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7: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附件1:

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5年9月

目 录

一、“十二五”回顾..........................................5(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5

1、基础网络.............................................5

2、电子政务.............................................5

3、社会民生.............................................6

4、两化融合.............................................6

5、信息产业.............................................7(二)存在的问题............................................8

1、顶层设计缺位,统筹协调乏力............................8

2、重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利用........................8

3、机制完善滞后,深层次问题突出..........................9

4、行业和企业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10

5、产业带动性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10

二、面临的形势..............................................10(一)转型关键时期信息化的客观需求.........................10(二)新一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1(三)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12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

1、突出特色、创新发展...................................13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13

3、整合资源、系统推进...................................14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14

四、建设目标...............................................14(一)信息网络设施.........................................15(二)电子政务.............................................15(三)两化融合.............................................15(四)社会与民生服务信息化.................................16

第1页(五)农村农业信息化.......................................16

五、总体架构、技术路径......................................17(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17(二)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19

1、创建综合云平台......................................19

2、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20

3、整合提升现有业务系统.................................20

4、创新信息化应用......................................20

六、主要任务................................................20(一)完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20

1、加快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20

2、加快提升通信网络服务能力.............................21

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21(二)大力推进智慧湘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21

1、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21

2、政务云建设..........................................22

3、工业云建设..........................................22(三)加快政府智慧化应用,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23

1、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23

2、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23

3、加强政府智能监管水平.................................23

4、提供政府智慧决策支撑.................................24

5、提高政府智能办公效能.................................24(四)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24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4

2、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25

3、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25

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5

5、推进智慧社区(小区)建设.............................26(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6

第2页

1、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6

2、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程度...............................27

3、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应用示范.............................27(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28

1、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8

2、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8

3、构建区域特色电商平台.................................28

4、推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29

5、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29(七)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夯实城市发展软实力...............29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29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30

3、发展开放式创新......................................30(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0

1、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31

2、加快“数字乡镇”建设.................................31

3、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31(九)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2

1、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32

2、推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33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33

七、重点工程................................................34(一)信息基础设施.........................................34

1、“宽带中国”示范工程.................................34

2、云计算数据中心......................................35

3、智慧湘潭云平台......................................36

4、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37(二)政务与城市管理.......................................37

1、智慧政务............................................37

2、智慧公共安全........................................38

第3页

3、智能交通............................................40

4、数字城管............................................40(三)民生服务.............................................41

1、智慧教育............................................41

2、智慧医疗............................................42

3、市民一卡通..........................................43

4、智慧社区............................................44(四)产业发展.............................................45

1、智能制造............................................45

2、智慧农业............................................47

3、智慧物流............................................48

4、智慧旅游............................................50

八、保障措施................................................52(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52(二)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52(三)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53(四)建立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体系...........................53(五)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系统...............................54(六)加快建设人才支撑体系.................................54(七)加强宣传和合作交流...................................55

第4页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1、基础网络

“十二五”期间,通过“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电信、移动、联通、国安网络等通信和广电运营企业,累计投入近20亿元用于构建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截至2015年底(预计数),湘潭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5%,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到2015年底移动基站总数将达6000多个,其中4G移动基站约3100个,3G用户数149万户,4G用户数68万户,3G/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70%,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75%,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8%。市、县两级城区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按照FTTH国标及省标要求完成城区新建小区100%覆盖,推动既有住宅建筑FTTH改造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FTTH覆盖家庭数达到87万户。农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9万个,目前行政村固定宽带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2、电子政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结合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启用,着力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包括基础版电子地图、政务版电子地图、公众版电子地图、多版本遥感影像图、地形图、现状管线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智慧湘潭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城乡规划一站式服务与三维辅助审批系统已正式运行。在智慧公共安全方面,基本完成了公安云计算数据中心、多轨联动情报中心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建设。完成“数字环保”工程平台建设,实现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湘潭市水资源监控系统和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设施已建设完成,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智慧九华综合平台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达到了对公安、交通、城管、应急、民政、环保、劳动、计生等社会管理的统一集中指挥调度,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提供以人为本

第5页 的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

3、社会民生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民生领域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上线运行,覆盖城乡的卫生计生业务专网全面建立,以临床应用和电子病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社会保障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持卡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建立了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婚姻登记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区域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灾害信息系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福彩销售网络系统等六大民政业务信息平台,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和效率。我市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云信息服务平台已步入试运营阶段,来潭游客和市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等形式,查询我市旅游信息。已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ppp项目。

4、两化融合

2011年,长株潭三市获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4月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通过了工信部组织验收。共推选出50家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这些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主要流程上数字化建设覆盖达到80%以上。湘电集团在设计研发方面广泛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设计软件,机电专业分析软件Ansoft,机械结构分析软件Ansys,风电整机分析软件GHBLADE,并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公司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江麓集团成功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生产制造融合,在提升军品智能化程度的基础上,成功开发智能塔机、全液压式压路机和液压挖掘机等新产品。平安电气将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新产品“矿井智能局部通风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新产品中,大大提高了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华菱湘钢集团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钢铁企业集团生产管控数字化应用示范”课题,开发了湘钢在线,板材自动组板、外委项目管理等系统,并于2013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湘钢销售在线系统上线后有效地提高了客户

第6页 服务水平和业务协同效率;板材自动组板系统上线后,有效提高了组板效率和成才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华菱湘钢、湘电集团、江麓机电集团、华菱线缆、迅达集团先后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

5、信息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按工信部统计口径)4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软件和网络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电信运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湘潭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随着基础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至2014年,该园区共引进电子信息项目30个,合同引资200亿元,正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洼地,蓝思科技、威胜电气、全创科技、兴业太阳能、开启时代、华拓数码等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信息产业企业相继入园。我市电子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至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共有有效发明专利126件,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的六分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缺位,统筹协调乏力

我市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孤岛丛生、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主要问题,其原因与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息息相关。信息化一般会经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构建满足部门需求的孤立系统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信息孤岛”。经过若干年建设了一堆仅能满足部门任务的孤立系统,虽然实现了部门效率的提高,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并没有随着IT投资的增加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同时,由于各自为政、投资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没有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和支撑平台,严重制约资源的整合和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部门协同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建设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和前瞻部署。

2、重应用系统建设,轻数据分析利用

第7页 信息化建设初期,人们更加重视有形的硬件,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上,而对软件等则相对忽视,出现了“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到“十二五”阶段,这种现象在政府和企业中已基本不存在,大家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与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但此阶段却出现了“重系统轻数据”的问题,对数据的分析、利用重视不足。在许多人眼中,信息化建设与系统实施可以直接划等号,反倒忽视了最最宝贵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业务流程电子化需求,难以满足领导层的决策需求,总体的效益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存在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和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重系统轻数据”现象,严重制约了部门行业和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系统的建设,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综合效能的发挥。

3、机制完善滞后,深层次问题突出

到“十二五”末期,我市信息化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战略,与政府和企业业务一致性不够,信息化投资的业务价值难以衡量,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难以持续降低。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在项目立项、审核备案、论证评审、行政许可、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验收、项目绩效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执行难度大,难以确保信息安全,管控信息化投资风险。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信息化应用就难以持续深入。信息化建设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同步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制度和流程。从信息系统本身来看,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革;系统架构缺乏灵活性、变更困难、可扩展性差,也导致在业务发生变化时系统难以随之优化。

4、行业和企业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信息化应用条件和能力有明显差异。有些部门系统建设比较完备,有些部门系统建设才起步。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可承担的信息消费能力不同。这无形中造成了短板效应,制约了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8页

5、产业带动性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以单体项目形式招投标方式为主。对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把握不够,也没有结合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对我市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离应用促进产业发展,构建信息产业和产业转型新生态还有相当距离。我市信息产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形成集群、集聚效益的能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资本金不足,缺乏电子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龙头企业,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一)转型关键时期信息化的客观需求

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时期,全球经济总体态势趋缓,国家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欧美加快推进再工业化进程,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我市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和产业同构趋势增强的双重压力,在总体上看,目前呈现“三个转型期”特征:一是产业转型进入关键期。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产业竞争力下降,新技术高速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城市转型进入加速期。城市空间承载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市民需求差距较大,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压力增大,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水平面临更多挑战。三是社会转型进入深化期。社会利益格局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转型关键时期对我市信息化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新一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在“十三五”期间的几年内,它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在演化为一场作用广泛、影响

第9页 深远的颠覆性革命,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如何利用移动信息化进行业务或商业模式跨界创新,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云服务意识日趋深入人心。IT基础构架是由标准化的底层(IaaS)加上抽象化的中间层(PaaS)构成,抽象化的中间层包裹标准化的物理层形成的新IT基础构架,支撑最上层的个性化应用,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最终支持业务的个性化、快速化变革。未来几年,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将取得更深入的应用,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政务、民生服务、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城市现代化走向更高水平,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三)大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政府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总之,大数据持续激发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经济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

第10页 成为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我省“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围绕“政务治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三大主题,整合资源、集约建设,大力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精准高效、多方协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可靠、安全平稳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城乡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的新格局。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应用建设,同步带动信息产业、智慧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湘潭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智慧化应用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和完善智慧湘潭总体框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社会经济、民生服务、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特色、创新发展

要把握自主创新的机遇,大力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要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打破行业和部门壁垒,改变传统观念和习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各行业、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特点、体现自身特色的推进方式与途径。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从服务“四个全面”和“四化两型”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两个层面,节约资源,提高效率,防止重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3、整合资源、系统推进

