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5篇]

时间:2020-10-13 12:4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第一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二〇二〇年十月

I 目录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1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2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7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与 发展目标..............................................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13 第 三章 章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增强农业持续增长 活力 力......17 第一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7 第二节

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19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1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23 第五节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5 第 四章 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明确 兴农 产业发展重点......27 第一节

‚一带四片区‛的总体布局..........................27 第二节

重点产业发展布局..........................................30 第 五章 章

围绕农村产业现代化,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35 第一节

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35 第二节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36 第三节

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38 第四节

大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39 第 六章 章

紧扣 绿色生态 现代化,打造 生态宜居新风貌......41 第一节

全域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建设..........................41

II 第二节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42 第三节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43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44 第 七章 章

围绕农民生活现代化,实现农民富裕新态势......46 第一节

跟踪关注关心农村弱势群体..........................46 第二节

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46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47 第四节

健全稳定可持续的脱贫长效机制...................48 第 八章 章

聚焦乡村治理现代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49 第一节

构建新时代基层善治体系..............................49 第二节

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50 第三节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51 第四节

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52 第 九章 章

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机制..53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机制...................53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机制...............54 第三节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56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健全规划推进机制..............58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作用..........................................58 第二节

建立完备规划体系..........................................58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58 第四节

健全评估考核机制..........................................59 附件:NN 市‚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60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根据《NN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NN 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年)》部署要求,阐明未来五年 NN 农业农村领域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大项目,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基期为 2020 年,规划年限为 2021 年—2025 年。

第一章

现实基础 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梅州市一系列‚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在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惠农政策落实等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品牌化、流通市场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和土地、人才、融资改革等创新工作,开创了农业工作新局面,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第一节

‚十三五‛ 发展成就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020 年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增加值*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加(65.41)*亿元、(41.0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5年的 10636 元增加到 2020 年的*元,年均增长*%,呈现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双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市作为广东省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位于梅州市首位、全省前列,大力推广优质稻,持续提升粮食产能和品质。‚十三五‛末 1,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77.69 万亩,总产 34.8 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 60.5 万亩,年推广优质稻*万亩以上,占水稻播种面积的*%。稳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万亩,创建水稻百亩试验区*个和千亩示范片*个。稻、蔬菜、水果、油茶、养殖、茶叶六大特色农业取得良好成效,其中柚果产业发展的‚大户担纲‛局面已经形成,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龙田镇成为梅州首个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乡镇,碧园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径南等 3 个镇入选省‚一

此处暂用 2019 年数据,待 2020 数据更新后修正,下同。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三、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农业科技贡献率从 2015 年的 56%提高到 2020 年的*%,居梅州市前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建立了水稻、肉鸽、柚果、油茶和特色蔬菜等 5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 2017 年,荣获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奖。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构建了农业信息采集监测预警、农业大数据综合应用管理、农业政务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借力农业项目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资源,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末,农机总动力 31.2781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2.97%,其中机收率 95.3%;机耕率 98.8%。

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发展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四大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三五‛末,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100 家(国家级 1 家、省级 25 家、市级 33 家、县级 41 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753 家(国家级示范社 7 家、省级示范社 17 家、市级示范社 22 家),家庭农场 142 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1 家)。农业效益不断提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高,创建梅州市级以上农业标准示范园*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79 人。培育发展在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畜牧、养蜂、水果种植、桑蚕、水产、油茶种植、蔬菜种植、金鸽养殖、茶叶种植、食品加工、农电商、园林等产业领域的新农人,推动农业农村事业发展。

五、质量安全保障有效提升 ‚十三五‛以来,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名牌产品。‚三品‛认证有效期内的企业共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 17 家,绿色食品认证 2 家,有机食品认证 1 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加*家、*家、*家;大力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落实‚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拥有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22 个,占梅州市近*/*,比‚十二五‛末增加*个,有 14 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形成了以企业品牌为基础,以区域品牌为支柱,以长寿品牌为特色的农业品牌化发展新格局。培育 16 个广东省‚菜篮子‛基地和 10 个富硒农业生产基地;打造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数*个。27 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实施已完成项目入库。‚十三五‛期间没有发生重大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市农产品质量供给安全、农业行业安全有效保障。全市食用农产品不定期抽检合格率在99.48%以上;‚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测合格率达 100%;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 100%。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非洲猪瘟等重点动物疫病防控排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产地检疫等已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

六、农业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农业绿色发展保障不断完善,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监测、垦造水田管护地力培肥等工作任务,‚十三五‛末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水产养殖污染防控不断加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稳步发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进程持续推进。2020 年(预计)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00%。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为抓手,扎实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2020 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 4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 100%,全市90%以上自然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58 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七、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农村承包地确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激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已发放权证 20.735 万本,颁证率 99.3%,摸清了承包地底数,让承包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融资,推动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逐步消除无收益村(居)。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定农民从事粮食生产信心。

