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是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数据显示,10%23%的学龄前儿童持续或经常遭受同伴侵害,并且在整个学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都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导致儿童出现诸多问题,包括退缩、抑郁、孤独、焦虑、注意力分散等情绪问题或内化问题,以及违纪、攻击、厌学、自杀等行为问题或外化问题,致使他们在同伴群体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且长期遭受同伴侵害的儿童不断将同伴侵害的经历内化,逐渐形成低自尊、低自信等消极适应水平,若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很有可能演变成极具危险的犯罪行为。也有研究表明,有些受侵害儿童并不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未来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心理韧性理论,这很可能是某些保护性因素减少或消除了同伴侵害的消极影响,防止和减少了儿童危险行为的发生。在个体健康发展过程中,保护性因素不仅包括环境因素,如家庭氛围、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还包括一系列个体因素,如自我观念、情绪调节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
研究表明,在同伴侵害发生时,儿童的同伴关系、应对策略、情绪调节等多种因素对受侵害者发挥了保护作用。例如:在个体因素中,高自尊被认为对儿童的积极适应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受侵害者如果自尊水平较高,则因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所引发的行为问题也少,这说明高自尊能够抵抗或改善儿童因同伴侵害而导致的适应失调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
被试为青岛市3所幼儿园的252名中班和大班的儿童。其中,中班122名,大班130名;男孩136名(占54%),女孩116名(占46%);最小年龄3.96岁,最大年龄6.95岁,平均年龄5.03±0.82岁。
(二)研究材料
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量表
根据Troop-Gordon研究改编而成的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量表来测量儿童知觉水平。本研究中先由一位研究者将问卷译为中文,再由另一位研究者将中文问卷回译,并与幼儿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形成了中文版的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问卷量表。另外,“有时”“偶尔有”和“经常有”虽然在英语中比较容易区分,但在汉语中儿童很难区分语义的不同,尤其是对46岁的儿童来说难度更大。为此,将3个选项进行了合并,改为“有时”,相应地对编码也作了变动,采用5级计分。量表中的指导语常常为:“你见过小朋友之间发生欺负事件吗?如果发生了,老师有没有采取这些方法呢?”
二、研究结果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男孩、女孩各变量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孩的行为问题多于女孩,但在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身体侵害、关系侵害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知觉、积极策略知觉与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儿童年龄与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知觉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一)同伴侵害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身体侵害、关系侵害都能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具体而言,儿童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程度越深,由此导致的行为问题就越多。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儿童的身体侵害是儿童遭受同伴身体动作(如打、踢、咬、推等形式)的侵害,不仅使儿童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也使心理发展受到影响,产生暴力、攻击等行为或愤怒、伤心等消极情绪。儿童的关系侵害是儿童的同伴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受到侵害,直接影响儿童在同伴间的受欢迎程度,严重者被孤立、被排斥,不被同伴接纳。关系侵害较为隐蔽,不容易被察觉,在平时也很难被教师重视。
然而,关系侵害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并不比身体侵害小,甚至在社会适应、同伴交往方面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尤其会造成持久的心理伤害。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认识并通过操纵他人的心理状态来实施对同伴关系的侵害,只是施行策略技能较低。当儿童遭受来自同伴的攻击时,往往将这一消极的经历内化,作出消极的自责归因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无助感,进而导致儿童同伴关系紧张,受侵害儿童会出现孤独、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适应情绪。
(二)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在同伴侵害与行为问题之间的调节作用交互作用的分析
结果表明: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知觉在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儿童对教师积极策略知觉能够调节身体侵害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具体而言,对遭受或经历过身体侵害的儿童来说,对教师积极策略的知觉反而加剧了他们的行为问题。由此看来,儿童对教师采取惩罚、批评攻击者的积极策略知觉并没有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受侵害儿童虽然知觉到教师对攻击者采取了惩罚、训诫或联系父母等积极策略,但这种严厉和措施可能对儿童产生了消极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严厉、控制型的班级环境容易导致诸多问题,如师生间冲突增加、儿童对教师安全感缺失以及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同时,教师对同伴的惩罚也会加剧儿童之间同伴关系的紧张,使儿童面临被同伴拒绝或被同伴报复的危险,从而增加了儿童的焦虑与恐惧。
第二篇: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一、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并行的,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 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没有协调在一个基点上,不能形成全 力,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当前家庭 教育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很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因此教师们常 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基于以上两种家庭教育的现状出现了如下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 望值过高。“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 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 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 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它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缚在书本 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中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佼 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 许多教育误区,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 配合。小学一至六年级是一个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培养一个人良 好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的开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 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
