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利法》新旧条文对照表
《专利法》新旧条文对照表
修 改 前
修 改 后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专 利 法(8 2008 修 正)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专 利 法(0 2020 修 正)
第 一 章 总 则
第 一 章 总 则
条 第 一 条 为 了 保 护 专 利 权 人 的 合 法 权益,鼓 励 发 明 创 造,推 动 发 明 创 造 的 应 用,提 高 创 新 能 力,促 进 科 学 技 术 进 步 和 经 济社 会 发 展,制 定 本 法。
条 第 一 条 为 了 保 护 专 利 权 人 的 合 法 权益,鼓 励 发 明 创 造,推 动 发 明 创 造 的 应 用,提 高 创 新 能 力,促 进 科 学 技 术 进 步 和 经 济社 会 发 展,制 定 本 法。
条 第 二 条 本 法 所 称 的 发 明 创 造 是 指 发明、实 用 新 型 和 外 观 设 计。
发 明,是 指 对 产 品、方 法 或 者 其 改 进所 提 出 的 新 的 技 术 方 案。
实 用 新 型,是 指 对 产 品 的 形 状、构 造或 者 其 结 合 所 提 出 的 适 于 实 用 的 新 的 技 术方 案。
外 观 设 计,是 指 对 产 品 的 形 状、图 案或 者 其 结 合 以 及 色 彩 与 形 状、图 案 的 结 合所 作 出 的 富 有 美 感 并 适 于 工 业 应 用 的 新 设计。
条 第 二 条 本 法 所 称 的 发 明 创 造 是 指 发明、实 用 新 型 和 外 观 设 计。
发 明,是 指 对 产 品、方 法 或 者 其 改 进所 提 出 的 新 的 技 术 方 案。
实 用 新 型,是 指 对 产 品 的 形 状、构 造或 者 其 结 合 所 提 出 的 适 于 实 用 的 新 的 技 术方 案。
外 观 设 计,是 指 对 产 品 的 整 体 或 者 局部 的 形 状、图 案 或 者 其 结 合 以 及 色 彩 与 形状、图 案 的 结 合 所 作 出 的 富 有 美 感 并 适 于工 业 应 用 的 新 设 计。
条 第 三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负 责 管理 全 国 的 专 利 工 作 ; 统 一 受 理 和 审 查 专 利申 请,依 法 授 予 专 利 权。
省、自 治 区、直 辖 市 人 民 政 府 管 理 专利 工 作 的 部 门 负 责 本 行 政 区 域 内 的 专 利 管理 工 作。
条 第 三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负 责 管理 全 国 的 专 利 工 作 ; 统 一 受 理 和 审 查 专 利申 请,依 法 授 予 专 利 权。
省、自 治 区、直 辖 市 人 民 政 府 管 理 专利 工 作 的 部 门 负 责 本 行 政 区 域 内 的 专 利 管理 工 作。
条 第 四 条 申 请 专 利 的 发 明 创 造 涉 及 国家 安 全 或 者 重 大 利 益 需 要 保 密 的,按 照 国家 有 关 规 定 办 理。
条 第 四 条 申 请 专 利 的 发 明 创 造 涉 及 国家 安 全 或 者 重 大 利 益 需 要 保 密 的,按 照 国家 有 关 规 定 办 理。
条 第 五 条 对 违 反 法 律、社 会 公 德 或 者 妨害 公 共 利 益 的 发 明 创 造,不 授 予 专 利 权。
对 违 反 法 律、行 政 法 规 的 规 定 获 取 或者 利 用 遗 传 资 源,并 依 赖 该 遗 传 资 源 完 成的 发 明 创 造,不 授 予 专 利 权。
条 第 五 条 对 违 反 法 律、社 会 公 德 或 者 妨害 公 共 利 益 的 发 明 创 造,不 授 予 专 利 权。
对 违 反 法 律、行 政 法 规 的 规 定 获 取 或者 利 用 遗 传 资 源,并 依 赖 该 遗 传 资 源 完 成的 发 明 创 造,不 授 予 专 利 权。
条 第 六 条 执 行 本 单 位 的 任 务 或 者 主 要是 利 用 本 单 位 的 物 质 技 术 条 件 所 完 成 的 发明 创 造 为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申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属 于 该 单 位 ;申 请 被 批 准 后,该 单 位 为 专 利 权 人。
非 职 务 发 明 创 造,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属于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 申 请 被 批 准 后,该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为 专 利 权 人。
利 用 本 单 位 的 物 质 技 术 条 件 所 完 成 的条 第 六 条 执 行 本 单 位 的 任 务 或 者 主 要是 利 用 本 单 位 的 物 质 技 术 条 件 所 完 成 的 发明 创 造 为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申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属 于 该 单 位,申 请 被 批 准 后,该 单 位 为 专 利 权 人。
该 单 位 可 以 依 法 处 置其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和 专 利权,促 进 相 关 发 明 创 造 的 实 施 和 运 用。
非 职 务 发 明 创 造,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属于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 申 请 被 批 准 后,该
发 明 创 造,单 位 与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订 有合 同,对 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和 专 利 权 的 归 属作 出 约 定 的,从 其 约 定。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为 专 利 权 人。
利 用 本 单 位 的 物 质 技 术 条 件 所 完 成 的发 明 创 造,单 位 与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订 有合 同,对 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 和 专 利 权 的 归 属作 出 约 定 的,从 其 约 定。
条 第 七 条 对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的 非 职务 发 明 创 造 专 利 申 请,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不 得 压 制。
条 第 七 条 对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的 非 职务 发 明 创 造 专 利 申 请,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不 得 压 制。
第 八 条 条 两 个 以 上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合 作完 成 的 发 明 创 造、一 个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接 受其 他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委 托 所 完 成 的 发 明 创造,除 另 有 协 议 的 以 外,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属 于 完 成 或 者 共 同 完 成 的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申 请 被 批 准 后,申 请 的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为 专利 权 人。
条 第 八 条 两 个 以 上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合 作完 成 的 发 明 创 造、一 个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接 受其 他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委 托 所 完 成 的 发 明 创造,除 另 有 协 议 的 以 外,申 请 专 利 的 权 利属 于 完 成 或 者 共 同 完 成 的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申 请 被 批 准 后,申 请 的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为 专利 权 人。
条 第 九 条 同 样 的 发 明 创 造 只 能 授 予 一项 专 利 权。
但 是,同 一 申 请 人 同 日 对 同 样的 发 明 创 造 既 申 请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又 申 请 发明 专 利,先 获 得 的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 尚 未 终止,且 申 请 人 声 明 放 弃 该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的,可 以 授 予 发 明 专 利 权。
两 个 以 上 的 申 请 人 分 别 就 同 样 的 发 明创 造 申 请 专 利 的,专 利 权 授 予 最 先 申 请 的人。
条 第 九 条 同 样 的 发 明 创 造 只 能 授 予 一项 专 利 权。
但 是,同 一 申 请 人 同 日 对 同 样的 发 明 创 造 既 申 请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又 申 请 发明 专 利,先 获 得 的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 尚 未 终止,且 申 请 人 声 明 放 弃 该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的,可 以 授 予 发 明 专 利 权。
两 个 以 上 的 申 请 人 分 别 就 同 样 的 发 明创 造 申 请 专 利 的,专 利 权 授 予 最 先 申 请 的人。
条 第 十 条 专 利 申 请 权 和 专 利 权 可 以 转让。
中 国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向 外 国 人、外 国 企业 或 者 外 国 其 他 组 织 转 让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专 利 权 的,应 当 依 照 有 关 法 律、行 政 法 规的 规 定 办 理 手 续。
转 让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的,当 事人 应 当 订 立 书 面 合 同,并 向 国 务 院 专 利 行政 部 门 登 记,由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予 以公 告。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的 转 让 自 登记 之 日 起 生 效。
条 第 十 条 专 利 申 请 权 和 专 利 权 可 以 转让。
中 国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向 外 国 人、外 国 企业 或 者 外 国 其 他 组 织 转 让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专 利 权 的,应 当 依 照 有 关 法 律、行 政 法 规的 规 定 办 理 手 续。
转 让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的,当 事人 应 当 订 立 书 面 合 同,并 向 国 务 院 专 利 行政 部 门 登 记,由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予 以公 告。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的 转 让 自 登记 之 日 起 生 效。
条 第 十 一 条 发 明 和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 被授 予 后,除 本 法 另 有 规 定 的 以 外,任 何 单位 或 者 个 人 未 经 专 利 权 人 许 可,都 不 得 实施 其 专 利,即 不 得 为 生 产 经 营 目 的 制 造、使 用、许 诺 销 售、销 售、进 口 其 专 利 产 品,或 者 使 用 其 专 利 方 法 以 及 使 用、许 诺 销 售、销 售、进 口 依 照 该 专 利 方 法 直 接 获 得 的 产品。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 被 授 予 后,任 何 单 位条 第 十 一 条 发 明 和 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 被授 予 后,除 本 法 另 有 规 定 的 以 外,任 何 单位 或 者 个 人 未 经 专 利 权 人 许 可,都 不 得 实施 其 专 利,即 不 得 为 生 产 经 营 目 的 制 造、使 用、许 诺 销 售、销 售、进 口 其 专 利 产 品,或 者 使 用 其 专 利 方 法 以 及 使 用、许 诺 销 售、销 售、进 口 依 照 该 专 利 方 法 直 接 获 得 的 产品。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 被 授 予 后,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未 经 专 利 权 人 许 可,都 不 得 实 施其 专 利,即 不 得 为 生 产 经 营 目 的 制 造、许诺 销 售、销 售、进 口 其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产 品。
或 者 个 人 未 经 专 利 权 人 许 可,都 不 得 实 施其 专 利,即 不 得 为 生 产 经 营 目 的 制 造、许诺 销 售、销 售、进 口 其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产 品。
条 第 十 二 条 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实 施 他人 专 利 的,应 当 与 专 利 权 人 订 立 实 施 许 可合 同,向 专 利 权 人 支 付 专 利 使 用 费。
被 许可 人 无 权 允 许 合 同 规 定 以 外 的 任 何 单 位 或者 个 人 实 施 该 专 利。
条 第 十 二 条 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实 施 他人 专 利 的,应 当 与 专 利 权 人 订 立 实 施 许 可合 同,向 专 利 权 人 支 付 专 利 使 用 费。
被 许可 人 无 权 允 许 合 同 规 定 以 外 的 任 何 单 位 或者 个 人 实 施 该 专 利。
条 第 十 三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公 布 后,申 请人 可 以 要 求 实 施 其 发 明 的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支付 适 当 的 费 用。
条 第 十 三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公 布 后,申 请人 可 以 要 求 实 施 其 发 明 的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支付 适 当 的 费 用。
条 第 十 五 条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的共 有 人 对 权 利 的 行 使 有 约 定 的,从 其 约 定。没 有 约 定 的,共 有 人 可 以 单 独 实 施 或 者 以普 通 许 可 方 式 许 可 他 人 实 施 该 专 利 ; 许 可他 人 实 施 该 专 利 的,收 取 的 使 用 费 应 当 在共 有 人 之 间 分 配。
除 前 款 规 定 的 情 形 外,行 使 共 有 的 专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应 当 取 得 全 体 共 有 人的 同 意。
