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最终定稿)

时间:2020-11-11 13: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

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7-2020 年)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全省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3 号)、民政部等 9 部委《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 号)、《吉林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紧紧围绕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殡葬改革举措,精心组织实施殡葬专项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殡葬事业发展,坚持惠民殡葬、绿色殡葬、文明殡葬、创新殡葬,全省殡葬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殡葬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殡仪馆(火葬场)、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骨灰树葬区和海葬纪念设施建设。全省现有殡仪馆(火葬场)47 个,经营性骨灰公墓 52 座,农村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 60 座,市、县骨灰树葬区 1 个。新建或改扩建德惠市、磐石市、辽源市、白山市、大安市、珲春市等一批殡仪馆。

二是殡葬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惠民殡葬覆盖面不断扩大。2011 年,出台《关于免除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通知》(吉民发〔2011〕72 号),从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对全省死亡城乡低保对象免除6 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覆盖保障人群达 200 余万人。截止 2016 年 12 月底,全省累计为 6 万余名困难群众减免 5600 余万元殡葬服务费用。2014 年,农安率先实行免除无丧葬补助人员基本殡葬费用,2016 年,长春、通化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此外,长春、辽源还实施骨灰树葬、海葬、草坪葬等免费政策。

三是殡葬服务管理逐步规范。通过开展殡仪馆专项整治等活动,不断加强全省殡葬服务管理。2012 年,省物价局、省民政厅联合印发《吉林省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试行),清理整顿殡葬延伸服务收费项目。2013 年,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殡葬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全面规范殡葬服务和管理,依法保障消费者权益。2016 年,省民政厅下发了《吉林省民政厅关于核发〈经营性骨灰公墓许可证〉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全省经营性骨灰公墓管理。

四是节地生态安葬逐步推广。近五年来,全省共火化遗体 61 万具,火化率保持在85%以上。采取树葬、草坪葬、海葬等(不含生态节地型墓位、寄存)节地生态葬式的骨灰 3228 份。2016 年,出台《吉林省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为全省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辽源市已完成节地生态安葬树葬林建设,已安葬骨灰 196 份;白山市、延边州节地生态安葬树葬林建设项目已立项并着手建设,预计2017 年可以投入使用。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殡葬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的殡葬改革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深化殡葬改革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大力推进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还有差距。一是殡葬资源配置、殡葬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殡葬管理法制建设滞后,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执法难度大;三是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殡葬事业发展支撑不够;五是传统民俗与现代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不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大局,以全面深化殡葬改革为动力,以“保障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根本,以“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坚持殡葬基本服务公益性属性,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殡葬先进文化引领,促进“互联网+”与殡葬领域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殡葬管理,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殡葬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惠民殡葬、保障基本。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坚持深化殡葬改革与维护人民群众殡葬基本权益相结合,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优先保障困难群众殡葬需求,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殡葬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各部门在殡葬规划、统筹、服务和监管等方面的职能。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

参与殡葬改革发展,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殡葬服务。

3.统筹兼顾、创新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实际需求和各方面因素,合理布局、规模适度、设计实用,促进区域城乡殡葬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适应我省实际的殡葬改革、管理、服务新模式,鼓励支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

4.倡导俭约,绿色环保。倡导文明节俭殡葬新风气,鼓励丧事简办、节地安葬、低碳祭扫。将殡葬改革与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紧密结合,树立绿色殡葬理念,引导群众绿色殡葬消费,积极推广生态节地葬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少占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加强殡葬领域新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运用,推动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更加健全,殡葬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机制更加完善,殡葬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区域间殡葬资源配置差异逐步缩小,殡葬服务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成果得以巩固,节地生态安葬逐步推广,低碳文明祭扫逐步形成,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更好的得到满足。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推进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统筹考虑现有人口规模和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求,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科学规划布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殡葬服务设施。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利用国家、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完成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重点对落后火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型火化炉,实现节能减排。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殡仪馆作为试点,围绕标准化和人文化的功能定位,按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便民利民的发展方向进行建设改造,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规划目标:全省每年新建或改扩建 3-5 所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全省每年更新改造火化炉不少于 10 台,到 2020 年底已有火化炉全部达到环保标准;全省更新殡仪服务用车 20 辆以上,到 2020 年底已有用车全部达到排放和安全标准。】

2.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规划。积极探索建立县(区)级、乡(镇)级、村级公益性安葬服务设施网络,面向辖区居民提供安葬服务,并逐步扩大公益性安葬设

施覆盖率。指导有条件的村(镇)选择荒山瘠地或原有墓葬地建设遗体或骨灰集中安葬设施,为广大群众安葬遗体或骨灰提供便利条件,逐步解决乱埋乱葬问题。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底,以行政村为单位,规划新建或改扩建村级公益性墓地60%以上;新建或改扩建乡(镇)骨灰堂 100 所以上。】