把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我市信息化和“智慧湘潭”建

第11页 设的重点和难点来抓。整合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并不断完善政务云平台和产业云平台,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推进信息化,建设“智慧湘潭”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为应用而应用,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结合部门和行业的特点系统推进。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强化政府在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我市信息化和“智慧湘潭”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建设。理顺、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沟通合作,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巩固、发展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建设局面。

四、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末,覆盖城乡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形成精准高效、多方协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可靠、安全平稳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以人为本、惠及城乡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经济、社会事业、民生服务、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智慧湘潭”框架基本形成,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85以上,最终实现“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美丽湘潭”的总目标。

(一)信息网络设施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到村,城乡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 Mbps(兆比特/秒)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bps。各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95%,县级市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达到70%,市级达到90%。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500G。

(二)电子政务

打造高效、廉洁、阳光政府,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政

第12页 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100%,县(市)区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90%。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在线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得到普及并富有成效。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

(三)两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培育建成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先进装备、汽车、电子和国防军工等行业产品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矿山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出现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市级工业云平台和区域特色电商平台建成运行,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率达到65%,信息化覆盖80%的主要业务过程,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90以上。

(四)社会与民生服务信息化

大力推进社会和民生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全面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医疗保健卡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85%城乡居民,电子病历覆盖100%医院。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手机电视用户达到50万户,数字交互电视用户达到40 万户,IPTV整合超过5万小时点播节目内容资源,用户达到20万户。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的学校,劳动就业公共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持有人数达到150万以上,惠民一卡通用户数达到100万,逐步实现办事出行消费“一卡通”、形成“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

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向纵深领域

第13页 推进,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提高到50%,数字村镇建设达到60%,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覆盖全市所有农户。

五、总体架构、技术路径

(一)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设计框图

湘潭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如上图所示,可以划分为“四横两纵”。“四横”按照功能划分为城市感知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和行业应用层。“两纵”是标准规范及法律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感知网络层是基础。通过构建感知全城的传感器网络和高速泛在的城域互联网,对湘潭全城的运行状态进行实事监测,获取第一手原始信息,并由高速城域网络向上传递,为数据加工及行业应用提供原始数据积

第14页 累并负责信息传输。

数据层和平台层是支撑。主要由云计算中心、数据汇聚平台构成。云平台将构建一个跨行业、跨各主要职能部门、可异地分布资源,可进行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共享、数据分析,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云环境。利用城市感知网络收集、传输的来自城市中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通过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支撑。引导湘潭市新建业务系统直接使用云计算中心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对已有数据中心、机房逐步向云计算中心对接、迁移。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互通互联。同时,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存储后,形成支撑各类行业应用的标准格式和统一支撑平台,便于行业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深加工,为各类行业应用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行业应用层是重点。在城市基础保障的支撑作用下,各类行业应用是服务于具体行业领域的主要角色。在专业化的系统和海量标准化数据的支撑下,各行业领域将会获得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提升方面有积极作用。

标准规范及法律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贯穿湘潭市智慧城市架构的各个层面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规范,用于指导各层面建设并保障信息安全,与各层面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

1、创建综合云平台

建设智慧湘潭综合云平台,重点搭建政务云平台和工业云平台,支持电子政务类业务、城市管理类业务、企业服务类业务、民生服务类业务等。包含城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及虚拟化平台三部分建设,以满足未来对IT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城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城市行业应用互通与共享三个层次的需求。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需要利用面向服务的理念进行构建,以XML为信息交换语言,基于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利用消息传递机制实现信息的沟通,实现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共享交换,最终达成各部门智慧应用间的资源共享。全市的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宏

第15页 观经济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需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统一进行共享交换。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数据支撑组件和能力引擎组件。数据支撑组件包括搜索引擎、报表引擎、数据分析引擎等模块,可以用于快速开发数据检索及分析类的应用模块。能力引擎组件包括工作流、门户框架、离线/在线流程设计器、表单设计器等模块,基于这些模块,云平台可大幅提升上层应用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此外,应用支撑共享平台还需提供完整的开放环境,用于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和业务能力封装为服务,并对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开放,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无缝集成。

资源虚拟化平台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管控、动态调度、弹性增长、按需使用的IT资源池,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和浪费。

2、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提升湘潭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的角度出发,初步建成融合3G、LTE、WiFi及宽带固网的城市高速网络,达到全城区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加快建成云计算中心、数据支撑平台,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等公共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加强各类外场感知设施建设,包括视频监控、道路信息采集装置、空气、水质监测设备等,实现对城市状态的全面感知。加强各部门业务基础系统框架建设,实现与城市中心平台的互通对接。

3、整合提升现有业务系统

依托现有信息化基础以及计划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工程,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功能提升、信息梳理和整合,达到现有资源的高效复用,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对缺少信息化建设的领域加快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加强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和新建系统的使用效率。

4、创新信息化应用

深化信息化应用建设,实现管理、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延伸和社会化拓展。基于现有信息化设施和共享信息资源,充分集合政府和社会智力,在应用功能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积极创新,将信息化应用拓展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实现智慧湘潭的持续创新。

第16页

六、主要任务

(一)完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

1、加快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

以多种方式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逐步建成以光纤为主、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等接入资源有效利用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扩大3G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覆盖质量,协调推进TD-LTE商用发展,加快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探索宽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大幅提高网站接入带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同步推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外网网站系统及商业网站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

2、加快提升通信网络服务能力

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使互联网下沉为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都能使用,人、机、物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增强北斗卫星全球服务能力,构建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加强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地址管理、标识管理与解析,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构建开放式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3、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进一步加快数字电视网络整合改造,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开展“三网融合”和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试点,创新模式,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二)大力推进智慧湘潭“一中心、两平台”建设

1、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加快云计算数据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为“智慧湘潭”应用系统提供强大支撑。加快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大力拓展相关应用服务。

第17页

2、政务云建设

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充分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为全市各级各单位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形成大数据、大共享格局,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推动电子政务向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方向发展。

3、工业云建设

工业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枢纽和工业大数据的载体。引进战略投资者,构建和运营我市工业云平台,面向宏观管理,建设工业经济管理数据库,构建工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信息集成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企业服务,建设工程机械、矿山装备、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分离机械装备等行业的物联网平台,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支持和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构建企业私有云,建设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全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经营效率。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

(三)加快政府智慧化应用,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1、提升政府信息公开能力

根据国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政府将借助云平台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政府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其中涉及规划、卫生、建设、环保、安监、食品药品等领域,将作为首批公开的目录体系。信息公开保持日常更新及时,确保公开内容规范到位。

第18页

2、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

通过PC平台、智能终端APP等渠道,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公共服务。市民可以轻松获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为市民/企业提供办事流程咨询、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预约、在线申报、办事进度跟踪等办事服务。智慧公共服务以市民一卡通为核心,为市民提供身份识别、综合缴费、公交刷卡、门禁、小额支付等服务。

3、加强政府智能监管水平

采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政府监管对象进行自动感知、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自动监管。围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市场监管、质量安全、质量诚信、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探索开展一批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合作开发和综合利用。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有效促进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4、提供政府智慧决策支撑

以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四大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经济运行数据和国税、地税、工商、统计、财政、贸易等部门数据,有效利用数字城管、公安、水利、交通、环保、旅游、食品药品监督、卫生、教育等部门已有的社会监管数据资源,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决策平台,对数据资源进行多维分析,利用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知识挖掘,开发和整合相关应用系统,并根据领导需要自动生成统计报表,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客观反映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管理情况,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为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5、提高政府智能办公效能

围绕优化再造政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拓展深化网上办公,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件密级标志等技术,实现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以及公文办理、信息采编、会议

第19页 组织、值班管理等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积极开展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应用。

(四)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应用,创新数字文化和网络教育发展模式,开放公共教育资源,构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环境。建设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各类院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展现智慧校园各类管理信息、生活信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健全医疗智慧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五项功能及应用。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引导医疗机构面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3、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推进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数字内容素材库,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

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与省对接的、全市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和结算等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

第20页 镇村延伸,加快全面覆盖和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建设惠民“一卡通”工程,整合通用就诊卡、社保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5、推进智慧社区(小区)建设

结合物业管理建立社区(小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物业管理、停车管理、门禁系统、安防监控、生活配送、电子支付、智能家居等系统,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建设小区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和业主家居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信息互动和共享。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

(五)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大力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应用水平,普及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推进先进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应用,普及和深化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推进PDM、财务系统与ERP的集成应用。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立安全生产新模式。按年度分批推进工信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促进企业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发展,提升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的关键能力。用3年时间打造50家行业领先的两化融合标杆企业。

2、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程度

在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港口机械、矿山装备、新能源装

第21页 备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加快装备智能化步伐。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鼓励智能制造装备研制企业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专业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

3、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应用示范

加快工业智能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矿山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自主研发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在企业设备更新换代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

1、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大力发展先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医药食品、电子、轻纺、新能源产业集群和行业电子商务,构建行业网上商城。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

2、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积极发展以销定产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业生产

第22页 资料电子商务试点,促进农业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展。

3、构建区域特色电商平台

立足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聚集,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医药食品电子商务,构建具有湘潭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4、推进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化

鼓励制造业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动区域性、行业性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园区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加快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

5、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加快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夯实城市发展软实力

1、强化创业创新支撑

引导互联网企业、各类平台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

第23页 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和孵化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构件和完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集聚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2、积极发展众创空间

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

3、发展开放式创新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与互联网开放平台联动协作,为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业,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引导建立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和协同创新。

(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土地流转透明度,保障农民权益。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第24页 化。

2、加快“数字乡镇”建设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农村村镇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村镇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推动电子政务、科技普及、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健康指南、网上防灾减灾指南、网上互动智能气象台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数字村镇,数字家园。