条 第 十 四 条 专 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的共 有 人 对 权 利 的 行 使 有 约 定 的,从 其 约 定。没 有 约 定 的,共 有 人 可 以 单 独 实 施 或 者 以普 通 许 可 方 式 许 可 他 人 实 施 该 专 利 ; 许 可他 人 实 施 该 专 利 的,收 取 的 使 用 费 应 当 在共 有 人 之 间 分 配。
除 前 款 规 定 的 情 形 外,行 使 共 有 的 专利 申 请 权 或 者 专 利 权 应 当 取 得 全 体 共 有 人的 同 意。
条 第 十 六 条 被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单 位 应 当对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的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给 予奖 励 ; 发 明 创 造 专 利 实 施 后,根 据 其 推 广应 用 的 范 围 和 取 得 的 经 济 效 益,对 发 明 人或 者 设 计 人 给 予 合 理 的 报 酬。
条 第 十 五 条 被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单 位 应 当对 职 务 发 明 创 造 的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给 予奖 励 ; 发 明 创 造 专 利 实 施 后,根 据 其 推 广应 用 的 范 围 和 取 得 的 经 济 效 益,对 发 明 人或 者 设 计 人 给 予 合 理 的 报 酬。
国 家 鼓 励 被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单 位 实 行 产权 激 励,采 取 股 权、期 权、分 红 等 方 式,使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合 理 分 享 创 新 收 益。
条 第 十 七 条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有 权 在专 利 文 件 中 写 明 自 己 是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人。
专 利 权 人 有 权 在 其 专 利 产 品 或 者 该 产品 的 包 装 上 标 明 专 利 标 识。
条 第 十 六 条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 人 有 权 在专 利 文 件 中 写 明 自 己 是 发 明 人 或 者 设 计人。
专 利 权 人 有 权 在 其 专 利 产 品 或 者 该 产品 的 包 装 上 标 明 专 利 标 识。
条 第 十 八 条 在 中 国 没 有 经 常 居 所 或 者营 业 所 的 外 国 人、外 国 企 业 或 者 外 国 其 他组 织 在 中 国 申 请 专 利 的,依 照 其 所 属 国 同中 国 签 订 的 协 议 或 者 共 同 参 加 的 国 际 条约,或 者 依 照 互 惠 原 则,根 据 本 法 办 理。
条 第 十 七 条 在 中 国 没 有 经 常 居 所 或 者营 业 所 的 外 国 人、外 国 企 业 或 者 外 国 其 他组 织 在 中 国 申 请 专 利 的,依 照 其 所 属 国 同中 国 签 订 的 协 议 或 者 共 同 参 加 的 国 际 条约,或 者 依 照 互 惠 原 则,根 据 本 法 办 理。
条 第 十 九 条 在 中 国 没 有 经 常 居 所 或 者营 业 所 的 外 国 人、外 国 企 业 或 者 外 国 其 他组 织 在 中 国 申 请 专 利 和 办 理 其 他 专 利 事 务的,应 当 委 托 依 法 设 立 的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办理。
中 国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在 国 内 申 请 专 利 和条 第 十 八 条 在 中 国 没 有 经 常 居 所 或 者营 业 所 的 外 国 人、外 国 企 业 或 者 外 国 其 他组 织 在 中 国 申 请 专 利 和 办 理 其 他 专 利 事 务的,应 当 委 托 依 法 设 立 的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办理。
中 国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在 国 内 申 请 专 利 和
办 理 其 他 专 利 事 务 的,可 以 委 托 依 法 设 立的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办 理。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应 当 遵 守 法 律、行 政 法规,按 照 被 代 理 人 的 委 托 办 理 专 利 申 请 或者 其 他 专 利 事 务 ; 对 被 代 理 人 发 明 创 造 的内 容,除 专 利 申 请 已 经 公 布 或 者 公 告 的 以外,负 有 保 密 责 任。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的 具 体管 理 办 法 由 国 务 院 规 定。
办 理 其 他 专 利 事 务 的,可 以 委 托 依 法 设 立的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办 理。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应 当 遵 守 法 律、行 政 法规,按 照 被 代 理 人 的 委 托 办 理 专 利 申 请 或者 其 他 专 利 事 务 ; 对 被 代 理 人 发 明 创 造 的内 容,除 专 利 申 请 已 经 公 布 或 者 公 告 的 以外,负 有 保 密 责 任。
专 利 代 理 机 构 的 具 体管 理 办 法 由 国 务 院 规 定。
条 第 二 十 条 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将 在 中国 完 成 的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向 外 国 申 请 专利 的,应 当 事 先 报 经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进 行 保 密 审 查。
保 密 审 查 的 程 序、期 限 等按 照 国 务 院 的 规 定 执 行。
中 国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可 以 根 据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参 加 的 有 关 国 际 条 约 提 出 专 利 国 际申 请。
申 请 人 提 出 专 利 国 际 申 请 的,应 当遵 守 前 款 规 定。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依 照 中 华 人 民 共和 国 参 加 的 有 关 国 际 条 约、本 法 和 国 务 院有 关 规 定 处 理 专 利 国 际 申 请。
对 违 反 本 条 第 一 款 规 定 向 外 国 申 请 专利 的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在 中 国 申 请 专 利的,不 授 予 专 利 权。
条 第 十 九 条 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将 在 中国 完 成 的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向 外 国 申 请 专利 的,应 当 事 先 报 经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进 行 保 密 审 查。
保 密 审 查 的 程 序、期 限 等按 照 国 务 院 的 规 定 执 行。
中 国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可 以 根 据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参 加 的 有 关 国 际 条 约 提 出 专 利 国 际申 请。
申 请 人 提 出 专 利 国 际 申 请 的,应 当遵 守 前 款 规 定。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依 照 中 华 人 民 共和 国 参 加 的 有 关 国 际 条 约、本 法 和 国 务 院有 关 规 定 处 理 专 利 国 际 申 请。
对 违 反 本 条 第 一 款 规 定 向 外 国 申 请 专利 的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在 中 国 申 请 专 利的,不 授 予 专 利 权。
第 二 十 条 申 请 专 利 和 行 使 专 利 权 应当 遵 循 诚 实 信 用 原 则。
不 得 滥 用 专 利 权 损害 公 共 利 益 或 者 他 人 合 法 权 益。
“ 滥 用 专 利 权,排 除 或 者 限 制 竞 争,构 成 垄 断 行 为 的,依 照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反 垄 断 法 》 处 理。
条 第 二 十 一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及其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应 当 按 照 客 观、公 正、准 确、及 时 的 要 求,依 法 处 理 有 关 专 利 的申 请 和 请 求。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应 当 完 整、准 确、及 时 发 布 专 利 信 息,定 期 出 版 专 利 公 报。
在 专 利 申 请 公 布 或 者 公 告 前,国 务 院专 利 行 政 部 门 的 工 作 人 员 及 有 关 人 员 对 其内 容 负 有 保 密 责 任。
条 第 二 十 一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应当 按 照 客 观、公 正、准 确、及 时 的 要 求,依 法 处 理 有 关 专 利 的 申 请 和 请 求。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应 当 加 强 专 利 信息 公 共 服 务 体 系 建 设,完 整、准 确、及 时发 布 专 利 信 息,提 供 专 利 基 础 数 据,定 期出 版 专 利 公 报,促 进 专 利 信 息 传 播 与 利 用。
在 专 利 申 请 公 布 或 者 公 告 前,国 务 院专 利 行 政 部 门 的 工 作 人 员 及 有 关 人 员 对 其内 容 负 有 保 密 责 任。
第 二 章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条 件
第 二 章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条 件
条 第 二 十 二 条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发 明 和 实用 新 型,应 当 具 备 新 颖 性、创 造 性 和 实 用性。
新 颖 性,是 指 该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不条 第 二 十 二 条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发 明 和 实用 新 型,应 当 具 备 新 颖 性、创 造 性 和 实 用性。
新 颖 性,是 指 该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不
属 于 现 有 技 术 ; 也 没 有 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就 同 样 的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在 申 请 日 以 前向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提 出 过 申 请,并 记载 在 申 请 日 以 后 公 布 的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或 者公 告 的 专 利 文 件 中。
创 造 性,是 指 与 现 有 技 术 相 比,该 发明 具 有 突 出 的 实 质 性 特 点 和 显 著 的 进 步,该 实 用 新 型 具 有 实 质 性 特 点 和 进 步。
实 用 性,是 指 该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能够 制 造 或 者 使 用,并 且 能 够 产 生 积 极 效 果。
本 法 所 称 现 有 技 术,是 指 申 请 日 以 前在 国 内 外 为 公 众 所 知 的 技 术。
属 于 现 有 技 术 ; 也 没 有 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 人就 同 样 的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在 申 请 日 以 前向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提 出 过 申 请,并 记载 在 申 请 日 以 后 公 布 的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或 者公 告 的 专 利 文 件 中。
创 造 性,是 指 与 现 有 技 术 相 比,该 发明 具 有 突 出 的 实 质 性 特 点 和 显 著 的 进 步,该 实 用 新 型 具 有 实 质 性 特 点 和 进 步。
实 用 性,是 指 该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能够 制 造 或 者 使 用,并 且 能 够 产 生 积 极 效 果。
本 法 所 称 现 有 技 术,是 指 申 请 日 以 前在 国 内 外 为 公 众 所 知 的 技 术。
条 第 二 十 三 条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外 观 设 计,应 当 不 属 于 现 有 设 计 ; 也 没 有 任 何 单 位 或者 个 人 就 同 样 的 外 观 设 计 在 申 请 日 以 前 向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提 出 过 申 请,并 记 载在 申 请 日 以 后 公 告 的 专 利 文 件 中。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外 观 设 计 与 现 有 设 计 或者 现 有 设 计 特 征 的 组 合 相 比,应 当 具 有 明显 区 别。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外 观 设 计 不 得 与 他 人 在申 请 日 以 前 已 经 取 得 的 合 法 权 利 相 冲 突。
本 法 所 称 现 有 设 计,是 指 申 请 日 以 前在 国 内 外 为 公 众 所 知 的 设 计。
条 第 二 十 三 条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外 观 设 计,应 当 不 属 于 现 有 设 计 ; 也 没 有 任 何 单 位 或者 个 人 就 同 样 的 外 观 设 计 在 申 请 日 以 前 向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提 出 过 申 请,并 记 载在 申 请 日 以 后 公 告 的 专 利 文 件 中。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外 观 设 计 与 现 有 设 计 或者 现 有 设 计 特 征 的 组 合 相 比,应 当 具 有 明显 区 别。
授 予 专 利 权 的 外 观 设 计 不 得 与 他 人 在申 请 日 以 前 已 经 取 得 的 合 法 权 利 相 冲 突。
本 法 所 称 现 有 设 计,是 指 申 请 日 以 前在 国 内 外 为 公 众 所 知 的 设 计。
条 第 二 十 四 条 申 请 专 利 的 发 明 创 造 在申 请 日 以 前 六 个 月 内,有 下 列 情 形 之 一 的,不 丧 失 新 颖 性 :
(一)在 中 国 政 府 主 办 或 者 承 认 的 国际 展 览 会 上 首 次 展 出 的 ;
(二)在 规 定 的 学 术 会 议 或 者 技 术 会议 上 首 次 发 表 的 ;
(三)他 人 未 经 申 请 人 同 意 而 泄 露 其内 容 的。
条 第 二 十 四 条 申 请 专 利 的 发 明 创 造 在申 请 日 以 前 六 个 月 内,有 下 列 情 形 之 一 的,不 丧 失 新 颖 性 :
(一)在 国 家 出 现 紧 急 状 态 或 者 非 常情 况 时,为 公 共 利 益 目 的 首 次 公 开 的 ;
(二)在 中 国 政 府 主 办 或 者 承 认 的 国际 展 览 会 上 首 次 展 出 的 ;