3.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落实吉林省民政厅等 9 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吉民发〔2016〕27 号),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优质人文安葬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整合安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精品化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和纪念设施,提供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寄存等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节地生态安葬需求,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底,在建和新审批的经营性公墓节地生态安葬比例不少于30%,新增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安葬纪念设施不少于 10 处。】

(二)进一步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

4.健全完善殡葬基本服务惠民政策。在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对象 6 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减免无丧葬补助居民基本殡葬费用,不断扩大惠民殡葬服务覆盖面。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底,全部地级市、40%以上的县(市)实现无丧葬补助居民基本殡葬费用减免政策。】

5.努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加大殡葬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行殡葬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在殡仪馆全面推进落实服务满意度评价、服务回访制度。研究制定突发事件遇难人员遗体处置管理办法,提高殡葬服务应急保障能力。有条件的市、县要开通殡葬服务电话小号段专线,及时受理群众咨询,为便民利民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殡葬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鼓励殡仪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与临终关怀服务有效衔接,为遗属提供悲伤慰藉、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支持。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礼仪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底,全部市(州)、县(市)开通殡葬服务电话小号段专线;全部村(居)委会建立红白理事会;每个市(州)、县(市)至少有 1-2 个专业殡葬礼仪服务机构。】

(三)进一步加强殡葬重点领域管理。

6.加强殡葬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围绕殡葬管理服务重要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廉正风险防控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各项制度,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和具体责任,为殡葬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积极开展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建立行风监督员制度,推行“阳光殡葬”,接受社会监督。

7.加强殡葬服务市场规范管理。区分殡葬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建立健全殡葬基本服务财政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科学制定殡葬服务价格标准,推行价格公示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殡葬延伸服务,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推行殡葬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殡葬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炒买炒卖、经营暴利等行为,发挥殡葬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规划目标:按照省政府简政放权、放管服要求,到 2020 年底,所有殡葬服务价格标准制定权限下放各市(州)、县(市、区)。】

8.加强经营性公墓审批管理。制定出台《吉林省经营性公墓管理办法》,落实公墓年检、双随机抽查和经营性公墓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公墓管理风险基金提取制度,有效防范公墓售罄后续管理风险。对已有经营性公墓但 5 年内即将售罄或已经售罄的市(县),根据人口数量和墓葬需求,允许审批新的公墓;对已建和未建墓穴至少还可出售 10 年以上的,原则上暂不审批新的经营性公墓。新建公墓重点项目要预评估项目用地规模,并将项目用地纳入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审批的经营性公墓,除按规定上报审批要件外,还需符合区域人口 100 万以上的,占地面积不少于 30 公顷;50 万-100万人口的,不少于 20 公顷;50 万以下的,原则上不低于 15 公顷,总绿化面积不小于30%的要求。

【规划目标:2018 年底前出台《吉林省经营性公墓管理办法》;到 2020 年底,建设园林式骨灰公墓 10 所以上。】

(四)进一步推动殡葬事业改革创新。

9.合理规划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合理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在人口稠密、土地较少、交通便利的区域和群众实行火葬意愿强烈的地区划为火葬区;在人口较少、土地较多以及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可根据实际划分遗体土葬改革区,对土葬改革区自愿实行火葬的,应予鼓励和支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积极参与土葬改革。严格限制墓葬用地,鼓励和推广在土

葬改革区相对集中深埋、不留坟头的安葬方式。按照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丧葬管理规定,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规划目标:2018 年底,各地政府根据实际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由省民政厅汇总上报省政府审定;到 2020 年底,火葬区遗体火化率达到 100%,土葬改革区公益性墓地实现全覆盖。】

10.强化绿色殡葬政策指引。稳妥开展现有合法公墓老旧墓区改造工作,推行以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替换等措施,探索实行墓穴循环使用办法。对公墓剩余墓区和新建经营性公墓要积极推行可降解、墓碑小型化等节地生态安葬。新建公益性公墓应全部实行节地生态安葬,使用可降解棺木。建立完善殡葬改革激励引导机制,制定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鼓励实行骨灰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

11.加大殡葬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殡葬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录入、数据统计、动态查询、流程监控和资源共享。推动“互联网+”在殡葬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殡葬改革、提供殡葬服务、倡导文明祭祀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制定并实施殡仪馆服务规范、殡仪馆安全规范、公墓安全规范等方面地方标准,积极开展殡葬领域标准化试点,引导殡葬管理服务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底,省、市(州)、县(市、区)全部建成使用殡葬管理服务综合性信息系统。】

12.树立文明节俭殡葬新风尚。强化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在殡葬改革中的带头作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在殡葬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反对大操大办,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深化殡葬改革摆上重要日程,健全殡葬改革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发改、公安、财政、国土、规划、林业、环保、城管、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完善殡葬设施规划,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基本殡葬服务,规范殡葬服务市场,强化殡葬行业管理。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加大对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其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兜底工程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提供多元化殡仪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殡葬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

