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旧教育的变与惑》读后感
钱玉泽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一般的思想大体都已西洋化。单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人心的观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爱”的教育为重心。其实,“爱”的概念,各有各的范畴,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心理作用。无论在美国、在欧洲,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自有他的文化思想的习惯和范围,并非一味的“溺爱”。
欧美以“爱”为中心,培养后一代各自独立奋斗的精神,并不像我们“拿到鸡毛当令箭”,因此而产生新式家庭教育,一味地变成“溺爱”和“乱爱”为能事。这是部分现代中国家庭父母因一知半解与一厢情愿所导致的误区。
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击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生偏差。尤其是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媚外心理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里潜伏着传“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却并未完全抛却。于是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则置身事外。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后代子女去负担。
第二篇:《瞬变》读后感
《瞬变》读后感
《瞬变》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改变的方法,归纳起来共有五点,第一点,改变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要具体明确。第二点,将目标具体化,目标越具体清晰,触发行动的可能性就越高,第三点,把目标定低一点,缩小改变的幅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在目标达成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信心。第四点,给自身设置行动的触发器,什么时间干什么,给自身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写出详细的步骤。第五点,给自身营造有利于改变的环境,给有利于改变发生的因素创造条件,给不利于改变发生的因素制造障碍。通过学习瞬变的方法,我们要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作为物业公司一名投诉接待人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享受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成为普通大众的心声,其消费观念、维权意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从只追求房屋面积的大与小的基本要求,逐渐发展到今天对居住的环境、居住的氛围和对小区物业提供服务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上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业主不断增多的服务诉求,向更高、更细的方面迈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一、提升服务水平,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各项综合素质,物业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有时它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专业素质。因此在工作中更应该重视个人素质方面的细节。
2、不断提升与领导、同事、业主之间的沟通协作的能力。有不错的亲和力是做好物业投诉接待的一大优势。
3、和业主建立不错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热情地为每一位业主服务,对一些不太了解、明确提出抱怨甚至投诉物业管理的业主,要主动上门与其沟通、交流。不怕被业主指出缺点,学会感谢业主明确提出意见、给予改正和进步的机会,使业主从逐渐了解到最终理解、信赖公司。
4、作好业主投诉接待与处理的登记,认真对待业主明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把业主投诉作为宝贵资源,不断转变心态,不管业主明确提出什么问题都坦诚面对,耐心细致,虚心接受业主的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以积极的姿态正视业主的各种投诉,不断反省自我,及时发现服务中的不足,尽可能的去改善服务,推动服务质量不断创新与提升。
5、物业公司所提供的商品是无形的“服务”。它的各项管理说到底都是为业主提供各项满意的服务。服务这个产品,无法让产品经检验合格后,再提供给业主,而是我们这些产品生产者,每天连续不间断的直接由业主即时消费,如:客服招待;工程维修;保安员巡视、站岗;保洁员的卫生清扫等等,因此,物业服务每时每刻都在经受业主的评估,因此,我们要通过被服务方“感知”的方式评判我们工作的不足。
6、礼貌服务,重视细节,在服务过程中要尊重业主,微笑对待业主等,注意方方面面的服务细节,服务过程中的礼仪礼貌,服务规范用语,从点滴做起。改善服务的每一个可能都要当作大事来切实落实;损害形象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当作小事而置之不理。改善服务质量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要使每一点改善都能带给业主更大的方便与满意。
7、改变观念,我们要从“服务意识”上。有原先的“管理部”更名为“服务部”,从原先的干预、要求心态转换成支援、服务心态,即非常自然地从原先要求别人怎么样,调整为要求自身应该怎么样,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他们更满意。以业主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二、高标准要求自身,在接待业主投诉问题时。
第一、“以业主为关注焦点”。在服务过程中,不管以前业主满意度如何,业主的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始终使业主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不断调整服务的内容,保证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认可。定高于业主服务要求的标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第二、把业主作为上帝去迎合,改变工作思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长久地把握业主的心理,了解业主的需求。
第三、作为物业公司接待投诉人员要懂得比业主多,想得比业主远,回答业主明确提出的所有问题,承担业主自身都没想到的责任。如果做到了这些,就能抓住业主的心。了解了业主的心理后,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当然有些业主比较固执,有些业主心理波动性较大,他们的潜在需求很多,要很好地把握不太容易,但有一点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体现公司专业化的权威,即提升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与水平。
第四、要持之以恒,定期拜访,随时掌握业主的心理与需求。以不错的敬业精神感化业主,让业主有一种感觉:不和物业管理公司合作有点过意不去。以高度的责任心为业主服务,让业主感受到我们的价值。业主在“认可”与“感受”的同时,就逐步加强了对物业管理公司品牌的忠诚度。
作为巨龙公司的一员深感荣幸,也很自豪,尤其是现在处在物业公司接待投诉这个岗位我深感荣幸,非常感谢公司给予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这个机会,我一定会不断学习,和企业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干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先卖服务,后卖产品,相信再多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应该集思广益,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度难关,把所学的新的知识和工作结合起来,争取赢得业主的好评,通过我们不断提升服务,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第三篇:教育短板之农村教师之惑
教育短板之农村教师之惑
富源县黄泥河中学
黄华章
摘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笔下朝气蓬勃的少年,对少年中国的期望,让人读之酣畅淋漓,思之却感任重道远!
