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教育论文》。

第一篇: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挑战应对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教师教育应积极寻求应对举措: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前七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补,而是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它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所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作出应对举措。本文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反思目前教师教育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期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

(一)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和课程观两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信息,主张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发现的知识:新课程观念认为课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际遇”中动态生成的,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发生“际遇”的文本。课程是内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创生者。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而且要关注“教什么”.r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自主权,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自主权。

(二)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学行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也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其中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受重视,不仅要求所有学科要渗透探究性学习。而且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新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课程,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必将使“一言堂”、“满堂灌”、“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探究”等落后的教学方式逐渐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被摒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三)新课程挑战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所以,作为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基本上可以胜任教师工作了。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新的课程类型。这样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新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应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应具备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应具有更强烈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更熟练的处理能力:应具备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发社会广泛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专业能力:应具备注重师生互动,具备组织并推动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能力:应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改进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师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举措

培养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生存的根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教育要意识到这种危机,不改革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努力在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根据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的需要而设置自己的专业。由于中小学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教师教育的专业相应也是分科设置的,凡是中小学设置的学科,教师教育都有相应的专业。但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教育应该设置相应的综合专业,以培养综合课程的师资。综合专业一般专业跨度比较大,如“综合理科专业”就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专业融合而成,“综合文科专业”则由政教、历史、地理三个专业融合而成。所以综合专业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研究教材的编制、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匆匆上马。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通过“主辅修制”和跨学科选修制来培养一些综合课教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长远的对策是调整教师教育的院系设置,积极探索研究并设置新型的综合专业。具体地可由部属师范院校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验,从而为新型综合专业的设置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调整课程体系

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的需求,依旧存在着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准、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课程内容“旧、窄、空”、课程结构失衡等弊端。致使培养的教师规格单一,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综合教育素养也较差。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地可进行如下课程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降低学科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据统计,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博雅知识的课程比例为总课程的2O%一30%,其中人文社会学科“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自然学科的比重也非常低。结果,由于学生通识知识欠缺,很难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而在美国的四年制高等学校中.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占到总学分的33%一40%大约有86%的高校明确要求学生需修习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见在这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和综合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应降低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

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所占的的比例也极低,教育类课程低于总课时的10%,而在美、英、日等国家却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我国的教师教育由于教育类课程的欠缺,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素养欠缺,他们普遍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反应冷淡,看不到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主动的反思。新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而且必须是“研究者”,必须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学者。而我们目前教师教育中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特别是要增强课程论、课程设计等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提高学生的课程研究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适当减少学科课程,增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课时比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科课程多,而活动课程少.而这些极少的活动课程很多还流于形式;学科课程中分科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占极少比例的综合课程大多数是本专业内的综合,跨学科的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很少。这种状况阻隔了知识间的联系及运用,使知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在教师教育中必须增加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以后很好地适应工作(担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课的教师)提供一定条件。这方面发达国家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学生都要选修自然科学、综合文科等综合学科。

(三)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分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式为主,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遗产、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新的课程改革推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合作以及独立探索获取一定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操作性质。如果他从未接受过新的教学方式的训练和熏陶是很难掌握新的教学方式的。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其实,美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就十分重视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他们的教师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那么我国的教师教育怎样来推行这些现代的教学方式呢?首先,学校要形成教学改革的氛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科研,而且也要看教学,教学和科研同时抓,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在教学改革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加以体现。其次,教研室要真正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教研室要经常组织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听课.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第三,各院、系要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研讨班、讲习班、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让专家和教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最新学术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互相交流。

第二篇: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挑战

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挑战

摘要:未来教育对教育的内容、方法产生挑战的同时,必然会对教育的主体——教师产生尖锐的挑战。

未来教育对教育的内容、方法产生挑战的同时,必然会对教育的主体——教师产生尖锐的挑战。

首先是对教师使命的挑战。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被作为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任务,但在教育内容多元化、综合化、能力导向和教育方法手段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反映现代教育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未来教育师生之间单向传授的关系变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面对网络化社群交往的普遍化,教师的单向传授无疑将被师生的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所替代。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人是信息发出者,人人是交流主体,一人讲授、众人倾听的空间将越来越窄;未来教育教授传授单一结论的特性变了,信息渠道的无限广阔,信息内容的无限丰富和信息传播的无限快速,用一种观点、一种声音、一个结论统帅教育过程将无法继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一个问题多种答案将成为常态;未来教育内容的单一信息来源更是变了,教师、教材、教参作为教育内容唯一的信息来源将被丰富多样、多途广泛的信息来源所取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整合与辨析,信息的选择判断和利用能力成为比信息本身更重要的能力。

