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2021年“十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乡村2021年“十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xx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全体机关、村社干部紧扣“十大行动计划”工作主题,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较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抓、抓领导。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十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工作。特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余党委班子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分管领导为办公室主任,民政办主任为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乡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一次“十大行动”定期会,主要领导听取相关汇报并亲自安排相关工作。
二、多措并举,优化项目管理。
今年,我乡优化项目管理,采取多种方法推动项目建设。一是细化分工,夯实责任。为细化责任分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目标任务,我乡对每一个项目均明确专人负责,协调跟进项目进展,及时化解施工矛盾,并明确一名项目专干,分月、分季度上报和反馈项目进度,上传下达,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二是强化考核,紧抓落实。为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我乡按照月考核计划安排,制定详细目标任务,细分到人,并以此作为月考核依据;制定项目进度牌,实时更新项目进度,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实行工期倒排,确保项目进度。三是定期归档,强化管理。为加强项目资料管理,我乡专门明确一名资料员,负责收集和整理各大项目资料,分门别类,定期归档,确保资料完整性。同时加强项目手续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完善项目手续,优化项目管理。
三、紧抓落实,推进项目建设。
今年,我乡实施“项目攻坚”战略,扎实推进各项项目建设,增强了乡域承载力,呈现了发展的蓬勃生机。一年来,我乡紧抓落实,强化措施,实时跟进项目进度,优化项目施工环境,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四、重点项目推进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目前正在紧锣密度施工中,预计明年初能够完工。新建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壮溪乡中心小学一所,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力保明年下半年能投入使用。东三路提档升级壮溪段顺利完工,我乡配合各部门顺利完成了相关征地拆迁工作。全年新建xx个垃圾收集点,有效的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及环境进行了改善。建设“农贷通”三服务中心(站)x个,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营。在高产村打造了x区帮扶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已引进一家公司x市亲一佳农业发展公司入驻总投资xxxx余万元。整治x座“病险”小二型水库,极大的排除了安全隐患。新建两所党群服务中心(马家祠村、光华村),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明年年初能投入使用。完成了全乡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所有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分步对民权村、柿子湾村实施了雪亮工程建设,现已正常运行。
xxxx年我乡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xxx万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农业固定值产投资工作目标任务,为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存在问题。
(一)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认识不够。
(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统计反映的情况不够实际。
(三)部分项目因土地纠纷工程进度慢,影响项目的实施。
(四)部分工程由于前期工作不充分,项目施工计划落实不到位,导致施工缓慢。
(五)全年我乡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大,项目存在零散的情况,包装整治工作不到位。
六、下一步打算。
(一)提高干部发展经济意识。以当前正在开展的作风效能建设为契机,增强党政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发展竞争力。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速融入x大市场,提高发展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项目是零、一切是零”的发展理念,围绕投资促进工作任务、自我加压、奋力赶超。进一步加强我乡重点和项目新上项目跟踪服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工程顺利推进。
(三)强化责任,一对一服务。实行项目跟踪责任制,切实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和其他开发项目建设进度。
(四)加强对企业的督促指导。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确保年内计划投资的按时按质完成。
(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村庄整治为抓手,实行“三清三改”,支持农民清洁家园、美化田园。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篇: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中共义乌市委(通知)
市委 „2011‟20号
★
关于印发《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 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机关各单位:
《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义乌市委
义乌市人民政府
2011年3月22 日
抄送:市诸领导 中共义乌市委办公室 2011年3月23 日印发
(共印240主题词:农村工作 美丽乡村 行动计划 通知 份)
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为深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制定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化”同步推进为导向,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突出重点、连片推进、打造精品,着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总体目标。力争至2015年,全市80%以上的农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2011年全市20%以上的农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经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显著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至2015年,创建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1个以上,建成一批有特色、效果好的森林村庄。完成农房改造60000户,完成“异地奔小康”工程3000户。
---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至2015年,建成609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创建280个市级示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9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农村自来水接水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村民自治不断深化,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3、工作要求。——坚持统筹规划、梯度推进。坚持市域一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力争各个村庄形成独特魅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在工作步骤上,设立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的梯次培育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基础上,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着力推进旧村改造,突出产业发达、高度融入城市文明的特点;中心村着力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突出要素集约、基础完善、群众生产生活便捷的特色;山区村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的特色。
——坚持项目推动、重点突破。重点选取连线连片的风景秀丽区块,以建设重点工程的办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实施,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魅力、令人向往的精品区块。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幸福优先。始终把和谐幸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着力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1、实施市域一体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立足市域一体全覆盖,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各类专项规划,筛选确定一批市级连线连片重点推进区块,加以重点扶持推进。切实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提高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的整体配套和可操作性。2011年筛选确定市级连线连片重点推进区块并做好规划。