3、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基础较好农业龙头企业和乡镇,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进程,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九)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第25页 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在塔机、挖机、桩机等工程机械行业、风电、海工装备、矿山通风、矿山机车等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

2、推进产业模式转型升级

从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多环节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支持智能化设计系统,并行、协同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推进智能化生产,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自动化程度,打造智能工厂和企业;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管控模式发展,使企业运行各环节各要素各业务协同规划与优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普及应用,促进制造业由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催生产业模式转型与创新。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加快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增强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和计算机产品。加大宽带网络核心设备、高端光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等高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及系统。围绕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通过嵌入式软件等技术提升和改造现有制造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加快先进矿山装备、海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行业嵌入式系统发展。推进汽车电子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安全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ABS、ESP、TPMS等,GPS导航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车载GPS导航仪、电子地图存储设备、导航软件等,其他通信娱乐系统相关电子产品如后座

第26页 影音系统产品、车载音响、车载电视、车载DVD、车载MP3等,形成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培育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产业。积极把握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建成1-2个省级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培育3-5家移动互联网骨干龙头企业。以智慧湘潭建设为契机,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七、重点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

1、“宽带中国”示范工程

宽带提速。投资20亿元,用于宽带骨干网、接入网和城域网的建设,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优化网络架构,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性能,增强网络安全可靠性,到2020年底,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Gbps。加快推进以4G网络为主移动互联网建设,投资30亿元,新建4G基站2万个,到2020年,4G信号覆盖区域达95%以上,4G用户突破150万户,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超过60%。加快农村地区光纤接入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进程,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4G、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提高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丰富宽带网络接入模式。投资10亿元用于IPv6升级改造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互联网与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网的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支撑系统的IPv6改造进程,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和完善IPv6商用网络,加快形成IPv6为核心的全新互联网架构。光纤到户。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必须按照国家《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湖南省住宅小区和商住楼通信设施建设标准》建设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的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切实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光纤到户宽带设施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不得接入公用互联网。加快推进既有住宅小区及商住楼光纤到户改造,到2020年,光纤接入用户达到50万户。

三网融合。投资10亿元,用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升级

第27页 改造,确保网络设施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需求,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丰富三网融合业务应用。

2、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包括云计算中心、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公共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主要整合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的功能。制订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目录体系,统一的业务集成规范。数据交换部分包括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和数据整合服务系统。公共基础数据库是由业务数据仓库、多媒体数据仓库和共享数据仓库组成,公共基础数据是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纲”。结合湘潭市目前实际情况,公共基础数据库内容如下:共享数据仓库:人口、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库(GIS系统)。业务数据仓库: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市民卡数据库、城市智能建筑数据库、旅游业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人口、经济、社会管理数据库等。多媒体数据仓库:城市可视化视频信息库等。

3、智慧湘潭云平台

智慧湘潭云平台包括“智慧湘潭”门户、重点领域的云计算服务。“智慧湘潭”门户包括移动终端、PC端等类型的城市门户,全面整合公共事业、电子政务、就业信息、消费购物、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校园、交通物流、地理旅游等等十大类信息化应用,是物联网应用的展示平台、移动信息化的应用平台、信息惠民的服务平台。

重点领域云计算服务包括“政务云”、“工业云”、“公共云”、“私有云”等,实现全市政府、产业、民生等领域信息化向云端转移,实现动态构架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障碍,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提高弹性和灵活性,减低成本和管理风险、改进服务,促进政府和企业减少成本,为环境保护提供更高的可行性。

平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支撑技术、科学管理工具套件库以及公共基础服务,为整个综合信息平台的业务功能实现,提供支撑。平台系统上实现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资源调度和民生服务等业务功能。基于整合、共享区域内公共资源数据,承载“智慧”要素,全面拓展公共信息服务。依托

第28页 目录管理与服务体系,提供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解决某一个部门或机构难以独立完成的公共能力,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各类应用及其协同提供基础性支撑。利用专家系统、仿真等“智慧”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工具、模型,支撑湘潭息化建设的“智慧”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4、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

利用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湘潭云平台强大的数据抽取、清洗、存储、分析处理、共享交换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建设“智慧湘潭”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中心能准确地搜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城市管理运营、经济运行、突发事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信息。包括公共安全、应急调度、交通、城管、消防、卫生防疫、经济运行、水电气资源、公共服务等信息的利用,整合来自多个城市系统的实时信息,加以分析处理,制定有效合理的决策方案,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事件和事务。实现城市管理运营、经济运行的全面感知和“管、控、营”一体化。

(二)政务与城市管理

1、智慧政务

建立起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体系。规范我市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政务专网建设,整合资源,逐步构建一个覆盖面广、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使办公、审批、服务最大限度地“网络化”。

建设统一的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机构依照“依法履职、用心服务、规范高效、马上就办”的要求,以“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的模式开展审批和服务,建立起统一、规范、高效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我市移动政务服务APP,打造全天候在线、不间断服务的网上政府。通过移动数据网络、WIFI、二维码、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让市民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上就能得知最新政务要情、翻看权力清单、了解办事指南、查询企业信用和办理各种缴费,提高市民的各项政务服务体验。

建设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各级机关单位部门提供网站基础平台服务,搭建金字塔型的三层网站平台

第29页 体系,实时监控管理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网站,改变政府、部门网站服务散、乱、无标准的现状,建设统一规范的政府网站体系,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发布政府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公共服务,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有序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分别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部署。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础信息资源应用试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实时更新的基础信息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有效连接和共享所有的政务应用和数据资源体系,并为访问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统一一致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打破信息孤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2、智慧公共安全

夯实“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成果,推动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技术保障向资源服务的转变,深入实施全市警务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公安信息化整体架构,提高各警种、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优化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为全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公共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优化图像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集视频联网、图像侦查、指挥研判为一体的图像综合应用平台,推进警用数字集群(PDT)窄带无线通信专网建设,推进湘潭本地化移动警务通建设。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智能警务、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织实施我市公安部应用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为湘潭公安机关打击破案、维稳保安、服务社会提供有力工具与手段。

构建公安大数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着力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优化完善全市警务信息中心,整合各业务警种、部门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人员、车辆、通讯等各类动态轨迹信息,整合政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提升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第30页 完善公安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逐步提升公安信息网硬件国产化率,着重解决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公安应用安全问题,为公安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开展全市信息中心容灾中心、备份中心建设。

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落实完成省公安厅部署的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升级改造,建立跨部门、跨地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共享体系。推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与卡口查缉布控、电子信息采集等系统的对接,建设全市视频联网应用平台。推进深化视频分析研判与应用,加强对机场、车站、码头、公交站、地铁站、公安检查站、治安卡口等目标和部位,实时监控,强化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测,提升预警和发现能力。

构建一体化、扁平化通信指挥体系,为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提供畅通、高效、高质的通信保障服务。以《公安科技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结合湘潭市公安信息化建设实际,构建湘潭市公安科技信息化标准化体系。

3、智能交通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建设交通基础工程。包括对市区路口进行交通渠化;对路段、路口的行人过街提示、警示、安全设施进行完善,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合理分配路权,合理分配左转、直行、右转的车辆行驶车道数,提升路口的通行能力;建设中央、机非隔离设施、提示、减速、警示、指引标志等安全设施,保证道路车辆的安全。

优化交通组织。包括大货车行驶路线规范、停车设施规范、公交设施、单行路径的规划。协调交通管理,协调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协调货车集散地停车、行车问题,合理设置出入口,避免对道路交通秩序的第31页 干扰。

建设交通科技设施工程。包括智能交通管控中心、交通信息资源平台、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内容。

4、数字城管

建立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湘潭特色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实现城管业务办公审批业务信息化,实现数字城管与警用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数据交换。

建设标准体系规范。将湘潭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有序整合,使之服从于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实现系统建设和未来扩展有章可循。

制定城市管理运行流程。城市管理流程是在监督、指挥、执行管理体系下的具体办事流程,这一流程的主要参与者是信息采集员、指挥监控中心(受理员、值班长)和专业部门(包括街道(镇)、社区等),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闭环流程。

制定数字化城管指挥手册。事部件分类和指挥手册是数字化城管的管理依据和处置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住建部标准制定湘潭市城市管理问题的大小类标准,并梳理各项小类问题的责任部门和处置时限等内容,使得建成后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能够顺畅运行。

建立评价体系。数字城管的评价体系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内评价和外评价,内外评价体系综合后的得分将作为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和监督指挥中心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评价成绩。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将对各部门、单位进行考评,保证系统长效的运行。应用方面可采取一点查询、多点评价。

开发信息系统。按照湘潭市城市管理体制特色,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监督、统一网络、多层次服务”和“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管理模式数字城管组织体系,设立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

(三)民生服务

1、智慧教育

加快“三通两平台”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教育均衡化进程,着力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实施 ““三通两平台”工程,第32页 包括基于IPv6/IPv4技术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校校通”为“班班通”提供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市内教育城域网、市信息中心网络,以及市直与四区122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园网的改造;将所有学校及市教育网络中心通过专线打造成一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学校通过不低于20M光纤接入到教育城域网;市教育网络中心作为“校校通”网络的核心节点,通过光纤分别接入到城域网、互联网。

实施“班班通”建设,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

建设教育平台,打造教学信息充分共享、社区化学习性质的教学生态系统;资源持续更新,获取途径高效便捷;以校园空间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分享和交互;多角度授课,多模式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综合教学水平。

2、智慧医疗

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体系,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卫生计生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

健全制度和统一标准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和运维管理的工作机制。

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撑区域内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间信息动态共享及业务协同,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公立医院行为监管。

