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时间:2019-05-13 08:3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第一篇: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摘要:网络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教育的信息化对学校教育在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职责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在这样的特征性影响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成为信息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途径。网络的发展,使旧时代信息闭塞的问题的到解决,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获得空前的释放。大量的信息经由网络涌向现代人类,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环游世界。无疑,教育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受到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对学校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

教育信息化应用广泛,但没有统一的定义。黎家厚博士认为,教育信息化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网络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信息化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变化有: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传统的教学关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信息化带动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变为主动地位。自主化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信息的开放性致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向多样化发展。教育多媒体化的发展,网上的公开课,可以学习到名校的各种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各种知识,选择学习内容及各种教学媒体。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模式合作化

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涌现。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的种类越来越细化。资源越来越丰富。

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都可以获得。不再局限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国家的报纸和电视等这样的传统的传播媒体。可以选择的内容更加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更加多。教育基础知识的展示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透过网络,教学经验的交流更加频繁和顺畅,提高了教学质量。社会迅速发展,信息的开放使教育内容本身也开始变的多样化。新课改的进行,就能体现这一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网络公开课的普及,学校间借助网络进行更加生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三)职责深化

网络本身的特性,信息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己。信息化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甄别的能力。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环境的共同监督和努力。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第一战线,教会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学会甄别能力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对于教育信息化,教师如何应对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学校教育未来的美好前景。但是,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创造教育的契机,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使用者。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相对应。而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是操纵整个教育过程的人。因此,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 世纪40 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 年代), 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潘涌: 《教育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师资培训研究》1999 年第3 期。智能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最佳教育模式。

在旧时代观念下,有主导作用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重知不重智。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

在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前提下,真正应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世纪与学生的需求。

(一)教师本身教育观念积极转变

教师的传统意识是传授课程知识内容。在新型社会下,教师应要有全新的自我意识。教师本身应意识到网络时代关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教学不能再依靠课本知识。认识到网络时代的特色,并且能够意识到作为教师需要促进和改进的地方。只有从自身出发,积极的接受并且认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真正领悟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模式,做出正确的教育设计,促进智能型教育的产生。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的资源利用。教师自身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信息化高科技和网络资源。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技术方面,硬件设施现代化、信息化,运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科技演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掌握的新型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如公开课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不仅教授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在教学方法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三)良好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化的普及,智能型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偏向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区别于旧时代,教师重点传授知识带给学生的权威性体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师要运用网络时代交流无阻的特性,多与学生交流。从学生情感上,交流和沟通。教导学生,哪些是好的坏的。能够真正的去筛选教育内容。在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是给予学生能够甄别网络时代信息的判断力。

三、总结: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积极正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网络社会的发展。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教师作为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4.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师生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6.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另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2013年10月10日

第三篇: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指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指“学生”(已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说:“人是依靠教育而成的”,瑞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可见,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之重大。作为具有特性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教育的特性 确立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与其它教育相比,主要区别之一: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区别之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分类标准和分析角度,学校教育不再作为与环境、遗传并列的一个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来看待,也不只作为包含在环境中的特殊环境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即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综合。

学校教育之所以作为特殊活动因素,是因为:㈠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其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㈡ 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是滋养人精神力量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㈢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只要这类设计符合一系列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人生阶段的独特 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都能感受到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小孩”、“大人”、“老人”,就是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群的概称。由于人的年龄差异和天赋差异,导致了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阶段差异。而人的年龄特征并不是每一年龄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加之和,应是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与方式。

人,从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起开始计算年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胎教”。胎教为胎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婴儿期为个体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此时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人从此时始,将连续二十来年接受学校教育,将在学校里渡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幼儿期——人生启蒙期、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身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生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人生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个体的发展虽然遵循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和多组合性,使得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甚至每前进一段,都可能会遇上许多叉道。作为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安排每个个体的发展路线,但能帮助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矫正个体发展的偏差,弥补个体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单指人类的繁衍,还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显然,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因此,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

三、终身教育的理念 构建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所谓“合适”,即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个体的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帮助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上取得和谐,以最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利用能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的因素。既使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学校也应保持自身小环境的教育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以有效抵御其它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只满足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上,应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的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其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情况,了解其特质和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的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切实的努力。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形成是最终的“产品”,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只有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向、形成、诱发、矫正、改造等多种功能,使人发展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使个体特质及其潜在优势,在社会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真实发展,教育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得以真正体现。

第四篇: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砖店镇中心小学 孙晓亮 电话:***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学校里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由于少数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落后,导致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第五篇:信息化对中学生德育影响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化设备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信息化设备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但良莠不齐的信息化设备文化必然给中学生的德育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是缺乏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控能力。信息化设备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一、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中学生道德素养

2.有利于满足中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

1.信息垃圾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三观”的形成3.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4.信息化设备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总结:

信息化设备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无论它给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都应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它,正确地利用其优势为德育工作服务。面对信息化设备给中学生道德形成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为广大中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大力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中学生正确对待信息化设备,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下载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政治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中学政治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徐广祥 摘要: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学政治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要求树立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权威,要求中学政治教......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实 施 方 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呈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贯彻、......

    正确的学校教育对孩子影响甚大

    孩子学习困难,合理的家庭教育很重要,正确的学校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所以对孩子来说,学校的......

    家庭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影响(5篇)

    家庭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影响 南乐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海英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2,常与教师“互通情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3,重视孩子做作业......

    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响论文

    摘要: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教育行业更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积极解决授课模式单一等弊端,尽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群体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

    雾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雾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1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 1.1 雾霾的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是指自然天气的现象,空气中的水汽氤氲,以灰尘作为凝结核,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与应对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与应对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