(三)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和完善殡葬改革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地方性殡葬立法,推动政策理论创新。结合权责清单,深化殡葬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规范审批流程,加强殡葬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殡葬管理法治教育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

(四)完善考评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督查督办,落实工作责任。省级民政部门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民政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五)强化舆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清明、春节等传统祭祀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倡导文明新风。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作用,开展殡葬改革进社区活动,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殡葬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推动殡葬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安徽省“十二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全省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按照《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和《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殡葬工作,全省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群众丧葬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文明祭扫风气正逐步形成,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文明节俭办丧事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殡葬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先后开展了殡葬管理专项整治、“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公墓清理整顿等集中整治活动,全省共清理整顿非法公墓20余处、查处违法违规案例30余起,收缴销毁非法生产、销售丧葬用品10万余件,有效地强化了殡葬管理,净化了殡葬环境。

——殡葬改革监管力度日益加大。全省除石台、祁门等10余个山区县实行土葬,其余地区全部实行火化。在火化区,重点加强对农村殡葬改革的督查监管,加大“以罚代葬、以罚代化”行

为的查处力度,遗体火化率保持在83%以上。在土葬改革区,开展平坟还田(林),先后平毁、迁移散葬坟墓8万多座,平坟还田(林)近3000亩,新增植被、绿化近3000亩。

——殡葬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有殡仪馆78座,经营性公墓98座,农村公益性公墓1141座。全省殡葬基础设施改造投入资金2亿多元,殡葬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殡葬服务单位行风建设富有成效,一批殡葬单位和个人荣获民政部、省民政厅和相关部门的表彰。殡葬服务人员从业资格鉴定扎实开展,殡葬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殡葬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合肥、铜陵、马鞍山、滁州、亳州等6个省辖市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生活困难重点优抚对象等特困群体享有免费基本殡葬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省殡葬事业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丧葬需求,特别是在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殡葬管理体制、殡葬资源配置、殡葬救助保障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殡仪馆设施设备总体落后。部分设施陈旧,管理粗放,功能单一;部分殡仪馆地处城市中心,急需搬迁。二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以及工作环境差、待遇偏低等原因,殡葬服务岗位缺乏吸引力,一线殡葬职工年龄偏大,职业和文化技能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惠民殡葬服务覆盖面狭窄。四是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节地葬法推动缓慢,殡葬环境整治任务繁重。为此,必须坚持深化殡葬改革,进一步规范殡葬管理,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导向,坚持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性方向,大力推进惠民殡葬、绿色殡葬,树立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尚。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理顺殡葬管理体制,加强殡葬行业监管,健全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促进殡葬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殡葬改革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益优先。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保障困难群众丧葬需求,彰显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性质。做好殡葬惠民政策与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衔接与配套,完善利益导向体系。

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继续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殡葬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民政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殡葬改革,提高殡葬公共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兼顾各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城镇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殡葬事业发展。加强对不同地区的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相对滞后地区殡葬改革工作,实现殡葬事业协调发展。

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正确处理行政与事业、服务与经营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行为,发挥公益性殡葬事业单位的重

要作用。坚持管理与经营分开、监督与经办分离,实现殡葬服务经营的公平、诚信,殡葬管理监督的公开、公正。

(三)发展目标

——殡葬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增加。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力争新建殡仪馆4-5座,改扩建殡仪馆10-15座。增建公益性墓葬设施,到“十二五”末,每个乡镇平均拥有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达2座以上。

——殡葬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特困群体殡葬救助制度,适当扩大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对象范围,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

——殡葬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范围进一步扩大,80%以上的工作人员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殡葬服务更加优质规范。

——遗体火化率继续巩固提高,环保节地葬法逐步推广,江(水)葬、树葬、草坪葬等绿色生态葬法达30%以上。

——殡葬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省、市、县三级殡葬信息联网。

——殡葬管理体制进一步顺畅,服务网络日益健全,行业监管更加有力,殡葬科技水平稳步提升,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推行火葬和改革土葬

在火化区,通过依法强化管理、改善交通状况、完善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继续巩固提高遗体火化率。在土葬改革区,依法强化殡葬活动管理,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积极参与土葬改革。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丧葬管理规定,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严格限制墓葬用地,推广不留坟头的安葬方式,治理乱埋乱葬,不断深化殡葬改革。

(二)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

加强殡葬服务价格管理,合理区分殡葬服务性质,规范基本殡葬服务及延伸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按照非营利原则从严核定价格并适时调整。延伸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由市、县物价部门制订。进一步完善殡葬救助体系,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原则,适当扩大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对象范围,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目标。

(三)进一步优化提升殡葬服务

健全殡葬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推动技能鉴定与用人单位岗位聘用制度衔接,逐步实行殡葬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作为行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殡葬工作统筹安排,共同推进。创新殡葬服务模式,开展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文明服务和规范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快殡仪馆建设和火化设施改造升级

继续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对落后火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型火化炉,实行节能减排。积极争

