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种意识”与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研修日志
五种意识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学 佟辉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只要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见的事就会接连而至。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思善疑并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了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其教育价值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依托“问题意识”,培养思、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是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也可以是新课中或新知探究后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把课题写出来以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思考后提出下面的问题:
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3、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经触及到本节课的关键,这样孩子们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答案,这样的教学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如:我教学“平行线的知识时”我让学生讨论车轮压出的线有什么特点,孩子们讨论后发现:
1、这两条线是直的 .
2、这两条线永远不可能相交。我顺势告诉学生这样的两条线叫做互相平行。接下来有个孩子举手问:“那车轮转弯时压出来的印是不是平行线呢?”我引导学生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更深入的理解了平行的含义。这种发现与质疑是孩子思维发展最可贵之处,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
2、依托“操作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实践成果,体验探究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探索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动手创一些精美的图形吗?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动手折、撕。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他们在动手撕纸中思维在飞跃,能力在提高。
再如:在教学《分数》,引导学生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产生时,教者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现在要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应该分到多少张饼?请同学们快动手分一分饼,看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生
1、(边演示边说明)我一张一张地分,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这张饼的四分之一,九张饼就是9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九张饼。
生
2、(边演示边说明)我是把九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一份,就是四分之九张饼。
生
3、(边演示边说明)我三张三张地分,把每三张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一共有三个四分之三张饼,就是四分之九张饼。
生
4、我先把8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两张,再把一张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得到四分之一张饼,加在一起就是2张又多四分之一张。(师引导:谁知道这个分数怎么读?生读二又四分之一。)
可以说在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智力思维得到训练,更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提升。
3、依托“合作交流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强调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一旦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学生在小组里面有相同的目标,有各自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结果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例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生吃和做熟了吃)分的。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生进行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再如:我在“体育中的数学”这节课中36人方队变换成长方形队形中,我让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小组意见,接下来让学生独立探索,36人还可以变换成什么形?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既有小组成员内的合作交流过程,又有独立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采取多样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再如:在“体育中的数学”这节课中把36人方队变成长方形队形后,我又问:“你们还能变成其它形吗?”这就给学生开辟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驰骋想象、创作发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再如:计算我校集体舞中□的人数时,共三层,最外层横排20人,竖排40人,最里层,横排16人,竖排36人,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思维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都给学生开辟了创造空间、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1、20×2+18×2+16×2+40×2+38×2+36×2-12=324 2、20×2+18×2+16×2+38×2+36×2+34×2=324 3、20×6+34×6=324 4、20×6+40×6-9×4=324
4、依托“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回家配制浓度5%左右的淡盐水,早晨起床后漱漱口,能有效防止病菌从咽喉侵入身体。这些实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5、依托“反思意识”,培养评价能力。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对所解决问题的正确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那么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将怎么办?你认为哪个答
案更好?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评价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教材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摆一摆算一算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12-9的方法之后,教材出示“你喜欢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总之,科学的创新每日每时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教育,改变着人。培养小学生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探索,让学生善学习,会学习,愿探究,能探究,追求生命活力课堂,让我们课堂因学生的热情参与而精彩叠现,让学生的能力因课堂的精彩叠现而提升。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2009-2010学,我承担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下,就这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尽量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练习,并且习惯性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开展好这个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紧紧的扣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每一册教材的编写中也都凸显了这个特点。教师使用好教材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操作,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当中去,是顺理成章的教育教学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期过程。本身就不能与现实脱节。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分别是: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解方程。
4、多边形的面积。
一、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应用研究,首先应该与以前的整数乘除法相联系,结合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其次,弄清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上的区别和应用,利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1、小数乘法。价钱的计算是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去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一。如果以元为整数,那么元以下就是小数了,角是十分位,分则是百分位。另外,测量单位也很好引入。如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教学都是常见的形式,也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果米是整数,那么分米就是十分位,表示0.1米,厘米则成了0.01米在百分位上。往后依此类推。如果以重量单位千克为整数,那么小于千克的单位则都属于小数,我们试问克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这样时间长了,计算的多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但是,要注意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毛病。
1、小数除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解决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当用的应用。
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的使用。一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进一法”。二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去尾法”。这也是对传统的四舍五入法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也与之有着很密切的练习。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判断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究竟使用哪一种方法更加合适。
二、解方程。过去,解方程的教学过程是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在的教材恢复了计算禹应用的天然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以实际的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出问题当中的量的关系,这样对等式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也是要求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坚强对问题中量的关系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语言和文字的合理表达。这样在解列方程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
三、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到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结合实际,学会多边形尤其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力。使学生知道多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会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许多生活问题。例如,计算田地、建筑、菜地、纸张、和不规则的某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的抓好知识联系实际的关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和源泉,转化为帮助学生生活成长的有效良好的素质。
小课题研究:利用画图的策略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研究
11:02:46
Post By:2009-10-13 【研究缘由】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要求而采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容易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画图的策略。画图是指用形象的图、实物或表格对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策略。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审题、分析、检验。
不过,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那就是: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他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画图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等目标,是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研究内容】
从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认识、意识、感受、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选择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利用六年级数学中的部分解决问题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研究策略】
1.初期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对用画图解决问题这个策略的认识、应用程度。2.设立专门的课时,重点讲解如何分析问题,画示意图、草图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草图的能力。
3.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学生画图能力的提高程度。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科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牙屯堡中心校粟秋利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小学新的《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不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一、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要多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让学生从商店购物的主题图中引发问题: “十一”期间,甲、乙、丙三个店各自打出促销广告:
甲店:“买十送二”;乙店:打9折出售;丙店:每满300元送30元。如果某种物品每件原价50元,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
买1件同样的物品,在哪个店买便宜?便宜了百分之几? 买12件同样的物品,在哪个店买便宜?便宜了百分之几?