(三)在 规 定 的 学 术 会 议 或 者 技 术 会议 上 首 次 发 表 的 ;
(四)他 人 未 经 申 请 人 同 意 而 泄 露 其内 容 的。
条 第 二 十 五 条 对 下 列 各 项,不 授 予 专 利权 :
(一)科 学 发 现 ;
(二)智 力 活 动 的 规 则 和 方 法 ;
(三)疾 病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方 法 ;
(四)动 物 和 植 物 品 种 ;
(五)用 原 子 核 变 换 方 法 获 得 的 物 质 ;
(六)对平面 印 刷 品 的 图 案、色 彩 或者 二 者 的 结 合 作 出 的 主 要 起 标 识 作 用 的 设条 第 二 十 五 条 对 下 列 各 项,不 授 予 专 利权 :
(一)科 学 发 现 ;
(二)智 力 活 动 的 规 则 和 方 法 ;
(三)疾 病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方 法 ;
(四)动 物 和 植 物 品 种 ;
(五)原 子 核 变 换 方 法 以 及 用 原 子 核变 换 方 法 获 得 的 物 质 ;
(六)对平面 印 刷 品 的 图 案、色 彩 或
计。
对 前 款 第(四)
项 所 列 产 品 的 生 产 方法,可 以 依 照 本 法 规 定 授 予 专 利 权。
者 二 者 的 结 合 作 出 的 主 要 起 标 识 作 用 的 设计。
对 前 款 第(四)
项 所 列 产 品 的 生 产 方法,可 以 依 照 本 法 规 定 授 予 专 利 权。
第 三 章 专 利 的 申 请
第 三 章 专 利 的 申 请
条 第 二 十 六 条 申 请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专 利 的,应 当 提 交 请 求 书、说 明 书 及 其 摘要 和 权 利 要 求 书 等 文 件。
请 求 书 应 当 写 明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的名 称,发 明 人 的 姓 名,申 请 人 姓 名 或 者 名称、地 址,以 及 其 他 事 项。
说 明 书 应 当 对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作 出清 楚、完 整 的 说 明,以 所 属 技 术 领 域 的 技术 人 员 能 够 实 现 为 准 ; 必 要 的 时 候,应 当有 附 图。
摘 要 应 当 简 要 说 明 发 明 或 者 实 用新 型 的 技 术 要 点。
权 利 要 求 书 应 当 以 说 明 书 为 依 据,清楚、简 要 地 限 定 要 求 专 利 保 护 的 范 围。
依 赖 遗 传 资 源 完 成 的 发 明 创 造,申 请人 应 当 在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中 说 明 该 遗 传 资 源的 直 接 来 源 和 原 始 来 源 ; 申 请 人 无 法 说 明原 始 来 源 的,应 当 陈 述 理 由。
条 第 二 十 六 条 申 请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专 利 的,应 当 提 交 请 求 书、说 明 书 及 其 摘要 和 权 利 要 求 书 等 文 件。
请 求 书 应 当 写 明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的名 称,发 明 人 的 姓 名,申 请 人 姓 名 或 者 名称、地 址,以 及 其 他 事 项。
说 明 书 应 当 对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作 出清 楚、完 整 的 说 明,以 所 属 技 术 领 域 的 技术 人 员 能 够 实 现 为 准 ; 必 要 的 时 候,应 当有 附 图。
摘 要 应 当 简 要 说 明 发 明 或 者 实 用新 型 的 技 术 要 点。
权 利 要 求 书 应 当 以 说 明 书 为 依 据,清楚、简 要 地 限 定 要 求 专 利 保 护 的 范 围。
依 赖 遗 传 资 源 完 成 的 发 明 创 造,申 请人 应 当 在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中 说 明 该 遗 传 资 源的 直 接 来 源 和 原 始 来 源 ; 申 请 人 无 法 说 明原 始 来 源 的,应 当 陈 述 理 由。
条 第 二 十 七 条 申 请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的,应当 提 交 请 求 书、该 外 观 设 计 的 图 片 或 者 照片 以 及 对 该 外 观 设 计 的 简 要 说 明 等 文 件。
申 请 人 提 交 的 有 关 图 片 或 者 照 片 应 当清 楚 地 显 示 要 求 专 利 保 护 的 产 品 的 外 观 设计。
条 第 二 十 七 条 申 请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的,应当 提 交 请 求 书、该 外 观 设 计 的 图 片 或 者 照片 以 及 对 该 外 观 设 计 的 简 要 说 明 等 文 件。
申 请 人 提 交 的 有 关 图 片 或 者 照 片 应 当清 楚 地 显 示 要 求 专 利 保 护 的 产 品 的 外 观 设计。
条 第 二 十 八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收到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之 日 为 申 请 日。
如 果 申 请文 件 是 邮 寄 的,以 寄 出 的 邮 戳 日 为 申 请 日。
条 第 二 十 八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收到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之 日 为 申 请 日。
如 果 申 请文 件 是 邮 寄 的,以 寄 出 的 邮 戳 日 为 申 请 日。
条 第 二 十 九 条 申 请 人 自 发 明 或 者 实 用新 型 在 外 国 第 一 次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之 日 起 十二 个 月 内,或 者 自 外 观 设 计 在 外 国 第 一 次提 出 专 利 申 请 之 日 起 六 个 月 内,又 在 中 国就 相 同 主 题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的,依 照 该 外 国同 中 国 签 订 的 协 议 或 者 共 同 参 加 的 国 际 条约,或 者 依 照 相 互 承 认 优 先 权 的 原 则,可以 享 有 优 先 权。
申 请 人 自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在 中 国 第一 次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之 日 起 十 二 个 月 内,又向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就 相 同 主 题 提 出 专利 申 请 的,可 以 享 有 优 先 权。
条 第 二 十 九 条 申 请 人 自 发 明 或 者 实 用新 型 在 外 国 第 一 次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之 日 起 十二 个 月 内,或 者 自 外 观 设 计 在 外 国 第 一 次提 出 专 利 申 请 之 日 起 六 个 月 内,又 在 中 国就 相 同 主 题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的,依 照 该 外 国同 中 国 签 订 的 协 议 或 者 共 同 参 加 的 国 际 条约,或 者 依 照 相 互 承 认 优 先 权 的 原 则,可以 享 有 优 先 权。
申 请 人 自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 在 中 国 第一 次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之 日 起 十 二 个 月 内,或者 自 外 观 设 计 在 中 国 第 一 次 提 出 专 利 申 请之 日 起 六 个 月 内,又 向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门 就 相 同 主 题 提 出 专 利 申 请 的,可 以 享 有
优 先 权。
条 第 三 十 条 申 请 人 要 求 优 先 权 的,应 当在 申 请 的 时 候 提 出 书 面 声 明,并 且 在 三 个月 内 提 交 第 一 次 提 出 的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的 副本 ; 未 提 出 书 面 声 明 或 者 逾 期 未 提 交 专 利申 请 文 件 副 本 的,视 为 未 要 求 优 先 权。
条 第 三 十 条 申 请 人 要 求 发 明、实 用 新 型专 利 优 先 权 的,应 当 在 申 请 的 时 候 提 出 书面 声 明,并 且 在 第 一 次 提 出 申 请 之 日 起 十六 个 月 内,提 交 第 一 次 提 出 的 专 利 申 请 文件 的 副 本。
申 请 人 要 求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优 先 权 的,应 当 在 申 请 的 时 候 提 出 书 面 声 明,并 且 在三 个 月 内 提 交 第 一 次 提 出 的 专 利 申 请 文 件的 副 本。
申 请 人 未 提 出 书 面 声 明 或 者 逾 期 未 提交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副 本 的,视 为 未 要 求 优 先权。
条 第 三 十 一 条 一 件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专 利 申 请 应 当 限 于 一 项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型。
属 于 一 个 总 的 发 明 构 思 的 两 项 以 上 的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可 以 作 为 一 件 申 请 提出。
一 件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申 请 应 当 限 于 一 项外 观 设 计。
同 一 产 品 两 项 以 上 的 相 似 外 观设 计,或 者 用 于 同 一 类 别 并 且 成 套 出 售 或者 使 用 的 产 品 的 两 项 以 上 外 观 设 计,可 以作 为 一 件 申 请 提 出。
条 第 三 十 一 条 一 件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专 利 申 请 应 当 限 于 一 项 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型。
属 于 一 个 总 的 发 明 构 思 的 两 项 以 上 的发 明 或 者 实 用 新 型,可 以 作 为 一 件 申 请 提出。
一 件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申 请 应 当 限 于 一 项外 观 设 计。
同 一 产 品 两 项 以 上 的 相 似 外 观设 计,或 者 用 于 同 一 类 别 并 且 成 套 出 售 或者 使 用 的 产 品 的 两 项 以 上 外 观 设 计,可 以作 为 一 件 申 请 提 出。
条 第 三 十 二 条 申 请 人 可 以 在 被 授 予 专利 权 之 前 随 时 撤 回 其 专 利 申 请。
条 第 三 十 二 条 申 请 人 可 以 在 被 授 予 专利 权 之 前 随 时 撤 回 其 专 利 申 请。
条 第 三 十 三 条 申 请 人 可 以 对 其 专 利 申请 文 件 进 行 修 改,但 是,对 发 明 和 实 用 新型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的 修 改 不 得 超 出 原 说 明 书和 权 利 要 求 书 记 载 的 范 围,对 外 观 设 计 专利 申 请 文 件 的 修 改 不 得 超 出 原 图 片 或 者 照片 表 示 的 范 围。
条 第 三 十 三 条 申 请 人 可 以 对 其 专 利 申请 文 件 进 行 修 改,但 是,对 发 明 和 实 用 新型 专 利 申 请 文 件 的 修 改 不 得 超 出 原 说 明 书和 权 利 要 求 书 记 载 的 范 围,对 外 观 设 计 专利 申 请 文 件 的 修 改 不 得 超 出 原 图 片 或 者 照片 表 示 的 范 围。
第 四 章 专 利 申 请 的 审 查 和 批 准
第 四 章 专 利 申 请 的 审 查 和 批 准
条 第 三 十 四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收到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后,经 初 步 审 查 认 为 符 合本 法 要 求 的,自 申 请 日 起 满 十 八 个 月,即行 公 布。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可 以 根 据 申请 人 的 请 求 早 日 公 布 其 申 请。
条 第 三 十 四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收到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后,经 初 步 审 查 认 为 符 合本 法 要 求 的,自 申 请 日 起 满 十 八 个 月,即行 公 布。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可 以 根 据 申请 人 的 请 求 早 日 公 布 其 申 请。
条 第 三 十 五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自 申 请 日起 三 年 内,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可 以 根 据申 请 人 随 时 提 出 的 请 求,对 其 申 请 进 行 实质 审 查 ; 申 请 人 无 正 当 理 由 逾 期 不 请 求 实质 审 查 的,该 申 请 即 被 视 为 撤 回。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认 为 必 要 的 时候,可 以 自 行 对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进 行 实 质 审第 三 条 十 五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自 申 请 日起 三 年 内,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可 以 根 据申 请 人 随 时 提 出 的 请 求,对 其 申 请 进 行 实质 审 查 ; 申 请 人 无 正 当 理 由 逾 期 不 请 求 实质 审 查 的,该 申 请 即 被 视 为 撤 回。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认 为 必 要 的 时候,可 以 自 行 对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进 行 实 质 审
查。
查。
条 第 三 十 六 条 发 明 专 利 的 申 请 人 请 求实 质 审 查 的 时 候,应 当 提 交 在 申 请 日 前 与其 发 明 有 关 的 参 考 资 料。
发 明 专 利 已 经 在 外 国 提 出 过 申 请 的,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可 以 要 求 申 请 人 在 指定 期 限 内 提 交 该 国 为 审 查 其 申 请 进 行 检 索的 资 料 或 者 审 查 结 果 的 资 料 ; 无 正 当 理 由逾 期 不 提 交 的,该 申 请 即 被 视 为 撤 回。
条 第 三 十 六 条 发 明 专 利 的 申 请 人 请 求实 质 审 查 的 时 候,应 当 提 交 在 申 请 日 前 与其 发 明 有 关 的 参 考 资 料。
发 明 专 利 已 经 在 外 国 提 出 过 申 请 的,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可 以 要 求 申 请 人 在 指定 期 限 内 提 交 该 国 为 审 查 其 申 请 进 行 检 索的 资 料 或 者 审 查 结 果 的 资 料 ; 无 正 当 理 由逾 期 不 提 交 的,该 申 请 即 被 视 为 撤 回。
条 第 三 十 七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对发 明 专 利 申 请 进 行 实 质 审 查 后,认 为 不 符合 本 法 规 定 的,应 当 通 知 申 请 人,要 求 其在 指 定 的 期 限 内 陈 述 意 见,或 者 对 其 申 请进 行 修 改 ; 无 正 当 理 由 逾 期 不 答 复 的,该申 请 即 被 视 为 撤 回。