取财政部门安排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殡葬设备设施更新改造补助资金。省民政厅已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列入省级福彩公益金预算,市、县民政部门要相应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对殡葬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做好新建、改扩建殡仪馆的选址、规划、资金筹措及具体建设工作。

(五)严格经营性公墓审批和管理

严格经营性公墓审批程序,规范经营性公墓建设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公墓,纠正违规建设公墓。严格执行公墓墓穴占地标准,加大对超大超高墓穴、墓碑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经营性公墓数量和建设规模,严格经营性公墓建设审批程序。

经营性公墓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经营性公墓墓穴建设应充分考虑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每年在新建墓穴中要安排不少于5%的低价位墓穴及骨灰存放格位出售给低收入城镇居民特别是困难居民。加强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的销售管理,严禁墓穴(格位)预售、传销和炒买炒卖行为。

强化经营性公墓年检制度,经营性公墓每两年开展一次年检,年检结果由省民政厅在相关媒体进行公告。

(六)加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和管理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应符合城乡规划要求,推动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纳入新农村和村级公益事业规划。优先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地区,经批准可由若干个村委会规划建设1座公益性公墓和1座公益性骨灰堂。

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树葬公益林)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禁止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树葬公益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收费,其基本建设费、绿化费及日常维护费由管理单位按合理补偿原则,报物价部门审批并公示后收取。农村公益性公墓墓区内统一设立焚烧点,严禁随意烧香焚纸。禁止建立或者恢复宗族墓地,禁止偷埋乱葬和“装棺二次葬”。

参照经营性公墓年检要求,完善公益性公墓年检制度。(七)大力推行骨灰处理多样化

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重点,推行绿色殡葬,创新骨灰(遗体)安葬方式。继续争取政府投资、奖励和补贴,大力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葬法,积极倡导撒散、江(水)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实现骨灰安葬多样化。逐步提高公益性公墓生态节地葬法的比例。新建经营性公墓及现有经营性公墓中尚未开发的墓区实行节地葬法的比例应不低于30%。

各地要在地理位置适中、环境良好的生态林区设置永久性树葬区,配套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定期或不定期免费为群众提供骨灰树葬服务活动。交通不便的山区可以乡镇或村委会等为单位划定树葬区域,免费供群众以撒散、深埋不留坟头等方式安置骨灰、遗体。树葬区内提供必要的追思纪念场所,以满足逝者亲属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愿望和需求。

沿江、沿淮、沿湖等地区要在适宜水域规划设定骨灰江(水)葬区,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两次的免费骨灰江(水)葬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殡葬协调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要根据人口、土地、交通、生态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殡葬服务设施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明确殡葬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完善本地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发挥牵头作用,主动协调配合工商、国土、林业、物价等部门落实殡葬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殡葬事业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基本殡葬服务设施设备,特别是火化设备的更新改造。落实基本公共殡葬服务经费,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落实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发挥其在基本殡葬服务中的作用。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对节地葬法或不保留骨灰,以及土葬改革区自愿火化的,实行政府奖励、补贴,逐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殡葬救助保障体系。

(三)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水平。明确相关部门在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殡葬价格和丧葬用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殡葬服务单位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服务网络。殡葬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殡葬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创先争优活动,教育殡葬系统的干部职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讲究职业道德,弘扬优良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注重宣传倡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作用,以清明节等传

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殡葬改革宣传进社区活动,宣传实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争取社会各界对殡葬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五)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以目标量化考核责任制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殡葬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把殡葬管理工作目标的落实作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和评选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先进(优秀)个人的重要条件。强化规划实施监测,开展综合考评,全面落实殡葬管理各项任务指标,不断促进全省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产品范围包括三大部分,即建筑材料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我省是建材大省,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工业体系较完整,区位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建材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二五”是我省建材工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时期。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基本情况

(一)发展特点

1、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2009年与2005年相比,规模以上建材企业达到3430户,增长了61.03%。完成销售收入3509.1亿元,增长1.28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074.1亿元,增长1.21倍;实现利润255.9亿元,增长1.48倍;实现利税404.3亿元,增长1.33倍。以上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创汇额由2005年的10.3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99亿美元,增长44.27%,居全国第三位。

2、主要产品产量适度增长。2009年与2005年相比,水泥完成1.4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比2005年的1.41亿吨略有增长;平板玻璃完成6092万重量箱,居全国第三位,增长27.95%;建筑陶瓷完成12.76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三位,下降11.33%;玻璃纤维纱完成46.8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增长71.92%;石膏板完成5.62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增长70.30%;花岗石板材完成6036.65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增长53.17%。推广散装水泥8391万吨,散装率达59.78%,分别列全国第一位和第六位。