2、加快编制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已编制过全拆全建旧村改造规划的村庄,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着重做好旧村改造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工作,提高规划品位,防止千村一面。未计划开展旧村改造或短期内不具备条件全拆全建的村庄,按照“突出亮点、彰显特色、精打细算、打造精品”要求,精心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本村工作重点和分阶段实施步骤。2011年,建设局、旅游局等单位及各镇街要切实加强对村级的指导,力争完成全市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二)扎实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特色,因村制宜,扎实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居住条件,着力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
1、深入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新社区布局,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促进多村联建集中安置和人口集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实施“空心村”改造和异地奔小康工程,加快功能分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建房的规范和引导。制定农村高层建设项目“代建制”政策。2011年力争完成苏溪镇月白塘村标准厂房及稠江街道象山、上溪镇塘西、北苑街道下里角塘、城西街道夏演等村高层公寓的主体工程建设;完成9个集中安置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7个集中安置区建设及20个村的高层公寓或功能分区建设。全年力争实施农房改造10000户以上、竣工8000户,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户,启动“空心村”改造29个、“异地奔小康”新房建设1000户以上;拆除农村危旧房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以上。加强中心村培育,2011年启动佛堂镇塔山等10个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
2、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对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未利用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12个,完成新增耕地5000亩以上。
3、打造连线连片综合整治精品区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对自然景观优越的风光带,积极开展连线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域。市农办、发改局、旅游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全市美丽乡村连片连线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的筛选确定,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对于列入市级重点培育的实施项目,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将予以重点扶持,具体的实施意见另行制订。2011年重点培育上溪镇上新塘区块、城西街道何斯路区块、赤岸镇羊印区块、廿三里街道华溪区块建设。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深化“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快创建生态镇街、生态村,加快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及管网配套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加大农村大气、噪声等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实施畜禽养殖区域控制,开展畜禽养殖业生态化改造。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大农村河网水系综合整治力度。推进“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建设森林村庄。2011年江东、北苑、稠城3个街道争创金华市级生态街道,全市创建生态村38个、义乌市级森林村庄30个以上,完成7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5、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体系。扎实推进农村联网道路、“强塘固房”工程、农民饮用水等项目建设。引导鼓励农民实施“穿衣戴帽”工程。逐步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深化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资金筹集办法,因地制宜实施镇街统一管护、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村民自行管护等不同管理模式。2011年实现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农村自来水接水率达到92%,解决50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0%。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强化农村产业规划引导,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的农村产业体系。
1、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以“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为主要平台,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7.5万亩,规划建设义亭、佛堂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走出去”扶持力度,借助品牌展会带动效应,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市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实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00亩,完成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以及25座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2、全面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连片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大力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镇街和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规范提升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旅游节庆活动,全力办好红糖节、莲藕节以及大红桃、葡萄、杨梅等产业的采摘节、鉴品会等一批农村旅游节庆品牌。深入实施“市场带百村”活动,着力培育一批来料加工专业村。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修理服务和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发展农村集体物业经济。2011年推动上溪镇争创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何斯路、莱山等村争创省级农家乐特色村,佛堂福劳尔、悦农园、大陈鹿义山庄等3个重点项目争创省市级农家乐精品示范点,全力办好第三届农家乐休闲旅游节。
3、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扶持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工商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科技人员联基地、联龙头企业的措施,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创新完善农民素质培训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型升级,加大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以及来料加工经纪人、电子商务等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保障。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
1、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实现社会保障卡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加大对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大学生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力度,积极开展“农村老年人福利服务星光计划”。2011年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建设“农村星光老年之家”50家,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福利补贴。
2、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进修制度。积极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普通高中布局,加快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幼儿园等级建设工程”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计划”。
3、着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积极推进全科教育、社区责任医生临床模块培训、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乡村医生培训,提高基层医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健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按20分钟医疗服务圈或以1500左右人口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2011年力争100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投用。
