次,送去慰问金和物质共计1.5万元。镇党委针对流动党员从事不同行业、具有一定社会关系、对家乡建设也比较了解的特点,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引进一个项目、提供一条信息、提出一个建议”。目前,通过“党员之家”微信公众号累计收集各类信息200余条,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连接家乡与外界的纽带作用。
二、以“差”为出发点,划分三类群体,规范管理
根据流动党员实际情况,xx镇党委将流动党员划分成流出地固定的党员、流出地不固定的党员及流入党员,注重差异性,区分情况,规范管理。针对流出地固定的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其持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着眼抓基础,以优化组织设置推进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一)健全基层组织,建立全方位的党员教育管理网络。
建立了小区党支部30个,楼栋党小组121个,加强居民党员凝聚力。同时,推选“党员示范户”80户,为500户“共产党员户”悬挂了门牌,搭建起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示范户”基层党组织“四级组织架构”设置模式,将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管理中。同时,在社区和居民小区分别建立了党建服务中心和党群活动中心,为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有效平台。(二)创新设置模式,发挥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系纽带作用。
在不同领域按照党员兴趣相投、地域相近的原则,建立了“红色宣讲团党支部”“文化互助党支部”等13个非建制性党支部,在建制性党组织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上,发挥非建制性党组织作用,由不同类型的党支部分类选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突出主题,因人施教,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参与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着力抓重点,以创新工作载体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实效化
(一)教育管理形式突出“活”,不断丰富组织生活方式。
我们探索将社会工作中的小组专业方法运用到党的组织生活中,并将该方法引入到各个领域党员的学习教育当中。比如,在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时,组织党员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思维导图,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按照导图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并相互提问、相互点评。通过小组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等小组动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党内生活氛围,使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示范性在小组学习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收到了见人见事见思想的良好效果。(二)教育管理手段突出“新”,切实发挥智慧党建作用。
围绕“互联网+党建”工作思路,依托“XX党员”微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开发了党员教育管理系统,为我区党员教育工作开辟了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途径。系统以党组织为单位进行分组管理,为每名党员建立了学习档案,借助线上线下学习功能,将党员学习内容、时间和效果等计入档案,实时监测党组织和党员学习开展情况。同时,定期开展专题竞赛、闯关答题等活动,切实将“强制参与”及时转化为“正向激励”,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目前,组织1800余名党员通过实名认证,参与了“庆祝建党95周年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竞赛”微信答题等活动。四、着重抓关键,以强化机制保障推进党员教育管理长效化
(一)推行指数考评管理,激发党员干事创业活力。
探索推行了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正向定量、反向定性“双指数双向”指标考评办法,形成了党组织和党员管理长效机制。机制推广以来,涌现出新区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xx个,优秀共产党员xx名,xx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晋位升级,xx名失联党员纳入到党组织有效管理,xx名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主动到所在党组织报到,先后有xx名党组织书记因工作不到位被约谈。(二)深化志愿服务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整合资源建立了“XX志愿者服务联盟”,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以xx多名在职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吸纳各类志愿者xx余名,成立xx支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广大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矛盾调解、情暖夕阳、感恩有你等志愿服务项目中,为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提供了有效平台。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xx万余次,志愿服务时间达到xx万小时以上,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社区志愿行动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