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孔子拜师》有感
读《孔子拜师》有感
读《孔子拜师》有感1前几天,我们刚学完《孔子拜师》这一课,我对这篇课文很有感触。
当我读第一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因为孔子三十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千里迢迢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当我读第二段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孔子的不辞辛苦和勤奋好学。因为孔子的家乡曲阜和老子的家乡洛阳相距上千里,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走那么远是很困难的。但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当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孔子上前向老子行礼,并自我介绍,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卑有礼。当我读第三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老子的大方无私和孔子的勤学好问。当我读最后一段,让我更加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识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孔子的好学,老子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也像老子一样把自己的学问无私大方地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勤学好问,并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
读《孔子拜师》有感2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孔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向老子拜师、学礼。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本身学问就很渊博了,但是他知道学无止境,还要向比自己更有学问的老聃学习。以后,我上课要更加认真听讲,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二是学习孔子吃苦耐劳、一心求学的坚定意志。孔子为了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阳拜师。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恒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成功。
三是学习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勤学之外,我还要养成好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学又问才是学问。我要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别人,即使是一字之师也要拜。这学期,我要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看完,增长自己的知识。
第二篇:读《孔子拜师》有感
读《孔子拜师》有感
高枧小学三年级王叶菡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一课,我读后感触很深。
孔子一大名师,知识渊博,还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来到洛阳向老子拜师学习。使我自觉羞愧。上星期,数学考试我得了一百二十的满分,我自以为了不起,家庭作业也不想做了,书也懒的看了,每天忙着看电视。整天陶醉在那满满的一百二十分里。爸爸说:“自满了,骄傲了。”我一笑了之,根本听不进爸爸的唠叨。
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明白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要向孔子学习,改掉骄傲自满的毛病。做一个谦虚的人,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2012年11月21日辅导老师黄子球
第三篇:读《孔子拜师》有感
读《孔子拜师》有感
读《孔子拜师》有感1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拜师》。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去拜老子为师,他那时已经远近闻名了,可是他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名够渊博,所以风餐露宿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人。三十岁的他已经过了求学的年龄,而且他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孔子还是要去拜老子为师,不像有些人有点进步就骄傲自满。
和孔子相比,我还差得远着呢。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我一看卷子,是一百分呀,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等到第二次单元考试的前一天,妈妈让我复习,我骄傲自满地说:“我全都会了,而且上次我都考了一百分了,用不着再复习了。”可第二次考试的时候,我一看有些题目不会,但是全是书上的内容,第二次考试卷发下来时,我只考了93分。唉,我可一定要学习孔子学无止境,勤奋刻苦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读《孔子拜师》有感2
人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许多人都读过孔子的作品。人们佩服孔子的学问,也尊重他的品行。我也读过关于孔子的故事,就是《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说的是孔子去曲阜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虽然研究学问孔子不比老子差,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就去拜老子为师。老子也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我读了这篇文章,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也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想: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会有很好的`品行和学问。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要谦虚的多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绝不能骄傲。
以前我上课有时有一点开小差,写字马虎,阅读不认真,读了《孔子拜师》以后,我决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有人帮我指出时,我要虚心接受,不能再动不动就不耐烦。
老师教育我们很辛苦,她的心思全部花在我们身上,像老子一样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
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长大了也像孔子一样,做个远近闻名的老师。
读《孔子拜师》有感3
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孔子有一种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不怕辛苦,坚持不懈的美德,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位名人了,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他就离开家乡曲埠到千里之处的洛阳找老子拜师求学的过程。老子名气不如孔子,孔子仍然向他学习。
读了此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孔子有这种精神,我们却没有,之所以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没有恒心,做什么事总会半途而废,总是不能坚持到底。读了这篇文章,我决心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自己的学习更成功。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半途而废的`人。就连我们自己也经常会犯这些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学书法,学到行书高级班的时候,我因为课太多所以没学行书高级,所以导致我现在连一点书法字的影子也没有了,就连握笔姿势也变了,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所以我们以后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呀!正所谓“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读了这篇文章,我告诉大家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你能把握好时机,那么你就是最棒的!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海中勇往直前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坚持不懈的精神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近。
读《孔子拜师》有感4
《孔子拜师》里讲的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千里迢迢的走到洛阳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孔子的品行很好,他不仅仅有谦逊有礼的品行,还有一种对新知识的求知若渴的精神,尽管他的家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可是孔子还是走着去洛阳的,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老子虽然自己的'学问比孔子渊博,但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孔子高贵,而是亲自去迎接孔子、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学问和孔子不相上下。老子虽然和孔子一样有着谦逊有礼和对知识求知若渴的精神,但是更可贵的是:他还有一种对小辈的关爱精神。我觉得这一点我们高年级要学习学习,不要欺负低年级的小朋友,如果我们对小朋友不友好,他们也会对我们不好,这不仅会让小朋友们觉得我们很讨厌,也会让其他人觉得我们在做以大欺小的事情。
我在这个故事里学到了:要对学习有着不满足的精神,要学习别人的优点。
这就是我在这个故事里收获的新知识,希望下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读《孔子拜师》有感5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向老师学习音乐。别人学曲子一到三天就学完了,孔子学曲子五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孔子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老师教这首音乐时的心情,孔子老师感到内疚。孔子的`精神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学习要认真。