3、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到2009年,我省建材工业已基本形成了以水泥及制品、平板玻璃及加工、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传统房建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建材机械加工等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成为我省六大传统产业之一。通过资源与市场的合理配置,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采选加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膏板等产业基地。水泥工业已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分散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水泥工业经过多年的淘汰落后和发展新技术,使产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得到全面提升,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了60%,比2005年的40%提高了20个百分点;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37.3万吨提高到43.5万吨,山水和中联两大企业集团产能已占全省总产能的42%,占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的63.81%。预拌混凝土产能约达2亿立方米。玻璃工业的浮法玻璃比重已达到95%以上,适用于建筑节能的新产品不断增加,深加工率不断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花色品种,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品档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建材以积极推广新型墙材为重点,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不断提高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无机非金属材料已形成了以泰山玻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在数量上跃居世界第五位,而且在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等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

5、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山水集团、泰山玻纤、金晶集团、德州晶华、威海蓝星、中联水泥、泰山石膏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行业的自主创新发挥着领率作用。至2007--2009年,山东建材名牌产品总数已达到79块。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普遍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建材工业的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依靠科技进步,把结构调整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挖掘建材工业在吸纳消耗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行业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消纳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建成投产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站11座,总装机总量100兆瓦,吨熟料发电35千瓦时以上,年节标煤23.5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2万吨。水泥单位综合能耗达到110千克标煤/吨,玻璃单位能耗达到18千克/重量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水泥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全省立窑水泥产能尚有3000多万吨。占水泥总量20%多。玻璃生产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较国外差距更大。建筑陶瓷行业个性化、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配套水平低,个别地区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落后工艺仍占一定比重,先进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缓慢,低端产品多,许多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全省仍有砖瓦厂3000多家,占地20万亩,每年生产实心粘土砖200多亿块标砖,毁田4万多亩。我省60%的石材产量为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所生产,石材加工企业70%是小型企业。

2、可持续发展问题仍是建材工业面对的最大挑战

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都严重制约建材工业的发展。目前建材及非金属矿山采选技术比较落后,大部分乡镇矿山仍处于人工开采、手工分选的落后状态,分选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乡镇和个体矿山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开采或乱采滥挖等现象,使资源受到破坏。烧建材工业又是高耗能工业,其产品大都经过高温烧成或熔制工艺过程,建材工业能耗仅次于电力工业,居全省第二位。如水泥,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110千克; 全省水泥工业年耗煤达1600多万吨,约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1%。环境污染较重。建材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泥生产中粉尘和废气的排放。目前我省水泥粉尘排放量占全省粉尘排放总量的80%。加上建材工业燃料构成以煤为主,每年CO2及SO2、NOX等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优化结构为主线,重点发展优质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和中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完善、延长建材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配套水平;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各种轻质、高强、低能耗的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大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扶植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建材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我省建材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二)主要目标

201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2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

2、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标。水泥熟料产能1亿吨,全部淘汰立窑水泥,水泥散装率70%;平板玻璃产能9000万重量箱,进一步提高优质浮法玻璃比重;建筑陶瓷产能12亿平方米,进一步提高高档建筑陶瓷比重,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

3、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进步对建材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延伸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建材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建材产品平均能耗降低15%;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力度,使用总量提高20%;水泥企业粉尘总量减少40%,建材企业生产达到环保要求。

三、“十二五”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水泥工业

1、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结构。“十二五”末,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亿吨。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五年内全部淘汰立窑水泥产能,相应增加日产4000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年产100吨以上的的水泥粉磨站,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新的特种水泥。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全省资源分布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水泥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禁止再建新的水泥生产线,同时要有计划地减少上述城市熟料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原则上不再布新点,要支持优势企业集中布点,规模化生产。要加快大型水泥出口基地及散装水泥出口配套设施建设,以适应水泥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3、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推动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重点支持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等集团的发展,使其水泥熟料产能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80%以上。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规模化程度,使企业平均规模达到100万吨左右。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向上、下游产业发展,延长水泥产业链。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治理污染。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研究开发可利用废渣的超细粉磨技术,由此达到节料、节能和环保的目的。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强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水泥粉尘和烟尘的达标排放,彻底改变水泥工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对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水泥企业进行重点治理,强制关闭一批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

(二)平板玻璃工业

进一步提高玻璃实物质量,发展深加工产品,加强硅砂等原料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重组联合

1、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通过技术优化与集成,全面提升浮法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使玻璃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超薄、超厚及大规格产品,开发多品种着色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研究深加工玻璃应用技术,开发新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以适应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需要。

2、抓好硅质原料开发,实现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发挥我省硅砂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硅砂原料基地,实现玻璃硅质原料的标准化供应。同时,对纯碱、芒硝、白云石、长石等原料的生产和供应亦要进行定点和规范,以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可靠。

3、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间,我省玻璃工业原则上不再布新点,重点支持金晶、蓝星、晶华等大型优势企业集团发展。推动淄博、青岛、威海、德州等地玻璃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玻璃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滕州市现代玻璃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加快基地化建设。