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如何, 直接影响到困境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 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 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情趣。要让孩子爱学习、自觉学习。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延伸,家长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并严格检查,保证质量,对孩子不懂的问题,要引导他自己思考、独立完成,提高孩子的独立 思考能力。校外,让孩子自主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增加个人魅力。
(三)要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长。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 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 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 力,而步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四)密切家校联系,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 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联 系本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家长 '信任孩子','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 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 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 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 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 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学生个案分析 姓名:** 性别:男 年龄:8 岁家庭:独生子女
一、学生情况: 该生在班级属于优等生。工作方面,他担任班级中队长,具有一定的领导班 级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能带领同学共同努力,做事能力强,辅助教师完成日常 的班级工作,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人际交往方面,他和班级同学都能友好相处,无论午间还是下课,同学都喜欢围正在他身边,和他一起画画或者游戏,他是所 有同学崇拜的偶像。性格方面,他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爱说笑爱玩耍,善于表 现自己的优势。学习方面,语文数学成绩均在班级前列,他学习主动、乐于思考、上课积极发言,而且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这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爸爸是小学校长,妈妈是中学教师,在进入小学前他已认识不少的汉字,并 且基本掌握了 1000 以内的加减法,平时回家还要完成课外的各种练习试卷,这 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作业和考试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能静心认 真进行检查,所以总是犯小错误,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和考试成绩不能如实反应他 的真实水平。
二、个案事例
1、学校进行跳大绳比赛,练习期间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他号召大家一 起努力,争夺第一。
2、中午写完作业或者困难班时间,不少同学会围在他的旁边看他画画或者 和他一起玩棋子。学生在游戏时难免有些争执,他能化解争执,妥善地处理问题。一次两个小组都想玩跳棋,但班级的两幅棋子都是缺的,于是他主动让出自己组 的棋子让另一组可以玩,自己跟组员去玩其他的棋子。
3、对班级学生做错事的惩罚是扣五角星。一次,他午间纪律不佳,写完作 业后没有按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或画画,而是在班级中自由走动,和其他 同学交谈,于是我批评了他并扣除他一颗五角星,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哼,没关系,反正我五角星多,马上可以补回来的!”
4、每天中午,该生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速度肯定在班级前五名,一吃完饭 就心急着写作业,曾问他为什么这么急着写作业,他说:“我要跟人比赛的!” 但是从批改作业的情况看,作业质量不高,如语文作业中经常有字会写错、数学 作业经常计算错误或者误解题意。从考试情况看,语文单元测验他没有取得过班 级第一名的成绩,一次数学乘法口算练习他的正确率连 90%都没有到(从平时的 课堂教学看,班级中乘法口诀的背诵和十实际应用计算他是最为熟练的)。
5、自己的事情当先,对于同学的询问他有些不耐烦。班级部分学生的对作 业又疑问时都会想到想去问他,但是他似乎不太愿意帮同学解决疑问,总说这个 去问学习委员。按要求有一后进生要在他那里背诵乘法口诀,当时他正在写作业,就较不耐烦地说:“你回去背 20 遍再到我这里来!”一日中午让他发作业本,他正在写作业,就说:“我在写作业,要跟人比赛,让其他人发。”
三、教育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现在孩子正处于小学底段,作业基本在学校完成,负担不大,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的量会逐渐增加,慢 慢地在孩子心里会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任务,不仅减淡该生的学习兴趣、扭曲学习观,且他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会逐渐养成马虎粗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他以 后的学习将造成很大影响。教师与家长应多教导、多督促,循循善诱,帮助他养 成认真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孩子端正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该生在班级中是优等生,而优等生 通常受到的表扬多批评少,由于他还处于小学低段,对于批评是可以接受的,甚 至可以忽视并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而到了高段,一般优等生对于批评通常会表 现出挫折感。从小引导该生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尤其重要,表扬了不要骄傲,批 评了不要气馁,让他了解表扬和批评只是一种手段,表扬是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要继续保持,批评是因为做了不正确的事情,不是对个人的否定,不能忽视更不 能无所谓,要知错就改。
(三)、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避免骄傲情绪。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等级关系的概 念,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会逐渐意识到班级中的等级关系,最明显的是哪些是 优等生、哪些是后进生,于是划分朋友关系也基于这种按成绩区分的等级关系。此时优等生会因自己的成绩优异,且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而使骄傲自满的心膨胀,于是用有色眼睛看待中等生与后进生,甚至不太愿意与他们有过多的接触,这对 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利影响。教师和家长对该生的教导应注重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避免骄傲情绪。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发现 的眼光观察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向他学习,热心、耐心地帮助学习或者生活上又 困难的同学。