4、不断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创建文明镇街、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素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推进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积极引导镇街举办一年一届的特色文化艺术节,扎实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建设。2011年建成200家农村书屋、15个健身示范点、100个篮球场,组织送戏60场、送电影3000场,培育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5、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制,统筹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定期开展重点村集中整治,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
三、工作保障
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抓手,抓紧抓实抓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实施工作,市农办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镇街、机关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力量,落实责任,加快推进。
2、完善投入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增长的要求,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创新财政支农扶农机制,突出重点,对带动性强、受惠面广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3、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农民参与积极性。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社员合法、平等权益。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处置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4、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对新一届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认真落实“五步法”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整合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村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村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开展“立足岗位当先锋”活动,通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双承诺”先锋行动等形式,引导农村(社区)党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5、注重宣传引导。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丽家园。村级组织要研究制订村民投工投劳补助机制,切实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规划公示、项目共建等活动,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附件
1、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考核分值 2、2011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第三篇: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XX区XX局2011年
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近年来,XX局牢固树立“经济要发展,重点在工业,关键是项目,突出抓招商”的理念,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采取各种举措,举全局之力推动工业项目建设,较好地完成了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2011年以XX局为责任部门的区级重点在建项目共有X个,总投资X亿元,安排投资X亿元,重大前期项目共有X个,总投资X亿元。预计到12月底X个重点建设项目可完成投资X亿元,占投资计划的X%。
一、重点在建项目进展情况
1、续建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以X局为责任部门的区级重点续建项目共有X个,总投资X亿元,安排投资X亿元。预计到12月底,X个区级重点续建项目可完成投资X亿元,占投资计划的X%。具体如下:
(1)X公司高效X项目,设备采购到位X台,本年可完成投资X万元。
(2)X公司X项目一期基本竣工投入生产使用,正在进行竣工结算与结账工作,本年可完成投资X万元。
(3)X公司X项目,设备采购到位87台,本年可完成投
1资X万元。
2、新开工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以X为责任部门的X级重点新开工项目共有X个,总投资X亿元,安排投资X亿元。预计到12月底,X个区级重点新开工项目可完成投资X亿元,占投资计划的X%。具体如下:
(1)X公司新建X项目1号厂房已建成,正安装设备,本年可完成投资X万元。
(2)X公司太X项目产品设计图纸已完成,正在进行厂房建设,本年完成投资X万元。
(3)X公司X项目已基本建成,正在安装搬迁设备,本年完成投资X万元。
3、重大前期项目进展情况
X个重大前期项目总投资X亿元。X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X厂机械加工生产线迁扩建和XX公司服装产业园3个项目在明年年初可开工建设。X公司XX生产线建设和X集团公司XX生产线扩能改造2个项目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余4个项目按计划积极推进之中。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强化项目管理
2011年在全局工作中,倾注了主要精力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增后劲。一是夯实工作责任。将重点项目分解到局领导班子各成员,并由业务科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跟踪服务、监测统计工作。二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对条件比较
成熟的项目,采取代办、协办式服务,帮助缩短审批环节的时间,促使其加快进度;对已开工的项目,协助相关单位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确保不因外界干扰影响项目的进度。三是积极帮助重点建设项目申报资金。
2、致力于储备项目
近几年我局把引进产业化项目作为我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经过我局的不懈努力,积极牵头,2011年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拟定落户汉台,如:XX集团公司X生产线建设和XX公司X生产线扩能改造2个项目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XX园区也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一批工业项目拟定落户园区,如:X项目以及若干亿元以下的工业项目。以上项目的引进储备将为2012年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为项目建设提供发展平台
根据XX工业发展没有平台、缺乏空间的现状,X委X政府提出了建设XX的构想。我局结合实际,积极牵头启动了XX园区建设,排除重重困难做好了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同时,派出两名局领导专职负责参与了XX工业园区的管理工作,加快了入园项目和基础设施等项工作的建设步伐。园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为XX原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外来企业落地生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O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第四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最终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收入在2007年农村低保收入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到2015年,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4%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5%以上。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二)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扩面提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全域覆盖,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以上,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深入实施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应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推动“建筑节能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
3.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结合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5年,市级生态村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
4.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25%、20%、15%以上,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以村集体和群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众为主的筹资机制,确保垃圾、污水等设施正常运行。扩大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设村综合保洁站,拓宽保洁范围。