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以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基本生活、促进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工作目标,强化产业、就业、消费、金融扶贫、保障扶贫等精准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聚焦‚三保障、饮水安全、稳定收入来源‛,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建立工作台账,一项一项整改清零,逐村逐户逐项对账销号,根据《NN 市脱贫攻坚挂牌督导挂钩联系工作方案》要求,开展挂牌督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巩固脱贫成果。2020 年实现我市 75 户 277 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58 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

九、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多元化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三五‛期间,民俗《上灯》、民间技艺《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熙和湾花灯楼荣获‚世界最大灯笼型建筑‛。拥有‚中国围龙屋之乡‛‚中国花灯之乡‛‚版画之乡‛等美誉。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深化,逐步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实现文明村镇覆盖率 95%。径南镇东升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兴田街道、坭陂镇社工站获评‚粤东片区建设示范点‛。平安 NN、法治 NN 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实现‚雪亮工程‛村级全覆盖,径南镇派出所获评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所)82 个,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99.7%,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 形势 展望‚十四五‛,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面临重要机遇。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一、良好机遇(一)‚五 期交汇‛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孕育新机 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三农‛发展系列难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需顺期开局交汇过渡,精准脱贫任务需按期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适期深化的关键历史节点,‚五期交汇 2 ‛为科学谋划、顺利推进‚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孕育新机遇。

(二)‚三区建 设‛为农业农村 发展带来发展新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梅州生态发展区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我市在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创新制度、协调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实现与‚三区 3 ‛在农产品供给、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方面合作提供了契机,助力打造‚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

五期交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需顺期开局、精准脱贫任务需按期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需即期有机衔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适期深化。

三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试验区、老区苏区。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三)‚三大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新要求。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新消费的崛起,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已由原来的单纯休闲旅游,逐步拓展到文化传承、生态涵养、农业科普等多个方面,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市场和消费驱动力不断增强。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进步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在推动流通模式变革创新、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等方面的驱动力不断增强。‚三大驱动 4 ‛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一)资源要素瓶颈与农村公共服务欠账并存。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发育尚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导致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我市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市面临健全城乡要素配置机制和补齐短板的任务。

(二)新动能不足与旧动能乏力并存。从整体上来说,农村‚三新‛尚未形成能够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动

三大驱动力:市场驱动力、消费驱动力、技术驱动力。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能,我市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格局还未形成。而与此同时,以投资拉动为主要驱动力的传统动能呈现乏力态势。农业投资尤其是新项目、大项目投资的持续下滑,将导致乡村产业转型面临新旧动能断档的风险考验。‚十四五‛时期我市面临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任务。

(三)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与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并存。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我市农业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滞后,附加值低,缺乏精品名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还有待挖掘,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附加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拓展和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延伸、拓展的任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与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领会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 1 号文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部署,坚持农业农村发展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总方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农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在供需匹配、要素配置、投入产出、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农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 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创新机制和发展多种新型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推进‚5+1‛全链条建设,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完善组织链、优化资金链、强化安全链、提升政府服务链,形成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主框架。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调整结构,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强化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三产融合。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需着力解决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农村三产融合不紧密等突出短板。促进区域协调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发展,突出区域发展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 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农业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战略机遇,重点加强港澳地区的农业合作,不断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开展技术合作、人才交流、资金引进等。

——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三权‛分置改革,扎实推进农村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土地确权登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就业创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

第三节

发展 目标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到 2025 年,‚五化一融‛(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成果;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 产业融合新格局。农业创新驱动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到 2025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吨以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力争突破*亿元。安全特色农产品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名牌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明显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宜居新风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打造成生态宜居的‚秀美乡村‛。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利用率达到*%以上。到 2025 年,*%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绿色村庄达标率达到 70%以上,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 100%。

—— 乡风文明新气象。围绕农村文化现代化,打造成具有客家特色的‚魅力乡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遗存得到充分,拥有全国重点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得到抢救性保护,南粤古驿道沿线、客家风韵较独特、特别是围龙屋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实现活化利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乡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

—— 乡村治理新局面。基本形成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局面。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深化,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进一步健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 农民富裕新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左右,恩格尔系数保持在 x 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 x∶x 以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次以上,引育*名左右优秀乡土人才。

—— 城乡融合新篇章。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打造成舒适便捷的‚幸福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和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表 1)。

表 表 1

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表(待与省市规划衔接)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十三五”期末(2020 年)基期值 “十四五”期末(2025 年)目标值 年均增速 〔累计〕 指标 属性 农业产业现代化

农业总产值(亿元)

预期性

农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预期性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约束性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

预期性

省、市级龙头企业(家)

预期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

预期性

家庭农场(家)

预期性

省级名牌产品(个)

预期性

无公害农产品(个)

预期性

绿色食品(个)

预期性

有机食品(个)