条 第 三 十 七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对发 明 专 利 申 请 进 行 实 质 审 查 后,认 为 不 符合 本 法 规 定 的,应 当 通 知 申 请 人,要 求 其在 指 定 的 期 限 内 陈 述 意 见,或 者 对 其 申 请进 行 修 改 ; 无 正 当 理 由 逾 期 不 答 复 的,该申 请 即 被 视 为 撤 回。
条 第 三 十 八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经 申 请 人陈 述 意 见 或 者 进 行 修 改 后,国 务 院 专 利 行政 部 门 仍 然 认 为 不 符 合 本 法 规 定 的,应 当予 以 驳 回。
条 第 三 十 八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经 申 请 人陈 述 意 见 或 者 进 行 修 改 后,国 务 院 专 利 行政 部 门 仍 然 认 为 不 符 合 本 法 规 定 的,应 当予 以 驳 回。
条 第 三 十 九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经 实 质 审查 没 有 发 现 驳 回 理 由 的,由 国 务 院 专 利 行政 部 门 作 出 授 予 发 明 专 利 权 的 决 定,发 给发 明 专 利 证 书,同 时 予 以 登 记 和 公 告。
发明 专 利 权 自 公 告 之 日 起 生 效。
条 第 三 十 九 条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经 实 质 审查 没 有 发 现 驳 回 理 由 的,由 国 务 院 专 利 行政 部 门 作 出 授 予 发 明 专 利 权 的 决 定,发 给发 明 专 利 证 书,同 时 予 以 登 记 和 公 告。
发明 专 利 权 自 公 告 之 日 起 生 效。
条 第 四 十 条 实 用 新 型 和 外 观 设 计 专 利申 请 经 初 步 审 查 没 有 发 现 驳 回 理 由 的,由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作 出 授 予 实 用 新 型 专利 权 或 者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 的 决 定,发 给 相应 的 专 利 证 书,同 时 予 以 登 记 和 公 告。
实用 新 型 专 利 权 和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 自 公 告 之日 起 生 效。
条 第 四 十 条 实 用 新 型 和 外 观 设 计 专 利申 请 经 初 步 审 查 没 有 发 现 驳 回 理 由 的,由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作 出 授 予 实 用 新 型 专利 权 或 者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 的 决 定,发 给 相应 的 专 利 证 书,同 时 予 以 登 记 和 公 告。
实用 新 型 专 利 权 和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 自 公 告 之日 起 生 效。
条 第 四 十 一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设立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专 利 申 请 人 对 国 务 院专 利 行 政 部 门 驳 回 申 请 的 决 定 不 服 的,可以 自 收 到 通 知 之 日 起 三 个 月 内,向 专 利 复审 委 员 会 请 求 复 审。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复 审后,作 出 决 定,并 通 知 专 利 申 请 人。
专 利 申 请 人 对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的 复 审决 定 不 服 的,可 以 自 收 到 通 知 之 日 起 三 个月 内 向 人 民 法 院 起 诉。
条 第 四 十 一 条 专 利 申 请 人 对 国 务 院 专利 行 政 部 门 驳 回 申 请 的 决 定 不 服 的,可 以自 收 到 通 知 之 日 起 三 个 月 内 向 国 务 院 专 利行 政 部 门 请 求 复 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复 审 后,作 出 决 定,并 通 知 专 利 申 请 人。
专 利 申 请 人 对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的复 审 决 定 不 服 的,可 以 自 收 到 通 知 之 日 起三 个 月 内 向 人 民 法 院 起 诉。
第 五 章 专 利 权 的 期 限、终 止 和 无 效
第 五 章 专 利 权 的 期 限、终 止 和 无 效
条 第 四 十 二 条 发 明 专 利 权 的 期 限 为 二十 年,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 和 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权的 期 限 为 十 年,均 自 申 请 日 起 计 算。
第 第 条 四 十 二 条 发 明 专 利 权 的 期 限 为 二十 年,实 用 新 型 专 利 权 的 期 限 为 十 年,外观 设 计 专 利 权 的 期 限 为 十 五 年,均 自 申 请
日 起 计 算。
自 发 明 专 利 申 请 日 起 满 四 年,且 自 实质 审 查 请 求 之 日 起 满 三 年 后 授 予 发 明 专 利权 的,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应 专 利 权 人 的请 求,就 发 明 专 利 在 授 权 过 程 中 的 不 合 理延 迟 给 予 专 利 权 期 限 补 偿,但 由 申 请 人 引起 的 不 合 理 延 迟 除 外。
为 补 偿 新 药 上 市 审 评 审 批 占 用 的 时间,对 在 中 国 获 得 上 市 许 可 的 新 药 相 关 发明 专 利,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应 专 利 权 人的 请 求 给 予 专 利 权 期 限 补 偿。
补 偿 期 限 不超 过 五 年,新 药 批 准 上 市 后 总 有 效 专 利 权期 限 不 超 过 十 四 年。
条 第 四 十 三 条 专 利 权 人 应 当 自 被 授 予专 利 权 的 当 年 开 始 缴 纳 年 费。
条 第 四 十 三 条 专 利 权 人 应 当 自 被 授 予专 利 权 的 当 年 开 始 缴 纳 年 费。
条 第 四 十 四 条 有 下 列 情 形 之 一 的,专 利权 在 期 限 届 满 前 终 止 :
(一)没 有 按 照 规 定 缴 纳 年 费 的 ;
(二)专 利 权 人 以 书 面 声 明 放 弃 其 专利 权 的。
专 利 权 在 期 限 届 满 前 终 止 的,由 国 务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登 记 和 公 告。
条 第 四 十 四 条 有 下 列 情 形 之 一 的,专 利权 在 期 限 届 满 前 终 止 :
(一)没 有 按 照 规 定 缴 纳 年 费 的 ;
(二)专 利 权 人 以 书 面 声 明 放 弃 其 专利 权 的。
专 利 权 在 期 限 届 满 前 终 止 的,由 国 务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登 记 和 公 告。
条 第 四 十 五 条 自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公 告 授 予 专 利 权 之 日 起,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人 认 为 该 专 利 权 的 授 予 不 符 合 本 法 有 关 规定 的,可 以 请 求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宣 告 该 专利 权 无 效。
条 第 四 十 五 条 自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公 告 授 予 专 利 权 之 日 起,任 何 单 位 或 者 个人 认 为 该 专 利 权 的 授 予 不 符 合 本 法 有 关 规定 的,可 以 请 求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宣 告该 专 利 权 无 效。
条 第 四 十 六 条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对 宣 告专 利 权 无 效 的 请 求 应 当 及 时 审 查 和 作 出 决定,并 通 知 请 求 人 和 专 利 权 人。
宣 告 专 利权 无 效 的 决 定,由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登记 和 公 告。
对 专 利 复 审 委 员 会 宣 告 专 利 权 无 效 或者 维 持 专 利 权 的 决 定 不 服 的,可 以 自 收 到通 知 之 日 起 三 个 月 内 向 人 民 法 院 起 诉。
人民 法 院 应 当 通 知 无 效 宣 告 请 求 程 序 的 对 方当 事 人 作 为 第 三 人 参 加 诉 讼。
条 第 四 十 六 条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对宣 告 专 利 权 无 效 的 请 求 应 当 及 时 审 查 和 作出 决 定,并 通 知 请 求 人 和 专 利 权 人。
宣 告专 利 权 无 效 的 决 定,由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门 登 记 和 公 告。
对 国 务 院 专 利 行 政 部 门 宣 告 专 利 权 无效 或 者 维 持 专 利 权 的 决 定 不 服 的,可 以 自收 到 通 知 之 日 起 三 个 月 内 向 人 民 法 院 起诉。
人 民 法 院 应 当 通 知 无 效 宣 告 请 求 程 序的 对 方 当 事 人 作 为 第 三 人 参 加 诉 讼。
条 第 四 十 七 条 宣 告 无 效 的 专 利 权 视 为自 始 即 不 存 在。
宣 告 专 利 权 无 效 的 决 定,对 在 宣 告 专 利 权 无 效 前 人 民 法 院 作 出 并 已执 行 的 专 利 侵 权 的 判 决、调 解 书,已 经 履行 或 者 强 制 执 行 的 专 利 侵 权 纠 纷 处 理 决定,以 及 已 经 履 行 的 专 利 实 施 许 可 合 同 和专 利 权 转 让 合 同,不 具 有 追 溯 力。
但 是 因条 第 四 十 七 条 宣 告 无 效 的 专 利 权 视 为自 始 即 不 存 在。
宣 告 专 利 权 无 效 的 决 定,对 在 宣 告 专 利 权 无 效 前 人 民 法 院 作 出...
第二篇:2014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
附1:
2014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
续表
*会计核算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
附2:
行政单位“大账”和基建账会计科目对照表
续表
第三篇:新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照表
新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区别分析
新准则调整的内容
整体框架改变:由原来的19个要素变为5个要求和1个特殊要求,增加3个术语解释,参考文件关注“诚信” 4.2.4强调人员能力监督,而非关键过程,并计入人员档案; 4.3.1管理体系覆盖的场所包括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
4.3.4强调良好内务,有必要时制定内务管理程序(包括安全、环境程序)4.5.2强调质量方针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a)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b)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c)管理体系的目的;
d)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4.5.4 强调文件控制规范,尤其是外部文件和法律法规 4.5.5合同变更的规定
4.5.6分包条件废除3个限制,需要事先客户同意; 4.5.7强调各类供应品管理 4.5.14强调质量和技术记录控制要求
4.5.17.1 删除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的内容 4.5.17.2 应该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 新准则增加的要求: 4.1法人和其他组织 4.1.5识别利益冲突 4.1.6可设立专门委员会
4.2.1人员管理程序,包括人员录用、培训和管理; 4.2.3人员只能在一个机构从业 4.2.5增加意见和解释人员的要求 4.2.7 增加3类人员当前工作的描述 4.2.9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 4.2.10和4.2.11 同等能力要求,不再使用工程师 4.2.12特定检验检测人员要求 4.4.8保留无法溯源设备可靠性证据 4.4.9标准物质溯源程序 4.5.8客户服务程序
4.5.9处理投诉和申诉程序,包括回避程序 4.5.10不符合项处理程序 4.5.16增加管理评审程序
4.5.17.3非标方法,删除仅限特定委托方 4.5.17.5非标方法规范确认记录 4.5.18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5.21检验过程前、检验过程中、检验过程后 4.5.22能力验证程序 4.5.26意见和解释
4.5.31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程序 4.5.32报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公开公布自我声明
4.5.33办理变更内容:名称、地址、授权签字人、项目取消、方法变更、其他事项 4.6 必要时,认监委发布特定领域补充要求。
新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照表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新版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旧版
4.1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承 4.1组织
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备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
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
算。权。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所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在法人单位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5 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
以外的活动,应识别潜在的利益冲突。
4.1.6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工作开展需要,可在其内
部设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
理人员 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2.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确保人员的录用、培训、管理等规范进行。检验
检测机构应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明确实现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职责。
4.2.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独立于其出具的检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验检测数据、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因素的影响,确保检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