1、实施总量控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限制中低档产品发展,淘汰低档、低规模建筑陶瓷生产线和卫生陶瓷生产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新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改善燃料结构,节约能源,鼓励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洁净燃料,淘汰以煤和重油为燃料的工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用工业尾矿和黄河淤泥、淤砂等作原料生产建陶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

2、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综合配套能力。建筑陶瓷重点发展大规格、多花色、多品种以及防潮、抗冻、抗菌和高强度产品;卫生陶瓷要向优质、节水、配套以及健康型、舒适型、豪华型发展。要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增加高档产品比重,注重开发多功能配套产品,延长、完善产业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3、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按照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化的要求,搞好淄博、临沂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和潍坊卫生陶瓷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加快建设陶瓷原料基地和色釉料生产基地,发展原料专业化工厂,改变目前落后的坯料配制和色釉料制备工艺。鼓励建设与卫生陶瓷配套的五金件、塑料件生产基地以及卫生间整体配套基地。搞好产、学、研联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

以建筑市场为导向,以改善建筑功能和推进住宅现代化为目的,围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的发展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发展系列化、配套化、标准化的新型建材产品,重点抓好墙体材料革新,尽快使新型建材产品在全省建筑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1、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降低实心粘土砖的比重。重点发展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砖要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高掺加量、高孔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和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要重点发展承重砌块、双排孔或多排孔的外墙保温砌块及装饰砌块等;轻质板材要重点发展与住宅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相匹配的机械化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充分发挥我省石膏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结构,淘汰落后。进一步扩大石膏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生产规模,淘汰年产2000万平方米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限制年产3000万平方米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建设;鼓励开发玻璃纤维增强石膏、玻纤面石膏板、有机纤维面石膏板等石膏基复合材料及其系列制品,扩大石膏在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利废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做原料生产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发展生态建材产品,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抓好利用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砂生产墙体材料的示范基地建设,尽快实现集约化生产。

2、加强主导产品开发应用,加快化学建材产业化发展。化学建材要以发展塑料管道、塑料门窗、土工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和建筑涂料为重点,带动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发展。新型防水材料要重点发展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三元乙丙、聚氯乙烯等新型高分子防水卷材,积极发展聚氨酯和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努力开发硅酮、聚氨酯密封膏等建筑密封材料,淘汰低性能的纸胎沥青油毡。建筑涂料要重点发展环保型乳胶漆和高性能水乳型外墙涂料,逐步淘汰聚乙烯醇类及其改性涂料和各类溶剂型内墙涂料,进一步提高玻璃空心砖、建筑涂料在内外墙装饰中的应用比重。新型装饰装修材料要重点发展高装饰性、耐久性、抗玷污性、低毒、无毒环保型材料,重点开发防火、阻燃、节能、节水等新型化学建材产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节能减排工艺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同步发展配套产品,进一步提高新型化学建材的配套应用技术水平和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内外墙装饰材料、现代门窗以及新型管材管件等建材产品,加快新型建材的 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五)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大力促进玻璃纤维工业的战略性可持续发展,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复合材料工业的集约化发展,促进特种纤维、高性能陶瓷、人工晶体等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1、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无碱池窑拉丝先进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无碱玻纤生产能力。把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作为我省的战略性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植,在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加快扩张,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优势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如,风电叶片玻纤材料,覆铜板玻纤电子布,扩大玻璃纤维应用领域。淘汰坩埚拉丝等落后工艺,加快发展与池窑拉丝配套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

2、复合材料工业要向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片状模塑料模压(SMC)工艺、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和纤维缠绕技术及拉挤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FRTP)制品及配套原材料和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环境。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泰山复合材料产业园、德州玻璃钢产业基地,把高起点、集约化、规模经济化做为发展目标,推动复合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如以高强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以及混杂纤维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以满足航空航天及国防等领域的需求。

3、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抓好结构陶瓷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功能陶瓷材料,采用先进的粉体合成和加工技术,专业化生产各种高纯超细粉料,如氧化铝、氮化硅、钛酸钡和氧化锆及常温远红外材料等,以满足特种陶瓷生产需要。推动人工晶体的产业化发展,建立人工晶体工程化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开发体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工业

加强对非金属矿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新型矿物材料及精细技术功能材料,加强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发新一代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非金属矿产品提纯、超细改性技术及设备,非金属矿产品改性、复合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

1、加强石材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重点建设名优石材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深加工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异型材、超薄型石材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使石材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等石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北方石材基地,发挥山东石材的整体优势。

2、抓好滑石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如超细滑石粉、改性滑石粉、无菌滑石粉以及造纸、塑料、医药、化妆品用的各种功能滑石粉及母料。加强矿山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措施(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强调查研究,从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及时提出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国有资产出售和国有股份转让,使国有资本逐步从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建材领域退出,投入到成长性更好的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领域。改善资本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非国有化改造。推进建材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发展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改造传统建材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向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倾斜,逐步取消立窑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政策。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