(三)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比2010年提高5%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提高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实施“农家乐加快发展与规范提升”工程,强化“农家乐”污染整治,“农家乐”集中村实行村域统一处理生活污水,推广油烟净化处理等设备,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二高一资”产业到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入户。深入实施“百家升级工程”,推动乡村企业到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发展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深化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和农村“种文化”活动,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编制建设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现有各类生态专项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生态专项规划覆盖范围。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现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等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净化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增强科技支撑。加大农村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开发和引进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为美丽乡村提供有效技术支持。推广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污水沼气净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型能源利用的水平。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按照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争做“新农村建设先锋”行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各地要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县乡两级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量,发挥各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妥善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村、文明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创建的关系,统筹协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强塘固房”等涉农建设项目,加大建设力度。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生态省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以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第五篇: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为载体,努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龙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用成千上万个美丽乡村共筑美丽龙江。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分步推进。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以全省十三个市(地)城郊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俗文化差异,区别定制各类村庄建设目标,做到面上干净,点上美丽。坚持务实推进,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
——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农民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的前提下,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注重实效,多做实功。不整景造势、不刮风浮飘,真正从百姓长远生活和发展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完善机制、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三、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要求,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等“六改”工程,集中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扎实开展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等“四化”工作,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百村示范千村达标”。
四、主要任务 加快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在全省农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抓好村容整洁,街道净化、庭院美化。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要实施好美丽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完成19项任务。
(一)美丽乡村规划
1、制定建设标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制定出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在建设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省级责任部门:省质监局、住建厅、省委农办、文明办)
2、编制建设规划。由县(市、区)政府牵头,结合县(市、区)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县为单位,按照“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完成本区域内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内容要涵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村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细化明确住房、道路、污水垃圾、改灶改厕改圈、围栏、绿化美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同时,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和服务。(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省委农办、环保厅、卫生计生委、文明办)
(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3、改造农村住房。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重点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消灭D级危房,建设砖瓦房,泥草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对中心村的旧砖瓦房,有条件的要通过粉刷外墙、更换屋顶和保暖门窗等方式进行改造;同时,加强对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庄传统建筑的修复、整治,保护我省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民委)
4、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加强村内道路建设,提高村内道路硬化率,中心村主街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加大路肩建设力度,采用石砌、砂石铺筑等多种方式,实施路肩硬化,中心村主街道路全部铺装路肩,路肩硬化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交通厅、财政厅)
5、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中心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工程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升级改造供水处理设施,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水利厅、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
(三)村容环境整治
6、开展污水治理和河道整治。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庄的污水处理问题,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村内道路边沟建设,通过清淤疏浚、恢复加固、改造升级等多种方式,全面治理建设道路边沟,中心村主街边沟硬化率达到100%,形成网络化的雨污排放体系。鼓励采取沉淀池等方式开展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加大村内河道沟渠的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的村庄水环境。(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水利厅)
7、完善垃圾处理。因地制宜进行垃圾处理,村庄内垃圾箱设置率达到100%。对交通便利且距离城镇较近的中心村,推行村收集、镇(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其他中心村可通过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方式,采用集中填埋方式就近处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填埋。推行村内垃圾专人清扫清运,确保村内环境整洁卫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