(四)、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该生的家长也是教育界的工作者,应非常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会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通过家校联 系本、现代通讯手段、家校互访等方式,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的方方面面,学校 让孩子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四、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个案分析,该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是很不错的,相信在家庭 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一定会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第三篇:对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农科论文
1997年中国北方及黄淮地区出现特大干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旱情之重是近50年罕见,农田受旱面积达2068hm2,其中,80万hm2农作物干枯死亡。1998年沿江、沿淮及西南地区出现多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6.45亿元[1]。近5年来,安徽省农业灾害交替频发,如:2008年1—2月间,连续4次雨雪冰冻天气,全国20个省(市、区)经受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安徽省首当其冲,油菜、茶叶、蔬菜等冬季作物灾情严重,茶叶减产30%以上;2009年11月15—17日暴雪,安徽中部地区降雪量一般10~15cm,局部地区达20cm以上;巢湖、庐江等地畜禽房舍坍塌,肥西、长丰等地蔬菜大棚损坏严重;2010年7月8—13日安徽中部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间连降暴雨,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洪灾,农村低洼地内涝灾害频发,桐城市郊大沙河因长期取沙导致河堤崩塌改道,过水及淹没农田近万亩,安庆、无为、利辛等地农作物及蔬菜内涝严重;2010年9月—2011年2月,沿淮、淮北干旱少雨,遭遇冬春特大干旱(50年1遇),小麦苗期灾情严重;2012年5月上旬开始,沿淮淮北气象干旱露头,至6月11日,沿淮淮北东部及西北部已达到重到特等气象干旱,至7月30日共有84个地市县发布了高温预警,由于长时间的晴热高温少雨、日蒸发量大,造成六安、池州两市6县(区)发生旱灾,部分地区河流断流、塘堰干涸,水稻大面积受旱干枯,尤其山区旱地作物受灾严重。据六安、池州民政局初步统计,两市受灾人口74.6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52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6060hm2,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2013年2月18—19日,淮河以南出现大到暴雪,33个市、县积雪深度超过10cm,其中,含山、马鞍山、六安和当涂等4个市县积雪深度超过20cm,同时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多地蔬菜及草莓大棚大面积压垮,损失严重。2013年3月9—10日,气温剧降10~15℃,部分地区伴随8级以上大风,长丰、望江等县草莓大棚毁坏,损失超过500万元[2-3]。总之,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害重,加之农业生产地位突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农业抵御及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灾后科技应急相对滞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和间接损失都相当严重。
1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孕灾环境分析
农业灾害的孕育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气象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各类环境因子中,低层大气处于最活跃和多变的状态,绝大多数农业灾害的发生和演变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水环境与大气、地面环境紧密相关,水的多少和污染程度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4]。同时,农业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受自然条件控制,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1.1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泊洼地占8.0%。境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相间分布,断裂带发育众多,河湖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显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内横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北部平原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淮河河床平缓,支流众多,南北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北岸支流较长,河床淤浅;南岸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区,短、陡而湍急;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同样支流众多,湖泊密布;故而,易发洪水,泛滥成灾。江淮丘陵自东而西拱曲上升,与皖西山区构筑成江淮分水岭,地势略高,干旱少雨;皖西丘陵山高坡陡,皖南丘陵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成中山、低山、台地与平原的层状地貌,易受洪水及冰冻灾害[5-6]。
1.2气象环境
安徽地区四季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在西北风带控制下,与之相应,在地面来自西北利亚和蒙古西北风带的控制,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冬季气旋最高发生区,四季分明,特点突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气流经常在江淮流域交汇,极易引发种种气象灾害。淮河以北地区春夏之交经常出现连阴雨、霜冻、干热风等灾害;长江、淮河沿岸和皖南山区梅雨季节,暴雨时常发生,从而引发山洪、泥石流及内涝灾害;江淮之间入伏后,多为晴热少雨天气,易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造成大面积干旱,有时形成伏旱连秋旱;大风、冰雹、龙卷风从初夏到秋末,不分地地域,屡见不鲜。大涝和特大涝高度集中在梅雨季节,梅雨期及雨季降水的多少是造成安徽旱涝的主要因素[7-8]。
1.3生物环境
由于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自然植被多样,物种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前,安徽农业基本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给型农业,自然植被保存完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并大兴围垦造田、毁林开荒,自然生态逐渐被破坏,病虫害日益猖獗。基于以下原因生物灾害有加剧趋势: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越冬季节病菌和害虫的死亡率降低;二是缺少土壤冬翻,冬休田为害虫提供了安全越冬场所;三是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天敌,农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四是人为过量捕杀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蛇类等);五是分散经营,综防统治难以实现,造成防治效果差,害虫耐药性增强;六是科学监测水平的不足,外来有害生物随着国际贸易往来而侵入,带来了新的生物灾害[8]。