统筹建设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涵盖公共

第33页 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应用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新技术,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

合理构建市、县两级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市、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计生各项业务相向协同,同时集中数据信息资源,发挥大数据应用优势,有效提升人口健康科学决策和服务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

3、市民一卡通

市民卡是集社会保障、日常消费、银行业务、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商业应用等应用于一体的载体,主要应用范围包括三大领域:政府服务、公共和社区服务、消费支付与商业应用。市民卡将传统的社会保障卡、公共卡、银行卡、商业卡集于一身,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支付、商业应用四大主体功能的高度集成,真正实现 “多卡合一、一卡多用”,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通用,为广大单位和城乡居民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各项政府公共服务。

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全面应用,通过市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人社信息系统与各类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撑社会保障卡在其他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全面应用。

建立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体系。为广大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支持与湘潭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

建设湘潭市社会保障“一卡通”信息系统。根据金保工程(二期)和社会保障“一卡通”要求,结合省人社厅统一规划,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湘潭市各级人社部门的业务经办能力、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均等普惠程度。

第34页

4、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智慧物业管理。建设社区物业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包括停车场管理、闭路监控管理、门禁系统、智能消费、电梯管理、保安巡逻、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

社区电子商务服务。针对社区住户,依托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平台,以提供服务为经营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消费。包括传统标准化产品,同时也包含家政、教育、医疗、生活等服务性产品。从而实现社区业主更方便廉价的购物体验。

智慧养老服务。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整合IT产业优势资源,建设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同时,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和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呼叫救护服务,居家养老和老人健康远程监控系统等,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健康状况得以有效管理,专业医护团队、养老服务团队及时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智能家居系统。借助现代物联网、电气控制、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打造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现代化居住环境。智能家居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还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节约各种能源,实现家电控制、照明控制、室内外遥控、窗帘自控、防盗报警、定时控制以及网络远程遥控等功能。

(四)产业发展

1、智能制造

推进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CAPP)、辅助制造(CAM)应用水平,推进先进装备、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矿山装备、汽车、电子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普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支

第35页 持湘电、江麓、泰富重工、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构建全数字化设计平台,广泛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设计软件,各类分析软件,并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用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从产品虚拟设计、概念设计、产品样机及工程设计和产品工艺设计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与协同设计。依托工业云平台并对接骨干企业数字化设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探索建立设计软件云服务模式和协同设计模式,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设计研发能力。

推进生产过程数控化智能化。针对装备制造离散型生产、冶金、化工、建材流水型生产以及各类混合型生产的特点,根据现有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生产过程和关键工序数控化和智能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培育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工厂。

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提升机械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先进矿山装备产品智能化程度。鼓励智能制造装备骨干企业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专业维修维护、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瞄准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产业,促进3D打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构建CPS推进产业模式转型。支持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新材料等特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装备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CPS)。将互联网、物联网可供利用的数据和服务与嵌入式系统相结合,实现产品生产、远程服务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依托工业云平台,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云设计、云管理、云制造、云商务服务模式,实现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精制造”模式转型。

2、智慧农业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与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

第36页 业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加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搭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综合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技术,依托部署在粮油、湘莲、水果、蔬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现代信息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强用户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并且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提升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专家系统和信息化终端成为农业生产者的大脑,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彻底改变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大力发展农村淘宝,湘莲、肉制品、茶叶、茶油、竹木制品单品网店等多种农业电商业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对村镇传统商业网点升级改造,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示范,带动订单农业发展。

打造智慧农业谷。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依托湘乡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包括特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农科总部园区,依托昭山、法华山等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美丽乡村高端休闲体验区。依托伟鸿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猪场和智慧养殖农场。

3、智慧物流

搭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智慧湘潭云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整合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搭建物流电子政务、物流电子商务和物流智能三位一体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农产

第37页 品物流和冷链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平台集仓储、运输、配送、在线交易、支付、监管、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打破行业限制,协调部门利益,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加快我市物流产业发展。加强平台间互联互通,对接省内外实现全网联网调度,线下线上同步整合。通过平台对物流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管理、运作、决策和竞争能力。通过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制造、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互通、联动发展,提高生产、流通和物流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促进精益生产和服务,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

创建物流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能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智能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能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设备和快速分拣技术,提高仓库管理工作效率。加强仓储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企业和终端零售企业信息系统有效衔接,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对接,提高货物调度效率。

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融合,物

第38页 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车联网的融合。重点提升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物流作业单元化水平,物流流程标准化水平,物流交易服务数据化水平,物流过程可视化水平。加强物流企业订单处理、需求分析、数据安全管理;推动物流业线上线下结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促进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物信息的精准对接,加强人员、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信息的有效匹配。优化配送路线,加强与智能交通系统对接,依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配送路线。实现自动调配,鼓励运用北斗等导航定位技术,实时记录配送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利用云计算技术,做好供应商、配送车辆、门店、用户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加强流程控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物流配送车辆、人员、环境及安全、温控等要素的实时监控和反馈。

创建智慧物流企业和园区。着力建设一力公路港、湘钢洪盛工业智慧物流园区,步步高商贸智慧物流园区、高新区电商智慧物流园区和天易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区。培育发展天士力医药物流、星宇电商物流、时代金阳和伟鸿冷链物流等20个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仓配一体化”、冷链物流、生鲜物流、供应链物流、平台型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发展电子商务“极速物流”、“精准物流”,实现“当日达”、“半日达”等更快速、便捷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

4、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在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等的旅游发展形态。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湘潭“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将“大旅游、大产业、大融合”观念融入旅游信息化发展中,打造湘潭旅游信息服务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展旅游业,促进湘潭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智慧旅游数据体系。建设基于旅游信息标准的旅游信息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按照统一的旅游信息采集规则、统一的数据标准集中存储、统一的交换标准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旅游信息的智慧化。

第39页 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等全新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安排旅游计划;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让游客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提供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推动旅游公众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引导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建设智慧旅游管理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保障旅游安全,有效处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主动获取游客信息,积累游客数据,了解游客需求、意见建议及旅游企业信息,增强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互动,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建设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包括旅游舆情监控分析、旅游营销效果评价和旅游自媒体营销,成为湘潭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助推剂,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成为全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先行先试,作为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新样板和典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

强化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策与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和牵头协调、监督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及相关工作。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市与区县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

第40页 建立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职能,避免重复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制定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使用财政性资金新建、改建、扩建的信息工程需经同级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的前置审查和设计方案审查,发展和改革部门立项(或核准、备案)以及财政部门的投资审查,特殊行业按照法律法规由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使用非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报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备案。

(二)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如网络技术标准)、信息接口标准、信息产品标准(如信息家电标准)以及信息服务标准等。采用国家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制定满足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重点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区和城市终端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加强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战略研究,鼓励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在我市优势领域先行制定技术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三)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健全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助于信息化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公共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完善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网络基础。

(四)建立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体系

成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咨询指导。联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成立信息化规划标准研究组织,履行智慧城市发展

第41页 战略与规划、各应用体系建设方案、标准与政策研究制订等职责。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机制,集中民意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做好规划滚动实施的管理,以本规划为基准,每年对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实施计划,确保本规划得到落实,搞好滚动衔接。要设计和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创造条件,保障信息化建设年度实施计划和规划目标的有机衔接,保障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按责任分解要求进行评估,向社会发布评估信息。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对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进行绩效评价。加大考核力度,检查和督导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对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将对项目建设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进行通报批评,项目审批部门暂不批准项目建设单位其他建设项目。

(五)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主要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管理、技术手段提供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依法定义安全等级。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满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需求的信息技术产品。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制定并落实符合本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办法。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等技术标准,定期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开展等级测评,定期对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安全检查。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犯罪活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

(六)加快建设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培养、引进和高水平使用复合型高层次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网络设施与商业应用经营管理人才。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重点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依托

第42页 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以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为依托,建设信息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软件开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湖南软件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依托,建立网络数据中心、商业运营应用中高级职业技工教育培训基地。

(七)加强宣传和合作交流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积极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主题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定期举办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范例、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与应用产品交流会、展示会”,宣传推介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促进更宽领域、更广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汇集各方智慧和资源建设“智慧湘潭”。

第43页

第二篇:《“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将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出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以上纲要和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全面深度融合,确保“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子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指导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和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依据。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农业部编制了第一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推动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生产信息化迈出坚实步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在大田种植上,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稻智能催芽、农机精准作业等开始大面积应用。在设施农业上,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上,精准饲喂、发情监测、自动挤奶等在规模养殖场实现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上,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

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在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幅增加,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稳步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交易、数据交换、电子监控等逐步推广。国有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农业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信息化对种子、农药、兽药等农资市场监管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海洋渔船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有效促进了渔船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船、港、人”管理的精准化。农业各行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创立中国农业展望制度,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始起步。

服务信息化全面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推进格局。农业部网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农业科教、市场价格、农资监管、质量安全等信息,日均点击量860万人次,成为服务农民最有权威性、最受欢迎的农业综合门户网站,覆盖部、省、地、县四级的农业门户网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投入运行,形成部省协同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启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到26个省份的116个县,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7940个,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开始进到村、落到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个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重点实验室和2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IT企业相继建立了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两批认定了106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农业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监测预警团队和信息员队伍初具规模。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启动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项目。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框架构建基本完成,主要指标通过测试。

(二)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对挑战的任务相当艰巨。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

同时,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期待和需求,瞄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制约,把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统筹推进。遵循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律,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级农业部门,统筹农业各行业各领域,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确保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应用。创新引领,把信息技术创新摆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应用为要,把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致富作为衡量标准,大胆探索创新应用机制和模式,务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实效。

