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部长言论:精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组织部长言论:精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干部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组织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年轻干部培养,从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
思想淬炼要入脑入心,扣好对党忠诚的“扣子”。“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根”深“魂”固,方能行稳致远。加强思想淬炼,淬的是意志,炼的是品质,目的是使年轻干部“风雨不动安如山”,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组织部门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培养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第一课”,引导年轻干部保持理论学习“热运行”,带着问题“冷思考”,在学思践悟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章党规党史教育,用好党校和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年轻干部重温入党誓词、过集体“政治生日”,让他们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坚持预防在先、警钟长鸣,帮助年轻干部固本培元,长扫“思想灰尘”,避免沾染歪风邪气。通过经常性廉政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方式,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摆脱功利羁绊,锤炼纯正党性,立正价值操守,夯实信仰基座,力戒自我设计,奋力书写忠诚,做一名清醒、坚定的共产党员。
政治历练要从严从实,厚植为民服务的“根子”。“立根原在群众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心为行之本,心正方能行不偏。年轻干部加强政治历练,就是历事、练心、强政治、提高为民服务本领。这种本领不是天生的,只有在长期的政治历练中才能日将月就、不断提高。政治任务既是政治历练的“试金石”也是“磨刀石”,任务越重,越能考验人、锻炼人。组织部门要把年轻干部放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炼意志、接受训练。有规划、有措施、负责任,特别针对年轻干部政治上的短板弱项,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抓好落实。强化“政治体检”,多渠道跟踪采集年轻干部在关键时刻、关键领域、关键事项、关键部门的政治素质数据,多维度“扫描”年轻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政治表现。把政治表现作为年轻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把政治“健康”作为提拔重用年轻干部的刚性标准。搭建好各类锻炼平台,为年轻干部强化政治历练提供条件。多从政治上关心关爱年轻干部,帮助他们走稳走好人生每一步,在任何时候都经得起“聚光灯”“放大镜”的审视。
实践锻炼要敢闯敢试,勇挑攻坚克难的“担子”。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干部要挑起千钧重担、干出一番事业,非经一翻磨炼不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练就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决不能任其自然生长,组织部门必须及时补钙壮骨、浇水施肥,确保真正成长成才、堪当重任。统筹事业发展、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成长需要,把年轻干部放到边远地区、艰苦环境中去经受锻炼,到问题集中、矛盾复杂的地方和吃劲岗位去“墩苗”,引导他们在大场面涵养大格局,经历大考验练就大本事,真正把经历变成经验、把阅历变成能力,做到谋有据、思有方、行有章、干有法。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作为火热实践最好的课堂,通过下派锻炼、上挂学习等途径,选派年轻干部到服务窗口、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时刻保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干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锐气和豪气。
专业训练要精准精细,打牢干事创业的“底子”。当前正处于“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问题易发多发,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无论是分析形势作出决策,还是解决民生实事,都需要有专业的思维和方法,对年轻干部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部门要充分借助党校、高校等资源和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年轻干部进行精准靶向培训,增益其所不能,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坚持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举办系列能力提升班,推动年轻干部从单一型、专业型、知识型向多能型、复合型、能力型转变。善做“伯乐”,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年轻干部的长处和短处,根据他们的专业技术特点安排工作岗位,使其在擅长的岗位和领域迅速成长。把教育培训与一线锻炼相结合,让年轻干部干在一线、冲在一线、成在一线,用一线的艰难困苦全方位打磨年轻干部的“七种能力”,让他们成为顶梁柱、内行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心有良策,腹有良谋,沉着冷静,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科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牙屯堡中心校粟秋利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小学新的《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不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一、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要多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商店购物的主题图中引发问题: “十一”期间,甲、乙、丙三个店各自打出促销广告:
甲店:“买十送二”;乙店:打9折出售;丙店:每满300元送30元。如果某种物品每件原价50元,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
买1件同样的物品,在哪个店买便宜?便宜了百分之几? 买12件同样的物品,在哪个店买便宜?便宜了百分之几?