“买十送二”时,每件物品的价格总比原来便宜吗?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通过这些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更加接近实践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将现实生活“数学化”的过程,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帮助学生熟悉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当学生缺乏某一种生活经验时,就会直接影响他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熟悉”生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实际教
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
如在教学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我准备若干张5元、2元和1元的人民币,要学生上台拿37元去买书,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列举出多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怎样列举才不会漏掉或重复。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生活经验,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充分创造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
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解题策略最有效的方法,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提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但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际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之间的这种互助与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在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题:男生有6人,女生有9人去春游,有12座,16座,有20座,选哪辆车比较合适?由于农村学生缺少坐车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认为座位越多越好,选20座;有的人认为选16座,浪费比较少;部分选12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三种意见陈述理由,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直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方法
在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落实教学效果中,有意识的体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
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解题方法为外显行为,伴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化。因而,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认识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表层。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画图、尝试、找规律,从相反方向思考等多种策略。例如这样的一个问题:全班42人去坐车,一共租用了10辆车,每辆大车坐5人,每辆小车坐3人。租用的大车和小车各有几辆?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画图帮助理解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对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原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附图{图
})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那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时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创新培养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学校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而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迎接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民族关键在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那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时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创新培养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当今我国小学生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容乐观,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山区里的小学校的创新教育令人堪忧。那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而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小学生创新教育的第一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要让孩子们充分的认识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创新,创新并非难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每个人都有进行创新的欲望。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启发、引导。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如重成绩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民族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不利于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小学生从小接受到这种教育很可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扼杀在摇篮中,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引进新的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势在必行。
第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条件 新课标中指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使教学课件的内容要富有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同时以充满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形成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氛围。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观条件 教育教学的实践反复印证了一个真理: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对好多未知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经常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我们不要因为这些问题的荒诞而否定孩子的创作力,而是要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产生认知困惑,从而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动机,然后进一步提升创新的兴趣,久而久之不仅促进了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还有助于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
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还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知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于鱼”。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的培养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不“求异”无“创新”。我们传统的教学总是试图让学生向统一的标准答案靠拢,不鼓励新鲜的解决方法或思考方式。其实,这种做法无形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果不堪设想。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任何问题都有多种方法,我们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让思维受限。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别的方法,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制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那些对某个问题有独到见解,有新鲜想法或者有独特角度的学生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加分,贴小红花等,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答案不是不对的,反而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和荣誉。比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解读。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古文的时候,里面涉及到廉颇,蔺相如等几个主要人物,我问学生们喜欢谁?话音刚落,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先恐后的喊着蔺相如抑或廉颇的名字。我得到了常规的答案,当然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为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我没有停止我的提问,“还有其他答案吗?”我如是问道,沉寂了一会儿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弱弱的声音:“老师,我喜欢赵王。”他还补充说赵王重人才,不吝啬所以喜欢他。听到这个答案我很欣慰,并随即表扬了他,并让其他同学想他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疑问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不问何来学呢?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尤其是古代的学堂私塾里,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就被视为质疑老师一般。然而新的教学理念和开放式教育是提倡质疑的,学生竟然有疑问那说明他们思考过,并且不得其解,那么老师不是应该充分发挥其“答疑解惑”的职能吗?当然光答疑解惑还不够,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不断的提出疑问。比如学习过《三国鼎立》那篇文章之后,有同学问我:“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把课本上描述的神仙般的诸葛亮灌输给他们,我说:“诸葛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你们自己觉得呢?”学生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太高调,不谦虚,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也有的同学说:“他多疑,不懂用人之道”。学生的这些想法都有可取之处,我表扬了他们,并鼓励他们继续思考。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实践与认识有紧密联系,认识能指导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可以对认识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实践。老师一定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相对应的能力。
第四,建立奖励制度,积极评价 奖励和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回馈,有序的回馈方法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奖励制度要分等级,公平有序的进行,当然一定的物质奖励也是值得提倡的。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开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发言,自主讨论。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擦着智慧的火花,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升华自己。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向着发撒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努力,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奖励他们的标新立异,重视他们质疑。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同学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要积极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热情,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在学习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小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老师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以上一些有效方法的运用一定能够为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新.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郭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2006(3)【3】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06)【4】郑德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研,2009(5)【5】安胜存.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思维[J].教育研究,2009(5)
【6】邰云文.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南教育研究论文,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