预期性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

农村生态现代化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预期性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预期性

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利用率(%)

约束性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

约束性 乡村治理现代化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预期性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

预期性

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

预期性

集体经济强村占比(%)

预期性 农民生活现代化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约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预期性

新型职业农民中大专(含)以上学历人数占比(%)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名)

预期性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第 三章 章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增强农业持续增长 活力 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形成‚一个任务清单、一个资金渠道、一套管理体系‛的新模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全市农田建设投资标准、技术路线、建设模式、项目实施、建设规范‚五统一‛,促进粮食生产稳产高产、节本增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清查,摸清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分布和管护利用状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田保护机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十四五‛时期完成对全市 20 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提质改造。

(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时期围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升级版,突出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大力普及喷灌、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完善灌排体系、深化水权改革,着力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农业节水整体效应。继续推进农田水利‚五小 5 ‛工程建设,提高‚三防‛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进一步夯实农业水利基础。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监管机制。

(三)推动特色农业机械化装备提升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已形成的蔬菜、水果、油茶、养殖、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大力扶持在生产流程中的微喷滴灌溉、水肥一体化、养殖配套设施、山地运输机械化、耕种机械化、园间管理机械、设施大棚、农产品加工、冷库仓储等高效设施项目。通过项目扶持引导一批农业优势企业提升我市特色农业装备,打造富有 NN 特色高质量的特色农业产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整市推进行动,到 2025 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提升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努力拓展设施农业生产领域,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生态化水平,深入挖掘设施农业的生产潜能。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加快农业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和成果转

五小: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的总称。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化,到 2025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第二节

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一)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强镇。在总结龙田镇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市资源条件和特色要素,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主线,按‚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再发展谋划 1-2 个农业产业强镇,形成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发展格局。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推动财政资金向农业产业强镇发展集聚投入,撬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强镇,带动产业发展。落实农业产业强镇优惠扶持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优化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产业强镇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意义、目标和内容,提高公众认知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共建农业产业强镇氛围。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体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利益联结紧密、农民增收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发展格局。发挥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的示范带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动作用,打造‚一园、三心、多基地 6 ‛的发展平台,力争建成面向广东省、辐射华南地区的大米产业振兴与升级的创新引领区、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技术装备集成示范区、生态循环与绿色发展核心示范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创新区。到 2025年再创建1-2个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7 和1个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到 2025 年建成以省级为龙头、以市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三)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深度较深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的发展格局。构建以龙田镇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新陂、宁中、叶塘、合水等镇,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连片的发展格局,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区和梅州市盆地型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

(四)打造优势农业田园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充分利用区域内产业基地等园区基础及自然、人文禀赋条件,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推进龙腾东方生态田园综合体、晟农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础上,全市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强、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

一园、三心、多基地:一园是指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三心是指创新与服务中心、稻米检测中心、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多基地是指产业园各区域丝苗米名优品种筛选基地和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等。

选取由省统筹谋划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农产品冷链物流等 7 大产业作为一批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优越,符合田园综合体发展要求的片区 2-3 个,开展连片建设;到 2022 年,打造完成省市级特色田园综合体 5 个以上,创建2个都市田园综合体,完成万亩田园综合体建设。到2025年,再培育 1-3 个模式多样、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田园综合体。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继续抓好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四大经营主体‛发展,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市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到 2025 年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家以上,家庭农场达到*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发挥‚陈小鸽‛‚梅一客‛等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更多‚新农人‛。开展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多技能实用新型人才和高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选树一批有学历、有技术、爱农业、爱农村、愿意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的青年农民,列入培养计划,打造生产技术型、科技研发型、职业经理型、产品营销型等多类别的农业精英人才。

(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镇、村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的原则,大胆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强弱统筹。组织经济发展较好的街道(乡镇)与 20 万元以下村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建,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同开发产业项目、提供配套服务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强带弱支持 20 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村企统筹。鼓励市域范围大中型企业发挥产业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与 20万元以下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共建、入股经营、劳务合作、消费增收、人才交流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企带村支持 20 万以下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抓好统筹方面工作,确保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三年内全部提高至 20 万元以上的目标任务。