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4.2.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检验检测机构有措施确保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
4.2.4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相应程序,以确定其检验检测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应经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由熟悉检验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监督。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4.2.5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
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4.2.6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实施、保持、改进管
操作和核查人理体系的职责。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关系。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授权、能力、教育、资格、培训、技能、经验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能力确认的日期。
4.2.7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 5.1.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系、聘用关系、录用关系。对与检验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应保留其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当前工作的描述。
4.2.8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但
a)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b)资格和培训计划;
c)从事检验检测工作的职责;
d)检验检测策划和结果评价的职责; e)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
f)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的职责; g)管理职责。
4.2.9 检验检测机构最高管理者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应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4.2 管理体系 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诺和证据;应在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建立确保管理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体系有效运行的沟通机制;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检验检测机构全体员工;应确保管理体系变更时,能有效运行。4.2.10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检验检测所需的资源,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检验检测机构应有质量主管,应赋予其在任何时候使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的责任和权力。质量主管应有直接渠道接触决定政策或资源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2.11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并经考核合格。以下情况可视为同等能力: a)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1年及以上;硕士研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究生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3年及以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上;
b)大学本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5年及以上; c)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相关专业检验检测活动8年及以上。
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
4.2.12 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检测的人员应具
有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资格。
4.3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要求
4.3.1 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检验检测机构的固定设施内的场所、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以及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的检验检测工作。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4.3.2 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检验检测结果无效,或不会对所要求的检验检测质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检验检测机构固定设施以外范或标准的要求。的场所进行抽样、检验检测时,应予特别注意。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对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要求应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制定成文件。
4.3.3 依据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要求,当影响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情况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要求。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验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
4.3.4 检验检测机构应对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可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应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
4.4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4.4.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等,应有利于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4.4.2 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检验检测(包括抽样、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所有抽样、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测量、检验、检测的设备。对检验检测结果有重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规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范要求和相应标准的要求。
4.4.3 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检验检测有关人员取用。便于有关人员取用。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
4.4.4 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重要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标识;
c)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c)核查设备是否符合规范;
d)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d)当前的位置(如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f)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g)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g)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
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h)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4.4.5 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已显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或核查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检验检测机构应核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检验检测的的影响。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4.4.6 检验检测机构需校准的所有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4.4.7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检验检测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例如计算机软件中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整。
4.4.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例如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当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4.9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的溯源
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SI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测量单位或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维持其可信度。同时按照 程序要求,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标准物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4.5.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
4.2 管理体系 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检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结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
4.5.2 质量手册应包括质量方针声明、检验检测机构描述、人员职责、支持性程序、手册管理等。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中应阐明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管理体系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经最高管理者授权发布,4.2 管理体系 至少包括下列内容:a)最高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为和为客户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b)最高管理者关于服务标准的声明; 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c)管理体系的目的;
d)要求所有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e)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承诺。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
5.5.1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4.5.3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避免卷入降低其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信等方面的可信度的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要求。
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5.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检验检测方法,以及通知、计划、图纸、图表、软件、规范、手册、指导书。这些文件可承载在各种载体上,可是硬拷贝或是电子媒体,也可是数字的、模拟的、摄影的或书面的形式。应明确文件的批准、发布、变更,防止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5.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标书、合同的程序。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变更、偏离应通知客户和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人员。求。4.5.6 检验检测机构因工作量大,以及关键人员、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设备设施、技术能力等原因,需分包检验检测项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并在检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标注分包情况,具体分包的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检验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4.5.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程序应包含有关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接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重要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名单。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5.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应保持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在保密 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
