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3日
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标准提升为引领,以品牌培育为路径,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强竞争力、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要。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供给结构更趋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科教深度融合,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10个价值超百亿的企业品牌;
品牌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主要“菜篮子”产品京津市场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1.实施农业科技研发专项。创新种质资源利用,培育优质特色新品种;
创新农机装备技术,加强智能装备和技术研发;
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集中攻克农兽药残留速测等难题;
创新生态环境保育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研究;
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研究;
创新“互联网+农业技术”,开展精准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技术研究。到2020年,培育主要农作物标志性品种20个,研发新型农机具20种、生态环境保育技术15项、食品加工新技术40项,建成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10个。(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农科院)
2.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一区一带百园”科技农业创新高地。“一区”即在雄安新区建设农业创新基地,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和都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一带”即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农业创新基地辐射作用,加快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到2020年,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百园”即选择20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30家农业科技园区承接创新成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知识产权局、省商务厅、省编委办、省农科院,雄安新区管委会)
3.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到2020年,打造5家全国种业50强企业。重点支持研发“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生产,着力培育生物产业。支持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到2020年,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做强6个以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编委办、省质监局)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奶业振兴工程、现代林果基地工程,组装配套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1+N”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分享成果权益。实施贫困地区农技人员特聘计划,为贫困地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精准服务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气象局、省编委办、省农科院)
5.深入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完善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领办、协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电商、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工程和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工程,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二)推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1.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每年实施季节性休耕200万亩;
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到2020年,实现节水小麦品种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5以上,种植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减少12%。着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肥料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到2020年,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到2020年,亩均农药使用量降低6%,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水利厅)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粪污专业化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
3.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保护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抓好燕山太行山、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等重点地区植树造林。开展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生态补水,修复湿地生态。建设草原自然保护区,恢复草原植被。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到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湿地保护率达到4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
4.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畜—沼—果菜”“粮—畜—肥—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多种功能、发展新兴业态,推动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建成10个国家级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县。(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着眼价值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1.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开展形象设计,厚植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到2020年,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00个以上。建立品牌持有者和生产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主体,强化授权使用和品牌管理,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2.实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鼓励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增强企业品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名牌优质产品等。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到2020年,打造10个价值超百亿元的农产品企业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80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到50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7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3.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工程。根据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申请“三品一标”。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支持地方特产、传统美食产业化发展。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后备箱经济”。到2020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3500个。(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坚持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构建品牌服务体系。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品牌价值评估,发布品牌消费索引,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冀产农产品品牌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对进入品牌目录和在中央媒体宣传的给予补贴,在省内主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品牌。严厉打击品牌盗用、套用、滥用等行为,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切实保护品牌形象。(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四)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质量农业。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地方标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
鼓励企业制定较高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支持市、县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到2020年,取得境外农产品商标注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或生产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300个;
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50项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省商务厅)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落实生产主体责任,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建设一批“菜篮子”大县、特色林果示范县、畜牧业绿色示范县、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域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70%。(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
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有关规定,推行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追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加施产品标识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到2020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实施全覆盖抽检,年定量检测达到6万批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
督促生产主体落实自检制度,把好产品出厂(场)关。督促市场开办者严查农产品证明文件,对无证明文件的批批检测;
强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依法查处并追根溯源。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立覆盖全县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用三年时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实施安排
(一)省级统筹安排。2018年1月底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牵头制定全省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和10大类25个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省有关部门在审批、监管、资金整合、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配合。