加快行业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化步伐。通过建立和完善建材行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尽快将建材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组建专家库,对建材工业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等提供决策咨询;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研究会等中介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充分发挥它们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建材行业的社会化管理。

(二)用信息技术带动建材工业的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建立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系统,率先在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监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用2年时间,统计口径内的所有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独立网站、企业网页及内部网络管理系统。

(三)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材料领域863计划和新材料领域重大专项的竞争。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立足优势产业,依托重点企业,追踪世界前沿技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把引进关键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施人才工程,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建材科研人员的知识更新。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行业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节约活动,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建材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可行的节能措施和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中原燃材料及其他材料的消耗。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发展绿色建材。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消减废弃物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能源和资源投入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低,不污染环境并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无证开采和乱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限制不具备合理开采规模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低水平开采,鼓励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环保生态建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用工业废渣、废料做原料生产建材产品,加快对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砂的规模化利用,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经济的利废建材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污染防治,搞好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措施,控制水泥粉尘和烟尘排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研制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环保设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全程控制污染战略取代末端控制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新建和扩建生产线要全部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尚未达标的企业必须进行以环保达标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限期实现环保达标;对污染严重且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达标的企业要进行淘汰。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步伐。推动企业产权在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之间依法合理流动,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公司法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规范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按照扶优扶强、优化资产结构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批主业突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带动行业的发展。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以新材料为主导产品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尽快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规范中小型建材企业民营化工作,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建材行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数量和影响力。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从国内外广泛吸纳可用之才,创造育才、引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创建国内一流的新型材料研发中心与孵化基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六)实施市场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适应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建材工业的比较优势,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开发高技术出口产品,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深加工产品,改变长期依靠原矿或初级产品出口的状况,进一步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出口创汇。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抓住国际性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推动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方针,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通过引进外资,跟上世界技术进步的主流,加快建材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投资建厂,发展国际贸易,开发新的市场资源。

第四篇: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进一步改善我市体育设施,按照政府投入为主,个人、企业、社会投入为辅的模式,全市新建改建网球场7片,羽毛球馆1个,室外游泳池1座,门球场3个。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1500多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700多个,非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800多个,各类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系列群体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投入逐年增加、条件逐步改善,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健身活动日趋丰富,体育健身活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人口达40%,2009年被国家总局评为2005-2008“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深入贯彻《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体教结合模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实现了“奥运争光、全运夺金、省运进位”的目标。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仙桃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5枚,特别是在第29届奥运会上,杨威、廖辉2位奥运冠军创造了3金1银的骄人成绩。2008年奥运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2010年3月仙桃市体育局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同时,授予仙桃市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日渐兴旺,体育场馆效益日益突出,体育彩票销售量不断攀升。

存在的问题:群众健身的科学化、社会化程度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体操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出现断档,城乡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产业发展不稳定等等。

二、2011—2015年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体,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在“十一五”取得的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仙桃的体育实力。大力实施体育强市战略,形成完善的亲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5%;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项目设置,提高业训水平,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竞技水平的领先地位;发展体育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工作基础条件;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开创仙桃体育事业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㈠、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全市体育竞赛、训练和全民健

身设施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1、加快李小双体操学校南迁及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步伐。在南城新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一个集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全民健身、体育文化旅游、大型庆典、文艺演出、体育商贸,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圈西翼、江汉平原的体育中心,布局分为“三馆(体操、游泳、综合馆)一场(体育场)一校(李小双体操学校)”、体育休闲区和体育生活服务中心区。

2、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实现全市村居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0个,室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建设小篮板、室外篮球场若干。

3、大力推进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成乡镇农民健身中心5个:国家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2个,省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3个。

4、引导社会资金建设网球场10片,高尔夫球场1片,恒温游泳池1个、羽毛球馆1座。

5、积极争取资金改造篮球馆一座,新建综合性场馆1馆。

6、倡导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小型体育场馆,在职业学院和有条件的中学鼓励支持建设一批小型体育场馆。

㈡、群众体育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体育人口达45%以上。

1、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深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理解,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乡镇体育人口达到40%,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0%。

2、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创建1个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具有中国体操之乡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

3、认真组织好第八届全市运动会,各中小学每年举行春秋季田径运动会。以一年一次的“全民健身日活动”为主线,引导各体育协会,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举办每年至少一次常规赛和机关运动会。

4、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到2015年,各镇办场园要配备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实现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民和老年体育组织全覆盖。全市单项体育协会和组织达到20个。

5、加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指导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一级指导员要达到150名,二级指导员300名,三级指导员达到600名。

6、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大对全民健身科学研究的投入,定期开展全民体质监测,定期公布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常年为群众开展体质监测服务。

㈢、竞技体育和人才培养

1、实施“金牌之路工程”,力争有1名仙桃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伦敦奥运会,并夺取金牌,延续仙桃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的历史。全运会力争2-3个项目、4-6名运动员参赛,夺得1-2枚金牌。

2、积极备战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争取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与团体总分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