其次是对教师教育功能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性质和作用认识的加深、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关于教育、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培养已成为广泛共识,并被写入国家教育文件,出现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但是,由于教育传统和考试选拔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知识性传授、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仍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据估计,现在教师工作内容的70%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完成,于是有人惊呼:教师将严重失业。对此,我们既要有所准备又不必太悲观,恰恰相反,简单重复的劳动被技术取代之后,教师的工作内容将聚焦于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

更复杂的教学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以解决复杂问题。学科分化、分科教学仍然是现在主要教育形式,随着单一学科知识、简单问题解决逐渐为信息手段所取代,复杂性教学将更依赖于人的教学;更富于情感性的教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机器教学的短板。

高情感需求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情感交流和情感成长比知识获得更重要。传统教育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及应试压力,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学生情感世界的苍白是普遍性缺失。而教师的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被信息技术替代以后,才更有可能从事一个大写的“人”的教育工作;更指向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想象力培养的教育,这些,既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明显不足,当机械的、简单的、标准答案的教育更多由技术手段完成之后,教师才有可能更多地从事创造性、艺术想象性的教育。

更具互动性的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教育中构建新的世界。知识是现成的、由他人创造的,学生只是知识“容器”的观念在未来教育中将被彻底改变。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师生教学活动既是既有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互动产生知识,互动创造人生。

再其次是对教师生活方式的挑战。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基本习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观念中,学习是为了工作,读书、学习,进行知识的储备,是为了将来生活、工作的需要,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社会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改变生活方式的要求,同时也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信息化之前人们的通讯方式主要依靠写信,后来主要依靠电话电报,现在手机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在未来教育形态,教师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必将成为伴随教师人一生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人生的永久性体验。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改进学习方式,也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

第三篇:教师教育论文

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相关建议和思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育部于2002年3月1日颁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如果教师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观念,学生很难学会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和具备信息素养,就会影响一代人。目前,我国现有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与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适应社会教育需要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国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上加快步伐,加大力度,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更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使未来的教师在接受专业培养期间就耳濡目染,接受信息技术的熏陶,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铺平道路。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师范院校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半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如果学生们在学期间就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就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中坚力量。否则,在中小学教学中面对信息技术不知所措。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积极姿态和行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它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文字录入技术,掌握教学图像、图

第四篇: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的现代化必先是教育的现代化。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中央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温家宝同志也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决定教育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育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习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教师要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练什么,练多少,都由教师决定。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待灌的瓶。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为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必须由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转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并就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当好组织者、引导和激发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根据学生需要,变换教学策略,主要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领域(知识和事实),情感领域(态度、兴趣、情绪)和心理领域(调节、推动)得到整体发展。

2.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共同梳理问题,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3.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激发者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发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就必须当好激发者,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激发者,就应该做到:首先,对学生充满激励。激励性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人前进的外在动力。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界的刺激 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积极的情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地、恰倒好处地表扬我们的学生。“你真棒!”、“你真行!”、“你的比喻太形象了!”等等。一句简单的表扬语言,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都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其次,对学生充满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美国高中数学教师埃瓦德在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充满赏识,他说在学生进入教师的时候,他通常是站在门口欢迎每一位学生,努力对他们作出肯定而积极的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如“你的衣服好漂亮啊!”、“今天你表演了一个精彩的游戏”、“祝愿你度过快乐的一天”,都能使学生感到他人在关心自己。因此,在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出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有时他们产生动机是因为这些评价是他们需要听到的。二.积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教育工作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和过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的手段和过程。教师个体只有在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达到师德修养的较高境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才能丰富情感、磨练意志。实践也是检验师德修养的标准。它检验教师个体的师德修养的目标是否符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检验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品质。教师个体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道德能源,只有身体力行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拳拳服膺,学能致用,才能真正地健全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自己的师德境界。

回顾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50多年来,涌现出了大量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感悟到教师职业高尚的道德品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对工作的高度认真负责态度。人民教师表现出不畏艰难、不怕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从来不缺少刻苦钻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正是这种精神,使这支队伍所共有的崇高追求和远大理想,有了现实的实现途径;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成了有源之水。

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了教育现代化,在个人享受和各种物质利益的考验面前,人民教师展现了不计名利、甘做无名英雄的人生追求和以苦为乐的新时代精神。在教育人的人生词典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分量最重的一个词语。对教师来说,“祖国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这种真挚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三是在教育技术上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华民族腾飞而无私奉献的宏伟志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追求而矢志不渝立志奋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道德境界,其实质就是一种以苦为荣、不计名利、忘我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就是一种敢于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乐于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三.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1.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渊博的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理论知识、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等。