(二)市级协调推动。2018年2月底前,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制定出台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方案;
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整合安排资金,推动项目落实;
督促所辖县(市、区)落实重点任务,定期督导检查。
(三)县级组织实施。2018年3月底前,各县(市、区)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全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选择1-2个特优农产品制定提质增效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创新工作机制,分年度组织实施,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特优农产品布局。依据全省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进一步调整特优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绿色发展、管理保障等方面分品种深入研究,统筹推进。(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
(二)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加工基地,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
(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格局。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供销社)
(四)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媒体宣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运用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传统宣传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和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特优农产品,提高消费者对冀产特优农产品的认可度。(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
(五)挖掘特优农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特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壮大休闲农业规模,突出区域特色和创意创新,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
(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用地、用水、用电支持政策;
加强金融支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需求,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
加强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河北保监局、省物价局)
(七)加强组织推动。建立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省农工办)。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为导向,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库,集中投入、轮动扶持。各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有关部门,各市、县政府)
(本文来源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8年3月3日
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竞进,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攻关期,也是我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迫切需要破解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不多、创新人才不足、创新环境不优等瓶颈问题,推动河北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要求,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以建设新时代创新型河北为主攻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大牵引,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基本路径,围绕“双创双服”活动,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经济社会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河北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
——创新平台扩量提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突破20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20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0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超过1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0家。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家级高新区超过8家,千亿元级高新区达到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7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4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11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达到10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360家,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达到180个。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1.实施创新机构倍增计划。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1900家。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争取国家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河北、布局雄安新区,积极创建1-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强化京津冀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建立服务平台,完善绩效评价和后补助制度,引导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2.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化运作、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雄安新区以及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省内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京津共建或自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行业发展,鼓励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等,改造提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省级重点支持打造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精心筛选、靶向突破”的思路,在大数据、先进绿色制造、高端新材料、安全清洁智慧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城镇化、大健康新医疗、现代农业等领域,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杀手锏”产品。
4.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双创双服”活动20项民心工程中的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和居家养老、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等民生改善重大科技需求,精准布局科技惠民项目,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化科技精准扶贫,支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培育特色扶贫产业,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
5.提升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能力。研究制定我省科技军民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实施军民融合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河北省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孵化中心)作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中船重工(邯郸)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到2020年,打造70个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
6.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开展科技交流、招商与合作服务,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强化成熟适用技术培训和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建设联合实验室、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到2020年,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0个。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
7.前瞻布局先导性产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原创性成果研发,大力推进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每年谋划实施50项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前沿材料、生命健康等先导性产业。支持保定太赫兹国际科技产业基地、唐山石墨烯产业集群、邯郸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等建设。
8.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河北有基础、整合资源有条件、未来发展有市场、符合产业技术演进趋势”的原则,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10个重点领域,滚动实施百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兴产业局部强势。到2020年,十大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7万亿元,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
9.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一业一策制定转型升级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努力形成新型供给能力。围绕发展智能制造,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0年,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8。围绕发展绿色制造,在焦化、烧结、印染、制革等行业推行清洁化改造,抓好以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千项技改工程,重点支持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建设。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培育工业设计、智慧物流、协同电子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业态,构建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集群化的新格局。建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承德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建设。