4.5.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并采取回避措施。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5.1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出现不符合工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作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不符合工作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恢复被停止的不符合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通知客户并取消不符合工作。
4.5.11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合工作时、在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出现对政策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和程序偏离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应分析原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因,确定纠正措施,对纠正措施予以监控。必要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时,可进行内部审核。4.5.1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原因和改进,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程序。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的发生并借机改进,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5.13 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
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5.14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质量记录应包括内部审核报4.9 记录 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录。技术记录应包括原始观察、导出数据和建立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审核路径有关信息的记录、校准记录、员工记录、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发出的每份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副本。每项检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验检测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需要时,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验检测在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尽可能接近原始条件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括抽样的人员、每项检验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员的标识。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时予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以记录,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并为客户保密。
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4.5.15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主管负责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审核应涉及全部要素,包括检验检测活动。审核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审核员通常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5.16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a)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总体目标; b)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4.11 管理评审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d)内外部审核的结果;
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f)上次管理评审结果跟踪;
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g)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h)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i)客户反馈;
j)申诉和投诉; k)改进的建议;
l)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配备、员工培训。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有效性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满足本准则要求的改进; c)资源需求。
4.5.17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使用适合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的程序,包括被检验检测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
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验检测数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据的统计技术。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导书。标准方法和检验检测机构制定的方法。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4.5.17.1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指导书。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须在该偏离已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经批准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4.5.17.2 检验检测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满足检验检测要求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方法,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说明,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4.5.17.3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需要,自己制定检验检测方法的过程应有计划性,并应指定资深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提出的计划应随着制定方法工作的推进予以更新,并确保有关人员之间能有效沟通。当使用非标准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且应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及检验检测的目的,所制定的非标准方法在使用前应经确认。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4.5.17.4 无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特定的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如果检验检测机构认为客户建议的检验检测方法不适当时,应通知客户。使用非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程序,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信息:a)适当的标识;
b)范围;
c)被检验检测样品类型的描述; d)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
e)仪器和设备,包括技术性能要求; f)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g)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
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h)程序的描述,包括: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i)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j)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k)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4.5.17.5 方法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判定检验检测方法是否满足预定用途或所用领域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应记录确认的过程、确认的结果、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结论。
4.5.18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验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a)对使用者开发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的计算机软件形成详细文件,并确认软件的适用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性;
——相关硬件或软件的定期再确认; ——相关硬件或软件改变后的再确认; ——需要时,对软件升级。
b)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
:数据输入或采集、数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的处理;
c)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验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4.5.19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需要对物质、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材料、产品进行抽样时,抽样的计划和程序。抽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样计划和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抽样计
5.6.2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过程应注意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节的要求时,这些要求应与相关抽样资料予以详
5.6.3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
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细记录,并纳入包含检验检测结果的所有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当抽样作为检验检测工作的的统计方法。
一部分时,应有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资料和操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作。
4.5.20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对用于检验检测样品的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清理的程序,包括保护样品的完整性、保护检验检测机构与客户利益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在检验检测的整个期间应保留该标识。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样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品不会在实物上或记录中和其他文件混淆。如果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合适,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的细分和样品在5.6.6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检验检测机构内外部的传递。在接收样品时,应淆。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离。应避免样品在存储、处置、准备过程中出现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退化、丢失、损坏,应遵守随样品提供的处理说明。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当样品或其一部分需要安全保护时,应对存放和环境的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该样品或样品有关部分处于安全状态和完整性。4.5.21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区分检验前过程、检验过程、检验后过程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建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立和保持监控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这种质量控制应有计划并
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定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