(三)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拓展功能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积极发展企农契约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引导融合主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链打造成为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产业融合共同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条增值收益,实现产业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到 2025 年,农民‚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跨界增收、跨界获利格局基本形成;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 75%以上。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出路在现代化,不断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依靠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做到创新引领。要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攻关行动,围绕重点发展的水稻、油茶、茶叶、百香果、肉鸽等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到 2025年在‚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油茶早实丰产栽培、茶叶高效生态栽培等重大技术取得突破,研发一批水稻、油茶、柚子、肉鸽等种养全程智能化装备,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体系,搭建特色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集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型孵化器。认定和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提升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引进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园区共建创新平台。聚集各类人才到园区创办、领办企业,引导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到园区创新创业。建立园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信息交流。加强农业‚星创天地‛建设与管理,依托现有 2 家星创天地,提高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农村成果转化、创业指导、技术培训等综合服务水平,营造农业创新创业氛围。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提供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形式的增值服务并获取合理报酬。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遴选科技示范户,遴选新型职业农民、规模种养(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责任人为科技示范户。加强专家组建设,充分发挥 NN 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站长张玲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设 3 个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多形式提升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制定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分批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步伐,全力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引导广大农技人员、专家教授等,通过 APP、微信群、QQ 群、直播平台等网络媒介,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第五节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加强农业质量安全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健全“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推进“食安NN”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到 2025 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 98%以上,80%以上的规模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检疫体系建设,加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到 2025 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动物卫生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农产品。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借助‚NN 茶油‛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到 2025年‚两品一标 8 ‛产品达到*个以上。

(二)紧抓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按照新建与改造并举,硬件与机制共建原则,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改革和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骨干流通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卖难应对机制,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密切产销衔接,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等各类渠道优势,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推动经营模式与功能创新,提升运行效率。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稻米节、省农博会、梅州柚推介会、中国农民丰收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两品一标”。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节、天河帮扶展销会等农业展会,持续举办 NN 农特产品展销暨农电商交流贸易会、农民丰收节,加大 NN 优质农特产品宣传推广力度,让农产品走出去,把采购商引进来,把NN 打造成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科学选药、合理用药制度,指导种植养殖者科学选药用药,依法合规生产,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落实生产记录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用药安全。强化优势食用农产品集中上市期监管,以乡镇为单位调查统计农产品集中上市时间和交易区域,建立重点时段监管名录。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执法队伍协调机制,强化县、乡、村联动机制,在已有农资打假工作基础上,紧盯薄弱环节,实行乡镇监管队伍常态化巡查,保障农业投入品供给质量。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压实主体责任,积极探索信息化开具模式,提升智慧监管能力,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与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制度,及时通报食用农产品抽检监测、农资打假、巡查检查等发现的问题信息,加强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合作。积极推动出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把农批市场食品安全规范作为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基础工作,规范市场管理。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第 四章 章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明确 兴农 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第一节

‚一带四片区‛的总体布局 围绕‚一城一廊一带‛空间发展格局,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镇域畜禽养殖区等区域。按照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和梅州市农业总体发展思路,我市打造成精致高效农业创新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全域各镇区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重点做大做强茶叶、水果、蔬菜、腐竹加工、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深加工业、园艺产业、养殖产业,优化生态涵养发展带、东部镇片区、南部镇片区、北部镇片区、中部镇片区的‚一带四片区‛的总体农业产业发展布局。

——生态涵养发展带。罗浮、罗岗、大坪、黄槐、黄陂、合水、径南等镇重点围绕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带‛,在严控污染物排放、抓好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各镇现有资源禀赋,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发展步伐,打响水稻、油茶、柚果、茶叶等生态农业特色品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旅游、康养、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文化等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东部镇片区。径南、永和、龙田、合水、石马等镇以种植茶叶、油茶、沙田柚、李果、火龙果等和养殖肉鸽为主,重点发展创意农业、订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以旅促农,以农强旅,农旅结合,重点推进明珠养生山城项目相关配套场馆、富荣‚云山谷‛生态农业综合旅游区、宝山寨国家级‚AAA‛乡村旅游区、睿山森林康养旅游生态园、名峰油茶基地、广东 NN 柚果种植科研基地、马头坪森林公园、何天炯故居等建设,打造成农旅深度融合产业片区。

——南部镇片区。水口、新圩、坭陂等镇以种植无花果、蜜雪梨、绿茶、柚果、南药等为主,完善旅游产业配套体系,积极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探索多种产业结合的农业休闲旅游经营模式。发挥新圩镇‚一河五村‛新农村连片示范片效应,重点抓好宋声农业生态旅游、汤一汤二合湖温泉休闲游、陂宁农家乐、文德文东花木观光游等特色旅游开发建设,将平安寺、鸿源温泉生态园、进士第和毛公寨文武二帝庙等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形成覆盖全市、特色鲜明的 NN 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区。

——北部镇片区。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大坪等镇以种植优质稻、甘薯、子姜、灵芝、油茶、木耳为主,继续大力推进‚一镇一业‛建设,重点挖掘罗岗和罗浮镇发展特

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初稿色甘薯种植产业的潜力,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做活甘薯深加工文章,开展薯粉,薯片、薯条等加工产业,完善农产品仓储和配送服务产业链,探索打造第三产业基地。以多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点建设项目为契机,依据特色资源和文化打造文旅疗养产业基地、农旅休闲基地、综...