3、科学规划、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合理布局业余训练项目,重点抓好体操、举重,巩固篮球、田径、乒乓球、摔跤、武术,发展羽毛球、游泳、跆拳道、网球、棋牌类项目。全市业余训练的常年在训人数达1250人,其中体育传统300人、体育俱乐部600人、业

余体校200人、李小双体操学校150人,周期注册人数保持在650人,年参加比赛人数达120人。

4、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和质量。新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个,5个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0所国家级、省级传统体育学校,以及一批市级训练基地、业训网点、传统学校。进一步健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招、训练、管理、输送指导,抓好人才输送的梯队建设,力争本周期向国家队输送2-3人,向省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输送60人以上,向各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80人以上。

5、坚持人才强体,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即一批优秀体育管理干部,一批高层次教练员,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一批国家级、省级裁判员,一批高素质体育教师,一批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采取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改善体育人才队伍的结构,积极构建适合仙桃体育发展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6、扩大办赛规模,提高办赛水平。争取承办一次国际比赛,每年承办1次国家级比赛、1-2次省级比赛,组织2-3次有影响的全市性赛事活动。

㈣、体育产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湖北省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发展以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逐步构建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社会参与、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高仙桃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1、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加大体育经营法规、规章执行力度,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体育服务标准认证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2、培育发展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寻求体育经纪伙伴,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体育消费、经营体育赛事、开拓消费市场,壮大体育经济。

3、稳健销售体育彩票。优化体育彩票工作机制,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提高销售队伍素质,积极推广体彩新型投注方式,确保体彩销量稳步增加,力争2015年体育彩票年销售达到3800万元。

4、推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在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大力支持杜柳农家乐体育休闲园的建设以及发展壮大。

5、建设仙桃体操运动休闲基地,打造国际乃至世界知名体育活动品牌。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领导。按照中央和省两个8号文件(中发【2002】8号和鄂发【2003】8号)精神,加强体育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大体育”的格局。

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全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为体育事业营造良好氛围。

3、建立规划保障机制。保持政府投资为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优势,引导多方投资体育事业。

4、坚持依法治体,狠抓体育行风政风建设。

5、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统一原则,加快体育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五篇: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教育概况

1、学校与学生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23558人;小学61所,在校生35262人;初中21所,在校生8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9838人;综合高中2所,在校生936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6900人;电大学院1所,特殊教

育学校1所,社区学院1所,社区学校1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小学生素质培训中心1所。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84%,巩固率99.99%,初升高比例99.14%,普职比例1:1.02。学前幼儿入园率93.25%,全县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4.12%。

2、教师情况

全县共有教职工5987人,公办教职工4769人。幼儿专任教师697人,合格学率达90%,大专以上学历占46%;小学专任教师1840人,合格学率达98.95%,大专以上学历占79.95%;初中专任教师1446人,合格学率达98.9%,本科以上学历占82.2%;普通高中(含综高)专任教师872人,合格学率达96.79%,研究生学历占2.7%;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10人,合格学率达87.79%,双师型教师占48%。全县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600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954人,小学高级职称1017人。

3、优质教育资源情况

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有12个省教育强镇,7所普通高中中有省一级重点中学2所,二级重点中学1所。职业中专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有省示范学校14所,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0所。名师名校长队伍不断壮大,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5人,省市县名师名校长99人,省市县教坛新秀140人。1月13日,顺利通过教育强县复查验收。

二、教育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强化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教育难题,在夯实教育基础、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3.2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乡镇中心校战略和初中发展联盟战略,积极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全县有小学61所,初中21所,校均规模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公办综合高中全部调整到位,6所普通高中形成二大层级竞争梯队。严格按照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开通重点职校绿色招生通道,连续5年实现普职比1:1。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全面完成职业中专二期工程,顺利创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职业中专为龙头、第二职校和民办职校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功组建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创办社区学校,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教学为网络的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全面实施,群体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教育总投入19.08亿元,其中基建工程投入2.8亿元,全县新增教育用地110亩,新增建筑面积182700平方米,完成危旧校舍改造48000平方米。中学、职业中专、洪畴小学实现整体搬迁。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认真实施领雁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名师名校长工程”,健全农村学校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和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县公办教师全部实行绩效工资。

——教育科研蓬勃开展。全面完成教研区调整,初中、小学全部按东片、中片、西片三大区域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教育局被评为浙江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继续实施“生态德育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体

下载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

    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精选5篇)

    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殡葬管理遵循积极地、有步骤地......

    吉林省殡葬管理规定

    吉林省殡葬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殡葬管理,推动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据《国务___关于殡葬管理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十二五”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是全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

    《吉林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精选]

    吉林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和《中共吉......

    党建精品工程创建年(征求意见稿)

    龙沙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品工程 创建年”活动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年活动成果,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基层......

    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党委、政府,‚三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经县委 、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关于创建 “贵州省文明城市〈县城〉工作先进县”主要业绩情况汇报》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提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