坚持共建共享。以共享促共建,先内部后外部,推动建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工作协作协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格局。增强互联网思维,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商业化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核心技术、智能装备研发与集成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栽培、畜禽水产养殖、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低成本、轻简化、“傻瓜”式信息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

——经营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运用互联网开展经营的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上升。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作用显著增强,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应用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

——管理数据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成云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业行政审批、农产品种养殖监管和农资市场监管、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渔政管理等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成运行。

——服务在线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大幅提升,农业新媒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推动乡村及偏远地区宽带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

“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生产信息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短板,亟需加快补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构建信息技术装备配置标准化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1.突破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规模应用瓶颈

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区域,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催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航空施药和大型植保机械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加强遥感技术在监测土壤墒情、苗情长势、自然灾害、病虫害、轮作休耕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深松监测、自动测产、远程调度等作业的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推广。加快建立以农作物品种DNA身份鉴定制度、标签标示信息代码制度和种子委托生产代销备案制度为基础的种子生产、经营、流通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种业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2.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

在设施农业领域大力推广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强分品种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加强果蔬产品分级分选智能装备、花果菜采收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的研发示范,应用推广智能化的植物工厂种植模式。

3.强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以猪、牛、鸡等主要畜禽品种的规模化养殖场站为重点,加强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智能养殖机器人、网络联合选育系统、智能挤奶捡蛋装置、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系统。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4.推动渔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加快渔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水产养殖重点区域推广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加强陆基工厂、网箱、工程化池塘养殖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努力实现水产养殖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大力推广北斗导航技术在渔船监测调度和远洋捕捞中的应用,为海洋渔船配备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防碰撞等渔船用终端,升级改造渔业通信基站,完善全国海洋渔船渔港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中国渔政管理指挥信息平台,提高渔业生产信息服务水平,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5.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建立粮食烘干、果蔬贮藏、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初加工设施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加工情况监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拣选、加工、包装、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广普及智能报警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生产、精准营销,加快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仓储、流通配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二)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打造新业态,培育新经济,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注重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建立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双向流通格局,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积极配合商务、扶贫等部门,加强政企合作,大力推进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精准服务。创新休闲农业网上营销和交易模式,推动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农业展会在线展示、交易。

2.破解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瓶颈

加强产地预冷、集货、分拣、分级、质检、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支撑。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息统计监测,推动建立企业与监管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和标准。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试点示范,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3.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鼓励建立电商大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发挥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开展电商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综合型电商企业拓展农业农村业务,扶持垂直型电商、县域电商等多种形式电商的发展壮大,支持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商出口交易,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和结算,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提档升级

政务信息化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采集,推动业务资源、互联网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有效整合与共享,形成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一张图”。制定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和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平台。推进部省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提高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等利用效率。推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有序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数据化、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使用智能化、数据共享便捷化。

2.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加快完善农业数据监测、分析、发布、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提升农业数据信息支撑宏观管理、引导市场、指导生产的能力。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挖掘应用。

3.强化农业政务重要信息系统深化应用

建设智能化、可视化政务综合管理(应急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综合管理、日常监管、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需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在确保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研发运行移动办公系统,深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能。建设高效、集约、统一的农业门户网站与新媒体平台、“三农”舆情监测和“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政务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电子政务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实现运维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可靠服务。

4.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农业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推动信息系统和网络接口整合。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测评和整改,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实行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数据资源安全、高效和可信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配备,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防护及信息流转控制等安全防护手段,建设信任服务、安全管理和运行监管等系统,科学布局灾备中心。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和网络秩序良好,坚决防止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便捷普及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集聚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务,提升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普及。

1.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坚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来抓,将其打造成“互联网+”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速度。构建信息进村入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部管理协调、省统筹资源、县运营维护、村户为服务主体的推进机制。强化制度规范建设,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探索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政府补贴制度,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电商、IT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和省级运营实体。突出公益性服务,协同推进经营性服务,不断完善以12316为核心的公益服务体系,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提升体验服务效果。上线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和家庭版、村社版等移动终端应用系统,支持各省(区、市)建设区域性数据平台。围绕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的数据采集功能。加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协调推动村务公开、社会治理、医疗保险、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生产经营支持、在线管理考核等服务。加快提升农业技能开发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各级农业部门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和体系,动员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推介适合农民应用的APP软件和移动终端,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支持生产、提升技能、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开展农技人员专业化培训,实现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农民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农民提供精准、实时的指导服务。

3.促进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IT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展生产性服务,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推动分享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基于互联网开展创业创新,参与代理服务、物流配送等产业基础环节服务。利用“互联网+”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产品,增强信贷、保险支农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数据开发利用、农产品线上营销等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拓展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加强农业博物馆现有实体陈列和馆藏农业文物数字化展示。

(五)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支撑基础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应用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信息化企业,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跨越发展。

1.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创新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科研创新体系,壮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科学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逐步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搭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数据、科研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水平,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创新。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2.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

构建以涉农I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信息化产业联盟,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培育和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推动建立农业软件与农业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农业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市场监管,提供产品性能检测服务。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强化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布适宜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目录,引导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3.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装备建设,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农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加强智慧农业生产、农产品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对未通宽带行政村进行光纤覆盖,对已通宽带但接入能力低于12兆比特每秒的行政村进行光纤升级改造,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根据条件采用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现覆盖,尽快落实农村地区网络降费政策,探索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

四、重点工程

围绕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实施以下重点工程。

(一)农业装备智能化工程

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大田种植、品种区域试验与种子生产、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深耕深松、播种、施肥施药等作业机具配备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联合收割机配备工况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大型拖拉机等牵引机具配备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机、湿帘、风机、卷帘机、遮阳网、加热装置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备。设施化畜禽养殖的通风、除湿、饲喂、捡蛋、挤奶等装备配备识别、计量、统计、分析及智能控制装备。水产养殖增氧机、爆气装置、液氧发生器、投饵机、循环水处理装备、水泵、网箱设备等配备自动化控制装置。

(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选择基础较好、行业和区域带动性强、物联网需求迫切的地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理论为指导,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构建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型基地,建成10个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建设1000个试验示范基地。

(三)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以省为单位,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开展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配、放心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加强分级包装、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社区配送等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标准、统计监测、检验检测、诚信征信等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品牌营销、技术支撑等配套服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中强化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重大培训工程中安排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内容,与电商企业共同推进建立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组织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平台应用、网上经营策略等培训。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经销商、国有农场和农业企业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名特优新”等农产品上网销售。

(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全球主要农业国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系统,实现对40个重点国家重点品种数据信息的监测、挖掘和利用,加强海外农业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多渠道开展全球农业遥感、气象、统计、贸易等数据采集,实现监测渠道共建、数据集中共享,稳步建设全球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同城数据级灾备中心和应用级灾备中心,初步建成全球农业调查分析基础支撑平台。加强全球农业数据分析研究应用,完善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指标体系,研发全球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模型系统。改造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品种为主线,打造为农业生产和市场服务的国家农业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完善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重点国家、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信息产品,并提供信息服务,为“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提供支撑。

(五)农业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加强农业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农业数据共享开放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监测、农业生产调度、农机作业调度、农机安全监理、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和植物疫情防控、农药监管、种子监管、种质资源监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防疫检疫、兽药监管、远程诊疗、渔政执法监管和资源监测、渔政指挥调度、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资打假执法监管、农产品加工业运行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农民承担劳务及费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动态监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网上审批等业务系统建设和共享。加快推进农业行政审批信息等资源共享。建设农业门户网站群和网站智能监测与绩效管理系统、农业网络音视频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移动门户。建设农业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大厅,升级完善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执法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农业电子政务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设备、防护系统与防护策略,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六)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通过竞争性申报,每年选择10个左右的省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2020年建成益农信息社48万个以上,服务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国有农场和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配备12316电话、显示屏、信息服务终端等设备,选聘村级信息员,接入宽带网络,提供免费无线上网环境,实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开放平台功能,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服务、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统筹整合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融合,就近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以智能手机和信息化基础理论、示范应用、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技能竞赛,提高农民利用智能终端学习、生产、经营、购物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七)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联合相关部委,增建农业信息化学科,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稳定支持已有学科群建设布局,新增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信息化标准、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农业光谱检测技术、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农产品信息溯源技术、牧业信息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10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在西北、东北、黄淮海、华南、西南、热作等地区新增6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加强野外实验站建设,各省加强省级农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试验台站的建设,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与相关部委联合,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增列一批农业信息化科技攻关项目,鼓励各省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研发,突出加强农业传感器、动植物生长优化调控模型、智能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研究,突破一批农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制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利用两院院士增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国家人才计划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加大农业信息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八)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建立一批示范效应强、带动效益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公益服务等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综合应用与集成示范。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互联网运营和支撑体系,着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努力探索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制度、机制和模式。推进互联网特色村镇建设,构建区域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对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线下农业的互联网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力量,切实担负起牵头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措施,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农业部各司局、单位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推进过程中,要把规划实施与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推动形成线上现代农业与线下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创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预算资金渠道,积极争取新增投资,加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措施研究和制定,加大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激励研发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信息化软件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破除行业壁垒,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提供良好宽松发展环境。开展农业信息化立法研究,推动建立依法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形成跨界融合、共建共享、众筹共赢的推进格局。探索“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制度。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扶持建立产业联盟。

(四)开展试点示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区,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成效高,带动性推广性强的示范项目。创新建立“典型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发展”的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推广模式,加大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质量安全、电子商务和信息综合服务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力度,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成熟一批推广一批,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创新发展。