1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现代农作物种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点支持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800家。深入实施渤海粮仓、粮食丰产、绿山富民等科技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1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做大做优专利超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入库后备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13.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省、市、县三级精准帮扶2000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4.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15.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充分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品牌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到2020年,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超过70个。
(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
16.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设。围绕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争取国家制定出台支持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改革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布局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雄安中心和大数据创新试验区。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争取开展军民融合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试点。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建设数字城市,打造智能新区。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积极争创雄安(石保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7.打造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搭建示范区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发布推介一批“技术包”“成果包”。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5市指导各分园区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和专项支持政策。示范区各分园区研究建立成果对接、重点举措、转化落地三个清单。到2020年,示范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力争占到全省的1/3以上。
18.推动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完善科技部与京冀两地“1+2”协同共建机制,推动京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发展高端蔬菜、有机林果、精致养殖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示范带“1516”建设专项,打造1个农业创新高地,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6个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
19.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对接国家“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争取一批国家专项支持。研究制定《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以科技冬奥助推冰雪产业发展,在冰雪运动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升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20.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河北协同创新战略定位,落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发挥“2+4+46”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作用,与京津共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共同体和成果转化基地,着力吸纳承接北京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省级每年至少支持50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应用。到2020年,京津技术输出成交额中河北占比力争达到10%,“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21.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方案。探索建设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发挥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支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新建一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到2020年,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38家。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规划建设集展示、交易、转化、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化平台,全省技术交易总额达到500亿元。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设10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推送工作规程,编制发布指导目录,组织各市每年至少开展2场科技成果推送活动。落实《支持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分别研究制定支持中国电科集团54所、13所、中船重工集团718所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方案,促进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省产业化。
(五)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
22.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解决县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典型带动、梯次推进”的思路,抓紧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对全省县(市、区)按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类,分别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制定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县域差异化、可持续发展。
23.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要求,积极推动其他市达到创新型城市标准,争取更多的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创建进程。
24.实施高新区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开发区管理创新,优化开发区发展专项设置,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石家庄、保定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高新区。支持沧州、衡水等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
2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园区优先向贫困地区布局,支持饶阳、怀来等省级园区升级国家级,支持承德、保定等有基础的市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40家。落实《河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引》,建设一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承德等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六)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26.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大力推进人才兴冀工程,每年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项目50项以上。深入推进“巨人计划”“名校英才入冀计划”“外专百人计划”,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知名高校毕业生来冀创新创业。持续推进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每年重点支持引进25个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200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深入实施省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加快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加大科研项目激励收入,鼓励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支持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27.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双一流”大学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研究基地。
(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改革新突破。
28.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方案》《河北省系统推进石保廊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国有企业创新激励、投贷联动等32项国务院授权改革举措落地实施,确保试验区改革任务按时全部完成。支持石保廊区域的中央单位深入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9.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确定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形成更加简单管用、务实高效的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体制。再造管理监督流程,大力培育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财政投入方式,针对不同计划类型项目分别采用竞争性分配、稳定支持、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较快增长。
30.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等四个机制与统计报告、无形资产管理、转化信息库等三项制度,带动国有资产确权、变更等相关领域改革,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和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协议转让制度。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31.推动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岗位设置、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可在机构编制限额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所属教学、科研机构,调剂使用编制。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或年薪制试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支持省属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积极推动公益类科研院所科研绩效拨款制度改革。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
32.打造“双创”升级版。大力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以培育市场主体和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提升“双创”支撑力,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为重点服务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施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倍增计划,制定专项方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县建设2家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所高等学校建设1家以上众创空间,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唐山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到2020年,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分别达到170家、240家、400家,培养引进创新团队和小微企业10000个,把河北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33.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围绕“四个100、四个一批”重点任务,每年组织100家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累计实施100项专利导航评议项目,支持100项专利权质押贷款、作价入股、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项目,培育10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资助一批授权发明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专业市场,扶持一批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省授权发明专利超过7000件。