关键词:教育
农村教育
教师
学生
有这样一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这个木桶用了多长的木板,起关键作用的是构成这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这就是短板效应。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近年来,尽管国家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资金倾斜和政策扶助,使得现在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教学硬件设施有所改善,有了一些新的教学大楼、学生住宿楼,但这些投入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且这些“喜人”的变化和进步也仅仅只是落后农村地区的纵向比较而已。现在的农村教育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人在农村从教十余年,对此深有感触,现如今的农村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包袱,成为了教育全面发展中的短板,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本人就自己的粗浅观察发表一点浅解:
一、农村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奇缺
1、我所处的教育环境是乡镇所在地,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就拿镇上初级中学来说,学校占地90余亩,设有38个教学班,接纳学生2900余人,却仅有老旧五层教学楼一栋,新建六层综合楼一栋(其中仅有1—3层能设教学班,其余均为功能室),加之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教学班人数压缩,初一开班时各班人数竟然高达95人次以上的平均率,多者可突破百人大关,即使由于地处农村的特殊原因,到初三时每班的班容量也高达75人左右,试问:这样的高容积率,教师在课堂上能兼顾几何?
2、还以本乡镇初级中学为例,开学初的2900余人,其中2400余人是住校生,可学校却只有一栋五层楼的男生宿舍和一栋六层楼的女生宿舍,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休息空间严重不足,也就导致了学校班主任不得不将两张学生用的高低床合并在一起,上铺睡四人,下铺睡五人的尴尬局面,一个30多平米的房间硬是让“有才”的班主任安置进四、五十号人,这样的有限空间,这样的人口密度,试问:宿舍内务从何抓起?
3、人类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进入了“信息时代”,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都能切实感受到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巨大便利,可在落后、贫困、边远的山区呢,他们也许能看电视,从电视上知道空客、动车,甚至知道时髦的iphone、土豪等名称,可你真拿一台电脑放在他面前时,他绝对会手足无措。现在一提起农村教育,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低矮、破败、四面透风的教舍里一位衣着寒酸的人民教师在几块破木板钉成的黑板上教着一群衣裳褴褛的农村孩子的形象,人们为什么会在脑海里不自由的勾勒出这样一幅“凄惨”画面呢,原因很简单,农村教育现状本就如此!试问: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农村的教育能跟上全国教育的步伐吗?
二、农村学校的师资,人文环境等软件不容乐观
也许有人认为以上困难都是客观的,只要广大农村教师充分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就能克服,那么,以下困难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教师又该如何解决?
1、当今社会,省考、国考已成为所有有志青年的首选甚至是唯一目标,盛传着“不想考公务员的人不是正常人”的说法,这直接导致绝大部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众多的青年才俊非公家人不做,非公家门不进,直到屡撞南墙,血流满面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在一旮旯里还有教师上岗证一说,于是才洒泪挥手高呼:“吾来也,九流之流,亦聊以胜无矣!”为何会这样?不外乎教育是清水衙门,教师又苦又累还清贫如洗,人们是这样评价教师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试问:优秀人才都远走他行,唯不得志者入教,这种待遇低下,人才缺失的教育,动力何在?教育的方向和价值何在?