“买十送二”时,每件物品的价格总比原来便宜吗?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通过这些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更加接近实践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将现实生活“数学化”的过程,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帮助学生熟悉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当学生缺乏某一种生活经验时,就会直接影响他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熟悉”生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实际教
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
如在教学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我准备若干张5元、2元和1元的人民币,要学生上台拿37元去买书,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列举出多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怎样列举才不会漏掉或重复。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生活经验,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充分创造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
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解题策略最有效的方法,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提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但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际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之间的这种互助与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在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男生有6人,女生有9人去春游,有12座,16座,有20座,选哪辆车比较合适?由于农村学生缺少坐车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认为座位越多越好,选20座;有的人认为选16座,浪费比较少;部分选12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三种意见陈述理由,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直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方法
在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落实教学效果中,有意识的体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
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解题方法为外显行为,伴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化。因而,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认识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表层。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画图、尝试、找规律,从相反方向思考等多种策略。例如这样的一个问题:全班42人去坐车,一共租用了10辆车,每辆大车坐5人,每辆小车坐3人。租用的大车和小车各有几辆?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画图帮助理解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对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原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要求人们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更高的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于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我国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观念的滞后,使得学生只会孤立、封闭地学习各门功课,却不懂得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希望借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
实际问题是指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疑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具备各种基本技能。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很难使学生形成综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相比较之下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培养学生从观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等方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知道学生在有明确学习动机下进行的学习会比较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而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来确定活动的内容,因而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动手实践等需要,激发学生探研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学会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立足于实践,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要求让学生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获得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这些都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质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自主地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学习内容或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应用知识、技能并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方式多样性和内容源自于生活等特点,所以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深入到事物内部,了解本质规律,知道生活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由于这些规律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而发现的,所以不会遗忘。另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操作、归纳总结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开设。由于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知 识积累和动手能力,所以小学中年级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比如可以举行“如何收集处理资料” “如何访问” “怎样展示结果”等实践性活动。这一阶段学习主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注重结果。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那么其活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选择主题
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它是决定着整个活动的方向。因此主题的选择要有趣味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就能从身边找到一些材料,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前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主题。假设
假设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假设我们能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我们先假设植物生长需要水之后,才能进行实验。在不给盆景浇水的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样学生才能有事可做。可见假设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
3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是活动的蓝图,计划的优劣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来保证计划的质量。计划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等。以“植物生长所需要条件”为例,制定活动计划主要内容如下:1)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应用各种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寻找出植物生长的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活动内容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分析资料,推断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写实验报告等。3)活动步骤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最后总结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并写出实验报告等书面的活动成果。在制定活动计划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在活动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相互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各科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形成解释、实验验证、总结成果四个环节。但要注意这些活动都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学习。下面还是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这一主题为例说明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
1)收集资料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多相关知识,但学生所学有限,所以必须去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查阅等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把所找到的资料写成综述。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增长学生相关知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掌握简单的电脑操作。
2)形成解释在收集好资料后学生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如通过收集资料学生可以得出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二氧化碳、氮、磷、钾。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实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得出结论以后,要做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要注意的是设计实验过程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样实验结果才能正确无误。在验证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二氧化碳、氮、磷、钾是否正确的实验中,可以首先不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而其它条件都满足,然后观察
结果。比如说不给盆景浇水,而其它生存条件都满足,一段时间后植物死了,得出植物生长需要水这一结论。还可以用黑套子将植物罩起来不让阳光照到,而其它生存条件都满足,一段时间后植物也死了,得出植物生存需要阳光。其它生存条件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进一步实验,研究怎样才能让植物长得更好。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总结成果在得出正确结论后要以实验报告、模型等形式表现出来公开发表,有可能的要推广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促使更多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只看成绩,重视结果。但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我们要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要注重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评价“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这一活动的效果时,只要在活动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从而增长了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能力,就达到了目标,结果如何并不重要。
2)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心理学认为鼓励比批评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成功的信心,所以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比如学生在活动中收集了大量关于植物生长的资料,但由于平时学习不认真,后面的工作没有做好。这时只要教师表扬这位学生收集的资料很有用,并鼓励他好好学习,争取在下次活动中将所有任务都很好地完成,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使这位学生以后认真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将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我们应该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成长。
第四篇: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附图{图
})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第五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注意以数量甲比数量乙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方程的几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题
1.谈话引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
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相应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题的文字部分)
2.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单眼塔 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交流板书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
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评析:这只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因为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才能列出相应的方程解答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各自的思考,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要求学生接着例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后再写上答句。
【评析: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从而使学生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求出方程的解。
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感受方程的优点和价值。】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一 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十六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熟悉此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六的第4题和第5题。
2.补充与习题相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