34.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扩大我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吸引集聚一批京津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组建京津冀创投联盟。加快发展科技支行,到2020年实现各市全覆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做大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鼓励依托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融资。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双创”专项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鼓励各市政府、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费补贴和风险保障。扩大科技创新券资金规模,实现与京津科技创新券相互衔接、互认互通、统筹使用。
35.倡导创新文化。精心组织办好“双创”活动周、科技活动周、专利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运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形成全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借助政府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科研诚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各市、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支持,建立省、市、县财政科技资金快速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强化普惠性后补助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对国家和省已出台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试点,建立政策落实督导体系,推进改革举措的梯次实施和落实到位。搭建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重大创新政策第三方评估实施意见,通过评估优化创新政策体系。
(四)开展监测评价。落实《河北省创新调查制度实施细则》,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监测体系,实行重点指标月报与季报制度。探索建立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快报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发布上省本级及各市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数据。完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环境等指标在内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数,对各市开展创新能力分析评价,发布评价报告。
(五)突出协调联动。建立省、市协调推进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基层创新的指导和带动。各市2018年4月底前出台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重要平台、细化一批改革举措,并报省政府备案。
(六)注重创新考核。将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和省有关部门,省政府年终进行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增加指标权重。
附件:1.《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2.《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目标任务分解
3.河北省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指标监测方案
第三篇:江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
江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市补短板工作,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江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省关于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的部署,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围绕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全力打造“三门”,建设“三心”夯实软硬基础设施基础。力争用三年时间,投资1030亿元,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使我市在能源保障、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利综合保障体系、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人力资源保障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市综合管廊等方面打好基础、起好步,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新供给体系相匹配,布局科学、覆盖 — — 66 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完成省部署的补短板工作任务。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解决农村用电瓶颈问题,全市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优化输变电网络,加强城乡配电网络建设,全面解决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低、电压稳定性差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用电瓶颈问题,到2018年底,乡村地区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02千伏安/户,农村地区用户电压合格率从2015年的98.12%提高到98.66%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
2.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8年底,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从2015年的10%提高到3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天然气供应能力增加8400万立方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打造广东省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3.信息基础设施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发展需要相适应。到2018年底,全市光纤入户率从2015年的40.42%提升至85%,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光纤入户(住户)业务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城市用户、农村镇区光纤接入能力分别达到300Mpbs和50Mpbs;移动宽带普及率从2015年的51.3%提高到75.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打造珠西信息枢纽,在全市域建设“全光网城市”,将江门打造成大带宽覆盖的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城市。
— 67 — 4.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18年底,全市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约31 座,分散式充电桩约3536个,满足全市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形成合理、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5.城市综合管廊系统逐步建立。到 2018 年底,全市建成 5公里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形成综合管廊示范工程;新区综合径流系数按不超过0.5进行控制,城市建成区16%以上面积降雨就地消纳和处理率不低于56%,城市新区硬化地面可渗透地面面积不低于32%;基本建成城市防洪信息化管控平台,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6.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互联互通、便捷畅通。到2018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03.52公里,新增对外联系通道3条,高快速铁路新增运营里程110公里;“东部一体、西部协同”快速路网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提升港口航道等级里程44.5公里(3000吨),内河航道等级里程24公里(Ⅰ级)。主要港区疏港公路布局合理。现有干线公路道路服务水平继续提升,继续巩固农村客运三个“百分百”成果。
7.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8年底,全市万亩以上海堤达标率从2015年的45%提高到6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15年的69%提高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85%提高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全省平均 — — 68 水平。
8.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到2017年底,市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18年底,全市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有所下降,推进市区6条黑臭水体治理,完成1条黑臭水体治理;市区污水处理率分别从2015年的92%提高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从2015年的85%提高到90%,乡镇一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继续保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9.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升。继续保持教育先进县覆盖率100%,全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2015年的50.13%提高到2018年的5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发挥中职学校主阵地作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16-2018年期间,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量提高至10万人次,职业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人次。
二、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一)实施新一轮电网新(改)建工程,全面提升全市配电网供电能力。
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电压不达标、设备重过载、网架不合理、不通动力电、设备残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提升农村电网电能质量和供电能力。提升农村地区营销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配套支持营业厅、用电现场远程通信网络、终端设备等一体化技术服务系
— 69 — 统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电表、低压集抄覆盖和计量自动化系统建设应用,支持停电时间自动统计和电压在线监测。重点解决危房状态的乡镇供电所,提升农村电网运行维护能力。根据我市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情况,建设适合农村需要的电动车/电动汽车等简易充电设施。全力推进城网主电网及输变电工程建设,优化输变电网络。(江门供电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扶贫办、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二)推进清洁安全能源体系建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台山核电一期投入运行,大力发展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利用。加快建设天然气接收站、输送管网、输配场站及城市燃气管网,构建全市统一的天然气输配网络,全面提升我市能源保障能力。(城镇居民天然气、天然气供气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其余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国资委、各市、区政府配合)