2、现在党和国家,全社会都在重视教育,都在高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方针明确,旗帜鲜明,口号震天,可现实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呢?诚然,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一幢幢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两免一补”、营养餐解决了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可教师待遇呢?集市上的白菜三天一个价,店里的服装一月一个翻,菜农、店主们涨价的理由很简单:“连你们教师的工资都二、三千大洋了,我们也该涨点啦!”素不知,教师的工资就好比那郑板桥还“板桥”呢!也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国家规定了,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已经略高于国家公务员了啊!”现实真如此吗?试问:这样的差距,这样的鲜明对比,能留得住人才吗?教育能可持续发展吗?
3、现在农村教育,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无论学校,教师做的再怎么好,一旦出现一点问题,学生家长,社会媒体都会将之无限放大,抓住不放,穷追猛打将学校、教师批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甚至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黑道、白道加无理取闹多管齐下,势必要在学校、教师头上狠狠敲上几竹竿才解气!诚然,学校是教育的圣地,教师也被谓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进入圣地的未必都是圣子,教师也未必全是圣人,况且教育不是单极的,不仅仅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而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职责。但现在的家庭,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家是“乖宝宝”,不可惹是生非,是金疙瘩,老师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导致有些孩子性格乖张、易怒、孤僻、爱走极端等;至于社会,更是大口一张,大手一挥:未成年孩子的教育,那是学校的事,与我们无关。素不知,街上甚至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的网吧、游戏室、酒吧、娱乐厅等成人生活圈造就了批量的所谓“不良少年”!在这个角度上,学校、老师只能尽最大努力苦口婆心的教育,老师也因此练就了多项本领:教师、演员、保姆、法官、警察。。。但这样做更多是在为社会环境“揩屁股”!试问,这种低收入,高付出甚至是高风险的行业,让教育情何以堪?让教师情系何处?
《礼记。学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希望全社会多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在夹缝中生存的农村教师,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这个大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只有将它加固加长,才能起到教育基石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展现蓬勃生机。总之,师尊才能教兴,教兴才能民智,民智才能国盛!
注:,《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第四篇:《中国教育寻变》读后感
《中国教育寻变》读后感
承德县第二小学 牛丽
作为一名教师,平时经常跟孩子们说读书的重要性,可真当自己看起书来,总有百般推辞的理由。坦白的说,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只是为了完成校长留的作业。当我在百度里搜不到相关的内容时,我无奈打开这本书,粗略的浏览起来,然后由快到慢,从充满疑惑到恍然大悟,最后是深深的反思和期待。
《中国教育寻变》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1500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读了这本书,有几点较深的体会:
一.自由——教育本质的回归
影响学校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有两个:一是升学主义。对分数、对名次的追求,在今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拿初中来说吧,为了学校在中考中有好的成绩,不少学校在中考前劝说那些学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让他们放弃中考。学校之间暗地里也互相比拼,看谁动员的学生多。一些教师因为“成功”动员走一名学生而欢欣鼓舞。凡是和升学挂钩的事情,学校都非常认真,精益求精;凡是和升学无关的事情,学校就“掏掏浆糊”,得过且过。二是管理主义。一刀切的管理要求、口号式的教育方式、下指标的职称评定、等第制的学习评价、长官式的管理理念„„都是管理主义的直接体现。管理主义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尽量学到、得到最好的东西,而是为了将他们划分等级;不是为了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自己心爱的事业中去,而是为了让他们沦为考试或者管理的机器。
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供给来应对孩子们之间各不相同的差异和需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十一学校从尊重孩子的差异、呵护孩子的天性出发,启动了这场艰难的转型。
学生的转变不容易。原来什么事情都有老师们管着,自己到学校的任务就是上课,努力考出好成绩来,现在忽然要让自己来选择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了;原来有什么事情可以和班里的同学商量,或者和班主任商量,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没有了,班主任也取消了„„面对眼花缭乱的课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颇有主见地做出各种决定,很多孩子内心是慌乱的,就像还没有学会游泳就被丢进了游泳池,虽然拼命地在里面“扑腾”,但却没有章法。