8、推行改灶、改厕、改圈。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中心村实施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大力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支持农户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室外卫生厕所,中心村室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支持广大农户建设室内厕所,新建房屋室内厕所入户率达到100%,鼓励原有房屋室内改厕工作。积极推进改圈工作,倡导规模化养殖,鼓励养殖大户在生活区外规划建设养殖区域,实现人畜禽分离,有效降低疫病发生几率,改善村内居住环境,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卫生计生委、畜牧局、农委)
9、加强柴草堆放治理。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外指定地点集中合理存放柴草垛,支持村民在院内建设封闭小规模柴草存放设施,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省委农办)
10、改造农户庭院围栏。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省级责任部门:省委农办、财政厅)
11、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以村为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在村内文体活动广场、村内主街以及农户的房前屋后建设绿篱、花池、树带,大规模栽植花草树木,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保护山、水、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农村田园风貌特色,打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省级责任部门:省林业厅、环保厅)
(四)公共服务完善
12、完善农村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农村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对村卫生室进行达标改造,中心村卫生室设置率达到100%,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心村农家书屋设置率达到100%,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到80%以上。利用村边空地建设农村体育活动场所,文体广场设置率达到8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发改委、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
13、加快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中心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通信等村村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中心村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通信管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
(五)农业产业发展
14、推进农业产业建设。依托各地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推行特色养殖、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设施农业、棚室蔬菜的投入,鼓励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加工和山特产品就地加工,打造“一村一品”,增强乡村就业带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省级责任部门:省发改委、农委、畜牧局)
15、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因地制宜地建设家庭旅馆、特色餐馆,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省级责任部门:省旅游局、扶贫办)
16、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省级责任部门:省农委、财政厅)
(六)精神文明创建
17、着力提升乡风文明。以乡村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德礼满龙江”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活动、“家在龙江•践行五好”活动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中心村文明户比重达到6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文明办)
1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省级责任部门:省委组织部、民政厅、文明办)
1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专门治安队伍,促进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省级责任部门:省文明办)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切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省委、省政府成立以陆昊同志为组长,有关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推进和综合考核工作,制定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考核方案,并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确定全省重点工作任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发挥市县政府主导作用。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各市县政府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工作,落实好配套资金,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知晓率,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三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指导,结合部门职能,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推进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支持政策,确保资金投入,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强化服务的有效性。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要求,自行组织本系统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改革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把县(市)作为统筹使用涉农资金主体,把责权利下移到县(市)一级,省里不再将资金直接下到乡村具体项目上,由县一级统筹安排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二是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对象是广大农村,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要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修建、厕所改造、围栏美化、改炉改灶、庭院绿化等项目建设中,按照省政府支持一块,市县政府拿出一块,农民自筹一块,金融部门贷一块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压力大的问题,鼓励农民出工、出劳,积极参与,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聪明才智。
三是做好帮扶共建工作。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共建工作,各市(地)、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部门要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共建计划,在编制建设规划、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指导、扶持产业发展、健全基层两委、加强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帮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以乡镇为单位,将各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打捆,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BT、BOT和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开发等基础设施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三)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督查考核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监管,规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监管、验收竣工等各环节,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加强管理维护和监督,解决“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日常管理做到有制度、有经费、有专人,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设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省市县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好新型农民的培训活动,大力培养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现代农业技术带头人、文化活动带头人,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实惠。
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退出补充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进行考评,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