第一.学科理论知识。学科本身所要求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哲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等。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角色内涵的基本要求。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第二,驾驭教材的功底。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除了应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掌握教学大纲,精通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内容,从全局上把握教材;更应具备钻研与组织教材的能力,熟练驾驭教学语言能力和进行教科研能力。还应较系统、灵活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和掌握认知规律,运用好教学原则,讲究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将来的教师还应具有讲授多门课程的能力,尤其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更需要以革新的角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业”活动。

总之,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充实,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而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求知的促进者。

第三,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教师特别需要具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

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是一种教学观念,也是一种能力。上课不能自问自答,自顾自讲课,不能代替学生回答问题,不能不管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反映。上课鸦雀无声是不行的,控制不了课堂乱哄哄也是不行的。如果教师基本功扎实,就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确实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同时还必须头脑清醒,反应灵活,从容应对,保持积极的思维和灵活的头脑,这需要平时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始终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知者。

毫无疑问,专业教学能力,驾驭教材、驾驭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仍然是未来教师职业劳动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因为古往今来“授业”都是教师劳动的主要内容。教师更应具有学科理论的专业功底、驾驭教材的运用功底、驾驭学生的控制功底,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是发挥教师教育功能的最基本条件,应引起高度重视。

2.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

第一,未来知识来源广泛。新课改传输的新理念告诉我们:未来的知识不仅包括教材、教参提供的知识;还包括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获得新知识、捕捉新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师生互动形成的知识,即师生碰撞中互相启发的知识。未来的知识构成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第二,教育使命要求教师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9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早已强调:“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仅要打好本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广博,还要瞄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更多地懂得教育规律,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静下心来有计划、有目的的读一些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现代科学史等书籍,仔细体味其中的意蕴并加以内化。教师应该做到全面发展,由原来知识单一的“教书匠”向博学多才的“多面手”发展。

总之,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方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四.着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研究能力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自我”进行不断锤炼,以形成有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这是教学主体的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课堂上,教师要以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征服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教师还应不断总结、积累,及时记下自己在教学艺术探索中的感受和体验,并适时进行理性思考和概括。唯有如此,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成熟。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师每上一节课都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不论是画面的出现,还是结合案例、事例问题的设计,都要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材展开,应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方法达到已确定的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盲目性。

第二,教学主线精炼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内容都有它的主线,教学主线要清晰,总结概括要精炼。对于教学主线首先教师要清楚明白,教师对教材要能够整体把握,没有这一步,课就会讲的稀里糊涂,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更不要说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了。

第三,逻辑关系科学准确。教学中的任何知识、任何设计,即方法手段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甚至学生活动的设计等等,都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符合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概念原理要准确表述。若不注重这个问题,就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不伦不类的笑话或科学性的错误。

第四,教学内容衔接自然。每一节课教学的每一步骤,内容衔接要自然娴熟,运用自如,方法要多样灵活,特别要注意不要生硬、拘谨做作,拿腔拿调。

第五,脱离教案授课自如。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的脱离开教案,教案内容在头脑中要清晰熟练,不是简单地背诵教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主动的多,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和情绪反应,随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程序,把握学生、控制课堂。

第六,善选难题勇于创新。面对教学选材问题经常能听到老师们的这种说法,这课好讲,那课不好讲等。其实教材的每个框题、目标题下都有学问可钻研,要善于组织材料,精选事例,巧用方法,若大家都认为某课题不好讲的内容,你若能讲出特点、新意来,就是你的创新,当教材的某一框题没有更多的资料参考时,发挥个人的优势,积极挖掘有效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七,质量累积精彩飞跃:注重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才会有公开亮相时的精彩飞跃。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要用平时轻车熟路的模式和方法,功夫下在平时,在机遇面前只是展示,创新的模式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的,陌生的东西和方法,自己从未使用过的手段和技巧,在公开课时的亮相是很难一次成功的,不能急于求成。

第八,锤炼把握提高升华:只要在上述各要点中,自觉锤炼,刻苦钻研,把握机会,严格要求,虚心求教,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素质,练好教学上的基本功,在学科教学领域创出特点,形成优势,使之境界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五.大力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劳动自然是十分辛苦的,除了有繁忙的教学任务、社会活动外,还感受外界环境带给的满意与不满意、高兴与苦恼、忧愁与快乐、宽慰与愤怒等情绪体验。教师只有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豁达开朗,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我们教师面对的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学生的成长直接影响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教师良好的个性人格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阳光”。

总之,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教师无论哪一方面的素质不合格,都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所以说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努力塑造一支理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

师德主题教育征文

题目: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工作单位:临颍县台陈镇一中 姓名:卢献忠

第五篇:新课程,呼唤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素质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内涵,结介新课程理念,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索质的要求,分析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内容,探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创新内容途经

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从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几方而提出了具体标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小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接的参与者,教师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同时,新课程环境、课程理念、评价标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成为创造性发掘课程资源的向导,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开展工作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内涵