1.4人为及社会因素
自然灾害是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孪生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农业灾害,并加大了灾害频率和受害强度[6-7,9-10]。人为及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带来农业灾难,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能够抵御和减轻台风、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但20世纪60、70年代的乱砍滥伐,开垦荒山等违规发展生产,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据统计,皖南、皖西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49年的70%下降到现在的36%;研究还表明[1]:安徽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活动复合作用的结果,如人为侵蚀、搬运、挖掘、塑造地形等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造成灾害性天气时极易发生江湖崩岸、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性灾害,导致延伸性灾害的发生,损失更加严重[10-11]。
2当前农业科技应对农业灾害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最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灾情,几乎所有的灾害发生后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一旦灾情发生后能做的,就只有紧急抗灾减灾,如何谋划着降低灾后损失了。安徽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灾害预警、灾情响应、恢复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从农业科技应灾的角度出发,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的观念不强,重视不够,对重大生产活动没有农业灾害防控论证意识;二是缺少农业科技防灾减灾专门研究机构,也没有综合性专业化的应灾技术研究团队;三是在农业灾害的预防上,没有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研究长、短期应对与发展规划;四是面对众多的农业灾害,防灾和应灾针对性强且有效的技术十分欠缺,防灾研究工作不能常态化。
3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对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不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更确切点说,农业生产是一个风险十分突出的产业,它处于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自然界各类因素都可直接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灾害威胁下,农业生产显得异常脆弱。农业科技如何应对重大农业灾害,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答案只有一个:提升农业科技应对灾害的能力,发展抗灾减灾农业。努力做到:预防为主,抗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灾前加强抗灾技术研究与储备、灾时科学分析辩证灾情、灾后搜集技术紧急补救[12-14]。
3.1建立农业科技应灾机构和技术队伍
农业科技应灾是一项针对性强且十分有效的手段,应从其长远性工作任务出发,设立综合性的防灾减灾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或挂靠省农科院),聚集并形成一支专业性的研究人才队伍。针对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灾后农业紧急处置,应制定农业科技应灾的短期研究计划与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形成一套农业科技应灾的工作及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应灾全局性和专业性的常态化研究,特别是要对一些长远性的农事活动或重大农业工程,加强其致灾因素防控论证,保证应对各类农业灾害做到:灾前有预案、灾时有技术、灾后有措施[15]。
3.2强化应灾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应灾能力
要避免和减少灾后损失,只有重视并加强灾前投入,建议国家及省财政设立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研究专项资金,变“应急救灾科研”为“稳定预灾科研”[16]。一是针对多发性农业灾害,加强抗灾农作物新品种、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及疫病研究,储备救灾减灾新品种、新技术。如:以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发展抗逆农业,针对多发的内涝与冰冻灾害,加强抗耐淹和抗冻(耐寒)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作物抗寒剂研究;二是指导灾害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防灾能力。如:安徽省北部是易旱、易涝且多为盐碱的地区,高粱因具有抗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是最为适宜的防灾救灾作物,加强诸如高粱等抗灾减灾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种质创新工作,以便储备灾后减灾应急替代品种;三是针对常发性灾害如风灾、雪灾、霜(冷)冻灾害等,加强防灾生态系统与灾变地形地理研究,指导农民特别是在发展规模生产时要提高生态及地形防灾意识,合理布局,着眼“眼前”,又兼顾“长远”,从源头防范,减轻灾害损失[17]。
3.3建立专业协同的农业科技快速反应机制
农业灾害发生后,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和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限度,必须要有多专业协同的农业科技快速反应[18-19]。农业科技应急救灾同样具有深入现场查灾、诊断、寻求技术支持、灾后响应、实施减灾技术等程序化过程,必须设立常态化的安徽省农业科技防灾救灾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抗灾减灾应急反应机制,有利于及时制定救灾减灾预案,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救灾响应能力,第一时间面向灾区、面向社会提供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指导救灾和恢复生产。
3.4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和媒体作用,推进救灾技术快速落实
灾害面前,仅农业科技部门及时拿出科学合理的救灾应急技术预案是不够的,必须大力依靠并借助各级政府的行政手段,加强救灾物资的紧急调配,包括农业设施、种子、农药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广播、电视、手机农业信息平台等现代信息传输渠道,宣传救灾减灾应急技术,配合救灾技术专家组及时培训受灾农民,让其掌握抗灾减灾技术手段,确保灾后救灾技术措施及时到位[20]。
第四篇:传播学论文:网络舆论监督 政府应对行为 过程研究 传播学策略