(五)强化评价考核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突出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等主要指标,构建农业农村信息化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格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建立农业信息化监测统计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试点测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各地把农业农村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范围。

第三篇: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特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

(一)基本情况

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坐落在美丽的红旗山下,始创于1936年,学校占地面积3439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3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按照省颁标准配备各类专用教室,配齐仪器设备,建设了天网、地网,校园网,教学设备日臻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

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2252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38人,专任教师13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116人,占专任教师88%;省级骨干教师4人,地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骨干教师24人。

(二)办学经验和优势

1、山城镇政府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

2、学校制度逐步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初显高效。学校建立了如《山城镇中心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山城镇中心校教职工考勤制度》、《山城镇中心校学生量化管理》等核心制度,学校基本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3、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团结协作的传统职业精神,可塑性强;行政干部队伍廉洁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积极性高。

4、学校秉承七十多年的优良办学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良好的团队精神、浓郁的学校文化、书香特色校园、“体艺2+1”特色教育、严格高效的教育管理等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三)面临的问题

1、社会需求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既关注学科成绩,又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及家庭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务必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2、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全域化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教育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学校要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

3、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现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近年来,学校增加了一批新教师。年轻教师充满干劲和活力,但明显缺乏经验,同年级同学科急需有老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骨干教师、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外,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体、音、美等技能学科师资薄弱,专职教师明显不足。

4、学校硬件设施的相对老化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根据学校现有办学规模,配套的功能室也显得不完善,部分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久,老化陈旧,如信息技术设备、学生图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分阶段分步骤更新、添置。

5、学校管理方面:(1)缺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有待更新。(2)学校在德育教育、校本研修、师生发展等方面没有建立起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3)评价体制方面的改革要不断探索。

6、学校校园的周边环境亟待改善:附近居民车辆无序停放,家长接送车辆无处停放,雨天交通拥堵;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严重影响学校师生安全等。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的办学宗旨,发扬学校蜜蜂精神,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发挥梅河口市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梅河口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理念:内涵发展育人 精细管理办校

2、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领航,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服务。

3、办学愿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学校和美

4、学校精神:包容 互融 共荣

5、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 发展“体艺2+1”特色学校

6、“三风一训”:

校训:修德 启智 健体 育能 校风:和谐 严肃 活泼 励学 教风:博学精业 厚爱育人 学风:善思好问 勤学求新

(三)办学目标:

总体目标:拓展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夯实学校的人文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全面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我;努力扩大教育空间,配置高标准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强化安全保障;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优化师资队伍,挖掘优质资源,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为梅河口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1、学校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2016):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章程,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巩固养成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开展学校新一轮创业,严格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

中期目标(2016-2018):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严格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着力加快学校特色创建步伐,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远期目标(2018-2020);努力实现学校愿景,这三年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管理,形成管理示范学校、德育先进学校、“体艺2+1”特色学校、打造一批省、市、校名教师、骨干教师,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合作探索、创新高效”的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

生命价值得到体现: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做到教学相长,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教师师德高尚清纯:爱心、公正、尊重、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能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对工作的尽心,对社会的善心。

教育教学技艺娴熟: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无痕地教育学生,灵活地、巧妙地、游刃有余高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课程开发能力较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智慧开发者。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强,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不断学习者、思考者、思想者、研究者。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3、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社会人才,做到基础牢、习惯好、会实践、能创造,使山城镇中心校的学生形象特征鲜明,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幸福快乐。

基础牢: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底蕴、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多方面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网络技术,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良好的心态、健强的体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习惯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观,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会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协调统一的意识,以各种社团、协会、小组活动为载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本领。

能创造: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创新精神,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1)建设食堂,彻底解决学生分批吃午餐的现象。(2)各种专用室配备齐全达标,设备仪器充足,合理使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图书馆调整扩容,建设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实现图书管理现代化,创建示范图书馆。(3)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校园网络全面覆盖。(4)建设橡胶跑道、人造草足球场等运动场地,添置体育运动器材,各种运动设施规范达标。(5)构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学校物防技防设施水平,与社区相关部门实现联网,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6)校园文化质量明显提升:书香文化长廊以鲜明的主题展现;前后教学楼各楼层楼道文化氛围浓厚,各配套教室主题鲜明,班级文化布置体现个性。

2、规模与质量:(1)控制学生规模。班级数控制在40班以内,班生数控制在45人以内,全校学生总数控制在1800人以内。(2)人人接受教育。保证本学区内适龄儿童100%入学接受教育,应届毕业生毕业率100%,评价实行等级制,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99%,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健康文明,有礼有节,善于与人合作。(3)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学生个性发展良好;配齐并提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的教育水平,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4)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体质测试系统,及时监管学生体质情况;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5)校内教育均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让每个学生享受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加强师德教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创造条件给予每一个学生均衡地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等。

3、师资水平:(1)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聘任和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2)学历达标。学历按要求100%达标,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80%以上。(3)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全员参加计算机培训,人人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测试合格,人人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汲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普通话全部达标。普通话人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50%达到二甲以上水平,其中语文老师人人达到二甲,不断鼓励教师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并向更高等级迈进。(5)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搭建多元实践交流平台,让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力求在“十三五”期间培养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辐射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6)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的晋职与评先评优考核内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形成良好氛围,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子课题,“十三五”期间学校至少完成五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得到推广。(7)进修培训。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师有进修培训以及外出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举办的各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力争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每学年人人都有机会外出参加专业进修培训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4、学校管理:(1)班子建设。行政班子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勤政廉政,积极进取,服务意识强,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有专长,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中有较高威望。(2)制度创新。依法治校,以德育人,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以规范科学的制度激励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相关教育法律规定、教育政策要求等,对学校现有“三五制”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与充实,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3)民主管理。坚持服务育人思想,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监督制度。(4)完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新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校健康高效地发展。

5、安全工作:(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措施,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健全安全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师生及学校财产安全。(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加强与部队、公安、社区联防队等共建单位联系,多元化地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关注安全动态,切实做好联共联防保安的工作制度,给学校多一分安全保障。(3)建立健全安全宣传教育网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早会、班队会、多媒体视频等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4)切实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学校教职工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处室、年段组各司其职,全体老师协作负责的安全体系。

6、办学特色。没有课程的支撑,任何办学特色的生命力都不能持久。学校坚持“和而不同”的课程理念,坚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上足上好国家课程。(1)体育教育特色。创建“体艺2+1”特色学校、吉林省武术传统学校,把篮球、足球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三到六年级每周一节,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掌握篮球、足球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体验团队合作,提升生命质量。(2)艺术教育特色。依托少年宫活动,创新艺术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既享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又有机会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每年开展“体育艺术节”,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3)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已按规定建设,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它教育的协调发展。(4)书香校园特色。在“书香校园”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凸显办学特色,体现优质教育,形成教育品牌,走出一条新课程改革校本化的成功之路。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施规划的执行力。(1)分工明确,落实工作责任。

校长室负责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章程制定,统筹协调各部门、处室的日常工作。

德育处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安全卫生工作、学生自主化管理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划实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师生学习型创建、学生自主化学习培养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总务处负责学校总务工作的规划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和学校服务保障工作。

(2)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严格实行“三五制”管理,健全制度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包保责任制管理,加强部门工作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会议制度,坚持安排部署和总结汇报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周例会制。

2、优化用人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1)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学校中层行政实行“四制”管理,分别为竞争上岗制、民主考核制、任期年限制、责任追究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创先争优、富有战斗力的有机整体。

(2)教师要求刚柔相济。全体教师实行“五制”,即岗位目标责任制、全员聘任制、责任包保制、量化考核制和奖惩激励制。在制度刚性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努力使教师集体形成自觉遵纪守规、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民主和谐的良好人文氛围,让这种柔性的人文自律成为学校刚性管理的补充。

(3)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班主任“八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法规意识、公平意识、人本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建立班主任的选拔、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班主任热爱班主任岗位、注重班级管理的创新和热爱学生的情怀,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班级管理水平和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队伍。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以每月德育主题教育为抓手,夯实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体验,强化德育工作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基地两个主阵地的德育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事事参与、全程参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特色。

(2)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夯实教学常规工作;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搭建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和内部交流;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学校教学工作按“抓六常、促五创”(常规、常态、常训、常查、常比、常测;创先、创优、创效、创特、创新)的管理理念,狠抓落实,常抓常新。

(3)大力推进“科研兴校”工程。以校本科研为基础,着力破解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着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4、硬化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发展。(1)努力加强学校硬环境建设。争取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办学条件改善的再次跨越,基本实现校园“四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教学配套多功能用房充足,教学设备齐全、领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2)努力强化学校软环境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强内力,行为文化塑形象,精神文化铸品牌”的文化建设理念,全面加强学校历史文化、道德文化、人文文化、艺术文化、管理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让学校彰显艺苑色彩。

四、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规划的落实,需要保障机制。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资源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1、注重舆论宣传

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办学的理念、内涵,切实把握精髓融为一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如果不经常对已有观念进行反思、更新,已有观念往往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从领导到教师,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学校的教育观、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与管理观,从而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观念保障与文化自觉。

(二)组织保障

学校应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

1、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发挥党总支在学校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工会组织,建立教代会制度,发挥其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发挥领导班子的导向、凝聚、指导带头作用,形成团结、协调、勇于改革、务实创新的坚强集体。

2、依法治教,规范管理。依照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发展规范,依法治教。引导全校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引导全体教师端正教学行为,引导学校的管理部门端正领导和管理行为,做到建立规范——执行规范——发展规范——超越规范。

3、按需设立,配齐科室。学校要本着“按需设立”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层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学校将给予各处室相应的权利,避免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