记住一次,老师分配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没有。我记得笔记本上有参考答案。我抄了答案,第二天。我发现我的好老师还表扬了我,我突然又一次翻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一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真的向我你真的明白了?之后,想起孔子拜师的文章,一直感到羞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之后,我觉得我们生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了。用头脑自己思考问题,把答案弄清楚,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读《孔子拜师》有感6
今天,我们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给我们有很大启发,课文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拜师的故事。
课文讲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只是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
但曲阜和洛阳相距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才到了洛阳。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孔子非常辛苦,更没有怕苦!
孔子说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些人好好学习只是为了长大找个好工作挣大钱,但孔子不是!我想:孔子应该是想让中国变得更伟大一些,也更强大一些吧!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用知识建设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国家再强大一些!
从此以后,不论是学习文化知识,还是练习快板,我都要认真的去学,因为孔子三十岁还拜师学习呢,我们还这么小不正是学习的好时机吗?!感谢孙老师教会我们读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伟大的孔子!
读《孔子拜师》有感7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得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读《孔子拜师》有感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学识渊博,但仍能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即使向7岁的`孩子请教,他也不觉得丢脸,后来终于成为令后世敬仰的“圣人”。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充满智慧的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这篇故事,使我懂得了在学习中,遇到不懂得的问题,向老师、同学或平时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以后在学习中我一定多虚心向别人请教。
读《孔子拜师》有感9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著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把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朴,“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自得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具体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意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读《孔子拜师》有感10
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觉得孔子和老子非常谦虚。
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就去拜洛阳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但路途遥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他终于到了洛阳。在城外,他看见了老子,并虚心的拜他为师。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学习知识。最后,他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师。人们非常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们的'品行。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更不能目中无人。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还明白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孔子拜师》有感11
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后,受到了很大的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暗暗自责,孔子在人们眼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可是孔子认为他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深。为了增进学问他从曲阜走到了洛阳,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可是他没有后退。见到老子是那彬彬有礼的态度让我自叹,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
第一不礼貌
我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快步的走离老师的.身边。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我遇到了爸爸的朋友,他向我亲切的打招呼。我却默不作声地走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准备彻底改变自己。每次见到老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
第二不谦虚
我以前是一个傲慢的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有一次数学考试,试卷全是算式,我居然连错四道。试卷发下来,脸红了,才打了就十二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要谦虚、认真、不骄傲。
第三不爱学习
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不喜欢上学。一去课堂,老师都要讲许多知识,让我感到十分厌倦。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为了读书千里迢迢从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这让我自叹不如。
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我要加倍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读《孔子拜师》有感12
昨天,我们学了课文——《孔子拜师》。我深深知道了学无止境这个道理,让我以后更热爱学习了。孔子虽然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不满足自己的知识。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学孔子尊师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为师以后,还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更能看到他好学不倦的精神。让我知道:读书破万卷,能行万里路。因为,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请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孔子拜师》。文章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时已经远近闻名了,但是他还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拜老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
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孔子,做一个谦虚勤奋的人。
读《孔子拜师》有感13
《孔子拜师》讲了孔子去洛阳拜老子先生为师,一路上无论是刮大风还是下大雨,他总是坚强地克服度过;而且他去拜见老子先生都是很有礼貌的.。老子先生接待远方来的客人也是彬彬有礼,并且把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先生。两位前辈虚心好学和伟大无私的胸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决定向孔子先生和老子先生学习他们那种对知识虚心好学和诚恳态度高贵品质。
读《孔子拜师》有感14
今天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被孔子好学、谦虚、尊师和老子惜才、不惜一切只为传授知识的精神深圳地感动和启发,这篇课文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学到了做人的品行,孔子拜师尊读后感 涂庆之。
课文中,把孔子年轻时为了求学,不畏千里、不畏饥饿,不畏酷暑,只为到洛阳拜名师----老子,而行走千里,花时百日,终于见到梦寐以求的'老子。老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古代有名俗话说:“人生七下古来稀。”高龄的老子竟然在洛阳城外站着迎候孔子的到来,表现了他对年轻人求学的心情理解和赞同,当他们两相见时,孔子虚怀若谷,一点儿也不骄傲,听了孔子的一番话,老子就决定收孔子为学生。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如饥似渴地学习,老师也把自己毕生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这名好学生。
因为孔子勤奋好学,学问越来越深,当他年长时,据说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也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勤学好问精神和他的品行,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读《孔子拜师》有感15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从三字经里学来的,它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可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品质呢?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深浅,也让我不经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和妹妹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连当弟弟的.孔融也不如。每次吃水果,我就第一个冲过去,把最大最甜的水果吃掉,从来没想过父母和妹妹。
每次零食来串门,我总是第一个马不停蹄地跑过去,把零食抢过来,然后藏好,慢慢吃,从来没有想过妹妹。就算是妹妹用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我,我也坚决不会给的!