d)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检验检测机构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
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
错误的结果 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验检测;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4.5.22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能力验证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资质认定部门的要求,参加其组织开展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以保证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鼓
励检验检测机构参加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或者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并将相关结果报送资质认定部门。
4.5.23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并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
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a)标题;
b)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适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用时);
c)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地址,检验检测的地点
a)标题;
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如果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
点; d)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
c)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验检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检验检测报告或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证书的硬拷贝应当有页码和总页数;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g)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f)所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
g)检验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h)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
i)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验检测的日期;i)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
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供检验检测机构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j)检验检测检报告或证书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检验检测机构应提出未经检验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声明;
l)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 m)检验检测机构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验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样品所检验检测项目的符合性情况。
4.5.24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验检测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b)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规范的声明; 准条件信息;
c)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
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的信息;
d)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e)特定检验检测方法或客户所要求的附加信息。
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括下列内容:4.5.25 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还应包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a)抽样日期;
b)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b)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添或删节; 包括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c)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系列号);
d)抽样人; c)抽样位置,包括简图、草图或照片;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d)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e)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f)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标准或规范的偏离、增加或删减。4.5.26 当需要对报告或证书做出意见和解释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注。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意见和解释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对检验检测结果符合(或 不符合)要求的意见; b)履行合同的情况; 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d)改进的建议。
4.5.27 当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包含了由分包方所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出具的检验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4.5.28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验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验检验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若有要求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结果发布的程序。
4.5.29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签发后,若有更正或增补应予以记录。修订的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标明所代替的报告或证书,并注以唯一性标识。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4.5.30 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
验检测原始记录、报告、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
4.5.31检验检测机构的活动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应识别、评估、实施的程序。应制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提出对风
险分级、安全计划、安全检查、设施设备要求和管理、危险材料运输、废物处置、应急措施、消防安全、事故报告的管理要求,予以实施。4.5.32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包括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遵守从业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等内容的报告,以及统计数据等相关信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其 官方网站或者以其他公开方式,公布其遵守法律法规、独立公正从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的自我声明,并对声明的真实性负责。4.5.33 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向资质认定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a)机构名称、地址、法人性质发生变更的;4.1.8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b)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
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的;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c)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取消的;d)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检验检测方法发生变更的;e)依法需要办理变更的其他事项。
4.6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特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或者标准、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的评审补充要求。
第四篇:公务员专业对照表
1中文、文秘类
中文、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中文、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新闻、新闻学、汉语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文秘、涉外文秘、文秘与档案、公共关系学与文秘、现代秘书与公共关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商务秘书、现代文秘、现代文秘与文化传播、涉外商务秘书、新闻与文秘、法律文秘、文秘与办公自动化
2法律类
法学、法律、商务法律、法制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环境法、诉讼法学、军事法学、法学理论、经济法、劳动法学、国际法、国家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科技法学、民商法学、商法、金融法学、财税法、涉外经济与法律、律师事务、法律事务
3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涉外经济管理、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信息与科技情报、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学、科技经济与决策管理、世界经济学、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投资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经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市场管理、工业企业营销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防经济、城市经济管理、经营管理与外贸、经营管理、环境经济、国际投资管理、国际企业管理
4商务贸易类
商贸管理、商务管理、市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贸易经济、商品学、市场营销、商品检验与营销、商品监测与经营、工商贸易、国际市场营销、营销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与报关、国际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与会计、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外贸、国际物流与贸易、经济贸易、商品经济与贸易、物流、劳动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贸易、经济管理与贸易、国际贸易与金融、对外关系与经济贸易
5行政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财经行政管理、民政管理、管理科学、行政管理、行政学、教育行政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6财务财会类
财务会计统计、会计学、财务会计、工业会计、行政事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基建会计、会计电算化、商业财务会计、现代会计、会计与文秘、银行会计、国际会计、涉外会计、西方财务会计、工程预决算会计、外贸与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与营销、财会、财务、税收财会、财会审计、理财学、企业理财、财务管理与审计、文秘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财务与金融管理、投资财务与信用、财务会计与计算机应用、投资与理财、财经管理、财政学、财政税收、农业财政、财政与金融、财政与法律、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7统计类
财会统计、综合统计、计划统计、统计与财会、计划会计统计、工业统计、社会经济统计、应用统计、运输会计统计、统计学
8审计类 税务与审计、审计学、财税与审计、会计与审计、金融审计、电算会计与审计、财会审计、会计审计与税务代理、邮电审计、基建审计
9社会工作类
社会学、社会调查、社会工作与管理、城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保险、人口学、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劳动监察与仲裁、劳动与社会保障、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10计算机(大类)类
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情报、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原理与维修、计算机辅助制图、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计算机器件与设备、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通信、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电子工程、电子科学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序号11、12的所有专业