第二篇: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工作谋划

农业农村局十四五工作谋划

(一)“十四五”工作谋划

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双百目标”,即“十四五”期间,特色农业基地超100万亩,特色农业产值超100亿元;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乡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是促进产业振兴。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十四五”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22万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治理面积3.14万亩。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创新完善“两品三链四化”战略,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围绕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生态养殖、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投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到2025年,年生猪出栏15万头,其中出栏生态、有机黑猪9万头。

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扎实推进“空壳社”清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以统防统治、机耕机作、机剪机采机收为主的农业社会服务组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加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提高土地流转率,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到20%以上。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力争到2022年,全县创成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24个;到“十四五”末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2个。

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无害化农村改厕3万户,清洁厕所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厕所粪污长效管护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积极争取国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

(二)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

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高标准制定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强化乡村振兴村级规划,与家村做好对接,吸取先进经验,提升工作标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谋划建设一批高标准跨村域、跨乡域的茶、桑、菜、果、药基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二是实施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治理面积1.82万亩。抓好粮食生产,巩固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广综合种养、间作套作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用量,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积极开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继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推广发酵床养猪等健康养殖模式。持续推进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执法行动,做好县大鲵自然保护区禁捕工作,确保重点水域生态安全。

三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力争完成2021年美丽乡村建设任务70%以上,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持续推进“五清三改”、“四净两规范”,完善长效保洁机制,确保村庄常年干净整洁有序。

四是持续推进农村改革。

调整县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加强“空壳社”清理整顿,着力提升农民合作社运行规范和财务规范水平,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县质量提升试点并高质量通过农业农村部评估。加强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管理分配。扩大“三变”改革试点范围,力争试点村覆盖90%以上村。积极推进低效耕地利用,再完成1万亩低效耕地利用目标。强化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坚决遏制农村新增违法建房行为。

第三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大考验。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改革促提升,抓创新促转型,抓创业促增收,抓法治促和谐,加快推进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近年来云州“三农”发展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龙头,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总体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对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市“三农”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新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完善“三农”发展配套政策,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小康。但相对于八、九十年代时期,云州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反而有所减退,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意识有所抬头。在新常态背景下,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股份流转和退出问题,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问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征地补偿、海域补偿、环境补偿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运用改革办法进行破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一些长期积累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小产权房”问题、“外来种田户”入社待遇问题等,并引发了不少信访问题。

(二)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以来,云州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业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高,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不高。2014年,我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4.9%,规模经营率达到66.3%。虽然跟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如苏州市目前90%以上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但是以云州这样的地形特征,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经营相当不错,提高空间也不大了。近年来我市“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总数达到3297家,但平均经营面积只有158亩,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不足;散户经营还是主要形式,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影响力带动力有限。2014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6家,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年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95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也不多。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从云州农业生产条件来看,部分区域水源污染、排放超标问题依旧存在,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大气二氧化硫及有害颗粒物等浓度依旧较高,近年来酸雨率一直在9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ph值在4.5以下的重酸雨;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部分海域水质已不适合海水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监测体系、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监管队伍尚待加强。

(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但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增大。“十二五”以来,云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化率达到70%,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2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新村建设融资难度增大。长期以来,村镇建设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市统筹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乡镇,能够提供配套资金,可以争取到项目;而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无力资金配套就无法补助,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情况。“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示范村可以得到许多财政资金支持,而未列入示范村的则很难得到资金投入,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农村缺少长效资金投入保障,农房“两改”举步维艰。二是城乡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农村环境整治难度增大。目前,全市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5%,乡村人居环境局部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业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城乡建设管理重叠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现象并存,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大管网”建设滞后于农村“小管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6年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90%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四)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快速增收势头难以为继。2014年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3元,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高速增收,是今后几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这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政策资金扶持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收缩之势,包括企业税收和土地财政收缩,这必将影响政策性农业农村投资,影响农民收入。二是非农就业增收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城镇就业率可能下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同时,新常态下“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并将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模式,企业普通用工将进一步减少,农民工资性增收渠道有收窄之势。三是农民创业增收难以持续。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有一个过程,农民创业增收难度较大。

(五)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机制尚需探索。近些年来,我市探索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村级组织“小微权力”36条等经验做法,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基础较好。但是按照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一是村级组织权力运行尚待规范。主要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村监会的职责权限还不够明晰,相互之间权力制衡机制还需强化。另外,有部分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涣散,村合作社经济薄弱,民间组织空缺比较普遍,社团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农村基层治理法规制度尚待完善。今后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而相对滞后的法规难以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进行换届选举,合并、破产、清算、注销等法规制度还需及时跟进。三是农民法治意识尚待提高。从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农民非法上访、农村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法治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新常态下加快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新常态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等政策机遇,都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挑战。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云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创业就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体制市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宽裕化、治理法治化,继续保持云州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争取达到长三角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战略重点