教师的转变更不容易。从以自己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转型,不是说一下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从过去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和分析;要改变自己从教以来的习惯做法,去尝试一种新的、前景未卜的教学,教师心中更是充满着恐惧,每个人都害怕不可预测的一切,大家需要确定性,需要触摸得到的现实感;当孩子们已经逐渐放得开,以平等者的姿态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教师往往还不如学生,他们身上过往的痕迹太重,反倒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学生着急、教师着急、家长也着急。是退回到原来的教育教学状态,还是继续坚持向着自由而转型?十一学校选择了后者。在无尽的焦虑中,老师们慢慢地发现,这些被老师们控制着显得特别弱小、需要扶持的孩子,在获得了自由之后自身的力量变得特别强大,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了,释放出从未有过的潜力。孩子们率先适应了这种自由的状态,他们不再要求回到过去,常常为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学校、和老师据理力争。老师们焦灼的心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他们逐渐意识到,最好的教育原来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教师其实可以不用操那么多的心,学生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于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课程资源上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纵横捭阖,这种自在的、拥有充分专业自主权的工作方式,让他们身心放松,也离理想的教育更近了些。
真正的自由,一定是建立在基本的规范之上的。十一学校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引导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教育转型的稳步推进。
课程——服务学生的需求
当老师们关注到孩子之间的差异时,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同样是学这门课程,有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大学预科的水平,而有的孩子还仅仅是入门级的,班级同学之间的差异巨大;面对差异如此巨大的学生群体,教师授课的过程必然顾此失彼。分层或分类,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分层分类的核心是重新设计教学的内容,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整合,而不是对内容难易、深浅、多少、快慢的区分。比如人文与社会领域的课程就被分为两类,Ⅰ类课程用于选修工程与经济学、数理方向以及出国留学方向的孩子;Ⅱ类课程主要满足选修人文与社会方向参加高考的孩子。比如数学课,就被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层级,供不同需求的孩子加以选择。数学Ⅰ是针对那些平时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来开设的,希望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有一段愉快的数学学习时光,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而数学Ⅵ则是一门荣誉课程,是针对在数学方面非常有天分的孩子开设的。十一学校的教师们明白,如果内容不改变,仅用一套教材简单地分层分类,就失去了分层分类的意义。
分层分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教学如何组织。原来一个教师至少可以包两个班级的课,随着分层分类和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所需要的教师比以前多了,所需要的教室也要增加不少。孩子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多了,需要给他们提供的自习空间也要随之增加。资源的盘整和最大化的利用,成了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学科教室的建设、校友以及在校的高年级学生、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都被学校充分利用了起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开放,连校长的办公室也成了学生活动的乐园。当大家都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把学生看作服务的对象,把他们的需求作为服务的内容,把他们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时,学校的课程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求知的沃土。
在已经分层分类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发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一部分孩子在听老师讲、一部分在做实验、还有一部分在小组讨论的情境。这还不够。十一学校的决策层依然感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于是在期中考试之后,为期两周的小学段推出了。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教师不上一节课,孩子完全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节奏。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也可以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这一家长担心、教师担心、学校管理层其实也有点担心的课程改革举措,经过真实的实践之后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地欢迎,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雅斯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唤醒的路径就是给予孩子充分选择权的课程。正是这些自主选择的课程,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潜质,这种因发现的喜悦所带来的探索和学习的内生动力,为孩子们持续沉浸在课程学习之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渐进——遵循教育的规律
任何变革,只能在教师身上发生,只能在课堂上发生。任何改革,对教师来说都是革自己的命,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就非常困难。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改革都不能是颠覆性的,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去做,让大家在不经意之间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效益,增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念。