11计算机(软件)类
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2计算机(网络管理)类
图文信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应用、信息管理与网络技术、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网络工程、网络传播、通信与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监察
13城建规划类
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城镇规划与绿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镇建筑、城镇建设、城镇管理与房地产经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规划、园林景观、景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镇建筑设计
14建筑工程类
建筑学、工民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土木工程、土建结构工程、建筑工程勘测与设计、建筑施工、建筑工程与管理、建筑管理、建筑监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会计与工程概预算、建筑概预算、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与物业管理、建筑工程与工程监理、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建筑材料检验与制品工艺、建筑施工管理、建筑工程管理自动化、建筑施工与监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市政建筑施工与管理、基建预算管理、建筑装潢材料与工程、建筑物智能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安装、建筑电气技术、建筑电气与暖通、智能化建筑设备维护、建筑水电、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电器技术、现代建筑电气管理、建筑设备工程、给排水、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与给排水工程、给排水与采暖通风工程、给排水工程与环境监测、水暖与通风 15环境保护类
环境工程、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卫生工程、环境化工、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与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管理、规划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工程、环境保护、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绿化与环境科学、水污染治理、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经济与资源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监测
16农业类
农学、现代农业、农牧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农畜特产品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经推广、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资源开发与管理、农业综合技术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林业经济管理、渔业经济管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热带作物、作物遗传育种、蔬菜、蔬菜花卉、植物保护、土壤与农业化学、药用植物、草学、种子生产检测与经营、现代农艺、农林技术推广、农作物、茶学、机械制茶、农药学、动物经营与饲料加工、农业气象、农产品贮运与加工、花卉、土肥、土壤与植物营养、农业计划与统计、农业贸易、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推广、农业机械化、农机修理、农产品加工工程、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微生物
17林业类
林业经济管理、园艺、现代园艺、园林绿化、林业信息管理、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农林技术推广、观赏园艺、药用植物、作物遗传育种、果树、植物保护、草学、热带作物、园林、经济林
18畜牧类
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饲料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物卫生检验、兽医学
19临床医学类
生物医学及临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口腔临床医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临床检验、儿科医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计划生育医学、传染病学、眼耳鼻喉科学
20公共卫生类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食品卫生与检验、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统计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
21药学类
药学、生物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制药、制药工程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鉴定、临床药学、药剂学
22医药器械
医疗器械、精密医疗机械制造与维修、医疗仪器维修 23机电类
机电、机电工程、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电子、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机械电子技术应用、机电实验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测试工程与仪器
24机械工程类
机械设备及自动化、机制工艺及模具、精密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与模具、塑性成型与模具、数控、机床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设备维修、数控机床应用及维护、数控及智能技术
25水利工程类
水利工程、水利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水利建设与规划、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水利经济管理、水利行政管理、水利水电涉外工程监理、水文与水资源利用、陆地水文、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海洋工程水利、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海洋工程、城市水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信息学、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水运、水运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务工程
26食品工程类
食品、食品工程、食品科学、食品检验、食品分析、食品加工与检验、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卫生与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化工与食品检测、生鲜食品加工与经营、食品工艺、食品工艺与检测、食品加工、食品加工与管理、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食品开发技术、食品生物工程、食品卫生安全与检测、营养与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分析与检验、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食品营养及检验、食品工艺和质量监控
27通工程类
道路桥梁、路桥、道桥交通土木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公路工程监理与检测、公路工程管理、交通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桥梁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
28航道港口类
港口、港口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港口及航道工程、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外轮理货与港口业务、海岸及近海工程、现代港口设备及自动化、港口机械电气一体化、航道、港口航道及咨询工程、港口工程及管理、航道工程
29船舶工程类
船舶制造与维修、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机械制造与维修、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制造、舰船动力机械与装置、船舶技术、船舶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船舶电气、船舶机电工程、船舶电气管理、船舶与港口电气设备、船舶通信与导航、船舶电器设备与安装 30化学工程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工分析与检测技术、化工分析与监测、环境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日用化工、高分子材料及化工、无机化工工艺、有机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化工生产技术与管理、化工工艺与计算机控制、化工机械、化工设备与机械、化工机械制造与维修、化工装备与控制、化工设备安装、化工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化学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工电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海洋化工与环保、炸药及有机化工
31医药化工类
生物化工、生物资源化工、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制药、生物与化学制药工艺、生物制药与管理、生物化工技术、化工与制药、生物化工与食品检测、化工分析与监测、化工商贸与产品检测、化工工艺与计算机控制、高分子化工、医药生物技术、制药与药品贸易、药材生产技术、中药检测技术、现代中药技术、现代药物分析检验、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物分析技术、海洋药物学、制药工艺、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现代中药制剂
32服装类
服装设计及管理、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工程、服装工程与商贸、服装与化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工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表演及设计
33生物工程类
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4安全生产类
热能工程、热工检测与控制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能源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炉与热能利用、热能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与核能利用、安全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与监督、化工安全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安全生产、安全防范、安全防范工程、矿山机电、矿山通风与安全、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环境与安全
35工商行政管理类 工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
36土地管理类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及房地产、土地规划与管理、旅游与国土规划、国土整治与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学、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资源管理
37税务税收类
税务、税务代理、会计审计与税务代理、财会(税务会计)、税务财会、税务会计、税收、涉外税收、财会税收、国际税收、税收财会
38公安类
治安学、治安管理、侦查学、刑事侦查、刑事科学与技术、公安管理、安全防范、交通管理、边防管理、警察行政管理、经济犯罪侦查、安全保卫、安全技术防范、警卫、治安管理、安全管理、警察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防火管理、森林消防、边防检查、边境管理、禁毒、交通安全及监控技术
39监所管理类
监狱学、狱政管理、监所管理、刑事司法、刑事执行、刑事科学与技术、安全技术防范、司法信息技术(监所信息管理方向)、侦查学(狱内侦查方向)、教育学(矫正教育方向)、行政管理(警察管理方向)
40教育学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http://edu.sina.com.cn/official/
第五篇:月份中英文对照表
Month [mʌnθ]月份
January ['dʒænjʊ(ə)rɪ]一月
February [ˈfebrʊərɪ]二月
March[mɑːtʃ] 三月
April ['eɪprəl]四月
May [meɪ]五月
June[dʒu:n] 六月
July [dʒʊˈlaɪ]七月
August[ɔ:ˈgʌst] 八月
September [sep'tembə]九月
October [ɒk'təʊbə]十月
November [nə(ʊ)'vembə]十一月
December 十二月
查:month英 [mʌnθ] 美 [mʌnθ]n.月,一个月的时间 January 英 ['dʒænjʊ(ə)rɪ] 美 ['dʒænjʊ'ɛri]n.一月 February英 [ˈfebrʊərɪ] 美 [ˈfebrʊerɪ;'fɛbrʊɛrɪ]n.二月 March英 [mɑːtʃ] 美 [mɑrtʃ]n.三月 April英 ['eɪprəl] 美 ['eprəl]n.四月 May英 [meɪ] 美 [me]n.五月
June英 [dʒu:n] 美 [dʒun]n.六月;琼(人名,来源于拉丁语,含义是“年轻气盛的六月”)July英 [dʒʊˈlaɪ] 美 [dʒʊˈlaɪ]n.七月 august英 [ɔ:ˈgʌst] 美 [ɔˈɡʌst]adj.威严的;令人敬畏的 n.八月(简写为Aug)
September英 [sep'tembə] 美 [sɛp'tɛmbɚ]n.九月 October英 [ɒk'təʊbə] 美 [ɑk'tobɚ]n.[天] 十月 November英 [nə(ʊ)'vembə] 美 [no'vɛmbɚ]n.十一月 December英ɪ'sembə] 美 [dɪ'sɛmbɚ]n.[d 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