传播学论文: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也越发强大。而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新闻舆论监督有所不同,它对内有着自己的生成变化规律,对外也会对被监督对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的应对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网络舆论监督”和“政府应对行为”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现实和该环境下政府产生应对行为的客观必要性,进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出网络舆论监督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归纳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应对行为的几种不合理类型和合理类型,进一步分析出产生这些不合理行为的内在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科学化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提出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科学应对行为的理想化策略,为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应对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英文摘要】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PO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In the Internet era, POS that participates in social affairs and
expresses views through networks platform has become normality.Since the birth of PO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ts focus, so
the eff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NPOS)on the government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Som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S, NPOS not only has its own discipline internally,but also has various effects on...【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 政府应对行为 过程研究 传播学策略 【英文关键词】network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government’s response procedure research communication
strategy
【目录】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4-59-149-1010-13述12-13研究思路1313-1
4Abstract
5目录6-9
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
1.3.1 中文摘要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1.1.2 研究的意义10
1.2.1 国内研究综述10-1
2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不足13-141.3.2 研究方法1
31.3.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政府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及政府应对行为
2.1 相关概念梳理14-17
2.2 当前我的必要性14-23
国政府所面临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17-21督的技术环境不断进步17-18成环境不断扩大18-19
2.2.1 网络舆论监
2.2.2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构
2.2.3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不断
改善1919-2020-212121-23
2.2.4 网络舆论监督受到政治环境鼓励2.2.5 网络舆论监督的媒介环境发展趋于成熟2.2.6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环境不断扩充2.3 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政府采取应对行为的必要性2.3.1 “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要求政府必须做
2.3.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需要政府应对
2.3.3 目前我国基层政府第三章 网络舆论监督3.1 宜黄事件概述
出应对21-2
2行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22机构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不足22-23中政府应对行为的过程研究23-3823-2525-29
3.2 事件的网络舆情与政府应对行为分析3.3 宜黄事件的其他因素分析和启示29-3
13.4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的类型31-35对类型分析31-3333-34
3.4.1 不合理应
3.4.2 合理应对类型分析
3.4.3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类型
3.5 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不合理3.5.1 缺乏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化、3.5.2 政府管理者对网络舆论监督认识片的共同误区34-35的深层次原因35-38常态化机制35-36面36
3.5.3 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习惯管理者角色,行为应对者
3.5.4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
角色转换难.3636-38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
4.1 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紧迫性
迫性和理论指导38-4338-40
4.1.1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
形象受损3838-39
4.1.2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导致网络谣言盛行
4.1.3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成群体的极化效应,甚
4.1.4 政府的不科学应对行为造
4.1.5 微博的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39
成”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的频发39-40
发展使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受到新挑战4040-43
4.2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学化的理论指导4.2.1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
4.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
为提供方法论指导40-41
体系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提供特殊的指导意义41-42
4.2.3 一体多翼:以新闻传播学理论为主体,以其他理
第五章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政府应对行为科
5.1 策略基于的具体理论和原则
5.1.2 “把关
论为辅助42-43
学化的传播学策略43-5143-44
5.1.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43
人”和意见领袖理论43-4444
5.1.3 遵守相关法律原则
5.2.1 建立
5.2 政府应对行为的传播学策略44-51
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44-4545-4646-47
5.2.2 网络舆论传播的控制
5.2.3 网络舆论监督发起对象的控制和引导5.2.4 议程的控制与引导47-49
5.2.5 做好信第六章 总结
息反馈:网络舆论监督议程的后期追踪49-5151-5254-55
参考文献52-54致谢55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在现代人中已普遍存在。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所谓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职业倦怠心理表现: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职业倦怠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