1、抓改革促提升。坚持改革引领,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重点抓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美丽和谐、城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抓创新促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业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抓创业促增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创业培训和服务机制,大力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抓法治促和谐。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治村,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对策措施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突破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对完全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股份公司化改造或清算终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对未能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健全现代治理结构,探索集体所有制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登记。结合国家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不动产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外,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纳入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建立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农村宅基地上的违章建筑,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区分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法有序稳妥地开展确权登记工作,不能简单地不予登记或予以拆除。三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健全市本级、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覆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与农村其他资产所有权的全方位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同时,建立产权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和征信体系,推进跨县(市)区的网上农村产权交易。

2、推动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一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在土地经营规模方面,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在经济林种植、水稻种植、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领域,形成一批上千亩规模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引导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突破现有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垂直整合和兼并,争取向大型化、集团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突破单一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突破主业限制,向相关行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畅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度假、健身养老、网络销售等合作渠道,推动农业生产与金融服务、港口物流、批发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农业生产融入中高端服务业之中。三是转化兼业经营模式。加快农用地确权登记进度,并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普通农户流转农用地,促进农业从分散向集中经营转变,农民从兼业向职业化转变,破解传统农业中农民与土地的纽带关系。同时,推动村经济合作社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向现代企业转型。

3、突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一是突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根据中央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多年来探索的实践经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具体操作方式,包括跨乡镇(街道)置换、跨乡镇(街道)入股等操作方式,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突破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同步,抓紧制定云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细则。还可以通过行政村合并、建立镇村联合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扩大村集体的传统地域范围,使农村宅基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合理的价格有偿退出或转让,保障农民权益。三是突破新村建设传统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土地出让、楼房出售等资金平衡模式难以持续。为此,在新一轮新村建设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将农村住房改建的重点放在城镇规划建成区之内;其他地区的新村建设则以规划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自建房为主体,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一是发展信息化农业。加大现代信息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建设,推进云州特色农产品和农资的电商化销售,建立云州公共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信息回溯系统。二是发展科研型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科研分离模式,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研型农业,争取在种子产业、智能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结合“五水共治”,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治理,采用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云州农业向生态、高效、低碳方向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农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探索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如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或无偿赠款)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贷款财政贴息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控股、并购重组、BT、BOT、PPP等方式参与农村农业项目建设。二是创新农业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多权一房”抵押融资范围,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促进更多农业农村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复制推广“村民集团授信”、“道德银行”等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在农村推广债券、基金、黄金、人民币理财业务。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保险)互助社,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建网,发展农村电子银行业务,促进“微银行”在农村的全覆盖。

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一是建立职业农民标准。参考台湾、上海等地农民职业化的经验,分类制订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服务人员等本地农民的职业化标准,包括技能标准、经营规模、学历、资历等。职业化农民经营土地、海域及相应农业企业,政府应给予金融、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培养。对从事农业为主的中青年兼业农民,通过农业技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网络销售等培训,引导他们成为职业化农民。加大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设涉农专业,采取全日制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新生代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职业农民协会。参照工会建制,依托供销社网络,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职业农民协会。职业农民协会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化运作的中介机构,主要功能是为职业农民提供交流平台,为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产品销售、物资供应和金融服务。

7、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规范和理顺镇村关系。从制度层面厘清乡镇(街道)党政机构、管理服务机构与村级各组织的相互关系,厘清乡镇(街道)党政领导、联村干部、村干部基本职责和考核标准,做到既能保证上级政令畅通,又能保障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和村民自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根据形势发展和农村实际,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行一次修订,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监委的职责和权限,健全村级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现代治理制度。以推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为契机,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流程,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基层权力寻租现象。加强村妇委会、共青团、和谐促进会、慈善基金会、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三是创新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改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内容、标准和方式,并积极探索新的法治建设载体,提升创建实效。创新农村普法形式和载体,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第四篇: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县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五增一保”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抚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特制订此“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以来,我县各乡镇(场)以“建设新农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为“十二五”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主体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全县农业总播种面积达到245万亩,粮食生产保持了基本稳定,全县粮食预计总产50.05万吨。畜牧业实现1.6亿元,年增幅达到13%以上.(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1亿元,完成土石方18830万立方米,修建农田路86.6公里。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建立现代农业园区99个,面积9.87万亩。加快农机应用推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64.41万千瓦。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年底,全县共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绿化造林任务4980公顷。完成国家重点生态林森林管护面积29086.7公顷(全部在抚远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县已确权面积3545.4公顷,确权率86.7%,林权证发证率100%。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12.9%提高到18%。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县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网络。

(三)农业科技应用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优质良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全县引进粮食、蔬菜新品种12个,良种推广面积240万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认真组织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170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场)党委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9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预测数字为8485.5元,同比增长15.8%。“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产品卖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仍显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够普遍,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待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突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抚远县经济发展“十二五”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阶段重点,积极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业优化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坚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构建农业支持和保障的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健全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机制,努力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一是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要措施,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原则。充分发挥抚远口岸及黑瞎子岛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加强技术经济互利合作,大力提高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外向度。四是坚持充分依靠科技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发展路子。五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