爸爸妈妈总是教导我要学习孔融精神,可我却总是当耳边风,一句也不听。
现在想起,我后悔莫及,非常的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将位置让给老爷爷老奶奶啊,将水果给别人吃呀,什么事都可以做的。
让我们发扬孔融精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第四篇: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
定边县安边小学六年级(3)班
毕申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着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和进取,他常说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已形象地说出了他学习的刻苦。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将教育普及平民,培养了许多出身平民的人才,被天下人宗为“圣人’。孔子的一’生是清贫的,他三岁时,父亲死了;十七岁时,母亲也过世。贫贱的生活不仅没有使孔子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他发奋学习的志向。有一次,他向鲁国的襄子学琴艺。孔子了十多天,还不调换,襄子让他换曲子,可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又过了一段日子,襄子让他换,可孔子又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几天,孔子停下不弹了说:“我感受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是周文王,曲子叫《文王操》吧!”孔子的孜孜不倦,认真,刻苦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在你遇到难题时,请大家想一想孔子,孔子是多么伟大啊!让我们向孔子的事迹,跨大歩,一步一步为明天而奋斗!
第五篇:读《孔子》有感
读《孔子》有感
上小学时,我背过《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我在家的行为准则。上中学,我背了《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孔子曾经有怎样的经历?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与爸爸去图书馆,终于找到了《孔子》这本书。书中讲到:孔丘的父亲叔梁纥由于儿子脚有毛病,决定再去外求亲。他来到了颜大人的家中,打算与颜大人的女儿成亲,颜大人来到房间与女儿们商量,他的小女儿颜征十分敬重父亲,就答应了。叔梁纥成亲之后,却不见生子,他很是着急,他们决定去求抱子娘娘,让他们生个儿子,没过多久,颜征果然怀了孩子,过了十个月,在山洞中生下了孔丘。叔梁纥异常高兴,抱过孩子,大吃一惊,把孩子给了颜征,说道:“这孩子相貌丑陋,怪的吓人。”说罢,长叹短息起来。后来,他还将孔丘私自扔进山里,颜征不顾刚生完孩子的痛苦,跑进山里把孩子找了回来。渐渐的孔丘到了三岁,他聪慧过人,又活泼机灵。可就在这年十月,叔梁纥离开了人世。颜征对孔丘说:“孩子,娘是为你而活着的。”说罢,向曲阜城走去。在曼夫娘的帮助下,他们在曼夫娘家旁边住下了。曼夫经常带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来就向妈妈问这问那,颜征看孔丘如此好学,就说:“孔丘,娘一天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要记住才行,好不好。”孔丘高兴地直拍手。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妈妈教他读书写字,颜征十分高兴,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学会了200个生字。又爱上了《易》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成为了大学问家。可孔丘觉得依然不够,就驾起马车,来到了洛阳,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学富一车,回到了家乡,并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学。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思:孔丘虽然丑,可他却并不自卑,他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更加的聪慧,并且他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聪慧过人,还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他小时候妈妈虽然三十出头,却布满了鱼尾纹,他为了让妈妈省心,就三天不上学,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颜征在他的帮助下果然气色好了很多。可想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就怨天尤人,不是说功课太难,就是说学习太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自己多付出一些,多努力一些,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他生活在社会、整治大**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是啊,遇到困难心生放弃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孔子的坚韧与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