4、重心下移,人本管理。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强化对教师的个案管理,为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条件、机会和宽松的氛围,创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三)资源保障

1、后勤保障。后勤部门要强化细节管理,树立管理育人,管理服务的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等规定。实施收费、招生“阳光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购物登记造册,借出登记办理手续。要管好、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益。全体教职工要强化校产保护管理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良好习惯,构建节约型学校。学校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不断地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

2、安全保障。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落实上级、学校《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精神,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3、资料保障。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确保资料完整齐全,各部门继续负责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数字准确。同时,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文书档案材料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评估保障

1、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处室、各年级、各班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2、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各种关系,在“崇德尚礼 笃学求真”核心理念引导下,以“现代”超一流的意识积极促进全面创新,为梅河口市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山城镇中心校 2015年9月

第四篇: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产品范围包括三大部分,即建筑材料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我省是建材大省,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工业体系较完整,区位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建材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十二五”是我省建材工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时期。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基本情况

(一)发展特点

1、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2009年与2005年相比,规模以上建材企业达到3430户,增长了61.03%。完成销售收入3509.1亿元,增长1.28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074.1亿元,增长1.21倍;实现利润255.9亿元,增长1.48倍;实现利税404.3亿元,增长1.33倍。以上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创汇额由2005年的10.3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99亿美元,增长44.27%,居全国第三位。

2、主要产品产量适度增长。2009年与2005年相比,水泥完成1.4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比2005年的1.41亿吨略有增长;平板玻璃完成6092万重量箱,居全国第三位,增长27.95%;建筑陶瓷完成12.76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三位,下降11.33%;玻璃纤维纱完成46.8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增长71.92%;石膏板完成5.62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增长70.30%;花岗石板材完成6036.65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增长53.17%。推广散装水泥8391万吨,散装率达59.78%,分别列全国第一位和第六位。

3、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到2009年,我省建材工业已基本形成了以水泥及制品、平板玻璃及加工、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传统房建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建材机械加工等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较完备的建材工业体系,成为我省六大传统产业之一。通过资源与市场的合理配置,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采选加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膏板等产业基地。水泥工业已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分散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水泥工业经过多年的淘汰落后和发展新技术,使产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得到全面提升,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了60%,比2005年的40%提高了20个百分点;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由2005年的37.3万吨提高到43.5万吨,山水和中联两大企业集团产能已占全省总产能的42%,占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的63.81%。预拌混凝土产能约达2亿立方米。玻璃工业的浮法玻璃比重已达到95%以上,适用于建筑节能的新产品不断增加,深加工率不断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在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花色品种,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品档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建材以积极推广新型墙材为重点,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不断提高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比例。无机非金属材料已形成了以泰山玻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在数量上跃居世界第五位,而且在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等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

5、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山水集团、泰山玻纤、金晶集团、德州晶华、威海蓝星、中联水泥、泰山石膏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动行业的自主创新发挥着领率作用。至2007--2009年,山东建材名牌产品总数已达到79块。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普遍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建材工业的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依靠科技进步,把结构调整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挖掘建材工业在吸纳消耗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行业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消纳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建成投产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站11座,总装机总量100兆瓦,吨熟料发电35千瓦时以上,年节标煤23.5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2万吨。水泥单位综合能耗达到110千克标煤/吨,玻璃单位能耗达到18千克/重量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水泥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全省立窑水泥产能尚有3000多万吨。占水泥总量20%多。玻璃生产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较国外差距更大。建筑陶瓷行业个性化、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配套水平低,个别地区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落后工艺仍占一定比重,先进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缓慢,低端产品多,许多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全省仍有砖瓦厂3000多家,占地20万亩,每年生产实心粘土砖200多亿块标砖,毁田4万多亩。我省60%的石材产量为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所生产,石材加工企业70%是小型企业。

2、可持续发展问题仍是建材工业面对的最大挑战

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都严重制约建材工业的发展。目前建材及非金属矿山采选技术比较落后,大部分乡镇矿山仍处于人工开采、手工分选的落后状态,分选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乡镇和个体矿山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开采或乱采滥挖等现象,使资源受到破坏。烧建材工业又是高耗能工业,其产品大都经过高温烧成或熔制工艺过程,建材工业能耗仅次于电力工业,居全省第二位。如水泥,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110千克; 全省水泥工业年耗煤达1600多万吨,约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1%。环境污染较重。建材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泥生产中粉尘和废气的排放。目前我省水泥粉尘排放量占全省粉尘排放总量的80%。加上建材工业燃料构成以煤为主,每年CO2及SO2、NOX等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优化结构为主线,重点发展优质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和中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完善、延长建材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配套水平;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各种轻质、高强、低能耗的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大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扶植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建材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我省建材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二)主要目标

201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2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

2、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标。水泥熟料产能1亿吨,全部淘汰立窑水泥,水泥散装率70%;平板玻璃产能9000万重量箱,进一步提高优质浮法玻璃比重;建筑陶瓷产能12亿平方米,进一步提高高档建筑陶瓷比重,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

3、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进步对建材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延伸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建材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建材产品平均能耗降低15%;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力度,使用总量提高20%;水泥企业粉尘总量减少40%,建材企业生产达到环保要求。

三、“十二五”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水泥工业

1、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结构。“十二五”末,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亿吨。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五年内全部淘汰立窑水泥产能,相应增加日产4000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年产100吨以上的的水泥粉磨站,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新的特种水泥。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区域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全省资源分布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水泥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禁止再建新的水泥生产线,同时要有计划地减少上述城市熟料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原则上不再布新点,要支持优势企业集中布点,规模化生产。要加快大型水泥出口基地及散装水泥出口配套设施建设,以适应水泥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3、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推动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重点支持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等集团的发展,使其水泥熟料产能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80%以上。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规模化程度,使企业平均规模达到100万吨左右。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向上、下游产业发展,延长水泥产业链。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治理污染。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研究开发可利用废渣的超细粉磨技术,由此达到节料、节能和环保的目的。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强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水泥粉尘和烟尘的达标排放,彻底改变水泥工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对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水泥企业进行重点治理,强制关闭一批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

(二)平板玻璃工业

进一步提高玻璃实物质量,发展深加工产品,加强硅砂等原料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重组联合

1、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通过技术优化与集成,全面提升浮法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使玻璃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超薄、超厚及大规格产品,开发多品种着色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研究深加工玻璃应用技术,开发新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以适应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需要。

2、抓好硅质原料开发,实现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发挥我省硅砂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硅砂原料基地,实现玻璃硅质原料的标准化供应。同时,对纯碱、芒硝、白云石、长石等原料的生产和供应亦要进行定点和规范,以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可靠。

3、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间,我省玻璃工业原则上不再布新点,重点支持金晶、蓝星、晶华等大型优势企业集团发展。推动淄博、青岛、威海、德州等地玻璃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玻璃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滕州市现代玻璃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加快基地化建设。

1、实施总量控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限制中低档产品发展,淘汰低档、低规模建筑陶瓷生产线和卫生陶瓷生产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新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改善燃料结构,节约能源,鼓励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等洁净燃料,淘汰以煤和重油为燃料的工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用工业尾矿和黄河淤泥、淤砂等作原料生产建陶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

2、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综合配套能力。建筑陶瓷重点发展大规格、多花色、多品种以及防潮、抗冻、抗菌和高强度产品;卫生陶瓷要向优质、节水、配套以及健康型、舒适型、豪华型发展。要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增加高档产品比重,注重开发多功能配套产品,延长、完善产业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3、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按照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化的要求,搞好淄博、临沂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和潍坊卫生陶瓷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加快建设陶瓷原料基地和色釉料生产基地,发展原料专业化工厂,改变目前落后的坯料配制和色釉料制备工艺。鼓励建设与卫生陶瓷配套的五金件、塑料件生产基地以及卫生间整体配套基地。搞好产、学、研联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

以建筑市场为导向,以改善建筑功能和推进住宅现代化为目的,围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的发展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发展系列化、配套化、标准化的新型建材产品,重点抓好墙体材料革新,尽快使新型建材产品在全省建筑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1、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降低实心粘土砖的比重。重点发展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砖要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高掺加量、高孔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和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要重点发展承重砌块、双排孔或多排孔的外墙保温砌块及装饰砌块等;轻质板材要重点发展与住宅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相匹配的机械化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充分发挥我省石膏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结构,淘汰落后。进一步扩大石膏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生产规模,淘汰年产2000万平方米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限制年产3000万平方米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建设;鼓励开发玻璃纤维增强石膏、玻纤面石膏板、有机纤维面石膏板等石膏基复合材料及其系列制品,扩大石膏在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利废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做原料生产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发展生态建材产品,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继续抓好利用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砂生产墙体材料的示范基地建设,尽快实现集约化生产。

2、加强主导产品开发应用,加快化学建材产业化发展。化学建材要以发展塑料管道、塑料门窗、土工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和建筑涂料为重点,带动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发展。新型防水材料要重点发展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三元乙丙、聚氯乙烯等新型高分子防水卷材,积极发展聚氨酯和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努力开发硅酮、聚氨酯密封膏等建筑密封材料,淘汰低性能的纸胎沥青油毡。建筑涂料要重点发展环保型乳胶漆和高性能水乳型外墙涂料,逐步淘汰聚乙烯醇类及其改性涂料和各类溶剂型内墙涂料,进一步提高玻璃空心砖、建筑涂料在内外墙装饰中的应用比重。新型装饰装修材料要重点发展高装饰性、耐久性、抗玷污性、低毒、无毒环保型材料,重点开发防火、阻燃、节能、节水等新型化学建材产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高节能减排工艺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同步发展配套产品,进一步提高新型化学建材的配套应用技术水平和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内外墙装饰材料、现代门窗以及新型管材管件等建材产品,加快新型建材的 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五)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大力促进玻璃纤维工业的战略性可持续发展,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复合材料工业的集约化发展,促进特种纤维、高性能陶瓷、人工晶体等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1、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无碱池窑拉丝先进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无碱玻纤生产能力。把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作为我省的战略性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植,在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加快扩张,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优势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如,风电叶片玻纤材料,覆铜板玻纤电子布,扩大玻璃纤维应用领域。淘汰坩埚拉丝等落后工艺,加快发展与池窑拉丝配套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