(一)教育技术创新意识,指人脑在小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利用教育技术积极改变客观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种总想用新的教育技术思路、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二)教育技术创新精神,即创造教育技术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教育技术创造力的源动力。

(三)教育技术创新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介体。一般来说,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山通过教育技术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口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囚索构成的二、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主要内容

(一)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运用教育技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索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程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囚人、囚事、囚时、囚地综介考虑各种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结介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口的,针对新课程性质、口标、价值和理念,运用教育技术科学介理地安排教学、课余等活动,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介起来,推进教育协调一持续发展。囚而,教师首先要有运用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结介现代教育技术描述教学口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设计PrnverPoint,Authorware,Mash等课件。其次,在课余教育活动中,运用教育技术能力。例如,学校课余竟赛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在课余时问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教学知识延伸等。

(二)筛选、整介教育信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重要理念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小再只是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复制者,学生小再是现成知识技能接受的空自容器,强调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囚此,在推行新课程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介教育信息,并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介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善于把握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课程综介化;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进行整介,开发并利用教育活动信息资源。具体讲,教师应从以下两方而入乎:

首先,教师要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的教科书小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体系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条件。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冬形、动函、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口、卫星节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一以随心所欲地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信息与知识。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所以,新课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介信息能力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新课程主要口标之一。囚此,教师有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筛选教育信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等技术乎段收集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使之变成有用的学习资源。

(二)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介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是我匡而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囚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介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实施课程途径之一。所以,《标准》要求教师小仅会使用电子音像、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而要掌握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介起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介的能力,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介能力,包括把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问的联系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课程所含知识之问联系的沟通和星现能力。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的能力。淡化科口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小同科口小同系列知识之问的有机联系揭示和星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问联系”的学习。二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求,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四)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介能力,主要山教师的教育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用教育技术能力构成。首先是教师技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包括教育技术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运用教育技术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等方而。把握教材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运用教育技术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运用技术教法选择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为口标,综介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相结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教育技术应变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仕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应变,正确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二、培养教师教育技术创新索质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技术创新意识

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索质教育观念转变;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人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山教到学的转变。

只有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刁一能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树立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进而产生小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完善自身索质结构利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

(二)培养教师树立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是着眼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小只是对某种社会角色进行加工、训练。要激发教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设计教学口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乎段,要从根本上革除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突出课堂教学为主的特点,以现代教育技术如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网络教学等的培训为突破日,又要考虑学生一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新成果和新趋势,拓宽学生知识而。只有通过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刁一能让教师投身到对自身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中去,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欲望,保证教师教育技术的小断创新。

(二)建立与完善与《标准》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标准》的颁布实施是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课程整介理念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提出,就需要将相关的、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内容融介为跨学科综介性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口的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为小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人,促进新课程实施,在新课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上,要调整培训内容、技能和工具的比例构成,要突破学科的界限,突破陈川意识的羁绊,突出教师技术培训,特别是能针对教育教学技术培训构建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对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创造索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采取自主式培训模式。这是指在教师新课程培训中,对教育技术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方而山培训者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自主选择,介作完成。自主式培训的基础在于:第一,小同的教师山于内在索质结构的小同而星现出教育技术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卜_别于他人的发展方向,适介一个人发展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一能小完全适介另一个人的发展。囚此,教育技术培训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实现自我选择的教育技术口标。第二,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口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需要能做出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自主学习教育技术。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教育技术活动后,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囚而学习的效率高。最后,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教育技术学习口标的,囚而,这种学习动扫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通过教育技术自主式培训,教师的学习小再是H。线式、被动式的反应过程,而是自觉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最终学习结果也小只是达成预设的行为口标或掌握规定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而是在当前和长远两个时度、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外显和内隐两个方而获得更多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教师教育技术增值的口的。

2采取选修课程学习方式。要使教师新课程培训中教育技术真正成为适介每个教师的教育,采取选修课程学习方式是一分必要的。这种方式是培训机构或单位将设置的教育技术内容开列成“菜单”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让教师按自己的要求自山选择教育技术学习内容和方式,使他们在选择中学习,在选择中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和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下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谈谈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摘要 评价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孰优孰劣,人们都会百分之百地倒向前者,没有人会认为专制要比民主更......

    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应对论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论文摘要】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师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主要......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 1.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素质。主要包括:(1)基础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2)专门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发现创新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的......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并对提升幼儿园教学......

    教师 师德 教师教育论文

    师德最外在的体现是以身作则 最近我们学校在搬迁新校区、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学校领导狠抓师德建设,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视频录像片。该片展现......

    浅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含义,简析了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针对教师的应对策略,从而加快教师教育改革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关键词:教师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5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 首先,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上看,目前最大的误区在于: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现在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