倾斜和增加投入,促进生产要素和人才有序流动,加快贫困乡镇及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六是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计划的总体目标。——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24%;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到“十二五”期末,种植业中,水稻、大豆与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到60∶30:10,养殖业(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商品粮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完成乌苏镇灌区的建设,新建、续建涝区及田间配套工程6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森林蓄积量达220万立方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26万千瓦,每公顷平均农机动力12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重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1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全县50%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五有”要求。“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民3.5万名。——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期末,继续提高出口蔬菜的外向度,年出口蔬菜数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5%。寒葱沟镇要抓住“场县共建”的有利契机,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和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农村城镇人口的比重要达到32%。——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递增9%以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见效,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到抚远镇、寒葱沟镇、抓吉镇、浓桥镇及海青乡进一步加快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抚远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率先实现。加快其它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着力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优势畜牧品种。积极发展城郊型养殖业,提高畜牧业生产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宜渔水面,在巩固提高渔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比重。建立完善畜禽、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体系。合理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特色明显的专业化、集约化的水稻和大豆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总量,改善品质,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实现80万吨的基础上,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和品质差的粮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适应发展养殖业的需要,积极扩大优质饲料作物生产。抚远镇、抓吉镇、浓江乡及通江乡要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扩大设施栽培,稳定“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中南部平原区要巩固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北部丘陵山区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及养殖业。以浓江河、大力加湖为重点发展水禽生产,规模养殖数量达到2万只,形成区域化水禽养殖产业优势。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各乡镇(场)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设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各主要支流堤防为基础,与大力加湖蓄滞洪区、整治河道、以及排水工程和其它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洪治涝保障体系,确保城市、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村镇居民的防洪排涝安全。因地制宜抓好防洪工程、国土防护、水土保持、灌溉除涝、人畜饮水等项工程及相应的渠系配套建设。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推行业主经营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探索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市场营运模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加快防洪减灾的现代化决策系统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带动,对全县中低产田(地)实行综合治理和改造,提高全县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完善农机服务网络,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比“十一五”有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坚持长期稳定林业政策,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林业发展结构。把以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各类防护林和特用林划为生态公益林。2015到年,规划建设总投资为3691.9万元。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7131.6公顷,增加19.3%。森林蓄积达到220.5万立方米,增加21%。森林覆被率由18%增加到20%。“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重点公益林造林421公顷,人工营造三北防护林30000亩,封山育林面积34388公顷次。规划建设的西山森林公园一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深入实施《佳木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扶持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择优扶强,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

业1-2家,提高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综合交易市场为基础,各类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培育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贩销队伍,促进农业与商贸业联合,多形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5年,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70%。“十二五”时期要以培育农业龙头组织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加工、市场、信息和种子种苗四类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引导乡镇企业参与创办龙头企业,深化国有农林牧渔场、供销社经营体制改革,转型创办龙头企业,鼓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创办龙头企业,吸引外资创办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县创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正确处理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与企业以产品和生产要素入股,采取多种方式合作、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增加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收益。探索以订单方式引导农产品生产,形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引进国(境)外优良蔬菜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管理方法,积极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四)广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速度,重点开发和推广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园区的科技应用水平,加快科技应用的更新。面向农业和农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鼓励个人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掌握农业新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十二五”期间,按照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认真实施《抚远县农村经济强镇发展规划》,重点发展4个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心乡镇,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城镇防洪、污染治理的现代化配套市政设施,加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化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扩大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强化协调与服务功能,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和商贸小区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力度,逐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到2015年,乡镇中小企业要创3—5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制度,规范合同档案,及时调处纠纷,组织合同兑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以专业大户为主的规模服务。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益分配制度。继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管好用活集体资金。通过开发资源、开展服务、开拓市场,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盘活存量资产,化解不良债务。引导和规范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改善管理方式,活跃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创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促进农村资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型、网络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坚持和规范政务、镇务、村务公开工作,完善决策民主制度。

第五篇:乡镇“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

乡镇“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

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注重规划引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完成*个示范村规划编制,以点带面推进乡村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遵循。

二是强化农业产业支撑,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发展新型合作社*家以上,争取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

培植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依托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棠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立足张庄海棠产业园,以沭河、**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农业主题庄园,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苗木花卉种植规模,力争新增苗木花卉*亩以上。

做优海棠产业品牌,培育一批高端化、优质化栽培示范户、示范合作社、示范基地,进一步放大市花效应,把海棠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海棠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三是强抓基层基础。

着力推进组织振兴,深入开展领头雁培育工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着力推进人才振兴,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到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着力推进文化振兴,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进家家户户。