2、复合材料工业要向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片状模塑料模压(SMC)工艺、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和纤维缠绕技术及拉挤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FRTP)制品及配套原材料和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环境。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泰山复合材料产业园、德州玻璃钢产业基地,把高起点、集约化、规模经济化做为发展目标,推动复合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如以高强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以及混杂纤维为增强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以满足航空航天及国防等领域的需求。

3、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重点抓好结构陶瓷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功能陶瓷材料,采用先进的粉体合成和加工技术,专业化生产各种高纯超细粉料,如氧化铝、氮化硅、钛酸钡和氧化锆及常温远红外材料等,以满足特种陶瓷生产需要。推动人工晶体的产业化发展,建立人工晶体工程化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开发体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工业

加强对非金属矿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新型矿物材料及精细技术功能材料,加强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发新一代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非金属矿产品提纯、超细改性技术及设备,非金属矿产品改性、复合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

1、加强石材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重点建设名优石材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深加工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异型材、超薄型石材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使石材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等石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北方石材基地,发挥山东石材的整体优势。

2、抓好滑石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如超细滑石粉、改性滑石粉、无菌滑石粉以及造纸、塑料、医药、化妆品用的各种功能滑石粉及母料。加强矿山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措施(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强调查研究,从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及时提出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国有资产出售和国有股份转让,使国有资本逐步从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建材领域退出,投入到成长性更好的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领域。改善资本结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非国有化改造。推进建材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发展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改造传统建材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向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倾斜,逐步取消立窑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政策。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

加快行业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化步伐。通过建立和完善建材行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尽快将建材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组建专家库,对建材工业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等提供决策咨询;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研究会等中介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充分发挥它们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建材行业的社会化管理。

(二)用信息技术带动建材工业的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建立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系统,率先在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监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和完善生产工艺。用2年时间,统计口径内的所有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独立网站、企业网页及内部网络管理系统。

(三)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转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材料领域863计划和新材料领域重大专项的竞争。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立足优势产业,依托重点企业,追踪世界前沿技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把引进关键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施人才工程,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建材科研人员的知识更新。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行业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节约活动,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建材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可行的节能措施和目标。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中原燃材料及其他材料的消耗。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发展绿色建材。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消减废弃物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能源和资源投入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低,不污染环境并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强化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无证开采和乱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限制不具备合理开采规模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低水平开采,鼓励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环保生态建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用工业废渣、废料做原料生产建材产品,加快对建筑垃圾和黄河淤泥、淤砂的规模化利用,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经济的利废建材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污染防治,搞好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措施,控制水泥粉尘和烟尘排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研制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环保设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全程控制污染战略取代末端控制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新建和扩建生产线要全部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尚未达标的企业必须进行以环保达标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限期实现环保达标;对污染严重且在规定期限内不能达标的企业要进行淘汰。

(五)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步伐。推动企业产权在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之间依法合理流动,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公司法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规范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按照扶优扶强、优化资产结构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批主业突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带动行业的发展。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以新材料为主导产品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尽快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规范中小型建材企业民营化工作,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建材行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数量和影响力。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从国内外广泛吸纳可用之才,创造育才、引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创建国内一流的新型材料研发中心与孵化基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六)实施市场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适应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建材工业的比较优势,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开发高技术出口产品,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深加工产品,改变长期依靠原矿或初级产品出口的状况,进一步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出口创汇。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抓住国际性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推动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方针,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通过引进外资,跟上世界技术进步的主流,加快建材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投资建厂,发展国际贸易,开发新的市场资源。

第五篇: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进一步改善我市体育设施,按照政府投入为主,个人、企业、社会投入为辅的模式,全市新建改建网球场7片,羽毛球馆1个,室外游泳池1座,门球场3个。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1500多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700多个,非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800多个,各类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系列群体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投入逐年增加、条件逐步改善,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健身活动日趋丰富,体育健身活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人口达40%,2009年被国家总局评为2005-2008“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深入贯彻《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体教结合模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实现了“奥运争光、全运夺金、省运进位”的目标。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仙桃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5枚,特别是在第29届奥运会上,杨威、廖辉2位奥运冠军创造了3金1银的骄人成绩。2008年奥运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2010年3月仙桃市体育局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同时,授予仙桃市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日渐兴旺,体育场馆效益日益突出,体育彩票销售量不断攀升。

存在的问题:群众健身的科学化、社会化程度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体操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出现断档,城乡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产业发展不稳定等等。

二、2011—2015年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体,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在“十一五”取得的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仙桃的体育实力。大力实施体育强市战略,形成完善的亲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5%;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项目设置,提高业训水平,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竞技水平的领先地位;发展体育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工作基础条件;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开创仙桃体育事业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㈠、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全市体育竞赛、训练和全民健

身设施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1、加快李小双体操学校南迁及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步伐。在南城新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一个集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全民健身、体育文化旅游、大型庆典、文艺演出、体育商贸,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圈西翼、江汉平原的体育中心,布局分为“三馆(体操、游泳、综合馆)一场(体育场)一校(李小双体操学校)”、体育休闲区和体育生活服务中心区。

2、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实现全市村居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0个,室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建设小篮板、室外篮球场若干。

3、大力推进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成乡镇农民健身中心5个:国家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2个,省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3个。

4、引导社会资金建设网球场10片,高尔夫球场1片,恒温游泳池1个、羽毛球馆1座。

5、积极争取资金改造篮球馆一座,新建综合性场馆1馆。

6、倡导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小型体育场馆,在职业学院和有条件的中学鼓励支持建设一批小型体育场馆。

㈡、群众体育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体育人口达45%以上。

1、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深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理解,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乡镇体育人口达到40%,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0%。

2、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创建1个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具有中国体操之乡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

3、认真组织好第八届全市运动会,各中小学每年举行春秋季田径运动会。以一年一次的“全民健身日活动”为主线,引导各体育协会,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举办每年至少一次常规赛和机关运动会。

4、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到2015年,各镇办场园要配备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实现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民和老年体育组织全覆盖。全市单项体育协会和组织达到20个。

5、加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指导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一级指导员要达到150名,二级指导员300名,三级指导员达到600名。

6、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大对全民健身科学研究的投入,定期开展全民体质监测,定期公布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常年为群众开展体质监测服务。

㈢、竞技体育和人才培养

1、实施“金牌之路工程”,力争有1名仙桃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伦敦奥运会,并夺取金牌,延续仙桃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的历史。全运会力争2-3个项目、4-6名运动员参赛,夺得1-2枚金牌。

2、积极备战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争取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与团体总分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

3、科学规划、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合理布局业余训练项目,重点抓好体操、举重,巩固篮球、田径、乒乓球、摔跤、武术,发展羽毛球、游泳、跆拳道、网球、棋牌类项目。全市业余训练的常年在训人数达1250人,其中体育传统300人、体育俱乐部600人、业

余体校200人、李小双体操学校150人,周期注册人数保持在650人,年参加比赛人数达120人。

4、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和质量。新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个,5个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0所国家级、省级传统体育学校,以及一批市级训练基地、业训网点、传统学校。进一步健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招、训练、管理、输送指导,抓好人才输送的梯队建设,力争本周期向国家队输送2-3人,向省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输送60人以上,向各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80人以上。

5、坚持人才强体,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即一批优秀体育管理干部,一批高层次教练员,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一批国家级、省级裁判员,一批高素质体育教师,一批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采取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改善体育人才队伍的结构,积极构建适合仙桃体育发展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6、扩大办赛规模,提高办赛水平。争取承办一次国际比赛,每年承办1次国家级比赛、1-2次省级比赛,组织2-3次有影响的全市性赛事活动。

㈣、体育产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湖北省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发展以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逐步构建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社会参与、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高仙桃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1、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加大体育经营法规、规章执行力度,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体育服务标准认证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2、培育发展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寻求体育经纪伙伴,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体育消费、经营体育赛事、开拓消费市场,壮大体育经济。

3、稳健销售体育彩票。优化体育彩票工作机制,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提高销售队伍素质,积极推广体彩新型投注方式,确保体彩销量稳步增加,力争2015年体育彩票年销售达到3800万元。

4、推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在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大力支持杜柳农家乐体育休闲园的建设以及发展壮大。

5、建设仙桃体操运动休闲基地,打造国际乃至世界知名体育活动品牌。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领导。按照中央和省两个8号文件(中发【2002】8号和鄂发【2003】8号)精神,加强体育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大体育”的格局。

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全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为体育事业营造良好氛围。

3、建立规划保障机制。保持政府投资为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优势,引导多方投资体育事业。

4、坚持依法治体,狠抓体育行风政风建设。

5、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统一原则,加快体育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下载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潭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一、教育概况1、学校与学生情况全县现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23558人;小学61所,在校生35262人;初中21所,在校生8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9838人;综......

    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根据......

    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初探[五篇范文]

    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初探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内涵【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19―......

    “十二五”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湖北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是全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灌云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时期,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决胜时期,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以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疗安全为重点,不断促进医......

    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医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医药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