十一学校的改革,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进行的。
让学生走班的改革,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建设一批学科教室,让孩子们上什么课就到什么学科的教室里去,整体走班,在教材、教师、学生这三要素之外,感受教育环境对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步是上午整体走班,下午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走班,让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在教师的脑海中扎下根来;第三步是将所有的课程分层分类,取消原来的班级建制,全面实行走班教学。
课程建设也走过了类似的历程。第一步是将原来集中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教学资源分拣出来,按照教师所教课程的特点搬到学科教室中来,让资源离学生更近一些;第二步是让资源进入到教学环节,让那些唾手可得的书籍、实验器材、辅助设备等,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用具。这对长期以来两支粉笔一堂课的老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第三步是依据学生的差距,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校本教材,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资源得到最为恰当的利用。
教师参与课改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最初的学校课程研究院就只有一位教师,既是院长又是跑腿的,由他来策动学校课程的改革。然后是几个学科教师的跟进实践,再后面是一个年级组的改革探索,接下来是更多的年级组教师的加入。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改革的意义并同时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是不现实的,一个智慧的管理者要学会等待,等待着每个人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虽然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们已经看到了十一学校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正是在每天一小步的改变中逐渐积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五篇:《柠檬水变摇钱树》读后感
《柠檬水变摇钱树》读后感
读完《柠檬水大战》之《柠檬水变摇钱树》,由不得你不喜欢它!给我的感觉它就是一个最亲密的伙伴,一点没有第一次接触的陌生感,似乎是多年的好友。
这册书《柠檬水大战》几个字用有点鎏金、镶嵌的厚重感,让你的第一印象就感觉它的高、大、上,插图是一杯慢慢的柠檬水插着一根吸管,一个小女孩双手攀附在吸管上晃荡,一双眼睛特大流动,就是一个小精灵似的;右侧一个男孩端着一个储钱盒,一双眼睛滴溜溜直转,让你看到他的小男人气概。在柠檬水的右上侧是一个圆圆的章,上面印着“美国银行街最佳童书奖”,封面的最上面用黑体字写着这样一行字:富爸爸穷爸爸都想和孩子共读的财商小说。封面设计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财”字。
本书主要讲的是暑假过后,埃文就要升入四年级了,没料到的是:比他小14个月的妹妹杰茜,居然要跳级和他成为同班同学!因此,埃文和杰茜的矛盾逐渐升级,最后演变成一场“柠檬水大战”——看谁暑假里卖柠檬水赚的钱多!兄妹俩绞尽脑汁:寻找最佳销售位置、制作广告牌、低价促销、拉合伙人,甚至还展开了恶意竞争„„最后谁赢了呢?
《柠檬水大战》系列丛书作者是【美】杰奎琳·戴维斯,王洁编译,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系列荣誉:$美国银行街最佳童书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推荐童书TOP5$美国《书目》杂志推荐童书TOP10$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童书金奖$美国马萨诸塞州图
书荣誉奖$美国康涅狄格州肉豆蔻奖。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妹,哥哥10岁,埃文擅长交际,数学显得短路;妹妹杰茜8岁,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数学思维灵敏活跃。他们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在爸爸离开他们之后,兄妹两个曾经发誓:永远不再妈妈面前生气、争吵。但是这个暑假的最后几天,一封信打破了原本和谐的家庭。哥哥埃文感觉特别失落、没有面子——妹妹杰茜即将跳级和他同班上四年级。妹妹杰茜也想证明自己不是小不点,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爆发了——柠檬水大战。
埃文和杰茜开始了实战,寻找最佳销售位置、找合伙人、制作广告牌、低价促销„„甚至在最后感觉没有把握全胜的情况下各自采用了恶劣竞争手段。故事的结局有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尤其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爱对方,爱妈妈,爱这个家。在烟火晚会的黑夜交谈中,他们相互坦诚地进行了交流,向对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但调和了矛盾,而且还把卖柠檬水的经验写进海报里,参加了‘富爸爸’海报竞赛并且得了冠军。
故事通俗易懂,特别是书中画图算术让我倍感亲切,看来数学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在书中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关于经济术语的解释,既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术语,也包含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书中的一些美国观念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每天分工帮助做家务,没有经过主人允许不能进入他人房间,爸爸的钱是爸爸的,自己要想钱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赚„„书中最令我向往的当然就是卖柠檬水赚钱,我也要利用假期或者周末时间,想办法赚到自己的零用钱!
还有书中提到了女孩梅根给杰茜写了一张评价卡,这种评价卡好像有魔力,可以让收到卡片的人自信起来,其实写卡片的人只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写出来即可。我以后也要试一试,希望自己更自信,能够交到更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