二、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一是做好产业培育。

立足市花文化品牌优势,紧紧抓住苗木花卉、生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提质提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招商,特别是加大对农业主题公园和旅游产品的招商力度。依托天翔国际智慧冷链物流、海棠小镇等项目建设,壮大冷链物流上下游关联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骨干特色企业10家,培植2个特色产业,建成2个特色园区,新增市级以上各类创新研发平台5家。

二是做好项目谋划工作,围绕“343”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供应商配套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围绕五金、食品、柳编等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创建2个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业品牌。积极对接平安新城项目,打造集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康养医疗、智慧农业、休闲居住等产业于一体的生态新城。三是做好产业园区建设。依托南部新材料产业园片区,用好用活**经开区招商政策,引进“四新”企业10家。以天翔国际智慧冷链物流项目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园项目落地工作。全面对接市经开区产业方向,围绕开发区产业链开展招商引商,立足招大引强,充分利用开发区政策红利、产业集聚和醇熟配套等优势,加快补齐**产业项目发展短板,真正将**镇打造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特色小镇。

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严格控制相关规划建设,对标一流编规划,用更宽的视野对标找差,对照国际生态城规划,高标准高质量编制**镇总体规划。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统筹推进城市立体开发,将西洽沟、东洽沟、中洽沟、周官庄、前踅庄、后踅庄、旦彰街作为镇驻地承载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打造新型城镇体系的“核心圈层”;将大程子河、小程子河、东岭、西岭片区和东李湖、邢湖、张故县片区打造为镇域副中心,实现全域联动、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分批次对道路、水网、电网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增加公共生活设施,实施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强化小城镇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生活功能,整体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导务工农民向镇驻地集聚,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持续抓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打造5条环境优美线路,实现村庄“五化”达标率100%。

四、全力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城镇建设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注重**、沭河、祝丘河“三河五岸”流域开发保护,将**与沭河两河流域一体规划、协同打造,推动两河流域资源共享、综合开发,促进**与国际生态城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壮大,实现**、沭河、祝丘河三条生态观光带相连,打造湿地、花市、林场、基地旅游道路贯穿其中的慢生活休闲景区。

二是做好市花文化和祝丘文化结合文章。

谋划推进祝丘故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深度挖掘祝丘文化,增加旅游元素,做好市花文化结合文章,发展郊区生态旅游,打造全域旅游圈。力争建成1家省级旅游特色村和1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努力把**打造成省级旅游强镇。

三是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

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突破口,因地、因势合理布局农家乐20家,大力发展以“回归园林生态,观赏自然风光,品尝农家小菜,体验乡村快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打造以祝丘文化、海棠文化为底蕴,农业产业聚集的精品休闲农庄2家,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

五、全力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聚焦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一是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持续做好*户、*人脱贫享受政策户帮扶解困工作,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拔穷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长效化管理产业项目,监督、管理、指导村级运营好产业项目,确保*个产业项目保持长期良性运转,持续产生项目收益,稳定扶贫保障措施。

二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重点,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持续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提升建设,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微宣等媒体平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棠文化、祝丘文化,擦亮**“一花一城”文化品牌。

三是加快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按照“优先引导向镇驻地和镇域副中心聚集、尊重意愿集中居住”的工作思路,统筹谋划与布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坚持超前规划、整体设计,高标准规划程子河、旦彰街、踅庄、禹屋等4个社区建设。

依据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生产方式转变程度,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突出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园区,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方便社区居民就业创业,逐步实现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十四五”战略重点“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取得新亮点,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和谐*”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发展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招商力度,推动村镇银行和网点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省道至工业园区10米大道,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同时,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工业聚集区,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锁定医主打产业,将聚集区规划用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入园企业投资量,推动聚集区产业全面升级。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聚集区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的形式,全面提高种植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再提高社保工作惠及全民: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定和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将严格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养老保险继续加大宣传,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参保,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凸显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依然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以创建等级卫生院为契机,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争取2020年创建二级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严格落实民生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

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办好文化服务大众。我镇将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申报新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实景展览,发挥特色优势。

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掼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五)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六)科学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产业兴旺大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土地开发复垦,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生态宜居新农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乡风文明促和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乡村治理显成效。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生活富裕奔小康。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让百姓住的安心,吃的放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实现乡村环境美、生活富、百姓乐的和谐统一。

(七)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

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载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3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篇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2021年是......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建设幸福农村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建设幸福农村——在2011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

    “十二五规划”农业农村部分

    全面落实“农业强县”发展措施,加快农业农村上新水平以“农业强县”为主攻方向,以打造“两园两区两会一带”为载体(即打造现代农业物流园、果蔬标准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养殖......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一、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育期,“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二、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

    XX市“十四五”规划前言

    前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XX市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推进XX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十四五”规划显......

    民政局十三五规划工作十四五规划

    民政局十三五规划工作十四五规划一、“十三五”时期X民政事业发展回顾。“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

    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我县教育“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