职业倦怠行为表现: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及个人三个方面:
(一)社会影响方面
1.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被比做春蚕、蜡烛。尤其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寄厚望于教师。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面对国家及社会的现实需要,很多教师,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2.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但普遍低于公务员。此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教师待遇悬殊巨大,同样是甘肃省内的教师,工资标准也不尽一致。
(二)学校管理方面
现在不少学校的管理就是简单地让教师“动起来”、“忙起来”,把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集中到升学率上。作为一名初中教师,除完成每天的教学、教研任务,还有许多检查、讲课,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作为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塑造到安全问题,无所不包。如果是毕业班老师,还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等。在这种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制度,降低了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影响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教师缺乏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支持,缺乏主人翁意识,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和教师责任感、归属感减弱。
(三)教师个人方面
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教师的自身因素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首先,性格差异影响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相反,那些性格开朗、自信的教师则很少出现职业倦怠。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很难适应,结果便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暴躁等,继而形成典型的职业倦怠现象。其次,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那些精神状态很颓废、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的人,较之于那些生活乐观、积极、活泼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第三,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影响着职业倦怠的程度。拥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的、经历过较大挫折和失败的教师则不容易产生倦怠,年龄和婚姻家庭等因素也影响职业倦怠的程度。
三、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职业厌倦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存状态,危害性毋庸臵疑,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注定与教育人生作伴,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万千变化之美,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呢?如何努力改变自己,克服职业倦怠呢?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若是能够选择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然后倾情投入,不但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最好成就,而且也将过得幸福快乐,不再将上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是一个教师过上职业幸福生活的前提。
其次,要换位思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消除职业倦怠,教师就要了解你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差异,再加上家庭状况、环境因素和社会影响,教育不可能使所有学生都成为一种模式。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差异,扬其长促其短。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让学生“百花齐放”,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教师的成功!
第三,要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工作生活之中有烦恼、悲伤,有失落、有痛苦,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得到。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抱怨之中,永远都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来说,幸福要从自己主观上来感觉,只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多问自己是否尽力了,只要尽最大努力了,就应该满足!
第四,要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爱迪生曾说:“即使煮一个鸡蛋,也有更好的方法”,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富有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呢?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学相长,只有在与孩子们不断地相处中,我们才会提高自己,无论是学识、能力、还是做人的素养,都会在教学中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兴趣会使你远离职业倦怠的烦恼!
第五,要增强学习意识,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远离职业倦怠的方法。第六,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在工作之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供给自己足够体能的健康食谱、保证经常性的户外锻炼,同时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花时间去休息和享受家庭生活,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除了享受家庭时光之外,抽时间享受个人时光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有了充裕的休息,我们就有了饱满的精神,愉悦的心态。
四、建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社会及政府部门,应对教师多一些理解与支持,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多为教育、教师办实事。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为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履行职责。建议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政策上支持鼓励在育人、教学、教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提升方面做到客观公正;注意东西部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对西北地区教育有所倾斜;在关注教师的业务工作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
作为学校,应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践行“行政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