(三)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珠西信息枢纽。
1.加快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等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施《江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方案(2015-2017年)》,重点推进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4G及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工程、— — 70 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络、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等项目,提升城乡基站覆盖能力,实现对全市农村地区基本覆盖。2016-2018年,全市新建公众移动通信基站1.37万个,新建基站站址1365个。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络热点新增551个,无线访问接入点(AP)新增4600个,基本实现主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络信号全覆盖。全力推进政府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珠西数谷(云计算中心)建设,提升政府电子政务保障能力,打造大数据应用基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市、区政府、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中国电信江门分公司、中国联通江门分公司配合)
2.大力推进光纤到户。提升光缆网络覆盖密度和网间带宽,按照优化架构、提升容量、调整接入、广泛覆盖的原则,根据省的统一部署,配合建设珠三角光缆网。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通信机房和光缆接入节点。2016-2018年,新建光缆长度7600公里,新增光纤接入用户58万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市、区政府、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中国电信江门分公司、中国联通江门分公司配合)
(四)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71 — 1.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国家、省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统筹编制我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将充换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改造纳入城乡规划,新建住宅停车场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接口;新建城市公共停车场级公共建筑类项目按不低于停车位总数的20%配建充电桩或预留接口。(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质监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市、区政府、江门供电局配合)
2.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组织推进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和大型商场、文体场馆等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支持用户居住地建设充电设施,鼓励开展专业化服务与自行充电相结合的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建设充电桩,加快构建城际快速充电网络。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设内部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公交电动化,到2018年底,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车比例40%,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比30%。(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市城乡规划局、各市、区政府、江门供电局配合)
(五)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编制江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16-2020年)建设项目库 — — 72 和建设计划,逐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以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为重点,新建主干道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旧城区结合“三旧”及棚户区改造、道路改扩建、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6-2018年,动工建设综合管廊约30公里,其中市区约10公里,各市、区约20公里,形成因地制宜、集约高效的综合管廊系统。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修复城市生态水系,大力提升城市建成区降雨就地消纳和城市新区硬化地面可渗透水平,推进排水管网系统、防涝系统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其余由市水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六)完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加快高(快)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中开高速、佛开-开阳高速(扩建)、沿海高速建设,构建三大黄金通道对接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大江门交通格局。2016年建成通车江罗高速、广中江高速(荷塘-龙溪段),实现中开高速、高恩高速的全线开工建设工作;2017年开工建设佛开扩建、开阳扩建、中山至阳江高速开平至阳春段(原中开高速西延线);2018年建成通车高恩高速,开工建设新会至高栏港高速公
— 73 — 路。推动开台高速、恩珠高速、广中江佛江段南延线、江鹤高速扩建的前期研究工作。2016-2018年新增通车里程103.52公里,新增对外联系通道3条。加快建设以江门大道为中轴的东部快速路网,推动台开快速干线工程,加强台开恩的快速联系,建成江门大道、台山至开平快速路及龙山支线工程。(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路局、市发展改革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2.加快高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空港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强化与国家铁路网及珠三角轨道网连接,推动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和货运铁路等建设,争取广珠铁路货运功能向鹤山集中,积极谋划推进江肇高铁建设。加快空港规划建设,积极谋划货运机场、通用机场及直升机起降点选址建设,推进台山、恩平通用机场项目。(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3.完善港航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新区码头工程及配套设施、广海湾港区5万吨级码头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等级航道网,加快推进崖门万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江门港广海湾港区广海湾作业区防波堤、进港航道工程,那扶河及镇海湾出海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2016年完成高宝隆物流基地码头一期扩建等;2017年完成高新区公共码头工程(首期)、那扶河及镇海湾出海航道工程等;2018年完成江门港开平市新港区(口岸)码头等。港口码头配套设施进一步完 — — 74 善。(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路局、江门航道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4.加快普通公路建设。根据国道网、省道网规划,加快全市国、省道改扩建,提升县乡公路通行能力和路况水平。加快全市300人以上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建设工作。继续巩固农村客运“三个百分百”成果。2016-2018年新建国省道39.3公里,改善国道通车里程160公里;每年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50公里。(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路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防灾减灾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1.提升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加强主要江河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海堤达标加固等工程建设,建设潭江河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加固达标、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完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市水务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2.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及管网建设,建立多水源、优水质的城市供水安全网络,完成江门市区应急备用水源及供水设施工程;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善农村地区供水设施。(市水务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3.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快
— 75 — 建设小农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完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其余由市水务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八)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污染河涌综合整治,采取控源截污管网、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市区7个黑臭水体,实施鹤山沙坪河、新会冈州湖等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工程,2016-2018年新增配套管网总长46公里以上,新增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日以上;建设江门市餐厨垃圾综合利用厂、台山市九岗生活垃圾填埋场,积极改造扩容鹤山市马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推进开平市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建设,继续巩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的成果。(垃圾处理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其余由市水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各市、区政府配合)
(九)推进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构建新型人才供给体系。
1.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持五邑大学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工科院校,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进一步完善五邑大学教学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广东轨道交通学院、高新区科教一体化基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五邑大学牵头,市教育 — — 76 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配合)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鼓励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参加技能晋升培训。对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的市区企业高技能人才给予养老保险补贴。出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实施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导职业院校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完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整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推行委托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改善实训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总体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升入本科高等学校的比例明显提升。推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示范校验收,加快推进广东省江门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广东省江门市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强化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对接,支持院校与龙头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老年大学及社区大学。(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各市、区政府,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校)配合)
3.加快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基础
— 77 — 教育现代化步伐。编制《江门市“三区一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15-2030)》,统筹义务教育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对城区学校进行科学的设点布局,特别是加强新建区域的学校建设进程,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大对教育投入,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全市教育教学水平。2016-2018年,投资13亿元,推进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与督查考核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敢于突破,担当作为,不甘人后,勇争第一,以拼劲、狠劲、闯劲,集全市之力抓好补短板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各市(区)政府、市有关部门是补短板推进软硬基础设施具体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明确关键节 — — 78 点和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建立工作台账,强势推进项目建设,早见成效。
(二)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各市(区)政府、市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坚持规划先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在摸清家底、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将补短板任务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实施有序建设。《江门市补齐软硬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计划》纳入各级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分类管理,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储备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形成“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构建纵横联动协调机制,主动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做到“三个办”(我来办、马上办、现场办),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实行支持导向,资源要素优先保障补短板需求,创新资源保障方式,土地、资金、电力、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按进度分批就最需要进行配给,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
各市(区)政府、市有关单位要把补短板作为重点工作,加强财政预算与补短板投资计划的衔接,完善政府投资管理。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
— 79 — 撬动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发挥上级资金对我市补短板建设的支持作用。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通过“险资入粤”行动和设立融资风险补偿金等方式,构建“政银保企”合作机制,促进融资担保支持补短板项目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补短板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释放投资活力,大幅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项目报批报建效率。
(四)严格督查考核。
坚持用结果说话,补短板行动工作列入相关考核项目,实行专项督查,年终对责任单位进行全面考核。各市(区)政府、市有关单位要将补短板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确保落实到位。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牵头部门,于每季度结束后两个工作日内,将本季度推进落实补短板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发展改革局汇总后报市政府。强化全程跟踪督查问责,市政府督查室视情况采取下达督查通知书、组织实地督查、提请市领导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经多次督办整改成效不明显的,启动问责程序,按有关规定严格问责。
附件:1.江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目标任务表
2.江门市补齐软硬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表
— — 80
第四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臵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臵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臵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第五篇:河北省财政厅_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_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北省2011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冀财农〔2011〕87号
各设区市财政局、农业产业化办、扶贫办:
现将《河北省2011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印发 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审核和申报工作。
2011年7月1日
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2011年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有关要求,按照集中扶持、事先引导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本指南。
一、项目扶持范围与重点
2011年省级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以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知名品牌创建和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为主攻方向,突出扶持进档升级快、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集聚、集约化经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导创建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超千亿元的农业产业园区。
业化项目予以财政补助。
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是指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中,新建或扩大再生产建设、总投资达到3亿元以上、2010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期间资本性支出达到总投资10%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最高补助额度为500万元。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是指注册资本在 500万元以上,2010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期间资本性支出在6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及种养基地建设项目。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最高补助额度为100万元。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单位的注册资本和完成投资须达到上述标准的60%以上,最高补助额度为50万元。
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内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补助额度可以适当提高。
3、财政奖励项目
农业产业化资金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进档升级和创建农产品名优品牌(含商标)实行财政奖励。
农业产业化企业进档升级奖励是指对2010年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中生产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给予最高 500万元的奖励。其中,粮油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乳品、肉类和果品类企业年销售
项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向所在县财政局和扶贫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扶贫办)提出项目补助申请,并按《指南》要求提供相关依据材料。
2、逐级申报。县级财政局会同产业化办或扶贫办对所报项目进行审查后,择优筛选项目,联合向设区市对口部门申报。设区市财政局会同产业化办或扶贫办对县级申报项目有关情况按《指南》要求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并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对申报农业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进档升级奖励项目和财政贴息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填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审计情况表》。然后,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审论证,择优筛选项目,分类联合向省级对口部门申报。市、县对 报材料情况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向上一级负责。(二)向省对口部门申报项目需提供以下材料
1、各设区市财政局和产业化办或扶贫办联合推荐文件;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申请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完成明细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品牌建设项目申请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审计情况表、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汇总表(见附件,必须用execl制表)及电子版(归口发至省级相关部门信箱);
3、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
4、有关部门批复或备案的项目立项手续材料、法
财政厅1份。
(二)各设区市财政局、产业化办、扶贫办要于8月15日前归口上报项目申报材料(邮寄申报以当地的邮戳为准)。超过规定申报时间视为自动放弃申报。
(三)各设区市相关部门要对所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对申报项目及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对未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提供虚假情况而骗取财政资金的违法违纪问题,要追究项目申报单位和市、县负责审核把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申报审查审计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承担。
(四)发现有以下问题之一者取消项目申报或资金 助资格:
1、提供虚假情况资料的;
2、不附相关依据证明材料的;
3、举报或投诉反映申报项目虚假并经证实的;
4、设区市、县(市、区)将审查费用转嫁企业负担的。
(五)对采取虚假手段骗取补助资金的,一经核实后,将追回财政补助或奖励资金,并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处理。省财政厅地址:
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华南大街48号邮编:050051联系电话:0311-66651109内网邮箱:nyc@hecz.cn 省产业化办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